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2.3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学设计

3.2.3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学设计

3.2.3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学设计
3.2.3来自微生物的威胁教学设计

神奇的微生物 教学设计(苏教版)

课题第22章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 教者:黄艳班级:二年六班 【教学目标】:1. 会描述病毒和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 能举例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4 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关爱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1. 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和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时计划】:2 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 学案 2 多媒体课件。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 学生准备: 上网或其他途径,查阅整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举例说明对人类有利和不利方面)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一)温故见大屏幕(每小组一道选择必答题,另设八张识图抢答题) 教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五彩缤粉的植物世界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其实在很早之前,人们就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人们才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微生物就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这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要想更多的认识和了解它们,那就先请同学们把“神奇微生物”的预习情况和小组交流一下吧!(二)新知预习导航: 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P46—48的内容,并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1 病毒是一类结构非常的生物,他们没有细胞结构,一般只具有和 2 病毒的生活方式如何? 3 细菌虽然有细胞结构,但是没有成形的,细菌的细胞一般由、 和等部分组成。有些细胞还具有和等结构。

4 细菌的营养方式是。生活方式有和两种。 5 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可以把它们分成、和三种类型。学生: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教师板书:第四节神奇的微生物(巡回指导,解疑答惑) 学生:小组代表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给予评价。播放课件,展示病毒的类型、结构,细菌的结构、营养方式和形状。 学生:认真观察,并理解记忆病毒的结构、生活特点,营养方式、以及细菌的形态分类。形象记忆细菌的结构。 教师:通过哈佛大学医学院报告:在清洁的口腔中,每只牙齿表面可以有一千到十万个细菌,不洁牙齿中有一亿到十亿个细菌。从而进行口腔卫生教育。 设计思想:学生通过自学,能及时发现自己对知识理解的薄弱环节,便于带着问题听课和质疑,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主要精力,加强理解消化。 二合作研学: 课前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并整理完成: 1举例说出病毒、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如何? (1)有害病毒:病毒可引起;病毒可引起 病毒可引起:病毒可引起 (2)有益病毒: (1)细菌:菌可引起;菌可引起 菌可引起;菌可引起 (2)有益细菌:;;;; 学生:课上学习组长负责,小组内分享查阅的资料,质疑、讨论交流病毒、细菌和人类的关系如何? 教师:板书(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巡视指导,解疑导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学生:小组内讨论后 教师:全班1-4组为一大组,5-7组为一大组。代表抽签,一组是有利病毒,一组是有害病毒,双方进行辩论,不用举手,自由站起来回答。看哪个小组回答的同学多,讲的实例多且效果好。 学生:双方进行列举实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试题

《动物微生物及检验》试题 名词解释 1.菌落 2.纯培养 3.包涵体 4.噬菌体 5.干扰素 6.病毒的血凝现象 7.感染性病原真菌 8.中毒性病原真菌 9.莱姆病 10.细螺旋体 11.消毒 12.灭菌 13.防腐 14.无菌 15.无菌操作 16.正常菌群 17.微生物的致病性 18.毒力 19.侵袭力 20.半致死量 21.半感染量 22.传染 23.外毒素 24.类毒素 25.免疫 26.中枢免疫器官 27.免疫活性细胞 二、填空题 1.微生物共有八大类:包括细菌、病毒、 2.细菌大小的表示以为单位,可以在下观察;病毒以及为单位,必须在下观察。 3.细菌的基本结构由外到内分别是、、、。 4.有些细菌有特殊构造,如:、、、。 5.用革兰染色法将细菌分为和两大类,前者染成色,后者染成色。 6.细菌在生长过程中需要从外界摄取的营养物质有、、、、。7.培养基的类型按物理性状分为、、三种类型。 8.细菌的生长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分为四个时期:、、、。9.根据细菌生长繁殖对氧的需求程度,将细菌呼吸类型分为三类:、、。10.病毒属于型微生物,必须在内生存,对抗生素。

