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在础-第六章 时间数列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2.65 MB
- 文档页数:86
统计法规第一章1.统计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是整个统计工作的灵魂。
2.统计法的立法宗旨是保障统计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3.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
4.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
第二章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的。
2. 《统计法实施细则》在性质上属于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审批。
3. 统计法律→统计行政法规(条例、细则、规定):《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关于加强统计工作的决定》(法规性文件)→地方性法规/→统计行政规章(办法)→政府规章/→部门规章4.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1983年12月8日通过,1996年5月15日第一次修订,2009年6月27日第二次修订,2010年1月11日施行。
5. 政府规章是人民政府所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部门规章是由国务院各部委和国务院直属机构制定的统计行政规章。
第三章1. 统计资料,是指统计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成果以及与之相联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2. 统计工作的统一性最为关键的是统计管理体制的集中统一。
3. 统计法的基本原则:①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统计管理体制集中统一;统计制度统计标准统一;统计资料统一管理和公布。
②保障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原则:独立行使职权,不受非法干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独立单设。
③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职责法定;依法履行职权不可放弃、超越、滥用;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
④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统计信息共享;定期公布统计资料;公布的权限;公开的方式;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⑤统计资料保密原则5.凡通过抽样调查、重点调查、行政记录能取得统计数据的,不得制发定期全面统计报表。
一、名词解释1、定性数据是指只能用文字或数字代码来表现事物的品质特征或属性特征的数据,具体又分为定类数据与定序数据。
(定类数据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结果,表现为类别,由定类尺度计量而成。
定序数据是对事物按照一定的排序进行分类的结果,表现为有顺序的类别,由定序尺度计量而成。
)2、定量数据是指用数值来表现事物数量特征的数据,具体又分为定距数据与定比数据两种。
(定距数据是一种不仅能反映事物所属的类别和顺序,还能反映事物类别或顺序之间数量差距的数据,由定距尺度计量而成。
定比数据是一种不仅能体现事物之间数量差距,还能通过对比运算,即计算两个测度值之间的比值来体现相对程度的数据,由定比尺度计量而成。
)3、长期趋势是指时间数列中指标值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受普遍的、持续的、决定性的基本因素的作用,使发展水平沿着一个方向持续向上或向下发展或持续不变的基本态势。
4、季节变动是指数列中各期指标值随着季节交替而出现周期性的、有规则的重复变动,这里的时间通常指一年。
5、循环变动是指时间数列中各项指标值随着时间变动发生周期性的重复变化,但循环变动所需的时间更长,重复变动的规律性、变动周期和时间也不像季节变动来得稳定、可以预测。
6、不规则变动是由未能得到解释的一些短期波动所组成的,常指时间数列由于受偶然因素或意外条件影响,在一段时间内(通常指短期内)呈现不规则的或自然不可预测的变动。
7、相关关系,也称统计相关,是指现象之间存在的非确定性的数量依存关系。
8、点估计也称定值估计,就是以样本观测数据为依据,对总体参数做出确定值的估计,也就是用一个样本的具体统计值去估计总体的未知参数。
9、区间估计,就是指用一个具有一定可靠程度的区间范围来估计总体参数,即对于未知的总体参数θ,想办法找出两个数值θ1和θ2(θ1<θ2),使θ处于区间(θ1,θ2)内的概率为1-α,即π(θ1<θ<θ2)=1-α。
区间(θ1,θ2)为总体参数的估计区间或置信区间,θ1为估计下限或置信下限,θ2为估计上限或置信上限。
第三章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1.下面是我国人口和国土面积资料:────────┬───────────────│根据第四人次人口普查调整数指标├──────┬────────│1982年│1990年────────┼──────┼────────人口总数│101654 │114333男│52352 │58904女│49302 │55429────────┴──────┴────────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试计算所能计算的全部相对指标。
2.某企业2014年某产品单位成本520元,2015年计划规定在上年的基础上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6%,试确定2015年单位成本的计划数与实际数,并计算2015年单位成本比计划降低多少3.某市共有50万人,其市区人口占85%,郊区人口占15%,为了解该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市区抽查了1500户居民,每人平均收入为1400元;在郊区抽查了1000户居民,每人年平均收入为1380元,若这两个抽样数字具有代表性,则计算该市居民年平均收入应采用哪一种形式的平均数方法进行计算4根据上表资料计算:(1)哪个班级统计学成绩好(2)哪个班级的成绩分布差异大哪个班级的成绩更稳定5.2014年8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资料如下:────┬──────┬─────────┬─────────品种│价格(元/斤)│甲市场成交额(万元)│乙市场成交量(万斤)────┼──────┼─────────┼─────────甲│││2乙│││1丙│││1────┼──────┼─────────┼─────────合计│──││4────┴──────┴─────────┴─────────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6.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36件,标准差件。
乙组工人资料如下:要求:(1)计算乙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和标准差。
