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张之洞与北洋湖北新军异化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2.45 KB
- 文档页数:13
袁世凯之大总统传奇摘要:1911年10月10日在那个战火纷飞、动乱不堪的年代,武昌首发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革命党的革命浪潮瞬息之间已成燎原之势,中国大地南北对峙,局势混乱无以复加,然而作为清廷重臣的袁世凯却能成功“窃国”,轻易“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并于1912年3月10日于北京太和殿上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这一切看似让人匪夷所思的历史事件,其实是袁世凯凭借一系列的优势斡旋于清政府、南京政府欧美列强之间,它也究竟是有着历史的必然性的。
关键词:袁世凯就任总统原因研究综述袁世凯是中国近代一位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他于清季投身行伍,襄赞洋务运动及清末新政,自道员、督抚累升,至入值军机,甚至内阁总理大臣,成为清末头号权臣。
袁世凯艺权均通,有任事之才、治军之能,实为清朝一务实干练的能臣,自小站练兵至接掌北洋,还有他建新学的学校,废除科举,裁撤旧军改编警察,令中国军警分离。
袁世凯对中国的军事和工业化,有着很大的贡献。
民国成立,袁氏当选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堪称主导中国由封建帝制向民主共和成功转型的第一功臣,后于1916年改元洪宪,称帝建国,他的一生起起伏伏、荣辱并存,他的一生也每时每刻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和近代化进程。
另外,袁世凯同样也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史学界对他的评价渐趋活跃,争论的问题亦是涉及方方面面。
近些年来,涉及袁世凯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辛亥革命时期,尤其是在他就任中华民国首任大总统的层面,总体看来,成就十分显著。
故而,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写一篇研究综述,对主要成果进行梳理,方便以后学习。
1911年10月10日在那个战火纷飞、动乱不堪的年代,武昌首发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南方各省纷纷宣布独立。
革命党的革命浪潮瞬息之间已成燎原之势,中国大地南北对峙,局势混乱无以复加,然而作为清廷重臣的袁世凯却能成功“窃国”,轻易“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并于1912年3月10日于北京太和殿上宣誓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蓝天蔚——北洋士官三杰之一蓝天蔚介绍中文名:蓝天蔚国籍:中国出生地:湖北武汉出生日期:1878年逝世日期:1921年职业:军事将领毕业院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主要成就:北伐军第二军总司令字季豪蓝天蔚(1878—1921),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民主革命家,湖北武汉人。
早年加入张之洞的新军,1902年,经张之洞推荐,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与同时期留学的吴禄贞、张绍曾并称“北洋士官三杰”。
归国后,蓝天蔚组织长沙日知会,宣传革命派思想。
1907年4月,蓝天蔚赴奉天,在东三省总督徐世昌手下任职。
1910年,奉东三省总督锡良之命,赴日本考察军事,入陆军大学校学习。
归国后,任第2混成协协统,驻扎奉天北大营。
1911年10月,蓝天蔚、张绍曾、吴禄贞准备在直隶省永平府举行的永平秋操中举兵。
但随着武昌起义爆发,秋操中止,计划变更,他们发起滦州兵谏,向清政府提出宪法制定、责任内阁制实施等要求的声明。
但是,蓝天蔚遭到清政府及袁世凯的严厉追究。
吴禄贞被刺客暗杀,张绍曾被迫下野。
此后,蓝天蔚被革命派推举为关外革命军大都督,率军策划驱逐东三省总督赵尔巽未成,逃往上海。
此后,蓝天蔚继续担任关外军政府大都督,从事革命活动。
中华民国成立后,蓝天蔚加入黎元洪领导的民社,疏远掌握大权的袁世凯。
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1914年被投入监狱,经参谋次长陈宧斡旋而获释放。
1915年12月护国战争爆发,蓝天蔚率湖北独立军起义,遭到失败。
1916年,赴奉天省,策划驱逐奉天督军张作霖,但因事机泄露而失败。
1921年5月,为响应孙中山的北伐,在湖北省组织鄂西联军。
1922年1月,遭孙传芳击败,逃往四川省。
随即被川军指挥官但懋辛逮捕。
在护送前往重庆时,蓝天蔚开枪自杀身亡。
人物简介蓝天蔚(1878—1921),民主革命家,湖北武汉人。
初就学于武备学堂,旋被送往日本士官学校深造。
时帝俄侵略我东三省,他甚为愤慨。
后日俄战起,组织义勇队,并被推为队长,助日抗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世凯当皇帝封黎元洪为亲王为啥他坚辞不就导语:重读中国历史,很多人说黎元洪外表软弱无能,就连当湖北军政府都督,还是被手下逼上台的。
那么,黎元洪真的这么软弱吗?其实不然,当黎元洪重读中国历史,很多人说黎元洪外表软弱无能,就连当湖北军政府都督,还是被手下逼上台的。
那么,黎元洪真的这么软弱吗?其实不然,当黎元洪登上历史舞台后,还是很有手腕的。
作主要的是,黎元洪特别有气节,当上皇帝的袁世凯曾封黎元洪为亲王,但是黎元洪坚辞不就!黎元洪是如何受到袁世凯重视的?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字宋卿,汉族,是湖北黄陂人。
人称“黎黄陂”,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2任大总统。
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乡,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