11.有囊膜病毒对剂敏感,用其处理后病毒失去活性称为。 12.培养病毒的方法主要有、、等。 13.干扰素的主要功能有、、等。 14.结核分枝杆菌常用的鉴别染色法是,本菌呈色。 15.牛放线菌在病灶脓汁中可形成,将其压征镜检时呈。16.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猪。 17.支原体又称,是介于和之间、营独立生活的最小单细胞微生物。18.湿热消毒灭菌法包括、、和。 19.高压蒸汽灭菌法压力为,温度达,维持时间为,可杀死所有的微生物。 20.生石灰可用于和的消毒。 21.酚类消毒剂包括和。 22.具有黏附作用的细菌结构有、。 23.具有抗吞噬作用的细菌结构有等。 24.类毒素是由经甲醛处理制备而成,可刺激机体产生。 25.内毒素是由类脂A、和组成。 26.传染发生的条件包括、和。 27.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免疫的和。 28.免疫分子包括、和。 29.免疫系统由、和组成。 30.监视和清除体内出现的肿瘤细胞是免疫的功能,清除体内衰老的自身细胞是免疫的功能,抗传染免疫是免疫的功能。 三、判断题 1.在动物机体内,致病性炭疽杆菌是有荚膜的。 2.在动物体内培养的炭疽杆菌带有芽胞。 3.肉毒梭菌致病的主要因子是内毒素。 4.肉毒梭菌是寄生性病原微生物。 5.破伤风梭菌需严格需氧培养。 6.仔猪黄痢和仔猪白痢都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 7.鸭疫里氏杆菌原名鸭疫巴氏杆菌,是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体。 8.口蹄疫病毒可以感染猪、牛、羊和马。 9.禽流感病毒是正粘病毒科的成员。 10.马立克病病毒能导致鸡发生肿瘤。 11.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能导致感染鸡发生免疫抑制。 12.猪瘟病毒可以导致猪、野猪和家兔发生猪瘟。 13.新城疫病毒可以引起鸡、鸭、鹅的毒血症。 14.兔出血症病毒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年龄较大的家兔。 15.犬瘟热病毒侵入敏感细胞后,在胞浆和胞核内复制,并在胞浆或胞核内形成包涵体。 四、问答题 1.简述黄曲霉毒素的毒性作用。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the role of microorganism s in biosphere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生物学又称生命科学、生物科学,是一门由经验主义出发,广泛的 研究生命的所有面向之自然科学,内容包括生命起源、演化、分布、构造、发育、功能、 行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以及生物分类学等。本教案根据生物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 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 打印。 《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是北师大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第18章第1节。本节内容包括3个方面: 1、微生物的种类; 2、微生物的特点; 3、微生物的生活。主要阐述微生物是生物圈中种类繁多、分布广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由于微生物的代谢 类型多,代谢强度高和繁殖速度极快,使其成为生物圈中的重要 成分。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微生物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真正准确认识的学 生并 不多。而本节知识涉及的都是微观生物,对于学生的掌握理解有一定 的难度。抽象的理解有困难,但是形象的理解相对则比较容易。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通过直观的图片演示,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知识的 基础上,可以纠正、加强他们的认识。对于教材中安排的探究性活动, 平时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缺少足够实践,虽然有探究的 积极性,但探究的科学性把握不到位,需要教师的帮助和引导。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简述什么是微生物,列举常见的类型; (2)概述微生物的生活及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2.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设计能力、收集材料和处理材料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活动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和重视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重点:微生物及其种类,代谢方式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繁殖特点。 教学难点

食品微生物学第2阶段练习题

考试科目:《食品微生物学》(总分100分)第六章至第十章 时间:90分钟 学习中心(教学点)批次:层次: 专业:学号:身份证号: 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代时 2. 生长速率常数 3. 巴氏灭菌 4. 间歇灭菌 5. 抗生素 6. 营养缺陷型 7. 转化 8. 普遍性转导 9. 缺陷性转导 10. 溶源转变 二、图解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 细菌和酵母菌的典型生长曲线。 2. D值(杀菌温度一定,杀菌数与时间的关系)。 3. Z值(杀菌数一定,杀菌温度与时间的关系)。 4. 营养物质浓度对微生物生长速度、菌体产量的影响。 三、问答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1.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因素包括哪些?通过对这些因素的控制可以实现哪些食品加工与保藏? 2. 简述测定微生物生长量的方法。 3. 简述测定微生物繁殖数的方法。 4. 影响微生物延滞期的因素有哪些?在生产实践中有何指导意义? 5. 影响微生物对数增长期代时长短的因素有哪些? 附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代时 当微生物处于生长曲线的指数期(对数期)时,细胞分裂一次所需平均时间,也等于群体中的个体数或其生物量增加一倍所需的平均时间。 2. 生长速率常数 即每小时分裂次数(R),用来描述细胞生长繁殖速率。 3. 巴氏灭菌 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一般采用60~80℃左右,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4. 间歇灭菌 又称丁达尔灭菌法,用60~80℃加热1小时,将其中的细菌繁殖体杀死,然后在室温或孵卵箱中放置24小时,让其中的芽胞发育成为繁殖体,再二次加热将其消灭为止。加热和放置需连续操作三次以上,至全部芽胞消灭为止。此法适用于必须用热法灭菌但又不耐较高温度的制剂或药品。 5. 抗生素 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产生、能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的物质,如青霉素、氯霉素等。 6. 营养缺陷型 指某菌株经突变后,丧失了合成某营养素(如某种氨基酸)的功能,若在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必须添加相应的营养素才能生长。 7. 转化 指将质粒或其他外源DNA导入处于感受态的宿主细胞,并使其获得新的表型的过程。 8. 普遍性转导 转导是指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一段DNA转移到受体菌内,使受体菌获得新的性状的过程。如果转导过程转移的DNA是供体菌染色体上的任何部分,则这种转导称为普遍性转导。 9. 缺陷性转导 指噬菌体只能传递供体染色体上原噬菌体整合位置附近基因的转导过程。 10. 溶源转变 当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之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而使后者获得了除免疫性以外的新性状的现象,称为溶源转变。 二、图解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5分,共20分) 1. 细菌和酵母菌的典型生长曲线

