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与湖北教育的近代化
- 格式:pdf
- 大小:235.20 KB
- 文档页数:3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进程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生于1843年,死于1909年,是清朝末期致力于国家事业的一位杰出人物。
他不仅在政治上取得了重大成就,而且在科技、文化、军事等领域也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就。
张之洞是典型的新式官僚,注重实践、力主改革,对中国近代化进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政治成就张之洞是清朝晚期一位极其重要的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先后任湖南、广西、四川、福建等地的巡抚和总督,是清朝朝廷招贤纳才,提拔年轻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他注重“以身作则”,勤政务实,以百姓的利益为先,开通渠道,办好公益事,行政能力和领导才能卓越。
张之洞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他领导当时无穷无尽的工程项目,包括开挖西洞庭湖来通东江、修筑襄汉铁路、开凿望城坳、成都昭觉铁路等大型、高风险的工程项目。
他在四川、广西等地筹备开办银行,引进先进的金融管理体系,稳定了当地的货币和经济情况。
张之洞还创办许多学校、图书馆、班堂,使人们教育得到全方面和均衡的发展。
二、文化方面的成就张之洞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很多的成就。
他在湖南、广西、四川、福建等地都建立了学校,为许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他创办了很多的图书馆,使当地的人民有了更加丰富的阅读体验。
他还建立了班堂制度,并为贫苦农民提供了教育培训,使他们能够学习一些实用的技能。
同时,张之洞还注重文化交流,他时常接见外国人士,同他们交流文化、思想和科技。
他鼓励人民学习西方的新科技,并在机器制造、火药等领域做出了许多优秀的成果。
此外,张之洞还热衷于收藏文物、书籍,积极保护中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军事方面的成就张之洞不仅在政治、文化方面作为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在军事方面也有杰出的表现。
他在任四川巡抚期间,成功地组织镇压了西南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他在广西任总督期间,建立了广西陆军总纲和新式武备,提高了当地的战斗力和军事素养。
张之洞,人称张香帅,号抱冰老人,南皮人,东南大学前身——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始人,中国高等师范学堂之鼻祖,中国幼儿园创始人(第一所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
中国重工业奠基人。
张之洞13岁中秀才,16岁中顺天乡试第一名(解元),26岁中会试第三名(探花)。
1909年(绪三十五年) 七十二岁。
10月4日病逝,6日追谥文襄,晋赠太保。
翌年归葬南皮。
张之洞先为清流以敢谏闻名,号称牛角,其战斗力非常生猛。
后任山西巡抚和各地学官,后来长期任总督,1907年后任大学士,军机大臣,1909年死,谥号文襄。
张之洞任封疆大吏的时间内,中国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外国威胁: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处于两广总督的直接指挥位置,筹饷、调兵、用将、反对撤兵议和,为这场战争取得部分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张之洞的实业主要两件,一件是督办芦汉铁路(卢沟桥——武汉,大名鼎鼎的京汉铁路,曾记否,北伐时京汉铁路大罢工),另外一件是把内陆武汉打造为当时中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以芦汉铁路的修筑为契机,张之洞为了图,御外侮;挽利权,存中学,在他主政的18年间,兴实业、办教育、练新军、应商战、劝农桑、新城市、大力推行湖北新政。
以武汉为中心,他先后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炮厂、大冶铁矿、汉阳铁厂机器厂、钢轨厂、湖北织布局、缫丝局、纺纱局、制麻局、制革厂等一批近代工业化企业,居全国之冠,资本总额约1130万两白银。
汉阳钢铁厂成为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并形成了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龙头的湖北工业内部结构,武汉也一跃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
一些国内有影响的民营企业相继产生。
湖北的近代工业体系已初步奠定。