武昌起义时,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
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
后段祺瑞利用张勋将其驱走,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
晚年投资实业。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
1883年(清光绪九年),黎元洪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后,派往广东服役,充二管轮,1884年编入北洋水师。
1888年随“广甲”编入广东水师。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随舰队北援。
坐舰被日舰击沉,黎投海遇救,即得清廷官吏之青睐始为鲁抚送南洋侯差,为两江总督张之洞派充自强军翻译并监修南京狮子山炮台,炮台建成后兼任教官。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又调黎充湖北护军马队营帮带,遂派往日本见习。
生活常识分享。
张之洞家族世系•1901年与刘坤一联衔上奏提出“兴学育才”办法四条,仿日本学制拟定“癸卯学制”(即1903年经修改重颁的《奏定学堂章程》),为全国最早采用的近代教育体制。
邀请日本教官训练湖北新军。
•1902年继刘坤一,再度署理两江总督,1903年2月上奏《创办三江师范学堂折》,强调办学首重师范,拟“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并委任刘世珩缪荃孙等负责筹建,为近代南京大學之开端•1903年回武昌,任湖广总督。
•1906年,湖北新军经清政府中央练兵处统一编为陆军第八镇和第二十一混成协。
•1907年授大学士,9月4日与袁世凯同日授军机大臣,兼管学部。
•1908年督办粤汉铁路,晋太子太保。
慈禧臨終時受顧命,後力劝摄政王载沣不杀袁世凯。
•1909年10月4日在北京白米斜街寓所去世,谥文襄。
•大学士张之洞公忠体国,廉正无私,荷先朝特达之知,由翰林院洊升内阁学士,简授山西巡抚,总督两广、湖广,权理两江,凡所设施,皆提倡新政,利国便民。
庚子之变,顾全大局,保障东南,厥功甚伟。
旋以总督晋陟纶扉,入参机要,管理学部事务,宗旨纯正,懋著勋劳。
朕御极后,深资倚畀,晋加太子太保衔。
服官四十余年,擘画精详,时艰匡济,经猷之远大,久为中外所共见。
近因患疾,屡经赏假调理,并赏赐人参,方冀克享遐龄,长资辅弼。
兹闻溘逝,轸惜殊深。
著赏陀罗经被,派郡王衔贝勒载涛带领侍卫十员即日前往奠醊,并赐祭一坛,加恩予赐谥文襄,赠太保,照大学士例赐恤,入祀贤良祠,赏银三千两,治丧由广储司给发,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
应得恤典,该衙门察例具奏。
灵柩回籍时,沿途地方妥为照料。
伊子礼部郎中张权著以四品京堂候补,邮传部学习员外郎张仁侃以郎中补用。
伊孙选拔贡生张厚璟著赏主事分部补用,用示笃念荩臣至意。
•1854年娶原配石氏(1837年-1865年)嘉庆癸酉拔贡贵州都匀知府滦州石煦女。
子张权。
女檀(1854——)•1870年娶继配唐氏(1850年-1873年)贵州遵义嘉庆戊午科举人广东阳山知县唐源准(1767-1820)孙女,嘉庆丙子科举人湖北布政使唐树义(1793--1855)女,道光己酉科举人云南巡抚唐炯(1829~1909)妹。
一、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1实业家中“南张北周”是指()。
1.0分∙A、张謇、周学熙∙∙B、张之洞、周学熙∙∙C、张翼、周鑫∙∙D、张宏宇、周融∙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2”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出自()。
1.0分∙A、《沙家浜》∙∙B、《武家坡》∙∙C、《霸王别姬》∙∙D、《打渔杀家》∙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主要战争范围是()。
1.0分∙A、四川省∙∙B、山东省∙∙C、湖北省∙∙D、直隶省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4晚年孙中山认为()是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本原因。
1.0分∙A、军阀林立∙∙B、不平等条约∙∙C、清政府的腐败、无能∙∙D、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5黄花岗起义后,宋教仁组织上海一带的革命人成立了()。
1.0分∙A、国民党∙B、同盟会总会∙∙C、同盟会中部总会∙∙D、华兴会∙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61902年12月,上海和江浙的绅商们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被选举为会长。
1.0分∙A、郑孝胥∙∙B、张謇∙∙C、汤寿潜∙∙D、∙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7孙中山一生中最根本最重要的事业是()。
1.0分∙A、建立同盟会∙∙B、推翻清政府的统治∙∙C、发动革命起义∙∙D、促成国共合作∙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8《军政府宣言》里规定,革命要经过()年军法之治、()年约法之治后到达宪法之治。
1.0分∙A、∙∙B、三、四∙∙C、四、六∙∙D、三、六∙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9袁世凯统治时期,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政治体制?()1.0分∙A、独裁∙∙B、民主∙∙C、共和∙君主立宪制∙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10宋教仁最关注的是()和()对中国的侵略。
1.0分∙A、英国日本∙∙B、沙俄日本∙∙C、德国英国∙∙D、德国沙俄∙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111902年,袁世凯在推行军队改革中,制订了()。
1.0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中华民国宪法》∙∙C、《中华民国军政府暂行条例》∙∙D、《募练新军章程》∙正确答案:D 我的答案:D 12孙中山于()上书李鸿章。
