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

一、胃的解剖

(一)胃的位置和分区胃位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上端与食管相连的人口部位称贵门,距离门齿约40 cm,下端与十二指肠相连接的出口为幽门。腹段食管与胃大弯的交角称贵门切迹,该切迹的粘膜面形成责门皱璧,有防止胃内容物向食管逆流的作用。幽门部环状肌增厚,浆膜面可见一环形浅沟,幽门前静脉沿此沟的腹侧面下行,是术中区分胃幽门与十二指肠的解剖标志。将胃小弯和胃大弯各作三等份,再连接各对应点可将胃分为三个区域,上1/3为责门胃底部U (upper)区;中1/3是胃体部M (middle)区,下1/3即幽门部L (lower)区(图37-1).

(二)胃的韧带胃与周围器官有韧带相连接,包括胃隔韧带、肝胃韧带、脾胃韧带、胃结肠韧带和胃胰韧带,胃凭借韧带固定于上腹部。胃胰韧带位于胃后方,自腹腔动脉起始处向上达到胃与贵门部,其内有胃左动脉走行,参与组成小网膜囊后壁。

(三)胃的血管胃的动脉血供丰富,来源于腹腔动脉。发自腹腔动脉干的胃左动脉和来自肝固有动脉的胃右动脉形成胃小弯动脉弓供血胃小弯。胃大弯由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胃网膜右动脉和来自脾动脉的胃网膜左动脉构成胃大弯的动脉弓。来自脾动脉的数支胃短动脉供应胃底。胃后动脉可以

是一支或两支,起自脾动脉的中1/3段,于小网膜囊后壁的腹膜后面伴同名静脉上行,分布于胃体上部与胃底的后壁。胃有丰富的粘膜下血管丛,静脉回流汇集到门静脉系统。、胃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均回流人脾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则回流人肠系膜上静脉;胃左静脉(即冠状静脉)的血液可直接注人门静脉或汇人脾静脉;胃右静脉直接注入门静脉(图37-2)。

(四)胃的淋巴引流胃粘膜下淋巴管网丰富,并经责门与食管、经幽门与十二指肠交通。胃周淋巴结,沿胃的主要动脉及其分支分布,淋

巴管回流逆动脉血流方向走行,经多个淋巴结逐步向动脉根部聚集。胃周共有16组淋巴结。按淋巴的主要引流方向可分为以下四群:①腹腔淋巴结群,引流胃小弯上部淋巴液;②幽门上淋巴结群,引流胃小弯下部淋巴液;③幽门下淋巴结群,引流胃大弯右侧淋巴液;④胰脾淋巴结群,引流胃大弯上部淋巴液(图37-3)。

(五)胃的神经胃受自主神经支配,支配胃的运动神经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胃的交感神经为来自腹腔神经丛的节后纤维,和动脉分支伴行进入胃,主要抑制胃的分泌和运动并传出痛觉;胃的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主要促进胃的分泌和运动。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纤维共同在肌层间和粘膜下层组成神经网,以协调胃的分泌和运动功能。左、右迷走神经沿食管下行,左迷走神经在责门前面,分出肝胆

支和胃前支(Latarj et前神经);右迷走神经在责门背侧,分出腹腔支和胃后支(Latarj et后神经)。迷走神经的胃前支、后支都沿胃小弯行走,发出的分支和胃动、静脉分支伴行,进入胃的前、后壁。最后的3-4终末支,在距幽门约5-v7 cm 处进入胃窦,形似“鸦爪”,管理幽门的排空功能,在行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时作为保留分支的标志。

(六)胃壁的结构胃壁从外向内分为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胃壁肌层外层是沿长轴分布的纵行肌层,内层由环状走向的肌层构成。胃壁肌层由平滑肌构成,环行肌纤维在责门和幽门处增厚形成责门和幽门括约肌。粘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管及神经丛丰富。由于粘膜下层的存在,使粘膜层与肌层之间有一定的活动度,因而在手术时粘膜层可以自肌层剥离开。

胃粘膜层由粘膜上皮、固有膜和粘膜肌构成。粘膜层含大量胃腺,分布在胃底和胃体,约占全胃面积的2/3的胃腺为泌酸腺。胃腺由功能不同的细胞组成,分泌胃酸、电解质、蛋白酶原和粘液等。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与凝乳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抗贫血因子;粘液细胞分泌碱性因子。贵门腺分布在责门部,该部腺体与胃体部粘液细胞相似,主要分泌粘液。幽门腺分布在胃窦和幽门区,腺体除含主细胞

和粘蛋白原分泌细胞外,还含有G细胞分泌胃泌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此外还有嗜银细胞以及多种内分泌细胞可分泌多肤

类物质、组胺及五经色胺(5-HT)等。

二、胃的生理

胃具有运动和分泌两大功能,通过其接纳、储藏食物,将食物与胃液研磨、搅拌、混匀,初步消化,形成食糜并逐步分次排人十二指肠为其主要的生理功能。此外,胃粘膜还有吸收某些物质的功能。

(一)胃的运动食物在胃内的储藏、混合、搅拌以及有规律的排空,主要由胃的肌肉运动参与完成。胃的蠕动波起自胃体通向幽门,胃窦部肌层较厚,增强了远端胃的收缩能力,幽门发挥括约肌作用,调控食糜进入十二指肠。胃的电起搏点位于胃底近大弯侧的肌层,有规律地发出频率约为3次/分钟脉冲信号(起搏电位),该信号沿胃的纵肌层传向幽门。每次脉冲不是都引起肌肉蠕动收缩,但脉冲信号决定了胃蠕动收缩的最高频率。随起搏电位的到来,每次收缩都引起胃内层环状肌的去极化。食糜进入漏斗状盯胃窦腔,胃窦的收缩蠕动较胃体更快而有力,每次蠕动后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量取决于蠕动的强度与幽门的开闭状况。幽门关闭,食物在胃内往返运动;幽门开放时,每次胃的蠕动波大约将5~15 ml 食糜送人十二指肠。

空胃腔的容量仅为50 ml,但在容受性舒张状况下,可以承受1000 ml而无胃内压增高。容受性舒张是迷走神经感觉纤维介导的主动过程。进食后的扩张刺激引发蠕动,若干因素

影响到胃蠕动的强度、频率以及胃排空的速度。胃的迷走反射加速胃蠕动;进食的量与质对于排空亦起调节作用,食物颗粒小因较少需研磨比大颗粒食物排空为快;十二指肠壁的受体能够感受食糜的渗透浓度与化学成分,当渗透量(压)大于200 mmol/L时迷走肠胃反射被激活,胃排空延迟;不少胃肠道激素能够对胃的运动进行精细调节,胃泌素能延迟胃的排空。

