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效应
- 格式:ppt
- 大小:106.50 KB
- 文档页数:13
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电子效应是影响有机化合物反应活性和反应规律的重要因素之一,深入理解有机化学中的电子效应,可以对有机化学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方向发展。
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和超共轭效应;有时三种效应同时存在,表现共同作用的综合结果。
一、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 )诱导效应是电子效应的一种,是由路易斯(Lewis )首先提出。
路易斯认为,对于有机化合物,诱导效应是由一个电负性较强的原子X 取代了碳原子上的氢原子后,在C -X 键上产生一个极性分布,这个极性分布通过电性诱导作用,在分子中其它键上引起一系列的极性变化,结果在整个分子中产生一个向着X 原子方向的较大范围的电子运动,这种电子运动称为诱导效应:CCδ-电负性比碳弱的元素原子也可以在分子中引起一系列的极性变化,只是所产生的诱导效应的方向刚好相反。
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引入一个基团或原子后,由于原子的电负性差异,导致σ键电子的移动,使分子中的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不但发生在直接相连的部分,也可以影响到不直接相连的部分。
这种因某一原子或基团的极性而引起电子沿碳链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如氯丙烷分子中,取代在碳上的氯原子的电负性较强, C -Cl 键产生偶极,使与氯原子连接的第一个碳原子(α-碳原子)产生部分正电荷(δ+),也使第二个碳原子带有部分正电荷,第三个碳原子带有更少的正电荷,依次影响下去。
这种影响的特征是沿着碳链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迅速减弱或消失,一般传递到第三个碳原子就可忽略不计。
诱导效应是一种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并不能完全转移到另一原子,只是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亦即键的极性发生变化。
δ+ δ+ δ+ δ- CH 3—CH 2—CH 2→Cl1.静态诱导效应(I s )诱导效应分为静态诱导效应和动态诱导效应。
静态诱导效应是由分子本身结构决定的,是分子本身所固有的极化效应,与由极性溶剂或反应试剂等产生的外电场无关。
诱导效应,即因分子中原子或基团极性(电负性)不同而致使成键电子云在原子链上向某一方向移动的效应。
其本质是静电感应。
电子云偏向电负性较强的基团或原子(如氟)移动。
诱导效应的强弱程度可以通过测量偶极矩而得知,也可以通过比较相关取代羧酸的酸解离常数而大致估量。
它随距离的增长而迅速下降,故一般情况下只需要考虑三根键的影响。
诱导效应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电子云是沿原子链移动或传递的,这一点与场效应不同。
诱导作用的大小一般以氢为标准进行比较:吸电子能力比氢强的基团或原子具吸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示;给电子能力比氢强的基团或原子则具给电子诱导效应,用+I表示。
取代基的诱导效应强弱有如下规律:
∙同族元素中,原子序数越大,吸电子诱导效应越弱;同周期元素中,原子序数越大,吸电子诱导效应越强。
∙基团不饱和程度越大,吸电子诱导效应越强。
这是由于各杂化态中s轨道成分不同而引起的,s成分越高,吸电子能力越强。
∙正电荷基团和含配位键(直接相连)的基团具吸电子诱导效应,负电荷基团具给电子诱导效应。
∙烷基具给电子诱导效应和给电子超共轭效应。
常见基团的诱导效应顺序如下:
∙吸电子基团:NO2 > CN > F > COOH > Cl > Br > I > C≡C > OCH3 > OH >
C 6H
5
> C=C > H
∙给电子基团:(CH3)3C- > (CH3)2CH- > CH3CH2- > CH3- > H。
诱导效应目录[隐藏]概述简史诱导效应的产生诱导效应的递降率诱导效应指数番茄叶挥发性物质诱导效应[编辑本段]概述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发生极化的效应,叫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的特征是电子云偏移沿着ζ键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减弱或消失。
例如,醋酸是弱酸(pKi=4.76),醋酸分子中的α-碳原子上引入一个电负性比氢强的氯原子后,能使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向氯原子偏移,结果增强了羟基中氢原子的质子化,使一氯醋酸成为强酸(pKi=2.86,酸性比醋酸强)。
