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7
张之洞的故事张之洞(1820年-1885年),字之洞,号东岳,湖南湘乡人,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湖南的活雷锋”。
一、早年经历张之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
他勤奋好学,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仍然努力攒钱买书,自学成才。
他对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认识,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二、政治生涯张之洞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远见。
他曾任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直隶总督等重要职务,为地方政治和军事事务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积极推行改革,提倡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张之洞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
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兴办学校,提倡普及教育。
他认为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推动国家的发展。
他为湖南办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湖南教育的奠基人”。
三、为民造福张之洞在任职期间,一直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他积极推行减税减租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
他还注重农田水利建设,修筑水库、堤坝,改善了农田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业产量。
他还积极推动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张之洞还非常关心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
他积极推动妇女解放运动,提倡男女平等,倡导妇女参与社会活动。
他还关心孤儿、贫困儿童的教育和生活,积极推动儿童福利事业的发展。
四、廉洁奉公张之洞一生廉洁奉公,以身作则,深受人民的敬爱。
他坚决反对贪污腐败,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工作人员,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他注重节约开支,不浪费公款,为政府节约了大量的财政支出。
五、逝世与影响张之洞在任职期间,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的一生并不幸福。
他在任职期间,遭受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屈不挠地为国家和人民奋斗。
他于1885年逝世,享年65岁。
张之洞的事迹和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他的奉献精神和为民造福的理念,激励着后人不断努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张之洞的故事张之洞(1820年-1885年),字之洞,号东岳,湖南湘乡人,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湖南的活雷锋”。
一、早年经历张之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
他勤奋好学,年轻时曾在当地的私塾学习,后来考入湖南省立学堂。
在学堂期间,他刻苦钻研,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尤其对经济学和政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政治生涯张之洞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远见。
他曾任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直隶总督等职务,为地方政府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积极推行改革,提倡科学种植、工商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起。
他注重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张之洞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积极推动学校的建设和教育的普及,为湖南和湖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军事才能除了在政治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张之洞还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他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和组织能力。
他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各种战术和战略问题,为清朝政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胜利。
四、廉洁奉公张之洞一生廉洁奉公,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坚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官员廉洁奉公,反对贪污腐败。
他注重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政府的改革和发展,为人民谋福利,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五、对后世的影响张之洞的思想和行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改革思想和实践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的廉洁奉公精神和为民服务的理念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总结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在政治、军事和教育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思想和行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张之洞的故事张之洞(1820年-1885年),字之洞,号东岳,湖南湘乡人,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湖南的活雷锋”。
一、早年经历张之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
他勤奋好学,虽然家境贫寒,但他仍然努力攒钱买书,自学成才。
他对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有着深刻的认识,立志要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二、政治生涯张之洞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远见。
