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管理哲学基础
- 格式:ppt
- 大小:17.48 MB
- 文档页数:171
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比较(二)引言概述: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是在不同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它们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管理实践。
在本文中,我们将继续探讨东西方管理哲学思想的比较,重点关注五个方面:目标导向与关系导向、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权力与权威、决策与共识、变革与守旧。
正文:一、目标导向与关系导向1.1 东方管理哲学思想强调人们应该注重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1.2 西方管理哲学思想则注重目标的实现,强调结果的取得和高效率的追求。
1.3 东方注重集体利益,强调团队合作和集体智慧。
1.4 西方管理哲学思想更加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追求个人成就和自我实现。
二、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2.1 东方管理哲学思想倾向于集体主义,强调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2.2 西方管理哲学思想则更加偏向个人主义,注重个体的自由和自主权。
2.3 东方管理哲学思想强调家族和社会的利益,注重共同体意识和道德责任。
2.4 西方管理哲学思想更加注重个体的权利和自主性,追求个体自由和竞争优势。
三、权力与权威3.1 东方管理哲学思想强调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的认同,注重领导者的权威性和威望。
3.2 西方管理哲学思想更加强调权力的合法性和权威的合理性,强调领导者的能力和专业性。
3.3 东方管理哲学思想中的权力体现为家族或社会的权威,追求稳定和秩序。
3.4 西方管理哲学思想中的权力更加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责任,注重民主和公正。
四、决策与共识4.1 东方管理哲学思想强调决策的过程,注重共识的形成和团队的一致性。
4.2 西方管理哲学思想更加注重决策结果的准确和效率,追求理性和客观性。
4.3 东方管理哲学思想中的决策过程通常是集体讨论和共识形成的结果。
4.4 西方管理哲学思想中的决策更加强调个体权威和专业能力,注重个体决策的结果。
五、变革与守旧5.1 东方管理哲学思想更加倾向于守旧,注重保持现有的秩序和传统。
5.2 西方管理哲学思想则更加倾向于变革,强调创新和变革的重要性。
中国化管理:东方管理哲学体系之始建“中国制造”从草根起步,一路打拼,逐渐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型转变,不但在供应内需上充分发挥作用,还开始将自身的产品、服务远销海外,渐渐取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
这是中国企业令人惊叹的发展历史,同样是经营者、企业家们在管理之路上不断求索真知的历史——在与企业经营息息相关的管理学理论发展进程中更是如此。
曾有人提出疑问,管理何必分东西?诚然,管理学中的真理无分中外,大多放之四海而皆准,然而一则时易世变,二则管理不分东西,管理对象的客观情况却是千差万别。
为免“橘生淮北则为枳”的遗憾,因地制宜改变管理策略,才是企业的长青之道。
工业革命自西方始,以提高生产力水平为根本目的的管理学,也自然在西方诞生。
然而管理,无非是聚众力于一心,凝众意行一事,虽然目标对象有了变化,然而中国自古相传的兵法与治国之道,和管理学的本质是相同的。
可以说东方管理哲学绝不是孤立的一门学问,东方哲学与西方相比,界限更加模糊,更加强调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中国古代哲学的思辨中,从来不是见一山画一山,而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讲究的是见微知著,所以东方管理哲学的发展基础是整个东方思想哲学体系,它的根深植这片沃土,吸收生长所需,也反哺自身产生的养分,最终令世界更加精彩纷呈。
著名国学专家、管理学者段俊平先生提倡的中国化管理模式以中国传统哲学理念作为管理之"道",用西方科学的管理流程作为管理之“器”,通过“道”与“器”的有机结合使中国企业以自身的东方管理哲学为本,消化和吸收西方管理科学,从而建立独属于自己的管理模式。
段俊平先生所著《中国管理往事》、《大道行简》、《传承的力量》、《EAP中国化》等中国化管理系列丛书分别入选2013-2014、2014-2015影响中国企业管理十人十书、2015年十大经管类畅销书,成为众多媒体、城市阅读活动组委会鼎力推荐的优秀图书。
这也正是中国化管理模式及哲学受到大众认可的证明,这种从我们耳濡目染的文化氛围中生出,符合我们的道德标准和思想追求的管理哲学,应运而生,因其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和与环境的绝顶亲和,必将成为经营者管理企业的首选指导思想。
小组成员:庄操、袁杰、张杰、马原东方管理思想根植于东方管理文化,汇集了东方各族人民的智慧,其研究范围覆盖渊源于亚洲黄河、长江流域、印度恒河流域和两河流域。
它是东方民族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并积累下来的智慧结晶,极大的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
东方管理思想以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古典管理哲学为渊源,以"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人为为人"为本质特征,形成了以治国学、治生学、治家学和治身学为核心,并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贵、和合、和谐的目标的东方管理思想体系。
东方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
儒家思想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支撑的东方管理思想的核心。
从大处说,东方管理思想提倡的“以德为先”思想与“以德治国”方略内在统一在探讨关于“人为”管理思想时,首先涉及到了管理的本质是什么。
孔子认为,管理的本质是“修己安人”;荀子的观点与西方近代管理学的观点有相似之处。
我们在研究行为科学时,可以发现我国传统的管理思想中存在“行为科学”的雏形。
“人为为人”从哲学观点看是义与利、激励与惩罚、人为与为人的统一,是人的心理、行为、方法的统一,是管理学本质的核心问题。
每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出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持久的处于激励状态下从事工作,并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
信息时代强调双赢竞争、超越竞争,也是“人为为人”思想的体现。