武昌起义武昌城湖北新军原为张之洞所练的“江南自强军”,中下层军官不少曾官费派日留学,因而遍布革命党人。
当中以共进会及文学社两个革命团体渗透最广。
保路运动酿成民变后,端方奉命率湖北新军入四川镇压。
此时,武汉新军大部被调入川,武汉的防务非常空虚,革命党人认为这是发动起义的好机会。
1911年9月24日,文学社与共进会在武昌召开由双方负责人和新军代表60馀人参加的联席会议,会上组建了起义的领导机构——起义总指挥部。
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被推举为总指挥,共进会负责人孙武被推举为参谋长。
共进会负责人刘公被推举为政治筹备处总理。
起义总指挥部设于武昌小朝街85号文学社机关,正值筹备处设于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
起义机关定为1911年10月6日(旧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后因准备不足,起义日期推迟到10月16日。
10月9日共进会人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14号秘密制造炸弹时发生事故,孙武被炸伤。
俄国巡捕前来搜查,受伤的孙武和其他人脱逃,但起义武昌起义第一枪的文件,旗帜等被搜走,并在相邻的刘公住所内带走了刘公的弟弟刘同。
湖广总督瑞澄闻得此事后下令全城戒严,搜捕革命党人。
文学社负责人蒋翊武闻讯后,决定当夜发动起义,并派人给各营送信。
当日晚彭楚藩、刘复基在起义总指挥部被捕、杨宏胜在运送弹药的路上被捕,10月10日晨三人被斩首。
新军工程营后队正目(相当于班长)熊秉坤等人决定提早起义,并拉来队官(相当于连长)吴兆麟作为起义军临时总指挥,熊秉坤为参谋长。
1911年10月10日(农历8月19日)晚间八时(此时事发已无可考证,只能确定是日暮以后午夜以前事发),程定国(旧说是熊秉坤较为正确)发出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士兵首先发难攻占楚望台军械库,继而深受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影响的大部分新军共同响应。
吴兆麟、熊秉坤率起义部队攻打湖广总督府,在南湖炮队的炮击下,起义军在次日黎明前,占领总督衙门,湖广总督瑞澄逃走。
10月11日黎明,起义军聚集在湖北谘议局大楼会议厅,新军八镇十五协二十黎元洪像集(10张)九标二营司务长蔡济民召集会议,商讨组建军政府和推举都督人选。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字宋卿,汉族,是湖北黄陂人。
人称“黎黄陂”,中华民国第一任副总统、第2任大总统。
世居湖北黄陂西乡、县城、东乡与北乡,1883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1906年擢升暂编陆二十一军统领。
武昌起义时,任革命军湖北军政府都督。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当选为副总统。
袁世凯死后,继任大总统。
后段祺瑞利用张勋将其驱走,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
晚年投资实业。
黎元洪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的都督,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两任大总统和三任副总统的人。
对于黎元洪的评价,学术界有的说他是“傀儡总统”,有的说他“泥菩萨”,又有的说他是“黎屠夫”,也有人说他是和孙中山、黄兴并列的“开国三杰”之一,确实是众说纷纭。
我觉得还是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他的所作所为做一个客观的评定。
黎元洪1864年出生于湖北汉阳的报国庵,小时候家里生活非常艰难。
他父亲黎朝相当时在鲍超的霆军中当兵,很少回家,家中生活主要是靠他祖父黎国荣做一些小生意来维持。
我曾经到鹦鹉洲旁的报国庵附近去考察,当时还有一些老太太告诉我,黎元洪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曾经跑到别人的萝卜地里偷萝卜吃,因为怕被人发现,吃完萝卜之后还把萝卜叶插回去加以掩饰。
这都说明黎元洪小时候家里确是非常困难的。
到黎元洪十几岁时,即1875-1876年间,黎国荣就去世了。
1877年,黎元洪得了疟疾。
这个时候的黎朝相已经随军转到天津的北塘,当时已经是把总了。
他得信回到武汉探望黎元洪,家中只剩下黎元洪的母亲和黎元洪,他女儿已经嫁给了当地的一个渔民。
为了更好地照顾他们母子,黎朝相把全家都接到天津。
到了天津之后,黎朝相就把黎元洪送去天津北塘一个私塾先生李雨霖那里读书。
不幸的是,读了一年书之后,到1878年,黎元洪的母亲陈氏在生他的弟弟黎元泽后,由于身体没有养好,不到半年就去世了。
这时候家里就只有黎元洪、黎朝相和刚刚出生的黎元泽。
黎朝相在部队不可能常回来照顾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黎朝相为黎元洪和黎元泽找了一个继母崔氏。
黎元洪-黎元洪为何被誉为“民国第一伟人”?,而且还准备筹建炮台,只是没有恰当的人选,而北洋水师学堂毕业的黎元洪的到来,使张之洞眼前一亮。
于是,张之洞当即任命黎监督修建炮台工程兼自强军翻译。
在黎元洪的精心筹划和认真督促下,张之洞日思夜盼的狮子山、幕府山、清凉山、乌龙山炮台,当年春季开工,冬季就竣工了。
在短短几个月内,黎仅用不足4万两银子就修建成西式炮台7座、弹药房8间、总药房6间、暗路4道等众多的工程。
张之洞对此大加赞赏说:“我好久没有遇到像黎先生这样文武兼备和老实厚道的人了。
他的确是一块刚毅强忍,有不挠之气概的好钢啊!”并亲自手书“智勇深沉”相赠以示器重。
不久,就对黎加官晋级,先后任黎为南京炮台总教习和总台官。
不仅如此,张之洞还把黎元洪当作自己的重要高参使用,每逢大事总要与之相商。
1896年初,张之洞由两江总督调任湖广总督,也将其爱将黎元洪以及在南京按照德、法操练的500名步、马、炮新军带回湖北。
紧接着,黎元洪又三赴日本学习考察,回国后,制订了中国陆军改革的第一个法规《湖北练兵要义》。
1904年秋,任湖北新军第二镇协统兼护统领,并提调汉阳兵工、钢铁两厂,兼任丝、麻、纱、布四局会办。
次年12月升任湖北新军第二镇第三协协统兼护该镇统制,还兼辖“六楚”舰队和“四湖”雷艇。
直至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中军副将等职。