湖北经济亦由此跨入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
汉口由商业重镇一跃而为国内屈指可数的国际贸易商埠。
1889年调任湖广总督后,便主持兴建湖北汉阳铁厂和大冶铁矿等重型企业。
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开炉炼钢。
炼铁厂共有铸铁厂、打铁厂、机器厂、造钢轨厂和炼熟铁厂等6个大厂,4个小厂,两座钢炉,工人3千人,外国技师40人,这是我国第一个近代大型钢铁工厂。
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学制的初创【摘要】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进入使中国传统社会受到严重挑战,在危机中士人们认识到发展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改革传统教育的倡导并付诸实践。
当时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改变传统教育必须得改革教育制度,晚清重臣和儒士张之洞就是提倡改革传统教育制度的杰出代表,他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张之洞;中国近代学制;初创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不仅是看得见的洋布等西洋物质输入中国,属于精神层面西方思想文化也随之而来。
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之下,中国固有的社会文化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为此,许多士人积极探寻中国的出路,他们一致认为培养近代化的人才是挽救国危、实现富强的根本。
培养人才要靠教育,而中国传统的教育体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对人才的需要,于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在洋务派兴办新式学堂的举措中起步了。
然而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不仅仅是建立几所近代化的学堂,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即建立一个完备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这是让中国教育迈向近代化的重要保证。
在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初创过程中,对建立近代学制的贡献最大的要数晚清名士张之洞了。
一、张之洞创办教育的实践与近代学制的酝酿张之洞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年),卒于宣统元年(1909年),字孝达,号香涛,谥号文襄,直隶南皮人。
一生历经道、咸、同、光、宣五朝,他的生命几乎与一部晚清史相始终。
他活跃在晚清的政治舞台将近40余年,对教育的毕生关怀是张之洞与同时代其他地方督抚大臣不同的一个显著特点,使他赢得了时人所谓“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赞誉。
入仕之初,就连续十年出任浙江、湖北、四川学官。
在此十年中,不仅试图为朝廷选拔优秀人才,还致力于培养教育人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兴办经心书院和尊经书院;其二,编纂《輶轩语》和《书目答问》,为士子们指明了向学路径。
这应该是张之洞教育实践的开端。
身膺封疆大吏后,他依然热衷于教育事业,尤其是自光绪十五年(1889年)出任湖广总督以后,他将湖北的学务推向了高潮。
浅谈张之洞与湖北学前教育近代化一、近代湖北学前教育的三个全国第一近代湖北学前教育发学界第一声,既奠定了湖北学前教育的发展雏形,又进一步巩固了湖北新式教育的领先地位。
(一)全国第一所公立幼教机构湖北幼稚园1903 年春夏之际,湖北巡抚端方在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在武昌筹办湖北幼稚园,正式开启了我国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序幕。
该园是在学制系统未予接纳的情况下,创办的第一所公立幼儿教育机构。
筹办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聘请师资。
由于当时国内尚无专才可选,端方专程从日本请来 3 名保姆教习参与筹创。
为首者为户野美知惠,她毕业于东京女子高师,又有留校任教的经历。
9 月,湖北幼稚园正式招生,园长由户野美知惠担任。
园内除设有开诱室、训话室、游戏室、陈列图书玩具室外,还于室外开辟游戏场,场内土垒游戏山,山上建有游戏亭,树木花草也一应俱全。
该园的师资与设备等,在当时的中国首屈一指。
1904 年1 月清政府颁行《奏定学堂章程》,定幼儿教育机构为蒙养院,首次确立了学前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并要求蒙养院须附设于育婴堂或敬节堂。
由于湖北幼稚园开办在前,章程的颁行在后,为与学制系统保持一致,总督府在湖北幼稚园附近增设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
