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教案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教案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教案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教案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过氧化钠的用途。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全面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学习态度;依据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风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实验对比探究、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同学们,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先为大家变一个魔术——吹气生火。

实验过程:教师准备好三脚架、石棉网、棉花、过氧化钠、玻璃管。将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放在石棉网上,叫学生上台用玻璃管向过氧化钠吹气,吹一段时间可看到棉花被点燃的实验现象。

教师问:我们吹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是什么原因使得棉花被点燃?

引入新内容: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之后再解决。

教师板书课题: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二)新课讲解:

1.在化学中,研究一种新物质,我们都要先了解它的物理性质、结构、组成以及组成该物质的化学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在推测他的化学性质,并且通过实验来验证。那么就接下来我们

2.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就先来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物质——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学生自己观察实验台上的氧化钠与过氧化钠固体,师生一起总结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教师板书:

一、物理性质

我们再来看他们的组成。

教师写出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分子式,从分子式的组成分析各元素的化合价。

教师板书:Na

2O;Na

2

O

2

讲:过氧化钠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负一价,可预测过氧化钠性质活泼。下面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验证这一预测。

教师板书:

3.化学性质

(1)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回顾碱性氧化物的概念,叫学生回答。(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讲:氧化钠为碱性氧化物,类比氧化钙等碱性氧化物分别写出下列方程式。

教师板书:

二、化学性质

1.氧化钠

氧化钙与水、二氧化碳、酸的反应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酸的反应

GaO+H

2O=Ga(OH)

2

; Na

2

O+H

2

O=2NaOH;

GaO+CO

2=GaCO

3

; Na

2

O+CO

2

=Na

2

CO

3

;

GaO+2HCl=GaCl

2+H

2

O. Na

2

O+2HCl=2NaCl+H

2

O.

叫一名学生写出氧化钙与水、二氧化碳、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叫另一名同学写出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导入新内容:以上为氧化钠的化学性质,那么过氧化钠是否可以与水、二氧化碳、盐酸反应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验证来学习。

(2)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猜想:过氧化钠能与水反应。

讲述做实验的注意事项,学生自己做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观察现象。

实验过程:在大试管中加入少许过氧化钠固体,点燃木条,制作带火星的木壁,向大试管中滴加水,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反应结束后,摸一摸试管壁的温度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试剂,边震荡边观察现象。

讲:根据你们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写出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可能推测出

板书:

2.过氧化钠

2Na

2O

2

+2H

2

O=4NaOH+O

2

↑;

Na

2O

2

+2H

2

O=2NaOH+H

2

O

2

;

教师根据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分析该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学生配平方程式、指出氧化剂与还原剂。

学生在黑板上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情况。

发现问题:同学们刚才观察到在反应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先变红后退色,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①氢氧化钠消失了;

②酚酞消失了。

问:用什么方法证明是氢氧化钠消失了还是酚酞消失了?

生答:实验证明

实验过程:将反应后的溶液编号为1,倒出少许于洁净的试管中,滴加酚酞试剂,观察现象,再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滴加酚酞试剂后溶液先变红后退色,滴加氢氧化钠后溶液不变色。)取少许1号溶液于另一洁净的试管中,滴加三氯化铁溶液,观察现象。(溶液中有气泡产生,且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后得出酚酞消失的结论。

问:为什么酚酞会消失?

学生做出猜想。

预测学生猜想:

①温度的影响;②产物氧气的影响;③过氧化钠的漂白

作用;④二氧化碳的影响;⑤过氧化氢的作用;⑥氢氧化钠的浓

问:怎样能够证明这些猜想是否正确?

为学生提供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二氧化锰固体、过氧化氢溶液、酚酞试剂,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证明

教师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完全反应,试管底部无过氧化钠固体残留,猜想③不正确;空气中二氧化碳非常少,对此反应影响不大,猜想④不正确。

实验证明:

猜想①:将反应液1倒出少许于洁净的试管中,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滴加酚酞试剂震荡,观察到溶液变红后不褪色,则猜想①不正确;

猜想②:将用二氧化锰催化制取的氧气通入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去,说明猜想②不正确;

猜想⑤:用玻璃管向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少许过氧化氢,观察到溶液红色褪去,猜想⑤正确;

猜想⑥:在两种不同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观察到浓度较高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去,而浓度较低的溶液不褪色,证明猜想⑥正确。