(二)胃液分泌胃腺分泌胃液,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约1500^2500 ml,胃液的主要成分为胃酸、胃酶、电解质、粘液和水。壁细胞分泌盐酸,而非壁细胞的分泌成分类似细胞外液,一略呈碱性,

其中钠是主要阳离子。胃液的酸度决定于上述两种成分的配合比例,并和分泌速度、胃粘膜血液流速有关。

胃液分泌分为基础分泌(或称消化间期分泌)和餐后分泌(即消化期分泌)。基础分泌是指不受食物刺激时的自然胃液分泌,其量较小‘餐后胃液分泌明显增加,餐后分泌可分为三个时相:①迷走相(头相):食物经视觉、味觉、嗅觉等刺激兴奋神经中枢,兴奋经迷走神经下传至壁细胞、主细胞、粘液细胞,使其分泌胃酸、胃蛋白酶原和粘液;迷走神经兴奋还使G细胞分泌胃泌素、刺激胃粘膜肥大细胞分泌组胺,进而促进胃酸分泌。这一时相的作用时间较短,仅占消化期泌酸量的200o-300o o②胃相:指食物进入胃以后引起的胃酸

分泌,包括食物对胃壁的物理刺激(扩张)引起的迷走长反射和食物成分对胃粘膜的化学性刺激造成的胃壁内胆碱反射短通路。在胃相的胃酸分泌中,胃泌素介导的由食物成分刺激引起的胃酸分泌占主要部分,当胃窦部的pH<2. 5时胃泌素释放受抑制,pH达到1.2时,胃泌素分泌完全停止,对胃酸及胃泌素分泌起负反馈调节作用。胃窦细胞分泌的生长抑素也抑制胃泌素的释放。如果手术使得正常的壁细胞粘膜与胃窦粘膜的关系改变,酸性胃液不流经生成胃泌素的部位,血中胃泌素可增加很高,促使胃酸分泌,伴明显酸刺激。③肠相:指食物进入小肠后引起的胃酸分泌,占消化期胃酸分泌量的500-l00o0包括小肠膨胀及食物中某些化学成分刺激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产生肠促胃泌素,促进胃液分泌。进入小肠的酸性食糜能够刺激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抑胃肤等的分泌。小肠内的脂肪能抑制胃泌素的产生,使胃酸分泌减少。消化期胃酸分泌有着复杂而精确的调控机制,维持胃酸分泌的相对稳定。

三、十二指肠的解剖和生理

十二指肠是幽门和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之间的小肠,长约

25 cm,呈C形,是小肠最粗和最固定的部分。十二指肠分为四部分:

①球部:长约4-5 cm,属腹膜间位,活动度大,粘膜平整光滑,球部是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胆总管、胃十二指肠动脉和门静脉在球部后方通过。②降部:

与球部呈锐角下行,固定于后腹壁,腹膜外位,仅前外侧有腹膜遮盖,内侧与胰头紧密相连,胆总管和胰管开口于此部中下1/3交界处内侧肠壁的十二指肠乳头,距幽门8-v10 cm,距门齿约75 cm。从降部起十二指肠粘膜呈环形皱璧。③水平部:自降部向左走行,长约10 cm,完全固定于腹后壁,属腹膜外位,横部末端的前方有肠系膜上动、静脉跨越下行。④升部:先向上行,然后急转向下、向前,与空肠相接,形成十二指肠空肠曲,由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韧带)固定于后腹壁,此韧带是十二指肠空肠分界的解剖标志。整个十二指肠环抱在胰头周围。十二指肠的血供来自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下动脉,两者分别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与肠系膜上动脉。胰十二指肠上、下动脉的分支在胰腺前后吻合成动脉弓。

十二指肠接受胃内食糜以及胆汁、胰液。十二指肠粘膜内有Brunner腺,分泌的十二指肠液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蔗糖酶、麦芽糖酶等。十二指肠粘膜内的内分泌细胞能U4V, w泌素、抑胃肤、胆囊收缩素、促胰液素等肠道激素。

消化系统解剖功能和生理功能科室讲课课件(自制)

消化系统解剖功能和生理功能 第一节消化系统解剖 【解剖】 1.食管(esophagus)食管为一肌性管道,长约25~28cm,门齿距食管起点约15cm。食管位于胸腔的纵隔部、脊柱前和气管、心脏后,是连接咽和胃的空瘪管状通道;当有食物通过时即被扩张。 食管分为:①颈段:自食管入口至胸骨柄上沿的胸廓入口处;②胸段:又分为上、中、下三段。食管有三处生理性狭窄:第一处在环状软骨下缘平面,即食管入口处;第二处在主动脉弓水平位,有主动脉和左支气管横跨食管;最后一处在食管下端,即食管穿过膈肌裂孔处。该三处狭窄虽属生理性,但常为瘢痕性狭窄、憩室、肿瘤等病变所在的区域。 食管由粘膜、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构成。食管无浆膜层,是术后易发生吻合口瘘的因素之一。食管的血液供应来自不同的动脉,尽管这些动脉间有交通支,但不丰富,特别是主动脉弓以上的部位血液供应尤差,故食管手术后愈合能力较差。 胸导管起于腹主动脉右侧的乳糜池,接受膈以下所有器官和组织的淋巴液;左上肢、头和颈的左半及胸壁、纵隔器官、左肺和左膈的一部分淋巴液也流入胸导管。胸导管破裂、损伤时将流失血液中大量的血浆蛋白等营养物质。 胃肠道(gastrointestinal tract, GI)起自口腔,经过食管、胃和肠,直至肛管;总长约7~8米。 2.胃(stomach)位于左上腹部的左膈下,呈囊袋状,约有1500ml的容量。胃的入口位于食管与胃的连接处,被食管下端的环状平滑肌(贲门括约肌)环绕;当贲门括约肌收缩时即关闭食管与胃之间的通道。胃分为四个区域: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部。幽门是胃的出口,幽门部的环状平滑肌形成幽门括约肌,其收缩时即关闭胃与小肠间的通道。 3.小肠(small intestine)小肠是胃肠道中最长的部分,约占消化道总长的三分之二。小肠分为三个解剖段:上段为十二指肠(duodenum),中段为空肠(jejunum),下段为回肠(ileum)。十二指肠始于幽门,止于十二指肠空肠曲,长约25cm。十二指肠分为四段:球部、降部、横部和升部,呈“C”型环绕胰腺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 第一节胃十二指肠解剖生理概要 一、胃的解剖 (一)胃的位置和分区胃位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上端与食管相连的人口部位称贵门,距离门齿约40 cm,下端与十二指肠相连接的出口为幽门。腹段食管与胃大弯的交角称贵门切迹,该切迹的粘膜面形成责门皱璧,有防止胃内容物向食管逆流的作用。幽门部环状肌增厚,浆膜面可见一环形浅沟,幽门前静脉沿此沟的腹侧面下行,是术中区分胃幽门与十二指肠的解剖标志。将胃小弯和胃大弯各作三等份,再连接各对应点可将胃分为三个区域,上1/3为责门胃底部U (upper)区;中1/3是胃体部M (middle)区,下1/3即幽门部L (lower)区(图37-1). (二)胃的韧带胃与周围器官有韧带相连接,包括胃隔韧带、肝胃韧带、脾胃韧带、胃结肠韧带和胃胰韧带,胃凭借韧带固定于上腹部。胃胰韧带位于胃后方,自腹腔动脉起始处向上达到胃与贵门部,其内有胃左动脉走行,参与组成小网膜囊后壁。 (三)胃的血管胃的动脉血供丰富,来源于腹腔动脉。发自腹腔动脉干的胃左动脉和来自肝固有动脉的胃右动脉形成胃小弯动脉弓供血胃小弯。胃大弯由来自胃十二指肠动脉的胃网膜右动脉和来自脾动脉的胃网膜左动脉构成胃大弯的动脉弓。来自脾动脉的数支胃短动脉供应胃底。胃后动脉可以 是一支或两支,起自脾动脉的中1/3段,于小网膜囊后壁的腹膜后面伴同名静脉上行,分布于胃体上部与胃底的后壁。胃有丰富的粘膜下血管丛,静脉回流汇集到门静脉系统。、胃的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胃短静脉、胃网膜左静脉均回流人脾静脉;胃网膜右静脉则回流人肠系膜上静脉;胃左静脉(即冠状静脉)的血液可直接注人门静脉或汇人脾静脉;胃右静脉直接注入门静脉(图37-2)。 (四)胃的淋巴引流胃粘膜下淋巴管网丰富,并经责门与食管、经幽门与十二指肠交通。胃周淋巴结,沿胃的主要动脉及其分支分布,淋

