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 格式:docx
- 大小:32.14 KB
- 文档页数:6
王宗岳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注一、以心行气,务令沈气,乃能收敛入骨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沈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注: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
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四、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注: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 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沈,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行之。
六、发劲沈著松净,专主一方。
注: 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沈著行之,尤须不淮发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为之”松”,体会空洞谓之”净”,如斯松净沈著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注: 人身之九曲,如拳节、腕节、腰节、胯节、胫节是也,行气如九曲节者,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行气九节之中,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决无微料稜角玫不便之处,是为至要也。
王宗岳的太极秘籍《十三势行功歌诀》详解一、《十三势行功歌诀》——王宗岳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是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工用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疑。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遗叹息!二、王宗岳简介王宗岳,字林贞,号净贞,生活于明朝万历年间,山西人(传说为山西太谷县小王堡村人。
据李亦畬手书《太极拳谱》之《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记载,说明王宗岳为山西人无疑)。
内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剑法、枪法,对拳术颇有研究。
史书对其记载甚少,现今资料,多为后人传说和考证,生平、籍贯说法不一。
本文介绍,是参照百度百科所写。
三、王宗岳《十三势行功歌诀》释义《十三势行功歌诀》为明王宗岳所著,相传王宗岳著之太极拳论共有四篇,除《十三势行功歌诀》外,尚有《王宗岳拳论》、《十三势》及《打手歌》。
字义: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十三总势莫轻视之“十三势”,指“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八个手法,及“进、退、顾、盼、中定”五个步法。
命意源头在腰隙之“命意”,指思维。
“腰隙”之“隙”,指腰间部位。
全句之意为太极这十三总势,决不可轻视,更不可等闲视之,因为他的源头在腰间这个部位。
【论述】其实八门五法决不可轻视,它的精华之处在腰际,因为太极拳的起始动作在腰,其它的手部动作,则随腰之转动而动。
医书《内经》有言:“腰为肾之府,旋转不能,肾将惫矣”。
肾主骨,主人体之精门机能,久练腰肾,必能强筋健骨,增进骨质密度,故勤练太极拳对肾脏之保健有一定之功效。
若腰部活动不能,则肾必疲惫,人必体衰垂危。
清武禹襄著之《太极拳解》曾言:“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意为气如车轮,循环不息,腰如车轴,带动身臂之转动。
武当太极13式歌诀十三式总歌十三势来莫轻视。
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
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
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
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
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转变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
运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
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断而复连。
往复须有折迭,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展开,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
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沈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及《十三式歌诀》浅释《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十三式行功心解》浅释【武氏原作】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
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
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人的精神在脑部,从外形来讲,以百会穴为主,精神振作,则全身轻利,如同顶上有绳悬起来的一般,这是讲顶劲的,是全身上下的关系。
