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 张之洞与武汉近代化
- 格式:ppt
- 大小:3.42 MB
- 文档页数:23
时代背景:1.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
3.清朝出现严重的危机。
代表人物: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
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要内容:1.以“自强”为口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2.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3.筹划海防,创办近代海军;4.兴办新式学堂,选送留学生;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开始-失败的标志:1.1861 年,奕訢会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筹夷务全局酌拟章程六条》——推行洋务运动。
2.1861 年,设立总理衙门,安庆内军械所的成立——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
3.1895 年,甲午战争失败,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
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至90年代,洋务派以“求富”为口号兴办了近代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
洋务运动概述:1.军事工业:1)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规模较大的近代军事工业);2)曾国藩:安庆内军械所(洋务运动开始的标志,第一个军事工业);3)左宗棠:福州船政局;4)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2.民用工业:1)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及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与天津开平煤矿;2)张之洞:湖北汉阳铁厂(第一个近代化钢铁厂)与湖北织布局;3.外交机构:总理衙门,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化的标志。
4.海军:1)北洋水师(主力);2)南洋水师;3)福建水师;4)广东水师;5.学堂:1)京师同文馆(洋务派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2)上海广方言馆;3)福州船政学堂;4)天津水师学堂;5)天津电报学堂;6.留学生:1)严复: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2)詹天佑:著名铁路工程师;历史意义: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发展。
浅谈张之洞与湖北学前教育近代化一、近代湖北学前教育的三个全国第一近代湖北学前教育发学界第一声,既奠定了湖北学前教育的发展雏形,又进一步巩固了湖北新式教育的领先地位。
(一)全国第一所公立幼教机构湖北幼稚园1903 年春夏之际,湖北巡抚端方在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在武昌筹办湖北幼稚园,正式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该园是在学制系统未予接纳的情况下,创办的第一所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筹办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聘请师资。
由于当时国内尚无专才可选,端方专程从日本请来 3 名保姆教习参与筹创。
为首者为户野美知惠,她毕业于东京女子高师,又有留校任教的经历。
9 月,湖北幼稚园正式招生,园长由户野美知惠担任。
园内除设有开诱室、训话室、游戏室、陈列图书玩具室外,还于室外开辟游戏场,场内土垒游戏山,山上建有游戏亭,树木花草也一应俱全。
该园的师资与设备等,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
1904 年1 月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定幼儿教育机构为蒙养院,首次确立了学前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并要求蒙养院须附设于育婴堂或敬节堂。
由于湖北幼稚园开办在前,章程的颁行在后,为与学制系统保持一致,总督府在湖北幼稚园附近增设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
9 月,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建成开学,湖北幼稚园于是更名为武昌初等小学堂附设蒙养院,简称武昌蒙养院。
湖北幼稚园的开办创全国幼儿教育机构之先河,使中国学前教育冲破了家庭教育的樊篱。
诚如湖北巡抚端方所言,鄂省风气开通在先。
全国各地均以此为模范,参酌《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设置幼稚园,形成了兴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热潮。
例如,1904 年初,上海务本女塾校长吴馨创办了上海公立幼稚舍。
此幼稚舍确立以保卫儿童健康为主,以诱启知识为辅,并不多读蒙书,来学者幸勿专求文字的宗旨,与湖北幼稚园有的办园旨趣颇为一致。
与上海公立幼稚舍同步闯入幼儿教育殿堂的,还有京师第一蒙养院。
除影响省域外,湖北省内的州县,亦纷纷设园招收幼儿。
据宣统二年(1910 年)统计,湖北女子两等学堂内,便设省城蒙养院,教师由女子学校教员兼任,共有2 个班级,幼儿84 人。
对xx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的思考评价张之洞这个人,我想我是没有太大的资格的,只因为以我的学识,还没有达到能完整地评价一个人的地步。
