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微生物的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神奇的微生物》【知识与能力目标】1、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主要特征。
2、说出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整理从网上查询有关细菌、真菌、病毒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在小组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点】1、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一些微生物的图片,录像。
周密的教学设计,用powerpoint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通过报刊、杂志和网站,搜集一些有关微生物方面的资料。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通过小资料,让学生了解到微生物无处不在,微生物和我们生活关系非常密切,今天就我们来学习神奇的微生物。
【讲授新课】探究新知:介绍微生物的种类和特点讲授内容(一)细菌1、个体大小:个体比病毒略大些,观察细菌常用光学显微镜,通常以微米(Micrometer,um;1um=1/1000mm)作为测量它们大小的单位。
肉眼的最小分辩率为0.2mm,观察细菌要用光学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到上千倍才能看到。
2、形状分三种:球菌、杆菌和螺旋菌。
3、细菌的结构: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一般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物质。
有的有荚膜和鞭毛。
荚膜有保护作用。
鞭毛有助于细菌的运动。
4、细菌的营养方式:异养有两种方式(1)寄生: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
(2)腐生:依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获取营养物质。
5、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有益的方面:人们利用醋酸杆菌制食醋,利用乳酸菌生产酸奶,豆类植物中的根瘤菌可以固氮,为人类提供大量的蛋白质有害的方面:夏天食物变质通常是细菌繁殖所致,一些细菌能使人患病,肺结核、肺炎分别是由结核杆菌、肺炎双球菌引起的,一些细菌能使人们养殖的动物或植物患病,造成经济上的损失。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doc展示出细菌显微镜下的图片,让同学们从形状上来给细菌分类。
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将细菌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
3、细菌的结构看完了细菌的三种形态后,再来了解一下细菌的结构。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27页第三小节,思考细菌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让学生来完成细菌结构图。
图一细菌的结构细菌的结构图填写完整后,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的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和鞭毛。
细菌的特殊结构荚膜和鞭毛分别具有什么作用?(荚膜可以保护细菌,鞭毛有助于细菌的运动)并且要知道不是所有的细菌都具有荚膜和鞭毛这样的特殊结构。
出示课件:展示动植物细胞结构图与细菌的结构示意图.植物细胞动物细胞细菌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突出不一样的结构——细胞核与核质,这就顺其自然的过渡到了原核细胞与原核生物。
像细菌这样只有核区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
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4、细菌的营养方式引导学生继续比较植物的营养方式(光合作用,自养)、动物的营养方式(摄取食物,异养),让学生来猜想细菌的营养方式。
植物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为自己提供营养物质,动物可以通过摄取食物为自身提供营养,那么细菌以什么方式来为自己提供营养呢?细菌的营养方式有哪些?有怎样的区别?学生通过阅读课本28页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5、细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有益的影响:乳酸菌可以制作酸奶,醋酸菌可以酿醋,根瘤菌可以为豆科植物固氮,甲烷菌可以产生甲烷等等。
不利的影响:金黄色葡萄球菌会引起伤口化脓,结核杆菌会引起肺结核等等(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有益,少数细菌对人类不利)细菌对自然界的作用:动植物死亡后的遗体,需要依靠细菌等微生物的分解,分解以后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而二氧化碳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无机盐也可以供应植物的生长。
在这里细菌在整个自然界当中的物质循环里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细菌也被称作为大地的“清洁工”。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增强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科学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繁殖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微生物在食品、药品、环保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能引起疾病。
4.微生物的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5.微生物的培养:学习如何培养微生物,观察其生长过程。
三、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微生物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讲解微生物的概念和特点: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及其特点。
3.讲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通过讲解和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各个领域的作用,以及可能引起的疾病。
4.观察微生物: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让学生亲自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5.培养微生物: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学习如何培养微生物,观察其生长过程。
6.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问题:“你们还知道哪些微生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实验法:分组进行显微镜观察和微生物培养实验。
3.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微生物的相关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4.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观察记录和实验报告的撰写能力。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微生物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能否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生物教科书。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 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3. 举例说出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能力目标1. 收集整理从网上查询有关细菌、真菌、病毒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 通过探究霉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在小组探究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 关注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树立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学准备;教师要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资料板书设计神奇的微生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显微镜、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少许新鲜食品(馒头、米饭等)、透明塑料袋等。
2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
学生准备1上网或其他途径,查阅整理有关病毒、细菌、真菌的资料。
2撰写细菌、病毒对未来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科学幻想”报告。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方案一:激趣导入。
