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二身边的物质
- 格式:doc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5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教案信息:教学对象:初中生教学目标:了解物质的分类和性质,理解物质的存在和变化规律;认识和掌握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内容:物质的分类与性质;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教学时间:2个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利用幻灯片展示一些物质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物质的兴趣。
2.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质,讨论这些物质有什么特点。
3.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有哪些分类?物质有哪些性质?二、理论学习(30分钟)1.介绍物质的分类与性质:a.物质的分类:固体、液体、气体。
b.物质的性质:颜色、形状、硬度、电导性、磁性等。
2.引导学生观察物质的性质,并进行实验验证。
a.颜色:让学生观察几种不同颜色的物质,并尝试混合这些物质,看颜色会发生什么变化。
b.硬度:让学生用硬度不同的物质划过不同硬度的物质,观察现象。
c.电导性:让学生用电路测试几种不同的物质是否导电。
d.磁性:让学生用磁铁测试几种不同的物质是否具有磁性。
3.讲解一些常见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a.常见固体物质:金属、非金属、半金属、合金等。
b.常见液体物质:水、酒精、油等。
c.常见气体物质: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三、实践操作(50分钟)1.小组合作: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实践操作。
a.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固体、液体或气体的物质进行实验研究。
b.学生们可以尝试改变物质的形状、颜色或其他性质,并讨论实验结果。
2.实验报告:每个小组完成实验后,写一份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结论等内容。
3.展示与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并进行总结。
四、课堂练习与反思(10分钟)1.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物质分类和性质的理解。
2.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对我们有重要意义?教学资源与评价:教学资源:1.幻灯片,包括物质的图片和实验步骤等。
2.实验器材,包括容器、烧杯、磁铁、电路等。
教学评价:1.学生的互动参与情况。
初中化学五个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示例文章篇一:哇塞!初中化学居然有五个一级主题和一堆二级主题,这可真是太有趣啦!先来说说“科学探究”这个一级主题吧。
它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化学世界的大门。
想象一下,我们就像小侦探一样,通过各种实验和观察,去寻找化学的秘密。
比如探究氧气是怎么产生的,这不就跟我们在森林里寻找隐藏的宝藏一样刺激吗?“身边的化学物质”也是个重要主题哟!空气、水、金属,这些天天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东西,原来都藏着化学的奥秘。
空气难道不就像一个看不见的大怀抱,时刻拥抱着我们吗?而水,那可是生命之源啊,没有水,我们怎么能活蹦乱跳地学习化学呢?“物质构成的奥秘”,这可真是让人头大又好奇!原子、分子这些小小的家伙,居然能组合出这么丰富多彩的世界。
它们就像一群小巧的建筑师,建造出了我们看到的一切。
难道你不觉得神奇吗?“物质的化学变化”呢,就像是一场魔法秀!物质之间相互转化,新物质不断诞生。
这不就跟孙悟空七十二变一样,充满了惊喜和意外?最后是“化学与社会发展”,化学可不是只在实验室里孤芳自赏,它和我们的生活、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比如新的材料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难道这不是化学的功劳吗?总之,初中化学的这五个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就像一个大大的拼图,每一块都不可或缺,共同拼凑出了神奇又有趣的化学世界。
我们可得好好探索,才能发现其中的美妙呀!示例文章篇二:哎呀,我是一名小学生,这初中化学的五个一级主题和二级主题可把我难住啦!先来说说“科学探究”这个一级主题吧。
就好像我们在森林里探险一样,充满了未知和好奇。
这里面的二级主题“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不就是告诉我们怎么更好地去探索那神秘的化学世界吗?我们得知道怎么提出问题,怎么去猜想和假设,这不就跟我们猜谜语似的,要大胆想,还要有根据!“身边的化学物质”也是个重要的一级主题哟!比如说空气,我们每天都呼吸着它,可你知道它里面都有啥吗?这里面的“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个二级主题,不就像是给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空气秘密的大门吗?还有“物质构成的奥秘”,这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城堡,等待我们去揭开它的面纱。
身边的化学物质(一)引言概述:在我们的生活中,身边到处都是化学物质。
无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一些身边常见的化学物质及其相关特性和用途。
通过了解这些化学物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正文:一、食物中的化学物质1.维生素:维生素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它们在人体中起着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2.蛋白质:蛋白质是组成食物的基本单位,它们是身体的主要构建酶,组织和细胞。
二、日常用品中的化学物质1.洗涤剂:洗涤剂是一种常见的化学物质,它们在清洁和去除污垢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护肤品:护肤品中含有各种化学物质,如保湿剂、防腐剂和香料,用于保护和滋养皮肤。
三、医药品中的化学物质1.药物成分:医药品中的化学物质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药物成分可通过催化反应或与细胞的特定受体结合来产生疗效。
2.药物配方:药物配方中的化学物质是在药物制备过程中的辅助剂,它们有助于药品的稳定性和输送性。
四、工业产品中的化学物质1.塑料:塑料是一种常见的工业产品,它们由聚合物组成,能够承载和保护各种商品。
2.涂料:涂料是用于保护和美化建筑、家具和汽车等表面的化学物质,具有抗腐蚀、防水和耐久性。
五、环境中的化学物质1.污染物: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包括大气中的颗粒物、有机物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们对空气质量和生态系统健康产生重大影响。