9 月,武昌模范初等小学堂建成开学,湖北幼稚园于是更名为武昌初等小学堂附设蒙养院,简称武昌蒙养院。
湖北幼稚园的开办创全国幼儿教育机构之先河,使中国学前教育冲破了家庭教育的樊篱。
诚如湖北巡抚端方所言,鄂省风气开通在先。
全国各地均以此为模范,参酌《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设置幼稚园,形成了兴办幼儿教育机构的热潮。
例如,1904 年初,上海务本女塾校长吴馨创办了上海公立幼稚舍。
此幼稚舍确立以保卫儿童健康为主,以诱启知识为辅,并不多读蒙书,来学者幸勿专求文字的宗旨,与湖北幼稚园有的办园旨趣颇为一致。
与上海公立幼稚舍同步闯入幼儿教育殿堂的,还有京师第一蒙养院。
除影响省域外,湖北省内的州县,亦纷纷设园招收幼儿。
据宣统二年(1910 年)统计,湖北女子两等学堂内,便设省城蒙养院,教师由女子学校教员兼任,共有2 个班级,幼儿84 人。
作者: 翟慕华
作者机构: 河南商丘师范学院教育系,河南商丘市,476000
出版物刊名: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5-7页
主题词: 张之洞;教育;近代化;《癸卯学制》
摘要:张之洞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首先,他改造书院,兴办学堂,倡导派员留学,推动了中国教育实践的近代化。
其次,他极力主张废科举制度,并参与制定湖北学制和癸卯学制,初步完成了中国教育制度的近代化。
再次。
他的通经致用的人才观、师范教育观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等。
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教育思想观念的近代化。
湖北与中国近代史———漫谈张之洞与中国近代化毛泽东在总结中国近代化历程时,讲到有“四个不能忘”,其中有一句是“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主席的这一句评价充分凸显了张之洞在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
而正是湖北为这一改革巨擘提供了实现宏伟蓝图的沃土。
生平简介他是清朝廷的忠臣十五岁中解元,二十六岁中探花,从此进入宦场,并一步步成为晚清“朝廷柱石”。
19 89年任湖广总督,任期十余年内,积极开展“湖北新政”,后来居上,成为洋务运动后期的巨擘。
他始终将“保国、保种、保教”奉为圭臬,以巩固清统治为出发点,求变革之道。
他一生清廉克己,谋事为国不为私。
他是经世致用的学者张之洞自幼酷爱读书。
科举考试是打开他仕途的敲门砖,而各种雄辩的奏折是他晋升的奠基石。
他出版多部有自己真知灼见的学术作品,使之广泛传播。
他能够将遇到的各种问题理论化,为改革扫清道路。
稳健的改革家从历史的角度来说,这是他最重要的身份了。
张之洞的改革规模大,改革方法合理,改革步伐稳健,改革效果显著,这些都是经过了历史的检验得出的结论。
张之洞的思想思想是人行动的指挥棒,先了解下他的思想,再来看他的改革措施。
关于他的思想,从两点便可见一斑。
张之洞的理论核心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句已成为当时的流行语,为许多改革家奉行。
这句话来自他的传世之作《劝学篇》,原文是这样的“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
”张之洞一方面批评那些顽固派不知通,一方面批评维新派不知本。
而他这种思想也为慈禧太后所接受,为他的政治生涯打好了基础。
另外是他作的一首传家诗,“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
津通为世用,明道守如珍。
”前两句不消多说,后两句也充分体现了他的革新思想。
“津通”,即要开放,知变通,这样才能处于有利地位。
“明道”,即高尚的思想,当然是指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这是始终不能丢弃的。
这与“中体西用”的思想是契合的。
张之洞与湖北新政张之洞与汉口市政改革张之洞督鄂以前,汉口官办市政未能积极应对汉口开埠后城市面临的新形势。
百科知识 2019.06 C张之洞与武汉近代教育宋伟东武汉的近代化与张之洞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张之洞督鄂期间(1889—1907)在武汉创办了许多近代化的事业。
如创办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发展铁路,兴办民用工业,编练新军等,而对传统武汉冲击最深、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在武汉大力发展新式学堂,创办新式教育。
张之洞是科举正途出身,在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大力倡导“洋务”之时,他或为外省学政,或为京城清流人物,对洋务运动的早期发展并未做出积极回应。
但他所处大环境及自身的经历,使他逐步改变了传统观念,很少进行破坏性的抨击。
他认为“塞外藩僧,泰西智巧,驾驭有方,皆可供我策潜”,在他上任山西巡抚时曾说到“盖闻经国以自强为本,自强以储才为先,方今万国盟聘,事变日多,洋务最为当务之急”。
这标志着由于阅历的增加,对外国事物的了解日深,他已经从一个京城清流评议转变为一个实用主义的洋务派。