师:很早以前人们认为世界上只有植物和动物这两类生物。
直到电子显微镜的发现,使人们看清了病毒等微生物的“庐山真面目”,从此神奇的微生物世界进入了人类的视野。
生命科学是21世纪最前沿的学科,微生物又是生命科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这里有许多你想探索的奥秘,今天让我们一起漫步在微生物辽阔神奇的世界里,揭开微生物神秘的面纱。
同学们想知道关于微生物的哪些知识呢?生:争先恐后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问题。
设计思想富有激励、启发性的语言,很容易激起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我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微生物感兴趣的话题,然后归纳大家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来学习,更加激发起他们的参与热情,创设了愉快、活泼的课堂氛围。
方案二:创设问题情景:可以播放有关“非典”流行时的视频画面。
设计思想这个全社会都广泛关注的问题,由于是一种新的病毒引起的,它的死亡率很高。
东镇春元中学学案班级_____ 组名_____ 姓名_________ 编号_03教师寄语:生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神奇梦幻、奥妙无穷,欢迎你来探究学习。
年级八学科生物课型新课主备人王仰东时间9.15-9.16 学科组长王仰东审核人课题神奇的微生物学习目标1、描述细菌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出细菌与人类生物的关系。
重点1、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2、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细菌的主要结构特征。
教学过程一、我会自学:阅读教材P27至P29,并回答相关问题1、微生物一般结构,形体,其中多数无法用肉眼观察到。
2、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可以把它们分为、和三种类型。
3、细菌的细胞一般由、、和等部分构成,有些细胞还有和等结构。
4、从活的生物体内吸取营养物质的营养方式叫做;依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来获取营养物质的营养方式叫做。
5、细菌在自然界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我会讨论探究1、细菌对人类生活有何影响?举例说明。
2、细菌对环境有什么影响?三、我会听教师讲解。
1、根据学生自学和讨论中的问题有选择进行讲解。
2、本节内容小结(学生展示)四、我会做(一)填空1、有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具有________结构,有________作用。
有些细菌具有有助于运动的________结构。
2、痢疾杆菌生活在人的肠道内,靠吸收人体的营养物质来生活。
这类细菌进行的是________生活。
3、人们利用________生产沼气,这类细菌依靠________来获取营养物质。
4. 细菌的细胞内没有________,一般营________或营________生活。
(二)选择题1、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A.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B.细菌有细胞壁C.细胞内没有叶绿体D.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2.烧伤容易感染绿脓杆菌,人们常用绿脓杆菌噬菌体来治疗。
绿脓杆菌是一种()A.细菌B.真菌C.病菌D.以上均不是3、下列有关细菌的描述,正确的是()A.绝大多数细菌对人类是有害的,少数细菌对人类是有益的。
《神奇的微生物》名师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科学教材《神奇的微生物》。
微生物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微小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本节课主要讲述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知道微生物的分类。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微生物的分类。
难点: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显微镜、显微镜片、实物模型等。
学具:笔记本、彩笔、观察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微生物科普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微生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微生物的基本特征(10分钟)学生分组观察显微镜下的微生物样本,记录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细胞结构、生长环境等。
3. 学习微生物的分类(10分钟)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模型,了解不同微生物的特点。
4.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如分解有机物、循环养分等。
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5.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5分钟)教师讲解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食品发酵、疾病感染等。
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了解微生物对人类的影响。
6. 随堂练习(5分钟)7.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结构简单生长环境多样繁殖速度快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循环养分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食品发酵疾病感染七、作业设计1. 绘制微生物的结构示意图。
2. 举例说明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微生物样本,使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定义:微生物是指那些肉眼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
2. 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原生动物等。
3. 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繁殖快、适应能力强。
4.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分解有机物、循环养分、参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5.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有益微生物如乳酸菌、酵母菌等在食品制作中有重要作用;有害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可引起疾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微生物的分类、特点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难点: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微生物的了解和感悟。
五、教学准备:1. 准备微生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2. 准备微生物的实物标本或模型。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和活动材料。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典型的微生物应用实例,如发酵食品的制作等。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微生物在生活中的作用,分享自己的看法。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微生物是指那些_____无法看见的微小生物。
2. 选择题: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3. 简答题:举例说明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八、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一种微生物的特点及其应用。
2. 观察生活中与微生物相关的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九、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神奇的微生物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学会运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 学会合作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微生物的世界1. 微生物的定义与分类2. 微生物的特点第二课时:微生物的作用1.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第三课时:显微镜下的微生物1. 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2. 观察常见的微生物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观察微生物的技巧。
