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的湖北新政
- 格式:pptx
- 大小:1.89 MB
- 文档页数:23
张之洞对于近代中国的影响张之洞是晚清不可多得的实干家。
他一生注重于学习西方文化,强调中西结合,为近代中国的工业,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如毛泽东在谈到中国的重工业时说的:“不能忘记张之洞。
”可见张之洞的对于后世中国的影响。
我认为张之洞一生对中中国贡献最大的有三件事,即置办实业,办新式教育,操练新军。
一、办实业张之洞的实业主要有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张之洞主张“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其主政的十多年间,他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
其中的汉阳铁厂成为了当时亚洲第一家的钢铁联合企业,比日本最早的八幡制铁所还早七年;其建立的汉阳兵工厂,虽然从时间上晚于沪、宁等地的军工企业,但其设备、产品之先进,明显后来居上,甚至于后来的八年抗战,还能看到“汉阳造”的身影。
但是后辈对他的这些工业成就却褒贬不一,其最集中的表现就在于其投入和产出极不成正比,有人戏谑的称之为中国最早的面子工程。
以其中最为著名的汉阳铁厂为例,在铁厂动工投产之初,预计的是年产铁6万余吨,但直到两年后铁厂停产为止,其共生产生铁仅5660吨,大大低于预计。
而铁厂的建设共花费白银六百余万两,铁厂的失败,可见一斑。
我认为这些工业上的失败之处,和张之洞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首先,从资料中可以看出张之洞对于化学、矿产业知识可谓是一窍不通,众所周知,临近的大冶铁矿的铁矿石含磷很高,但是铁厂中的融铁设备却是不适合于含磷矿石的,这导致了机器的使用率极其低下,而且还增大了其的损坏率。
其次,我很难理解的是为什么要把铁厂建在汉阳,而不是就近建在大冶的矿山旁,选址的失误使铁厂不得不白白损失一大笔运费,而且矿石也很难得到有效地供应。
张之洞推行的新政
张继煦
【期刊名称】《世纪行》
【年(卷),期】2003(000)007
【摘要】张之洞在清朝末年,历任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本忠君报主之心,亦具有跻国家于富强之念,所至之处,必有兴作。
在湖广总督任内,先后达13年之久(中间两次调署两江),学习西洋,推行新政,见物见人,颇具成效。
现就所知,分予概述:张之洞1863年(同治二年)中进士,殿试探花,一向注意培育人才。
1867年出任湖北学政,即捐廉创办湖北经心书院(今三道街四十六中处)。
1889年(光绪十五年)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驻武昌,深感外侮日亟,国弱民贫,仅靠八股文科举取士,不足致国于富强,必须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育内容。
到任次年,选定武昌都
【总页数】3页(P25-27)
【作者】张继煦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6
【相关文献】
1.张之洞新政的精神遗产及其现代价值 [J], 朱玲琳
2.新政时代的袁世凯与张之洞当最后的汉臣相继“离场” [J], 韩策;
3.何以解忧,惟有“新政”——从张之洞新政看湖北崛起 [J], 时铃
4.论张之洞与清末新政教育改革 [J], 李涤非
5.张之洞与清末新政的起源——兼论清末新政的多种动机及其影响 [J], 吴宝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漫谈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时,讲到有“四个不能忘”,其中有一句是“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主席的这一句评价充分凸显了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而正是湖北为这一改革巨擘提供了实现宏伟蓝图的沃土。
生平简介他是清朝廷的忠臣十五岁中解元,二十六岁中探花,从此进入宦场,并一步步成为晚清“朝廷柱石”。
19 89年任湖广总督,任期十余年内,积极开展“湖北新政”,后来居上,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巨擘。
他始终将“保国、保种、保教”奉为圭臬,以巩固清统治为出发点,求变革之道。
他一生清廉克己,谋事为国不为私。
他是经世致用的学者张之洞自幼酷爱读书。
科举考试是打开他仕途的敲门砖,而各种雄辩的奏折是他晋升的奠基石。
他出版多部有自己真知灼见的学术作品,使之广泛传播。
他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化,为改革扫清道路。
稳健的改革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了。
张之洞的改革规模大,改革方法合理,改革步伐稳健,改革效果显著,这些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张之洞的思想思想是人行动的指挥棒,先了解下他的思想,再来看他的改革措施。
关于他的思想,从两点便可见一斑。