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实际上是发生了这样的反应:

Na 2O 2+2H 2O=2NaOH+H 2O 2,而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的过氧化氢受热分解:2H 2O 2==2H 2O+O 2;总反应就为2Na 2O 2+2H 2O=4NaOH+O 2↑

再回到之前所写的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选出正确的一个。 类比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盐酸的反应方程式,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的情况。

板书: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2Na 2O 2+4HCl=4NaCl+2H 2O+O 2↑. 解释吹起生火的原理。 分析:

2Na 2O 2+2H 2O=4NaOH+O 2↑ (1);2H 2+O 2=2H 2O(2); (1)+(2)得Na 2O 2+H 2=2NaOH

因此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氧气的反应可看作过氧化钠与氢气完全反应。

2Na 2O 2+2CO 2=2Na 2CO 3+O 2↑ (3);2CO+O 2=2CO 2 (4); (3)+(4)得Na 2O 2+CO=Na 2CO 3

因此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的反应可看作过氧化钠与一氧化碳完全反应。

课堂习题:2.1g 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7.2的CO 和H 2组成的混合气体与足量的O 2充分反应后,将其全部产物立即通入足量的Na 2O 2固体中,固体质量增加( )

A.2.1g

B.3.6g

C.7.2g

D.无法计算 由于氢气和一氧化碳与氧气完全反应消耗的氧气的量与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完全反应生成的氧气的量相等,因此过氧化钠固体相当于与氢气和一氧化碳完全反应,固体质量增加了氢气与一氧化碳的质量,即为2.1g 。

(3)用途:

讲:过氧化钠能与我们呼出的气体发生反应而生成氧气,因此为一种供氧剂,常应用于航空航天、潜水及呼吸面具中。而过氧化氢有强氧化性,能够漂白,常用作漂白剂及医院中的消毒剂。

板书: 3.用途

①过氧化钠:供氧剂

②过氧化氢:强氧化剂、漂白剂

4.总结:这节课同学们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氧化钠过氧化钠教学设计(新)

第一课时:钠的氧化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Na2O和Na2O2的物理性质。 2.重点掌握Na2O2的化学性质。 3.认识Na2O2在生活中的特殊用途。 4.通过实验和探究,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过程,组织学生小组归纳探究Na2O2的化学 性质。 2..运用探究法获得Na2O2的化学性质。 3.运用迁移法衍生出Na2O的化学性质。 4.运用比较法,识别并牢记Na2O和Na2O2的化学性质的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演示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趣味以及科学研究的乐趣。 3.体现合作和讨论交流的力量,养成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4.关注Na2O2在生活生产上的应用,体现化学学科与生活的紧密相连,体验化学科学的不 断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过氧化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过氧化钠和水、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分析法,从未知到已知,从感性到理性,循序渐进,使知识得以巩固和落实;同时采用讨论等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用具: 投影仪、小烧杯、脱脂棉、胶头滴管、酒精灯、火柴、蒸发皿、铁架台、镊子、过氧化钠、水、酚酞试剂、玻璃导管等 教学模式:边实验边讨论 教学地位: 1、钠的化合物是本章内容的重点之一,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钠的知识, 并为碱金属、卤素等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奠定基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过氧化钠又有着重要的用途,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2、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这节内容出现的频率较高,所以在教材中本节内容占据着非常重 要的地位。 设计思路: 主要思路:引入→兴趣实验“滴水生火”→学生猜测产物→学生推断产物→学生实验验证产物→得出结论(方程式及反应特点)→自然过渡到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的反应→学生趣味实验(吹气生火)→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方程式及反应特点) 本节课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增进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激励学生进步、提高课堂效益为宗旨,突出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为:以实验为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归纳,最终升华为系统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教案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教案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过氧化钠的用途。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全面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学习态度;依据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风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2.教学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三、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实验对比探究、归纳总结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讲:同学们,学习今天的内容之前先为大家变一个魔术——吹气生火。 实验过程:教师准备好三脚架、石棉网、棉花、过氧化钠、玻璃管。将包有过氧化钠的棉花放在石棉网上,叫学生上台用玻璃管向过氧化钠吹气,吹一段时间可看到棉花被点燃的实验现象。 教师问:我们吹出的气体中所含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汽,是什么原因使得棉花被点燃?