消化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的解剖及生理功能 (一)消化系统解剖、组织结构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道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 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还包括一些位于消化道外的器官:胰腺、肝脏和胆囊。临床上常把口腔到十二指肠的这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部分称下消化道。 消化腺有小消化腺和大消化腺两种。小消化腺散在于消化管各部的管壁内,大消化腺有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肝和胰。 消化系统是人体九大系统之一。 (二)消化系统生理功能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功能是摄取、转运、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排泄废物。 1、食管:全长25cm,功能是把食物和唾液等运送到胃。 2、胃:主要功能为:暂时贮存食物。分贲门、胃底、胃体和幽门。胃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黏膜层含有丰富的腺体,主要由3种细胞组成——主细胞:分泌胃蛋

白酶原;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黏液细胞:分泌碱性黏液。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食物,通过胃蠕动将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形成食糜,并促使胃内容物排入十二指肠。胃液PH值:0.9-1.5,成人每天分泌量1.5-2.5L。正常胃排空时间约4-6小时。 3、小肠:包括十二指肠(25cm)、空肠(2.4m)和回肠(3.6m),其主要功能是消化和吸收。小肠液呈弱碱性,主要为肠腺分泌液,成人每天分泌量约1-3L。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3-8小时。 4、大肠:由盲肠(包括阑尾)、结肠和直肠组成,全长约1.5m。主要功能是吸收水分和类,并为消化后的食物残渣提供暂时的储存场所。 5、肝胆: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器官,由门静脉和肝动脉双重供血,主要生理功能有参与物质代谢、解毒作用和生成胆汁。 胆道系统主要包括胆囊、肝总管和胆总管。胆囊的作用是浓缩胆汁和调节胆流。肝左右叶的左右肝管出肝门后汇合成肝总管,肝总管与胆囊管汇合成胆总管。胆总管长约6~8cm,在肝十二指肠韧带内下行于十二指肠球部和胰头的后方,末端与胰管汇合并扩大成乏特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降部,在开口处有奥狄氏括约肌环绕。 6、胰腺:具有内分泌和外分泌两种功能。 外分泌功能主要是分泌胰液,胰液的消化酶主要有胰淀粉酶、胰脂肪酶、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分别水解淀粉、脂肪和蛋白质。 胰的内分泌功能主要是由散在于胰腺组织中的胰岛完成: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使血糖升高;B细胞分泌胰岛素,使血糖降低。

系统解剖学—消化系统之胃

系统解剖学—消化系统之胃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接食管,下续十二指肠。具有容纳食物、分泌胃液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成人胃的容量约1500ml,新生儿胃的容量约30ml。 一、胃的形态和分部 胃的形态可受体位、体型、年龄、性别和胃的充盈状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胃在完全空虚时略呈管状,高度充盈时可呈球囊形。 胃包括前壁、后壁,大弯、小弯和入口、出口。 胃前壁隆凸,朝向前上方,后壁平坦,朝向后下方。胃小弯凹向右上方,其最低点弯度明显折转处称角切迹,是胃体与幽门部在胃小弯的分解。胃大弯大部分凸向左下方。胃的近端与食管连接处是胃的入口,称贲门。食管末端左缘与胃底所形成的锐角称贲门切迹。胃的远端接续十二指肠处,是胃的出口称幽门。在幽门表面,有一缩窄的环行沟,为幽门括约肌所在之处。

幽门前静脉常横过幽门前方,这为胃手术提供了确定幽门的标志。 通常将胃分为四部分:贲门附近的部分称贲门部,与胃的其它部分分界不明显;贲门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为胃底,临床有时称胃穹隆;自胃底向下至角切迹处的中间大部分称胃体;胃体与幽门之间的部分称幽门部。幽门部的大弯侧有一不明显的浅沟称中间沟,将幽门部分为右侧的幽门管和左侧的幽门窦。幽门窦通常位于胃的最低部,胃溃疡和胃癌多发生于胃的幽门窦近胃小弯处。

二、胃的位置 胃的位置因体型、体位和充盈程度不同而有较大变化。通常,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分位于腹上区。胃前壁右侧部与肝左叶相邻,左侧部与膈相邻,被左肋弓掩盖。胃前壁的中间部分位于剑突下方,直接与腹前壁相贴,是临床上进行胃触诊的部位。胃后壁与胰、横结肠、左肾上部和左肾上腺相邻,胃底与膈和脾相邻。