张之洞的理论核心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句已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为许多改革家奉行。
这句话来自他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原文是这样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一方面批评那些顽固派不知通,一方面批评维新派不知本。
而他这种思想也为慈禧太后所接受,为他的政治生涯打好了基础。
另外是他作的一首传家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津通为世用,明道守如珍。
”前两句不消多说,后两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思想。
“津通”,即要开放,知变通,这样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明道”,即高尚的思想,当然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始终不能丢弃的。
这与“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契合的。
张之洞与湖北新政张之洞与汉口市政改革张之洞督鄂以前,汉口官办市政未能积极应对汉口开埠后城市面临的新形势。
浅论晚清张之洞湖北新政的成败(这是笔者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文章)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字孝达,号香涛。
为同治进士。
历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四川学政、山西巡抚、湖广总督(1889年始任)。
任湖广总督长达18年之久。
在湖广总督任上,励精图治。
秉承早期洋务精神,在“激发忠爱、讲求富强、忠朝廷、卫社稷”的旗帜下兴改革之举。
组织发起了一场以新式公商业经济为主要内容,同时涉及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改革开放的新政运动。
前后历二十余年。
期间所兴办的汉阳铁厂雄居亚洲之首。
甚至跻身世界同行业强者之林。
商业贸易,无论是内贸还是外贸,都仅次于上海而位居全国第二。
以东方芝加哥——汉口为代表等一批具有多功能辐射作用的中心城镇兴起。
张之洞因此获得晚清维新运动领袖之盛誉。
以上所述也可能是张之洞的在湖北新政中最大成就吧。
但是在当时湖北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张之洞也写下了败笔。
综述如下。
一.张之洞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可以说把湖北新政引向失败。
张之洞督鄂之后,为了在自己的任期之内建立起一个能与东南沿海淮系相抗衡的新局面。
不顾湖北地区的客观条件许可与否。
利用权力强行展开一系列改革与建设活动。
从而在社会经济建设领域形成追求短期目标、急功近利的发展方向。
当时新政之令,一日数项,倾泻而下。
由于张之洞急功近利、贪大求全、抢快,使湖北新政运动处于一种非正常的运转状态中。
二.领导人在经济建设领域科学知识的严重缺乏是湖北新政失败的又一个原因。
以张之洞为首的湖北地方政府领导人,虽然不缺乏创新的锐气和实干的精神,但他们都是旧式科举培养出来的官员。
对于如何建设与管理现代经济可以说都是门外汉。
导致在新政中挫折不断。
例如。
在汉阳铁厂的选址、购机器等方面就出现了问题。
就购机器一项。
承办此事的驻英公使刘瑞芬、薛福成曾转告鄂省政府,要求将所采铁矿、煤焦寄往英国。
英国的机器厂进行化验之后才能设计造铁厂的生产设备。
但张之洞却自以为是,复电说“以中国之大,何所不有,岂必先觅煤、铁尔后购机炉,但照英国所用者,购办一份可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之洞洋务运动的内容介绍张之洞的主要著作
导语: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
毛泽东对张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
毛泽东对张之洞评价颇高,认为重工业发展不能忘了张之洞,足以看出张之洞的社会地位与贡献。
何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及科学技术以此来自立自强的一种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使落后的中国出现了首批近代企业,让中国走上了民族资本主义道路。
张之洞主要从两块进行洋务运动,一块是主要实业,一块是设办新式学堂。
一:主要实业
张之洞督办并建设了芦汉铁路,这条铁路起于卢沟桥,止于武汉,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京汉铁路),铁路之利,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助民生。
张之洞将武汉打造成为了重工业基地。
芦汉铁路修建成功,实则上就是为重工业做铺设,在18年间,张之洞创办了著名的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煤矿等一大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从而奠定了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