2.水中的化学物质:水中的化学物质包括重金属、农药和药物残留物等,它们可能对水源和水生生物造成污染。
总结:化学物质无处不在,它们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了解身边的化学物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性和用途,并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和处理这些化学物质,以保护我们自己和环境的健康。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我们身边的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下《物质》单元的第一课。
学生对物质的变化比较熟悉,看到的现象也比较多,许多变化发生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经验上的准备。
本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在变化和让物质发生变化,在单元教学中具有前测和铺垫的性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这些观念既是科学的概念,也是哲学的概念。
因此,本单元的概念具有观念层面上的意义。
而这些概念的形成,并不是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能够达到的,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渗透这些观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奠定基础。
同时要把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描述所看到的物质的变化和思考这些变化的异同点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过程与方法:1、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类。
2、通过具体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教学难点】体验物质的变化【教学准备】教师:蜡烛1根、小纸片一张、多媒体课件等学生:蜡烛、打火机、纸、记录纸、剪刀等各一份。
【教学过程】一、导入,认识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1、同学们,我们教室有很多物体,我们具体来看其中一种:桌子,你能说说它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木头)2、科学上,把像木头这样,做成物体的东西叫做物质。
(多媒体展示)其实,在教室中就存在很多的物质,能举几个例子吗?(塑料……)3、大家有没有发现,刚才你们说到的这些物质,都能被我们看到、摸到,它们都实际存在。
《我们身边的物质》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物质无处不在。
无论是我们呼吸的空气,饮用的水,还是我们使用的各种物品,都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实体,它的性质和变化决定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我们身边的物质,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一、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两大类: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
无机物质是指不含碳的物质,如水、盐、石头等。
有机物质是指含碳的物质,如植物、动物、石油等。
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在性质和用途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所表现出的性质,如燃烧、腐蚀等。
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们的用途和作用。
三、我们身边的物质:1.水: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物质之一,它占据了地球表面的70%。
水是生命的基础,所有生物都需要水来生存。
除了饮用,水还用于农业、工业、发电等方面。
2.空气: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空气中的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我们呼吸的空气中的氧气被身体吸入后,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为身体提供能量。
3.食物:食物是我们获取能量和营养的重要来源。
食物中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这些物质在我们的身体内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4.金属:金属是一种具有良好导电性、导热性和可塑性的物质。
金属在工业和建筑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如铜用于制造电线,铁用于制造建筑材料等。
5.塑料:塑料是一种由高分子化合物组成的有机物质。
塑料具有轻便、耐用、易加工等特点,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塑料袋、塑料瓶等。
四、物质对环境的影响:物质的使用和处理对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会对大气、水体和土壤造成污染。
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我们身边的物质》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涉及到物质的分类、性质、结构以及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稳固教室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进修动力。
二、设计目标1. 熟练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能力;4. 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进修动力。
三、设计内容1. 作业一:观察身边物质的性质要求学生选择3种不同的物质(固体、液体、气体),观察它们的颜色、形状、气味、溶解性等性质,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学生需要在报告中描述每种物质的性质,并分析这些性质与物质的分类有何关系。
2. 作业二:物质的分类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将给定的物质分类,并诠释分类的依据和原因。
学生需要在报告中列出分类结果,并说明每种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3. 作业三:物质的变化要求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某种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需要在报告中描述实验步骤、观察结果,并分析物质的变化过程。