而在由山西巡抚迁到两广总督,又经中法战争的冲击,张本人对于洋务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也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对待洋务。
在湖广总督任上,他竭尽所能兴办洋务,两湖、两江的实业建设及学堂创办、新军操练都离不开他的坚定支持。
张氏督鄂兴办教育可分为两个时期。
一、旧学制时期(1890—1902)第一阶段书院时期:光绪十六年至二十二年(1890—1896),他对武汉地区传统的书院进行改造,以培养社会所需人才。
光绪十六年(1890),张之洞在武汉创办两湖书院,其目的是培养“出为名臣,处为名儒”的传统人才,因此书院中设置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等六门,此外又开设天文、地理、测量、化学、兵法等新科目。
但由于师资力量缺乏,两湖书院的算学、经济学并未开设。
虽然如此,两湖书院的规模仍然是湖北地区最大的,书院聘请名师名儒执教,如钱桂森、汪康年、梁鼎芬、陈三立等,可谓是人才济济。
此外,张还对武汉原来的经心书院进行改造,使其更加注重实学。
第二阶段为书院改章期:光绪二十三年至二十六年(1897—1900),随着张之洞办洋务的进程加深,他越来越感到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近数十年,文体日益佻薄,非惟不通古今,不切经济,并所谓时文之法度文笔而惧亡之”,他认为传统书院应“以造真才济时用为要归”,张决定引进西学,对传统书院进行改革,为此传统书院增加地图、算学、格致、体操等新科目,并聘请外国人担任教师。
晚清民国历史人物与中国近代史张之洞(1837~1909),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省沧州市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武汉大学)、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湖北农务学堂(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昌蒙养院(我国最早的官办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科技大学)、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广东广雅中学)等。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其弟子张继熙曾说:“公常谓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故以兴学为求才治国之首务。
”美国学者威廉·艾尔斯在其《张之洞与中国教育改革》一书中对张之洞对中国教育改革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称赞“在张之洞的一生中,中国教育的形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对此,他的努力具有决定性意义”。
张之洞的教育活动大致可以“中法战争”和“戊戌变法”为界限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早期,即他十载学官和出任山西巡抚时期。
他主要是对传统的教育进行改革,这一时期他属于顽固派营垒的旧学捍卫者,主要强调“通经”,拔其优秀者,读书其中,所研习的多为经解、史论、诗赋、杂著等,标榜实学,注重经世致用。
中期,即中法战争后到戊戌变法前督粤、湖广和暂署两江期间。
张之洞在中法战争中,作为两广总督,第一次全面地大规模地直接接触外部世界,战争的时间使他比较军事科技层面上中西文化优劣高下,进一步取得真切的认识。
战争的结局和战后形式使张之洞体验到朝政的腐败,促使他向洋务派转变。
为了适应清末洋务活动的需要,调整了早期洋务派旧学与新学和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修正了他早期的办学宗旨,着重培养用传统纲常名教武装头脑而又能从事洋务的各种专门人才。
张之洞与武汉大学张之洞与武汉大学武汉大学是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产物,而作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重要主持人张之洞1893年兴办的自强学堂,是国立武汉大学的直系源头。
一、张之洞:清末“第一通晓学务之人”清末实行学制改革,管学大臣张百熙在编制学堂章程之际,奏请添派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入京会商学务,张百熙在奏折中称张之洞为“当今第一通晓学务之人”①。
张之洞辞世后,四川总督赵尔巽奏请为之设祠,奏折赞誉张氏业绩,尤其强调“其生平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备人才,以备国家缓急之需,而救当世空疏之习”②。
张之洞是晚清朝野公认的重视教育、通晓教育,并为文教近代变革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
张之洞并非近代新教育的最初开创者。
在近代教育“萌芽期”,张之洞尚置身局外。