儒家思想为现代企业管理提供了宝贵财富一、儒家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治人”既然是管理人,那么就要对人进行分析。
在中国的古代就有对人性的假设,性善论是孟子的主张。
孟子认为,从人的天生的本性看,人是可以使之成为善良人的,至于人的不善不能归于他的本性,这是由于后天的各种原因使他的善良的天性被掩盖起来了。
至于恶的产生有两种情况,一是来源于耳濡目染,另外是追求感官刺激的结果。
如果人能把握住这两道产生恶的来源,人通过自我的追求就能够达到善的目的。
东方管理思想的渊源东方管理思想的渊源: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道、释为中心,在法、墨、农、名、兵、纵横、阴阳为副线,形成一个多元文化体系。
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吴起、商鞅、韩非子等,以法律高于一切为主旨,提倡愚民政策,强调雷厉风行的伤风和严肃无情、激烈强制的手段。
其管理的核心是以奖惩的强制性来求得公平并以此实现其最高的社会思想。
法家管理思想奏效的前提条件在于其整个体系的完整、科学和高效、特别是其监督执行和考评环节将最终决定其管理是否取得成功。
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即墨子,战国时人。
1、主张平等和兼爱。
代表劳动者的思想,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2、个人的成功与幸福和集体状况是息息相关的。
3、随时对工作进行研究不断进行改革。
农家学派:代表人:许行。
1、每一个人都应该去从事他力所能力的生产劳动,通过生产劳动才有权利在社会上获取必要的生活资料。
2、而领导者就应该比普通人劳动得多,才能起到带头作用,为人民树立榜样,以鼓励和带动人民的劳动热情。
3、不能浪费,同时不劳者不得食。
名家学派:代表人:惠施(惠子)、公孙龙等。
制定完美的计划和通过有效的沟通来完成这一计划。
1、在一个组织中,从事任何一种活动,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着信息交流的,而交流的质量如何在于对所说的每个词语的概念和定义要有明确的规定,要使得双方都明白。
2、运用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也许是比较理想的。
纵横学派:特点:是以口舌为武器进行外交对抗。
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主要通过谈判来达到预定目的的。
谈判就是管理。
阴阳学派:1、因果规律为主要的理论依据。
宇宙所有的物质都可以依照他们的特性归成5类。
即为五行。
五行是各依其特征产生的相互间的特定关系。
再依其特定的机能,找出正反两个循环的圈,下循环圈上它们彼此依存的“生成力”,这个力是向上生长的。
所在是阳性的,相反,另一个反向的循环圈是互相递减的“破坏力”的圈,这个力是起关降低或阻滞生长,这个力是阴性的。
宇宙这所以平衡动力,即阴阳平衡。
当西方遇见东方:东方管理理论研究综述1. 本文概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管理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与碰撞已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东方管理理论,作为一种源自东方哲学和文化背景的管理思想体系,正逐渐引起西方世界的兴趣和重视。
本文旨在综述东方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特点及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并探讨其与西方管理理论的融合趋势。
本文首先介绍东方管理理论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包括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对东方管理理念的影响。
接着,详细阐述东方管理理论的核心要素,如和谐、关系、道德和长期导向等,并分析这些要素如何体现在组织结构、领导风格、决策过程和企业文化等方面。
本文还探讨了东方管理理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挑战与机遇,以及其在西方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案例。
通过对比东西方管理理论的差异与互补,本文揭示了两者融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本文不仅为理解和研究东方管理理论提供了全面的视角,也为企业管理实践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2. 东方管理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东方管理理论起源于对东方国家特别是亚洲地区独特管理实践和哲学思想的研究。
这些理论与实践往往与西方管理理念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在强调集体主义、人际关系、和谐、以及长远视角等方面。
东方管理理论的起源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东方管理理论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日本的成功管理实践上。
20世纪中叶,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研究者们试图理解日本企业如何通过独特的管理方式实现了这一成就。
这一时期,出现了如《日本式管理》等著作,开始探讨日本管理中的集体主义、终身雇佣制、以及员工参与决策等特点。
随后,研究者的视野逐渐扩展到其他亚洲国家,如中国、韩国和新加坡等。
这些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展现出了与西方不同的管理特色。
研究者开始注意到,这些特色不仅仅局限于特定国家,而是反映出一种更为广泛的文化和管理哲学。
这一阶段,研究重点转向了东方文化对管理实践的影响,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以及亚洲社会的家庭和集体价值观。
稻盛和夫的东方管理哲学的读书心得总结.doc稻盛和夫的东方管理哲学读书心得总结引言稻盛和夫,作为日本著名的企业家和哲学家,以其独特的管理哲学和人生哲学影响了无数人。
他的书籍不仅在日本,而且在全世界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通过阅读稻盛和夫的作品,我对东方管理哲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稻盛和夫的管理哲学核心一、以人为本稻盛和夫强调,管理的核心是人。
他认为,企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员工的能力和热情。
因此,管理者应该尊重每一个员工,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创造力。
二、追求完美稻盛和夫提倡追求完美,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都应该力求做到最好。
这种追求不仅体现在产品质量上,也体现在工作态度和企业管理上。