比较各种原子或原子团的诱导效应时,常以氢原子为标准。
吸引电子能力(电负性较大)比氢原子强的原子或原子团(如—X、—OH、—NO2、—CN等)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负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向取代基。
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原子弱的原子或原子团(如烷基)具有给电子的诱导效应(正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离取代基。
在诱导效应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电子移动的方向,表示电子云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诱导效应是一种短程的电子效应,一般隔三个化学键影响就很小了。
诱导效应只改变键内电子云密度分布,而不改变键的本性。
在分子中各相邻的共价键上以静电诱导方式引起的各价电子对的偏移(ζ 键电子的偏移)。
诱导效应在有机化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反应机理和有机合成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编辑本段]简史1923年G.N.路易斯首先提出取代基团吸引或释放电子的作用可以在整个分子中的各键上引起价电子对移动的概念。
C.K.英戈尔德等将常见的基团和原子排列成一个诱导效应强弱的定性序列。
还有不少科学工作者根据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反应平衡常数和速率常数等方面的大量实验结果,提出了各种基团特性常数,以定量或半定量地表达基团的诱导效应强弱。
专题电子效应在共价键中,因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或因分子的结构和成键方式的影响,电子云往往不是均匀地分布在成键原子周围,会出现电子云偏向某个原子,或发生电子云“离域”(绕多个原子核运动)。
这种电子的偏向或离域,称电子效应。
电子效应主要有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
一、诱导电子效应:分子因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电子云偏向电负性大的元素,出现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的现象,称诱导电子效应(I)。
电子云偏向电负性大的元素,为“吸电子”诱导效应(-I);电子云偏离的元素,为“给(推)电子”诱导效应(+I)。
如:效应基团推电子-R(烷基)吸电子-X、-OH、-OR、-NH2、-NO2、-SH、-SR、-CX3等原子的电负性越高,对应的基团吸电子诱导效应也会越强。
-C≡CH> -CH=CH> -CH2CH3对于不同杂化状态的碳原子来说,s成分越多,其吸电子能力越强诱导效应的特点:诱导效应可沿碳链的σ键依次传递,强度迅速减弱。
σ+表示部分正电荷,σσ+表示微弱的正电荷,一般超过3个σ键以后影响几乎消失。
因此通常只考虑与官能团直接相连的第一个碳原子所受的影响(即α-C的影响)。
形象地说,导效应是短程的,也是永恒的。
二、共轭电子效应:1、共轭体系及分类:分子中,多个相互连接的原子,各提供一条P轨道,两两间彼此平行重叠形成的π键称共轭π键(大π键)。
具有共轭π键的分子,其共轭部分又称共轭体系。
有共轭体系的分子,π电子云分布在参加共轭的原子上,称π电子的离域。
形成条件单双键交替或双键与苯环双键(苯环)相连的原子上的p轨道与π键的p轨道共轭效分类π-πp -πp -p例CH2=CH2稳定性顺序为π-π> p -π> p -p(1)π -π共轭:如:1,3-丁二烯。
实测分子在同一个平面上,4个碳原子都采取SP2杂化,每个C上未杂化的P轨道与该平面垂直,彼此间平行重叠成π键。
如图所示:共轭的结果:分子中4个碳原子提供4条P轨道,4个电子,形成共体系,表示为π44电子云围绕分子中的4个碳核运动(离域),有平均化趋势:在分子中的C2和C3间有π键性质,碳碳键键长也趋于平均化。
诱导效应与共轭效应首先介绍诱导效应:诱导看相连原子的电负性,即该原子吸电子的能力,是最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
可以理解为静电吸引,远了就吸引弱了,所以隔两根键或隔三个原子后基本可忽略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为什么能这么简单粗暴的对待,主要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连接两原子成键的sigma键,也就是头碰头重叠的键,电子在两原子间共享穿梭,受两原子束缚,所以电子怎么分配由两原子的吸电子能力决定。
而电负性大的原子,即吸电子能力强的原子犹如带更多正电荷的带电小球(想象做高中物理带电小球受力分析的情景),对电子的吸引力就是比电负性小的原子要强,所以两原子间的电子就偏向电负性大的原子,基团也一样。