四、设计要求1. 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并按要求提交报告;2. 报告内容需清晰、详细,包括实验步骤、观察结果和结论;3. 学生可以自行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但需符合安全规范;4. 学生可以在家中完成实验,也可在学校实验室进行。
五、评判方式1. 报告内容的完备性和准确性;2. 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 实验设计和实施的能力;4.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作业设计流程1. 发放作业任务书,说明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2. 学生选择实验材料和方法,开始实验;3. 学生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4. 学生提交实验报告,老师进行评判和反馈;5. 学生根据反馈意见修改报告,并进行总结。
七、作业效果评估1.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和理解水平;2. 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施能力;3. 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4. 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和进修动力。
身边的物质
酸、碱、盐的特性
1、浓盐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
2、浓硝酸---有挥发性、有刺激性气味、在空气中能形成酸雾,有强氧化性。
3、浓硫酸---
无挥发性。
粘稠的油状液体。
有很强的吸水性和脱水性,溶水时能放出大量的热。
有强氧化性。
4、氢氧化钙---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5、氢氧化钠---白色固体、易潮解,溶水时放大量热。
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6、硫酸铜---白色粉末、溶于水后得蓝色溶液(从该溶液中析出的蓝色晶体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
7、碳酸钠---白色粉末,水溶液为碱性溶液(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晶体为碳酸钠晶体Na2CO3.10H2O)
8、氨水(NH3.H2O)---属于碱的溶液
盐的重要性:。
小学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用眼能直接观察到的物体都称之为是物质,这是不难理解的。
但是对于空气、光、声音、电等看不见也摸不到的来说,他们就有些难以理解这些也是物质。
为了让他们明白,我采用了演示的方法,比如用塑料带在空中一兜,塑料带会鼓起来,它占据了空间,所以它也是物质;又因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声音也是物质等。
这样学生就理解了。
由此让学生感悟到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物质在变化,应通过各种实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世间万物都在变化,虽然变化的时间不同,速度不同,但每时每刻都在不同程度的变化。
为了让学生弄明白物质的变化,我让学生观察易拉罐被压扁,水变成冰和火柴的燃烧,铁与铁锈。
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己明白了有些物质在变化中只是形态、形状、大小变了,但实质没变;而有些物质变化后产生了不同于原物质的物质。
但在这里不告诉他们这是什么样的`变化。
之后重点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关注“一支蜡烛燃烧时的变化”,在让他们经历探究———发现这一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以往不曾关注到的现象。
即蜡烛燃烧时不但有形态、长短的变化,又看到某些新物质产生,如灯芯变黑,有难闻的气味等,使学生从另一个层面上感受到了物质变化过程的复杂性,这样为下节课做好了铺垫。
1。
《我们身边的物质》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进修《我们身边的物质》,了解物质的基本观点、性质及分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引导学生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
一、导入引入1. 请同砚们观察周围的环境,列举一些常见的物质。
2. 请同砚们思考,物质是什么?有哪些性质?如何分类?二、进修内容1. 物质的基本观点- 请同砚们阅读《我们身边的物质》相关章节,了解物质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 引导学生讨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有哪些特点?2. 物质的性质- 请同砚们通过实验或观察,了解物质的性质包括哪些方面。
-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颜色、形状、质地等性质是如何表现的?3. 物质的分类- 请同砚们了解常见的物质分类方法,如固体、液体、气体等。
-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物质分类方法?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三、实践探究1. 实验探究: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可塑性等。
2. 观察实践:引导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观察不同物质的性质,比如水、土壤、空气等。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物质的认识和体会。
四、拓展延伸1. 指挥学生探索更多关于物质的知识,如分子结构、化学反应等。
2. 鼓励学生自主进修,通过阅读书籍、观看视频等方式深入了解物质世界的奥秘。
3. 组织学生参与科学实验或科技比赛,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认识。
五、总结反思1. 请同砚们总结本节课的进修内容,回顾物质的基本观点、性质及分类。
2.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增进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六、作业安置1. 完成相关练习题,稳固对物质的理解和掌握。
2. 搜集一些有关物质的资料或实验报告,分享给同砚们。
3. 准备一个小实验或展示,展示给全班同砚。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物质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加深入,也希望同砚们能够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息探索物质世界的奥秘,为未来的科学钻研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随着物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身边物质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关注和重视。
