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也可以画出来_1
- 格式:docx
- 大小:15.56 KB
- 文档页数:7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填一填画一画
摘要:
1.题目背景及要求
2.填空题解答过程
3.画图题解答过程
4.总结与建议
正文:
二年级数学第六单元填一填画一画
作为一名二年级的小学生,你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现在我们来完成这个有趣的填空画图练习,提高你的数学能力。
一、填空题
1.8 + 5 = _____
2.14 - 7 = _____
3.10 ÷2 = _____
答案:1.13 2.7 3.5
二、画图题
请根据以下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
1.画一个长方形,长是6 厘米,宽是4 厘米。
2.在长方形内部画一个最大的圆。
解答过程:
1.先画一个长方形,按照题目给出的长和宽,我们可以用直尺和铅笔画出
一个长6 厘米、宽4 厘米的长方形。
2.在长方形内部画一个最大的圆。
由于圆的直径等于长方形的宽,所以我们可以在长方形的正中央画一个直径为4 厘米的圆。
通过这个练习,你可以巩固加减法运算和几何图形的认识。
在解答过程中,要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做到准确无误地完成任务。
在画图时,注意使用直尺和铅笔,保持线条的清晰和整洁。
希望这个练习能帮助你提高数学能力,不断进步。
看完这些正多边形的尺规作图⽅法,你还不认为数学也是⼀种艺术吗?荟思正多边形的尺规作图,虽然是⼀个很纯粹的数学问题,但同时也极具艺术欣赏价值!尺规作图问题是⾮常古⽼的数学问题,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时期就开始研究了。
⼈们好奇什么样的图形可以⽤尺规作图的⽅法得到,什么样的图形不可以。
对于可以尺规作图的图形,很好办,想尽办法得到作图⽅法就解决问题了。
对于那些还没想到作图⽅法的图形就⽐较为难,因为不知道是因为不存在这样的作图⽅法,还是因为作法太复杂,所以还没⼈能发现这样的⽅法。
例如三等分⾓问题,就是很长时间⾥都找不到作图⽅法,最终证明是不可能办到的。
再次特别强调⼀下,在尺规作图问题中,直尺是不带刻度的,我们只能⽤它来画直线。
在各种图形中,正多边形是⼤家⽐较感兴趣的⼀类。
由于圆规可以画圆,⽽所有正多边形都可以内接于圆,因此它的所有顶点都在圆周上。
这样看来,正多边形应该很有希望⽤尺规作图。
⽽且,前⼏个正多边形的作图⽅法很快就构造出来了,步骤也不算复杂。
然⽽还是有很多正多边形没有找到尺规作图的⽅法,因此⾃然要问,是否存在不可能尺规作图的正多边形。
相对于同时期的其他⽂明,古希腊数学更富思辨精神。
尽管当时的数学问题都是源于⽣活,但古希腊⼈并不⽴⾜于解决⽣活问题,⽽是考虑⼀般的理想情形。
边数较多的多边形在实际问题中⼏乎不会出现,但他们仍然对这些多边形的尺规作图很感兴趣,并且还执着地规定直尺不能带刻度。
这个问题在经过漫长的两千年后,才最终被天才的⾼斯在24岁时完全解决。
根据⾼斯的结论,⼀个正多边形可以尺规作图,当且仅当边数是费马素数或者两个不同的费马素数的乘积,或者是这些数的2的乘幂倍(即2倍,4倍,8倍,16倍,等等)。
请注意,⾼斯的结论给出的是⼀个充分必要条件。
换句话说,费马素数的数量决定了能尺规作图的奇数边正多边形的个数。
根据⾼斯的结论,边数不超过20的18个正多边形中,可以尺规作图的⼀共有11个,边数分别是3,4,5,6,8,10,12,15,16,17,20。
小学六年级数学必会6类“画图”解题法1平面图对于题目中条件比较抽象、不易直接根据所学知识写出答案的问题,可以借助画平面图帮助思考解题。
例1 有两个自然数A和B,如果把A增加12,B不变,积就增加72;如果A不变,B增加12,积就增加120,求原来两数的积。
根据题目的条件比较抽象的特点,不妨借用长方形图,把条件转化为因数与积的关系。
先画一个长方形,长表示A,宽表示B,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两数的积。
如图(1)所示。
根据条件把A增加12,则长延长12,B不变即宽不变,如图(2);同样A不变即长不变,B增加12,则宽延长12,如图(3)。
从图中不难找出:原长方形的长(A)是120÷12=10原长方形的宽(B)是72÷12=6则两数的积为10×6=60借助长方形图,弄清了题中的条件,找到了解题的关键。
例2 一个梯形下底是上底的1.5倍,上底延长4厘米后,这个梯形就变成一个面积为6O平方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求原来梯形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根据题意画平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上、下底的差是4厘米,而这4厘米对应的正好是1.5-1=0.5倍。
所以上底是4÷(1.5-1)=8(厘米),下底是8×1.5=12(厘米),高是60÷12=5(厘米),则原梯形的面积是(8+12)×5÷2=50(平方厘米)。
2立体图一些求积题,结合题目的内容画出立体图,这样做,使题目的内容直观、形象,有利于思考解题。
例1 把一个正方体切成两个长方体,表面积就增加了8平方米。
原来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只凭想象,做起来比较困难。
按照题意画图,可以帮助我们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来。
按题意画立体图:从图中不难看出,表面积增加了8平方米,实际上是增加2个正方形的面,每个面的面积是8÷2=4(平方米)。
原正方体是6个面,即表面积为4×6=24(平方米)。
中班数学教案画一画连一连中班数学教案:画一画连一连一、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对基本几何图形的认知。
2.提高孩子观察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
3.让孩子学会简单的连线操作,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具:彩色纸、彩色笔、直尺。
2.教材:《幼儿数学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页。
三、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拿出一个纸袋,里面装着各种基本几何图形的卡片,引导孩子们逐个认识这些图形。
老师可以问一些问题,比如:“这是什么图形?它有几条边?有几个角?”等。
通过互动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2.新知呈现:老师准备了一张大幅的白纸,上面分别画了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如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