引入新内容:这个问题等我们学习了今天的内容之后再解决。 教师板书课题:氧化钠和过氧化钠 (二)新课讲解: 1.在化学中,研究一种新物质,我们都要先了解它的物理性质、结构、组成以及组成该物质的化学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在推测他的化学性质,并且通过实验来验证。那么就接下来我们 2.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就先来观察我们今天学习的物质——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学生自己观察实验台上的氧化钠与过氧化钠固体,师生一起总结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教师板书: 一、物理性质 我们再来看他们的组成。 教师写出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分子式,从分子式的组成分析各元素的化合价。 教师板书:Na 2O;Na 2 O 2 讲:过氧化钠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负一价,可预测过氧化钠性质活泼。下面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验证这一预测。 教师板书:

过氧化钠说化学说课稿

过氧化钠说化学说课稿 过氧化钠说化学说课稿 过氧化钠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碱金属化合物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钠是碱金属元素的典型代表。而过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钠的化合物。学过过氧化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以后其他碱金属元素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本章知识的系统掌握。 二,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过氧化钠的氧化还原反应,掌握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和水,酸等的反应。并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掌握过氧化钠与氧化钠的区别与联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探索精神使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化学。 三,教学方法及教学过程: 1,新课的导入:过氧化钠为什么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氧气的来源?过氧化钠可以作为羽毛等的漂白剂而氧化钠却不可以,这又是为什么呢?这些联系到生活的话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老师就可以轻易地把好奇的学生带到新课的教学内容之中。

2,新课的讲解: (1)通过现场演示可让学生了解过氧化钠的一些物理性质 (2)写出过氧化钠和氧化钠分别跟水反应的.方程式,通过两个方程式的对比,让学生掌握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特点以及氧化钠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区别与联系。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而氧化钠与水是非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钠与水反应无氧气生成,而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有氧气生成,这就是过氧化钠可以作为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面氧气的来源的原因。而且在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中,过氧化钠既作为氧化剂,又作为还原剂。3)两者都有氢氧化钠生成。 (3)过氧化钠跟二氧化碳的反应与过氧化钠跟水反应类似,可用相同方法分析。 (4)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用实验方法验证过氧化钠的漂白性。 1)将过氧化钠粉末假如到滴有酚酞的水中,溶液先变红后褪色,而向过氧化钠跟水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只变红不褪色。现象解释:开始过氧化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继续加入过氧化钠则煺色。通过以上实验演示,说明过氧化钠有强氧化性,将酚酞氧化使其煺色。 2)将一有色羽毛放入试管,加水,再加过氧化钠粉末,也可见有色羽毛煺色。 (5)为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主动思考的精神,让学生讨

《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贺炳炎中学周菊芳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乘《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内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说明]在以上教材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现状,确定教学目标。 3、说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 (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 (二)说学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已经能够

粗知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三)说教法学法 1、重视诵读感悟 [说明] 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要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的做法 [说明] 在新课标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型,课堂结构是复合型的。除了教学步骤等显性模式外,还应该考虑到教学进行中的各种因素的互动协同。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合作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脉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实效,所以我选择师生共同研讨的教学方式,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3、课时安排:3课时 [说明] 第一课时完成基础知识积累,让学生对文章经行整体感知;重点分析1、2自然段,指导诵读,掌握重点字词;第二课时分析3-5自然段;加深对全文的理解,体会作者感情变化和情、景、理的融合;第三课时深入研讨,进一步体会篇章的艺术特色和思想魅力,品味语言之美,品鉴技巧之美。 (四)说教学程序:第一课时 (1)导入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群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又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进小城黄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做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苏轼一行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3篇赋、170多篇散文,写了280多封书信。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都作于此时。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便是如此令人费解。

