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学复习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6.39 MB
- 文档页数:22
地图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引论1、地图的定义: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星体)表面上的空间信息,经概括综合,以可视化、数字或触摸的符号形式,缩小表达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模型,用以传输、模拟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时空信息。
2、地图的基本特征:(1)严密的数学法则;(2)特定的符号系统;(3)科学的地图概括;(4)独特的传输信息的通道。
地图投影方法、比例尺和控制方向构成了地图的数学法则,它是地图制图的基础。
3、地图的构成要素:(1)数学要素(地图投影、坐标网、比例尺、控制点等);(2)地理要素①普通地图包括(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线境界线等自然和社会经济内容)②专题地图包括(专题要素和底图要素);(3)图边要素(图名、图号、图例、接图表、图廓、分度带、比例尺、附图、坡度角、成图时间及单位、有关资料说明等)。
4、地图的功能:(1)获取认知信息功能;(2)模拟客观世界的功能;(3)传输信息功能;(4)载负信息功能;(6)感受信息功能。
5、现代地图学定义:以地学信息传输与地学可视化为手段,以区域综合制图与地图概括为核心,以地图的科学认知和分析应用为目的,研究地图的理论实质、制图技术与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1、地球形状的三级逼近:(1)地球形状的一级逼近——大地水准面:人们设想当海洋静止时,平均海水面穿过大陆和岛屿,形成一个闭合的曲面,该面上的各点与重力方向(铅垂线)成正交,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大地水准面所包围的球体,叫大地球体。
意义: (1. 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对地球形状的很好近似,其面上高出与面下缺少的相当。
(2. 起伏波动在制图学中可忽略:对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学有研究价值,但在制图业务中,均把地球当作正球体。
(3. 重力等位面:可使用仪器测得海拔高程(某点到大地水准面的高度)。
(2)地球形状的二级逼近——地球椭球体:假想一个扁率极小的椭圆,绕大地球体短轴旋转所形成的规则椭球体称之为地球椭球体意义:地球椭球体表面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可以用数学公式表达,所以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它替代地球的自然表面,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1、地图的基本特征:(1)地理信息的载体(多样性) :地图能够储存数量巨大的地理信息,以表达它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变化,以及各现象间的相互联系。
(2)数学法则的结构(可测量性)〔解决地球球面与地图平面的矛盾):地图总是以缩小的图形反映远大于视野的地信息,它通常需要将地球曲面上的景物和事物转化为平面状态表示,并且要准确的反映它与实体在位置属性间的关系。
(3)有目的的图形概括(一览性):〔解决了广阔而复杂的地理环境与地图幅片有限的矛盾〕经过分类、简化、夸张和符号化,从地理信息形成地图信息的过程,称之为地图概括。
(4)符号系统的应用(直观性):〔解决了逐一描绘各个地物的困难〕地理信息的图形表达借助地图符号,它便于空间定位以显示各种现象及其属性的相互关联。
2、地图的定义: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也包括其他星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应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实践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3、地图的功能:(1)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2)地图的传递功能(3)地图的模拟功能(4)地图的认知功能4、地图的类型(1)按尺度划分大比例尺(1:10万地面范围小,内容详细)、中比例尺(1:10万—1:100万)和小比例尺(1:100万地面范围大,内容简略)(2)按区域范围划分①星球图、地球图②世界图、半球图、大洲图、大洋图③国家图、下属行政区(大区或省、市、县)地图④局部区域,如海湾图、流域图(3)按地图类型划分普通地图(地形图与地理图)、专题地图(4)按地图的维数划分平面地图(2维)、立体地图(3维)(5)按其他指标的分类⑴按用途:国民经济与管理地图(如人口、各种资源及其评价)、教育与科学技术地图、文化地图⑵按语言种类:汉字地图、外文地图、各少数民族文字地图、盲文(可触摸)地图⑶按历史年代:古地图、历史地图、近代地图、现代地图⑷按出版和使用方式:桌图、挂图、折叠、土地图集5、地图的构成要素:数学要素(骨架)、地理要素(图形要素)主体、图边要素(辅助要素补充说明)6、地图的用途:科学研究、国防建设、政治活动*国家基本比例尺:1:100万 