然后,老师随机选择两个图形,并询问孩子们,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通过讨论,引导孩子们发现图形间的共同点和差异,为后面的连线活动做好铺垫。
3.活动设计:活动1:练习画直线让孩子们拿出彩色纸和彩色笔,让他们在纸上画一条直线。
老师可以展示一下如何正确使用直尺,并鼓励孩子们尝试自己操作。
帮助孩子们纠正错误,并鼓励他们画出笔直的线段。
活动2:连接相同的图形将散落在桌上的几个相同的图形卡片,例如几个正方形卡片,几个圆形卡片等,并让孩子们将相同的图形连线。
老师要引导孩子们观察图形的特点,帮助他们正确找出相同的图形进行连接。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孩子们提高观察能力和形状辨识能力。
活动3:连线找差异将几组不同的图形卡片分发给孩子们,并让他们找出其中的相同之处。
比如给他们几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让他们将正方形连成一组,然后将三角形连成一组。
这样的活动可以促使孩子们从形状和大小等方面发现图形的差异。
4.巩固提高:在教室黑板上,老师画出几个基本的几何图形,并在图形上标上字母。
然后,老师随机选择两个图形并告诉孩子们,让孩子们在纸上模仿黑板上的图形,并用直线将两个图形连接起来。
老师可以提供一些提示,例如“找到图形A和图形B,用直线将它们连接起来”,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完成活动。
一年级数学练习题画图题1. 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AB。
2. 在线段AB的中点C上,再画一条与AB垂直且长度为5厘米的线段CD。
3. 从点D出发,画一条与线段AB平行且长度为8厘米的线段DE。
4. 在线段DE的终点E上,再画一条与线段AB垂直且长度为3厘米的线段EF。
5. 在线段EF的终点F上,再画一条与线段AB平行且长度为6厘米的线段FG。
6. 在线段FG的终点G上,再画一条与线段AB垂直且长度为4厘米的线段GH。
7. 连接线段AH,形成一个四边形。
8. 计算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解答:根据题目要求,按以下步骤完成练习题画图题,并计算四边形的周长和面积。
请参考下方的图解。
(插入图解:画出线段AB、CD、DE、EF、FG和GH,并连接线段AH,形成四边形)计算周长:根据图解可知,线段AB的长度为10厘米,线段CD的长度为5厘米,线段DE的长度为8厘米,线段EF的长度为3厘米,线段FG的长度为6厘米,线段GH的长度为4厘米。
四边形的周长为:AB + BC + CD + DE + EF + FG + GH + HA= 10 + 5 + 8 + 3 + 6 + 4 + 10 + 10= 56厘米计算面积:四边形的面积可以通过计算梯形的面积得出,因为四边形可以视为一个上底、下底和高都存在的梯形。
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面积 = [(上底 + 下底) ×高] ÷ 2根据图解可知,上底的长度为AB的长度,即10厘米,下底的长度为GH的长度,也是10厘米,高的长度为CD的长度,即5厘米。
四边形的面积为:[(10 + 10) × 5] ÷ 2= (20 × 5) ÷ 2= 100 ÷ 2= 50平方厘米综上所述,根据给定的一年级数学练习题画图题,我们画出了符合要求的图形,并计算出了四边形的周长为56厘米,面积为50平方厘米。
(终)。
一年级数学小故事最好看了简笔画
以下是一个关于一年级数学的小故事,并附有简笔画:
小熊的糖果店
小熊在森林里开了一家糖果店。
一天,小熊发现他的糖果少了很多,他怀疑是小动物们偷的,于是他在店里安装了一个警报器。
第二天,当小熊开店时,他发现警报器响了。
他非常生气,认为是有人偷了他的糖果。
但是,当小熊去查看监控录像时,他发现原来是小松鼠不小心打翻了糖果,引起了警报。
小熊意识到他错怪了小动物们,于是他决定用数学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他在店里的每个角落都贴上了数学题,只有答对了题目才能获得糖果。
这个新方法非常成功,小动物们都非常喜欢这个挑战。
他们不仅获得了糖果,还学到了很多数学知识。
小熊的糖果店变得越来越受欢迎,他也和小动物们建立了更好的关系。
简笔画:
1. 可以画一个大大的糖果店,门口画上小熊和它贴的数学题。
2. 在店里画上小动物们正在思考数学题的画面。
3. 画出警报器和监控录像的画面,表示小熊是如何发现真相的。
数学也可以画出来
江苏省张家港市西张小学卢丽丹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随着新教材的大力推广,广大数学教师们不断地在进行探索实践,力求能找到一种适合教材、适合学生,能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学效率的学习方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当然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
但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
如何来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形成一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发现数学课堂中也可以让学生动笔涂涂画画,把抽象的数学用具体的图形表示出来,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一、数学与图形相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
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尤其是低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存在很多的不适应,如何来更持久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想学,爱学。
老师不妨可以让它们动笔来画一画,在看似不经易地涂画中,却学会了知识。
曾听过特级教师徐斌给二年级小朋友上“鸡兔同笼”,刚一看这课题,脑中闪过的疑问是这个内容二年级的小朋友能学会吗?带着这种疑问听完了整堂课,不由从心里佩服名师的教学水平。
在整堂课中,徐老师采用的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小朋友动笔画,用一个简单的圆形来代替动物的头,用两根竖线来表示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多了或少了可以马上就改。
画完后选取部分作品加以展示,并请作者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很好地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
整堂课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充满了兴趣,学得兴致勃勃,丝毫也看不出由于内容的难度而带来的疲倦感。
