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第1节 杠杆(新)
- 格式:ppt
- 大小:2.92 MB
- 文档页数:22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杠《杆》教案一. 教材分析《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杆》主要介绍了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也是后续学习杠杆平衡条件、力矩等知识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为深入学习杠杆平衡条件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知识,对基本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是,对于杠杆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澄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杠杆,并能够运用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难点:杠杆的分类和特点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杠杆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采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活经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3.采用分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验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讲解和展示杠杆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2.准备实验器材,如杠杆、钩码等,用于学生分组实验和观察。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讲解和展示杠杆的概念、分类和特点,结合实例和图片,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观察和分析各种杠杆,运用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来解决问题。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二章第一节《杠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1. 杠杆的定义: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2. 杠杆的类型:根据动力臂和阻力臂的长度关系,杠杆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3. 力臂的概念: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做力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
2. 能够判断各种生活中的杠杆类型,并运用杠杆原理解释一些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杠杆类型的判断,力臂的概念。
2. 教学重点: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杠杆模型、力臂模型。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工具为什么能起到省力或费力的作用。
2. 概念讲解:介绍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通过模型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杠杆的转动原理。
3. 例题讲解:运用实例讲解杠杆类型的判断方法,如撬棒是省力杠杆,剪刀是费力杠杆等。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天平秤、吊车等。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利用杠杆原理设计一个省力杠杆,并实际制作和测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杠杆的概念、类型及力臂的概念1. 杠杆: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2. 杠杆的类型:省力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等臂杠杆:动力臂 = 阻力臂3. 力臂:从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杠杆一定是硬棒。
()动力臂越长,杠杆越省力。
()等臂杠杆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2. 选择题:下列工具中,属于省力杠杆的是()。
A. 撬棒B. 剪刀C. 钳子D. 天平3. 计算题:一根杠杆,动力臂为1m,阻力臂为0.5m,求动力与阻力的关系。
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知识点)第1节杠杆一、杠杆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是杠杆2、几个名词支点O ——杠杆绕着转动的点;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的平衡条件1、杠杆平衡: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2、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便于在杠杆上读出力臂的大小(消除杠杆自身重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2) 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1l1=F2 l2●三、作图(力臂的画法)1)寻找支点、力的作用线。
2)从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段的长度就是力臂。
(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3)用大括号把线段两端连上,并标上对应的符号l1 l2注:当力F与杠杆垂直时,力臂L最长,力F有最小值。
(直线型杠杆)当力F与支点O和力的作用点的连线垂直时,力臂L最长,力F有最小值。
(如图)★四、杠杆的分类省力杠杆::l1> l2特点:省力但费距离,如:钳子、撬杆、动滑轮、轮轴、斜面等费力杠杆:l1< l2特点:费力但省距离,如:筷子、镊子、钓鱼竿、船桨等等臂杠杆:l1= l2特点:即不省力也不省距离,如:定滑轮、天平第2节滑轮1、分类:定滑轮:在使用时,轴不随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
动滑轮:在使用时,轴随着物体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2、特点:定滑轮:不省力,但它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等臂杠杆)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是个省力杠杆)3、滑轮组1)定义: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组成滑轮组。
2)特点:使用滑轮组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3)公式1()F G Gn=+动物S nh=(n为与动滑轮相连接的绳子有效段数)●4)能按照要求画出绳子的绕线方法OA4、生活中的简单机械1)轮轴:省力杠杆 例:门把手、方向盘、水龙头、扳手●2)斜面:省力杠杆 例:楼梯、盘山公路、a 、定义:斜面是一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但必须多移动距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二章第1节杠杆的教案我的教案:杠杆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采用了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体验杠杆的原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 学会使用杠杆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平衡条件,杠杆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场景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杠杆模型、平衡尺、测力计、钩码等。
学具:笔记本、笔、计算器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实践情景,让学生观察和体验杠杆的原理,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讲解:介绍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平衡条件,讲解杠杆计算公式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使用测力计、钩码等教具,探究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记录数据。
4.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杠杆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平衡条件,杠杆计算公式的应用。
难点:杠杆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场景的解决。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有些学生还是无法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引导和训练。
拓展延伸: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杠杆的变形和平衡条件,了解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