胃肠道解剖学

胃肠道解剖学 胃肠道是人体消化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由胃和肠组成,负责消化和吸收食物以及排除废物。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对其正常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和其相关信息。 1. 胃的解剖结构 胃是位于胸腔和腹腔之间的一个扁平的器官,主要作用是储存和分解食物。胃的解剖结构包括胃底、胃体、胃窦和幽门。胃底位于膈肌的上方,与食管相连。胃体是胃的主要部分,位于胃底和胃窦之间。胃体内有许多褶皱,称为胃皱;这些褶皱能够扩展和伸展,以容纳不同量的食物。胃窦连接着胃体和十二指肠,通过括约肌来控制食物的通过。 2. 肠的解剖结构 肠是胃肠道的一部分,由小肠和大肠组成。小肠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主要场所。它分为三个部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十二指肠位于胃与空肠之间,是肠道中最短而最宽的部分。它连接着胃和空肠,主要负责将胃中的食物进一步分解和转移至空肠。空肠是小肠的主要部分,主要吸收营养物质。回肠是小肠的最后一部分,连接着空肠和结肠。 大肠是肠道的后部分,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电解质,形成粪便并将其排出体外。大肠分为盲肠、结肠和直肠。盲肠是大肠的起始部分,

位于右下腹部。结肠是大肠的主要部分,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 肠和S形结肠。直肠是大肠的末端,连接着肛门。 3. 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 胃肠道的解剖结构还包括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胃的血液供应主要 由冠状动脉和肠系膜动脉提供,静脉回流主要通过门静脉系统。肠道 的血液供应主要由肠系膜动脉提供,静脉回流主要通过肝门静脉。 胃肠道的神经支配主要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系统控制。迷走神经 通过副迷走神经和迷走神经的副交感神经纤维传递神经信号,对胃肠 道的运动和分泌起调节作用。交感神经系统通过交感神经纤维传递神 经信号,对胃肠道的收缩和舒张起调节作用。 在胃肠道解剖学中,还有许多其他细节和相关结构值得深入研究和 探索,比如胃肠道的黏膜结构、淋巴系统、肌层结构等。这些细节的 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胃肠道的功能与生理过程。 总结: 胃肠道解剖学是对胃和肠的结构和组织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了解 胃肠道的解剖结构对于理解其功能和生理过程至关重要。胃肠道的解 剖结构包括胃的位置和组成、肠的各个部分、血液供应和神经支配等。通过深入研究胃肠道解剖学,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人体的消化系统, 为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系统解剖学消化系统概论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管以十二指肠为界分为上、下消化道。依据消化腺的体积及位置分为大、小消化腺,大消化腺为独立的消化腺,如大唾液腺、肝、胰;小消化腺分布于消化管壁内,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内。 一、口腔 口腔为消化管的起始部。前、侧壁为唇和颊,顶为腭,底为肌性结构。向前借口裂通体外,向后经咽峡通咽腔。由上、下颌牙列将口腔分为前方的口腔前庭和后方的固有口腔两部分。当上、下颌牙列咬合时,口腔前庭与固有口腔之间仅借第三磨牙后方相通,故当牙关紧闭时,可经磨牙后方的空隙插管或注入营养物质。

1.腭构成固有口腔的顶壁,分为前2/3的硬腭和后1/3的软腭。硬腭由上颌骨腭突和腭骨水平板构成,表面覆以黏膜。软腭的后缘游离,伸向后下方称为腭帆;中央有一向下的突起,称为腭垂或悬雍垂。腭垂的两侧各有一对弓状皱襞,前方的皱襞为腭舌弓,后方的皱襞为腭咽弓。腭帆、腭垂、腭舌弓和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处。腭肌均为骨骼肌,有腭帆张肌、腭帆提肌、腭垂肌、腭咽肌和腭舌肌,除腭帆张肌由下颌神经支配外,其余各肌均由副神经的颅根纤维支配。 2.牙 (1)牙的形态牙是人体高度坚固的器官,镶嵌于上、下颌骨的牙槽突内,分为切牙、尖牙、前磨牙和磨牙。牙的形状及大小虽然各不相同,但其基本形态相似,均可分为牙冠、牙颈和牙根三部分。牙冠暴露于口腔,牙根嵌于牙槽窝内,牙冠与牙根交界处为牙颈。 (2)牙的结构牙的构造分为牙本质、牙釉质、牙骨质和牙髓。牙本质构成牙的主体,牙釉质覆于牙冠的牙本质表面,牙骨质包被于牙根和牙颈的牙本质表面。牙的中央有一空腔称为牙髓腔,容纳有牙髓;牙髓由神经、血管、淋巴管和结缔组织等构成,牙髓通过根尖孔与牙槽突相通。当牙髓发炎时,炎性渗出物可压迫神经产生剧烈疼痛。 (3)牙的名称及排列人的一生中有两套牙,即婴幼儿期的乳牙和乳牙脱落后萌出的恒牙。乳牙20个,上、下颌的左、右侧各5个,在出生后约6个月开始出牙,至3岁全部萌出;恒牙32个,上、下颌的左、右侧各8个,约6岁开始换牙,除第三磨牙外,其他各牙在14岁左右完成。临床上为记录方便,通常以罗马数字表示乳牙,阿拉伯数字表示恒牙,并以横线表示上、下颌牙列,纵线表示左、右侧。如Ⅴ表示右上颌第二乳磨牙,3表示左下颌尖牙。 (4)牙周组织包括牙龈、牙周膜和牙槽骨。牙槽骨即构成牙槽的骨质,牙周膜是牙根与牙槽骨之间的致密结缔组织,牙龈为口腔黏膜的一部分,覆盖于牙颈。牙周组织对牙有保护、支持和固定作用。 3.舌 (1)舌的形态舌位于口腔底,由骨骼肌覆盖黏膜形成。舌的上面圆隆称为舌背,舌背后份有一界沟将舌分为前2/3的舌体和后1/3的舌根,舌体的前端狭窄称为舌尖。舌下面的正中有一纵行连于口腔底的黏膜皱襞称为舌系带。舌系带下端的两侧各有一个黏膜隆起称为舌下阜,由舌下阜向后外侧延伸形成舌下襞。 (2)舌的黏膜舌背及边缘部的黏膜上有许多小突起称舌乳头。舌乳头分为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和叶状乳头,除丝状乳头外,均含有味蕾,后者是味觉感受器。舌根部黏膜内含有淋巴组织聚集成的小结节,称为舌扁桃体。 (3)舌肌分为舌内肌和舌外肌。舌外肌主要有颏舌肌,左、右各一,起自下颌体内面中线的两侧,肌束向后上呈扇形进入舌内,止于舌中线两侧。两侧颏舌肌同时收缩使舌前伸,一侧颏舌肌收缩使舌尖伸向对侧。一侧颏舌肌瘫痪后,伸舌时使舌尖偏向瘫痪侧。 4.唾液腺开口于口腔的消化腺的总称,具有分泌唾液、帮助消化和湿润口腔黏膜的功能。主要有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等三对大唾液腺。腮腺是最大的一对唾液腺,位于外耳道的前下方,下颌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的下颌后窝内,借腮腺管开口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的颊黏膜上。下颌下腺位于下颌体内侧,导管开口于舌下阜。舌下腺位于口腔底的舌下襞深面,有一条主管开口于舌下阜,尚有数条小管开口于舌下襞。 二、咽