二:创办新式学堂
张之洞大力创办新学堂,引进人才,壮大了中国的师资教育力量,出国留学,学生出洋已经为常事,张之洞送出的留学生不计其数。
其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这些都是现在大学的前身,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对中国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生活常识分享。
从《清史稿·张之洞传》看张之洞的历史贡献摘要:张之洞是清末的洋务派领袖,朝廷重臣。
他一生大力兴办洋务,为近代中国的教育、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依据《清史稿·张之洞传》拟对张之洞的历史贡献做一简单梳理,祈请方家指正。
关键词:张之洞现代化贡献张之洞(1837-1908),字香涛,直隶南皮人。
洋务派后期的主要领袖,历任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官至大学士、军机大臣。
终其一生大力兴办洋务,为中国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时为清王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张之洞这位清廷的忠臣,死后却得到他的政治对手孙中山的高度赞扬。
孙中山称其为“不言革命的大革命者”。
那么张之洞究竟做出了什么样的贡献,而得到孙中山的称赞?笔者不以浅薄,仅就《清史稿·张之洞传》对这一问题提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张之洞历任地方、中央要职,一生奋发有为,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教育、政治、军事、经济四个方面:1.教育方面张之洞天资聪明,“少有大略,务博览为词章,记诵绝人”[1]p12377,国学功底极好。
基于此入仕之初,清廷命其出任学政,他也积极作为,建立书院,培养人才。
杨锐、廖平等均是其任四川学政期间培养出来的著名人才。
中法战争结束后,“之洞耻言和”,设广东水陆师学堂,开始培养新式军事人才。
对于张之洞在任封疆大吏时期兴办教育之事,《清史稿·张之洞传》并没有叙述。
但是据笔者了解,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国内一流高校均与张之洞有着直接关系。
加之张之洞一贯重视教育,以此踱之,张之洞在此时期应该会在兴办教育方面有所建树。
张之洞在科举道路极为顺利,“年十六,举乡试第一。
同治二年,成进士,廷对策不循常式,用一甲三名授编修”,可以说是科举制度的既得利益者。
但是进入近代以来,古老的中国面对“千古未有之变局”,对于人才的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百科知识 2019.06 C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宋伟东武汉的近代化与张之洞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张之洞督鄂期间(1889—1907)在武汉创办了许多近代化的事业。
如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发展铁路,兴办民用工业,编练新军等,而对传统武汉冲击最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在武汉大力发展新式学堂,创办新式教育。
张之洞是科举正途出身,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大力倡导“洋务”之时,他或为外省学政,或为京城清流人物,对洋务运动的早期发展并未做出积极回应。
但他所处大环境及自身的经历,使他逐步改变了传统观念,很少进行破坏性的抨击。
他认为“塞外藩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潜”,在他上任山西巡抚时曾说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
这标志着由于阅历的增加,对外国事物的了解日深,他已经从一个京城清流评议转变为一个实用主义的洋务派。
而在由山西巡抚迁到两广总督,又经中法战争的冲击,张本人对于洋务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也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对待洋务。
在湖广总督任上,他竭尽所能兴办洋务,两湖、两江的实业建设及学堂创办、新军操练都离不开他的坚定支持。
张氏督鄂兴办教育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旧学制时期(1890—1902)第一阶段书院时期: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890—1896),他对武汉地区传统的书院进行改造,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光绪十六年(1890),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两湖书院,其目的是培养“出为名臣,处为名儒”的传统人才,因此书院中设置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等六门,此外又开设天文、地理、测量、化学、兵法等新科目。