王宗岳《十三势歌诀》注解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①。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②。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③。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④。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⑤。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⑥。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⑦。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⑧!歌兮歌兮百卌字,字字真切义无遗⑨。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⑩。
【题名解】十三势者,一般将掤、捋、挤、按,採、挒、肘、靠,称为八劲势;进退顾盼定,称为五步。
两者合之,称为十三势。
其实,此乃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法。
有说为掤捋、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中),为六法半的。
应当还有正隅,虚实,收放,吞吐,刚柔,单双,重(轻)之六法半。
此两个六法半合称为十三法。
而由此十三法演化出的攻防拳势,称为十三势。
因为,以阴阳同时存在的法则来看拳势,就出现了掤中有捋,挤中有按,採中有挒,肘中有靠,进中有退,顾中有盼、定(中)分重轻;正中有隅,虚中有实,收中有放,吞中有吐,刚中有柔,单中有双,重(轻)里显定(中)。
反之亦然。
捋中有掤,按中有挤,挒中有採,靠中有肘,退中有进,盼中有顾,定(中)分重轻;隅中有正,实中有虚,放中有收,吐中有吞,柔中有刚,双中有单,轻(重)里显中(定)。
而十二势的法式中皆存在逢中必定分轻重,故定(中),轻(重)这俩“半个法”能说明一势之公用法则的性质,故立为一势而论。
这就是太极拳十三势说法的由来。
如:吞吐法,或吞中有吐,或吐中有吞。
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
然吞吐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同理,在如:挤按法,或挤中有按,或按中有挤。
亦皆是逢中必定,定必用中。
然挤按之势或轻或重(沉),皆可见景生情而用之。
又名“行功歌诀”者,乃说的是本此诀言的精旨妙义而练功、而运使,才能达到健身、技击,功德艺境并行不悖的预期效果。
太极拳学习:注解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 武禹襄传世论文有《十三势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四字秘诀》、《身法八要》、 注解武禹襄的《十三式行功心解》 【武氏原作】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遍身躯之谓)。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
静如山岳,动如江河。
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
断而复连,往复须有折叠。
进退须有转换。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粘依。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
彼微动,己先动。
”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
腹松气敛入股。
”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
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
无气者纯刚。
气若车轮。
腰如车轴。
【洪公浅释】(行功是对坐功而言) 原文: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随,乃能便利从心。
我国讲养生的书,多以气为主,现在亦叫气功疗法,可见气血虽然并重,没有气是不行的,只要气流通舒畅,血的新陈代谢机能自然健全。
以心行气,就是用理想行气,气沉着,就是中气,于人有益,气浮了,就是横气,于人有害。
气常沉着,就能收敛到骨髓里边,人便健壮。
用气运动身体,不用拙力,处处顺遂,则身体骨骼全是柔和的,自能动作便利,从心所使。
这里讲内里的气如何运行,和外边的形体如何运行,是内外的关系。
原文: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
太极精髓:十三势行功心解传古法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势: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数,按先天八卦分乾、坤、坎、离四正方,巽、震、兑、艮四偏;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数,按金、木、水、火、土五行分之。
十三势行功心解出自王宗岳太极拳谱的一遍序文,在总贯太极运动要领上精妙入微,殊为难得,其作者不可考,有说是陈微明根据根据王宗岳、武禹襄等大家著述注释而来,无需深究。
太极十三势行功心解共26句,摘要如下: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心为意气精神之总称,为主使也;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到,意要沉着,意沉则敛气入骨,功夫既久,则生内劲矣。
此处关窍为沉着,气敛入骨,需由松沉二字始。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气非呼吸之气,乃劲意也,先于劲而发。
以气运身者,起于意动、次气动、再身动,身能便利从心,故变动往来,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迟重者,迟钝,笨重也,此谓太极之大病,有虚灵顶劲,则精神自然提得起;精神提起,则身体自然轻灵,再无迟重之虞。
拳谚曰:上下一条线,脚下阴阳变,头上虚灵顶,两手空松转。
可知舍精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驱使,不能转动如意矣。
故知顶头悬乃练功之诀窍也。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与敌相接,须随机换意,分得出虚实,杨澄甫言:分虚实是太极拳第一要义,拳经亦云:变转虚实要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虚实切转随意则自然有圆活之妙。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发劲之时,必须全身松净。