他曾任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直隶总督等重要职务。
在任期间,他积极推行改革,努力提升地方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
他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兴办学校,提倡科学教育,培养人才。
他还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产量。
他的政绩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抗击洪水张之洞在任湖南巡抚期间,面临着频繁的洪水灾害。
他深知洪水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决心要采取措施来防止洪水的发生。
他积极组织修筑堤坝,开挖排水渠,加强水利工程建设。
他还制定了严格的防洪措施,加强了对洪水的监测和预警,及时疏散受灾群众,减少了洪水造成的损失。
他的努力有效地减轻了洪灾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保护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四、反对外国侵略张之洞对于外国侵略有着强烈的反抗意识。
他积极参与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为保卫国家的独立和尊严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主张加强军事力量的建设,提高国防能力。
他还积极推动国内工业的发展,减少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高国家的经济实力。
他的努力为中国的抵抗外国侵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育事业张之洞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积极推动教育改革,提倡科学教育,培养人才。
他兴办学校,提供教育机会给更多的人。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培养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才。
他的教育事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逝世与影响张之洞在任职期间,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然而,他的改革和创新遭到了一些保守势力的反对和阻挠。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又号壹公、无竞居士,晚年自号抱冰。
汉族,清代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是对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纲领的一个总结和概括;毛泽东对其在推动中国民族 工业发展方面所作的贡献评价甚高,曾说过“提起中国民族工业,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三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武汉自强学堂(武汉大学)、湖北武昌幼 稚园(中国首个幼儿园)等。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姓名: 别名: 国籍: 民族: 出生地: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职业: 张之洞 张孝达,香帅 中国 汉 贵州贵阳市 1837 年 9 月 12 日(丁酉年) 1909 年 8 月 21 日 政治家 代表作品: 主张: 谥号: 祖籍:编辑本段人物简介宗教信仰: 主要成就:儒家 洋务运动健将之一,发展重 工业 兴办新式教育 创办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 堂等 《劝学篇》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文襄 河北南皮张之洞[1](1837 年~1909 年),字孝达,号香涛,别号壶公、抱冰,直隶南皮(今河 北南皮)人,生于贵筑县(今贵阳市),7 岁时随父到兴义府城就读,13 岁始回河北原籍应试, 考取秀才;15 岁时赴顺天府乡试中举人第一名,成“解元”;26 岁考取进士第三名,成为“探 花”,授翰林院编修。
1867~1873 年任湖北学政。
1874 年起任四川学政、山西巡抚。
1883 年中法战争爆发,因力主抗争任两广总督。
1889 年 7 月调任湖广总督,并多次署理两江总 督[2]。
1906 年升任军机大臣。
在督鄂 17 年间,张之洞力主广开新学、改革军政、振兴实业, 由此湖北人才鼎盛、财赋称饶,成为当时中国后期洋务新政的中心地区。
张之洞视察汉阳钢铁厂张之洞平生所为最为后人称道的是其在中国教育由封建传统向现代化迈进过程中所作 出的历史性贡献。
张之洞的故事张之洞(1820年-1885年),字之洞,号东岳,湖南湘乡人,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湖南的活雷锋”。
一、早年经历张之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
他勤奋好学,年轻时曾在当地的私塾学习,后来考入湖南省立学堂。
在学堂期间,他刻苦钻研,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尤其对经济学和政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政治生涯张之洞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远见。
他曾任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直隶总督等职务,为地方政府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积极推行改革,提倡科学种植、工商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起。
他注重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张之洞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积极推动学校的建设和教育的普及,为湖南和湖北地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倡实用主义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培养一大批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
三、军事才能除了在政治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张之洞还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他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和组织能力。
他善于运用兵法,灵活应对各种战术和战略问题,为清朝政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军事胜利。
四、廉洁奉公张之洞一生廉洁奉公,深受人民的爱戴。
他坚持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官员廉洁奉公,反对贪污腐败。
他注重实际行动,积极推动政府的改革和发展,为人民谋福利,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五、对后世的影响张之洞的事迹和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奉献精神和为民造福的理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楷模。