而作为老师或者教育工作者,更需要深入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和应用,并通过讲解身边物质的实际应用教案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该话题。
一、身边物质的分类在讲解身边物质的实际应用之前,需要了解各种物质的基本分类。
通常,身边的物质可以分为无机物和有机物两大类。
1.1 无机物无机物是指在自然界中不含碳原子的物质,如金属、非金属、单质、化合物等。
无机物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
1.2 有机物有机物是由含碳原子的化合物组成,通常是生物或者来自生物体的产物。
常见的有机物包括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
二、身边物质的实际应用2.1 无机物的实际应用2.1.1 金属金属是无机物中一种常见的物质。
它们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等特性,在电子、机械、建筑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例如,铝制品可以用于飞机、汽车和自行车的制造,铁制品可用于桥梁、摩天大楼等建筑物的建造,铜制品可用于电线电缆等电子设备的生产。
2.1.2 化合物化合物也是无机物中常见的物质。
例如,硫酸、氢氧化钠、石灰等化合物在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用硫酸处理钢材表面可以起到防锈的作用,氢氧化钠可以用于制备各种化学品,石灰可以用于建筑、沥青路面等。
2.2 有机物的实际应用2.2.1 塑料塑料是有机物中一种重要的化合物,它们拥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用性。
这使得塑料在工业、医疗、食品包装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塑料制品可以用于汽车零件、电子产品、家居用品等领域。
2.2.2 药品药品是有机物中一种应用范围很广的产物。
例如,阿司匹林、头孢菌素等药品可以用于治疗感冒、发烧等症状,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素可以用于补充身体所需营养物质。
三、如何讲解身边物质的实际应用在进行身边物质的实际应用教案讲解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3.1 教材选取教师应该从教材中有针对性地挑选出与教学内容贴近、生动有趣的案例,这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我们身边的物质》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定义和性质。
2. 掌握常见物质的分类和特点。
3. 探究物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二、导学内容1. 物质的定义和性质2. 物质的分类和特点3. 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三、导学过程1. 物质的定义和性质- 请同学们阅读相关课本内容,并讨论物质的定义是什么?物质具有哪些性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物质有哪些?- 引导学生分别列出常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并讨论它们的性质和区别。
2. 物质的分类和特点- 请学生讨论物质的分类方法,并结合实际例子说明。
- 引导学生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概念,以及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3. 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请学生思考一下,身边常见的物质是如何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实例分析等方式,总结出不同物质在食物、化妆品、建筑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和意义。
四、导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物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知道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
同时也了解到不同物质的性质、分类和在生活中的应用意义。
希望同学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物质的认识,拓展对世界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思考:你身边常见的物质有哪些?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2. 阅读相关科普文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3.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物质,做一次小实验,观察其性质和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认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理解物质的分子结构和运动规律。
3.掌握物质的测量方法和单位制。
4.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导学内容:1.物质的基本性质2.物质的分类和性质3.物质的分子结构和运动规律4.物质的测量方法和单位制三、导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种类和性质。
2.概念解释:讲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质量、体积、形状、颜色等。
3.分类与性质:介绍物质的分类方法和不同种类物质的性质,如固体、液体和气体。
探究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二教案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不断增长,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时代。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物质越来越丰富,不仅仅是基本的食物、水和空气,更是各种化学制品、合成材料和高科技产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我们身边的物质的性质和组成成分变得更加重要。
本文将探索一个教案——探究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二,并从中思考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教案对学生的要求是探究一个有机物质和一个无机物质的组成成分和性质。