难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五、教学准备:1. 显微镜及显微镜片2. 微生物样本3. 教学PPT4. 实验材料及工具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微生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
2. 新课导入:介绍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3. 课堂讲解: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结合实际例子进行分析。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使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样本,学会观察方法和技巧。
5. 课堂讨论:学生分享观察微生物的体会,讨论微生物的奇妙之处。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微生物的重要性和保护环境的意义。
七、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知识,整理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特点及作用。
2. 思考微生物在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3. 完成课后练习题。
八、教学反思:1. 学生对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有了初步了解。
神奇的微生物-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长繁殖方式和生态地位。
2.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以及微生物的应用价值和危害。
3.掌握微生物的一些基本实验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生态地位;2.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实验方法。
三、教学内容1. 微观世界中的微生物1.微生物的分类。
2.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3.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和生态地位。
2.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3.微生物的应用价值和危害。
3. 微生物实验1.微生物的培养与鉴定。
2.微生物的染色和观察。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多媒体演示、板书、图片等方式进行。
2.解剖法:通过实物解剖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3.观察法:通过观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形态结构等细节让学生了解微生物。
五、教学手段1.讲义:对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方便学生掌握。
2.多媒体教具:利用图片、动画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等过程。
3.实验教具:培养皿、草履虫、显微镜等。
六、教学过程1. 微观世界中的微生物1.1 微生物的分类(1)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分类;(2)通过对样本的观察让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结构。
1.2 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1)通过实物解剖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2)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活习性。
1.3 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和生态地位(1)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验教具让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方式;(2)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2. 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2.1 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1)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2)通过实验教具让学生掌握微生物在循环中的作用。
神奇的微生物的教学设计
黑龙江省大庆市祥阁学校吉维一邮编163316一、设计思路
新课程倡导“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素养为根本”,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因此,教师授课时要变决策者为参与者,提高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生物学素养为目的。
二、教学分析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生物第9单元第22章第4节的内容。
本节课分两课时完成。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知识目标主要有两个:1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明病毒、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微生物的结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学情分析:初二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基本建立了系统的生物知识体系。
对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疾病也有所了解,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生活基本常识,所以本节内容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教师引导为主的教。
教学条件分析:我校每个教室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展台,投影屏幕等,所以有利于充分展示学生的探究结果。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征
2 举例说出病毒和细菌与人类的关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比较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形成合作意识和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关注微生物与人类关系,树立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辨证观点。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
1 以《超级细菌》这一个学生感性趣的话题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2 以学生自学为基础,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和生活中的常识为切如点,教师适当巧妙引
导各个环节。
3 让学生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本节教学结束时为下一节
课教学做好铺垫.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
教学方法:启发式、讨论式、辩论式的方法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菌和病毒的结构和特征,本节课的情感目标也是一个重点。
难点:细菌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一引课:观看一段视频,描述看到的内容播放新闻《超级细菌》观看、描述由学生好奇的“超级
细菌”导入神奇的微
生物
二正课:1细菌的特征布置自学,小组合作完成细菌
的特征表格
阅读教材,讨论,完成表格简单的知识由学生独
立学习,给学生主动
学习的机会
2细菌与人类的关系课件展示一些细菌,让学生介
绍并思考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是
怎样的?
介绍自己认识的细菌
观看不熟悉的细菌的视频资
料
如何科学客观的评价细菌。
教学生客观评价细菌
3病毒的特征感冒的事例引出另一种微生物
病毒,让学生继续自学病毒的
特征。
自学病毒特点,完成表格给学生介绍另一种微
生物--病毒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你认识了解哪些疾病由病毒引
起的?
病毒只能给我们带来麻烦吗?
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病毒
(课件跟进)
客观评价病毒
教会学生辩证的分析
问题,客观评价病毒
5滥用抗生素超级细菌是怎么来的?课件展
示当前社会滥用抗生素的现
状。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可以让学
生比较人类有药可医和无药可
医的两种不同境况的巨大反差观看视频,思考抗药细菌怎
么来的?它们的危害如
何?我们能怎么做?
用真实的故事引发学
生思考,了解滥用抗
生素的危害
三小结总结本节知识点说出知识点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布置
1调查家庭成员有无滥用抗生素现象。
2 畅想我们利用微生物的前景
3 回家亲手培养一些真菌,为下节课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