不松净则不能沉着,沉着松静,自然能放得远。
专主一方者,随彼动之方向而直去也。
随敌之势,如欲打高,眼神上望;如欲打低,眼神下望;如欲打远,眼神远望。
神至则气到,全不在用力也。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头悬,则自然中正;松静,则自然安舒;稳如泰山,则自然能撑支八面。
立身要平正均匀,平正方能安舒,才能支撑八面;均匀方能贯穿,而无断续处。
太极拳十三势行功心解--杨澄甫大宗师注释一、以心行气,务令沈气,乃能收敛入骨注: 心以精神意气之总称,乃指走架时一拳一动以精神为主动,驱使其气,即每一开合之,开时必须直行之,则自然沈著而有缠劲,其气就自然而收敛入骨髓矣。
二、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注: 用功既久,气能随意而运动,则身之运动,为意之运行,其根乃在心(精神意气)因以心行其气也,所有屈伸起落,务须曲线缓和,毋使身用内发生稜角之病,是之为顺遂,如此则身可从气,而气可从心矣。
三、精神能提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注: 使目平视,两头略拔,则谓虚灵顶劲,精神自然而连带提起矣,亦即头顶上有掤劲之谓也。
头顶上有掤劲,则可减去身之重量,其转动自然轻灵,而无迟重之虞矣。
四、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动虚实也。
注: 每一动作其身手均有主宾之,如能随机换意互为主宾,意之所至气即随之,是之谓灵,意左则左为实,意右则右为实,能如意而倒换之,意气不滞住某一点,是为活,内中顺遂,是之谓圆,能保顺遂以倒换,亦即虚实之变化也。
五、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注: 头顶悬起为调整身之中正法,中正者,必须不偏不倚,不俯不仰,如有偏倾,只能支撑他之一方有掤劲,失去其余之七方矣,故气向下沈,则意不浮躁,而身体安定舒展,自然中正不偏,能得中正何方来何方即可支撑之,故无论如何变化之动作,而身体均须中正内行之。
六、发劲沈著松净,专主一方。
注: 此言凡发劲时其身平均须在掤劲中沈著行之,尤须不淮发丝毫努责作用,如无努责为之”松”,体会空洞谓之”净”,如斯松净沈著之劲,而具弹性,方有发之可能也,发时双手本系相对而相异,以求保持身体之平衡,然双手虽由相对相异之方向而发,然发时之双手仍应有虚实之,须一手为主,一手为宾,即一手轻,一手重之谓也。
七、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注: 人身之九曲,如拳节、腕节、腰节、胯节、胫节是也,行气如九曲节者,乃所有之关节均须顺遂圆滑如珠,行气九节之中,即所谓节节贯串之功也,决无微料稜角玫不便之处,是为至要也。
《十三势》浅释洪均生著原文: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太极拳也叫长拳,因为它的变化无穷,好像江海流水,滔滔不绝。
原文: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此拳也叫十三式,其中包括“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字,主要动作是手法的动作,等于字的“永字八法”,四个正方,四个斜角,像八卦的道理。
掤,是太极拳的劲,是螺旋形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曲中有伸,伸中有曲。
任何着法,离不开掤劲,这是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所谓“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劲。
我们如用简单方式讲,也可以讲为,两人一搭手时的一种动作,左手接左,右手接右。
捋是引化掤劲的,双方搭手之后,例如右手接右手,就用里缠向我右后斜角引进,同时用左手搭在对方的右肘外关节上,但须走外缠劲,松肩沉肘,下塌外碾,两手的劲右手引左手拨,对方被引,不得不进,但又被左手拨住,不得前进,这是阴阳开合的妙用。
挤,是化捋的,右手被捋,手走里缠,同时右足随进,把左手放在右臂弯里侧,走外缠劲,一方面助右手向对方胸部挤出,一方面防对方用左手击我面部。
按,是破挤法的,对方挤来,我随势先向右转身化劲,而用右手管腕,左手管肘,向对方按出。
以上是四个正方。
採,也是引掤劲的,捋不动步,手走中盘。
採则手走高处,步向前进,右手引採,则右足塌劲,左步进到对方右腿外侧,所以採是进步的。
挒,也是引掤劲的,但是退步,手走下盘的,如倒卷肱,因对方进步势猛,不得不退,还是一手引,一手拨。
肘,是化捋、採、挒的。
挤用手,是梢节劲;肘是中节劲,因双方相距较近。
靠是两人离的更近,才用根节肩部发劲,但全是步先进,再转着发劲。
以上四式是四个斜角的着法。
原文: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十三式。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前进后退是步法,左顾右盼是眼法,中定是身法。
前进火象,后退水象,左顾属木,右盼属金,中定属土,这是分开单讲。
《十三势》浅释洪均生著原文: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太极拳也叫长拳,因为它的变化无穷,好像江海流水,滔滔不绝。
原文:十三势者,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也。
此拳也叫十三式,其中包括“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字,主要动作是手法的动作,等于字的“永字八法”,四个正方,四个斜角,像八卦的道理。
掤,是太极拳的劲,是螺旋形的,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曲中有伸,伸中有曲。
任何着法,离不开掤劲,这是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所谓“似松非松,将展未展”的劲。
我们如用简单方式讲,也可以讲为,两人一搭手时的一种动作,左手接左,右手接右。
捋,是引化掤劲的,双方搭手之后,例如右手接右手,就用里缠向我右后斜角引进,同时用左手搭在对方的右肘外关节上,但须走外缠劲,松肩沉肘,下塌外碾,两手的劲右手引左手拨,对方被引,不得不进,但又被左手拨住,不得前进,这是阴阳开合的妙用。
挤,是化捋的,右手被捋,手走里缠,同时右足随进,把左手放在右臂弯里侧,走外缠劲,一方面助右手向对方胸部挤出,一方面防对方用左手击我面部。
按,是破挤法的,对方挤来,我随势先向右转身化劲,而用右手管腕,左手管肘,向对方按出。
