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发动机有害排放物的控制
- 格式:ppt
- 大小:742.00 KB
- 文档页数:37
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与控制技术研究摘要:近年来,不难发现,经济的增长和科技的进步让人们越来越注重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然而,在不断挖掘欲望和满足我们潜在需求的同时,我们所做的一系列实践行为也对周围所生活的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大气环境污染就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对此给予足够重视,有必要针对于柴油发动机尾气的排放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采取合理的技术对于尾气排放进行控制和处理,以提升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的控制能力,仅供参考。
关键词:柴油发动机;发动机尾气;尾气排放;尾气控制前言:随着汽车行业的日益兴起,汽车使用数辆与日俱增,这直接导致汽车尾气问题变得日益严重。
尤其是针对于柴油发动机,其尾气也会产生一定的排放物,对于人们的生命和生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而且尾气排放的同时还会对大气在带来危害,影响人们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为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对尾气进行合理处理,不断控制其排放效果,减少其对于环境和人类的污染,相关人员应该对此给予足够重视。
1柴油发动机尾气排放现如今,人们对于柴油发动机的大量使用会产生大量的尾气排放,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对于环境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此,需要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认识到柴油发动机所产生的尾气排放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对其进行解决。
不难发现,柴油发电发动机主要的污染物就是废气污染,在柴油发动机之中,废气污染物产生来源主要分为两种,主要内容涵盖以下两个方面:一种是工作时所产生的废气,也是在工作期间由原料燃烧而引起的废气,这些废气是难以避免的;与此同是,另一种的废气排出的是由于汽车在行驶过程当中所产生的汽车尾气,就是我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这些尾气,这对于我们的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干扰,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对其进行有效解决。
机动车尾气主要包含的成分: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微粒碳烟,二氧化碳以及水等诸多物质,其中一氧化碳、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以及微粒和碳尘都对环境具有严重危害性。
汽车电控题库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7分。
)1、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在汽车底盘上发展,主要包括传动系统电子控制技术转向系统电子控制技术车轮防滑电子控制技术悬架系统电子控制技术。
2、传动系统的电子控制主要包括对离合器、变速器各种差速器的主动控制,其中对离合器和变速器的控制主是减轻驾驶负担,提高行车安全性,提高行车安全性;而对差速器的控制则主要是为了协调车轮运动关系,防止车轮滑动。
3、转向系统电子控制技术主要体现在动力转向系统和四轮转向系统中,以解决车辆转向过程中轻和灵的矛盾,在各种使用工况下,期望获得更加理想的控制效果。
4、对于21世纪初期底盘电子控制技术发展趋势,将围绕节能、环保、安全、舒适等主题展开,其中动力优化控制系统、安全驾驶检测与警告系统、自动防追尾碰撞系统、自动驾驶系统及汽车线传控制技术,将是未来汽车底盘电控技术的优先发展方向。
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汽车电子过程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50年代初期至1974年。