武昌首义一举成功,黎元洪成为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他是副总统;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他依然是副总统。
袁世凯死后,他终于登上了大总统的宝座。
为政者,个人的素质非常重要。
黎元洪之所以在风云际会的晚清能脱颖而出,并成为民国开国之元勋,与其杰出的个人才能是分不开的。
黎元洪爱才如命,尤其是在爱惜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与保护人才方面不拘一格。
黎元洪虽是行武出身,但他嗜好读书,常常手不释卷,而且十分爱惜人才。
早在留日期间,黎元洪就深深认识到日本军事科技之发达,从而产生了强烈的人才意识。
归国后,他就极力建议张之洞派员到日本学习先进技术与军事,张之洞采纳了他的建议,到1906年,湖北地区派出留学生达1360人,占全国派日留学生总数的1/4。
北洋军阀一中国近代军阀的形成是从北洋军阀开始的。
北洋军阀的产生有其原因和过程,我们不妨从更早一些时候的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谈起。
1840年,清朝政府在鸦片战争中遭到失败,中国的门户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统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日益激化。
1851年1月,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爆发了洪秀全领导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太平军出广西,陷湖南、湖北,沿长江直取南京,把清朝满族地主手中的八旗军和绿营兵杀得七零八落。
因此,清朝政府不得不更多地依靠汉族地方的力量,号召各地的士绅自行组织地方武装——团练,以抵抗太平军。
这样,便逐渐形成了一些封建军阀集团,其中最重要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
地方家庭出身,时任礼部侍郎,因丧母在家,清政府命令他帮助湖南巡抚督办团练。
于是,曾国藩便在湖南湘乡一带大力督办团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湘军。
全军有水师五千人,陆军六千五百人及工匠、役夫等共计一万七千人。
湘军的大小将领大多是曾国藩的亲戚、朋友、学生和同乡。
湘军士兵以营官自招为原则,每个营只服从营官一人,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形成一种浓厚的封建隶属关系。
湘军将领主要有曾国荃、左宗棠、刘长佑、刘坤一、罗泽南、李续宾等。
湘军于1854年起出省作战,编制逐步扩大,成了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及捻军等的主要力量。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
地方家庭出身,道光进士。
1853年太平军进占安徽时,曾在合肥参与办团练,被太平军击败。
后任曾国藩幕僚。
1861年在曾国藩的支持下,以团练为基础编练淮军约七千人。
次年,率淮军在上海、江苏一带与太平军作战。
到1865年,全军达六万人,成为镇压捻军的主力。
淮军主要将领有张树声、郭松林、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叶志超、聂士成等,形成淮系军阀,是清末反动势力中的一个重要武装政治集团。
《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读书笔记本周拜读了我院教授张华腾教授的学术专著《北洋集团崛起研究(1895-1911)》,该著作同时也是张教授的博士论文。
该书以现代化为视角,立足史实,深入剖析了北洋集团在清末的崛起的历史过程,客观评价了北洋集团在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具体来说,以下几点感受颇深,故撰此文。
1.作者在绪论的第一点“北洋、北洋派、北洋军阀、北洋集团”中,为我们认真梳理了以上的由来、原始含义以及其含义的演化过程。
提出应该用“北洋集团”这个更为中性的词汇代替“北洋军阀”这一政治概念,以利于我们更为客观的研究这段历史和这一群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人。
2.作者在绪论的第二点“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北洋集团”中,对于“近代化”、“现代化”、“早期现代化”这些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流行的词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笔者不才,梳理如下:(1)英语“modern”一词本身就有现代、近代之意,而日本学者在翻译英语“modernization”时,使用的就是“近代化”。
因此中国学者在使用这一名称时很混乱,有称近代化者,也有称现代化者。
但就目前学术界主流观点来说,基本主张用“现代化”一词来表述近代社会变迁。
(2)为了将1840—1949年间的现代化与新中国建立之后的现代化相区别,故将前者称为“早期现代化”,把后者称为“现代化”。
3.接下来,作者用谈到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领导力量问题及最终失败的原因。
作者以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晚晴的现代化运动只能由统治阶级来领导。
更具体的来说,是由统治阶级中的以汉族为主体的地方督抚(早期为洋务派,后期为北洋集团)领导的,但是由于以载沣为首的满洲贵族集团对北洋集团的打击,加之自身政治素质的低下,早期现代化运动最终失败了。
4.关于袁世凯的评价问题对于北洋集团的领袖袁世凯,在以往的历史教科书中,无不称其“窃国大盗”“帝国主义在华代理人”而口诛笔伐。
同时对于袁世凯在废除科举制度,修筑京张铁路,促动立宪等事件中的重要作用却之字未提。