以上是四个正方。
採,也是引掤劲的,捋不动步,手走中盘。
採则手走高处,步向前进,右手引採,则右足塌劲,左步进到对方右腿外侧,所以採是进步的。
挒,也是引掤劲的,但是退步,手走下盘的,如倒卷肱,因对方进步势猛,不得不退,还是一手引,一手拨。
肘,是化捋、採、挒的。
挤用手,是梢节劲;肘是中节劲,因双方相距较近。
靠是两人离的更近,才用根节肩部发劲,但全是步先进,再转着发劲。
以上四式是四个斜角的着法。
原文: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
合而言之,十三式。
掤、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
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
前进后退是步法,左顾右盼是眼法,中定是身法。
前进火象,后退水象,左顾属木,右盼属金,中定属土,这是分开单讲。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止功心解》注解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传太极并不套路,本初骨架便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综合了太极拳的主要规则,为武当派弛三歉祖师所创.内家太极拳粗确的练功要收是由浅进深、从简到繁、逆序渐进的历程.其前提功妇最为要害,便如上教一般.先教笔划,而后组字,再懂字意后制句、做文……,数、理、化等也是如许;随着您读幼女园、小教、中教、下中、大教、钻研死等做出分歧阶段的拉拢、认识、掌握取降华……正在太极图中,太极建面,也便是阳鱼的阳面、阳鱼的阳面;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阳面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中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妇”.阳鱼为静功,阳鱼中的阳面为静中之动功,是粗气神内三合之功妇,也称“知己功妇”、“丹田功妇”,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阳互补的体现.太极拳供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背为以足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脚,以腰为轴、以意收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历程.“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瞅、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同十三式. 其历程为:无极死无极桩,果《无极建真》主弛建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止、身识应付于、感觉应付于、情志掌控等等,而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掘掘自己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进而干到无处不是脚,无处不丹田的功法历程…….“无极”从形态上道是无动状态,属阳;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启初,属阳.故“无极桩”出加进太极十三式内.无极桩死中定式,中定式死前进、退却、左瞅、左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锻炼正肢体筋骨,散合身体集治之粗气,仄稳自己阳阳,使五净六腑粗气神旺衰,以调战内中三合之功妇.而后通过推脚、喂脚、听劲、懂劲以感觉对于圆的劲道走背,加强自己的身识应付于,使形神兼瞅,心意统一.而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正在脆持太极疏通理法的前提上,通过推脚完备内中三合的真施,以神意使用干到挨搁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脚法,给太极集脚挨下脆真的前提,正在举脚投足时的每招每式皆能用于技打,每一动做式子皆有拳意的贯脱,以神意使用自然而动皆能形神俱妙,皆能切合太极十三式的央供,以自尔分歧的体悟认识,化死自尔风格的套路,以自己的需要采用分歧的功妇截止,如掘掘浅能、去病、养死、延年益寿、侵占防身等.十三势歌十三总势莫沉蔑,命意源头正在腰隙.变转真真须注意,气遍身躯很多滞.静中触动动犹静,果敌变更示神偶.势势揆心需蓄意,得去不觉费功妇.刻刻注意正在腰间,背内紧静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谦身沉利顶头悬.小心留神背推供,伸伸启合听自由.初教引路须心授,功妇无息法自建.若止体用何为准,意气君去骨肉臣.念推蓄意终何正在,益寿延年不老秋.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若不背此推供去,枉费功妇贻叹息.十三势止功心解(陈微明注)以心止气,务令重着,乃能支敛进骨.以气运身,务令逆遂,乃能便当从心.以心止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重着,则气可支敛进骨,并不是格中幸运也.气支敛进骨,光阴既暂,则骨日重重,内劲少矣.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逆遂,则身能便当从心,故变动往去,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粗神能提得起,则无早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有真灵顶劲,则粗神自然提得起;粗神提起,则身体自然沉灵.瞅此,可知舍粗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鼓励,不克不迭转化如意矣.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真真也.取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过真真分得收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收劲须重着紧洁,博主一圆.收劲之时,必须齐身紧洁.不紧洁则不克不迭重着,重着紧静,自然能搁得近.博主一圆者,随彼动之目标而直去也.随敌之势,如欲挨下,眼神上视;如欲挨矮,眼神下视;如欲挨近,眼神眺视.神至则气到,齐不正在用力也.