5831.苏教初中生物八上《第5单元 第14章 第3节 神奇的微生物》word教案 (4)

课题第14章第3节神奇的微生物 学习目标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2.举例说出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1.描述病毒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法 选择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各种真菌的图片及相关资料 是否采用多 媒体 是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 时数 第2课时 备课 总数 第 8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复习提问: 1.微生物包括哪几类? 2.细菌的种类有哪几种? 3.细菌的结构是什么? 4. 真菌分为几类? 5.真菌的结构有何特征? 6.真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二、新授 (一)病毒 下面我们来认识微生物当中个体最小,结构最简单的一位成员-----病毒的结构及与人类的关系。 [播放]课件让学生观看各种病毒图片大屏幕出示复习提问问 题,引导学生回答比较 细菌与真菌的区别 1.微生物具有小、简、 低的特点 2分类: 3结构特征; 4.营养方式有:异养, 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学生观看课件并阅读课 文p32,了解病毒的发 现过程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 题 观看大屏幕,了解病 毒的发现史,回忆 非典时期的情形及 甲型H7N9禽流感病 毒流行的情景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探讨,得出如下内容: 1.形态:球形、杆形、蝌蚪形 2.结构特点;简单,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无细胞结构 3.生活方式:病毒必需寄生在活的细胞内——寄生。 4.与人类的关系 (1)有害的一面:感染疾病 (2)有益的一面:制作疫苗,生物杀虫剂 三、小结:列表比较 大小结构营养方式病毒 细菌 真菌 四、布置作业; [播放]课件病毒 的模式图 阅读P33的内容讨论病 毒与人类的关系 [播放]课件,总结:病 毒的益处和害处。 [播放]课件展示总结: 病毒的益处和害处 [问]同学们今天学到了 什么,下面让我们用一 个表格来小结一下 [播放]课件中表格 展示表格内容 生:观看图片认识各 种病毒,了解病毒形 态,结构,思考其营 养方式。 生:讨论并回答。 生:口述,填写表格 进一步认识三种微 生物的结构区别 作业设 置 课后自我评价及同步配套练习 教学反思 等级评价(A/B/C/D) 检查签阅 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完整版)食品微生物检验教案第三章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第三章食品检验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一、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食品检验样品采集的原则: 1、所采样品应具有代表性 每批食品应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再生产过程中,再不同时间内各取少量样品予以混合。固体或半固体的食品应从表层、中层和底层、中间和四周等不同部位取样。 2、采样必须符合无菌操作的要求,防止一切外来污染 一件用具只能用于一个样品,防止交叉污染。 3、再保存和运送过程中应保证样品中微生物的状态不发生变化 采集的非冷冻食品一般在0—5度冷藏,不能冷藏的食品立即检验。一般在36h内进行检验。 4、采样标签应完整、清楚 每件样品的标签须标记清楚,尽可能提供详尽的资料。 在食品的检验中,所采集的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即所取样品能够代表食物的所有部分。如果采集的样品没有代表性,即使一系列检验工作非常精密、准确,其结果也毫无价值,甚至会出现错误的结论。食品因加工的批号、原料情况(来源、种类、地区、季节等)加工方法、保藏条件、运输、销售中的各环节及销售人员的责任心和卫生认识水平等无不影响着食品的卫生质量,因此要根据一小份样品的检验结果去说明一大批食品的质量或一起食物中毒的性质,就必须周密考虑,设计出一种科学的取样和样品制备方法。而采用什么样的取样方案主要取决于检验的目的,目的不同,取样的方案也不同。检验的目的可以是判定一批食品合格与否,也可以是查找食物中毒病原微生物,还可以是鉴定畜禽产品是否有人畜共患的病原体。目前国内外使用的取样方案多种多样,如一批产品按百分比抽样,才若干个样后混合在一起检验;按食品的危害程度不同抽样等。不管采取何种方案,对抽样代表性的要求是一致的。最好对整批产品的单位包装进行编号,实行随机抽样。 (一)样品的种类 样品可分为大样、中样、小样三种。大样指一整批;中样是从样品各部分取的混合样,一般为200g;小样又称为检样,一般以25g为准,用于检验分析。 (二)样品的采集 采样必须在无菌操作下进行。 采样的工具,如探子、铲子、匙、采样器、试管、广口瓶、剪子和开罐器等,必须是无