钠的重要化合物 优质课说课稿

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 说课案课题:<<钠的重要化合物>>

说课案 课题:<<钠的重要化合物>>课业类别:实验探究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钠的重要化合物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学习加深对第一节钠知识的理解、应用、巩固和延伸,为铁、铝的化合物、非金属的学习奠定基础、提供思路、方法和理论模式,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二)学生情况分析 高一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具备实验、观察、推理、分析、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对实验感兴趣,但却不一定能积极主动地实验、观察、思考、分析和探究。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合作探究、合作学习、对比分析问题。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钠的重要化合物的化学式、俗名、物理性质及其用途;了解焰色反应及其应用; ②掌握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验,培养学生操作、观察、推理、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团结协作、相互交流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 二、教法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和特点,我主要采用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法。首先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是实验探究,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实验,教师演示实验;最后设置问题拓展,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学法分析 小组合作探究观察分析现象 小组对比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综合运用知识巩固延伸拓展 四、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分组合作学习:每个小组的成员人数包括(A—组长、B—操作员、C—观察员、D—记录员、E—交流员),各成员的职责: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积极参与课堂实验和讨论并交流,操作员负责完成实验,观察员负责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员负责记录相关实验现象和存在问题,交流员负责交流实验现象及成果。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共同完成实验探究。 计分卡:问题回答正确的小组,老师发给红色的计分卡(用来记录发言最多的小组),最后取得计分卡最多的小组,老师将给予表扬和奖励。 按以下八个环节进行教学: 1.利用影片,引入新课 2.小组探究,归纳填表 3.拓展探究,培养能力 4.培养自学,获取新知 5.课堂小结,总结知识 6.课堂练习,巩固知识 7.布置作业,发散思维 8.板书投影,牢固记忆

钠及其化合物教学设计教案.pdf

第一章第一节钠及其化合物 【考纲解读】 1、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钠的用途和在实验室中的保存方法。 2、掌握重要的钠的化合物的性质及有关计算。 【知识梳理】 一、化学发展史 被称为近代化学发展史的里程碑四大史实是: 1、1661年,英国科学家提出的概念。 2、1771年,法国化学家建立学说。 3、1803年,英国科学家提出了学说。 4、1869年,俄国化学家发现。 二、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1、基本方法:包括、、、等,另外还有模型法和假说法。 2、基本程序:物质的外观、物质的性质、以及 是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 三、钠 1.钠的物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密度熔点 2.化学性质: (1)跟氧气反应: Na+O2──(切面很快变___ ,Na2O加热时不稳定易转化成___ ) Na+O2──(_____火焰,大量烟,生成_____色固体)以上反应说明Na2O2比Na2O 稳定。 点燃 (2)在氯气中燃烧:2Na+Cl2 ==== 2NaCl(白烟) (3)钠与硫混合研磨即生成Na2S Na+S--- (4)钠与水反应,可见到下列现象:浮、熔、游、响、红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离子方程式:。 (5)钠与酸反应: Na + H+ --- 实质是钠与氢离子直接反应,比与水的反应更激烈,极易爆炸,要特别小心。 (6)钠与醇的反应 试描述钠与乙醇反应的现象:_ 化学方程式 (7)与盐溶液的反应 先考虑Na与水反应生成NaOH,再考虑NaOH 是否与盐溶液反应。如将钠投入FeCl3溶液中有气体放出和沉淀生成。 写出钠和氯化铵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 3.钠的存放、取用和制法

最新《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教学案例

《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教学案例 姓名:杨彩云 单位:黄石市第五中学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化学必修1 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经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于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反应,以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在过氧化钠的教学中很重视实验教学,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可以加深巩固第一节钠的知识,并为以后碱金属的学习奠定基 础,故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Na2O2的物理性质;能正确书写Na?。?与出0、C02反应的方程式,并准确描述反应的现象;能说出Na2O2的用途;尝试运用过氧化钠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社会生活中的问题 2、能力目标:通过对过氧化钠与水、与C02反应产物的实验探究,使学生尝试运用探究的方 法来分析解决问题。通过对Na2O2与H2O反应后溶液中滴加酚酞后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的现象的可 能原因的进一步探究,强化学生自主猜想、自主设计、自主实验的“三自主”的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 3、情感目标:使学生在尝试和体验中逐渐养成:乐于参与、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增强研究意识、问题意识。 四、教学重点: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褪色”原因的分析和探究 教学方法、手段: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五、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增进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参与、激励学生进步、提高课堂效益为宗旨,突出科学探究的过程。本节课的总体设计思路为:想到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做到的,所以本节课以实验为中心,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和归纳,最终升华为系统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不但让学生从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而且养成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同时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注重在课堂教学的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 六、教学器材:铁架台、石棉网、事先包了0.2克Na2O2的脱脂棉、胶头滴管、矿泉水瓶(若干)烧杯、试管(若干)、酒精灯、火柴、过氧化钠(1瓶)、药匙、澄清石灰水、稀盐酸、玻璃导管、酚酞试液、坩埚钳。 七、教学实录: 1、设置情境 【投影】火灾发生的场景。 【设疑】发生火灾时可采用什么方法灭火?其灭火原理是什么?【生】通常用水灭火,水能使可燃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使用灭火器,利用化学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来灭火,因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且密度比空 气大,能使着火的物体跟空气隔离。 【师】可是今天我要用水和二氧化碳来点火,大家相信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二《赤壁赋》说课稿