他的故事被广泛传颂,激励着人们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奋斗。
六、结语张之洞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教育家。
他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铭记他的贡献,传承他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一、前言张之洞,晚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曾任湖广总督,对晚清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深入了解张之洞的生平事迹及其对国家和社会的贡献,我近期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访谈等方式,对张之洞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二、张之洞生平简介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湖北武昌人。
咸丰十年(186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江南道监察御史等职务。
同治九年(1870年),张之洞调任山西巡抚,开始了他对地方治理的实践。
光绪十年(1884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担任此职务长达十年之久,期间他推行洋务运动,兴办实业,改革教育,对湖北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张之洞的社会实践及其贡献1. 推行洋务运动,兴办实业张之洞在湖广总督任期内,积极推行洋务运动,兴办实业,以提升国家的经济实力。
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企业,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2. 改革教育,培养人才张之洞重视教育,认为教育是国家富强的基础。
他在湖北创办了自强学堂、农工商学堂等新式学堂,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人才,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人才保障。
3. 改革军事,提升国防张之洞在军事方面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他创办了湖北新军,引进西方军事制度,提高军队素质,使湖北成为全国军事改革的典范。
4. 推动地方治理,改善民生张之洞注重地方治理,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善民生。
他重视农业生产,提倡兴修水利,减轻农民负担,使湖北地区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5. 促进文化交流,传播西方文明张之洞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推动文化交流。
他聘请了一批西方学者来华讲学,传播西方科技、文化等知识,使湖北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四、实践活动内容1. 查阅资料我通过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阅了大量关于张之洞的生平事迹、著作、研究论文等资料,对张之洞的生平、思想、贡献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张之洞 -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字孝达,清代直隶南皮人。
咸丰二年(1852年)十六岁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廿七岁中进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历任教习、侍读、侍讲、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多次署理,从未实授)、军机大臣等职,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张之洞早年是清流首领,后成为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教育方面,他创办了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湖北农务学堂、湖北武昌蒙养院、湖北工艺学堂、慈恩学堂(南皮县第一中学)、广雅书院等。
政治上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工业上创办汉阳铁厂、大冶铁矿、湖北枪炮厂等。
八国联军入侵时,大沽炮台失守,张之洞会同两江总督刘坤一与驻上海各国领事议订"东南互保",并镇压维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军起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顾命重臣晋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谥文襄。
有《张文襄公全集》。
张之洞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
曾在广东发展工业(白云山铁厂、珠江南岸织布官局等)后迁至湖北。
1889年至1907年任湖广总督。
在英国、德国支持下,成为后起的洋务派首领。
督鄂期间,着力扶持民族工业,先后开办汉阳铁厂、湖北兵工厂、马鞍山煤矿、湖北织布局、湖北缫丝局等重轻工业企业,并筹办芦汉铁路。
他主持修筑的武昌南北长堤和汉口后湖长堤排除水患,划定了20世纪初的武汉三镇与今天的武汉市相近的城市规模,同时支持民族企业家操办水电等现代化市政建设,为武汉自近代以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1890年创建两湖书院。
1893年奏请清政府创办自强学堂(武汉大学前身)。
1894年署理两江总督。
曾上疏阻和议,要求变通陈法,力除积弊。
邀请外国教官训练江南自强军。
1896年回武昌,任湖广总督,按照德国制式改造湖北旧军为新式陆军。
创办湖北武备学堂。
德国教官法金汉后来是一次大战时期德意志帝国总参谋长。
张之洞的故事张之洞(1820年-1885年),字之洞,号东岳,湖南湘乡人,清朝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之一,被誉为“湖南的活雷锋”。
一、早年经历张之洞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显示出聪明才智。
他勤奋好学,年轻时曾在当地的私塾学习,后来考入湖南省立学堂。
在学堂期间,他刻苦钻研,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尤其对经济学和政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政治生涯张之洞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才能和远见。
他曾任湖南巡抚、湖北巡抚、直隶总督等职务,为地方政府的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积极推行改革,提倡科学种植、工商业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兴起。
他注重民生,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
张之洞还非常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他积极推动学校的建设和改革,提倡新式教育,注重培养人才。