但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两湖书院的算学、经济学并未开设。
虽然如此,两湖书院的规模仍然是湖北地区最大的,书院聘请名师名儒执教,如钱桂森、汪康年、梁鼎芬、陈三立等,可谓是人才济济。
此外,张还对武汉原来的经心书院进行改造,使其更加注重实学。
第二阶段为书院改章期: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897—1900),随着张之洞办洋务的进程加深,他越来越感到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近数十年,文体日益佻薄,非惟不通古今,不切经济,并所谓时文之法度文笔而惧亡之”,他认为传统书院应“以造真才济时用为要归”,张决定引进西学,对传统书院进行改革,为此传统书院增加地图、算学、格致、体操等新科目,并聘请外国人担任教师。
张之洞张之洞生平对张之洞的历史评价张之洞年谱张之洞与西方法律张之洞与近代教育张之洞旧宅张之洞生平对张之洞的历史评价张之洞年谱张之洞与西方法律张之洞与近代教育张之洞旧宅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生平张之洞祖籍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1837年9月12日出生于贵州兴义府(当时其父张瑛任兴义知府),少时在贵州兴义府署(今安龙)长大。
其人博闻强识,文才出众,年方十一,即为贵州全省学童之冠,作《半山亭记》,名噪一时。
此记全文,刻于安龙招堤畔之半山亭。
十二岁在贵阳出版第一本诗文集。
咸丰三年(1853年),回直隶南皮应顺天乡试,名列榜首。
同治二年(1863年),与贵州人李端棻同为进士,后历任翰林院编修、教习、侍读、侍讲学士及内阁学士等职。
其间,为清流派重要成员,与张佩纶、黄体芳、宝廷、陈宝琛、吴大澄、张观准、刘恩溥、吴可读、邓承修、何金寿等人一起,放言高论,纠弹时政,抨击奕䜣、李鸿章等洋务派官僚,有“四谏”、“六君子”、“十朋”之称。
1881年(光绪七年),授山西巡抚,为任封疆大吏之始。
以后政治态度一变,大力从事洋务活动,成为后期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884年春,中法战争前夕,奉命署理旋又补授两广总督。
任内力主抗法,筹饷备械,起用前广西提督老将冯子材等,击败法国军队。
同时,在广东筹建官办新式企业,设立枪弹厂、铁厂、枪炮厂、铸钱厂、机器织布局、矿务局等;以新式装备和操法练兵,设广东水陆师学堂。
188 9年,调湖广总督。
以后十八年间,除两度暂署两江总督外,一直久于此任。
他将在广东向外国订购的机器移设湖北,建立湖北铁路局、湖北枪炮厂、湖北纺织官局(包括织布、纺纱、缫丝、制麻四局)。
张公张之洞生平介绍和事迹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清朝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张之洞一生主要做了三件事:一办新式教育,二办实业三练新军。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自强,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
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
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
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
炼铁需要铁砂和煤等原料和燃料,于是张之洞又派德国技师在大冶附近勘察,发现此处铁矿蕴藏丰富,从而又兴建了中国第一个用近代技术开采露天铁矿——大冶铁矿。
张之洞先后下令开发大冶三石煤矿、道士茯洑煤矿、江夏马鞍山煤矿和江西萍乡煤矿(安源煤矿,太祖发迹的圣地)。
[张之洞兴鄂方略的历史贡献及其启示]刘 慰(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最近热播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塑造的清代湖广总督张之洞形象,再度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趣。
张之洞所主持的“湖北新政”是“晚清新政”的重头戏,为武昌首义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
湖北地区的人们(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以此为契机,更多地了解一些张之洞开一时风气之先的现代化建设思想和方略,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清代名臣张之洞于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18年间,办工业、兴工商、重教育,使武汉一跃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第二大港口、内陆地区第一大城市和现代化进程的带头者,成为与上海、天津鼎足而立的全国三大洋务中心之一,进而使在洋务运动中早期落后于其他地区的湖北后来居上,快速地从传统经济走向了现代化。