神奇的微生物的教学设计

神奇的微生物的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大庆市祥阁学校吉维一邮编163316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根本”,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因此,教师授课时要变决策者为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目的。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第9单元第22章第4节的内容。本节课分两课时完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明病毒、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微生物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学情分析:初二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建立了系统的生物知识体系。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病也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生活基本常识,所以本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引导为主的教。 教学条件分析:我校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展台,投影屏幕等,所以有利于充分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出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比较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关注微生物与人类关系,树立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 以《超级细菌》这一个学生感性趣的话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 以学生自学为基础,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和生活中的常识为切如点,教师适当巧妙引 导各个环节。 3 让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本节教学结束时为下一节 课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的方法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病毒的结构和特征,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也是一个重点。 难点: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食品微生物学作业

1、采用50~60℃的温度处理产品30分钟,以杀死有害微生物,该方法称为()。 a低温消毒法b巴斯德灭菌法c消毒法d灭菌法 2、古菌是一类存在于极端环境的微生物,但它是()。 a以上答案都不正确b原核生物c真核生物d一类特殊病毒 3、聚-β-羟基丁酸是原核生物中的()。 a其它b碳贮存物c氮贮存物d磷贮存物 4、根据Ainsworth的真菌分类系统,曲霉属于真菌门的哪个亚门()。 a担子菌亚门b半知菌亚门c子囊菌亚门d接合菌亚门 5、青霉素的发现者是()。 a Koch b Leeuwenhoek c Fleming d Pasteur 6、下列()生物对青霉素最敏感。 a病毒b鱼类c大肠杆菌d革兰氏阳性细菌 7、病毒衣壳的主要组成成份是()。 a多糖b蛋白质c脂类d核酸 8、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是()。 a磷壁酸b脂多糖c肽聚糖d脂蛋白 二多项选择题 1、荚膜是存在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黏液状结构,荚膜除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外,还有如 下作用()。 a保护细胞壁不受机械损伤b主要成份是多糖、多肽,可作为贮存物质再利用 c含水量高,在干燥情况下可保护菌体避免失水而死亡 d与细菌的运动有关,保护鞭毛不受损伤 2、甾醇往往存在于细胞膜,但也有些生物的细胞膜不含甾醇,请指出下列()生物的细胞 膜不含甾醇。 a原生动物b大肠杆菌c酵母菌d金黄色葡萄球菌 3、真核微生物包括的种类广泛,请指出下列()生物属于真核微生物。 a单细胞藻类b真菌c大肠杆菌d原生动物e病毒 4、真菌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为更好地吸收营养,菌丝可发生变态形成()。 a菌核和子座b菌环和菌网c吸器和吸胞d假根和匍匐丝 5、酵母菌是真核微生物,它具有以下特点()。 a多数以出芽繁殖,也有的为裂殖b没有有性繁殖c细胞壁含有肽聚糖 d能发酵糖类产能e喜欢在含糖量较高、偏酸性的环境中生长 f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形成菌丝体 三判断题 1、微生物都是个体微小的生物,蘑菇的个体很大,因此不属于微生物的范畴。 2、根据3原界学说,古菌是地球出现最早的生物,它即不属于原核生物,也不属于真核生 物。 3、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病毒即不属原核生物,也不属真核生物。 4、17世纪,列文虎克用他自己制造的显微镜看到了微生物,所以他被公认为是微生物的发 现者。 5、肽聚糖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成份,所以肽聚糖存在于所有原核生物细胞壁中。 6、革兰氏染色是重要的微生物鉴别染色,所有微生物都可以通过革兰氏染色区分为革兰氏 阳性菌或革兰氏阴性菌。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新版苏教版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新版 苏教版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一、教学目标 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秩序。 三、教学方法:讲述、多媒体演示、讨论 四、学时安排 1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视野。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又是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微生物的哪些知识呢? 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问题。 设计思想:富有激励、启发性的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我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归纳大家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更加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创设了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新课教学 (一)病毒和细菌 师:微生物王国的成员很多,我们先认识第一位成员——病毒。同学们知道有哪些病毒? 学生活动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病毒,比比看哪个小组写的最多、最准确,评为优胜组。(流感病毒、SARS病毒、艾滋病病毒等等) 师:随时点拨、师生互动,展示优胜组的学习成果,点评并表示祝贺! 设计构想:小组合作讨论,发挥集体智慧来解决问题,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这是他们将来能融入社会的良好心理品质。 师:同学们,这些病毒有哪些特征呢?请观看视频课件《病毒》。 请大家边观看边思考:病毒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各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二:交流表达:根据课文,结合视频总结老师提出的问题: 1.病毒个体微小,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 2.