就在简单的画的过程,他们对鸡兔同笼中“几个头、几只脚”有了一个最基础的认识,对这
类题目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有趣。
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多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感觉,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更精彩。
江苏省张家港市西张小学卢丽丹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随着新教材的大力推广,广大数学教师们不断地在进行探索实践,力求能找到一种适合教材、适合学生,能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学效率的学习方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当然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
但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
如何来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形成一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发现数学课堂中也可以让学生动笔涂涂画画,把抽象的数学用具体的图形表示出来,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一、数学与图形相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
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
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尤其是低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存在很多的不适应,如何来更持久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想学,爱学。
老师不妨可以让它们动笔来画一画,在看似不经易地涂画中,却学会了知识。
曾听过特级教师徐斌给二年级小朋友上“鸡兔同笼”,刚一看这课题,脑中闪过的疑问是这个内容二年级的小朋友能学会吗?带着这种疑问听完了整堂课,不由从心里佩服名师的教学水平。
在整堂课中,徐老师采用的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小朋友动笔画,用一个简单的圆形来代替动物的头,用两根竖线来表示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多了或少了可以马上就改。
画完后选取部分作品加以展示,并请作者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很好地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
整堂课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充满了兴趣,学得
兴致勃勃,丝毫也看不出由于内容的难度而带来的疲倦感。
就在简单的画的过程,他们对鸡兔同笼中“几个头、几只脚”有了一个最基础的认识,对这类题目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有趣。
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多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感觉,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更精彩。
江苏省张家港市西张小学卢丽丹
随着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随着新教材的大力推广,广大数学教师们不断地在进行探索实践,力求能找到一种适合教材、适合学生,能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学效率的学习方法。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当然成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也达到了训练思维的目的。
但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却是以直观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
如何来寻求两者之间的统一?形成一种能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习效率的学习方法。
在平时教学中,发现数学课堂中也可以让学生动笔涂涂画画,把抽象的数学用具
体的图形表示出来,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
一、数学与图形相结合,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
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
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
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尤其是低年级小朋友,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存在很多的不适应,如何来更持久地吸引住学生,使他们想学,爱学。
老师不妨可以让它们动笔来画一画,在看似不经易地涂画中,却学会了知识。
曾听过特级教师徐斌给二年级小朋友上“鸡兔同笼”,刚一看这课题,脑中闪过的疑问是这个内容二年级的小朋友能学会吗?带着这种疑问听完了整堂课,不由从心里佩服名师的教学水平。
在整堂课中,徐老师采用的一个基本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小朋友动笔画,用一个简单的圆形来代替动物的头,用两根竖线来表示动物的脚,在画的过程中发现多了或少了可以马上就改。
画完后选取部分作品加以展
示,并请作者来说说自己的想法,很好地满足了孩子的表现欲。
整堂课上,二年级的小朋友充满了兴趣,学得兴致勃勃,丝毫也看不出由于内容的难度而带来的疲倦感。
就在简单的画的过程,他们对鸡兔同笼中“几个头、几只脚”有了一个最基础的认识,对这类题目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有趣。
如果我们的课堂上能多给孩子一些有趣的感觉,相信我们的数学课堂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