坐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里.顶头悬,则自然中正;紧静,则自然安舒;危如累卵,则自然能撑支八里.止气如九直珠,无微不到;九直珠,止其圆活也.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已有不克不迭化也.运劲如百炼钢,何脆不摧.太极虽不必力,而其删少内劲,可无贫尽.其劲如百炼之钢,无脆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搏兔之鹘,盘旋大概;捕鼠之猫,待机而动.静如山岳,动若江河.静如山岳,止其重重不浮,动若江河,止其周流不息.蓄劲如弛弓,收劲如搁箭.蓄劲如弛弓,以止其谦;收劲如搁箭,以止其速.直中供直,蓄而后收.直是化人之劲,劲已化去,必背彼身供背去线,劲可收矣.力由脊收,步随身换.含胸拔背,以蓄其势.收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二脚之劲也.身动步随,变更无定.支即是搁,搁即是支,断而复连.粘、化、挨虽是三意,而不克不迭分启.支即粘化,搁是挨,搁人之时,劲似稍断,而意仍不竭.往复须有合叠,进退须有变更.合叠者,亦变真真也,其所变之真真,最为微细.太极截劲,往往用合叠,表里瞅似已动,而其内已有合叠,进退必变更步法,虽退仍是进也.极柔硬,而后极脆刚刚.能呼吸,而后能机动.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脆.”其至柔者,乃至刚刚也.吸为提为支,呼为重为搁,此呼吸乃先天之呼吸,取后天之呼吸差异,故能提得人起,搁得人出.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直蓄而有余.孟子曰:“吾擅养吾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天之间.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幸运之功,流弊甚大.养气则逆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真成真,至大至刚刚.至用之时,则直蓄其功,以待收既收则沛然莫之能御也.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心为主帅以收令,气则为表示其令之旗,以腰为纛.则旗中正不偏偏,无致败之道也.先供启展,后供紧稀,乃可臻于缜稀矣.无论练架子及推脚,皆须先供启展,启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至功妇杂死,再供紧稀,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所谓搁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躲于稀也.又曰:先正在心,后正在身,背紧洁,气敛进骨,神舒体静,刻刻正在心.太极以心意为本,身体为终,所谓意气君去骨肉臣也.背紧洁,不存丝毫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进骨,气敛进骨,其刚刚可知.神要安舒,体要静劳,能安舒静劳.则应变整暇,决不慌治.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内皮毛合,上下贯串,故能如许.牵动往去,气揭背,敛进脊骨,内固粗神,中示安适.此止取人比脚之时,牵动往去,须含胸拔背,使气揭之于背,敛于脊骨,以待机会.机至则收,能气揭于背,敛于脊骨,则本收由脊收,可则,仍脚足之劲耳.神固体劳,则不集治.迈步如猫止,运劲如抽丝.此乃形容绵绵不竭,待机而收之意.齐身意正在粗神,不正在气,正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杂刚刚.太极杂以神止,不尚气力,此气止后天之气力也.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幸运之气,为后天之气.后天那气有尽,先天之气无贫.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气为旗,腰为纛,此止其静也.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止其动也.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之转化,所谓气遍身躯很多滞也.。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
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
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1)2011-10-28 弓正不争作者魏坤梁【提要】《十三势歌》是一首阐述十三势长拳(古太极拳)重大法则的古歌诀,歌诀蕴含的拳术思想与王宗岳拳谱完全一致;歌诀中出现了一些王宗岳拳谱中所没有的、十分精辟的经典提法,如“动犹静”、“听自由”、“顶头悬”、“尾闾中正”等等,概括性地涉及到了太极拳的本质特性,是对太极拳学练具有重大指导作用的一篇经典作品。
【原文】B1 十三总势①莫轻视②,命意③源头④在腰隙⑤。
【字词注释】①十三总势——太极拳在古代被称为“十三势长拳”或“十三式长拳”,简称为“十三势”。
古太极拳有多种锻炼形式,如根据杨家所传,按开展与紧凑可分为大、中、小架,按姿势的高低可分为低、中、高架等,但总的说,各种拳架的基本框架相同;又因为《十三势歌》为每句七字,为凑满字数,因而在“十三势”中加上一“总”字。
②轻视——“轻”的意思是不贵重。
如《管子·乘马数》:“彼物轻则见泄。
”“轻视”是指将太极拳当作一般的武术等闲视之。
③命意——古文化所谓的“心”,包括了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中枢,被认为是人的生命最高主宰。
“意”则被认为是“心”即神经中枢的功能。
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说:“可以任物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所以,古文化的“意”可以泛指神经中枢的所有功能,包括“显意识”就是日常思维,和不经过显意识支配的“潛意识”﹙无意识﹚等。
古文化常将“心”比喻为一个国家的君主,古代国家君主封派之人在称谓之前可加一个“命”字,以示其特殊的社会地位,比如“命官”、“命臣”、“命吏”、“命士”、“命妇”等等。
称“意”为“命意”就是表示“意”是君主“心”所直接支配的,是“心”的代表。
太极拳经典大多所说的“心”是指静极默笃之精神,就是神经中枢的一种特殊的功能和状态,“命意”主要就是指这种“心”所支配的不假思索的神经活动,又被称为“真意”。
