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学习总结岳麓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706.00 KB
- 文档页数:4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1.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内容: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之间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和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这三个中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次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第一次正面大交锋,所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②1901~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等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通过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③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2)共同点:都用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反对封建主义。
(3)不足:维新思想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未将反封建与其经济基础联系起来。
民主革命思想缺乏对封建思想的彻底批判。
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但绝对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又未与群众运动相结合。
2.近代前期中国政治思想发展的特点(1)从内容上看:以向西方学习为主要途径,以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为主流,其实质是民主和科学。
(2)从主题上看:救亡图存。
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在文学上多有反映,中国的思想界更是显示出面对危局不断探索的特点,表达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3)从广度和深度上看: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近代前期的思想演变遵循这样的轨迹:技术成果“器物层面〞(师夷之长技和洋务运动)→“制度层面〞(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气质等“思想方化层面〞(新文化运动)。
(4)中西文化激烈碰撞,呈现新旧过渡的特点,如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学习小结岳麓版必修31.维新思想与洋务派“中体西用”思想有何异同(1)相同点:二者都主张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2)不同点:①二者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有着不同的阶级基础。
维新思想主要代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中体西用”思想代表洋务派的利益和要求,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②二者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不同。
“中体西用”思想只主张引进西方技术而反对政治改革;维新思想不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二者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
2.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异同(1)特点不同①维新变法中,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为儒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②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为宣传民主和科学,把批判矛头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2)本质相同:两次运动的宗旨都是服务于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和发展资本主义。
(3)历史作用①康有为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
②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为运动的发展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4)时代局限①康有为的调和体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是导致运动失败的根源。
②而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士对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是不妥的,忽略了儒家思想中存在的某些合理成分,对后世也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3.正确理解孙中山的三民主义(1)民族、民权、民生在三民主义中的相互关系:民族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政治前提;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核心,是政治革命的根本;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补充和发展,是三民主义中最具思想特色的部分,是孙中山经济思想的核心。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的。
(2)积极作用:三民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具有突出的历史进步性,它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学习总结岳麓版必修3一、近代中国前期进步思想的进展历程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坚持向西方学习,增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进程。
1.“器物”层面:从鸦片战争开始,林则徐、魏源最先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熟悉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性。
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主张“中体西用”,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开办近代企业。
2.制度层面:在中法战争后,洋务运动短处暴露,先进的中国人舍弃了“洋务救国”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成立君主立宪政体。
而革命派则主张以革命方式成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文化层面: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成立起专制统治,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提出全面引进西方文化,尤其是崇尚西方个人自由的价值观,他们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二、近现代中国人民在探讨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剧变巨变理论实践成果备注中华民国成立三民主义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维护民主共和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思想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走上独立、民主的道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强民富【例题】(2013·海南单科·T12)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朝税制)。
”与这一思想不同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非法古B.祖宗之法不足守C.变者,天下之公理D.托古改制答案 D解析魏源强调即便是圣王复作,也不舍明代税制而回到唐朝税制,强调历史进展的进步,主张不学习前人,四个选项都强调变法,但A、B、C三项强调的变法和材料意思一致;D项强调借助前人来进行变法,与题干材料思想不同最大,故选D项。
第23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以下是1917-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的主题统计,观察图例,结合所学知识,能够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马克思主义成为当时中国思想界的一股强大思潮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唯一途径是报刊C.为《每周评论》《新青年》撰写文章的都是马克思主义者D.《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最关心的主题是西方习俗礼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统计图的能力。
从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占比例最高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情况,A正确、D排除;B错在“唯一”;C的认识过于绝对。
答案:A2.“这种战略为俄国所忽略。
这种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是毛泽东自中国独特历史环境所领悟的。
”这种“战略”是指( )A.无产阶级革命B.农村包围城市C.实现国共合作D.开展工人运动解析:“为俄国所忽略”“从农村中建立政党与军队的共产革命方式”反映的是毛泽东根据中国国情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答案:B3.如果你正进行探究性学习,探究的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国共产党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时期的发展”。
你应该借助的历史资料是( )A.《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C.《新民主主义论》D.《论人民民主专政》解析:中国共产党开创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夺取政权新局面的时期是1927-1936年的土地革命时期。
A、B、C、D四项分别创作于国民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故选B项。
答案:B4.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主要是因为在这里( )A.建立了巩固的工农联盟B.保存了中国革命有生力量C.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新道路D.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总方针解析:A项符合史实,但不符合“红色摇篮”的寓意,B项是长征的影响,D项是八七会议的决策。