1:50万 1:25万 1:10万 1:5万 1:2.5万 1:1万 1:5千7、实测成图法(1)野外地形测图:它是应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如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直接在现场实测,获得测量数据,进行地形图绘制。
地图学1·地图的定义:地图是根据构成地图数字基础的数学法则,构成地图可视化基础的符号法则和构成地图内容地理基础的综合法则将地球表面缩绘到平面上的表象,反映了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及其在时空中的变化和发展.2·地图的基本构成要素:1·数学要素.2:地理要素,3.辅助要素地图按主题(内容)的分类:1)普通地图(2)专题地图.普:是指以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表示水系,地貌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运输网、境界等基本地图要素的地图(专题:是根据专业方面的需要.以一种或几种地理要素为主题的地图).地形图是详细表示地面各基本要素的普通地图.3·地图的分幅:“矩形分幅 2、经纬线分幅1、矩形分幅按一定大小的矩形划分图幅,每幅地图都有矩形轮廓。
其规格为50cm×50cm或50cm×40cm。
图号以图廓西南角坐标公里数为单位编号,X在前Y在后,中间用短线连接。
如:1:5000, 10-111:2000, 10.0-21.0;1:1000, 10.5-21.5;1:500, 10.50-21.75。
2.其他编号方法分幅方法:(1)矩形分幅(2)经纬度分幅(梯形分幅)4·地图的功能.一)地图的模拟功能.(二)地图的信息负载功能(三)地图的修息传递功能.四、地图的空间认知功能.5·地图学的定义,以地图信息传递为中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
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科学6·参考椭球球体的概念:地球的形状确定之后,还需确定大地水准面与椭球体面之间的相对位置,这种与局部地区的大地水准面符合得最好的一个地球椭球体,称为参考椭球体。
参考椭球面是测量计算的基准面,法线是测量计算的基准线。
7·地理坐标系中的三种经纬度:1、天文经纬度2、大地经纬度、3、地心经纬度8·地图投影的概念: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9·变形椭圆10·按地图投影的性质分类:等角投影,等面积投影,任意投影11·等角航线,大圆航线概念:等:在墨卡托投影图上,连接起,终点的直线就是等角航线大⚪:在地球面上,任意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大圆航线12·高斯克吕格投影变形的性质投影变形性质:以椭圆柱为投影面,使地球椭球体的某一经线与椭圆柱相切,然后按等角条件,将中央经线两侧各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椭圆柱面上,再将其展成平面而得。
地图学复习第一章导论1.地图定义:地图是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它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各类载体上,用来传达他们的数量和质量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的图形。
2.地图的主要特征:①地理信息的载体②数学法则的结构③有目的的信息概括④符号系统的运用3.地图的成图方法:①实测成图(野外地形测图、摄影测量成图)②编绘成图(常规编图、遥感制图)③数字成图4.地图分类:①按缩小程度:大中小比例尺②1)按图型划分:普通地图(地形图、地理图)2)专题地图:表示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地图3)专用地图:如航空图、海图、教学用途4)特殊地图:地球仪、地形模型第二章地球体与地图投影1.地球体地球物理表面:当海洋静止时,自由水面与该面上各点的重力方向(铅垂线)成正交,这个面叫水准面。
在众多的水准面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它所包围的形体称为大地体。
