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7.1-燃烧和灭火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108.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1 燃烧和灭火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

切规律又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当人类掌握

容燃烧和灭火。

燃烧

重改进实验,增强了实验的可

:同课堂练习

仪器和药

B.

在生煤火炉时,可点燃木柴(劈柴)来引燃煤?你能解释这是为什么吗?

五、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1.本节课以生活的实际内容——燃烧的现象为科学知识的切入口,利用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结合学生分组实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

2.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体验、合作交流的过程。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实验:教师演示——燃烧条件的探究、学生演示——水中白磷燃烧、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灭火方法及原理的探究。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3.采用了探究实验,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能较准确地归纳出燃烧所需的条件。通过活动与探究,学生不仅了解了燃烧,更懂得发现问题的方法,学会用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探究。解决学生的疑惑。

4.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形象,效果较好。如借助课件介绍几种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加深学生的印象;再如把火灾发生时的正确求救、自救方法通过录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再由学生自己进行总结时,水到渠成。

5.改进“水中白磷燃烧”的实验,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环保意识。

还存在的不足之处:

1.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尽管有探究、有思考,但自己动手实践太少。学生自主探究设计实验时,思路不够开阔。

2.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有代替学生回答或忽略过去的现象。应让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评价,这样更有利于保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也更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六、点评与分析

【教学目标】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非常好的一节课,教师在课堂上利用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和实验探究的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较好的完成了三维目标。

【教学方法】

从新课的导入来看,教师运用多媒体进行火灾及火的利用等直观展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探究的热情,使学生顺利进入本课的学习。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从旧知识构建新的知识,如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是学生通过实验和讨论归纳和总结的,将零散的知识整理后形成系统的认知。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大了教学的容量和密度,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课堂生动活泼,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效果非常好。

【教学手段】

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的内容,而是对教材重新开发和整合,如模拟火灾现场,使学生感到身临火灾现场,采用了正确的灭火方法,使学生的所学知识得到了应用和升华,通过播放录像发生火灾如何逃生,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活、学会保护自己、增强生命的意识。对教材的实验进行一定的改进,增设了分组实验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学亮点】

增设了男女生对抗赛,辩论燃烧的利与弊,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的体会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好可造福人类,否则可危害人类,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答案

(一)燃烧条件的探究:

1.: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1)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2)氧气(或空气)(3)氧气(或空气)

(四)课堂检测:

1.选择题:(1)D(2)C (3)A、F (4)D (5)D

2.使煤与空气接触更充分;空气流通带走热量,使温度降低到蜡烛的着火点以下

3.木柴(劈柴)的着火点较低,容易引燃,而煤的着火点较高,不容易引燃。所以生煤炉火时,用木柴(劈柴)的持续火焰加热达到煤的着火点而燃烧。

4.釜底抽薪:清除可燃物,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

钻木取火:木原料的本身较为粗糙,在摩擦时,摩擦力较大会产生热量,加之木材本身就是易燃物,所以就会生出火来。

火上浇油:增加可燃物,使燃烧更加剧烈。

(五)作业:

1.2Mg+CO2点燃2MgO+C

2.可燃物①温度达到木材的着火点;②木材与空气接触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