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解决电子装置在汽车上应用的技术难点,开发替代传统机械装置的电子产品,扩大电子装置在汽车上应用的范围第二阶段为1974-1982年。
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以微处理器为控制核心,以完成特定控制内容或功能为基本目的,各自相互独立的电子控制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应用。
第三阶段为1974-1982年。
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一微型计算机作为控制核心,能够同时玩笑横多种控制功能的计算机集中管理系统为基本控制模式,初步实现了汽车控制技术从普通电子控制向现代控制的技术过渡。
第四阶段为1995年至今。
这一阶段主要特征是:随着CAN总线技术和告诉车用微型计算机的应用,电子控制系统初步具备了对高复杂程度使用要求的控制能力,汽车电子化开始步入智能化控制的技术高点2、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这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汽油发动机电子控制技术的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52—1957年。
2021(1)e点韶汽车工穩师APPLICATIONi 汽油发动机尾气分析与治理措施「李先锋.I 城职业技术大学)摘要:国!标准实施以来,因尾气排放超标原因,出现了大量汽车年检难以通过的现象。
为了解决此问题,针对汽油机排放 超标现象,深入检测站和汽修厂进行了调查研究,结合发动机构造、汽车使用和故障产生机理的方法,文章从汽车汽油发动机有害气体产生的机理、结构、设计指标、汽车使用、运行材料、磨损和损坏的规律等方面,对汽油发动机尾气排放进行分析 和阐述,并提出解决措施。
为节能减排领域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汽油发动机;尾气排放;治理Analysis and Treatment Measures of Excessive Exhaust Emissim of Gasoline Engine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H-19318)Abstract :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VI national standard, a large number of automobile annual inspections have beendifficult to pass due to the excessive exhaust emissions.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aiming at the phenomenon that gasoline engine emissions exceed the standard, in-depth inspection station and auto repair factory conducted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combining the methods of engine structure, automobile use and fault gener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expoundsthe exhaust emissions of gasoline engine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mechanism, structure, design index, vehicle use, operating materials, laws of wear and damage, etc, and propose solutions.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field of energy conservation andemission reduction.Key words : Gasoline engine; Exhaust emission; Treatment多年来汽车保有量增长的同时,汽车运行带来的 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国家制定了越来越严格的汽车排放污染标准,倒逼汽车产业升级。
汽车排放控制系统的原理和检修方法一、汽车排放控制系统的原理汽车排放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燃油蒸发控制系统(EVAP)燃油蒸发控制系统的主要作用是防止燃油箱内的燃油蒸气逸入大气中。