我这里想说的,只是关于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的一些个人的看法。
直接接触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文本,首先肯定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纲要》。
在第二章的第二节的第一小点的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系带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这里我曾有一个疑惑,在列举部分成员时,不是按照姓氏笔画为序。
那么,编者又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来列举这些人的呢?按照他们在洋务派中重要地位?是他们的官位大小?还是仅仅是列举,没有做其他的考虑。
我想这个问题在结束时可以解决。
后文还有一处提到张之洞,在列举1890年前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企时,“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机炮厂。
”这句话出现在所有被列举的军事工业之后。
此外,这本书再无关于张之洞任何描述。
对于这章的内容,我的理解是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员,参与洋务派的洋务事业。
当然,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其人其事怎么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呢?《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中,简要的介绍了他的生平。
可以说他是一个官二代了,父亲是知府。
他在十六岁高中乡试解元,后来会试取中为一甲第三名。
此后,便开始了他的仕途,最初是在京中的翰林院供职。
光绪七年十一月,补授他为山西巡抚。
他在山西工①作三年后,也就是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朝廷命令其取代两广总督张树声。
其实中法战争对张之洞的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实授张之洞为两广总督那么简单,中法战争对张之洞内心触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做了六年的两广总督后,他被调补为湖广总督,自此一直坐镇武汉。
他的仕途与洋务运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知道在1876年到1879年,张之洞在为山西巡抚时,山西发生特大灾荒,也就是“丁戊奇荒”。
论张之洞在鄂的洋务活动与武汉近代化的发展摘要:张之洞在督鄂以前,武汉虽然凭借它优越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内陆地区最大的商品集散地,但是由于传统社会因素的影响,武汉的发展仍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
而张之洞任两湖总督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一点,他在担任湖广督都的18个年头里,在鄂兴办了一系列的洋务,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不仅使武汉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商贸城市,还加快了武汉走向近代化的步伐。
关键词:张之洞;洋务活动;武汉;近代化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年号抱冰,河北南皮人,晚清重臣,洋务派的殿军人物。
1889年8月,清政府将原两广总督张之洞调任为湖广总督,从此迎来了张之洞政治生涯中的巅峰时期。
在张之洞督鄂的18年里,他兴办一系列的洋务,诸如创办轻重工业,兴办教育和大修城市基础设施等,使武汉成为当时仅次于上海的洋务运动后期的第二大中心城市,从此武汉在华中乃至全国的重要地位日渐凸显,近代化的步伐也大大加快。
无怪张之洞曾在武昌黄鹤楼留下了这样的一幅耐人寻味的楹联“昔贤整顿乾坤,缔造先从江汉起。
今日交通文轨,登临不觉欧亚遥”。
张之洞在联中表面是称赞“昔贤”对于江汉缔造的重要贡献,实则是对于自己在湖北“新政”的自命不凡,那么张之洞在督鄂期间采取了哪些“治鄂”措施?表现如何?它对武汉的近代化发展又起了哪些推动作用呢?这将是下文所探索的主要内容。
一、张之洞督鄂前武汉的基本情况武汉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极为深远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
早在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衍、繁殖;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长江流域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久远的商代文化古城——盘龙城也在此落成;而隋唐时期,武汉更以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始独占鳌头,并一度成为长江地区最大的货物集散地;明清时期,汉口镇甚至与景德镇、佛山镇、朱仙镇同称为天下四大名镇。
近代,汉口作为第二批通商口岸被迫对外开放,英、法等国相续在这里开辟租界,传统的武汉社会开始变迁。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漫谈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时,讲到有“四个不能忘”,其中有一句是“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主席的这一句评价充分凸显了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而正是湖北为这一改革巨擘提供了实现宏伟蓝图的沃土。
生平简介他是清朝廷的忠臣十五岁中解元,二十六岁中探花,从此进入宦场,并一步步成为晚清“朝廷柱石”。