《赤壁赋》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单元而言:《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属于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提示认为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常常在景物描述中倾注作者个人的情感和志趣。本文是一篇难得的文质兼美,情理并茂的文赋。作者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理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 对学生而言:学生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苏轼被贬黄州正是他人生遭遇的第一次重大挫折,面对挫折挫败,他所展现的乐观豁达的态度和理性思辨的精神对学生具有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苏轼月夜泛舟赤壁而触发的情思,把握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及原因,理解苏轼的理性思辨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过程与方法:与同期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做比较阅读,深化对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情感和思想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悟苏轼的人生观和宇宙观;通过评价获得价值观的提升,学习苏轼直面挫折的豁达乐观精神,提高人文素养。 二、说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比较阅读一词一赋,把握二者异同,从而深入理解作者情感变化过程及原因,理解苏轼的理性思辨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难点:理解和体悟苏轼领悟到的世界观和处世态度。 三、说教法 教参认为《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比较阅读,增进对彼此的理解。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我采用多重教法:比较阅读、诵读法、点拨法、讲解法、提问法等。通过比较阅读培养学生筛选概括信息和知识迁移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设置由浅入深,重点突破,环环相扣,逐层深入,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四、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比较阅读法、赏析探究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把握作品的思想和情感脉络,从而达到鉴赏抒情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五、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同样写在1082年,同样写在黄州赤壁,苏轼创作了一词两赋,即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要通过比较阅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来重点学习前赤壁赋。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朗读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后赤壁赋优秀教案 课题后赤壁赋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重点难点重点: 1、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2、借助注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3、复习苏轼的《赤

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

高中化学《6金属元素6.2一些金属化合物过氧化钠》88沪科课标教案课件教学设计

课题: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钠的几种重要化合物 科目:化学 教学对象:高一 课时:第1课时 教师:杨娟 单位: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第九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前面已学习了几种金属的化学性质后,很容易指导学生进入到金属化合物的学习。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可以借助焰色反应确认钠的化合物。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是钠的两种含氧化合物,学生对它们的基本性状已有了一些了解。因为它们有相似之处,又有很多不同,所以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演示、趣味实验、列表对比来学习它们的性质。重点要学生掌握它们的不同点及过氧化钠与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最后给学生安排少量的思考题和习题,让他们及时应用所学知识,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Na2O和Na2O2物理、化学性质的异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展示、演示实验和趣味实验相结合,让学生以极大的兴趣进入课堂,学习 元素化学实验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钠的重要化合物性质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树立 为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的进步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Na2O和Na2O2的性质比较; 教学难点1. Na2O2的化学性质;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意外对策 [导入] 我们都知道水通常是用来灭火的,今天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个实验,看看用来灭火的水是否能生火。 这是一小团脱脂棉,把它放在空气中能燃烧吗? 那么,我们将适量的过氧化钠固体平铺到脱脂棉上,再滴几滴水会怎么样呢? “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 哪位同学可以告诉我们燃烧所需条件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沾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滴水可以满足燃烧所需条件呢?为了揭开这层面纱,今天,我们来学习钠的两种氧

《后赤壁赋》说课稿完美版

《后赤壁赋》说课稿 设计理念 古代散文教学是语文传承古代文化的主要载体,但是传统的古文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方式、评价形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地方。因此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古文教学是个较为重要的问题。如何走出一条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古文教学之路?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尝试以宋代美文《后赤壁赋》为载体,通过以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来带领学生进入古文学习。 一说教材 1 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虚词、词类活用现象、特殊的文言句式。 (2)、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教学重点: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 (4)、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3 教学步骤: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后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讨论学习,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教学原则是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由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密州儋州)这首诗导入课文。从而让学生理解政治得失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的苏轼,更好地理解苏轼的独特人格。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朗读时,注意作者感情的变化。通过朗读初步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因为无论怎样鉴赏一篇文章,其前提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读”是学好文言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根本。在读的方式上也要做些灵活的调整,可以听录音朗读,也可以单个同学朗读等。 (三)明确文章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 2、找出文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 3、本文出现的特殊句式