燃油箱内的燃油蒸气通过活性炭罐被吸附,当发动机运行时,进气歧管内的真空度将活性炭罐内的燃油蒸气吸入发动机燃烧。
2、废气再循环系统(EGR)废气再循环系统将一部分废气引入进气歧管,与新鲜空气混合后进入气缸参与燃烧。
这降低了燃烧室内的最高温度,从而减少氮氧化物(NOx)的生成。
3、三元催化转化器(TWC)三元催化转化器是汽车排放控制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
它能够同时将尾气中的一氧化碳(CO)、碳氢化合物(HC)和氮氧化物(NOx)转化为无害物质,如二氧化碳(CO₂)、氮气(N₂)和水(H₂O)。
4、氧传感器氧传感器用于监测排气中的氧含量,并将信号反馈给发动机控制单元(ECU)。
ECU 根据氧传感器的信号调整燃油喷射量,以确保燃油燃烧充分,减少有害气体排放。
5、二次空气喷射系统二次空气喷射系统将新鲜空气引入排气歧管,促进废气中的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进一步氧化,降低尾气排放。
二、汽车排放控制系统的检修方法1、外观检查首先,对排放控制系统的各个部件进行外观检查,查看是否有明显的损坏、泄漏、连接松动等情况。
例如,检查燃油管路是否有渗漏,EGR 阀和管路是否堵塞,氧传感器插头是否松动等。
2、故障码读取使用汽车故障诊断仪读取发动机控制单元中存储的故障码。
故障码可以提供有关排放控制系统故障的重要线索,帮助确定故障的大致范围。
3、数据流分析通过故障诊断仪读取排放控制系统相关的数据流,如氧传感器信号、EGR 阀开度、燃油修正值等。
对比正常数据,分析是否存在异常。
4、部件测试(1)燃油蒸发控制系统可以使用专用的烟雾测试仪检查燃油蒸发系统是否存在泄漏。
同时,检查活性炭罐是否堵塞,电磁阀工作是否正常。
(2)废气再循环系统检查 EGR 阀是否能够正常开启和关闭,可以通过真空驱动或电子控制的方式进行测试。
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规则修正案(2008年氮氧化物技术规则)引言前言1997年9月26日,《经1978年议定书修正的〈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 73/78)当事国大会以大会决议2通过了《船用柴油机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技术规则》(《氮氧化物技术规则》)。
《防污公约》附则VI-《防止船舶造成空气污染规则》于2005年5月19日生效后,该附则第13条适用的所有船用柴油机都必须符合本规则的规定。
2005年7月,环保会第53届会议同意修订《防污公约》附则VI和《氮氧化物技术规则》。
2008年10月,环保会第58届会议完成了审议,本《氮氧化物技术规则》(以下简称本规则)就是该过程取得的结果。
作为一般性的背景信息,在燃烧过程中形成氮氧化物的先决条件是氮和氧。
这些成分一起构成柴油机吸入空气的99%。
在燃烧过程中氧气将被消耗,多余氧气的数量是空气/燃料比的函数,柴油机在此情况下运转。
氮在燃烧过程中大多未起反应;但有很小一部分将被氧化形成多种形式的氮氧化物。
能够形成的氮氧化物(NO X)包括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2),其总量主要是火焰或燃烧温度的函数,以及存在于燃料中有机氮(如果存在)数量的函数,氮氧化物的形成还是氮和多余氧气在柴油机燃烧过程中暴露在高温下时间的函数。
换句话说,燃烧温度愈高(如高峰值压力、高压缩比、高供油比率等),所形成的氮氧化物总量就越大。
通常低速柴油机所形成的氮氧化物量比高速机要大。
氮氧化物能引起酸化,形成对流层臭氧,营养富集等不良环境影响,对全球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本规则旨在为船用柴油机试验、检验和发证规定强制性程序,以使柴油机制造厂、船东和主管机关能够确保所有适用的船用柴油机符合附则VI第13条规定的关于氮氧化物排放限值。
在制定一系列简单实用的要求(其中对确保符合氮氧化物排放允许值的措施作了定义)时,已认识到精确制定船用柴油机实际加权平均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困难。
汽车发动机教学反思(五篇范文)第一篇:汽车发动机教学反思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汽车发动机教学反思从事汽车发动机教学已接近半年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很多。
最初的时候,我以为学汽车发动机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上课时,无非是老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整个课堂效果却不好。
主要表现有:1、漠视理论觉得理论不重要,只要能动手拆装和修理就行了。