病毒结构简单,无细胞结构,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核酸。 3.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离开寄主不久就会死亡。 师:点评总结: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只能寄生生活的特殊生物。 神奇的病毒先学习到这里。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下面我们来认识下一位成员——细菌:请大家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屏幕展示: 1.细菌形态、大小有什么特点? 2.细菌的基本结构有哪些?与植物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吗? 3.细菌的营养方式是怎样的? 4.细菌是如何生殖的? 学生活动三:自学、生疑、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解疑导拨、参与学生的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生:小组内讨论后,每小组推荐一人回答问题。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2200048 学时:48 学分:3 授课学院:农业与生物工程学院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教材:何国庆.食品微生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主要参考资料: 1. James M.Jay.现代食品微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2. 沈萍.微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W.F.Harrigan.李卫华等译.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手册(第三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4. Bibek Ray . Fundamental Food Microbiology (third edition) . CRC Press,2000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及任务 食品微生物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为必修课。本课程向学生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知识(概念、分类、形态结构、营养、代谢、及生长繁殖),使学生理解微生物与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食品质量、食品腐败、食品保藏及食品生物加工的关系。(This course is designed to give student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s of microorganisms to foodborne illness and intoxications, food quality, food spoilage, food preservation and bioprocessing.)。使学生掌握食品微生物学的基础理论,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概念、分类、形态结构、营养代谢、生长繁殖等),掌握微生物在食品制造中应用的基本理论,掌握微生物与食品污染、食品腐败、食源性疾病关系的基本理论。了解微生物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变异及在基因工程中应用的基本理论。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食品微生物学绪论 1、微生物的概念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动物微生物课程标准 1 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动物微生物是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宠物疾病防治方向)、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驯导等专业必修的应用性极强的专业基础课。 课程作用:本课程以《动物解剖》、《动物生物化学》等课程为基础,通过学习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微生物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免疫的相关知识及应用,与动物相关的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等基础知识、掌握实验室诊断和免疫防治方法等基本实训技术,同时本门课的知识和技能都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基层化验室等应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动物疫病的诊断、监测、预防工作,尽快适应岗位打下坚实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为今后学习《猪病防治》《禽病防治》《牛羊病防治》《宠物疾病防治》和《兽医实验诊断》等专业核心课程奠定基础。 1.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面向动物医学、动物医学(宠物疾病防治方向)、畜牧兽医、宠物养护与驯导专业全体学生,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职业岗位需求为目标、实践项目为载体、突出本课程基础性、技术性、应用性的理念设计开发。本课程的三大特点:第一,基础性强,是后续《禽病防治》《猪病防治》《牛羊病防治》等课程不可缺少的理论和技能基础;第二,技术性强,必须掌握的直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技能项目较多。第三,应用性强,是学生毕业后从事动物疫病的诊断、监测、预防工作的主要技术支撑。 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即是畜禽生产、兽医技术服务、动物疾病化验等应职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是职业技能鉴定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疫病检疫检验员、兽医化验员、宠物医师等四个工种的考核项目之一。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从畜牧业实际职业岗位需求出发,依据学生就业岗位实践工作过程和专业核心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技能操作能力。 本课程经过与相关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共同探讨以及毕业生和行业企业调研,根据学生职业岗位所学知识、能力和素质需求,设计课程结构内容及教学方法。本课程理论内容以够用、实用、适用为原则重新调整和组合,对传统的《动物微生物学》课程进行改革,使本课程能够更有针对性的为专业核心课程服务,更有效的为学生毕业后的实际工作过程服务。本课程主要包括绪论、细菌、病毒、真菌、其他微生物、微生物与外界环境、传染与免疫、非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变态反应、血清学试验及生物制品应用等内容,每一个任务都是专业核心课程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学生工作岗位的必需职业技能,每个项目分解为多个教学子任务并具有相应知识和技能。本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也改变过去“传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将讨论式、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到教学中,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突出学生分析问题、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案例-