地球体的数学表面——地球椭球表面,它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是对地球形体的二次综合,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2.我国常用的参考椭球体:①克拉索夫斯基椭球体②1975IUGG椭球体③WGS-84椭球体3. 地理坐标——用经纬度表示地面点位的球面坐标。
①天文经纬度(表示实际地面点在大地水准面上的位置,用天文经度和天文纬度表示。
)②大地经纬度(表示地面点在参考椭球面上的位置,用大地经度l 、大地纬度j和大地高h 表示。
)③地心经纬度(地心经度同大地经度l 在地图学中,以大地经纬度定义地理坐标。
)4.三个大地坐标系:(1) 1954年北京坐标系(2) 1980年国家大地坐标系(3)CGCS2000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地心大地坐标系统)5. 地图投影:将地球椭球面上的点转换到平面上的点的方法称为地图投影。
地图学知识点整理1.地图的基本特征:⑴地理信息的载体⑵数学法则的结构(必须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⑶有目的的图形概括(经过科学的概括)⑷符号系统的运用(具有完整的符号系统)2.地图的定义: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也包括其他星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他们的数量和质量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3.地图的功能:⑴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⑵地图的传递功能⑶地图的模拟功能——对实体的一种抽象与概括,抽取内在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概括成图。
⑷地图的认知功能:①形成整体全局的概念;②获得制图对象定性与定量特征;③建立制图对象之间的空间关系;④建立制图对象正确的空间图像5.与地图学相联系的学科:测量学、地理学、数学、信息论、系统论、神经网络、计算机科学、遥感技术、心理学、地理信息系统等。
6.地图学定义:地图学是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理论实质、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综合性学科。
7.地图的成图方法8.希腊——托勒密——《地理学指南》《禹迹图》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计里画方”地图。
T—O地图——倒退“寰宇图”裴秀——制图六体——一曰分率,二曰准望,三曰道里,四曰高下,五曰方邪,六曰迂直.9.地球空间信息学:是利用各种现代化方法来采集、测量、分析、存储、显示、传播和应用于地理和空间分布有关的数据的一门综合和集成的信息科学和产业实体,是测量学、地图学、遥感学、计算机图形学、卫星定位技术、专家系统与现代通信技术等的有机结合。
10.水准面和重力方向线垂直的,形成了无数个曲面,每一个曲面上重力位相等,我们把重力位相等的面称为重力等位面,即通常所说的水准面。
(当海洋静止时)11.大地水准面:静止海平面没有棱角、没有褶皱,以这个水准面作为基准面向大陆延伸,穿过陆地、岛屿,最终形成了一个封闭曲面,这就是大地水准面。
(一级逼近)12.旋转椭球体将大地体绕短轴(地轴)飞速旋转,就能形成一个表面光滑的球体,即旋转椭球体或称地球椭球体。
地图学复习集第一章引论一、名词解释1、地图:按照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星体)表面上的空间信息,经概括综合,以可视化、数字或触摸的符号形式,缩小表达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模型,用以传输、模拟和认知客观世界的时空信息。
2、普通地图:相对均等地表示地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一般特征的地图。
3、专题地图:突出地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地图。
4、地图学:以空间信息图形表达、存储和传输为目的,综合研究地图实质、制作技术及其使用方法的一门技术性、区域性学科。
二、问答题1、航片、卫片为什么不能称为地图?答:航空像片、卫星像片和地图一样,都是传输空间信息的载体,但地图却有其独特性,即地图是经制图者符号化、进行地图概括、建立在严密数学基础之上的,利用图形语言来传输信息的工具;而航空像片、卫星像片是利用空间实体的影像来传输信息的载体。
地图上渗透着制图者的图形思维能力,而像片上却没有。
2、普通地图与专题地图有什么不同?答:普通地图是相对均匀地表示地表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一般特征的地图,然而专题地图是突出地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地图。