从这一角度(sigma键电子偏移结果)来看,电子偏向某一方的原子或基团就称为诱导吸电子基,反之则称为诱导给电子基。
诱导吸电子能力只看原子电负性大小,电负性越大,电负性大的原子越多,吸电子能力越强。
所以那些电负性大的原子(氟 F.氧O.氮N等),或带有很多个这样原子的基团(硝基NO2,羧基COOH,三氟甲基CF3等),一般就是吸电子基。
有机化学中都是碳原子做骨架,因此一般原子电负性都跟碳比较,电负性比碳大的就是吸电子诱导,比碳小的就是给电子诱导,说起来诱导基团或原子不多,一般是含硅基团,高中学过,同一主族自上而下原子电负性减小,或者说氧化性降低,还原性升高,所以硅电负性比碳小,那诸如三甲基硅基等含硅的烷基取代的基团都是诱导给电子基。
当然硅这族下面的原子也是诱导给电子基,只是不常见。
其次介绍共轭效应:共轭效应看pai键中某原子的电子云密度。
注意!讨论的电子与诱导效应的电子不一样!我们都知道共轭体系稳定,这是由于共轭能分散电荷,使体系的电子分布趋于平均化(理想状态,苯环就是如此,但链状共轭体系达不到,我们只是借鉴思考方式),链状共轭体系的共轭范围越大越稳定。
环状共轭体系由于涉及芳香性,不能下此结论。
诱导效应就像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电负性谁大电子归谁;共轭效应就像社会主义,电子共享且均匀化(相信学习离子键和共价键时老师打过这比方)。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基团1.引言1.1 概述概述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是有机化学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描述了基团对分子性质和化学反应的影响。
这些效应可以通过基团中电子的分布和能级重新排布来解释。
在有机化学中,分子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往往受到其结构中基团的影响。
基团是分子中与主要化学反应有关的部分,它们通过共享或吸引电子的方式参与到反应过程中。
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描述了基团通过电子的重新分布来影响分子的性质和反应性。
诱导效应是指一个基团通过共享电子对另一个基团施加一定的电子密度或电荷的效应。
通过共享电子,基团可以增加或减少某个区域的电子密度,进而影响分子的极性和电荷分布。
这种效应可以通过电子云的极性和取向来实现。
例如,一个含有引入电子密度的基团可以通过共享电子而使周围区域的电子密度增加,从而增强其亲电性。
相反,一个含有吸引电子的基团可以通过共享电子而减少周围区域的电子密度,从而降低其亲电性。
共轭效应是指存在共轭结构的基团通过重新排布电子能级来影响分子的性质。
共轭结构是指分子中存在两个或多个相互共享电子的不饱和中心。
这些共轭结构可以具有特定的能级分布,使得分子的π电子在共轭系统中流动。
由于共轭结构的存在,分子的共振能级发生变化,导致分子的电子分布和性质发生改变。
共轭效应可以影响分子的化学稳定性、光学性质以及反应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基本概念、定义和解释,并通过一些实例加以说明。
同时,还将讨论它们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应用,并探讨它们对分子性质的重要影响。
最后,我们将总结这两种效应的特点和应用,并展望它们在未来有机化学研究中的潜在价值。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讨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定义、机制和实际应用。
我们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基团效应,并将其应用于有机合成和反应设计中。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来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
首先,在引言部分(章节1)中,我们将简要介绍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的概念,并明确本文的目的。
诱导效应1简介诱导效应的特征是电子云偏移沿着ζ键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减弱或消失。
例如,醋酸是弱酸(pKa=4.76),醋酸分子中的α-碳原子上引入一个电负性比氢强的氯原子后,能使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向氯原子偏移,结果增强了羟基中氢原子的质子化,使一氯醋酸成为强酸(pKa=2.86,酸性比醋酸强)。
2简史1923年G.N.路易斯首先提出取代基团吸引或释放电子的作用可以在整个分子中的各键上引起价电子对移动的概念。
C.K.英戈尔德等将常见的基团和原子排列成一个诱导效应强弱的定性序列。