当19世纪60、70年代奕言斤、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大吏在北京、上海、福州、天津等地兴办各种新式学堂之际,张之洞或尚在科举应试途中,或在仕途初期,其教育实践是以学政及巡抚身份在湖北办经心书院(1870),在四川办尊经书院(1875),在山西办令德书院(1882)。
其办学宗旨基本蹈袭传统故迹。
19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张之洞由清流党向洋务大吏转变,开始大力兴办新式教育。
他指出:“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不弱于兵而弱于志气”,“人才之贫由于见闻不广,学业不实”。
有鉴于此,张氏提出“设文武学堂”、“酌改科举”、“停罢武科”、“奖励游学”等四项建议。
光绪十五年(1889)张之洞由两广总督调任湖广总督,即留意于物色主持新式教育的人才,引时务入教育,改变科举制义的老套。
张之洞在朝野赢得“通晓学务”的声誉,成为清末新教育“确立期”的代表人物。
光绪二十八年(1902),管学大臣张百熙制订《钦定学堂章程》(当年为壬寅年,所颁学制称“壬寅学制”),提出我国第一个具有近代色彩的新学制。
这个学制虽参考了“欧美日本各邦成法”,其实多半取法日本。
光绪二十九年(1903)正月,清廷派蒙古旗人荣庆会同张百熙管理大学堂事宜。
张之洞:中国近代学制的开路人摘要:清末“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政府制定、颁布并得到实施的新学制,是中国学制近代化的开端,自此,中国教育开始摆脱自我封闭的状态,逐渐融入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之中。
作为“癸卯学制”的主创人之一,张之洞对推进中国学制近代化功不可没。
本文重点阐述张之洞探索和制定新学制的历程以及他对推动中国学制近代化的贡献。
关键词:张之洞;《劝学篇》;湖北学制;癸卯学制;中国学制近代化近代教育的创办,不仅仅是将书院改为学堂,更重要的是制度的建设,即建立一个完备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使整个教育事业能够持续有序地发展,这便涉及到学制建设的问题。
清末学制混乱,新旧杂陈,大多数书院不能培养出经世致用的人才,严重阻碍了教育和国家的发展。
随着国门的打开,人们开始了解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
早期洋务派、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等不断在改革教育方面进行探索,建立新学制的最初呼声开始出现。
甲午战争后,新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建立新学制已成必然趋势。
张之洞作为清末朝廷重臣和洋务运动后期的主要领袖,他一直把兴学育才作为立国强国的重要举措,一生与教育结下不解之缘。
“癸卯学制”的出台是其不断实践与探索的结果。
一、新学制的初步构想:《劝学篇》之学制1894年张之洞以“会通中西、权衡新旧”为宗旨作《劝学篇》,其外篇中专列了“设学”“学制”两篇,根据“外洋各国学校之制”,初步提出了包括小学、中学、大学三级学校体系的学制思想。
这是他最早的一个学制构想。
在学校设置方面,张之洞主张“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中小学以备升入大学堂之选。
”①在教学内容方面,张之洞指出,“小学堂之书较浅,事较少,如天文、地质、绘图、算学、格致、方言、体操之类,具体而微。
中学堂书较深,事较多,如小学堂地图则极略,仅具疆域山水大势,又进则有府县详细山水,又进则有铁路、电线、矿山、教堂、馀书仿此。
张之洞与湖北近代的文化教育事业【摘要】:张之洞任湖广总督二十年,他推行的一系列新政极大的促进了湖北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的现代化。
本文通过整理张之洞在湖北近代文化教育事业方面开创的业绩,探讨这些事业对湖北近代文教事业的贡献及对湖北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湖北文教事业张之洞出生在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其曾祖至父亲都任过知县等各级官吏。
父亲张瑛对子弟管教甚严,又在家里购置了很多书,请来远近名儒讲授四书五经,而幼时的张之洞读书非常勤奋,十一、二岁时又求学于胡林翼、韩超等名儒,从小便受到儒家教育的强烈熏陶。
张家重视读书、重视教育也影响了张之洞的观念,使他后来也十分重视教育、文化。
张之洞成为洋务大吏后,在兴实业,创新军的过程中,又深感通晓近代事务的人才缺乏,常叹息说:“中国不贫于财,而贫于人才。
”为了“兴学求才”,开通风气,张之洞在所辖地区(尤其是湖北)改书院、兴学堂、倡游学、办报纸,使文教事业极一时之盛。
他本人则在朝廷赢得了“第一通晓时务之人”的称誉。
然而,作为一个格守纲常名教的封建官吏,张之洞在文教事业的主旨仍在“变器不变道”,即主张学习某些西方近代技能,却必须保存中国的封建统治,伦理传统。
本文主要探讨张之洞在推动湖北文教事业近代化的贡献。
一、新式学堂一八九六年初,张之洞从两江返回湖广本任,开始大规模兴办学堂。
1、实业学堂张之洞像其他洋务官员一样,先办军事学堂,其次便是实业学堂,普通学堂尚在之后。
一八九八年,张之洞在《劝学篇》中说:“石田千里,谓之无地,愚民百万,谓之无民。
不讲农工商之学,则中国地虽广,民虽众,终无解于士满人满之讥也。
”表现了对农工商之学的重视,九十年代张之洞在湖北建立的实业学堂主要有:(1)矿业学堂和工业学堂一八九二年创办附设于矿务局内,这两个学堂规模小,影响也不大。