消化系统解剖知识点总结

消化系统解剖知识点总结 消化系统解剖知识点总结 消化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盲肠、阑尾、 系统结肠、直肠和肛管)。其中口腔至十二指肠称为上消化道,空肠 组成消化腺:大消化腺有口腔腺、肝和胰,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内。 第一节消化管 一、口腔(oral cavity ): 1、界限: 1)前壁:唇(人中、唇红) 2)后壁:咽峡 3)上壁:腭硬腭 软腭:腭帆、腭垂、腭舌弓、腭咽弓 4)侧壁:颊(有腮腺管开口) 5)下壁:口腔底 分部:借上下牙弓和牙龈分为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 咽峡:腭垂、腭帆游离缘、两侧的腭舌弓及舌根共同围成咽峡,是口腔与咽的分界。 2、牙齿(teeth ) 1)分部:分牙冠、牙根、牙颈三部分。 2)组成:牙本质、釉质、牙骨质和牙髓。 3)牙周组织: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龈。 4)牙的种类和罗列:第一套牙称乳牙20个,可分为切牙、尖牙和磨牙三类。第二套牙称恒牙共32个,可分为切牙、尖 牙、前磨牙和磨牙四类。 5)牙式:临床上为了记录牙的位置,常以被检查者的方位为准,以“+”

记号划分上、下颌及左右半,共4区,并以罗马数字Ⅰ~Ⅴ标 示乳牙,用阿拉伯数字1~8标示恒牙。 Ⅳ 表示右下颌第一磨牙 6 表示左上颌第一恒磨牙 右左右左 3、舌(tongue ) 1)分部:分为舌体和舌根,舌体前端称为舌尖。 2 )舌乳头丝状乳头:最多,无味蕾 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含味蕾。 3)舌肌:舌内肌 舌外肌:颏舌肌,两侧并且收缩,舌向前下,一侧瘫痪,舌 尖偏向患侧。 4)舌下面:舌系带,舌下阜,舌下襞 4、口腔腺 二、咽(pharynx 1、位置:颅底至第六颈椎体下缘,颈椎椎体的前方 2、形态:上宽下窄、漏斗状的肌性管道。 3、分部:以腭帆后缘和会厌上缘平面为界,分为鼻咽、口咽和喉咽三部分。 1)鼻咽部: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咽隐窝、咽鼓管扁桃体、咽扁桃体 咽隐窝:咽鼓管圆枕后方与咽后壁之间的纵行深窝,称咽隐 窝,是鼻咽癌好发部位。 2)口咽部:腭扁桃体、舌会厌正中襞、会厌谷。 咽淋巴环:环绕在鼻腔、口腔和咽腔连通处的身边,存在有咽 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腭扁桃体和舌扁桃体,共同围成咽淋巴 环,具有防备功能。

第二章消化系统--正常人体解剖学

第二章消化系统--正常人体解剖学 第二章消化系统 第一节概述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 1.消化管是从口腔至肛门粗细不等的弯曲管道,长约9m。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又分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和大肠等部分。临床上通常把从口腔到十二指肠的一段,称上消化道;空肠到肛门的一段,称下消化道。 2.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是肉眼可见、独立存在的器官,如大唾液腺、肝、胰等。小消化腺则是散在于整个消化管壁内的无数小腺体,如唇。腺、颊腺、食管腺、胃腺和肠腺等。 二、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摄取食物,进行物理性和化学性消化,吸收其中的营养物质,作为机体活动的来源和生长发育的原料,并将剩余的糟粕排出体外。此外,口腔、咽等还与呼吸、发音和语言等活动有关。 三、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消化管各段的形态和功能不同,其构造也各有特点,但从整体来看,却有类似之处。消化管大部分的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黏膜、黏膜下组织、肌织膜和外膜四层。 四、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 内脏大部分器官在胸、腹、盆腔内占据相对固定的位置,为了从体表确定内脏各器官的正常位置,通常在胸腹部体表,画出若干标志线和分区,这对描述内脏的正常位置、临床诊断和病理检查都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一)胸部标志线 l.前正中线沿身体前面正中线所作的垂直线。

2.胸骨线沿胸骨最宽处的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3.锁骨中线经锁骨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4.胸骨旁线经胸骨线与锁骨中线之间的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5.腋前线沿腋前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6.腋中线沿腋窝中点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7.腋后线沿腋后襞向下所作的垂直线。 8.肩胛线经肩胛骨下角所作的垂直线。 9.后正中线沿身体后面正中线(通过椎骨棘突)所作的垂直线。 (二)腹部分区 一般用两条垂直线和两条水平线,将腹部划分为9个区。两条水平线,一是通过左、右肋弓最低点(第10肋的最低点)的连线;二是通过左、右髂结节之间的连线。两条垂直线是通过左、右腹股沟韧带中点向上所作的垂直线。由以上四条线将腹部分成三部九区。其中两条水平线将腹部分为腹上、中、下三部,再由两条垂直线与上述两条水平线相交,就把腹部分成九区。即腹上部分成中间的腹上区和左、右季肋区;腹中部分成中间的脐区和左、右腹外侧区(腰区);腹下部分成中间的耻区(腹下区)和左、右腹股沟区(髂区)。 第二节消化管 一、口腔 (一)口腔的构造和分部 1.口腔的构造口腔是消化管的起始部,其前壁为口唇,侧壁为颊,上壁为口腔顶,下壁为口腔底。口腔向前以口裂通体外,向后经咽峡通咽腔。 (1)口腔的前壁口腔的前壁为口唇。口唇由皮肤、口轮匝肌及黏膜构成。分上唇和下唇,上、下唇之间的裂隙称口裂,口裂的两端称口角。上唇表面正中线上有一浅沟,称人中为人类所特有。其上、中l/3交界处为“人中穴”,临床常针刺该穴以抢救昏迷病人。从鼻翼两旁至口角两侧各有一浅沟,称鼻唇沟,是唇与颊的分界线。面瘫病人瘫痪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2)口腔的侧壁口腔的侧壁为颊。颊由皮肤、颊肌和黏膜等构成。