19 89年任湖广总督,任期十余年内,积极开展“湖北新政”,后来居上,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巨擘。
他始终将“保国、保种、保教”奉为圭臬,以巩固清统治为出发点,求变革之道。
他一生清廉克己,谋事为国不为私。
他是经世致用的学者张之洞自幼酷爱读书。
科举考试是打开他仕途的敲门砖,而各种雄辩的奏折是他晋升的奠基石。
他出版多部有自己真知灼见的学术作品,使之广泛传播。
他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化,为改革扫清道路。
稳健的改革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了。
张之洞的改革规模大,改革方法合理,改革步伐稳健,改革效果显著,这些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张之洞的思想思想是人行动的指挥棒,先了解下他的思想,再来看他的改革措施。
关于他的思想,从两点便可见一斑。
张之洞的理论核心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句已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为许多改革家奉行。
这句话来自他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原文是这样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一方面批评那些顽固派不知通,一方面批评维新派不知本。
而他这种思想也为慈禧太后所接受,为他的政治生涯打好了基础。
另外是他作的一首传家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津通为世用,明道守如珍。
”前两句不消多说,后两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思想。
“津通”,即要开放,知变通,这样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明道”,即高尚的思想,当然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始终不能丢弃的。
这与“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契合的。
张之洞与湖北新政张之洞与汉口市政改革张之洞督鄂以前,汉口官办市政未能积极应对汉口开埠后城市面临的新形势。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作者:湛长胜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2期摘要:张之洞是近代中国政坛上风云显赫的人物,是晚清一代重臣,也是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首领之一,他对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对中国近代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对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方面的近代化的贡献,以及他间接地为近代化的实现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张之洞;近代化;政治;经济;军事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2-0016-03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直隶南皮人。
张之洞自幼聪慧过人,又得名师指点,先后师从何养源、黄升之、童云逵、韩超、胡林翼等儒学大师,又勤奋好学,故其少年得志,不到而立之年便已高中进士,入翰林院。
张之洞一生几乎与晚清社会相始终,其一生经历丰富渉事甚广,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各方面影响了晚清社会。
近代化,又称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教育上的科学化等方面。
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多元化等各方面的变革,其核心是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
本文从政治、经济、军事及教育四个方面就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及他间接促成近代化的外部环境两个层面做一些简要的梳理。
一、政治方面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化的双核之一,没有实现政治民主化,无论如何也称不上是近代化的国家,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历经数千年的君主集权制国家,政治民主化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活跃于清末政坛的张之洞在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方面具有重大贡献,其作用集中体现在促成晚清政治改革方面。
甲午战争中,清王朝陆海军队一败涂地,陆军毫无抵抗之力,海军惨遭全军覆灭,这让张之洞深感国势衰微,必须急图挽救之法,因此他呕心沥血写了《吁请修备储才折》,希望清政府可以一变旧法,采纳他的编练陆军、速治海军、修造铁路、广开学堂等九条建议,并能“广求忠直之言,博采救时之策”[1]。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张之洞洋务运动的内容介绍张之洞的主要著作
导语: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
毛泽东对张
张之洞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推动了整个民族工业发展,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早期洋务运动和改革的一个总体方针。
毛泽东对张之洞评价颇高,认为重工业发展不能忘了张之洞,足以看出张之洞的社会地位与贡献。
