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教材高中历史必修
- 格式:ppt
- 大小:2.45 MB
- 文档页数:26
第4课宋明理学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中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的第4课。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对本单元的整体要求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
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
宋明时期,儒学思想吸收佛道两教的长处,发展成完整的哲学体系,更加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并最终占据官方统治思想地位。
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二、学生分析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的讲述方式,基本掌握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也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
但是因为本课内容主要研究思想理论,所以比较抽象,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针对上述情况,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重点、难点1、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确定理由: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
●突破策略:利用课前的自主学习和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讲解,借助补充资料和巩固训练帮助学生掌握。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约前2070--前1600)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但保留氏族公社特点。
商(前1600--前1046)政治制度:内服与外服,王权+神权西周(前1046--前771)分封制实质:授民授疆土目的:巩固周的统治(奴隶主的统治)主体:同姓亲族宗法制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内容:确立大宗、小宗体系作用: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工具:礼乐制度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秦(1)统一的基础:A.群雄割据春秋争霸;B.战国变法:秦国商鞅变法。
(2)统一:时间:前221年;(3)确立:A. “皇帝”:皇权至上、皇位继承制B. 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中央)C. 郡县制(地方)(4)加强皇权的措施:制定官吏选拔和考核制度;制定细苛、严密的法律。
影响:打破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制度基础。
汉汉初郡国并行制度,导致诸候尾大不掉,引发七国之乱。
汉武帝集权措施:建中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
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唐朝中后期,地方势力增强,出现藩镇割据局面;唐灭亡后,中国进入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宋加强中央集权(1)措施①收精兵:“三衙”、枢密院、原则;②削实权:设通判、文臣任州郡长官;③制钱谷: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2)影响利:改变藩镇割据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弊:造成“积贫积弱”的后患。
隋唐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2)宋分割相权:设“中书门下”省(宰相办公机构)、枢密院管军政、“计相”管财政。
(3)元:一省制(中央),行省制(地方)明丞相制度的废除: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
历史教材版本高中岳麓
高中岳麓版历史教材是指由岳麓出版社(岳麓书社)出版的《高中历史》教材,是一套供高中学生使用的历史学科教材。
岳麓版历史教材的编写以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为依据,旨在通过历史学科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包括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必修部分包括三个模块,分别是《政治文明历程》、《经济发展历程》和《文化发展历程》,每个模块都由若干个单元组成。
选修部分包括六个模块,分别是《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
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和《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在于其编写思路清晰、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注重历史学科的学术性和教育性,同时也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此外,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总之,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是一套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高中历史学科教材,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学历史必修三岳麓版学问点总结中学历史必修三岳麓版学问点主要有哪些?接下来为你整理了中学历史必修三岳麓版学问点总结,一起来看看吧。
中学历史必修三岳麓版学问点总结中国古代思想与科技第1课孔子与老子一. 背景根本缘由:社会大变革,社会转型政治:周王室衰败,宗法制分封制起先崩溃,诸侯争霸,社会动乱经济:铁器牛耕运用,生产力进步,井田制起先崩溃,小农经济兴起,工商业进展文化:士大夫阶层兴起,供应了人才基础思想概况1.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1) 学说:思想核心:"仁'(仁者爱人) "中庸'①政治学说:A、"礼'("克己复礼') B、"为政以德'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③教化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义不容辞于师'(2) 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3) 儒学特征:①重视血亲和伦理道德②重视实践理性③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④重视解决实际问题(4)历史地位: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提倡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见依据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5)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6)孔子的政治主见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日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礼'的观念,德治)(孔子仁和礼的思想作用:缓解阶级冲突;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2.老子创立道家学派(1)世界观:"道'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1课孔子与老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选自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课。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材内容和地位: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教材分两课介绍,第一课介绍孔子和老子的主张及其地位;第二课介绍了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背景,以及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本节课要学习的是第一课《孔子与老子》,它包括两部分,其一介绍孔子的主要思想主张及其地位;其二介绍老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地位,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可以以此为基本框架组织教学。
因为本专题着重讲述“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应放在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对于孔子和老子这两位思想家,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稍有涉及,有所了解,但未必有深刻的体会。
本课的学习将使学生温故知新,对这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较深的理解,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尝试着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现实。
【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具体做法是:通过看图学史,体会论从史出;通过模拟孔子问答,理解孔子的主张;结合现实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运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孔子和儒家、老子和道家,理解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主要方面及其内在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图片的解读和对《论语》《道德经》摘录的阅读分析,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理解孔子和老子的主要思想;通过模拟孔子和弟子、国君的问答,体会孔子的主张;通过对今天城市管理问题的思考和对1987年美国国情咨文引用老子话语的分析,领会孔子、老子的思想对社会现实的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儒家的仁爱思想和以德治国主张,领会道家的智慧,认识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孔子的主要思想;理解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难点:理解“仁”、“礼”、“道”等概念;体会老子思想的智慧。
【教学过程】【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展示本课相关图片,让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氛围。
