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4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28讲模拟精选演练提升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97.00 KB
- 文档页数:2
【优化方案】(新课标)2016届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四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章末提升三步曲流域综合治理措施类题目答题规范与模板在高考命题中,有关河流流域的问题多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流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流域内存在的问题及流域综合开发的措施。
[答题要点] 分洪、蓄洪、水库、植树造林等。
[答题模板](1)上游:修建水库;植树造林;建立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等。
(2)中游:修建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等。
(3)下游:修筑防洪大堤;疏浚河道;裁弯取直;开挖新的入海通道等。
(4)其他措施: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控制工业及生活污染;合理利用流域内的资源等。
下图为黄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1)请分析黄河上游水电开发的有利条件。
(2)指出黄河下游航运能力较差的原因。
(3)对黄河进行综合治理,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黄河上游(河口以上地区)有龙羊峡、刘家峡等水电站分布,说明上游地势落差大,河流径流量大,水能资源丰富。
第(2)题,黄河下游流域面积狭小,几乎无支流汇入黄河,黄河下游为“地上河”;而且径流量在不断减少。
第(3)题,黄河上游、中游、下游应采取不同治理措施。
答案:(1)河流流量较大,地势落差大,水能丰富。
(2)黄河下游是“地上河”,无法建大型的港口;黄河的下游径流量较小、水浅,大型船只无法通航;黄河下游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
(3)上游退耕还林还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上、中游建设水利枢纽,调节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下游加固大堤,清理河道;流域内合理调配水量,防止断流;治理河流沿岸污染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5·重庆二诊)我国某市1980年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1.2∶60.3∶18.5,2000年分别为13.8∶38.9∶47.3,2013年分别为22.4∶45.7∶31.9。
下图为该市“工业结构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学生用书P207](2016·潍坊一模)贵州矿产资源丰富,煤、铝土等主要矿种优势显著。
西部大开发十几年来,贵州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基地之一,但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此完成1~2题。
1.贵州采矿工业导致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可能是()A.露天矿表土剥离易造成严重的土地沙漠化B.矿区道路铺设极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C.重化工业体系多高耗高排产业,环境污染严重D.燃煤发电、洗煤、炼煤、炼焦等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生态退化2.围绕能源开发,贵州适合构建的产业链主要有()①煤—电—钢②煤—焦—化③煤—气—液④煤—电—铝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1题,贵州是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矿产基地,以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为主。
第2题,贵州煤、铝土等主要矿种优势显著,可以煤炭为基础构建煤—焦—化等产业链;利用煤炭能源和铝土矿,发展高耗能的煤—电—铝产业链。
答案:1.C 2.D(2016·河南开封高级中学摸底)不丹北部与我国西藏自治区接壤,森林覆盖率达72%,经济以传统的种植业、林业与牧业为主。
读不丹略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国自然环境说法正确的是()A.地形以山地为主B.风力侵蚀作用明显C.地势南高北低D.位于板块张裂处,多地质灾害4.该国虽然水能资源极为丰富,但其开发利用率却很低的主要原因是()①径流季节变化大,开发困难②资金技术短缺,开发能力不足③河水含沙量大,水库易淤积④以传统经济为主,电力需求小A.①③B.①④C.②④D.②③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网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部,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山地为主,A正确。
第4题,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该国“经济以传统的种植业、林业与牧业为主”,所以经济相对落后,资金技术短缺,开发水能资源的能力不足,同时其以传统经济为主,电力需求小,导致其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很低,C正确。
答案:3.A 4.C(2016·江苏常熟统考)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980年和2014年工业结构简图。