何为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一场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及科学技术以此来自立自强的一种求富运动。
洋务运动使落后的中国出现了首批近代企业,让中国走上了民族资本主义道路。
张之洞主要从两块进行洋务运动,一块是主要实业,一块是设办新式学堂。
一:主要实业
张之洞督办并建设了芦汉铁路,这条铁路起于卢沟桥,止于武汉,也就是现在著名的京汉铁路),铁路之利,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助民生。
张之洞将武汉打造成为了重工业基地。
芦汉铁路修建成功,实则上就是为重工业做铺设,在18年间,张之洞创办了著名的汉阳铁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煤矿等一大批近代工业化企业,从而奠定了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
二:创办新式学堂
张之洞大力创办新学堂,引进人才,壮大了中国的师资教育力量,出国留学,学生出洋已经为常事,张之洞送出的留学生不计其数。
其创办了自强学堂,湖北师范学堂,女子师范学堂等这些都是现在大学的前身,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对中国的人才需求与培养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生活常识分享。
洋务运动张之洞对xx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的思考评价张之洞这个人,我想我是没有太大的资格的,只因为以我的学识,还没有达到能完整地评价一个人的地步。
我这里想说的,只是关于张之洞在洋务运动中所发挥的作用的一些个人的看法。
直接接触的有关洋务运动的文本,首先肯定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近代史纲要》。
在第二章的第二节的第一小点的第二段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系带企业,兴办洋务。
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这里我曾有一个疑惑,在列举部分成员时,不是按照姓氏笔画为序。
那么,编者又是按照怎么样的顺序来列举这些人的呢?按照他们在洋务派中重要地位?是他们的官位大小?还是仅仅是列举,没有做其他的考虑。
我想这个问题在结束时可以解决。
后文还有一处提到张之洞,在列举1890年前洋务派兴办的近代企时,“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机炮厂。
”这句话出现在所有被列举的军事工业之后。
此外,这本书再无关于张之洞任何描述。
对于这章的内容,我的理解是张之洞作为洋务运动的主要成员,参与洋务派的洋务事业。
当然,了解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其人其事怎么可以用几句话概括呢?《中国近代史上的关键人物》一书中,简要的介绍了他的生平。
可以说他是一个官二代了,父亲是知府。
他在十六岁高中乡试解元,后来会试取中为一甲第三名。
此后,便开始了他的仕途,最初是在京中的翰林院供职。
光绪七年十一月,补授他为山西巡抚。
他在山西工①作三年后,也就是光绪十年,中法战争爆发,朝廷命令其取代两广总督张树声。
其实中法战争对张之洞的影响很大,不仅仅是实授张之洞为两广总督那么简单,中法战争对张之洞内心触动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做了六年的两广总督后,他被调补为湖广总督,自此一直坐镇武汉。
他的仕途与洋务运动又有什么关系呢?联系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知道在1876年到1879年,张之洞在为山西巡抚时,山西发生特大灾荒,也就是“丁戊奇荒”。
百科知识 2019.06 C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宋伟东武汉的近代化与张之洞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张之洞督鄂期间(1889—1907)在武汉创办了许多近代化的事业。
如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发展铁路,兴办民用工业,编练新军等,而对传统武汉冲击最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在武汉大力发展新式学堂,创办新式教育。
张之洞是科举正途出身,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大力倡导“洋务”之时,他或为外省学政,或为京城清流人物,对洋务运动的早期发展并未做出积极回应。
但他所处大环境及自身的经历,使他逐步改变了传统观念,很少进行破坏性的抨击。
他认为“塞外藩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潜”,在他上任山西巡抚时曾说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
这标志着由于阅历的增加,对外国事物的了解日深,他已经从一个京城清流评议转变为一个实用主义的洋务派。
而在由山西巡抚迁到两广总督,又经中法战争的冲击,张本人对于洋务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也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对待洋务。
在湖广总督任上,他竭尽所能兴办洋务,两湖、两江的实业建设及学堂创办、新军操练都离不开他的坚定支持。
张氏督鄂兴办教育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旧学制时期(1890—1902)第一阶段书院时期: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890—1896),他对武汉地区传统的书院进行改造,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光绪十六年(1890),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两湖书院,其目的是培养“出为名臣,处为名儒”的传统人才,因此书院中设置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等六门,此外又开设天文、地理、测量、化学、兵法等新科目。