3、为什么说地图学具有区域性和技术性两重性?答:它研究用地图图形反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相互联系及其动态变化,具有区域性学科和技术性学科的两重性;地图学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工艺科学,计算机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等4、有遥感制图及计算机地图制图法后,传统测图方法是否被取代?答:否;①、传统实测成图法是在大地测量的基础上,利用国家大地控制网和国家高程控制网来完成测量。
而大地测量的任务之一是精确测定地面点的几何位置;②、传统编绘成图法是中小比例尺地图,由于制图区范围大,不易采用实测成图法测制地图,而是实测地图缩小概括,采用编绘的方法制图。
5、我国不同时期都有哪些地图作品?1)记载古老的地图:夏朝和九鼎2)《山海经》中绘有山水动植物及矿物的原始地图。
3)周分封诸侯时使用到地图谈及《成王武王伐商图》、《东国图》4)公元前168年的三幅帛地图:地形图、驻军图5)中国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18幅《禹页地域图》、《地形方丈图》提出六项制图原则即制图六体: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
第一章导论1、地图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具体说明各种影像是如何不可能同时具备地图的各项基本特征。
答:地图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地理信息的载体、数学法则的结构、有目的的图形概括和符号系统的运用。
2、地图的定义。
答:地图是遵循相应的数学法则,将地球(也包括其他星体)上的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并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和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3、地图的成图方法有哪些?答:现代地图的生产,可以分为实测成图和编绘成图两类。
(1.由于数据获取的手段不同、仪器类别不同,实测成图又可分为野外地形测图和摄影测量成图两种。
2.因编图资料、应用的设备和技术手段不同,可分为常规编图、遥感制图和数字制图。
)4、按比例尺大小地图可以分为哪几类?按图型地图可以分为哪几类?答:按尺度划分:大于、等于比例尺1:10万的地图,称为大比例尺地图;比例尺1:10万~1:100万的地图,称为中比例尺地图;小于、等于1:100万的地图,称为小比例尺地图。
按地图的图型划分:可以分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5、地图的功能有哪些?答:地图的功能有:地图信息的载负功能,地图信息的传递功能,地图的模拟功能,地图的认知功能。
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1、试述对地球形体的一级、二级、三级逼近的含义。
答:1)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大地体即大地水准面对地球自然表面的逼近。
大地体对地球形状的很好近似,其面上高出与面下缺少的相当。
2)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旋转椭球体来代替大地球体,这个旋转椭球体通常称为地球椭球体,简称椭球体。
它是一个规则的数学表面,所以人们视其为地球体的数学表面,也是对地球形体的二级逼近,用于测量计算的基准面。
3)地球的三级逼近:对地球形状测定后,还必须确定大地水准面与椭球体面的相对关系。
即确定与局部地区大地水准面符合最好的一个地球椭球体——参考椭球体,这项工作就是参考椭球体定位。
地图学复习要点归纳第⼀章地图与地图学1.地图的基本特征:具有特定的数学法则(地图投影)——地球曲⾯到地图平⾯的转换;采⽤符号系统表⽰地物或现象——表现信息的语⾔⼯具对信息进⾏综合(制图综合)——解决复杂的海量信息和有限的平⾯容量的⽭盾2.地图的定义:地图是空间信息的载体,是将空间信息按特定的数学法则定位于平⾯,并经科学提炼和有机概括后以符号化的形式描述在平⾯上地图形。
3.地图的构成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辅助要素数学要素是地图数学法则的具体表现形式。
决定了地图上物体的分布位置。
(1)坐标⽹:地理坐标⽹:我们常说的经纬度就是⼀种地理坐标,它标定了物体在地球椭球⾯上的位置,可约略认为是物体在地球表⾯上的位置;平⾯直⾓坐标⽹:在⼤⽐例尺地形图上,还绘有棋盘状的⽅格⽹,俗称“⽅⾥⽹”,是地图上的平⾯直⾓坐标⽹,主要⽤于图上快速判定物体间的距离。
(2)⽐例尺:⽐例尺是指地图上线段长度与相应的实地长度之⽐,它标志着地图模型的缩放程度,通过它,我们才能将图上量测的距离换算为实地的距离。
(3)测量控制点:测量控制点是地图测量和绘制时的控制基础,只出现在⼤⽐例尺地形图上。