北洋军阀兴亡大事记浏览量:12回复数:1复制链接分享到:qq 人人新浪小米推客北洋军阀史应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可以追溯一下它的继承源流)起;到1912年初袁世凯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止,这是北洋军阀集团兴起、发展和形成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袁世凯通过一系列攫取权力的活动,不仅使自己成为北洋军阀集团的首脑,而且还“培植”了一大批军阀、豢养了一大批政客,成为日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政治舞台上的重要角色。
袁世凯正因为手中有了这样一个军事集团才轻易地窃取到辛亥革命的成果。
清末军事改革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
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go-vern-ment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编练“新军”是清go-vern-men t“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go-vern-ment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1901年8月29日,清go-vern-ment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铺开。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go-vern-ment于1903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go-vern-ment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1904年9月,练兵处、兵部奏准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颁布了《陆军学堂办法》。
1906年11月7日,清go-vern-ment改兵部为陆军部,将练兵处并入其中,铁良为尚书,统一指挥全国“新军”。
11911年10月11日早晨,武昌城的炮声逐渐停息。
湖北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协统黎元洪,躲在亲信参谋刘文吉家中,来回踱步,心神不宁。
前一晚,湖北的革命团体文学社与共进会,在军中发动起义,一夜之间攻下湖广总督署。
▲武昌起义。
两个月前,幼子刚刚出生,如今,自己被困于斗室之中,生死未卜。
黎元洪郁闷不已,对刘文吉说:“我若不幸,我之家属儿女,烦君照料。
”可是,眼下城中革命党人正陷入群龙无首的尴尬状况,亟需一个人主持大局,担任“湖北军政府都督”。
当时,革命领袖孙中山、黄兴不在武汉,组织起义的蒋翊武、孙武等不足以服众。
正是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武昌城中的革命党人选择了素有声望的黎元洪,派人去请他前来议事。
有传闻称,黎元洪听说革命党要找他,当场吓懵了,死活不肯出来。
他甚至躲到床下,愣是让革命党人拖出来,一路上哭哭啼啼,被强行剪了辫子,无奈之下走马上任,人称“床下都督”。
这一说法,并不属实。
那天,革命党人闯入刘宅。
黎元洪一听到,武昌起义的临时总指挥吴兆麟邀他前往,便说:“畏三(吴兆麟的字)是我学生,富有军事学识,有他在,足以支持一切。
”革命党们并不买账,一路“护送”他到了咨议局。
黎元洪不知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能佯装摆出昔日协统的威风,从容走进咨议局大厅。
黎元洪一到,吴兆麟便当众宣布:公举黎元洪为湖北军政府都督,与民政总长汤化龙出来主持大计,号召天下。
黎元洪这下才慌了,不愿签字同意,大喊:“我不能任,不要害我!”在场的革命党人,有的胁迫,有的婉劝。
见他实在执拗,只好代他在安民告示签了个“黎”字,贴遍全城。
黎元洪也算正式加入革命阵营了。
▲黎元洪(1864-1928),字宋卿,湖北黄陂人。
两日后,各地胜利的消息传来。
黎元洪得知,武昌起义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这才剪辫以表决心:“我前天未决心,昨天也未决心,今日上午还未决心。
这时是已决心了,无论如何我总算是军政府的人了,成败利钝,死生以之!”黎元洪就任都督后,召集全军,公开训话,赞成共和:“今日革命军起义是推倒清朝,恢复汉土,废除专制,建立共和的开始……我等身为军人,从此须抱破釜沉舟的精神,扫除一切顾虑,坚决去干!”谁能想到,说出这番话的,是前几日还踌躇不定的黎协统。
自己做尔雅整理完成,答案都是核对过的。
下载后可利用关键字检索查找答案。
= = 。
1.曾国藩的湘军将官由清政府统一任命【否】2.1960年袁世凯在天津设自治局,试办地方自治【是】3.袁世凯做过直隶总督【是】4.被称为“南开校父”的是谁【严修】5.中国自行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是【京张铁路】6.袁世凯与张勋搞帝制失败的事实说明延续两千余年之久的传统君主制【不可能恢复】7.袁世凯是河南**人【河南项城】8.袁世凯开创的招牌式民国实际上是独裁的政治体制【是】9.袁世凯自幼喜欢读兵书【是】10.1895年,袁世凯接手张之洞训练的自强军,改名新建陆军,完全采用西法进行练兵【否】11.关于李鸿章,以下错误的是【字伯涵】12.袁世凯真正的大规模改革是在哪一年之后【1901】13.袁世凯是中华民国的首任大总统【是】14.孙中山统一了全国【否】15.谁创建的淮军【李鸿章】16.晚清推行新政改革有两个模范省,除了袁世凯的直隶省,还有张之洞做总督的哪个省【湖北省】17.1902年袁世凯制订了《募练新军章程》【是】18.清朝1840年以后出现军队私人化现象【是】19.袁世凯通联的新军简称为【北洋军】20.淮军是清季“兵为将有”的起源【否】21.袁世凯设立直隶师范学堂,用来培养新式学堂教师【是】22.袁世凯是中华民国的首任大总统【是】23.清末民初在兴办实业方面有两个人取得突出成就,称为“南张北周” 【张骞周学熙】24.袁世凯于1900年担任直隶总督【否1901】25.湘军是“兵为将有”的起源【是】26.1840年以前,清朝军队的所属权为【完全受中央控制】27.中华民国什么时候成立的【1912】28.杨度曾经留学日本,并先后投奔袁世凯、孙中山【是】29.1907年袁世凯在保定试办独立审批【否】30.清廷宣布东三省改建行省是在【1907】31.相比于北洋政权,国民党政权具有更多的优越性,不包括以下哪项【有更好的群众基础】32.英国、法国那样缺乏传统专制的国家革命后,没有出现独裁的时期【否】33.袁世凯是一个特殊时代特殊的人,不新、不旧、又新、又旧【是】34.