但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两湖书院的算学、经济学并未开设。
虽然如此,两湖书院的规模仍然是湖北地区最大的,书院聘请名师名儒执教,如钱桂森、汪康年、梁鼎芬、陈三立等,可谓是人才济济。
此外,张还对武汉原来的经心书院进行改造,使其更加注重实学。
第二阶段为书院改章期: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897—1900),随着张之洞办洋务的进程加深,他越来越感到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近数十年,文体日益佻薄,非惟不通古今,不切经济,并所谓时文之法度文笔而惧亡之”,他认为传统书院应“以造真才济时用为要归”,张决定引进西学,对传统书院进行改革,为此传统书院增加地图、算学、格致、体操等新科目,并聘请外国人担任教师。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张之洞(1867-1959)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教育家和改革家,也是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
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张之洞的背景介绍张之洞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从小勤奋好学,深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和教育的影响。
后来,他考入湖南洋务派的船政学堂,接受了西方科学和技术的教育,也为他日后积极投身洋务运动奠定了基础。
二、张之洞与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关系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综合性变革运动。
张之洞自幼饱读诗书,对科学技术有着极大的兴趣和渴求。
他通过留学和接触外国使他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更加深入,并对中国自身的原因进行了深刻的思考。
在洋务运动中,张之洞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作为洋务派的成员之一,在改革教育、军事、经济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他致力于推行新式教育,并广泛宣传洋务思想,改进中国教育体制,提升国人的科学素养。
三、张之洞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贡献张之洞的贡献不仅体现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上,更表现在他积极改革家国政治、经济和社会。
他坚信,“自强不息”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他推崇实干精神,并注重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理念。
张之洞在改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倡工商业发展,推动农田水利建设,提倡兴办铁路和邮电事业,推广现代农业技术,改善人民生活。
他也非常注重教育的发展,积极兴办学校,提倡新式教育,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张之洞的思想影响和意义张之洞的思想影响深远,他提出的“自强不息”、“实干兴邦”等口号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他的努力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有效的推动力,使中国开始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
张之洞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的个人成就,更在于他的思想启示和教育观念。
他倡导的科学思维、实践精神和改革创新观念都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提出的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自主创新意识的人才,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了重要的方向和思路。
张之洞与近代中国摘要:晚清年代,在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下,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为了挽救国家于安危,许多开明的中国人走不同的道路来挽救国家,作为其中重要的一股力量,洋务派为中国的前进起了一定作用,而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张之洞,他对近代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洋务运动近代中国19世纪末期,中国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创伤和帝国主义列强入侵,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数次战乱,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
在清朝的统治集团中的一些官僚中,即以朝廷内的奕訢、文祥等,地方上的曾国藩、左宗堂、李鸿章以及之后的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所谓“洋务派”,为了救国自强以及维护自己的阶级利益,在“自强新政”的口号下,发动了“洋务运动”。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作为“中体西用”思想的集大成者和洋务派的重要代表的张之洞,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洋务方面对近代中国有深远影响。