每个点都有准确的平⾯坐标和地⾯⾼程,是确定周围地物的控制和依据。
地理要素是地图内容的主体部分。
它表⽰了图区范围内各种⾃然和社会经济要素的分布、联系及变化状况,是地图使⽤者阅读的⽬标和主要信息。
辅助要素是⼀些帮助我们阅读和使⽤地图的⼯具,类似于产品的使⽤说明。
包括地图名称、图例、制作和出版单位、出版时间等。
4.地图分类(1)按照内容的不同,地图家庭有两⼤分⽀: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普通地图:各种基本地理要素(⽔系、地貌、⼟质、植被、居民地、交通⽹、境界等)齐全,且内容详细程度相对均衡,能满⾜多⽅⾯的应⽤需求,因⽽也是最基本的地图,是制作专题地图的基础地图。
专题地图:重在表⽰某⼀种或⼏种专题要素,这些作为地图主题的要素通常⽐普通地图中详细得多,包含了普通地图上所没有⽽属于专业领域特殊需要的内容。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地图的基本概念一、地图的基本特征和定义(红)注:“红”表示重点,斜体表示次重点(在原文档中为蓝色)NOTE:不能将地图定义为“地球表面在平面上的缩写”的原因二、地图的构成要素三、地图的简要制作过程*根据成图的工作流程来分:实测成图法---常见于大比例尺普通地图(主要是地形图)的制作;编绘成图法---常见于中小比例尺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的制作*根据制图所用仪器设备与制作过程的先进性来分:传统制图法和现代制图法第二节地图学的定义及学科体系一、地图学的定义(红)二、地图学的结构及学科分支三、地图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第三节地图学的历史发展一、地图学历史回顾二、现代地图学进展第四节现代地图的作用与类型一、地图的功能二、地图的应用三、地图的类型1.按地图内容分类:普通地图、专题地图(红)2.按比例尺分类3.按区域分类……7.按其他指标分类第二章地图的数学基础§1 地球椭球体1.水准面2.大地水准面3.地球椭球体 (旋转椭球体) (红)§2 地面点位的确定2.1 地理坐标2.2 平面直角坐标系(特点、方里网)(红)2.3 高程(绝对高程、相对高程)(红)2.4 中国的大地坐标系统(中国的大地坐标系、中国的大地控制网)2.5 全球定位系统(特点、系统构成、定位原理)§3 地图投影3.1 地图投影的含义(定义、实质)(红)3.2 地图投影的方法1.几何透视法(红)2.数学解析法3.3 地图投影的变形1.投影变形的概念2.投影变形的度量(长度比和长度变形、面积比和面积变形、角度变形)(红)3.4 地图投影分类1.按地图投影的构成方法分类:几何投影(红)、非几何投影2.按地图投影的变形性质分类:等角投影、等积投影、任意投影*根据投影面的不同及其与球面的位置关系来识别各种投影:(红)3.5 常用地图投影(一)世界地图常用投影(P52-57):?正轴等角圆柱投影----Mercator project,等角航线(红)(二)半球地图常用投影(三)分洲、分国地图常用投影(四)地形图常用投影(红)1.高斯-克吕格投影(横轴等角切椭圆柱投影):形成、特点、分带法2.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 UTM 投影3.等角割圆锥投影(百万分之一地形图投影)§4 地图比例尺?地图比例尺的含义(地图主比例尺(红)、地图局部比例尺).?地图比例尺的表示(数字式比例尺、文字式比例尺、图解式比例尺、特殊比例尺)?地图比例尺的含义及其应用(计算);(红)1/M =[d max/D max]=1/[D max/d max],式中, D max为制图区域南北或东西实地长度的最大值; d max为地图幅面长或宽的最大值;[ ]为取整;M为比例尺分母,一般为10的整倍数.第三章地图符号和地图表示法第一节地图符号及其分类一、地图符号的含义二、地图符号的特征三、地图符号的分类(红)1.按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事物空间分布状况:点状符号、线状符号、面积符号、体积符号2.按地图符号的视觉效果分类:形象符号、抽象符号3.按地图符号的定位情况分类:定位符号、说明符号4.按地图符号与比例尺的关系分类:比例符号、半比例符号、非比例符号第二节地图符号的视觉变量及其感受效果一、视觉变量的概念及组成要素(红)地图上能引起视觉变化的基本图形、色彩因素等称为视觉变量,是构成图形的基本要素.包括位置、形状、色彩、尺寸、网纹、方向二、视觉变量的组合三、视觉变量的感受效果第三节地图符号的设计(原则(红))第四节注记一、注记的概念(红)及类别二、注记的作用三、注记的配置与排列第四章地图概括第一节地图概括概述一、地图概括的定义与实质(红)二、制约地图概括的因素三、地图概括的原则四、地图概括的步骤与基本方法?分类(定义、方法)?简化(定义、方法)?夸张?符号化?归纳第二节地图概括原理一、地图概括的数学模式1.图解计算模式(地图面积负载量,地图数值负载量)(红)2.方根模式;(红)3.等比数列模式(红)二、内容选取法1.地图内容选取的标准(资格法、定额法)(红)2.地图内容选取的顺序原则3.地图内容选取的一般要求三、形状化简法1.删除2.夸大3.合并4.