他在湖南创办了许多学校和图书馆,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他还亲自担任教育机构的负责人,致力于培养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军事才能除了在政治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张之洞还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
他曾参与许多战役,表现出了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勇敢的战斗精神。
他在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中都有重要的贡献,为清朝政府保卫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为人民谋福祉张之洞一生致力于为人民谋福祉,他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
他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的进程,提倡科学种植和工商业发展,为人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他还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张之洞还非常重视社会公益事业。
他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捐资助学,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
他还积极推动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保障。
他的善举和慈善事业得到了人民的广泛赞誉和尊敬。
五、逝世与影响张之洞于1885年逝世,享年65岁。
他的去世给中国政治、教育和军事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在近代,资本主义道路虽然没有成为中国的归宿,但是,为资本主义前途而进行的各种斗争,却成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杠杆。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开端于洋务运动,洋务派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了这一历史重任。
勿庸讳言,他们对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化作出了不同程度的贡献。
这期间,人们自然记起了洋务运动后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张之洞。
本文试从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军制改革和政治领域方面,就其对中国近代化的努力与贡献,作初步探索。
一近代化是指人类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各个方面综合性变化的历史过程。
它不仅包括经济方面的内容,也包括政治、军事、文教、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的变化。
但是,经济领域的变革,却是一切变革的前提和原动力。
在近代中国,首先采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不是张之洞,然而张之洞却在他所治理的长江中下游,大力推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
(一)张之洞大力创办近代工矿交通业。
西方资本主义的隆隆炮声将他从中世纪的治国幻梦中惊醒,使他看到了民族的危难,看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某些近代“文明”,于是,他发出了“自强”的呼声,并采取了学习西方之长的实际步骤,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应该说,在向西方学习的洋务派之中,他的起步是比较晚的,但是他的起点却比较高。
他从涉足清廷“自强新政”始,便在着手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纺织工业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人近代钢铁工业的创办。
他认为要发展近代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和交通运输业等,都离不开钢铁。
这样,他就抓住了发展近代工业的关键,并不畏艰险,毅然创办钢铁企业。
在这一点上,他的见识、胆略和魄力,实高出李鸿章、左宗棠一筹。
1890年动工,1893年基本完工的汉阳铁厂包括大小十厂,两座炼钢炉,三千工人。
虽然由于经费异常短细,本国又缺乏经营管理近代大工业的经验等原因,造成了惊人的损失浪费,一度致使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与原来的设想有很大的差距,但它毕竟是我国近代第一个钢铁工业企业,而且也是当时亚洲第一个钢铁企业。
1908年,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合并为汉冶萍公司,创建了我国近代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
尽管从1900年起,逐步被日本资本所控制,但它在艰难喝撅之中保存下来,成为新中国武钢的前身。
张之洞曾经不无自豪地将他主持创办的汉阳铁厂、大冶铁矿、马鞍山煤矿、湖北枪炮厂和湖北织布官局、纺纱官局、缥丝局、制麻局,这四大重工业和四大轻工业,称作“自相握注”的工业体系。
此外,在他任湖广总督期间,武汉地区还相续办起了造纸厂、针钉厂、制皮厂、毡呢厂、印刷厂等等。
他对修堤、敷设电线、安装电灯电话、自来水等近代公用事业,也积极给予支持。
张之洞在湖北地区兴办近代工矿企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1、奠定了湖北地区近代工业的基础。
张之洞赴鄂之前,该地区几乎没有近代民族工业。
自从他任湖广总督后,在这片沉睡的土地上才崛起了第一批中国自办的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使这个地区从手工业生产进人了近代机器生产,并成为我国中部的重要工业基地。
2、促进和刁葺导了湖北地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首先,由于引进西方的先进机器设备和新式技术,不仅开了社会风气,吸引和刺激了部分地主宫僚富商投资近代知识的科技人才和产业工人,积累了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从而为近代纯商办的民族工业之诞生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其次,张之洞对民族工商业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扶助。
筹建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之初,他即表示办厂是“官为商倡”,侯有规模,效成利见,商民必然“欲羡”,然后招商承办。
汉阳铁厂官商合办之后,他为之奏请免税十年;湖北布、纱、丝、麻四局,后来也都直接转化为商办企业,从而扩大了纯商办的民族资本的阵营。
制麻局商办后,张之洞也为之奏请暂免税厘,并建议清廷访各省仿办。
张之洞为解决铁厂燃料,晓谕两湖商民,自购机器开采煤矿,“无力者,由宫置买抽水机租与开采”。
这些措施,对民族工业的产生,无疑起了诱发和促进作用。
从甲午战争后到辛亥革命前,武汉地区开办的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已有四十余家。
3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湖北织布局利用当地盛产的棉花进行纺织,销路颇旺。