人体解剖学 第四章消化系统

第三篇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 物质代谢是指机体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经消化吸收和利用,转变为自身的组成成分,同时将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人体运动的物质代谢结构主要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脉管系统。其中,消化系统摄取、消化、吸收营养物质,排出食物残渣;呼吸系统摄取氧、排出二氧化碳;泌尿系统产生并排出尿液;脉管系统则起到运送营养物质、氧和代谢产物的作用。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物质代谢等加强。由于有这些结构保证,人体运动得以正常进行。 第四章消化系统 【学习目标】 1.掌握胃的形态、位置、结构和功能; 2.掌握小肠的形态、位置、结构和功能; 3.了解大肠的分部及各部的位置和功能; 4.掌握肝的形态、位置、结构、体表投影和功能; 5.了解胰的形态、位置和功能; 6.了解口腔的构成、牙的形态与结构、三大唾液腺的位置和腺管开口部位。7.了解咽的位置及各部的交通、食管的位置和形态; 8.了解体育运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概述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消化系统digestive system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大部分组成(图4-1)。消化管主要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口腔到十二指肠的管道又称上消化道,空肠以下的管道又称下消化道,习惯上人们将食管至肛门的部分称为胃肠道。消化腺主要包括肝、胰和三对唾液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 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即摄取和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为机体提供能量、构筑细胞和组织,最后排出食物残渣(粪便)。此外,口腔、咽等还与呼吸、发音和语言活动有关。 二、消化管的结构 消化管属内脏器官中的中空性器官(见本节附:内脏),各部分的内径和机能各不相同,但除口腔以外的消化管管壁具有共同的结构特点,以横切的小肠管壁为例,可见其由内向外依次由粘膜层、粘膜下层、肌织膜和外膜等四层结构组成(图4-2):

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

人体解剖生理学---消化系统 一、消化系统的一般结构 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二、消化方式 物理性消化:由大块→小块;由干→湿;通过咬切、磨碎、吞咽、胃肠蠕动运送下行→排出。 化学性消化:复杂的大分子物质(消化)→简单的小分子物质。 三、功能: 消化食物、摄取营养、排除残渣及防御、内分泌。 1、舌(tongue)是位于口腔底的肌性器官 2、舌的功能:搅拌、吞咽、发音、味觉。舌尖舌体舌根 牙的构造:釉质牙冠牙质牙颈牙根牙腔牙髓、牙根管牙更尖 牙的功能:咬切、撕裂、研磨食物和协助发音等。 五、小肠small intestine 是消化管最长的一段,成人的小肠全长约5~7m,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第二节消化腺 消化腺是分泌消化液的器官,属外分泌腺,主要有唾液腺、胃腺、胰、肝和肠腺等。 胃腺和肠腺存在于消化管的管壁内,属管内腺,而唾液腺、肝和胰则位于消化管之外,属管外腺,它们分泌的消化液均进入消化管。

第二部分消化 消化是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例如:蛋白质→氨基酸和多肽; 糖类→葡萄糖或果糖; 脂肪→甘油和脂肪酸。 一、概念及方式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的加工、分解的过程。 吸收:消化后的食物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消化的方式: 机械消化:通过消化管的运动,将食物粉碎、搅拌和推进的过程。(形变) 化学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将食物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的过程。(质变) 消化系统的功能: 消化系统除了消化和吸收两大功能外,还有内分泌和免疫功能。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生理特性:1、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2、自律性3、紧张性4、富有伸展性5、对某些理化刺激较敏感 三.消化腺及其分泌 功能:1、改变pH 2、分解作用3、稀释食物4、分泌黏液、抗体和液体,保护作用分泌为耗能过程 四、胃肠激素 消化管也是身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胃肠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统称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外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临床医学教学主干学科之一。外科学是以手术或手法为主要治疗方法的学科,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外科学主要研究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生机制、诊断、预防和治疗。 外科疾病主要包括: 1.损伤:由暴力或其它致伤因子引起的人体组织破坏,如内脏破裂、骨折、烧伤等,多数需要手术或其它外科手法处理,以修复组织和恢复功能。 2.感染:致病的微生物或寄生虫侵袭人体,导致组织、器官的损害、破坏,发生坏死和脓肿,这类局限性的感染灶适宜于手术治疗,如坏疽阑尾的切除、肝脓肿的切开引流等。 3.肿瘤:绝大多数肿瘤需要手术处理,良性肿瘤切除有很好的疗效,而恶性肿瘤手术能达到根治、延长生存时间或缓解症状的效果。 4.畸形:先天性畸形需要施行手术治疗,如先天性唇裂腭裂、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肛管直肠闭锁等;后天性畸形如烧伤后瘢痕挛缩等,也需要手术修复,以恢复功能、改善外观。 5.其它疾病:常见的有器官梗阻性疾病,如肠梗阻、尿路梗阻等;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如大隐静脉曲张、门静脉高压症等;结石性疾病,如胆结石、尿路结石等;内分泌功能失调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常需要手术治疗予以纠正。 《外科学》是临床医学二级学科,包括普通外科学(血管外科学)、泌尿外科学、神经外科学、心胸外科学、骨科学、整复外科学、麻醉学等三级学科,主要由外科学教研室、整形外科教研室、麻醉学教研室、神经病学教研室神经外科组共同承担,本教学大纲主要适用于口腔医学专升本学生。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三、时数分配

十二指肠相关考点

十二指肠相关考点 十二指肠是一个重要的消化器官,在消化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介绍十二指肠相关的考点,包括十二指肠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在消化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以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等方面的内容。 1.十二指肠解剖结构 十二指肠位于小肠的起始段,长约20-25厘米,呈“C”形环绕胰头。它由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组成。十二指肠上部与胃幽门相连,下部与空肠相连,是连接胃与小肠的重要部位。 2.十二指肠生理功能 十二指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分泌消化液和吸收营养物质。消化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如胆汁、胰液等,它们可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同时,十二指肠还承担着对食物的转运功能,将经过消化的食物逐步向小肠远端输送。 3.十二指肠在消化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 十二指肠位于小肠的起始段,是消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连接胃与小肠,将胃中的食物进一步消化和吸收。同时,十二指肠还通过分泌消化液和吸收营养物质来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此外,十二指肠还能调控食物的输送过程,确保食物消化和吸收的顺利进行。 4.十二指肠疾病类型与症状 十二指肠疾病主要包括消化性溃疡、肿瘤等。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慢性、周期性、节律性的上腹

疼痛。严重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出血、穿孔、幽门梗阻、癌变等,这时可能会有呕血、黑便、血便等症状。十二指肠肿瘤在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为间歇性的上腹疼痛,随着病情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慢性、持续性的疼痛,伴有食欲减退、消瘦、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等症状。 5.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对于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通常采用内窥镜检查和组织活检等方法。内窥镜检查可以通过直观地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的变化来发现病变并进行组织活检。对于消化性溃疡,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抑制胃酸分泌药、保护胃黏膜药、抗生素等;手术治疗则是在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措施。对于十二指肠肿瘤,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等;治疗方法则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配合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6.十二指肠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 预防十二指肠常见疾病,首先要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饥饿。其次,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食用过期、变质、不洁的食物。此外,要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悦。最后,要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胃肠道的刺激。 7.十二指肠的饮食与保健 在饮食方面,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避免暴饮暴食;其次,要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等;第三,要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以增加维生素和矿