(2)比较甲、乙两个生产小组哪个组的平均日产量更有代表性比较哪组的产量更稳定比较哪组的产量差异大第四章抽样调查检验结果如下:1.某进出口公司出口茶叶,为检查其每包规格的重量,抽取样本100包,(1)确定每包平均重量的抽样平均误差和极限误差;(2)估计这批茶叶每包平均重量的范围,确定是否达到规格要求。
一.填空题1. 按月平均法计算季节比率,其计算公式为(各年同月平均)除以数年所有各月总平均。
2. 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比。
3. 动态数列按其指标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 和平均指标三种动态数列。
4. 几何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仅受(最初水平)和(最末水平)的影响,不受(中间各期水平)的影响。
5. 动态数列一般有两个基本构成要素:一是现象所属的(时间),另一个是反映客观现象的(指标数值)。
6. 动态数列按其指标表现形式的不同分为 (总量指标)( 相对指标)( 平均指标)三种动态数列。
7.平均发展水平又称(序时平均数),它是从 (动态)上说明现象总体在某一时期内发展的一般水平。
8. 发展速度由于采用基期的不同,可分为(环比) 发展速度和(定基)发展速度。
9. 增长量是报告期水平与基期水平之差。
由于基期的不同增长量可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积)增长量,这二者的关系可用公式((a1 -a0) =(a2 -a1)……+(an -an-1))表示10. 平均发展速度是对各期(增长量/基期水平、发展速度-1(100%)速度求平均的结果,它也是一种平均数。
11. 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是,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这就是说国民生产总值20年增加(3)倍。
12. 、平均发展速度是对各期(环比发展速度)速度求平均的结果,它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
13. 动态数列各项发展水平的变动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归纳起来有四种,即(长期趋势)、(季节变动) 和(循环变动)和不规则变动。
14. 用绝对增长量除以相应的用百分数表现的增长速度,此指标称为(增长1%的绝对值)15. 使现象在一段较长时间内沿着一个方向,逐渐向上或向下变动的趋势称为 ( 长期)趋势;使现象发生周期比较长的涨落起伏的变动称为 (循环)变动。
16. 已知某产品产量1993年与1992年相比增长了5%,1994年与1992年相比增长了12%,则1994年与1993年相比增长了(6.7%)。
统计学练习题及答案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1.下面是我国人口和国土面积资料:────────┬─────────────── │根据第四人次人口普查调整数├──────┬──────── │1982年│ 1990年────────┼──────┼──────── 人口总数│ __ │ __ 男│ __ │ __ 女│ __ │ __────────┴──────┴────────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试计算所能计算的全部相对指标。
2.某企业2022年某产品单位成本520元,2022年计划规定在上年的基础上单位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6%,试确定2022年单位成本的计划数与实际数,并计算2022年降低成本计划完成程度指标。
3.某市共有50万人,其市区人口占85%,郊区人口占15%,为了解该市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市区抽查了1500户居民,每人平均收入为1400元;在郊区抽查了1000 户居民,每人年平均收入为1380元,若这两个抽样数字具有代表性,则计算该市居民年平均收入应采用哪一种形式的平均数方法进行计算?4.有两个班级统计学成绩如下:根据上表资料计算:(1)哪个班级统计学成绩好?(2)哪个班级的成绩分布差异大?5.2022年8月份甲、乙两农贸市场资料如下:────┬──────┬─────────┬─────────品种│价格(元/斤)│甲市场成交额(万元)│乙市场成交量(万斤)────┼──────┼─────────┼───────── 甲│ 1.2 │ 1.2 │ 2 乙│ 1.4 │ 2.8 │ 1 丙│ 1.5 │ 1.5 │ 1────┼──────┼─────────┼───────── 合计│ ── │ 5.5 │ 4────┴──────┴─────────┴─────────试问哪一个市场农产品的平均价格较高?并说明原因。
6.某车间有甲、乙两个生产组,甲组平均每个工人的日产量36件,标准差9.6件。
《统计学原理》简答题答案第一章总论1.统计一词有几种含义?它们之间的关系?答:三种。
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从事统计业务的机关、单位利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有关客观现象的数据资料、研究数据的内在特征,并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等一系列工作过程的总称。
(2)统计资料:是统计实践过程的取得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它相联系的其他资料的总称。
(3)统计学: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即过程与统计成果的关系,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2.社会经济统计的特点有哪些?答:社会经济统计是社会现象的一种调查分析活动,它具有以下特点:a)数量性 b)总体性 c)变异性 d)社会性3.什么是统计总体、统计单位、标志、变异、变量和变量值?并举例说明。
答:(1)统计总体,简称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
例如,研究某班学生的情况时,该班全体学生就是一个统计总体。
(2)统计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
例如,以我国全部普通高等院校为总体,每一个普通高等院校就是总体单位。
(3)标志,是指总体单位所共同具有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例如,工人作为总体单位,他们都具备性别、工种、文化程度、工会、工资等属性或特征。
(4)变异是变动的标志,具体表现在各个单位的差异,包括量(数值)的变异和质(性质、属性)的变异。
如:性别表现为男、女,这是属性变异;年龄表现为18岁、25岁、28岁等这是数值上的变异。
(5)变量,就是可变的数量标志。
例如,商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商品流转额、流动资金占用额等数量标志,在各个商业企业的具体表现都是不尽相同的,是一个变动的量,这些变动的数量标志就称作变量。
(6)变量值,就是变量的具体表现,也就是变动的数量标志的具体表现。
例如,企业的职工人数是一个变量,甲企业职工人数100人,乙企业职工人数150人,丙企业职工人数200人等等,100人、150人、200人都是职工人数这个变量的变量值(标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