“奇特的微生物”教学案例 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描述病毒、细菌的主要特征;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展示实例,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能力;通过“科学幻想”的角色扮演活动,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调查能力;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对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公民意识.锻炼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情感目标:养成辩证地认识事物的观点;明确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利、弊关系,养成优良的卫生习惯,并贯彻到学习、生活的实际行动中;形成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优良学习习惯。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图片的观察及实验探究获得病毒、细菌、真菌主要特征的知识。 举例说出真菌等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教学难点 微生物的结构及主要特征。 收集、运用信息资料,阐明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并能使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4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从图书馆、报刊文摘、互联网等收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含病毒、细菌、真菌的影视、图片、文字等相关资料);准备霉变的馒头片以及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相关实验仪器:布置学生做好“角色扮演”活动的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提前5~7 d,把馒头、面包、猪肉、米饭等几种例外的新鲜食品,分成几组,每组的食品种类以及每种食品的重量要求都相同,然后放

置在干涸、滋润、不通风等例外的自然环境中,观察并做好食品变化的记录,准备课堂实验用;准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自由组合形成3个大组,抽签决定每个大组扮演的角色,按各自的角色收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对人类生活影响的资料(有文字、图片等资料),就本角色与人类的关系准备发言稿或“科学幻想”报告。 5教学过程 5.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在前几节生物课中,我们已经初步浏览了五彩缤纷的植物世界和千姿百态的动物世界,同学们知道了很多动、植物,也了解了它们的一些特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奇特的微生物世界,大家肯定能得到不少的收获。 学生活动:观看“奇特的微生物”课件上有关微生物的文字、图片以及影视资料,并热闹讨论。 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你们看了“奇特的微生物”,你们会有哪些想法呢?你们又对微生物有什么认识呢?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畅谈自己对微生物的认识,从中了解到自己对微生物知识的认知程度,每组由一名学生作好讨论记录。 结果展示:把每一个组的讨论结果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出来,比一比哪个组的想法多,对微生物的认识多。(学生的讨论结果中有涉及到微生物的危害性,有涉及到微生物对人类的贡献,还有微生物的大小的等。) 5.2科学探究,新课导学 5.2.1学习病毒 (1)病毒的结构。 用课件展示电子显微镜下各种形态的病毒图片。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实践教学)实验报告

四川农业大学 动物微生物及免疫学(实践教学) 实验报告 组长:********** 组员:********** 二零一二年四月

一、实验目的 (一)掌握一般培养基的制备原理及要求,掌握培养基酸碱度的测定,熟悉一般培养基的制备过程和各种器皿灭菌方法。 (二)掌握细菌分离培养的基本要领和方法,掌握细菌抹片的制备方法和革兰氏染色法及油镜的使用方法,并认识革兰氏染色的反应特性。(三)掌握学习用微生物学原理诊断疾病的一般方法及步骤。 二、实验用品 (一)器材 量筒、烧杯、电子天平、漏斗、三角烧瓶、空试剂瓶、玻璃棒、玻璃平 皿、刻度吸管、pH试纸、纱布、脱脂棉、天平、电炉、试剂瓶瓶塞、扎 绳、放大镜、包装纸、洗耳球、酒精灯、载玻片、火柴、吸水纸、剪 刀、记号笔、接种环、注射器、镊子、钳子、毫米尺、培养箱、水浴培 养箱、高压蒸汽灭菌锅、油镜 (二)试剂及材料 肘胨、蛋白胨、猪胆盐、氯化钠、琼脂、乳糖、0.01%结晶紫水溶液、 0.5%中性红水溶液、血清、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氢氧化钠、盐 酸、牛血清、革兰氏染色液、蒸馏水、小白鼠、病猪内脏 三、实验步骤 (一)培养基的制备 (所有用到的器皿都已121℃高压灭菌15~30min,倾注平板在无菌操作台内完成,并放在无菌操作台内) 1、麦康凯培养基 (1)组成:蛋白胨17g、肘胨3g、猪胆盐5g、氯化钠5g、琼脂17g、乳糖10g、0.01%结晶紫水溶液10ml、0.5%中性红水溶液5ml、蒸馏水1000ml

(2)方法:将蛋白胨、肘胨、猪胆盐和氯化钠溶解于400ml蒸馏水中,调节pH至7.2。将琼脂加入600ml蒸馏水中,并加入乳糖,加热熔化。将两 液混合,分装于烧瓶内,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高压灭菌 15~30min。待冷却至50 ~ 55℃时,加入结晶紫和中性红水溶液,摇匀后倾注平板。 注:结晶紫和中性红水溶液配好后需经高压灭菌。 2、血清平板 (1)组成:营养琼脂、牛血清 (2)方法:将灭菌的营养琼脂加热熔化,冷却至45~50℃时,加入牛血清,并混匀,倾注平板。 注:不得将牛血清一并加入后再灭菌。 3、LB培养基 (1)组成:胰化蛋白胨10g、酵母提取物5g、氯化钠10g、琼脂15g (2)方法:在950ml蒸馏水中加入胰化蛋白胨、酵母提取物、琼脂和氯化钠,调节pH至7.4,加热熔化,分装于瓶中,用纱布、扎绳等捆好后,121℃高压灭菌15~30min。待冷却至50 ~ 55℃时,倾注平板。 4、液体培养基(在LB培养基的基础上,装入大试剂瓶中,不加琼脂,不分 装) (二)病料取材 在病猪死亡后,首先用显微镜检查其末梢血液膜片中是否有炭疽杆菌存 在,未发现,则立即用消毒的器械对其进行生理解剖,观察其病理特征 现象,取出病猪的十二指肠、胃、肝脏三处的组织物,并注意组织的完 整性,用储物袋密封保存。 (三)细菌粗培养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修订稿