过氧化钠性质探究的实践与研究-教学设计

过氧化钠性质探究的实践与研究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黑杰斯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上动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使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探究知识的强烈欲望和兴趣,使课堂变为探究性活动的课堂。”“探究活动”作为《新课程标准》一大亮点和学科学习能力的核心被强势推出,倡导让学生在设置情境中发现更多的问题,在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显然,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可靠的问题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盲点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在新课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那么,创设问题情境就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将课本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应当关注生活、生产和社会的实际问题,关注化学发展的热点问题,关注学生化学学习中的困难问题。本文就“过氧化钠性质”的教学案例,谈谈在化学课堂中如何创造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和学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并能够熟练的运用。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通过对过氧化钠用途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Na2O2与H2O、CO2的反应作为引领学生探究未知领域的手段,并授以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对比法、实验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在较自由的互动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中,通过亲身体验获得实验结果来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精神以及科学求真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Na2O2的重要性质及典型实验; 难点: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教学方法: “互动式”、“启发—探究式”的实验引导分析的方法。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展示神六、潜水艇、氧立得等视频,请学生思考其中原理。 【思考与交流】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回忆钠和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书写相应的反应方程式,描述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颜色和状态。 2、1 mol钠和O2反应生成Na2O和Na2O2时转移的电子数? 【合作探究】1、氧化物的分类: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教案设计

《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性质》教案设计选自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一课时钠的重要化合物——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识:(1)了解Na2O和Na2O2的物理性质; (2)掌握Na2O2的化学性质; (3)认识Na2O2在生活中的特殊用途。 技能:(1)运用物理性质,做到在外观上对二者进行区分; (2)通过实验和探究,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学生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过程:(1)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的过程,组织学生小组归纳探究出Na2O和Na2O2的化学性质; 方法:(1)运用探究法获得Na2O2的化学性质; (2)运用迁移法衍生出Na2O的化学性质; (3)运用比较法,识别并牢记Na2O和Na2O2的化学性质的差异。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态度:(1)通过演示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通过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让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趣味以及科学研究的乐趣; 价值观:(1)体现合作与讨论交流的力量,养成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 (2)关注Na2O2在生活生产上的应用,体现化学学科与生活的紧密相连,体验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 Na2O2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难点 对Na2O2化学性质的实验探究 四、教学准备 实验药品:Na2O2固体粉末、蒸馏水、酚酞试剂、一集气瓶CO2、一集气瓶O2 实验仪器:试管、钥匙、石棉网、铁架台(铁圈)、带火星的木条、胶头滴管、集气瓶、棉花 五、高考链接 Na2O与Na2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涉猎的简单计算题。 六、教学过程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 高中语文赤壁赋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

钠的化合物(公开课)教案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一课时 钠的化合物 一、 学习目标分析 1.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认识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主要化学性质(与水、二氧化碳反应),了解其用途。 ②. 认识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主要化学性质(溶液呈碱性、与强酸反应、加热分解反应),知道它们性质的差异,了解其用途。 过程与方法: ①.体验用分类方法认识金属化合物的性质。 ②.应用实验探究方法,深入体会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性质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③. 体会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基本原理在学习元素化合物性质的指导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同学们体会到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践出真知的乐趣,指导同学们要用 联系的观点看化学物质世界,同时指导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学习,在群体中发展。 引入侯氏制碱法,进行化学史的教育,激发民族自豪感。 二、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本章第一节金属单质的性质之后,已经知道氧化钠、过氧化钠的存在,因为在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中的实践活动中已对 Ca —CaO —Ca(OH)2—CaCO 3作了总结,同学们可递推出氧化钠的性质,但对过氧化钠同学们是陌生的,因此过氧化钠的性质是重点。碳酸钠、碳酸氢钠同学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但对它们的性质认识不足,因此帮助同学们用对比实验的方法认识它们在性质上的差异性是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 过氧化钠的性质;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化学性质的异同 教学难点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鉴别 三、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讨论法 合作学习 四、 教学媒体 实验用品、电脑投影