分割四、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的概括法1.数量特征的概括2.质量特征的概括第五章普通地图§5.1 普通地图概述普通地图的定义(红)和类型§5.2 普通地图的自然地理要素表示1.水系的表示2.地貌的表示:?等高线法:概念(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法);类型;等高线的基本特点;原理(红)(以一组等间隔(高差)的水平面穿过三维地形表面,将其相交的轨迹正射投影到平面上,通过所得到的等高线之间的疏密关系来反映地面的起伏大小和形态变化. 例如,在等高距相等的情况下,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坡度越缓;在等高距相等的情况下,海拔高的地方,等高线多,海拔低的地方,等高线少;等高线的疏密反映地面形态:山顶的等高线是一组内高外低的闭合曲线,其示坡线指向外侧;凹地的等高线也是一组闭合曲线,但外高内低,示坡线绘在等高线内侧.)?分层设色法?晕渲法?写景法3.土质和植被的表示§5.3 普通地图的社会经济要素表示§5.4 地形图及其应用(红)※ 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地形图的分幅与编号(1:100万、1:50万、1:25万、1:10万、1:5万、1:2.5万、1:1万、1:5000)※坡度尺※三北方向线(地形图上的起始方向、三种偏角及其相互间的换算关系(红)、三种方位角以及偏角与方位角间的换算关系)第六章专题地图§6.1 专题地图概述§6.2 专题要素的特征和表示方法面状要素的表示方法:1.质底法(红);2.等值线法;3.定位图表法;4.范围法(绝对范围法、相对范围法(红));5.点值法;6.分级比值法;7.分区统计图表法;8.量底法第七章地图设计与制作§7.1 地图编制的一般过程地图设计,编绘原图(红);印刷原图(出版原图)§7.3 专题地图设计编绘的一般过程第八章现代地图制图技术一、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含义,二、计算机地图制图的基本过程*地图数字化(红)三、遥感和遥感制图的含义四、遥感专题地图的含义和制作过程五、遥感影像地图的含义和制作过程。
二、名词解释1.地图:是遵循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理信息通过科学的概括综合,运用符号系统表示在一定的载体上的图形,以传递它们的数量、质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发展变化。
2.直线定向:确定直线与标准方向线之间的角度关系。
3.真子午线:指向地球正北极和正南极的线或者说是真子午面与大地水准面的交线。
4.磁子午线:指向地球磁北极和磁南极的线或者说是磁子午面与大地水准面的交线。
10. 地图学:是以地图信息传输为中心,研究地图的理论、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的科学。
11. 三北方向:大比例尺地形图上绘有三种指向北方的线,即真子午线、磁子午线和坐标纵线,称为三北方向线。
这三种方向线虽然都是指向北方,但这些北方实际上是不一致的,分别称为真北、磁北和坐标北,统称为三北方向。
12. 大地体:由大地水准面包围形成的形体称为大地体,是一种逼近于地球本身形状的一种形体。
可以称大地体是对地球形体的一级逼近。
13.水准面:当海洋静止时,自由水面与该面上各点的重力方向(铅垂线)成正交,这个面叫水准面。
14. 大地水准面:在众多的水准面中,有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相重合,并假想其穿过大陆、岛屿形成一个闭合曲面。
15. 椭球体:在测量和制图中就用旋转椭球体来代替大地球体,这个旋转椭球体通常称为地球椭球体。
21. 地图投影:在地球椭球面和平面之间建立点与点之间函数关系的数学方法。
30. 等变形线:就是变形值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31. 方位投影以平面作为投影面,使平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平面上而成。
32. 圆住投影以圆柱面作为投影面,使圆柱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柱面上,然后将圆柱面展为平面而成。
33.圆锥投影以圆锥面作为投影面,使圆锥面与球面相切或相割,将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圆锥面上,然后将圆锥面展为平面而成。
34.等角航线:就是指地球表面上与经线交角都相同的曲线,或者说是地球上两点间的一条等方位线。
第一篇地图的基本知识§1.1 地图的定义和基本特征一、地图的基本特性1. 可量测性——特殊的数学法则(地图投影、比例、尺地图定向)2. 直观性——地图语言(符号、注记、颜色)3. 一览性——制图综合(概括)二、地图的概念根据一定的数学法则,将地球(或其他星体)上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使用地图语言,通过制图综合,缩小反映在平面上,反映各种现象的空间分布、组合、联系、数量和质量特征及其在时间中的发展变化。