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吴圩中学陈晓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悟生命关爱健康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观看日本侵华细菌战影片 《细菌战》讲述了抗战末期,日军生化部队抓捕大批中国人进行疯狂的“细菌活体实验”以独特的视角反映和揭秘了731部队许多鲜为人知的恶行,可谓中国版“生化危机”剧中很多细节都有着真实的历史依据,生化武器、活体实验、病毒攻击等众多历史谜团都将在剧中被一一揭秘,我们对于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图片展示〕 生:学生们议论纷纷,说着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关于细菌的问题。甚至有一些学生还经历过脚气病,知道用什么药等等。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让它们有热爱国家的情怀同时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认识世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新课新授,相互学习 ﹙一﹚细菌 师:图片展示球菌,杆菌,螺旋菌以及细菌结构模式图 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去探索细菌的世界 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他们总结归纳出细菌的结构 生1:1细菌具有细胞的一般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 生2:2细菌没有真正细胞核的,称为原核生物 生3:3细菌一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保护运动等等功能 师:板书—1细菌的结构,同时评价学生总结,给予表扬 生: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全员参与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试图让学生去观察,分析,探究,相互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从而调动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的热情。 师:细菌在自然界里无处不在,有人谈“菌”色变。这些简单的微生物它们是怎么生 活的,它们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害还是有利呢? 生1:细菌让我们生病,它们是有害的。 生2:我们看不见它们,我们不知道它们怎么生活。 师:同学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且不能片面的看问题,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事 物,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生3:我们周围都有细菌对我们没有造成伤害,所以不能说它们是有害的。 生4:我们喝的酸酸乳,酸酸甜甜很好喝。它们有的是有益的,但是有的会让我们生 病比如肺结核、肺炎分别是有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引起的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对,细菌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既有害又有利的。但是 作为大地的“清洁工”,细菌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把动植物 的尸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归还给大自然。 生5:原来它们作用这么重要,否则地球上都是尸体太恐怖的。 师:板书—2细菌生活的方式腐生和寄生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通过班班通和多媒体资料学生掌握起来还算可以,所以老师要让学生敢于去想,去做,别 害怕胆怯,勇敢面对一切,相信自己什么知识都能驾驭。学 有所获,大胆设想——未来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二〕真菌 师:电视广告—猴头菇饼干养胃的,里面有猴头菇以及我们吃的香菇、木耳、银耳、

何国庆《食品微生物学》考研复习习题和考研真题

何国庆《食品微生物学》考研复习习题和考研真题第1章绪论 1.1 课后习题详解 1什么是微生物?什么是微生物学? 答:(1)微生物的概念 微生物是大量的、极其多样的、不借助显微镜看不见的微小生物类群的总称。微生物通常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和某些藻类,具有代谢活力强、繁殖速度快、种类多、分布广、适应性强和容易产生变异的特点。 (2)微生物学的概念 微生物学是指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以及微生物的进化、分类、生态等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一门学科。在不断地发展中微生物学已经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及其分支学科,各学科间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其根本任务是利用和改善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和改造有害微生物。2简述生物界的六界分类系统。 答:生物界的六界分类系统如下: (1)细胞型生物 ①动物界 ②植物界 ③原生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主要包括原生动物、大部分藻类及黏菌。 ④真菌界 真菌界主要包括酵母、霉菌。

⑤原核生物界 原核生物界主要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等。 (2)非细胞型生物 非细胞型生物主要是病毒界。 3简述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并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生物学特征及举例如下: (1)体积小、面积大 微生物的个体及其微小,表示微生物大小的单位是微米或纳米,有极大的表面积/体积比值。 (2)生长旺、繁殖快 微生物繁殖速度快,易培养,但实际细菌的指数分裂速度只能维持数小时,因而在液体培养中,细菌的浓度一般仅能达到每毫升108~109个。如生产用做发面鲜酵母的酿酒酵母,其繁殖速度不算太高,约2h分裂1次,但在单罐发酵时,几乎每12h 可收获一次,每年可收获数百次。 (3)吸收多、转化快 微生物体积小,有极大的表面积/体积比值,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特别大,因而微生物能与环境之间迅速进行物质交换,吸收营养和排泄废物,而且有最大的代谢速率。(4)种类多、分布广 ①多种生活方式和营养类型,如以有机物为营养物质的类型和寄生类型。 ②多种生理代谢类型,如微生物可分解天然气、石油、纤维素、木质素。 ③多种产能方式,如细菌光合作用、嗜盐菌紫膜的光合作用等。 ④多种抵抗力,如抵抗热、冷、酸、碱、高渗、高压、高辐射剂量等。