张之洞的“湖北新政”,作为兴鄂方略及其历史性贡献,可资借鉴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力发展交通、通讯业,为工、商、农业发展奠定基础张之洞很重视交通,尤其重视铁路。
他认为,铁路是启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阀门。
张之洞正是因力主修筑芦汉铁路而调任湖广总督的。
在张之洞督鄂之前,铁路均在沿海地带,是他使湖北成为内陆第一个有铁路的省份。
1906年,他主持修建的芦汉铁路全线通车;1891年—1892年,他为了汉阳铁厂的生产,在大冶修筑铁山至石灰窑码头的运矿铁路35公里;1901年,他参与筹划粤汉铁路的分段施工;1903年,又提请清政府修筑川汉铁路。
铁路运输的形成,一方面为铁厂、枪炮厂等工业企业的原料运输减少了成本,另一方面也使武汉商品物流更加畅快。
张之洞也很重视水上交通运输。
1889年底,他以“鄂省轮船无多”为由,奏请调广东省兵轮“广昌号”归鄂使用,并改名为“楚材号”,归湖北铁政局调遣。
从此,两湖地区有了自己的轮船。
1897年,他批准成立鄂湘善后轮船局,置轮船六艘,航行于汉口和湘潭之间。
此后,一些大企业还自备有轮船码头,如汉阳铁厂在1907年已有轮船14艘,从株洲运萍乡之煤、从石灰窑运大冶之矿石至汉阳,从汉阳运铁至南京、九江、上海等地。
鸦片战争后武汉教育发展史鸦片战争之后全国各地都如火如荼开展了一系列洋务运动,务求发展创新。
而在武汉教育发展史上,张之洞是我们避不开的话题人物。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更是武汉教育近代化的先驱。
他一生兴办数十所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在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为近代中国特别是武汉近代教育体系的确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总结张之洞的教育创新,对于明确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教育结构上,张之洞大力兴办新式学校,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军事、警察与法政教育以及留学教育,推动武汉形成了由低等到高等、由普通到专业发展的近代教育体系。
教育管理上,张之洞在办学宗旨、教育机构、教育经费、教学内容、师资条件以及教育途径方面的创新,不仅为发展武汉近代教育探索出了新思路,对现代教育的改革也不无启示。
教育制度上,张之洞通过变革旧学制、推行新学制,为“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实现以及开展新式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是20世纪初年武汉成为全国教育发达之区的重要条件。
教育思想上,张之洞不媚“西”,不唯“中”,以中学包罗西学,以西学补充中学的态度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武汉乃至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迈进指明了方向。
张之洞对武汉教育近代化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也存在的诸多缺陷,反映出明显的为专制政治服务的倾向。
尽管如此,他在武汉和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还是不能抹杀。
张之洞对武汉教育最引人注目的贡献是创建经心书院。
1869年,经心书院初建;1889年,经心书院进一步扩建和改制,院舍设在武昌三道街(今武汉市第四十六中学内)。
后经迁建,书院规模相当宏大,共有学生教室、宿舍4栋80余间,并建有天文台和图书馆。
经心书院开办之初沿袭封建旧制,注重研究古学,教学内容局限于注解、史论、诗赋和杂著四种;鉴于甲午战败,学习科目后改为天文、兵法与算学。
湖北新军的革命化
徐洪波
【期刊名称】《兰台世界》
【年(卷),期】2012(000)034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湖北不仅是西方列强渗透的重点,而且也成为清廷洋务建设的一个新中心,这使得湖北跻入"开风气之先"省份的行列。
洋务派的后期代表张之洞,于光绪十五年(1889)出任湖广总督。
此后,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晋擢体仁阁大学士、授军机大臣以前,除两次短期署两江总督,一次入京编撰学堂章程外,一直督鄂。
在近20年时间内主持了耸动中外视听的"湖北新政"。
恰在此期间,
【总页数】2页(P51-52)
【作者】徐洪波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育才学院基础课教学部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身体的规训与逆规训——张之洞与首义前的湖北新军 [J], 李翔
2.湖北新军的革命化 [J], 徐洪波;
3.自己革命化才能带动别人革命化 [J], 张根泉
4.规章制度革命化和人的思想革命化 [J], 施林
5.首先思想革命化才有设计革命化——从现场修改水闸设计看改进设计根本途径[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