还有不少科学工作者根据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反应平衡常数和速率常数等方面的大量实验结果,提出了各种基团特性常数,以定量或半定量地表达基团的诱导效应强弱。
其中最著名的是L.P.哈米特的取代常数ζ(见哈米特方程)和R.W.塔夫脱的极性取代常数ζ*。
1962年蒋明谦和戴萃辰认为诱导效应不仅与成键原子的电负性有关,还与键长有关,并根据原子的电负性及其共价半径,提出用诱导效应指数来定量地表示基团的诱导效应强弱。
3比较标准比较各种原子或原子团的诱导效应时,常以氢原子为标准。
吸引电子能力(电负性较大)比氢原子强的原子或原子团(如—X、—OH、—NO2、—CN等)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负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向取代基。
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原子弱的原子或原子团具有给电子的诱导效应(正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离取代基。
在诱导效应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电子移动的方向,表示电子云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诱导效应是一种短程的电子效应,一般隔三个化学键影响就很小了。
诱导效应只改变键内电子云密度分布,而不改变键的本性。
在分子中各相邻的共价键上以静电诱导方式引起的各价电子对的偏移(ζ 键电子的偏移)。
4产生诱导效应是由于一个共价键的价电子对在两原子间的不对称状态(键的极性状态),或由于一个成键原子带有电荷所引起。
一个共价键价电子对的不对称共用状态是由这两个成键原子的电负性不同引起的。
诱导效应目录[隐藏]概述简史诱导效应的产生诱导效应的递降率诱导效应指数番茄叶挥发性物质诱导效应[编辑本段]概述诱导效应是指在有机分子中引入一原子或基团后,使分子中成键电子云密度分布发生变化,从而使化学键发生极化的现象,称为诱导效应(Inductive Effects)。
在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由于电负性不同的取代基(原子或原子团)的影响,使整个分子中的成键电子云密度向某一方向偏移,使分子发生极化的效应,叫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的特征是电子云偏移沿着ζ键传递,并随着碳链的增长而减弱或消失。
例如,醋酸是弱酸(pKi=4.76),醋酸分子中的α-碳原子上引入一个电负性比氢强的氯原子后,能使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向氯原子偏移,结果增强了羟基中氢原子的质子化,使一氯醋酸成为强酸(pKi=2.86,酸性比醋酸强)。
比较各种原子或原子团的诱导效应时,常以氢原子为标准。
吸引电子能力(电负性较大)比氢原子强的原子或原子团(如—X、—OH、—NO2、—CN等)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负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向取代基。
吸引电子的能力比氢原子弱的原子或原子团(如烷基)具有给电子的诱导效应(正的诱导效应),用I表示,整个分子的电子云偏离取代基。
在诱导效应中,一般用箭头“→”表示电子移动的方向,表示电子云的分布发生了变化。
诱导效应是一种短程的电子效应,一般隔三个化学键影响就很小了。
诱导效应只改变键内电子云密度分布,而不改变键的本性。
在分子中各相邻的共价键上以静电诱导方式引起的各价电子对的偏移(ζ 键电子的偏移)。
诱导效应在有机化学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它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反应机理和有机合成中起很重要的作用。
[编辑本段]简史1923年G.N.路易斯首先提出取代基团吸引或释放电子的作用可以在整个分子中的各键上引起价电子对移动的概念。
C.K.英戈尔德等将常见的基团和原子排列成一个诱导效应强弱的定性序列。
还有不少科学工作者根据化合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反应平衡常数和速率常数等方面的大量实验结果,提出了各种基团特性常数,以定量或半定量地表达基团的诱导效应强弱。
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场效应等一.诱导效应1.基础知识存在于不同的原子形成的极性共价键中如:X d- ←A d+在多原子分子中,这种极性还可以沿着分子链进行传递X d- ←A d+ ←B dd+ ←C ddd+Y d+→A d- →B dd- →C ddd-由于原子或原子团电负性的影响,引起分子中电子云沿σ键传递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这种效应经过三个原子后其影响就很小诱导效应的方向,是以氢原子作为标准。