三、持续创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稻盛和夫鼓励企业不断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四、和谐共生稻盛和夫认为,企业应该与社会、环境和谐共生。
企业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还要承担社会责任,保护环境。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学一、正直与诚实稻盛和夫认为,正直和诚实是人生的基石。
无论是在商业活动中,还是在个人生活中,都应该坚持正直和诚实。
二、感恩与奉献他提倡感恩的心态和奉献的精神。
感恩可以让我们更加珍惜现有的一切,奉献则可以让我们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三、自我反省稻盛和夫强调自我反省的重要性。
通过不断的自我反省,我们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和提高。
四、追求精神满足他认为,物质满足是短暂的,而精神满足才是持久的。
我们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满足,如自我实现、帮助他人等。
读书心得一、对管理的新认识通过阅读稻盛和夫的书籍,我对管理有了新的认识。
管理不仅仅是对资源的配置和对流程的控制,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
二、对创新的重视稻盛和夫的持续创新理念让我意识到,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三、对和谐的追求和谐共生的理念让我认识到,企业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和社会为代价,而应该寻求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
中国储运网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h u y u n .c o m89人生和企业的方程式从年轻时起,我就想出了一个关于人生和工作结果的方程式,即“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人们一般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取决于个人能力的不同,包括智商、体能等,这些与生俱来的能力决定着人生和事业的成败。
事实并非如此。
能力或许占了很大的比重,可所持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其实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公式中的几个要素不是做加法,而是做乘法。
仅仅是能力和热情相乘,就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巨大差别。
举例来说,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先生,他的人生是从在自行车行当学徒工开始的,吃尽了各种苦头。
可是松下先生却给人生和经营都交出了出色的答卷,他所创造的成绩和普通人相比,存在着几何级数的差距。
正因为热情和能力这两个要素不是相加而是相乘,才造成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差距。
至关重要的是,热情和能力的乘积,还要与“思维方式”相乘。
持有的“思维方式”不同,人生和工作的结果就会迥然不同。
也许有人会想,“有一丁点消极的想法没关系吧”。
可事实是,哪怕只有一点负面的想法,结果就会全部变成负值。
因为几个要素之间是相乘的关系,所以“思维方式”哪怕只是负的1分,结果都变成负值。
此外,如果是带领众多下属的领导人或经营者,那么造成的负面结果,就不仅把自己,也把周围的人带入不幸。
思维方式决定人生和经营我们在生活和经营中,需要作出各种各样的判断。
这个时候我们会对照自己持有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进行判断。
企业经营也一样,在京瓷、K D D I 的经营中,在日航的重建中,我都反复倡导被称为“p h i l o s o p h y ”的“思维方式”、经营哲学。
比如说,“持有渗入到潜意识的强烈而持久的愿望”、“认为已经不行时才是工作的开端”、“成功之前不言放弃”等等,都要求严格自律生活态度。
当经营者号召员工共有这种严格律己的哲学时,可能会招致员工的抵触。
第一篇东方管理哲学原理之一:贤主劳于求贤,而逸于治事。
一、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二、善用人者为之下一一礼贤下士三、善用人者不恃人四、善用人者,私怨不入公门五、将能而君不御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东方管理哲学原理之二: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
一、”仁人”与“能人”的特色对比I •在管理哲学力面“仁人”:以德服人“能人”:以能取威2.在坚持原则方面仁人:不动如泰山能人:难测如阴阳3.在以身作则方面“仁人”: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
“能人”: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在待人接物方面“仁人”:为政以大德,不以小惠“能人”:交友须带三分义气,为人要有一付侠骨5.在遇事果决方面“仁人”: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能人”:暴虎冯河,死而无悔6.“仁人"与“能人"的征用“仁人”:德厚者令牧民“能人”:才优者使治事二、仁人与能人:谁主沉浮东方管理哲学原理之三: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着眼长处二、短中取长三、避短取长第二篇•治法东方管理哲学原理之四:法者,天下之至道也。
一、以法治者强,以政治者弱二、不为君欲变其令,令尊于君三、有法者以法行,无法者以类举东方管理哲学原理之五: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一、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二、强人之所不能,法必不立;禁人之所必犯,法必不行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热炉法则:1.火炉是烧红着摆在那里的,任何人都知道不能去碰触。
2.如果有人敢去碰触,那么,必然要被烫伤。
3.烫伤在时间上是即时的。
4.烫伤在对象上是普遍的。
(不因为某人是达官贵人而不会被烫伤)。
四、积怠之俗,赏不隆则善不劝,罚不重则恶不惩东方管理哲学原理之六: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源也一、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二、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三、能法之士,必强毅而劲直,不劲直不能矫奸第三篇•纳言东方管理哲学原理之七: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智虑,则无不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