“湖北织布局一开,而江汉关进口洋布已岁少十余万匠,可为明征”。
芦汉铁路的钢轨大部分由汉阳铁厂制造。
4、在客观上为湖北地区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造就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张之洞在湖北尤其在武汉地区创办的近代工业,使这个地区资本主义发展较快,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力量也比较雄厚。
总之,张之洞兴办近代工矿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湖北地区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推进了该地区的近代化历程,并对推动全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中日甲午战争后,张之洞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自己的洋务思想和变法改革的各项主张。
他向游廷提出了亚练陆军、圣练海岸、亚造铁路、各省分设枪炮厂、广开学堂、速进商务、讲求工政、派人清历等九项自强救时之策。
在经济方面,鉴于外国在华投资设厂的严重威胁,张之洞发展民族工业与之商战的思想越来越清晰。
他说:“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主国,此皮毛之论也。
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
他建议清廷于各省设工政局加意讲求,以使“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以广其出”,“以敌其人”,这是“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术,不仅为御海计,而御海自在其中矣”。
他在两江总督任内,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民间兴办近代工商业。
为改变“但有征商之政,而少护商之法”的局面,他要求各省设立商务局。
他自己率先筹办苏州、上海、镇江、通州等地的商务局,并将原订纱机拨苏州商务局,作为官商合办。
此外,他还奏请规划筹办江浙铁路,主张中国自设邮局,以“挽利权”。
百日维新期间,张之洞认真执行光绪帝的“振兴商务”、“讲求工艺”的经济政策,派人试办汉口商务局,并具体拟定商务局关于奖励新创机厂,保护体恤民族工商业等八项应办事宜。
可见,甲午战争后,张之洞的洋务思想和洋务实践,在深度和广度上较之中法战争后都有所发展,其社会影响也更大了。
如果说中法战争后张之洞主要致力于自己兴办企业,那么,甲午战争后,他已开始注意运用政权的力量推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并为促进近代经济的发展作了一定的努力。
当然,由于他封建地主阶级的属性,对民族工业的支持也不是毫无限制的。
甲午战争后,江南绅商投资修筑苏沪路、宁沪路的积极性很高。
可是张之洞强调仍须官为督理,坚持“商能争利,不能分权”,挫伤了绅商投资筑路的积极性。
(三)在义和团运动浩大声势和八国联军炮火的震撼下,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被迫推行了一系列改革的“新政”。
清末“新政”实质上是清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施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化的改革。
而张之洞是清末“新政”的主要策划者和推行者。
经过几个月的酝酿串联,张之洞于1901年7月发出三个关于遵旨筹议变法的独奏和会奏折,提出整顿中法十二条,采用西法十一条,明确指出:“整顿中法者可以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为富强之谋也”。
要求清政府以西方的“吏治、财政、学制、兵备”改造贫弱落后的中国。
他特别强调农业的重要,明确地阐述工农商的关系。
他说:“富民足国之道以多出土货为:要义,无农以为之本,则工无所施,商无可运”。
所以,“欲图本富,首先修农政,欲修农政,必先兴农学”。
张之洞也特别重视工业。
他说:“世人多谓西国之富以商,而不知西国之富,实以工。
盖商者,运已成之货;工者,造未成之货”。
所以工是关键环节。
他具体提出了推进工业生产发展的几项措施,其中提到设工艺学堂,培养技术工人;设劝工场,陈列本省生产货物、工作机器,使人参观,一以察各国之好恶;一以考工艺之优细,使工人自相勉励。
张之洞还分析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争夺路矿利权的严重形势,指出中国路矿“久为外人垂涎”,特别是近年来,各国纷纷集股来华,“或籍开矿而揽及铁路,或因铁路而涉及开矿。
”尤其《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国公司更必接踵而来,各省利权将为尽夺,中国无从自振矣”⑥。
他建议清政府制定矿路章程,“务使界址有限,资本有据,兴办有限”,华洋商人一律均沾,致使中国“自然之大利不致为中国无穷之大害”。
此外,他还主张制定限制洋商,保护和鼓励华商的“商律”,制订“照会各国颁行天下,一体遵守的”交涉刑律。
他还反对列强各国在中国自设邮局,“侵我主权”,力主内地必由地方官自行兴办,以免凯舰。
可见,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列强在中国疯狂掠夺工商路矿利权的严酷现实,使张之洞产生了如何维护国家利权的思想主张,这即是他力主制订各种章程、律例的基本出发点。
他企图效法西方资本主义的经济立法和法律制度,来维护国家的主权,保护和发展中国的各项利权。
清政府为形势所迫,基本上采纳了他的整顿中法,采用西法的建议。
1903年以后,清政府相继颁行了商律、奖励公司章程、商会简明章程、重订铁路简明章程、重订矿务暂行章程、刑律等等。
勿庸讳言,这些章程、律例,既包含着对列强侵略势力妥协的因素,但也蕴含着奖励民族工商业,图谋抵制外资扩张的成份。
《中国矿务章程》明确规定:“各国人民必能遵守中国法律,乃准其承允矿商。
又洋商非与华商合股,断不准其独自开采”。
他的指导思想是既“藉资”于外商开采地下资源,又“不令外人独专其利”以“保利权”。
而且,这些律例章程,使中国的工商路矿司法等方面的管理措施,带上了近代化的色彩。
实际上促进了20世纪初全国范围内振兴工商业的热潮,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向近代化迈进的历程。
二近代史上,凡是具有政治远见的人,都十分重视教育。
而张之洞可谓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突出代表。
早在中法战争后不久,他在《筹议海防要策折》中,就将“储人才”作为向清廷提出的“救时之策”之一,奏请设立水陆师学堂。
1889年任湖广总督后,在武汉地区创办了一系列的近代文化教育事业。
甲午战争前,曾设立方言商务学堂、自强学堂,战后又设武备学堂、农务学堂。
从1902年至1907年间,全省最高学府两湖书院改为两湖大学堂,自强学堂改为文普通中学堂,武备学堂、防营将弃学堂改为武高等学堂,后改为武师范学堂,两湖高等学堂改为两湖师范学堂,并创设武普通中学堂、湖北师范学堂、高等小学堂,复设方言学堂。
并于湖北洋务局附设路矿学堂,还有模范小学蒙养院、医学院等等。
各府、州、县的中学、师范、高等小学校达70多所。
张之洞是洋务派中创办新式学堂最多的一个,而且学校类型比较齐全。
此外,他还举办湖北官报、湖北农学报、商务报,设立省图书馆、江楚编译局,同时多次派人赴日本和殴美国家留学。
清未湖北留学生占全国四分之一。
张之洞在湖北举办文教事业,虽然主观上是为维护和强化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但他有通过这些开拓性的措施,传播西方的科学文化,提高这个地区的文化素质,改变封闭守旧的社会风气,以便顺利地效法西学,着意培养自己的技术骨干力量,以达到“自强”目的的用意。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个地区的知识结构,造就了一批不仅具有近代科学文化知识,而且志在推翻清王朝的新型知识分子、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