在教学的初期,老师会让学生了解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例如常见的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定义、分子结构和原子组成。
这些基础知识是理解随后实验的重要前提。
实验前,老师会提供一些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为学生选择,例如碳酸钙、甘油、酯类化合物和乙醇等。
学生需要根据个人兴趣和实验所需的材料进行选择。
通过研究这些物质的组成成分和性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例如,碳酸钙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一种无机物质,可以用于建筑、制造陶瓷和生产肥料;乙醇是一种有机材料,可以作为消毒剂、化妆品和燃料等。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将使用实验室设备和化学试剂来确定物质的组成成分和性质。
他们将使用显微镜观察样品,并使用荧光染料和其他化学试剂来检测样品的元素、分子结构和化学反应。
这将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亲身体验科学的方法和实践,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在教学结束后,老师将带领学生回顾实验并总结教学。
他们将回答一个问题,即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之间有什么不同。
他们将讨论他们在实验中发现的结果以及物质组成成分和性质的概念。
教师将给出一些相关的引导问题,以鼓励学生思考他们在学习中的体验,例如探究科学对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如何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等等。
通过探究我们身边的物质—教案二,学生不仅能够了解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的概念和区别,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力。
这些都是对他们未来学习和职业发展有用的技能,不仅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更能够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我们身边的物质》研学案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组别:____________一、研学目标: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3、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
4、认可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着的。
【任务一】我能根据故事《父亲的财产》给老师出示的题目做出正确的回答。
【任务二】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找到物质变化的两种方式的区别。
【任务三】小组讨论,探究蜡烛有哪些变化的方式,并进行分类?我们的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务四】实验探究,根据先前的讨论完成实验,并完成记录。
【任务六】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并将蜡烛变化方式进行分类。
【任务七】小结物质变化的两种形式,根据老师出示的课件“不同物质的变化”来辨别这些物质的变化分别属于哪一类变化。
六、课后拓展我们已经知道人为的因素可以使身边的物质发生变化,那么世界上有不变的物质吗?像岩石、房屋、马路是不是也在变化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附故事《父亲的财产》有一个父亲,富可敌国,他还有三个儿子。
每个儿子都希望继承他的全部财产。
为了得到父亲的全部财产的继承权,三个儿子每天明争暗斗。
父亲将这一切全都看在眼里,忍在心里。
有一天大儿子有了个邪恶的念头,他准备雇佣杀手来杀自己的两个弟弟,但最终事情败露。
父亲再也忍不下去了,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他把三个儿子叫了过来,对他们说:“我给你们每人100金币,你们要买一些物质来把自己的房间充满,谁能够花最少的钱把房间用物质充满,谁就能得到我全部的财产。
”三个儿子各自开始了工作。
大儿子用金币买了很多石头~二儿子用金币买了很多干草~三儿子用金币买了1跟蜡烛~问题:1、同学们想想,他们谁可能花最少的钱用物质将自己的房间充满,得到全部财产呢?为什么?2、如果你是这个父亲的第四个儿子或者女儿,你能够不花一分钱把自己的房间充满吗?利用什么物质?。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化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分类及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物质的分类及化学性质,实验操作技能。
2.教学难点:化学性质的判断,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a.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如食物、水、空气等。
b.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物质都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吗?2.物质的分类a.介绍物质的分类,包括纯净物和混合物。
b.举例说明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如水、盐水、空气等。
3.物质的化学性质a.介绍化学性质的概念,即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b.举例说明化学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c.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化学性质的表现,如铁钉生锈、木条燃烧等。
4.实验操作a.介绍实验目的、原理及操作步骤。
b.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5.课堂讨论a.引导学生针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如为什么铁钉会生锈?b.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b.提问:同学们,你们还能举出生活中其他具有化学性质的例子吗?c.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学习,了解更多关于物质的知识。
四、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掌握物质的分类和化学性质。
2.举例说明生活中具有化学性质的物质,并简要分析其化学性质。
3.完成实验报告,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物质的分类和化学性质,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现象,增强了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