用-I表示Y d+ →d-CR3H—CR3 X d- ←d+CR3+I效应比较标准-I 效应+I诱导效应与-I诱导效应相反。
具有+I效应的原子或原子团与碳原子成键后,可使电子云偏向该碳原子。
正诱导效应用+I表示。
例:C H3C H3C CH H常见的具有+I 效应的基团有:―O―>(CH3)3C―>(CH3)2CH―>CH3CH2―>CH3―>D―常见的具有-I效应的基团有:―CN,―NO2>―F >―Cl >―Br >―I >RO―>C6H5―>CH2=CH―一般来说,诱导效应的强弱变化有以下规律:A.同一族的元素随着原子层的增加而吸电子诱导效应降低。
如:—F > —Cl > —Br > —I—OR > —SR—NR2 > —PR2B.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吸电子诱导效应增加。
如:—F > —OR > —NR2 > —CR3C.不同杂化状态的碳原子以s轨道成分多者吸电子能力强。
(sp>sp2>sp3)反映在基团方向时,如:D.带正电荷的基团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带负电荷的基团具有给电子诱导效应。
与硫直接相连的原子,具有共价键,有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
上面为静态分子中所表现出来的诱导效应,称静态诱导效应,它仅与键本身的极性有关。
另外,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分子受到许多外界条件的影响,例另一分子的影响,其它进攻试剂的影响,溶剂的影响等等。
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分子会发生诱导极化,这种在外界电场影响下在化学反应时才表现出来的诱导效应称为动态诱导效应。
电子效应分子中原子间电子云分布既受成键原子性质影响,也受不直接相连原子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称为电子效应,分为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两种。
电性分析需要同时考虑两者。
一、诱导效应诱导效应(I):影响通过静电诱导作用沿σ键传递;由近→远依次减弱,3个C后≈0诱导效应分类:吸电子(-I):电负性>H ;给电子(+I):电负性<H诱导效应表示:C Z吸电子(-I);C斥电子(+I)Y电负性大小次序:F>OH>>NH2>Cl>Br>I>OCH3>≡CH>C6H5>CH=CH2>H>CH3>C2H5>CH(CH3)2>C(CH3)3产生吸电子诱导效应的主要有含O/N的基团(强效应)、卤素(强)、不饱和烃基(较弱)产生给电子诱导效应的主要是饱和烃基(弱效应)例题一:CH3CH2CH=CH2 + HBr → ?解(1):从诱导效应考虑:CH3CH2 CH CH2δ+-所以得到CH3CH2CHBrCH3(马氏产物)解(2):从反应中间体碳正离子稳定性考虑:C+的⊕被分散↑,稳定性↑,更易生成,故有:叔C+>仲CH+>伯CH2+>CH3+CH3CH2CH=CH2+ HCH3CH2CHCH3CH3CH2CH2CH2++更稳定所以得到CH3CH2CHBrCH3(马氏产物),与诱导效应分析结果一致因此:简单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加成,氢加到氢多的碳上。
例题二:复杂烯烃的加成CCl3 CH=CH2 + HCl???解(1):从诱导效应分析:δ+δCCl3 CH CH2,故得到CCl3 CH2 CH2Cl解(2):从碳正离子稳定性分析:+CCl 3 CH=CH 2CCl 3 CH 2 CH 2+CCl 3 CH CH 3更稳定(诱导隔了一个碳)故得到CCl 3 CH 2 CH 2Cl ,与诱导效应分析结果一致(但形式上是反马产物)。
诱导效应和运动后效
诱导效应
诱导效应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产生运动的现象。
比如,夜空中的月亮是静止,云是运动,如果以云为参照系,就会发现原来不会月亮就运动了,这样的现象,直接晚上看夜晚的月亮和云,这样就可以理解了。
强调相对运动。
运动后效
运动后效是在注视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
比如,先注视瀑布的某一处(瀑布是往下流),在看某个静止的田野,田野上静止的一切在向上飞升。
原理在于感知这种运动的视神经会感到疲劳,出现了相反方向的现象。
举个例子:当一列火车经过时,感觉树木向反方向运动,诱导效应。
当一列火车经过后,感觉树木向反方向运动,运动后效。
最大的区别是同时发生还是先后发生。
诱导效应可以理解为物理上的相对运动。
运动后效可以理解为心理上的视觉后效。
运动后效的原理是由于感知这种运动的视觉神经会变疲劳,疲劳后的视觉由快速运动物体转为看较为慢速、较为静止物体的时候,视觉神经的感应就会出错,而人的大脑会将此解释为反方向的运动。
诱导效应中,如果只是单眼接受运动刺激,而双眼出现了运动
后效,说明运动后效不是产生于视网膜水平,而是出现在中枢或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