五、板书计划 板书设计 钠的化合物 一、过氧化钠的主要性质 1、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2、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二、碳酸钠及碳酸氢钠的主要性质 1、两者水溶液的碱性 2、两者与酸反应 3、两者的热稳定性 六、教学反思

《后赤壁赋》说课稿

《后赤壁赋》说课稿 《后赤壁赋》说课稿精选两篇 《后赤壁赋》说课稿一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一)学生分析 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 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 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四)教学难点: 深入分析文章中蕴含的哲理,如何理解文章结尾道士化鹤的寓意。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探究教学设计 一、基本说明 1.教学内容所属模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 2.年级:高中一年级 3.所属章节:第三章第二节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②通过设计、实施探究性实验,掌握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思考、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的现象和实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努力探究的优良品质。 ②渗透对立统一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具有两面性,树立积极的科学价值取向,培养正确的化学学科素养。 2.内容分析 (1)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第一课时的内容。本章内容是前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学习的延伸,共同完成金属及其化合物这一主题的学习;同时过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钠的化合物,也是一种重要的过氧化物,对过氧化钠的性质、用途等进行比较全面、细致的学习和研究不仅是学习、研究钠及其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以后学习和研究其他金属及化合物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验也是第一章所学实验方案设计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和巩固。在教材中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认识,是以实验的方法完成的,这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等提高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另外,从教育目的方面讲,过氧化钠在生活、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研究它更具有现实意义。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

优质课《氧化钠和过氧化钠》教学设计

钠的重要化合物 教 学 设 计 马山中学化学组李晓艺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钠的重要化合物 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回忆前面的实验现象,巩固氧化钠与过氧化钠固体的颜色、状态。 2.通过对过氧化钠分别与水的分组实验来掌握过氧化钠与水的产物,类比推出过氧化钠与 二氧化碳、盐酸反应的产物。 3.学会分析上述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氧化钙与水、二氧化碳、盐酸的反应,能写出氧化钠与水、二氧化碳、盐酸的 反应方程式,体会和感悟类比法在学习同类物质性质方面的重要性。 2.在分组实验探究中明白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进一步学习实验操作技能与实验观察方 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分组实验探究中初步形成团队合作意识以及对待科学的严谨的态度。 2.通过对过氧化钠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实例的了解,认识过氧化钠的重要用途,感受化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二、教学重、难点及其突破策略 (1)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为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以及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能力的形成。 重点的突破策略:通过分组探究实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讨论、分析以突出重点知识并落实重点知识。 (2)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为从现象到本质,运用抽象思维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能力的形成。 难点的突破策略: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猜想,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探究方案,师生评价、课堂思考讨论、实验探究以突破难点。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木条火柴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胶头滴管、酒精灯、) 实验药品(过氧化钠、蒸馏水、酚酞) 四、教学方法

《后赤壁赋》教学设计

逆境中的挣扎 ——《后赤壁赋》内容解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方法与技能: 深入文本、联系实际,理解苏轼挣扎的方法及挣扎的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苏轼在挣扎中走向成熟、痛苦与乐观并存的积极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后赤壁赋》中展示的苏轼的精神状态。 2、难点:探讨苏轼如何挣扎及挣扎的结果。 三、教学手段 本节课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讲,学生通过朗读文本感知、深入阅读文本、回答教师提问、讨论等方法学习。 四、学情了解及前期准备 本课属于选修本文言文,学生有一定厌恶心理,提前预习的可能性较小。针对这种情况,已提前用一节课对文言知识点进行讲解及对课文内容进行疏通,本节课为本课的第二节时。五、教学设计 (一)导入:以问题“苏轼为何钟情于赤壁?”导入教学。 (本部分由教师提问,学生逐层回答,旨在引导学生理解黄州、赤壁之于苏轼的意义,及“赤壁三文”的魅力。) (二)朗读全文,思考问题:苏轼真的超脱了吗? (本部分由学生朗读之后感知,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感情。提问个别学生,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上述问题。) (三)解读内容 1、苏轼的思想是矛盾的 (本部分由学生列举证据说明苏轼是否忘记了官场上的那些事,而真正投入了山水田园之中;教师加以讲解,列举《东坡志林·雪堂问潘邠老》中的故事作进一步的说明) 2、《后赤壁赋》中,苏轼如何挣扎? (本部分由学生阅读文本之后尝试回答,根据学情,学生可能无法答得全面,教师要加以引导,与学生一起讨论。) 3、学生分享缓解痛苦妙招 (本部分由教师提出问题:如果遇到困难,精神上感到很痛苦的时候,你会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请个别学生到黑板上写下,并说出此招是否有效。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理解苏轼摆脱痛苦的方法是否有效,从而引出下一部分。) 4、挣扎的结果

