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道习题教学引发的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157.59 KB
- 文档页数:1
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
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韩愈师说原文及赏析篇1原文:师说唐代:韩愈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赏析: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
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
“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翻译
翻译过来是:所以说弟子不一定不如师父,师父也不一定会比弟子厉害。
出自韩愈的《师说》。
出处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教学反思《师说》教学反思15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师说》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师说》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讲授环节是在学生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发现、质疑。
我根据他们提出的问题,学生提问、回答、互相评价来展示他们的成果和质疑。
并针对这些疑问,通过PPT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分析文本语言来感悟作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精神,并培养自己勇于反省的精神;让学生熟悉作者韩愈及文体知识,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使学生能力和精神上都有收获。
面对《友邦惊诧论》这样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老课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较传统,把对课文严密结构的分析放到一等的位置,安排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他们有机会对课文内容和观点质疑求异,相信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探索氛围的创设乃至对求索精神的弘扬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让学生从原文中摘取背景信息并通过这些信息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达到。
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安排学生活动,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同时,在各个活动过程中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使每个层次的学生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有不同的收获,解决了“优生吃不饱,潜能生消化不了”的问题。
通过研修学习在课件制作和授课安排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师说》教学反思2在教学《师说》一文时,我的导入部分是这样设计的:从幼儿园到现在,差不多有十年寒窗了吧。
那在这十几年中,大家接触过不少老师。
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老师的看法。
通过这样一个提问,让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对老师的看法,从而引出课文。
学生对导入部分的问题很感兴趣,对于如何看待老师都有自己的贴近现实的想法。
其实这个导入和课文还有一定的距离,可以再深入一点,问一问学生应该如何对待老师,从而引出“耻学于师”的问题,更好地和课文接轨。
师与生,学与进自古有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老师与学生之间有身份的不同,但在另一方面,没有严格的界限,如知识丰富程度,智商高低等方面,老师与学生就像朋友要彼此尊重,互相理解,互相学习。
老师的知识不一定比学生丰富,老师的教育不一定比学生高,老师的经历阅历比学生丰富,耳听到长辈说”我吃的盐都比你吃的饭多”,这大概说的就是经历之丰富。
一个老年龄的老师懂得的学问人都会多一些,也许老师,不能把老师所想所知的通通传授给学生,老师会将老师所知道的考试技巧命题方式的一些学生还没有怎么接触和分析的东西,老师就可以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少走弯路。
学生可以从老师中吸取一些经验,以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有应对的方式,不至于迷茫。
老师的处理态度、性格会影响到学生。
作为一位老师多年教育,教书,身上定有一些学生可学的优秀品格。
老师身上也不缺少文学气息,但总会在课上谈话中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学生能够从老师那儿学到知识和做人的方法。
学生应当有积极学习的热情,应当有蓬勃向上的朝气,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正是思想和行为最为活跃的时期。
如果说老师是老将,那学生就是新兵。
学生会有不足的地方,但也有值得老师学习的地方,如乐观开朗的态度,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学生内在的那股力量的爆发。
也许在成绩不理想的时候,老师会为学生叹息几声,并给予鼓励,但学生的内心力量是外人所体会不到的学生,看起大大咧咧,好像最纯洁,满不在乎。
有的人认为这是没心没肺,但其实只有学生自己知道,叹息没有用唯有更加努力的态度,更加豁然开朗的态度对待学习,才能进取,老师能从学生身上学到就是那股永不服输的精神。
学生没有定式的思维,她们才开始接受很多新东西,所以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有些老师的问题再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学生可以为老师提供新的思路,老师不仅是教书与人的良师更是互相陪伴的朋友。
老师负责教授知识,学生负责成长进步。
师生之间最良好的关系莫过于互相促进,互相进步。
弟子不必不如师韩愈在他的千古名著《师说》中曾说:“师不必贤如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确实,教师个人智慧有限,有时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这样的例子相信许多老师都经历过。
以下是一件发生在课堂上的事,给我带来的一些更深的认识。
题如下:已知有五个正方形排成如图的样子,你能用一条直线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你能想到几种方法?上课时,同学们提供了四种解法。
解法1:(如图1)设每个正方形边长为1,则每个正方形面积为1,五个正方形面积为5。
要把它平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份。
每份面积则为2.5,又知矩形ABEF 高AB为2,要求底BE,设底BE为,列方程。