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将“命”解释为腰脊2与3椎之间的“命门”,显然是与文意不合的。
「经典」民国太极老人黄元秀注“十三势行功心解”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
气收敛入骨,工夫既久,则骨日沉重,内劲长矣。
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
故变动往来,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
行功心解四字,即道家炼气修心之法。
行功是外,心解是内,即内外兼修,即是动静双修,便是性命双修。
前人称为太极手法,今人改称太极拳。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有虚灵顶劲,则精神自然提得起。
精神提起,则身体自然轻灵。
观此,可知舍精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躯使,不能转动如意矣。
意气须得灵,乃有圆活之妙,所谓变转虚实也。
与敌相粘,须随机换意。
仍不外虚实分得清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注一方。
发劲之时,必须全身松净,不松净则不能沉着。
沉着松净,自然能放得远。
专注一方者,随彼动之方向,而直去也。
随敌之势,如欲打高,眼神上望。
如欲打低,眼神下望。
如欲打远,眼神远望。
神至则气到,全不在用力也。
立身须中正安舒,撑支八面。
顶头悬则自然中正。
松净则自然安舒。
稳如泰山则自然能撑支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九曲珠,言其圆活也。
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活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未有不能化也。
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
太极虽不用力,而其增长内劲,可无穷尽。
其劲如百炼之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鸟之鹗,神如捕鼠之貓。
搏鸟之鹗,盘旋不定。
捕鼠之貓,待机而动。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静如山岳,言其沉重不浮。
动若江河,言其周流不息。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蓄劲如张弓,以言其满。
发劲如放箭,以言其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曲是化人之劲。
劲已化去,必向彼身求一直线,劲可发矣。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含胸拔背,以蓄其势。
发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两手之劲也。
身动步随,转换无定。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太极十三势歌译注太极拳起源地温县陈家沟太极园雕塑太极十三势歌是历代太极拳师十分重视的歌诀,相传是古代拳师王宗岳所作,其中包含了练习太极拳的要点。
十三势歌语言精练、内涵深刻,值得每一位喜爱太极拳的人细细品味。
太极十三势歌诀: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太极十三势歌译文:(一)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译:十三个动作总的基础功法是无极桩,他的关健在人体腰曲的中间点,此处是上传下导的桥梁,是人体受压力最大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出现问题。
就是要在此韧带处调节平衡。
(二)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译:必须注意人体各个部位的平衡(虚实)并转换平衡(虚实),如不这样身体就会不是一完整的整体平衡(虚实)。
(三)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译:只有按照正确的规范的功法来参悟平衡,放松、稳实、得力的基础上来思悟和理解功法,才会明白其中平衡的真正含意。
它们对立统一时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认识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确地体察对方武功的深浅。
(四)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译:每种站桩、走架、推手、散手、发放手都须在平衡、腹部坚实点、韧带、肉、骨中去体会思悟他的真正含意并完善他,这时得到的太极拳功法感觉不到费什么功夫。
(五)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译:时刻注意腹部坚实点到四方八面的韧带,在从四方八面回到腹部坚实点的韧带,它和松静稳实的腹部及清空宽广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善的腹部坚实点。
(六)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译:在练拳的过程中,全身各处韧带都要尽量松开,使人感到骨与骨之间好像没有韧带牵连着似的,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力,它是一种连绵不断的,圆转自如的,可刚可柔的,能化能打的和富于弹性的韧带。
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6)“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释(6)作者魏坤梁【原文】B4 势势揆心①须用意②,得来不觉③费工夫④。
【字词注释】①揆心——“揆心”即“揆于心”,“揆”之义为度量、揣度等,如《汉书·董仲舒传》:“孔子作《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质诸人情”。
上文中“揆心”被引申为指在心里分析、揣度。
②用意——“用”是指使用、施展。
“意”指精神功能。
③不觉——“不觉”有多义,可表示没有发觉,如汉·张衡《东京赋》:“放心不觉乐而无节。
”又可表示想不到,如《水浒传》二回:“不觉荏苒光阴,早过半年之上。
”清·古奘《山行》:“偶然乘兴往,不觉入云深。
”上文中之“不觉”之意为始料不及,一般人想不到。
④工夫——所用的时间和精力。