外科学--解剖与生理概要

外科学--解剖与生理概要 1.胃的解剖及生理 (1)胃位于腹腔左上方,有上、下两口,大、小两弯和前、后两壁。 (2)人口与食管相连为贲门,出口与十二指肠相连为幽门。 (3)胃4/5位于中线左侧,呈弧形凸出者为胃大弯;1/5位于中线右侧,与大弯相应向内凹陷者为胃小弯。 (4)距幽门5-6cm处的胃小弯有一凹陷,称为胃切迹,亦称幽门切迹。 (5)胃分为胃底、胃体和胃窦部。 (6)胃壁有4层结构,由内向外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层。 (7)胃的肌层在贲门和幽门处均有调节胃内容物流入和流出的括约肌;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有丰富的血管、淋巴及神经丛;黏膜层有丰富的腺体分泌胃液,成人每24h可分泌胃液约1500ml。 (8)腺细胞有壁细胞、主细胞、黏液细胞、未分化细胞和内分泌细胞,分泌电解质、蛋白酶原和黏液。 (9)胃窦部有分泌胃泌素的G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的D细胞和嗜银细胞。 (10)胃的血液供应极为丰富,动脉来源于腹腔动脉,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最后均汇集于门静脉。 (11)胃的淋巴回流有4组,最后均经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引流至胸导管。 (12)胃的神经调节属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13)胃交感神经的作用是抑制胃分泌及运动功能;副交感神经来自迷走神经,促进胃分泌和运动功能。 (14)两者的神经纤维共同在肌层和黏膜下层构成神经网,协调胃的分泌和运动功能。 (15)胃的生理功能主要是分泌胃液,通过运动搅拌、排空食物,

为食物在小肠内的消化、吸收进行准备和输送。 2.十二指肠解剖及生理 (1)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部,位于幽门和空肠之间,呈“C”型,其突侧向右,环抱在胰头周围。 (2)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4部分。 (3)球部为十二指肠溃疡好发部位;降部的中断是胆总管和主胰管的总开口;升部远端有十二指肠悬韧带,用来确定空肠起始部。

第九版 外科学 教学大纲

第九版外科学教学大纲 本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外科学的定义、历史和发展现状,外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外科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外科医生的职业素养等。 学时安排:1学时 第二章 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 主要内容 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本概念,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功能和生理特点,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在外科学中的应用等。 学时安排:5学时 第三章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主要内容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外科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及其临床表现,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在外科学中的应用等。 学时安排:10学时 第四章

外科手术学 主要内容 外科手术学的基本概念,手术操作的基本技能和原则,手术操作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手术后的护理等。 学时安排:20学时 第五章 外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主要内容 外科疾病的诊断原则和方法,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等。 学时安排:15学时 第六章 外科急症与危重症 主要内容 外科急症和危重症的定义、分类和诊断,外科急症和危重症的处理原则和方法,外科急症和危重症的抢救等。 学时安排:10学时 第七章 外科疾病的预防与康复 主要内容

外科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外科疾病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外科疾病的社会影响和预防措施等。 学时安排:5学时 了解:局部麻醉的概念、分类和应用范围。 掌握:局部麻醉的药物选择、注射方法和剂量,局部麻醉的 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熟悉:局部麻醉的优点和缺点。 第五节脊麻和硬膜外麻醉 了解: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的概念、适应症和禁忌症。 掌握: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的药物选择、注射方法和剂量。 并发症及其处理方法。 熟悉:脊麻和硬膜外麻醉的优点和缺点。 第六节术中麻醉管理 了解:术中麻醉监测的目的和方法、术中麻醉管理的原则。 掌握:常用的术中麻醉药物的剂量和应用方法、术中麻醉 并发症的预防和处理。 熟悉:术中麻醉管理的注意事项和技巧。 掌握:局麻药的常用量、安全量及中毒量,以及小手术局麻技术。

第1节 人体解剖生理基础

第一节人体解剖生理基础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有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各系统的生理功能,是学习营养和食品卫生学不可或缺的基础学科之一。 一、人体结构 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组合成组织,组织又组合成系统,并构成器官。多种组织器官构建成了复杂的人体。 1、细胞 细胞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虽然细胞的大小和形态各异,但除极少数细胞如红细胞外,均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细胞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是维持细胞形态和实现细胞内外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屏障和站户。 细胞质位于细胞膜和细胞核之,除有大量细胞基质外,还含有大量的有形结构—细胞器。细胞器主要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线粒体等。内质网是分布在细胞质中的膜性管道系统,根据基表面是否附着核糖体而分为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粗面内质网为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滑面内质网与糖原的合成和储存、类固醇物质的合成等功能相关。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质的主要结构。高尔基复合体与细胞内一些物质的积聚、加工和分泌颗粒的形成密切相在。线粒体是由内、外两层单位膜所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囊状结构,是细胞进行氧化供能的主要场所,故有细胞内“动力工厂”之称。溶酶体是一种囊状小体,是细胞内重要的消化器官。 细胞核位于胞体的中央,由核膜包围而成。细胞核中染色质在细胞分裂期为染色体是能被碱性染料着色的物质,其基本化学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和组蛋白。DNA分子上由不同核苷酸序列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片断称为基因。基因可储藏、复制和传递遗传信息并控制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据估计人的基因有3万多个。 细胞的基本活动现象是新陈代谢和兴奋性,新陈代谢是指细胞与其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兴奋性是指细胞对刺激产生的反应,这种反应是以生物电变化的方式反映出来的。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细胞就会死亡,机体的新陈代谢完全停止,生命即告结束。 1、组织 结构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一些细胞及其周围的细胞间质一起构成组织。人体有四大类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见表2-1 表2-1 人体基本组织的构成 组织构成 上皮组织上皮细胞、细胞间质 结缔组织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织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骨、骨骼、血液肌组织骨骼肌、平滑肌、心肌 神经组织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 上皮组织由密集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细胞间质组成,具有保护、分泌、吸收和排泄等功能。结缔组织由大量的细胞间质和散在其中的细胞组成。结缔组织可分为疏松结缔组织、致密结缔组织、脂肪组织、网状结缔组织、软骼和血液。肌组织是由有收缩能力的肌细胞组成的。肌细胞细长呈纤维状,又称肌纤维。根据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可将肌组织分为骨骼肌、心肌和平滑肌三种。骨骼肌的基本组成成分是骨骼肌纤维,由于在显微镜下可见到明暗相间的横纹,因此也称为横纹肌。骨骼肌是随意肌,接受躯体神经支配,完成各种躯体运动。心肌仅分布于心和大血管根部,呈分支的短柱状。心肌也是横纹肌,部分有自主节律性,但不受躯体神经支配,而受植物神经支配,属不随意肌。神经组织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的作用,根据形态可分为假单极经元、