袁世凯暗杀了宋教仁【是】35.袁世凯他的脑子里面,特别是在政治方面,什么占了主要的因素【传统的思想】36.拿破仑是哪个国家的【法】37.袁世凯集团各色人物都有【是】38.“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孟子》中孟轲的名言【否孔子《论语里仁》】39.中国第一个农会是在北京【否浙江萧山县衙前】40.张骞出生于【海门】41.朝鲜壬午兵变发生于【1882】42.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是在1912年2月1日【否1月1日】43.宋教仁主张的政党内阁必须全由国民党人任职【否】44.袁世凯手下有两个很重要的文士都姓杨,分别是杨度和杨士琦【是】45.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一是【武昌张裕钊、桐城吴汝纶、遵义黎庶昌、无锡薛福成】46.张骞办纱厂是什么时候【1898】47.袁世凯实际上是机会者【是】48.中国工业发展,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否轻工业-张骞重工业-张之洞】49.张骞第一次参与的重大政治事件是在【慈禧太后企图废黜光绪帝的关键时刻】50.毛泽东曾经说过近现代四位轻重工业和化学、运输业实业家代表,其中没有【重工业-张之洞轻工业-张骞化学工业-范旭东交通运输业-卢作孚】51.国民党政权优于袁世凯集团【是】52.近代中国读书人开始加入工商业精英者行列,甚至以工商业活动的成功为荣。
黎元洪的一生简介:黎元洪(1864年-1928年)字宋卿,汉族,湖北黄陂人。
1883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1888年入海军服役。
1894年,参加中日甲午海战。
战后投靠署理两江总督张之洞。
袁世凯死后,由副总统继任总统。
1922年,他在直系军阀支持下复任总统。
1928年6月3日,黎元洪因为脑溢血在天津去世。
黎死后,以国葬的形式葬在土公山。
黎元洪,原名秉经,字宋卿。
祖籍湖北省黄陂县新城乡(今属大悟县彭店乡)黎家河村,1864年10月19日(清同治三年九月十九日)生于汉阳,黎氏诗书传家 1869年黎秉经开始读书识字。
1872年,黎朝相迫于生计再次投军(注3),黎家便寄居在亲戚家的一栋屋子里,靠祖父黎国荣小本经营杂货惨淡度日,不久祖父去世,家庭生活濒于绝境。
黎元洪曾与姐姐黎元平一起讨过米,姐姐元平被送到汉阳河泊所一户姓苏的打渔人家做童养媳,黎元洪被送回到黄陂老家,替居住在田家河(与黎家河是邻村)的姑父田秀庭放牛(注4),不久又被送回汉阳。
直到父亲黎朝相以晌银接济家用后,生活才有转机,还入塾读书。
1877年,黎秉经不幸染疾较重,黎朝相(已升为把总)赶回汉阳探视,决定将家小迁往天津宁河县北塘,动身前给黎秉经和吴敬君订亲,携吴敬君同往北塘,黎秉经从师季雨霖继续学业,常常苦读到夜阑之时,读书之余经常去兵营观看,并受父亲影响(注5),渐渐产生了弃文修武之念。
1878年11月10日,黎元洪辍学,一度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1879年,黎朝相出于对儿子前程的考虑,又千方百计地把黎元洪送入塾中读书。
1880年,黎朝相续娶北塘崔氏为妻。
1883年春,黎秉经报考入北洋天津水师学堂,被分派学习管轮专业,以元洪为名、宋卿为字,黎元洪虽天资不敏,但勤勉努力,各科成绩均优,且为人谨厚有长者风。
1884年1月黎元洪与吴敬君完婚。
2月26日黎朝相病故,黎元洪守丧至年终,经济陷入困境。
1885年春回水师学堂学习。
1887年终被学堂特予嘉奖。
太平天国运动 1843-1864(19世纪中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 1843 洪秀全 拜上帝教 1851.1 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 太平天国 1853.3 南京——天京(迁都) 天平天国农民政权建立 1856之前 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北伐,西征,天京城外破围战 1856.9 天京事变 ——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天朝田亩制度》 (1)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2) 有田同耕,有饮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3) 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基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1859 洪仁轩(干王) 《资政新篇》——具有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 政治——禁明党之弊 (2) 经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3) 思想文化——新闻官,新闻馆 (4) 外交——与外国平等交往 1864.6 洪秀全病故 1964.7 湘军攻破天京,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初) ——洋务派:张之洞——目标:自强,求富 指导思想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 “中体西用” ——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一)兴办近代企业 1865 曾国藩 李鸿章 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兵工) 1865 李鸿章 南京 金陵机器局 1866 左宗棠 附件 福州船政局(船政学堂) 1867 崇厚 天津 天津机器局 1890 张之洞 汉阳 湖北枪炮厂 (官督商办(李鸿章) :轮船招商局 开平矿务局 天津电报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资本主义性质近代企业) (二)建立新式海陆军 李鸿章——淮军 左宗棠——湘军 1870-1890 福建水师 广东水师 南洋水师 北洋水师 (三)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1) 翻译学堂——京师同文馆 (2) 工艺学堂 (3) 军事学堂 (四)失败 1895 甲午战争 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最新】中国近代人物研究(网络视频课)试题及答案1.1袁世凯与清末新军1.【单选题】袁氏家族的()曾带兵在安徽北部一带与太平天国以及捻军作战,与曾国藩、李鸿章关系很好。