底边BE为1.25,据此点找到E点与F点,沿EF画一条直线即可平分。
解法2:(如图2)知矩形BCFE底BC为3,要求高BE,设高BE为,列方程。
=高BE为,可根据这个数据找到E点与F点,沿EF画一条直线即可平分。
解法3:(如图3)已知三角形ABD高AB为2,要求底BD,设底BD为z列方程。
底BD为2.5,可根据这个数据找到D点,沿AD画一条直线即可平分。
根据解法3可推出:在AB上找点F,BC的延长线上找点G。
只要1/2 BF×BG=2.5即FB×BG=5根据这个条件找到F点与G点.过FG的直线也可以平分这个五边形的面积。
解法4:(如图4)已知梯形ABED下底AB为2,高AD为2,要求上底DE,列方程,设上底DE为。
上底DE为0.5,由此条件找到E点,沿BE画一条直线即可平分。
通过解法4可利用梯形AFGD的面积为2.5设上底加下底的和为列方程。
只要上底加下底的和为2.5,可由此条件找到F点与G点,沿FG画一条直线即可平分。
我自己一绝非常满意了,不曾想还有同学补充新的方法:解法5矩形ABEF和矩形FGHD是中心对称图形,找矩形ABFE的对称中心I,找矩形FGHD的对称中心J,(如图5),过I点和J点作直线KM,(如图6),则四边形AKMD和图形KBEGHM面积相等。
2024年江苏省苏州市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及答案(中小学)1、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及答案(中小学)(共110题)1. 【题目考察知识类型】观点辨析【题目】家长会上,李老师深情地说:“学生是你们的孩子,也是我们的孩子!”对此,你怎么看?【答】我赞成此说法。
第一,作为一名老师,不管任何时候,都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孩子作为家长爱的结晶,同时也是老师教育的成果。
第二,孩子在受教育期间,老师与孩子的相处时间是非常多的,老师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既出于责任,也是由于爱。
第三,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我要真诚地关心、爱护学生,及时与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沟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题目考察知识类型】认真努力做好教学工作【题目】一个高学历老师多年从事初中教学,还不断学习,拿很多个奖项,你怎么看?小陈在校期间获得各种荣誉称号,并取得了硕士学位,你有什么看法?【答】值得学习。
第一,这位老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当向他学习这种不断进取的学习精神。
奖状对于教师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学习的态度。
第二,该老师言传身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做了良好的榜样,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己经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我们都应该一直学习,甚至终身学习。
第三,作为未来的中学(小学)老师,我要向这位老师学习他不断进取的精神,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向他学习。
3. 【题目考察知识类型】嘲笑老师、起哄老师、针对老师搞恶作剧【题目】你进到班级当中发现有同学把黑板擦放在了你够不到的地方,你怎么办?【答】我会保持冷静。
第一,我会找到纸巾擦黑板,拉回同学们的注意力,继续完成教学任务。
下课前和同学们说一下这件事,通过幽默的方式引导大家,不要在上课时间跟老师捉迷藏。
第二,我会在课后找班干部了解情况,把这个淘气的同学找来谈话。
告诉他这样的行为是不正确的,会影响同学们正常的上课进度,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第三,我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提前进入课堂,做好上课前的准备,检查上课东西是否齐全,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及答案(中小学)1、教师资格证结构化面试真题及答案(中小学)(共110题)1. 【题目考察知识类型】观点辨析【题目】有老师认为,只要讲好课就可以,不需要进行教研,你怎么看?【答】我不赞同此看法,教师的工作是创造性的。
第一,有些人有这样的误解也很正常。
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是基本的,各种学科知识经历了上千年,发展变化可能不大。
但是教师在教授的过程是长远并且具有创造性的的,并不是肤浅的。
只有充分做好教研工作,才能更好地把知识教授给学生。
第二,传道授业解惑是老师的职责,理论转化成时间,需要不断的革新,而革新的过程就是老师教研的过程。
第三,作为一名新老师,在上课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要讲好课,还要研究怎么能讲好课,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题目考察知识类型】班级事务【题目】学生春游中,和管理员产生争执,你作为班主任,怎么处理?【答】我会及时妥善的处理这件事。
第一,我会制止同学们的这种行为,要求学生立刻停止争吵,保持冷静。
和管理人员沟通,妥善的处理管理员与同学之间的矛盾。
第二,我会在事后找吵架的同学谈话,了解情况,询问他们吵架的原因,并安抚学生情绪,告诉他们遇事要冷静,不要冲动,有问题可以及时的和老师沟通,不要与他人吵架。
第三,我会开展班会,集体教育,让同学们学会冷静处理事情。
反思自己在春游过程中的行为,是否对同学们的看管过于宽松,日后提高自己的班级管理能力。
3. 【题目考察知识类型】观点辨析【题目】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雪花),学生也是这样。
你怎么看?【答】正确。
第一,这句话说明了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性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因材施教的原则。
第二,正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需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与引导。
第三,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树立新的学生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利用长善救失的原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一句古代的至理名言,也是教育界常常引用的格言。
这句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不必要在师生关系中一味地崇拜师长,也不必在教育领域中排斥智慧和经验不及自己的人。
这个观点对我们的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弟子不必不如师。
在古代,师徒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关系,师傅的话就是圣旨,弟子要言听计从,甚至不敢有丝毫怀疑。
然而,现在的社会已经不再是封建时代,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不必期望每个学生都完全效仿老师。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独特天赋和潜能,他们应该被教育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而不是老师的复制品。