【优化方案】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4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29讲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16·曾都、枣阳、襄州、宜城一中期中联考)下图示意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年径流总量与流域面积比较。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B、D两河年径流总量差异大,是因为B河( )A.流域面积大于D河B.流域降水少于D河C.含沙量大于D河D.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2.四河流域中开发措施合理的是( )A.A河开发水运,增加通航里程和时间B.B河上游河源地区大力植树造林,保持水土C.C河流经经济发达地区河段建水电站D.D河上游建设梯级电站并发展旅游业解析:第1题,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最大,流量最大,对应C;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域面积大,但流量小,对应B;珠江流程较短,流域面积不及黄河,但流量大于黄河,对应D;A是松花江。
黄河主要流经北方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流域内降水较少,且蒸发量较大,流量小;珠江地处我国华南和西南,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内降水丰富,流量大。
第2题,A松花江,纬度高,冬季结冰期长,不利于通航。
B黄河,上游河源地区是青藏高原,应保护湿地,不适宜大力植树造林。
C长江,其下游河口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地势平坦,水域宽阔,不适合建水电站,应发展航运等。
D珠江,其上游是云贵高原和两广丘陵,地势起伏大,水量丰富,可进行梯级开发;流域内喀斯特地貌广布,旅游资源丰富。
答案:1.B 2.D(2016·湖北七市模拟)三峡工程运行后,根据现行调度方案,三峡水库坝前水位将在145米至175米之间变化。
三峡水库周边形成水位落差30米、面积约为302平方千米的消落区(消落区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由于季节性水位涨落,使被水淹没的土地周期性出露水面的区域),消落区的不同高程处可以适时适度进行开发利用。
据此回答3~4题。
3.三峡水库水位在某季节调至最低,是为了保证水库下游地区的( )A.航运B.防洪C.灌溉D.供水4.对消落区的开发,将有利于库区( )A.缓解人多地少的矛盾B.改善较为脆弱的生态环境C.可持续利用水库D.减轻地质灾害解析:第3题,一般在雨季来临前,水库调低水位,这样可以在雨季时多储存上游来水,从而减轻下游的洪水压力。
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时间:40分钟分值: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6·河北唐山一模)近几年,在我国许多城市道路旁出现了一道新的风景线(如图所示),即风光互补道路照明,它是风力发电机和太阳电池方阵两种发电设备共同组成的新兴发电系统。
它将发出的电能存储到蓄电池组中,当用户需要时可通过输电线路送电。
据此完成1~2题。
1.这种新能源利用领域的开辟,很快引起国内众多企业的关注,一些中小企业投资踊跃。
对此解释欠合理的是( )A.该项目的投入上市与实施,利于节能减排B.该项目市场前景广阔,投资风险较小C.产品投入使用的寿命长、受自然变化影响小D.产品应用可缓解城乡照明对常规电能的依赖2.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一般太阳电池方阵平面板的倾角随纬度而定,但朝向应定为( )A.正东B.正西C.正南D.正北解析:第1题,风能与太阳能都是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大力开发与投入使用利于节能减排,前景很广阔,可缓解能源紧张状况,但风能资源与太阳能资源的丰歉受地域差异影响大,受自然变化影响大。
故C项解释欠合理。
第2题,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太阳直射点终年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故正午太阳位于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南方,为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太阳电池方阵平面板应朝向正南(太阳所在方位)。
答案:1.C 2.C二战后日本本土的重工业策略以及朝鲜战争的爆发,致使北九州工业区率先复苏,到20世纪60年代该区已成为全日本污染最严重的“七色烟城”。
到80年代后,受无法再从中国大陆进口铁矿石(被迫进口澳大利亚等国铁矿石)和日本石油能源政策双重打击,北九州工业区开始衰落。
结合下图完成3~4题。
3.二战后促进北九州工业区率先复苏的主要因素是( )①基础设施先进,劳动力素质高②战争对钢铁产品需求的急剧增长③地形平坦,土地资源丰富④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优惠政策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4.除了“双重打击”,北九州工业区迅速衰落的主要原因还有( )A.人口大量迁出,劳动力短缺B.原料成本上升,污染严重C.产业发展,单位产值能耗增大D.产业结构过于复杂,煤炭能源地位下降解析:第3题,二战后的日本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日本以山地为主;朝鲜战争引发的“特需经济”,促进了北九州工业区率先复苏。
【优化方案】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4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28讲课后达标检测(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2016·XX河西二模)为减轻能源压力,我国目前正在积极发展风电产业。
下图是我国风电基地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XX自治区建设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是( )A.地势起伏大,发电稳定B.距离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C.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D.廉价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成本低2.发展风电的生态意义在于( )A.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B.减轻当地酸雨严重问题C.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D.减少对煤炭资源的依赖解析:第1题,风电基地建设的前提是风能资源丰富,XX自治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近而具有风能资源丰富的优势,利于建设风电基地。