§1.2 地图的分类1.普通地图: 以相对平衡的详细程度表示地表最基本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地图。
六大地理要素:水系、地貌、土质植被、居民地、交通网、境界、各种独立目标。
大比例尺地图:[1/10万,1〕中比例尺地图:(1/100万,1/10万)小比例尺地图:(0,1/100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1:5千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1:50万1:100万2.专题地图根据专业的需要,突出反映一种或几种主题要素的地图,其中作为主题的要素表示得很详细,其他的要素则围绕表达主题的需要,作为地理基础概略表示。
自然专题地图:地质图、地貌图等人文专题地图:政区图、人口图、经济图等其他专题地图:航空图、航海图、城市地图§1.3 地图的基本内容数学基础控制点、坐标网、比例尺和地图定向地理要素普通地图:自然和人文要素专题地图:地理基础要素和主题要素整饰要素外图廓、图名、图例、坡度尺、三北方向图解、文字比例尺、编图单位、编图时间和依据等。
§1.4 地图用途和基本功能二、地图的基本功能1.传输功能编图者(信息源)——用图者(目的地)2.信息载负功能空间信息载体:直接信息、间接信息3.模拟功能空间模型形象—符号模型:等高线4.认知功能空间认知:空间定位、格局、相互关系、时空变化等图形认知:数量和质量特征§1.5 地图的成图过程计算机地图制图的一般过程1.地图设计(根据要求收集资料,确定比例尺、投影,选择地图内容和表示方法……)2.数据输入(将作为制图资料的图形、图像、统计数据转换成计算机可以接受的数字形式,以数据库形式记录在计算机可存储介质上……)3.数据处理(加工处理数据,建立新编地图以数字形式表达的图形……)4.图形输出(将数字地图变成可视的模拟地图形式)第二篇地图的分幅与编号一、地图的分幅编图、印刷、保存、使用方便三、我国基本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顶点的编号怎么看?分成1:10万时是3*3J-50/J50横列号=[ 纬度/4°] + 1纵行号= [ 经度/6°]+31 (东经)纵行号=31- [ 经度/6°] (西经)[ ] 代表取整旧分幅编号法1:100万为基础J-501:50万-A / B/ C / D1:25万-[1]——[16]1:10万-1——1441:10万为基础J-50-51:5万-A / B / C / D1:2.5万-B-1——4 (以1:5万为基础??)1:1万-(1)——(64)1:5千–(2)-A——D(以1:1万为基础??)ppt图廓经度109°30’??受不了啊,全部图解算了地图学的定义:地图学研究地理信息的表达、处理和传输的理论方法,以地理信息可视化为核心,探讨地图的制作技术和使用方法。
第三篇地图投影二、地图投影的基本理论地图投影的实质:建立平面上的点(x, y)和地球表面上的点(Φ,λ)之间的函数关系。
即x=f1(Φ,λ),y=f2(Φ,λ)地图投影概念源于西方古地中海,采用几何透视的方法来实现球面上的曲线向平面转换;传统意义上针对地球是静态的,地图是二维的、矢量的。
三维地图日趋发展……地图投影变形概念与定义、长度比、长度变形、面积比、面积变形、角度变形(变形/不变形-1)主比例尺:在计算地图投影或制作地图时,将地球椭球按一定比率缩小而表示在平面上,这个比率称为地图的主比例尺(普通比例尺)局部比例尺:地图上除保持主比例尺的点和线以外的其它部分的比例尺。
变化比较复杂,以投影种类、投影性质的不同,常常是随着线段的方向和位置而变化。
变形椭圆:地球面上一无穷小的圆在平面上一般被描写为一无穷小椭圆。
这个椭圆是由于投影变形而产生,故称此椭圆为变形椭圆。
主方向的性质:1、地球面上的正交线投影后仍然正交。
2、投影后具有最大长度比和最小长度比。
地图投影分类按变形性质:等角、等面积、任意(等距属于任意)按投影方式:1.几何投影:将椭球面上的经纬线投影到辅助面上,借助辅助面将椭球面展开成平面(套定义)按辅助投影面和地球体的位置关系划分为(正轴、横轴、斜轴)按辅助投影面类型(圆锥,圆柱,方位)按辅助投影面与地球面的相切或相割关系划分(切投影、割投影)2.条件投影:在几何投影基础上根据某些条件按数学法则加以改造形成的。
地图投影的一般命名方式:正轴等角切圆柱投影几类常见的地图投影圆锥投影适宜作为中纬度处沿纬线伸展的制图区域等角圆锥投影我国1978年后采用等角圆锥投影作为百万分之一地形图的数学基础圆锥投影变形特点①变形只与纬度有关,与经差无关,同一纬线上的变形是相同的;②切圆锥投影中,标准纬线上长度比等于n。
=1,其余纬线上长度比均大于1,并向南、北方向增大;③在割圆锥投影中,标准纬线n1=n2=1,变形自标准纬线向内、向外增大,在标准纬线之间之间n<1,之外n>1.切圆锥投影变形割圆锥投影变形记法:纬线长度比根据一般规律,经线长度比等面积mn=1,等角时与等面积相反m=n,等距离m=1 方位投影方位投影的种类1.非透视投影:等角、等面积、任意2.透视投影:正射、外心、球面、球心、内心怎么区分啊啊啊啊啊?两极地区正轴方位投影赤道附近圆形区域地图横轴方位投影方位投影变形特点:①等变形线与纬圈一致;②在切方位投影中,切点上无变形,随着远离切点,变形增大;③在割方位投影中,在所割小圆上,角度变形与“切”的情况一样,其他变形(长度变形与面积变形)则自所割小圆向内与向外增大。