如《抱朴子·遐览》:“艺文不贵,徒消工夫。
”【语法修辞分析】“得来”的宾语“用意”和主语“习练者”均被省略。
【今译】在心里细细分析十三势长拳的每一势动作都是由意所支配的,获得这种本领,想不到是需要耗费很多时间精力的。
【探讨】“势势揆心须用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反映太极拳达到懂劲以后每势每式都是“意”作用的结果,这种“意”的获得是十分不容易的,所以这“意”不是日常的思维意识,因为日常的思维意识之“意”对于谁都是不需要经过专门学习、不需要化费想不到的工夫去练习而能够做得到的。
这种“意”应该就是《杨氏老谱·太极懂劲解》所说的“无须有心之运用耳”之“意”,就是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说的“心中不知”之“意”,就是李雅轩先生在《随笔》中所说的“有意无意”、孙禄堂先生在《拳意述真》中所说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之“意”,这句话中的“用意”指的就是“用真意”。
所谓“真意”就是指不需要思维意识活动、没有意识活动的“意”,相当于是近现代催眠术研究中的所说的不经过意识支配的潜意识、条件反射,练拳用“意”就是要达到不假思索地完成动作。
太极十三势歌诀详解之阳早格格创做太极十三势歌诀是历代太极拳快乐喜爱者格外重视的歌诀,是太极十三势的体味归纳,其中包罗了锻炼太极拳的办法战心法.太极十三势歌诀谈话粗练、内涵深刻,值得每一位喜爱太极拳的人细细品味.十三总势莫沉蔑,命意源头正在腰隙.十三个动做总的前提功法是无极桩,他的闭健正在人体腰直的中间面,此处是上传下导的桥梁,是人体受压力最大的场合,稍不注意便会出现问题.便是要正在此韧戴处安排仄稳.变转真真须注意,气遍身躯不稍滞.必须注意人体各个部位的真真并变换真真,如不那样身体便会不是一个完备的完齐仄稳.静中触动动犹静,果敌变更示神偶.惟有依照粗确的典型的功法去参悟仄稳,搁紧、稳真、得力的前提上去思悟战明黑功法,才会明黑其中仄稳的真真含意.它们对于坐统一时惟有记尔才搞取消认识的限制性,才搞赶快而准确天体察对于圆武功的深浅.势势存心揆蓄意,得去不觉费功妇.每种站桩、走架、推脚、集脚、收搁脚皆须正在仄稳、背部脆真面、韧戴、肉、骨中去体验思悟他的真真含意并完备他,那时得到的太极拳功法感觉不到费什么功妇.刻刻留神正在腰间,背内紧静气腾然.时刻注意背部脆真面到四圆八里的韧戴,正在从四圆八里回到背部脆真面的韧戴,它战紧静稳真的背部及浑空宽大的胸部组成一个完备的背部脆真面.尾闾中正神贯顶,谦身沉利顶头悬.正在练拳的历程中,齐身各处韧戴皆要尽管紧启,使人感触骨取骨之间佳像不韧戴牵连着似的,齐身紧启,不使有分毫之拙力,它是一种连绵不竭的,圆转自如的,可刚刚可柔的,能化能挨的战富于弹性的韧戴.它惟有正在齐身搁紧的前提上才搞办到.随着对于仄稳、背部脆真面认识的普及,搁紧功妇便越去越深,介进近动的韧戴也便越去越多.对于韧戴认知便越收会.小心留神背推供,伸伸启合听自由.要存心去思悟细节,细节是考验一部分是可有真功妇,是可有洞彻事理的头脑,是可有明察秋毫的要收.惟有记尔才搞取消认识的限制性.那种记尔地步是一种少久通过锻炼后所达到的随心所欲的自然状态,正在那种状态中,他真是无一处无沉灵,无一处不重着,无一处不逆逐,无一处不脆韧,无招无式,简短有力、重正在粗神,才搞表示功法战人的完好统一.初教引路须心授,功妇无息法自建.锻炼太极拳必须有一位明自太极拳表里战有试验体味的教授引讲教习,正在那样的前提上缓缓天继启战参悟、归纳教习要收.若止体用何为准?意气君去骨肉臣.何如明黑战参悟太极拳的准确要收,“意”战“气”是主宰,“形”战“骨”是适合意气而运止的.详推蓄意末何正在?益寿延年不老秋.习练太极拳最后蓄意是什么呢,脆持乐瞅的练功做风,朴素自然的功法探供.沉快、自然、豁然、启朗,怡然得意的锻炼办法.要有容纳万事万物的宽大胸怀,那样,人的心才会恢复到女童般杂净无瑕的境天.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义无遗.短短的一百去字,每个字的含意皆是真话真话,不假话.若不背此推供去,枉费功妇贻叹息.如果不必科教的要收去探供太极拳理,是黑黑枉费时间,而且一死不知讲什么是太极拳.。
太极拳十三势、《十三势歌》、《十三势行功心解》注解
古传太极并无套路,原始骨架就是十三式,分别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十三字组成,它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为武当派张三丰祖师所创。
内家太极拳正确的练功方法是由浅入深、从简到繁、循序渐进的过程。
其基础功夫最为重要,就如上学一样。
先学笔画,然后组字,再懂字意后造句、作文……,数、理、化等也是如此;随着你读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研究生等作出不同阶段的组合、认识、掌握与升华……
在太极图中,太极修点,也就是阳鱼的阴点、阴鱼的阳点;阳鱼为动功,阳鱼中的阴点为动中之静功,是肢体形外三合之功,也称“知人功夫”。
阴鱼为静功,阴鱼中的阳点为静中之动功,是精气神内三合之功夫,也称“知己功夫”、“丹田功夫”,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阴阳互补的体现。
太极拳求的是跟顶劲也称通臂劲,其劲道走向为以脚催膝、以膝催胯、以胯催腰、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腰为轴、以意领气,意到气到、形神俱到的过程。
“太极十三式”为定、进、退、顾、盼、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共十三式。
其过程为:无极生无极桩,因《无极修真》主张修的是先天真元,即:内
气运行、身识应对、感觉应对、情志掌控等等,然后通过导引、调心、调式、调息使神意合一,融通于肢体以便挖掘自身潜能,使气机随意而动,从而做到无处不是手,无处不丹田的功法过程……。
“无极”从形态上讲是无动状态,属阴;而“太极”是大动状态的开始,属阳。
故“无极桩”没列入太极十三式内。
无极桩生中定式,中定式生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五式之体,通过五式之体的训练正肢体筋骨,聚合身体散乱之精气,平衡自身阴阳,使五脏六腑精气神旺盛,以调和内外三合之功夫。
然后通过推手、喂手、听劲、懂劲以感觉对方的劲道走向,加强自身的身识应对,使形神兼备,心意统一。
然后以棚、捋、挤、按、采、列、肘、靠八法为用,在保持太极运动理法的基础上,通过推手完善内外三合的实施,以神意运用做到打放自如,无处不丹田,无处不太极的手法,给太极散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举手投足时的每招每式都能用于技击,每一动作式子都有拳意的贯穿,以神意运用自然而动都能形神俱妙,都能符合太极十三式的要求,以自我不同的体悟认识,化生自我风格的套路,以自身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功夫结果,如挖掘浅能、去病、养生、延年益寿、自卫防身等。