因此一讲理论有些学生就漠不关心,甚至睡觉。
2、投机取巧有些学生,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还有一些学生,平时昨夜练习题目也不做。
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
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3、双向发展这些同学既喜欢理论知识,又有较强的动手能力。
所以出现了:一部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说完,他就会操作了;而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一部分学生走神了,根本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样的情况。
为此学生的积极性无法激起,创新精神根本无从体现,顶多把实训当成一次汽车发动机操作技能训练而已。
为什么不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呢?这样不是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了吗?通过学习,我感触很深,在课堂上,虽然上课纪律好,但我却不能做到让学生掌握主动权,整个课堂气氛不是很活跃,课堂效果比预想的要差。
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不断尝试,在磕磕碰碰中进步。
在汽车发动机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学实际,探索适合汽车发动机课堂教学的思路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汽车发动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实践中体会以下教学反思:一、理论教学:1、讲解。
利用多媒体教学,讲解新知识,这时的讲解如画龙点睛,学生听的仔细、认真,将会很容易的接受新知识。
例如在讲解配气机构作用及组成时可以进行精辟的讲解,主要讲一下如何拆装以及操作中的注意事项。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为以后的练习打好基础,把握正确的方向。
工艺支架调到总装装配;设计制造给柴油泵,定量加机油装置,总装加油。
执行新工艺后试车生产能力提高了40%,解决了制约生产的瓶颈工序,工人不加班加点即可完成生产任务。
据初步统计,柴油节约36%~40%,自1999年11月以来我国柴油连续5次上调价格,累计涨幅37%,少时试车工艺对于消化柴油涨价、燃油税开征因素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少时试车工艺实施后需注意的问题:一是为提高清洁度和节省磨合油,现试车后放净机滤中机油,重新安装后造成漏油的隐患,需采取措施杜绝;二是磨合油长期反复使用,添加净化处理效果有待积累经验;三是为实现中期目标,尽快上光整加工、整机密封性检验项目及狠抓外协件质量的提高。
4 结论少时试车研究,对改变我公司及行业出厂试车工艺水平落后状态意义重大,试验方法先进可信,为实现近期中期目标,采取的技术措施现实可行有效,经济效益巨大,磨合质量有所提高,解决了限制生产发展的瓶颈工序的制约,是当前出厂试车工艺的一场变革,为实现近期目标的措施可迅速推广,而实现中期目标的措施也亦明确,应抓紧实施,但为实现远期目标,尚需做大量的,包括技术改造、现代化管理在内的系统的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1〕 郭一鸣,王景祜1试评车用发动机的出厂试验〔J 〕1上海拖汽,1977,(1)1〔2〕 王在新,刘铭仁,万德玉1190系列柴油机出厂试验规范的试验研究〔J 〕1柴油机,1987,(1)1〔3〕 杜永平1机车磨合期的探讨〔J 〕1内燃机车,1992,(8)1〔4〕 林秋1SL 润滑理论及其应用〔J 〕1国外内燃机,1999,(4)1车用柴油机尾气排放与综合控制蒋镇宇,朱会田,张建军(11河南省商丘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办公室,河南商丘476000;21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安徽蚌埠233011)摘要:通过对车用柴油机尾气排放成分及排放机理的分析,重点介绍和分析了控制柴油机尾气排放的措施,并阐述了目前柴油机尾气排放控制的关键技术和方法。