一.投生清流,青云直上。
在外地任了多年的学官之后,张之洞在接近不惑之年(1876年)回任京官,恰在这时,京师请流派翰林院侍讲张佩纶,国子监司业宝廷,詹事府左庶士黄体芳等掀起上书言事的高潮,他们尖锐地评议朝政,抨击时弊,引人注目。
张之洞对他们的主张深感同调,于是参加了清流派的政治活动。
他既同张佩纶订交“究心时政,不复措意考据之学”①,以喜言国是,弹劾大僚为贵。
又与黄体芳,陈宝琛,宝廷等数十数人“常于松筠庵为会,讨论朝政,一时殿陛风生”。
张之洞“遇事敢为大言”,针砭时弊、不遗余力。
张之洞这时期的清议活动,主要包括:抨击吏治腐败,弹劾贪官污吏;关心百姓疾苦,敦请朝廷救患兴利,采取措施解除民困;反抗侵略,保卫疆土等。
这一时期,虽然他自觉或不自觉的充当清朝统治集团内部派系斗争的工具。
但他不避权奸,直言敢谏,为民请命,一方面使他崭露头角,扶摇直上。
一方面对清朝统治者的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近代中国的走势。
二.大搞洋务、创办近代企业。
实训:洋务运动遗迹--汉阳铁厂1889年春,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划在广州建立炼铁厂,同年他调任湖广总督,筹办的炼铁厂也随迁汉阳,1890年在大别山下动工兴建,1893年汉阳铁厂基本完工,共有六个大厂,四个小厂,炼铁炉两座。
1894年投产,开始均为官办,从筹办起至1895年,共用经费五百八十余万两。
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因无力筹措经费,于1896年改为“官督商办”。
辛亥革命前夕,汉阳铁厂工人约三千人,每年出钢七万吨。
抗日战争时期,汉阳铁厂部分设备被国民党政府迁往重庆成立大渡口钢铁厂。
解放后收归人民所有。
汉阳铁厂遗址在现今武汉市汉阳区琴台大道,目前为武汉钢铁集团汉阳钢厂。
在汉阳钢厂门前,竖立着一个门楼,上书“汉阳铁厂”四个繁体字。
门楼左边有一个巨大的钢模,数吨重的钢模被安放在一块基石上,上面镌刻着“华夏钢源”。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馆长顾必阶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原汉阳铁厂的厂址。
汉阳铁厂的雄姿已无处找寻,历史无言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
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收集了当年汉阳铁厂大量的图片与实物,记者在这里看到一段辉煌的历史。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为“自强、求富”,在武汉大力推行兴实业、办教育等新政,创办了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汉阳火药厂、汉阳针钉厂、汉阳官砖厂等,在汉阳龟山至赫山临江一带,形成蔚为壮观的十里“制造工业长廊”。
现代制造业的兴起,直接成就了张之洞的“湖北新政”。
1994年,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成立,里面保存着研究张之洞最全面的史料。
2005年8月,国家两院多名院士建议,利用废旧厂房建工业博物馆,是一件有利子孙后代的大事。
但工业博物馆建在哪儿?一种意见是将遗址迁移到龟北路段,另一种是在汉阳铁厂原址上进行开发和利用。
顾必阶他们到处游说:“沿龟山西至赫山路段是曾经的十里工业长廊,保留着众多遗址,如果利用原址开发利用张之洞工业遗产,无疑是代价最小的。
”。
鸦片战争后武汉教育发展史鸦片战争之后全国各地都如火如荼开展了一系列洋务运动,务求发展创新。
而在武汉教育发展史上,张之洞是我们避不开的话题人物。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更是武汉教育近代化的先驱。
他一生兴办数十所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在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为近代中国特别是武汉近代教育体系的确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总结张之洞的教育创新,对于明确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教育结构上,张之洞大力兴办新式学校,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军事、警察与法政教育以及留学教育,推动武汉形成了由低等到高等、由普通到专业发展的近代教育体系。
教育管理上,张之洞在办学宗旨、教育机构、教育经费、教学内容、师资条件以及教育途径方面的创新,不仅为发展武汉近代教育探索出了新思路,对现代教育的改革也不无启示。
教育制度上,张之洞通过变革旧学制、推行新学制,为“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实现以及开展新式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是20世纪初年武汉成为全国教育发达之区的重要条件。
教育思想上,张之洞不媚“西”,不唯“中”,以中学包罗西学,以西学补充中学的态度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武汉乃至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迈进指明了方向。
张之洞对武汉教育近代化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也存在的诸多缺陷,反映出明显的为专制政治服务的倾向。
尽管如此,他在武汉和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还是不能抹杀。
张之洞对武汉教育最引人注目的贡献是创建经心书院。
1869年,经心书院初建;1889年,经心书院进一步扩建和改制,院舍设在武昌三道街(今武汉市第四十六中学内)。
后经迁建,书院规模相当宏大,共有学生教室、宿舍4栋80余间,并建有天文台和图书馆。
经心书院开办之初沿袭封建旧制,注重研究古学,教学内容局限于注解、史论、诗赋和杂著四种;鉴于甲午战败,学习科目后改为天文、兵法与算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