十三势歌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揆心需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
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卅字,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十三势行功心解(陈微明注)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
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以心行气者,所谓意到气亦到,意要沉着,则气可收敛入骨,并非格外运气也。
气收敛入骨,工夫既久,则骨日沉重,内劲长矣。
以气运身者,所谓气动身亦动,气要顺遂,则身能便利从心,故变动往来,无不从心所欲,毫无阻滞之处矣。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
有虚灵顶劲,则精神自然提得起;精神提起,则身体自然轻灵。
观此,可知舍精神而用拙力者,身体必为力所驱使,不能转动如意矣。
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也。
与敌相粘,须随机换意,仍不外虚实分得清楚,则自然有圆活之妙。
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
发劲之时,必须全身松净。
不松净则不能沉着,沉着松静,自然能放得远。
专主一方者,随彼动之方向而直去也。
随敌之势,如欲打高,眼神上望;如欲打低,眼神下望;如欲打远,眼神远望。
神至则气到,全不在用力也。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顶头悬,则自然中正;松静,则自然安舒;稳如泰山,则自然能撑支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
九曲珠,言其圆活也。
四肢百体,无处不有圆珠,无处不是太极圈子,故力未有不能化也。
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
太极虽不用力,而其增长内劲,可无穷尽。
其劲如百炼之钢,无坚不摧。
形如搏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
搏兔之鹘,盘旋不定;捕鼠之猫,待机而动。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静如山岳,言其沉重不浮,动若江河,言其周流不息。
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蓄劲如张弓,以言其满;发劲如放箭,以言其速。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曲是化人之劲,劲已化去,必向彼身求一直线,劲可发矣。
力由脊发,步随身换。
含胸拔背,以蓄其势。
发劲之时,力由背脊而出,非徒两手之劲也。
身动步随,转换无定。
收即是放,放即是收,断而复连。
粘、化、打虽是三意,而不能分开。
收即粘化,放是打,放人之时,劲似稍断,而意仍不断。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
折叠者,亦变虚实也,其所变之虚实,最为微细。
太极截劲,往往用折叠,外面看似未动,而其内已有折叠,进退必变换步法,虽退仍是进也。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能呼吸,然后能灵活。
老子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其至柔者,乃至刚也。
吸为提为收,呼为沉为放,此呼吸乃先天之呼吸,与后天之呼吸相反,故能提得人起,放得人出。
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
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乎天地之间。
太极拳盖养先天之气,非运后天之气也。
运气之功,流弊甚大。
养气则顺乎自然,日习之养之而不觉,数十年后,积虚成实,至大至刚。
至用之时,则曲蓄其功,以待发既发则沛然莫之能御也。
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
心为主帅以发令,气则为表示其令之旗,以腰为纛。
则旗中正不偏,无致败之道也。
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臻于缜密矣。
无论练架子及推手,皆须先求开展,开展则腰腿皆动,无微不到。
至功夫纯熟,再求紧凑,由大圈而归于小圈,由小圈而归于无圈,所谓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也。
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净,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太极以心意为本,身体为末,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腹松净,不存丝毫后天之拙力,则气自敛入骨,气敛入骨,其刚可知。
神要安舒,体要静逸,能安舒静逸。
则应变整暇,决不慌乱。
切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
内外相合,上下相连,故能如此。
牵动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
此言与人比手之时,牵动往来,须含胸拔背,使气贴之于背,敛于脊骨,以待机会。
机至则发,能气贴于背,敛于脊骨,则能力由脊发,不然,仍手足之劲耳。
神固体逸,则不散乱。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
此乃形容绵绵不断,待机而发之意。
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力,无气者纯刚。
太极纯以神行,不尚气力,此气言后天之气力也。
盖养气之气,为先天之气;运气之气,为后天之气。
后天这气有尽,先天之气无穷。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
气为旗,腰为纛,此言其静也。
气如车轮腰似车轴,此言其动也。
腰为一身之枢纽,腰动则先天之气如车轮之旋转,所谓气遍身躯不少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