岳麓版高中历史目录包括必修一二三岳麓版高中历史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第2课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大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治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英国的制度创新第8课英国的制度创新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第9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第10课欧洲大陆的政体改革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第11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12课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第13课太平天国运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第14课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第15课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第17课*综合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20课新民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第22课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第24课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5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第26课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第28课 跨世纪的世界格局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必修二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农耕时代的手工业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7课 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第8课 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第9课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第1O 课 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第12课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第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第15课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第16课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第17课 苏联的经济改革苏联的经济改革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第21课 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第22课 综合探究:调查改革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新变化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3课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第24课 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第25课 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美洲与亚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第26课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第27课 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综合探究:中国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必修三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国古代思想宝库第1课 孔子与老子孔子与老子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第4课 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第二单元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文艺长廊中国古代文艺长廊第7课 汉字与书法汉字与书法第8课 笔墨丹青笔墨丹青 第9课 诗言志歌咏言诗言志歌咏言第10课 从传奇到小说从传奇到小说第11课 梨园春秋梨园春秋第三单元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第12课 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挑战教皇的权威第15课 理性之光理性之光第16课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近代科学技术革命第17课综合探究:破解“李约瑟难题”第四单元第四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第18课 诗歌、小说与戏剧诗歌、小说与戏剧第19课 音乐与美术音乐与美术第20课 电影与电视电影与电视第五单元第五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第21课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第22课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第23课 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第24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第25课 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第六单元第六单元 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第26课 现代科学革命现代科学革命第27课 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第28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新中国的科技成就第29课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第30课 百花齐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第31课 综合探究: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ZHONG XUE JIAO YU YAN JIU统编版与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比分析——以秦朝为例杨 丽(重庆师范大学,重庆 400047)2017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全国历史教材通行一版——统编版,意味着大象版、岳麓版、人教版(2007版)等版本的历史教材会逐渐消失。
2018年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出版。
2019年秋季在上海、北京、山东等六省(市)率先试用;全国其他省份最迟于2022年秋季使用新教材。
历史教材是历史教学中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而教科书是教学中最核心的教材,因此教科书编纂的质量关乎历史教学的质量。
本文试图通过将统编版和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进行对比,并以秦朝为例,分析统编版历史教材的创新之处,以推进目前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改革。
一、两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比较分析(一)体例岳麓版必修高中历史教科书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三大模块,以时间为顺序,采用中外混合历史专题体例。
统编版必修教科书采用通史体例,以章节体形式将中国史与世界史分为上、下两册,每一节课介绍一个时期各方面的内容。
(二)正文系统岳麓版教材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的历史教材。
课程标准 (实验稿)对秦朝的内容要求是:“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统编版教材是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 版)制定的,对其要求是:“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从两版课程标准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对于秦朝时期的内容要求有极大的不同。
岳麓版更加强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而统编版课标则更加强调秦朝对于民族交融、大一统国家建立的所做的贡献,有利于构建学生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感;通过分析秦朝速亡的原因,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素养。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常常会发现那些古老的故事比电视剧还要精彩,真的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大片”。
想想看,古代那些大人物,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后世,就像现代的明星一样,粉丝成群。
比如说,孔子,哦,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思想就像大海一样深,真的是给人以无穷的启发。
人们常说“学而时习之”,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是孔子对于学习的热爱,像一颗种子在心中发芽,慢慢长成参天大树。
再说说秦始皇,那可是个霸气外露的人物。
统一六国、修建长城,简直就是个“超级英雄”,不过呢,他也有点儿极端,搞得人心惶惶。
大家想想,古代可没有微信,没法儿发信息,你一不小心就可能被拉去当“永生不死”的小兵,这可真是“死得惨”啊!所以,历史里有英雄也有恶棍,真是个“江湖”啊!这时候,咱们就得明白,历史不是单一的黑白对立,而是五光十色的调色盘。
然后,我们不能不提到汉朝,简直是个大盛世,文化、科技全都飞速发展。
你看看,丝绸之路开通了,商人们就像一群忙碌的小蜜蜂,嗡嗡嗡地跑来跑去,生意做得那叫一个兴旺。
汉武帝也是个“狠角色”,搞得国力强盛,但他对外的侵略可就不太讨好,真是个两面派,有点儿矛盾。
历史可真是让人“捉摸不透”,好比人生,有时候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接着再聊聊唐朝,那可是个“诗和远方”的时代。
大唐的文化真的是“繁荣昌盛”,李白和杜甫的诗词简直就是流行音乐,大家茶余饭后都爱吟唱,想象一下,那个场景,真的是美不胜收。
唐朝的开放也让外来文化涌入,感觉就像是今天的“国际化”,各国的朋友齐聚一堂,热闹非凡,简直是个“百花齐放”的盛宴。
说到宋朝,那又是个“科技与文化并重”的时代,发明了火药、印刷术,简直就是个科技革命的先锋,大家都像“追星族”一样追捧新技术。
还有那诗词词曲,文人墨客纷纷跃跃欲试,宛如如今的网络红人。
可惜的是,宋朝的国防也挺薄弱,结果就被外敌“打了个措手不及”,真是让人感慨。
明清两朝也不甘示弱,明朝的大明王朝,像个霸主一样,横扫四方,开疆拓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