点燃式和压燃式内燃机工作过程、燃烧理论、性能分析及参数调控Email: sjshuai@Phone: 010-********-14帅石金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汽车发动机原理Automotive Engine FundamentalsTsinghua University第一部分:动力输出与能量利用第1章性能指标与影响因素第2章燃料、工质与热化学第3章工作循环与能量利用第4章换气过程与进气充量第5章运行特性与整车匹配第二部分:燃烧与排放第6章燃烧的基础知识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第8章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第9章有害排放物的生成与控制第10章新燃烧方式与替代燃料动力1.动力的获取和输出;能量的消耗和利用2.燃料能量转换的“质”环节;加入整机能量总量的“量”环节Tsinghua University1.工质对活塞所作功及示功图2.发动机的性能指标3.影响动力经济性指标的环节与因素第一部分:动力输出与能量利用第1章性能指标与影响因素第2章燃料、工质与热化学第3章工作循环与能量利用第4章换气过程与进气充量第5章运行特性与整车匹配第二部分:燃烧与排放第6章燃烧的基础知识第7章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第8章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第9章有害排放物的生成与控制第10章新燃烧方式与替代燃料动力p-ϕ图示功图(四冲程)p-V 图EIIETDC TDC TDC BDC BDCw/o combustion180360540720︒CA p p zp 0IVCEVO EVCIVOTDC(上止点)BDC(下止点)p p zp 0V sV cVpAd sTDC -Top Dead Center BDC -Bottom Dead Center IVO -Intake Valve Open IVC -Intake Valve Close EVO -Exhaust Valve Open EVC -Exhaust Valve Close示功图Indicator Diagram压力图/展开示功图ϕ要求会识图和画图!正负功确定原则:⏹压力方向与活塞运动方向一致,工质对活塞作正功⏹压力方向与活塞运动方向相反,工质对活塞作负功工质对活塞所作功Compression 压缩过程W < 0 Power 作功过程W > 0Intake 进气过程W > 0Exhaust排气过程W < 0W p d V=循环功:⏹动力过程功:压缩与燃烧膨胀冲程所作功之代数和⏹泵气过程功:进气与排气冲程所作功之代数和(总)指示功=动力过程功+理论泵气功(不考虑泵气损失)净指示功=动力过程功+泵气过程功(考虑泵气损失)进气压力p d <大气压力p 0排气压力p e >大气压力p 0与泵气有关的功:⏹理论泵气功忽略流动阻力, 进、排气冲程压力所作功之代数和。
第一篇汽车发动机第一章汽车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及总体构造1、发动机的工作容积(发动机排量):多缸发动机各气缸工作容积的总和,称为发动机排量。
2、气缸总容积:气缸工作容积与燃烧室容积之和。
3、气缸工作容积:上、下止点间所包容的气缸容积。
4、燃烧室容积:活塞位于上止点时,活塞顶面以上汽缸盖底面以下所形成的空间称为燃烧室,其容积称为燃烧室容积,也叫压缩容积。
5、压缩比:汽缸总容积与燃烧室容积的比值。
(压缩前气缸中气体的最大容积与压缩后的最小容积之比)。
6、活塞行程:上、下止点的距离称为活塞行程。
7、工况:内燃机在某一时刻的运行状况简称工况。
8、怠速工况:发动机对外无功率输出的稳定运转工况,此时,发动机节气门开度最小,汽车处于空挡,发动机只带动附件维持最低稳定转速。
9、充量系数(充气效率):充气过程中充入气体的质量与充气状态下充满气缸容积的气体质量之比。
10、上(下)止点:活塞顶离曲轴回转中心最远(近)处为上(下)止点。
11、有效功率:发动机通过飞轮对外输出的功率,称为发动机的有效功率。
12、(四冲程发动机的)工作循环:在发动机内,每一次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必需经进气、压缩、作功、排气这一系列连续过程。
13、过量空气系数:燃烧1kg燃油实际供给的空气质量与完全燃烧1kg燃油的化学计量空气质量之比称为过量空气系数。
14、空燃比:可燃混合气中空气质量与燃油质量之比称为空燃比。
15、有效燃油消耗率:发动机每输出1kW·h的有效功所消耗的燃油消耗量。
16、废气涡轮增压: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来驱动涡轮机进而拖动压气机以提高进气压力,增加充气量的方法。
17、发动机负荷(负荷率):发动机在某一转速下发出的有效功率与相同转速下所能发出的最大有效功率的比值称为负荷率,用百分数表示。
18、爆燃:由于压缩比过高导致压缩终了时气体压力和温度过高,在火花塞点火之后,在燃烧室内离点燃中心较远处的末端可燃混合气自燃而成的一种不正常燃烧。
第1篇第一章:概述1.1 发动机设计的重要性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其性能直接影响到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和环保性。