A、袁克定B、袁世凯C、袁甲三D、袁崇焕答案:C2.【多选题】关于“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自《沙家浜》中的人物胡传魁B、说明乱世中如果有枪这个兵器就立于不败之地C、说明乱世称王需要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D、说明英雄必须要有武器才能称王答案:AC3.【多选题】关于袁世凯的说法,下列正确的是()。
A、与日本关系非常好B、自幼不喜欢八股文和科举C、曾经做到了相当于今天政府驻朝鲜外交官的职位D、甲午战争之后建议大力改革军事答案:BCD4.【多选题】袁世凯在甲午战争之后对军事方面的主张有()。
A、大力裁汰旧军B、要改变军事制度、思想C、完全按照西法训练军队D、从学堂精选士兵答案:ABCD5.【判断题】孙中山是第一个临时大总统,是君主制结束以后第一个基本上统治了全国的国家领导人。
答案:×6. 【判断题】袁世凯认为德国陆军是世界上最强的,他的新建陆军基本按照德国模式来操办。
答案:√1.2建立北洋六镇军队系统1.【单选题】下列规定中,不属于袁世凯《募练新军章程》规定的是()。
A、年龄限二十岁至二十五岁B、限家三代有九品以上官职者C、报明三代家口、住址、箕斗数目D、身高限四尺八寸以上答案:B2.【单选题】1902年,袁世凯正式创立直隶军政司,下设三处,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这三个处的是()。
A、武器处B、兵备处C、参谋处D、教练处答案:A3.【单选题】清政府设立了练兵处负责新军编练,总机大臣是()。
窗体顶端A、奕劻B、袁世凯C、铁良D、徐世昌答案:B4.【单选题】下列选项中,练兵处机构官职与官员对应正确的是()。
A、军令司副使段祺瑞B、军令司副使王世珍C、练兵处提调徐世昌D、军令司正使冯国璋答案:C5.【单选题】日俄战争的主要战场是()。
袁世凯、张之洞与北洋、湖北新军异化比较研究本文摘自《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第58卷第5期作者:同书琴清末新军以北洋新军和湖北新军实力最为雄厚。
但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士兵(包括一些中下级官佐)倒戈打响了辛亥首义的枪声;北洋新军却成为袁世凯威逼清室、胁迫革命的私人工具。
本文拟从两军编练者袁世凯、张之洞的个人因素出发,比较分析两军发生这种异化的根源。
一甲午战败、民族危机日深的历史背景决定了袁世凯、张之洞必然以忠君报国、御侮自强为练军旗帜,但作为封建官僚,他们又不可能不搀杂个人的政治动机。
袁世凯出身于“累世勋阀”的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
就其个人来说,“世凯的权欲,本来旺盛,是一个盲进不已的人”。
少年时便好出风头,入仕后,更以出人头地!高官显爵为人生追求,其“攫取高位之野心,无时或辍”。
众所周知,袁世凯是以小站练兵起家的。
当时,甲午战败,举国震惊,朝野上下,皆曰练兵。
袁世凯看出这是一个出人头地的大好机会,便四处钻营,结交权贵,终获督练新建陆军的重要职权。
从此,他发狠经营,以求作为日后显达的政治资本。
袁世凯也确实因此而日趋显赫。
短短几年,他先后晋升直隶按察使,升任工部右侍郎,署理旋实授山东巡抚。
1901年始,即长期执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权柄。
亲身经验使袁世凯深信“有军就有权”的法则,一直牢牢抓住、尽量扩充这支军队。
当被荐为山东巡抚时,他借口“鲁省军队,非己部曲,感情未易融洽”,要求率武卫右军前往。
在直督任内,他先以“直省幅员辽阔,又值兵燹以后,伏莽未靖,门户洞开”为理由,继以日俄交恶,“畿辅为根本重地,防范尤须稳固”为借口,几经扩充,终成六镇庞大兵力。
显而易见,袁世凯练兵的最大动机,在于极力把北洋军私化为自己攫取政治权势的筹码,以满足其不断膨胀的权力欲。
这一点,张之洞曾一语道破,谓袁世凯“借俄事而练兵,借练兵而揽权”。
张之洞亦出身于仕宦之家,26岁题名探花,1866年登上仕途。
中法战争期间,他署理两广总督,负责军需供应,饱尝国防军火依赖于外人的辛酸苦涩,始办洋务。
1889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大规模展开以练兵、兴学、办厂为三大端的湖北洋务新政,而尤“以练兵为第一要务”。
可见,张之洞练兵与他参与中法战事的苦涩经历有关。
另一方面,在外患日急!内患日重的情势下,疆臣的守土职责使张之洞感到亟须一支强大的军队。
他说:“弟,,以外任十余年来,防海防江,迫于职守,不能不从多年老兵、他邦客将寻访考求。
”“论武汉形势重要,华洋具瞻,实为天下重镇,必宜有精兵一两万,始足威慑济用。
”很明显,张之洞编练新军的目的,是要抵御外侮,镇压内乱,为清王朝保卫地处要冲的两湖地区。
当然,身为封建官僚,张之洞不可能忽视个人权力。
在某种程度上,他把湖北新军作为自己的政治后盾,也暗中含有和袁世凯较量的成分。
但张之洞却不像袁世凯那样一味追逐权势,而是更加注重“为国求富强”。
这与其人生追求有关。
张之洞一生浸润儒学,著述丰厚,自然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视为终生政治抱负。
为此,面对内外交困之“世变”,他只有“竭蹶支柱”,以便为风雨飘摇中的清王朝支撑两湖这一方天地。
是故,湖北新军所以编练也,湖北新政所以筹划也。
至后来入主军机,参与主持清末新政,也不外是对这一抱负的继续追求。
不难看出,中法战争的亲身经历!疆臣的守土职责和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使张之洞力图把湖北新军营建成御侮自强保国家的武装力量。
这是张之洞练兵的最大动机。
而袁世凯一心想把北洋新军私化为攫取权势之政治资本的练兵动机与之相比,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二动机引导行动。
袁世凯、张之洞练兵动机不同,治军之道自然相去甚远,进而势必影响到两军官兵的内在素质(非军事技术素质,主要指思想道德,文化水平及理解能力等)。
先看选将募兵。
初一看,袁世凯、张之洞的做法似乎相同,除初期吸收了少数旧军将领外,两军将领多选自武备学生和回国的军事留学生,士兵皆按“募兵格式”严格挑选。
但仔细一考,就显出差别了。
选将方面,袁世凯只限于自己开办的北洋学堂毕业生,即使对于当时极受重视的留学生,袁世凯也只吸收自己派遣的,“非北洋保荐的士官生回国后,就很难插足于北洋军”。