第2题,注意题干关键词“生态意义”,风电属于清洁能源,使用风电,可以减少火电的使用量,从而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利于缓解温室效应。
答案:1.B 2.A(2016·XXXX一模)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报告显示,煤炭运力仍是制约国内煤炭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受煤炭运输制约,资源地产能难以释放,消费地则无煤可供。
读我国区域煤炭调动流量图,完成下题。
3.下列措施中既有利于XX释放煤炭产能,又有利于其产业结构升级的是( )A.革新煤炭开采技术B.建设坑口电厂C.扩大煤炭运输通道D.产业集聚,获得规模效应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建设坑口电厂是XX变输煤为输电的最重要措施之一,这有利于XX释放煤炭产能,同时又有利于其产业结构升级,B正确。
(2016·哈三中一模)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突出特点。
读近年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分类图,完成4~5题。
4.乙省成为低碳区的主要原因是( )A.环境承载力高B.能源需求量少C.森林覆盖率较高D.产业结构轻型化5.下列促进甲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措施中,最合理的是( )A.加大油气的开采量,调整能源结构B.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改变产业结构C.禁止煤炭外运,发展第三产业D.延长煤炭产业链和促进非煤产业发展解析:第4题,乙省是XX省,低碳区的形成与环境承载力和森林覆盖率无关;该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能源的需求量大;产业结构轻型化,消耗的能源少,排放的二氧化碳少,因此该省成为低碳区。
【优化方案】2017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4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
发利用第28讲模拟精选演练提升
[学生用书P207]
(2016·潍坊一模)贵州矿产资源丰富,煤、铝土等主要矿种优势显著。
西部大开发十几年来,贵州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基地之一,但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
据此完成1~2题。
1.贵州采矿工业导致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可能是 ( )
A.露天矿表土剥离易造成严重的土地沙漠化
B.矿区道路铺设极易造成严重的水污染
C.重化工业体系多高耗高排产业,环境污染严重
D.燃煤发电、洗煤、炼煤、炼焦等工业的发展极易造成生态退化
2.围绕能源开发,贵州适合构建的产业链主要有 ( )
①煤—电—钢②煤—焦—化③煤—气—液
④煤—电—铝
A.①②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1题,贵州是在丰富的矿产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矿产基地,以污染严重的重化工业为主。
第2题,贵州煤、铝土等主要矿种优势显著,可以煤炭为基础构建煤—焦—化等产业链;利用煤炭能源和铝土矿,发展高耗能的煤—电—铝产业链。
答案:1.C 2.D
(2016·河南开封高级中学摸底)不丹北部与我国西藏自治区接壤,森林覆盖率达72%,经济以传统的种植业、林业与牧业为主。
读不丹略图,回答3~4题。
3.关于该国自然环境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以山地为主
B.风力侵蚀作用明显
C.地势南高北低
D.位于板块张裂处,多地质灾害
4.该国虽然水能资源极为丰富,但其开发利用率却很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径流季节变化大,开发困难②资金技术短缺,开发能力不足③河水含沙量大,水库易淤积④以传统经济为主,电力需求小
A.①③B.①④
C.②④ D.②③
解析:第3题,根据经纬网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不丹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部,地势北高南低,地形以山地为主,A正确。
第4题,根据题目信息可知,该国“经济以传统的种植业、林业与牧业为主”,所以经济相对落后,资金技术短缺,开发水能资源的能力不足,同时其以传统经济为主,电力需求小,导致其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率很低,C正确。
答案:3.A 4.C
(2016·江苏常熟统考)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980年和2014年工业结构简图。
读图完成5~6题。
5.与1980年相比,该地区2014年( )
A.矿产资源储量减少B.新兴工业迅猛发展
C.已无环境污染D.失业人口明显增加
6.目前,该地区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性工业基地,社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为此,2014年以来该地区采取的有效措施可能有( )
①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②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③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④大力开发水电,并禁止煤炭开采⑤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绿地面积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解析:第5题,图示该地区1980年、2014年的工业结构均为资源型工业,故大量消耗矿产资源导致该地区的矿产资源储量减少。
第6题,传统工业“全部向外转移”与“禁止煤炭开采”明显与2014年工业结构简图中的内容不符。
答案:5.A 6.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