因此,发动机设计在汽车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手册旨在为从事汽车发动机设计工作的工程师提供一份全面、实用的设计指导。
1.2 发动机设计手册的内容本手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发动机概述2. 发动机类型及特点3. 发动机结构设计4. 发动机性能设计5. 发动机材料与工艺6. 发动机测试与验证7. 发动机设计实例8. 发动机设计发展趋势第二章:发动机概述2.1 发动机的定义发动机是一种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广泛应用于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
2.2 发动机的分类根据燃料的不同,发动机可分为内燃机和电动机两大类。
内燃机又分为汽油机、柴油机和燃气轮机等;电动机分为直流电动机、交流电动机和燃料电池等。
2.3 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发动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燃烧燃料产生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从而带动曲轴旋转,实现能量转换。
第三章:发动机类型及特点3.1 汽油机汽油机是一种将汽油作为燃料的内燃机,具有以下特点:(1)燃烧温度低,热效率较高;(2)排放污染物较少;(3)结构简单,制造成本较低;(4)启动性能好,便于小型化。
3.2 柴油机柴油机是一种将柴油作为燃料的内燃机,具有以下特点:(1)燃烧温度高,热效率较高;(2)排放污染物较多;(3)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4)启动性能较差,不易小型化。
3.3 燃气轮机燃气轮机是一种将燃气作为燃料的内燃机,具有以下特点:(1)燃烧温度高,热效率较高;(2)排放污染物较少;(3)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4)启动性能较差,不易小型化。
第四章:发动机结构设计4.1 发动机总体结构发动机总体结构包括气缸体、曲轴箱、气缸盖、活塞、连杆、曲轴、凸轮轴、配气机构、燃油喷射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等。
4.2 气缸体设计气缸体是发动机的基础结构,其设计要点如下:(1)结构强度和刚度满足使用要求;(2)散热性能良好;(3)易于加工和装配。
非道路用发动机排放标准一、排放限值非道路用发动机的排放限值是按照不同的排放标准设定的。
根据中国国家标准GB 20891-2014《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非道路用发动机的排放限值如下:1.第一阶段排放标准(2005年7月1日之前生产的发动机):烟度不大于0.95m³/kW·h,颗粒物质量不大于3.5mg/m³,碳氢化合物不大于150mg/m³,一氧化碳不大于2.5g/kW·h。
2.第二阶段排放标准(2005年7月1日-2016年生产发动机):烟度不大于0.7m³/kW·h,颗粒物质量不大于 3.0mg/m³,碳氢化合物不大于135mg/m³,一氧化碳不大于2.0g/kW·h。
3.第三阶段排放标准(2017年及之后生产发动机):烟度不大于0.5m³/kW·h,颗粒物质量不大于2.5mg/m³,碳氢化合物不大于135mg/m³,一氧化碳不大于1.5g/kW·h。
二、排放检测方法非道路用发动机的排放检测方法包括实验室台架试验和现场抽测两种。
实验室台架试验是在发动机制造企业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试验室中进行的,用于检测发动机的排放性能和各种污染物排放量。
现场抽测是在发动机使用现场进行的,用于检测实际运行中的发动机排放情况。
三、燃油和润滑油质量非道路用发动机的燃油和润滑油质量应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燃油应清洁无杂质,润滑油应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抗磨性、抗腐蚀性和粘温性能等。
同时,燃油和润滑油的质量应定期检查和更换,以保证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和排放控制效果。
四、发动机维护要求为了保持非道路用发动机的正常运转和排放控制效果,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
例如,定期更换空气滤清器、机油滤清器和燃油滤清器等,以防止杂质和污染物进入发动机;定期检查发动机的气门、活塞、曲轴等部件,以保持发动机的良好状态;同时,应使用符合规定的燃油和润滑油,并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操作和维护。