在教育中,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他们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创造力,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传统观念中,老师被尊为长者和智者,学生往往对老师的学识和智慧望尘莫及。
然而,现在的社会是快速变化和信息时代,老师并不一定比学生更加聪明和智慧。
在很多领域,学生可能比老师更加了解和熟悉,尤其是在IT和科技领域。
老师应该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愿意倾听和学习来自学生的新观点和新知识。
老师不应该以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为傲,而是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与学生一起共同成长。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教育启示:1.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和重视。
老师不应该期望学生完全效仿自己,而是教育他们发展自己的潜能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谦虚和开放的心态。
老师不应该自以为是,而是应该保持谦卑的态度,乐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只有保持谦虚和开放的心态,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3. 学习和成长。
教育是一个相互学习和成长的过程,老师和学生都应该不断学习和进步。
老师要敢于学习新知识,了解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教育启示值得我们深思,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人格,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给当今教育的启示在当今的教育领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无尽的智慧光芒,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深刻的启示。
先说说这“弟子不必不如师”吧。
在学校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孩子在某些方面有着超乎常人的天赋或者独特的见解。
就像在电脑编程课上,有的小同学可能对代码有着天生的敏感度,能够迅速理解那些复杂的算法逻辑,甚至能想出一些连老师都未曾想到的编程思路。
这时候你能说他不如老师吗?绝对不能!现在的孩子接触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网络、各种课外书籍、科普节目等等。
他们就像一个个信息吸收的小海绵,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汲取着各种各样的养分。
也许在新兴科技知识方面,在潮流文化的理解上,他们比老师知道得更多。
比如说流行的电子游戏文化,孩子们能对游戏的玩法、背后的电竞产业以及游戏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如数家珍,而这可能是很多老师都不太熟悉的领域。
这告诉我们教育者什么呢?那就是要放下架子,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不要觉得自己是老师就高高在上,觉得自己什么都懂,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们的潜力。
再讲讲“师不必贤于弟子”。
老师也是人,不是全知全能的神。
老师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在他们过去的学习和经验积累中形成的。
但时代在飞速发展,知识在不断更新。
就好比摄影技术,以前的老师可能只学过传统胶片相机的操作和冲洗技术,而现在的学生一出生就接触数码相机、手机摄影,他们对各种新型的拍摄模式、后期修图软件的运用可能非常熟练。
这就好像在一条知识的长河中,老师可能先出发,但是学生凭借着新的工具和思维方式,说不定在某个河段就超越了老师。
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反而应该是值得欣喜的。
老师要明白,学生的超越是教育成功的一种体现。
而且,当老师在某些方面不如学生的时候,完全可以向学生学习呀。
这就像一群朋友在一起,大家互相分享自己擅长的东西,互相学习,共同成长。
这在教育中是一种多么和谐美好的画面啊!从教育方法的角度看,“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提醒我们要构建一种互动性更强的教育模式。
《师说》课后习题及答案一、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
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二、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
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
三、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
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参考答案:第一段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紧接着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然后转而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最后正面论述择师的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并归纳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
第三段举历史事例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二、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对比论证的手法重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第二段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参考答案: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
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第二组,对其子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三、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以现代观念总结作者从师为学的进步意义,并就课文第三段谈自己的认识。
参考答案: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
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以能者为师,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