袁世凯之所以如此,是考虑到既要以北洋军作为日后的政治资本,就必须练成其“绝对服从命令”。
本门弟子受其多年“洗脑”,北洋观念早已根深蒂固,师生之谊又使其行为意识受到无形束缚,更易忠诚于己。
而张之洞为练就一支御侮自强卫国之师,选将当然要惟才是举,不论门派,如他曾向袁世凯“恳借拨训练成之官弁六人来鄂”。
结果,北洋将领均出自本门,在组织上逐渐形成一个严密封闭的军事集团。
即使在袁世凯去职以后,名望如吴禄贞者,身居第六镇统制要职,尚被“小站旧人”大加掣肘,根本“不能由他指挥如意”。
袁世凯在职之日,其系统的严密封闭性可想而知。
生活在这样一个密不透风的“箱子”里,将领们难以接触到外来新鲜思想,在观念上必然日趋保守。
相对而言,来源的非派系化使湖北将领阶层容易接触外来新鲜思想,观念相对开明。
第八镇统制官张彪就被外国观察家认为是“中国最开明的将领之一”,第21混成协统黎元洪更以“开明”著称。
募兵方面的差异主要有二:兵源的新旧与文化素质的高低。
这里先谈兵源。
袁世凯的作法是:一面招募新兵,一面改编旧军。
北洋六镇中,第二、三、六镇以新兵为主:第二镇是1902年在直隶各地选丁训练成军的,第三镇是日俄战争期间从鲁豫皖等省招募而成的,第六镇以武卫右军、南洋自强军为主。
第一、四、五镇以改编旧军为主:第一镇原是京旗常备军,基本在京营八旗兵丁中挑选,第四镇主要由保阳练军暨亲军马队、元字淮军和亲军马步营裁改归并而成,第五镇以武卫右军先锋队为主力。
可见,北洋“新军”六镇实乃半系招募新兵、半系改编旧军而成。
张之洞起初也曾尝试改编旧军,但在发现由武铠左营改编的护军中营“操练未见起色”后,即“令全行裁撤”。
从此,他基本放弃改编旧军,专心一意,“另募精壮”。
至1906年,湖北练成一镇一混成协时,除极少数营队外,其余皆由逐年增募新兵而成。
如1903年、1904年就分别添募1000人。
兵源的新旧之别势必影响到士兵的内在素质。
旧军“人皆乌合,来去无恒”,“里居不确,良莠难分”,“积习锢弊,一入膏肓”,由此改编的“新军”必然带有浓厚的旧军积习。
袁世凯、张之洞皆深明其理,故在招募新兵时,除要求身强体健外,皆规定须报明家口住址,族邻保结,并拒收“素不安分、犯有事案者”。
这样募集的新兵必多是质朴强健的青年。
也就是说,与半由旧军改编的北洋新军相比,基本由新兵组成的湖北新军,士兵相对质朴,少成见无习气。
问题是,袁世凯既深知“勇营习气,尤须悉力扫除”,为何仍要大量改编旧军入新军呢?惟一合乎逻辑的解释是尽量扩充军力。
再看“训兵”。
表面上看,袁世凯!张之洞训兵内容大体都是忠君爱国、自强御侮、忠孝节义、功名利禄之类。
但二人训兵的侧重点大不相同。
袁世凯重点灌输忠孝节义、敬上死长、功名利禄、生死天命等思想。
这在集中反映其练兵思想的《训练操法详晰图说》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他训道:众将士“受高位”,“食厚饷”,“当思所以图报”,应以“矢忠诚”、“励忠义”为“职分所应尽者”之首事。
不过,袁世凯要求的是对他个人的忠诚、忠义,尽管他有时不得不用朝廷“深仁厚泽”之类的漂亮言辞来掩饰。
他规定将士“职分所应尽者”之第二条为“敬官长”:“平居事之,宜如子弟之敬父兄;临事卫之,应如手足之捍头目。
”袁世凯更大肆宣扬功名利禄,说什么“只要忠勇廉洁”、“恭顺勤奋”,便“程途自远”,“高官显秩无难拾级而升,厚禄重糈可以操券而获”。
袁世凯还用宿命论思想愚弄将士,谓“人之生死皆由命数”,“敌何能为”?故应“枪林弹雨,视若无睹”。
张之洞训兵则重点强调忠君爱国、自强御侮。
这在他亲撰并要求将士熟读唱诵的“军歌”中体现得最为直接而充分。
该军歌一方面以大量篇幅歌颂大清王朝的“深仁厚泽”,要求将士“立志要把君恩报”,一方面联系中外兴衰史例,反复陈说“自强”的必要性:“我国文弱外人多耻笑,若不自强瓜分岂能逃?请言印度国土并非小,为奴为马不得脱笼牢。
,请言日本区区三海岛,威我强国全球敬且褒。
不羡日本善用船与炮,只羡全国人心如漆胶。
我国同种国民四百兆,何难发愤为雄展龙韬?欲保国家须有精兵保”,“同种固结外人难动摇”。
如此铺陈,可谓发人深省,亦可见作歌者的良苦用心:“以期感发其忠爱之忱,鼓励其自强之志。
”虽然歌中也有“楚军楚将从古声名好,封侯拜相平地登云霄”的言辞,但全歌仅此一句而已。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袁世凯一味灌输的“忠孝节义”、“敬上死长”、“功名利禄”、“生死天命”之类,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基本吻合,将士心中本就有深厚的基础,加之将领身处封闭系统,难以接触外来思想,士兵泰半来自旧军,带有浓厚积习,这使得袁世凯灌输的那一套自然成为军中思想观念的核心。
而湖北新军将领比较开明,士兵质朴少成见,在张之洞的谆谆教导下,思想观念的核心必然是“忠君爱国”、“自强御侮”。
两相比较,湖北新军的思想观念进步得多。
在以救亡为主题的近代社会,忠孝节义、敬上死长、功名利禄、生死天命之类无疑是腐朽落后的,自强御侮则是时代要求,爱国更是古往今来任何一个民族国家永远高举的旗帜。
当然,张之洞宣扬的忠君也是腐朽落后的,且逆时代潮流。
不过在张之洞自己看来,他宣扬的这些观念彼此并不矛盾:忠君即爱国,爱国须忠君;要忠君爱国,必自强御侮。
实际上,练兵动机决定了张之洞必然要求将士具备这些品质:只有既忠君爱国,又自强御侮,才能外御列强,内平“乱党”,而后方能保全两湖地区。
而我们也毫不奇怪袁世凯为什么要将士养成那种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其目的就是要将士人人以高官厚禄为人生追求,以“忠诚”于袁世凯自己为“职分所应尽者”之事,英勇作战,奋勇向前,“庶几得为节制之师”,“临阵亦各能争先效命”。
三在袁世凯看来,要练成北洋军“绝对服从命令”,仅靠“训兵”是不够的,更须以权术治军。
为此,他绞尽脑汁,计出百门。
其一,与诸将结成封建宗法关系。
小站练兵时,各营处将官或是袁世凯的故交(如王英楷),或拜袁世凯为老师(如段祺瑞),或认袁世凯作义父(如段芝贵)。
对后来军事学堂和留学归国的学生,袁世凯同样常收作义子或门生。
其二,施诸将以厚恩。
北洋军官在投奔袁世凯以前,“大都地位很低或不甚得志”。
一旦被袁世凯网罗,立即委以重任,其后更屡加保举,“使其或综师干,或领疆圻”。
其三,以金钱收买,巧施小恩小惠。
金钱收买是袁世凯最常用的方法,小恩小惠是袁世凯最善用的手法。
如袁世凯偶患感冒,慈禧太后赏人参四两,银四千,令其调养。
“袁即以后之赐,悉分给武卫军将领及军人。
”其四,实行严刑峻法,树立权威。
袁世凯制定名目繁多的律令,若不遵从,不是降薪、罚饷,就是撤职、棍责,甚至斥革、斩杀。
其五,大造个人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