井冈山被誉为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主要是因为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民主革命的新道路,故选C项。
2017秋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整合岳麓版必修3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大主题: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两大阶段:近代中国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现代中国重大理论成果。
三大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四大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重大历史线索1.近代进步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近代前期,新思想不断涌现。
旧的思想不断得到更新,各种进步思想的涌现,既体现出对前人的继承,又体现了对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1)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但它既未付诸实践,也未触及中国封建专制制度。
(2)洋务派继承了林、魏等人“师夷之长技”的方略,并将它付诸实践,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
(3)早期维新派大多来自洋务派,在办洋务的过程中,接触到西方资本主义进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对封建制度的尊奉发生动摇,他们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侧重于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主张以商保国,以制度强国。
(4)以康、梁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相糅合,比较全面、系统地发展了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使这种思想的影响从一种社会思潮演变成为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5)维新运动以改良失败而告终,使资产阶级不少人士放弃君主立宪的奢望,求得以革命手段取得成效。
资产阶级革命派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民主革命思想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形成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并以此指导辛亥革命。
(6)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用民权、平等和进化论为思想武器,向封建正统思想——儒家传统道德展开猛烈的批判,形成一股新的思想解放潮流。
(7)新文化运动后期,受十月革命的影响,一批先进分子开始在思想解放的基础上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逐步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2.近现代中国的四大理论成果。
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学习总结教案(含解析)岳麓版必修3单元学习总结一、近现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趋势及变化原因1.趋势:由浅入深,由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并逐渐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具体表现在:(1)指导思想由西方民权平等思想到马克思主义。
(2)革命前途由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
(3)政治制度由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到社会主义制度。
(4)革命道路由以城市为中心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5)经济制度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经济格局由单一的公有制计划经济到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2.原因(1)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学传播,中国人不断探索、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2)现代:当前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应对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国家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的需要。
二、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派之间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这三个中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次论战是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的第一次正面大交锋,所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2.1901~1905年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905年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与保皇派之间围绕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等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通过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3.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前期以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直接把斗争矛头对准了儒家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极大地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形成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一、西学东渐1、概念:所谓西学,是指近代的西方科学知识、社会知识。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的科学文化逐渐向中国渗透的过程。
2、背景列强: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崛起,加紧对中国侵略;清王朝:腐朽的清王朝被迫向世界开放,加强了同世界的联系;主观努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探寻抵御外侮、强国富民之路。
3、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19C40—50S)理解“开眼”:率先主动了解西学、学习西方,开启近代西学的第一步背景:鸦片战争,中国民族危机出现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开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魏源: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学习内容:军事技术目的:主要:抵御外来侵略; 根本目的:维护清封建统治特点:没有实践,但具有启迪作用,使“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4、中体西用----------地主阶级洋务派(19C60----90S)“中体西用”理解: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指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是根本;“西学为用”指用西方的科技文化维护封建统治。
总之,即在维护固有的封建制度和纲常礼教的前提下,采用西方的科技文化,维护封建统治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着内忧外患,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为洋务派和顽固派根本目的:维护清封建统治主张: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内容:实用技术—---物质实践:洋务运动(思考: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焦点?本质如何?焦点:是否学习西方技术救世变革。
本质:维护封建统治。
)5、早期维新派---民族资产阶级:最初:持洋务派思想立场;中法战后,提出改良政治,实行君主立宪6、维新思潮------------民族资产阶级(19C90S) (甲午战争后)背景:经济:,民族资本主主义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思想:西学知识的广泛传播。
民危: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代表人物及主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维新派思想特点:西学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思想特点的原因:根本: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2015-2016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单元学习
总结岳麓版必修3
一、近代中国前期进步思想的发展历程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人坚持向西方学习,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思想文化层面的过程。
1.“器物”层面:从鸦片战争开始,林则徐、魏源最早主张学习西方,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认识到西方军事技术的先进性。
洋务派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思想,主张“中
体西用”,全面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企业。
2.制度层面:在中法战争后,洋务运动弊端暴露,先进的中国人放弃了“洋务救国”的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维新派主张改良政治,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而革命派则主张
以革命方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思想文化层面: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建立起独裁统治,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提出全面引进西方文化,尤其是崇尚西方个人自由的价值观,他们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树起“打倒孔家店”的大旗,动摇了传统礼教的统治地位,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二、近现代中国人民在探索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
【例题】(2013·海南单科·T12)魏源说:“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虽圣王复作,必不舍条编(明代税制)而复两税(唐代税制)。
”与这一思想差异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