推荐-第八版外科笔记-胃十二指肠疾病

胃十二指肠疾病 第一节解剖生理概要 一、胃的解剖 【胃的位置与分区】胃位于上腹部,介于食管和十二指肠之间。 胃小弯和胃大弯平均分成三等份的连线将胃分成三个区:自上而下依次为贲门胃底区、胃体区、胃窦幽门区。 幽门区环形肌增厚,在浆膜面可见环形凹陷形成浅沟,其表面有胃前静脉通过,是为区分幽门与十二指肠的标志。 【胃的韧带】胃膈韧带、肝胃韧带、脾胃韧带、胰胃韧带、胃结肠韧带。 【胃的血管】 1、腹腔干——胃左动脉——食管支 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 胃右动脉 胃十二指肠动脉——胃网膜右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后支 脾动脉——胃短动脉 胃后动脉 胃网膜左动脉 脾动脉脾支 2、胃的动脉: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主干 胃右动脉:起自肝固有动脉 两者在胃小弯形成动脉弓,供血于胃 胃网膜左动脉:起自脾动脉 胃网膜右动脉:起自胃十二指肠动脉 两者在胃大弯形成血管弓供血于胃 胃短动脉:起自脾动脉 胃后动脉:起自脾动脉 两者供血于胃底和近端胃体 胃的静脉:胃的静脉汇入门静脉系统,与同名动脉伴行。 【胃的淋巴引流】胃的淋巴回流沿主要动脉分布,与动脉血流逆向引流淋巴液。 胃周淋巴结分成16组: 主要有4群:1、腹腔淋巴结群:主要引流胃小弯上部淋巴液; 2、幽门上淋巴结群:主要引流胃小弯下部淋巴液; 3、幽门下淋巴结群:主要引流胃大弯下部淋巴液; 4、胰脾淋巴结群:主要引流胃大弯上部淋巴液。 【胃的神经】 1、胃的交感神经来源于腹腔神经丛节后纤维,交感神经兴奋时抑制胃的运动和分泌; 2、胃的副交感神经来源于迷走神经,它兴奋时增强胃的运动和分泌。 3、左、右两支迷走神经沿食管右侧下行,左支在贲门腹侧面分出肝胆支和胃前支(Latarjet 前神经),右支在贲门背侧分出腹腔支和胃后支(Latarjet后神经)。 胃前支和胃后支沿小弯下行,并发出分支,进入胃的前、后壁。至胃窦处的最后3-4支终末支进入胃窦,呈“鸦爪”状,控制胃窦的运动和幽门的排空。 【胃壁结构】胃壁由外向内依次为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

人体生理解剖概要

人体生理解剖概要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以下器官:口腔与食道,以及肝、胆、胃、肠、胰。其功能用于维持人每天的基础代谢。消化系统消化食物,是人与外部食物的沟通,其废料以粪的大便形式排出。人体的基础代谢产生热量和能量,形成人体内部脏器及细胞“微观”层面的能量代谢,其废料以小便形式排出。 1. 唾液——欢迎食物的“鸡尾酒” 人的耳下腺、腭下腺、舌下腺等带状器官经口腔咀嚼收缩,就会挤出唾液。 唾液有消化食物的作用:唾液中的淀粉酶可将碳水化合物分解,转为麦芽糖,使之成为易于吸收的微粒。 杀菌作用:可杀死某些混杂在食物中的细菌。有时人的皮肤划破,会不自觉地用舌头去舔,唾液中的溶菌酶可分解病菌和致癌物质,如亚硝胺和黄曲霉菌等。 润滑作用:使咀嚼过的食物融合并易于吞咽。 2. 牙齿——欢迎食物的“鼓号队” 牙齿:成人的口腔有28 颗被称为恒牙的牙齿(不包括在人生中可能被拔掉的4颗智齿)。恒牙在上腭与下颚各有4颗切牙(俗称门牙),2颗尖牙(俗称犬牙),8颗磨牙(俗称臼齿)。 切牙与尖牙的功能如动物的一样,为咬断和撕裂食物。 磨牙的功能是将食物磨碎,使碳水化合物与口腔分泌的唾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 磨牙∶切牙∶尖牙=5∶2∶1,即咀嚼植物性食物与动物性食物的牙齿比例正好是7∶1,7∶1的倒数即1/7 。人类进化所得的牙齿比例,奇妙地暗示了七天之中至少一天或者每天食物中至少有七分之一是动物脂肪。 3. 舌头——欢迎食物的“礼仪生” 舌头的颜色反应身体,尤其是消化是否正常。人体正常的舌苔应

是舌头本色且润泽。舌头上有许多乳头状的凸起叫味蕾。舌尖边缘对咸味敏感,舌尖前部对甜和辣味敏感,舌腹两侧对酸味敏感,舌根对苦味敏感。所以吃苦味的药放在舌尖上,苦感较小。 4. 食道——欢迎食物的“红地毯” 食道大体上是喉咙下端一条笔直的肌肉管道,连接喉咙与胃,长约25 厘米,穿过横隔膜(人体骨骼中胸腔与下腹的分界),与胃的贲门相连。食物下咽时,食道的肌肉就会像波浪起伏般收缩,将食物送入胃中。 5. 胃——初步消化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的“混合器” 形状像一个小头向下的芒果,上端连接食道,下端连接十二指肠。人体胃的大部分藏在左肋骨下。在左、右肋骨相交的剑突处下,可以触摸到部分胃与肝脏。很多缺乏医学知识的人遇到肚子疼就以为是胃疼,其实很有可能是横结肠或小肠里进凉气了,引起肠痉挛,放几个屁就好了。当然肚子受凉“岔气”并非是引起肠痉挛的主要原因。 胃主要由贲门、胃底、胃体大弯、小弯和幽门组成。另外,在上端贲门与下端幽门处各有一组括约肌“把门”,限制食物逆流。 胃的内壁有无数的分泌腺分泌胃液。一个成年人每天都要分泌2~3 升左右的胃液。这些胃液主要有: 盐酸——消毒、杀死食物中的病菌; 胃蛋白酶——被盐酸激活分解蛋白质,使其分解为小分子的氨基酸; 粘蛋白液——保护胃的内壁不被盐酸腐蚀; 少量的脂肪酶——使脂肪在胃酸中碱化,以便脂肪进入十二指肠被分解为小分子的甘油和脂肪酸。 人们都有反胃酸的经历,证明整个胃都呈酸性。胃里的盐酸是强酸,pH0.9~1.5(pH 值有1~14,其中pH7 是中性,数值越小越是强酸,越大越是强碱)。盐酸可腐蚀金属。好在胃中盐酸浓度仅0.5%,如果没有粘蛋白液保护胃壁,胃壁也会被盐酸腐蚀产生溃疡,并被胃蛋白酶消化。因此当人感到饥饿时,应当多喝水,冲淡胃酸,保护胃壁粘膜。另外,饮酒太多或精神压力过大也损坏粘蛋白液,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