初中神奇的微生物教案

初中神奇的微生物教案 【篇一:《神奇的微生物》教学设计】 第三节神奇的微生物 吴圩中学陈晓燕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悟生命关爱健康的情感。教学重点: 1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2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资料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观看日本侵华细菌战影片 《细菌战》讲述了抗战末期,日军生化部队抓捕大批中国人进行疯 狂的“细菌活体实验”以独特的视角反映和揭秘了731部队许多鲜为 人知的恶行,可谓中国版“生化危机”剧中很多细节都有着真实的历 史依据,生化武器、活体实验、病毒攻击等众多历史谜团都将在剧 中被一一揭秘,我们对于细菌有了初步的认识。〔图片展示〕 生:学生们议论纷纷,说着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关于细菌的问题。甚 至有一些学生还经历过脚气病,知道用什么药等等。 设计意图:图片展示让学生进入一定的情境,让它们有热爱国家的 情怀同时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生活,认识世界,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新课新授,相互学习 ﹙一﹚细菌 师:图片展示球菌,杆菌,螺旋菌以及细菌结构模式图 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去探索细菌的世界

师: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他们总结归纳出细菌的结构 生1:1细菌具有细胞的一般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 有核膜包被。 生2:2细菌没有真正细胞核的,称为原核生物 生3:3细菌一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壁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保护运动等等功能 师:板书—1细菌的结构,同时评价学生总结,给予表扬 生: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全员参与 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试图让 学生去观察,分析, 探究,相互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激发学习的热情。 师:细菌在自然界里无处不在,有人谈“菌”色变。这些简单的微生 物它们是怎么生 活的,它们对我们人类来说是有害还是有利呢? 生1:细菌让我们生病,它们是有害的。 生2:我们看不见它们,我们不知道它们怎么生活。 师:同学们要善于发现问题,并且不能片面的看问题,要以辩证唯 物主义的观点看事 物,要以一分为二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生3:我们周围都有细菌对我们没有造成伤害,所以不能说它们是 有害的。 生4:我们喝的酸酸乳,酸酸甜甜很好喝。它们有的是有益的,但 是有的会让我们生 病比如肺结核、肺炎分别是有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引起的 师:同学们你们说的都很对,细菌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的,既有害 又有利的。但是 作为大地的“清洁工”,细菌对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它 们把动植物的尸体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无机盐归还给大自然。 生5:原来它们作用这么重要,否则地球上都是尸体太恐怖的。 师:板书—2细菌生活的方式腐生和寄生 3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食品微生物教学大纲与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课程号:0432904 课程名称:食品微生物英文名称:Food Microbiology 周学时:5.0 学分:5.0 预修要求:无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阐述了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形态、培养及生理特征;微生物遗传变异与优良菌种的选育与保藏;微生物与食品的相互关系及其生态条件;与食品有关的微生物的活动规律;各种有益微生物为人类制造的不同种类的食品及其功能;食品中污染微生物的种类、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防止食品腐败变质的措施;微生物及其毒素污染食品引起的人和畜禽类食物中毒的种类及预防措施等。课程教学内容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二部分。 选用教材: 朱乐敏.食品微生物学.第二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参考教材: 万萍.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实验技术.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董明盛,贾英民.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陈红霞,李翠华.食品微生物学及实验技术.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吕嘉枥.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无锡轻工大学,天津轻工业学院.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张文治.新编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何国庆,贾英民.食品微生物学.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食品微生物》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教学目的:食品微生物是食品营养与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这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以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食品营养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研究食品微生物检测的技术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可胜任食品检验中的有关微生物的检测工作。 基本要求:通过对《食品微生物基础与实验技术》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及其生命活动规律和应用,能够检测微生物,结合微生物的营养组成和生长的理论,掌握微生物培养、接种等操作技能;学习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掌握菌种的保藏。通过微生物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确其应用的广泛性,帮助学生深入自学食品卫生等质量控制,对今后从事食品卫生方面的检验工作起到重要作用。 二、相关教学环节安排 1.采用多媒体投影教学及演示教学。 2.实验课单列,每周4学时。 3.每周布置复习重点,主要针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三、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理论课每周3学时,共16周;实验课每周2学时,共16周。 理论课主要内容: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微生物概念及其特性1 一、微生物的概念1 二、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1 三、微生物在生物学分类中的地位2 四、微生物的特点2 第二节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发展4 一、微生物形成前的历史4 二、微生物学的形成4 第三节微生物与食品微生物5 一、微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对象5 二、微生物学的主要分支学科5 三、食品微生物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6 四、食品微生物学研究任务6 第四节微生物的应用与前景7 一、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7 二、微生物与环境7 三、微生物菌体食品(食用蕈菌)7 四、微生物风味物质8 五、微生物与食源性感染8 第二章微生物的主要类群9 第一节原核微生物9 一、细菌9 二、放线菌17 三、其他原核微生物19 第二节真核微生物22 一、酵母菌22 二、霉菌26 第三节非细胞型微生物3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