《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说课稿

《金属钠的性质及应用》说课稿 发表时间:2013-04-11T09:44:22.310Z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杨庭[导读] 学习者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及金属通性的内容学习,也掌握了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杨庭(陕西省府谷职业中专陕西府谷 719499)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3)03-113-01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高教版化学(通用类)第四章第一节,教材首先介绍了钠的物理性质,然后通过几个探究实验引出了钠的化学性质,并介绍了钠的保存和应用,过氧化钠的性质和应用则以资料卡的形式给出做了简单介绍。本节课编排的氯、硫、氮三种非金属元素学习之后,是高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种金属元素,而钠也是一种典型的金属元素,是高中化学重要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因此本节内容对以后其它金属元素的学习具有指导性的作用;而本节课安排在氧化还原反应之后,也是对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进一步巩固。 教学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对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说学情 学习者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及金属通性的内容学习,也掌握了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这都为理解钠的化学性质,认识钠的活泼性奠定了基础;而学习者在前面的学习中刚刚接触过氯、硫、氮等非金属元素的学习,建立了元素化合物学习的一般方法,这为本节课探究实验的展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学习者为高一学生,他们虽思维敏捷但仍不够严谨,虽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但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 三、说理念和教法 在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于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基本科学方法的培养,并通过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依据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创设情景预设、实验探究等环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主动地学习、发现事物,做到真正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体验研究的一般方法。 四、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钠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描述钠与水、钠与氧气反应的实验现象,能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3)了解钠的工业制取方法和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性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认识化学知识在公共危险性事故中的重要性,激发化学学习的热情(2)通过实验探究,提高用于探索的科学品质,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说过程 [导入新课] 首先这还需从金属钠的特殊性质说起,以节日燃放的五光十色的焰火的原料中含有钠导入新课,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学习的积极性和探求新知的求知欲。 [探求新知] 首先现场展示一小块钠并切开,让学生观察钠的切面颜色、光泽,猜测钠的物理性质,我再对同学们的猜测做出分析和总结。然后请同学们写出钠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从中分析得到钠活泼的化学性质,由此过渡到钠的化学性质的探究。在这部分内容中,我将以3个探究实验来展开教学。 实验1、继续观察刚才这块暴露在空气中的钠的颜色、光泽,引导学生思考钠与空气中何种物质发生了反应并最终得到钠与氧气生成氧化钠的反应。 实验2、将一小块金属钠放在石棉网上加热,并提示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实验现象:燃烧时观察到的火焰颜色是什么?生成的物质是什么颜色?生成的物质可能是什么?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得到生成物是淡黄色固体的信息,通过分析能排除是氧化钠的可能性,在这里便引入过氧化钠,并让学生试着写出这一反应方程式。并在此基础上追问钠为何要保存在煤油中?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和探究,学习者能较好的对知识进行理解和掌握,而这一问题的提出更使得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及时的应用。 实验3、向一只盛有水的小烧杯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并投入一小块金属钠,并让学生从颜色、形态、声音等多方面综合观察实验现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然后加以分析,推测可能生成的物质。 而我则对学生描述的这些现象进行总结,归纳成"浮、熔、游、鸣、红"五字真经。并让学生根据以上五个现象,再次有针对性的分析钠的性质和钠与水反应的特征和生成物,回忆钠的物理性质,学生能说出浮是因为钠的密度比水小,熔是因为钠熔点低;再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学生能推测游、鸣是因为反应生成气体,红是因为生成了碱性物质,我则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出发结合实验现象,确定生成的这种气体是氢气,而溶液是NaOH。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使学生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模式,同时也达到了本节课教学难点的突破。 钠与水的反应生成NaOH和氢气,引发学生思考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反应剧烈,树立学生实验安全的意识。 最后我将对以上实验进行简单小结,并让学生自行总结出纳的化学性质,并引发学生思考:既然钠有很强的还原性,那么它有哪些应用呢?并介绍钠作为还原剂从金属的氯化物中置换出金属的应用和反应原理,展示钠的一些其它用途,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