(2)湖北自强学堂一八九三年十一月,立自强学堂。
初分方言、格致、算学、商务四门,学方言的学生须住堂肄业,其余三门按月考核成绩,后来算学归两湖书院,格致、商务因师资、教材缺乏而停课,自强学堂仅存方言一门,有英、法、德、俄四语种,一八九八年赠日语。
鸦片战争后武汉教育发展史鸦片战争之后全国各地都如火如荼开展了一系列洋务运动,务求发展创新。
而在武汉教育发展史上,张之洞是我们避不开的话题人物。
张之洞不仅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同时也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更是武汉教育近代化的先驱。
他一生兴办数十所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在教育结构、教育管理、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为近代中国特别是武汉近代教育体系的确立作出了突出贡献。
总结张之洞的教育创新,对于明确当今教育改革的方向和任务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教育结构上,张之洞大力兴办新式学校,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军事、警察与法政教育以及留学教育,推动武汉形成了由低等到高等、由普通到专业发展的近代教育体系。
教育管理上,张之洞在办学宗旨、教育机构、教育经费、教学内容、师资条件以及教育途径方面的创新,不仅为发展武汉近代教育探索出了新思路,对现代教育的改革也不无启示。
教育制度上,张之洞通过变革旧学制、推行新学制,为“中体西用”教育思想的实现以及开展新式教育的实践提供了制度保障,是20世纪初年武汉成为全国教育发达之区的重要条件。
教育思想上,张之洞不媚“西”,不唯“中”,以中学包罗西学,以西学补充中学的态度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推动武汉乃至中国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迈进指明了方向。
张之洞对武汉教育近代化作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但,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也存在的诸多缺陷,反映出明显的为专制政治服务的倾向。
尽管如此,他在武汉和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地位还是不能抹杀。
张之洞对武汉教育最引人注目的贡献是创建经心书院。
1869年,经心书院初建;1889年,经心书院进一步扩建和改制,院舍设在武昌三道街(今武汉市第四十六中学内)。
后经迁建,书院规模相当宏大,共有学生教室、宿舍4栋80余间,并建有天文台和图书馆。
经心书院开办之初沿袭封建旧制,注重研究古学,教学内容局限于注解、史论、诗赋和杂著四种;鉴于甲午战败,学习科目后改为天文、兵法与算学。
张之洞的教育思想摘要:张之洞(1837~ 1909)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
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 在40 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
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
他注重师范教育,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
派遣学生及学务官员出国留学或考察教育;和袁世凯奏请递减科举,张之洞忠于清王朝,却因积极倡导改革传统教育,大力发展新式教育,成为封建教育制度的掘墓人和近代教育制度的奠基人。
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近代学制癸卯学制。
他倡办新式学校的活动及其教育思想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张之洞;教育思想;影响张之洞是着名的政治家和教育家 ,后起的洋务派领袖。
他在1898年着成的《劝学篇》中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体系,成为清末教育的指导思想。
张之洞对教育的作用与宗旨的看法,随着时局和他的处境不同而有所变化,以保障满清皇朝利益为依归。
他早期两任学政十年,教育宗旨是“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教育内容是“通经学古之学”,对象是培养少数士子,强调伦常名教,注重品行,不在求富求强,适应世变,此时出版的《輶轩话》和《书目答问》,极少涉及西学,甚至是用来抵制新学的。
中法战争后,张之洞认识到人才比武备更加重要,1885年上《筹议海防要策折》,指出“当时急务首曰储人才”,认为“战人较战具为尤急”,把教育局限于纯工具性的作用。
及至甲午战争初期,看见日本教育成功之例,稍改看法,把教育的作用由战人战具的关系提高到立学立国的关系来看,《吁请修备储才折》提出教育救国的基本思想:“立国由于人才,人才出于立学”,“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