圆柱投影低纬度沿纬线伸展的地区墨卡托投影——正轴等角圆柱投影等角航线:两点间与所有经线构成相同方位角的一条曲线,是两点间的一条特殊的定位线。
——是等角投影,经线又是平行的直线……高斯-克吕格投影——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投影条件1、中央经线和赤道投影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轴。
2、投影后无角度变形。
3、中央经线投影后保持长度不变。
变形规律中央经线上无长度变形无角度变形,面积比为长度比的平方在同一纬线上,离中央经线越远变形越大;在同一经线上,纬度越低变形越大;长度比的等变形线平行于中央子午线。
通用横轴墨卡托投影UTM——横轴等角割圆柱投影(割地球于两个等高圈上)圆柱投影变形特点:①变形随纬度变化,与经差无关;②在切圆柱投影中,赤道无变形,变形自赤道向两侧随纬度的增加而增大;③在割圆柱投影中,在两条标准纬线上无变形,变形自标准纬线向内和向外增大。
三、地图投影的应用和变换(一)、地图投影的选择依据制图区域的地理位置,形状和范围1.制图区域地理位置决定了所选择投影的种类。
极地——正轴方位投影赤道附近——横轴方位投影中纬地区——正轴圆锥投影或斜轴方位投影2. 制图区域形状直接制约地图投影的选择。
中纬度地区:沿纬线方向延伸的长形区域——单标准纬线正轴圆锥投影沿经线方向略窄,沿纬线方向略宽的长形区域——双标准纬线正轴圆锥投影沿经线方向南北延伸的长形区域——多圆锥投影圆形区域——斜轴方位投影低纬赤道附近:沿东西方向长条形区域——正轴圆柱投影圆形区域——横轴方位投影3. 制图区域的范围大小也影响地图投影的选择。
范围小时,无论什么投影方式都无太大变形差异;对于区域广大的地图需要慎重的选择投影。
制图比例尺不同比例尺地图,对精度要求不同,投影选择不同。
以我国为例,大比例地形图,量算及精确定位,选择各方面变形都较小的地图投影,如分带投影的横轴等角椭圆柱投影;中小比例尺的省区图,定位精度相对降低,选择正轴等角、等积、等距圆锥投影。
地图表现的主题和内容。
交通图,航海图,航空图——等角投影自然地图和社会经济地图中的分布图,类型图,区划图——等面积投影世界时区图——经线投影成直线的正轴圆柱投影出版方式单幅图,系列图,地图集。
单幅图和系列图投影选择比较简单;地图集应该尽量采用同一系统的投影,再根据个别内容的特殊要求,在变形性质方面予以适当的变化。
(二)、地形图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1. 概念:等角横切椭圆柱投影是以椭圆柱作为投影面,使地球椭球体的某条经线与椭圆柱相切,然后按照等角条件,将中央经线东西两侧各一定范围内的地区投影到圆柱面上,再将其展开平面而成。
该投影由德国高斯于19世纪20年代拟定,经克吕格1912年对投影公式加以补充,称为高斯-克吕格投影。
2. 经纬线特征:中央经线和赤道为互相垂直的直线,其他经线均为凹向并对称于中央经线的曲线,其他纬线均为以赤道为对称轴的向两极弯曲的曲线,经纬线成直角相交。
3. 变形分布规律:①中央经线没有长度变形。
其余经线长度比均大于1,距中央经线愈远变形愈大;②在同一条经线上,长度变形随纬度的降低而增大;③在同一条纬线上,长度变形随距中央经线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最大变形在边缘经线与赤道的交点上;为了保证地图的精度,采用分带投影方法,将投影范围的东西界加以限制,使其变形不超过一定的限度,把许多带结合起来,可以为整个区域的投影。
4. 6°分带和3°分带我国规定1:1万-1:50万比例尺地形图均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1:1万及大于1:1万采用3°分带,小于1:2.5万采用经差6°分带。
5. 坐标网(1) 经纬线网经线和纬线构成的坐标网,又称地理坐标网。
作用:控制和确定地表各点和整体地形的实地位置。
用于分析和计算投影变形;确定比例尺、量算不可缺少。
表示:1:5千—1:25万以图廓形式表示1:50万—1:100万图面直接绘出内图廓有加密分划短线(2)方里网由平行于投影坐标轴的两组平行线所构成的方格网。
又称直角坐标网。
作用:大比例尺地图上,方便展绘点位和读图上地理坐标表示:1:1万—1:25万地图上绘出方里网1:1万1:2.5万1:5万1:10万1:25万比例尺密度图上距离(cm) 10 4 2 2 4实地距离(km) 1 1 1 2 10方里网建立:在高斯-克吕格投影上,规定以中央经线为X轴,赤道为Y轴,两轴的交点为坐标原点。
X值在赤道以北为正,以南为负,Y坐标值在中经以东为正,以西为负,我国的X值均为正,但Y值在中经经西为负,运用起来很不方便,故将各带的坐标纵轴西移500km,并冠以带号,称通用坐标。
邻带方里网:规定:在一定范围内将邻带的坐标延伸到本带的图幅中。
邻带方里网(grid of neighboring zone)是投影带边缘图幅上绘制的相邻投影带的坐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