第一章绪论1、掌握内燃机的基本名词术语(燃烧室容积、气缸工作容积、气缸总容积和压缩比)2、内燃机工作循环由哪几个过程组成?简述四冲程汽油机、柴油机的工作原理3、阐述柴油机与汽油机工作原理的差别4、简述内燃机的分类情况5、发动机通常是由哪些机构和系统组成的?他们各有什么功能6、发动机汽缸排列有几种方式7、内燃机产品和型号的编制规则第二章内燃机的实际工作过程与性能指标1、内燃机进气终了压力和进气终了温度如何变化,为什么2、简述充气系数的定义,影响因素有哪些?提高充气系数措施有哪些3、什么叫配气相位、气门重叠角4、汽油、柴油的主要使用性能指标5、汽油机、柴油机燃烧过程分哪几个阶段6、点火提前角、喷油提前角的定义7、汽油机爆震燃烧产生的原因和危害8、汽油机、柴油机各工作过程温度、压力的对比9、什么是发动机示功图?有什么用途10、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和有效指标11、何谓机械效率?发动机的机械损失包括哪些12、简述有效扭矩Me、有效功率Ne的定义13、简述燃油消耗率、升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第三章曲柄连杆机构1、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与功能是什么2、机体组有哪些零件组成3、气缸体的功能是什么?它有哪几种结构形式4、发动机气缸套有何作用?什么是干缸套?什么是湿缸套5、活塞组的基本作用和组成各是什么6、活塞有哪几部分组成?柴油机、汽油机的活塞有什么不同7、气环、油环的类型及主要作用是什么8、连杆组的组成及功用9、连杆大头切口常见的定位方式有哪几种10、V型内燃机的连杆有哪几种结构形式11、连杆轴瓦有几种结构形式12、内燃机曲轴的结构、功用及类型13、曲轴为什么要轴向定位?怎样定位?为什么只能有一处定位14、多缸内燃机发火顺序的确定原则15、作用在曲轴连杆机构上的力有哪些?对外作用效果如何16、曲轴系统产生扭转共振的原因是什么?功用是什么第四章配气机构1、配气机构的功用是什么?由哪些零件组成2、凸轮轴轴向定位有几种方式3、配气机构的结构型式有哪几种?驱动机构的结构型式有那几种?各有什么优缺点4、气门弹簧有什么作用?为什么在装配气门弹簧时要预先压缩5、为什么一般发动机的配气机构中要留气门间隙?气门间隙过大或过小有何危害6、可变配气相位控制机构的作用是什么?基本原理是什么7、二冲程内燃机换气方式有哪几种第五章汽油机燃油供给系1、什么是空燃比?过量空气系数2、可燃混合气体成分对汽油机性能有何影响3、汽油机不同工况对可燃混合气的浓度有何要求4、电控汽油喷射系统有何优点?它由几个主要系统组成?各系统的功用如何5、电控汽油喷射系统基本分类有哪几种形式6、什么是空燃比闭环控制?为什么要采用闭环控制第六章柴油机燃油供给系1、柴油机与汽油机基本工作原理差别2、柴油机供给系作用及组成是什么3、柴油机燃烧室的基本类型及特点4、三个精密偶件是什么5、柴油机喷油泵的功用及工作原理6、柴油机为什么采用调速器?调速器分为几种类型7、喷油泵喷油提前角调节方法有哪些8、柴油喷油量、喷油提前角电子控制方法9、柴油机为什么比汽油机易于冒黑烟且难于冷启动第七章汽油机的点火系1、汽油机最佳点火提前角与转速、负荷有什么关系2、传统机械式点火系统组成及各部件作用3、传统机械式点火系统如何调整点火提前角?(真空点火提前和离心点火提前)4、无触点半导体点火系统基本组成是什么?点火信号发生器常用哪些类型的传感器5、微机控制的点火系组成及基本类型第八章冷却系1、冷却系的作用是什么?它有哪几种类型2、水冷系的大小循环是如何进行的3、3水冷系有哪些方式调节冷却强度第九章润滑系1、润滑系的作用是什么2、画出润滑系统的油路走向3、曲轴箱通风的目的是什么第十章起动系1、内燃机启动时要克服哪些阻力2、电动及气动装置一般由哪三大部分组成3、电动机启动中为什么需要离合机构第十一章内燃机特性与调节1、什么叫内燃机特性?研究内燃机特性的目的是什么2、简述外特性、部分速度特性和负荷特性的定义3、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外特性的差异4、表征工作稳定性的扭矩适应性系数的定义5、分析汽油机和柴油机负荷特性的差异6、为什么柴油机的燃油消耗率比汽油机低7、试述万有特性的作用第十二章内燃机增压1、内燃机增压的目的是什么?简述增压度和压比的定义2、增压系统有哪些基本类型3、废气涡轮增压系统基本类型4、增压内燃机相对非增压内燃机在结构上需要哪些改变第十三章内燃机的污染与控制1、汽车发动机中有害排放物的种类及危害2、汽油机有害排放物的主要来源3、汽油机排放物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4、比较柴油机和汽油机的排放特性的不同点5、废气再循环作用及机理6、直接喷射柴油机空燃比(负荷)对排放物的影响7、汽油机瞬态工况排放特性8、三元催化转换器的作用及工作条件9、汽油蒸发控制系统的作用及原理10、轻型汽油车和重型柴油机的排放测试方法OBDII主要监测内容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