3.课堂讨论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4.课后作业巩固了课堂所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能掌握物质的分类和化学性质,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观察、思考、合作的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化学。
《我们身边的物质》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课程背景《我们身边的物质》是初中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常见物质的性质、特点和应用。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周围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提高科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物质的认知和理解,培养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
4. 帮助学生发展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三、教学内容1. 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3. 物质的变化和反应。
4. 常见物质的应用和意义。
四、教学方式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物质的结构和性质。
2. 实验教学: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和反应。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分享对物质的认识和体会。
4. 课外拓展:引导学生到实验室或科技馆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五、教学评价1. 定期考试:通过笔试和实验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
2.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和参与度。
3. 实验成绩: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方面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设计1. 第一课时:物质的基本概念- 通过视频介绍物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 带领学生观察周围物质,讨论不同物质的特点。
2. 第二课时:物质的性质和特点- 利用实验展示物质的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等。
- 带领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认识不同物质的特点。
3. 第三课时:物质的变化和反应- 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和反应过程。
-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探讨物质的变化规律。
4. 第四课时:常见物质的应用和意义- 分组讨论常见物质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和意义。
- 展示学生的讨论成果,分享对物质的新认识。
七、考核办法1. 期中考试:笔试形式,考查学生对物质的基本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一次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3. 课堂参与:根据学生的表现和讨论质量进行评分。
上节课回顾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如果氢气的利用率为50%,要得到3.2g 铜,需要氢气_______ _g 。
(保留一位小数2、已知A +B →C +D ,现将A 、B 两种物质各15g ,混合后加热,生成16g C 和9g D 测得B 已完全反应,则A 与B 反应物的质量比_____3、某化合物完全燃烧,需要4.8g 氧气,同时生成4.4g 氧化碳和2.7g 水,则该化合物 ( ) A .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 .只含碳、氧两种元素 C .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 D .无法确定4、将一定量的碳放在一定质量的氧气中燃烧,实验数据如下表: 其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反应是( ) A.(1) B.(1)(2)(3) C.(2)(3) D.(1)(3)一、空气(一)基础知识回顾1.空气(1)空气的各成分。
2、氧气(1)氧气的用途: (2)氧气与下列物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铁燃烧要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砂的目的: *铁在空气中不可燃烧。
3.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 ,也不支持 ,常用来 . (2).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 ,H2CO 3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碳酸不稳定 , (3).二氧化碳可与石灰水反应 , 此反应灵敏,常用来CO 2,但吸收CO 2最好用 溶液.(4)二氧化碳的用途: 4、气体制取与收集装置的选择发生装置:固体加热型、固液常温型 (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收集装置:根据物质的密度、溶解性 (1)氧气的制备:工业制氧气—— (原理: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变化)①实验室制氧气原理 a b ②氧气收集方法:③验满: (2)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① 反应原理: ; ②收集方法: ;③验满:用 ,证明已收集满.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利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关气体制取的探究,请你分析并填空。
A BCDEF水①②b 水a(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应选择的气体发生装置是,气体收集装置是。
(2)实验室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若用盛满水的F装置收集氧气,应从导管(填①或②)通入。
(3)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难溶于水的气体,实验室用加热无水醋酸钠和碱石灰的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甲烷,则实验室制取并收集甲烷应选择的装置组合是。
拓展:万能瓶5、纯水与自然水、软水与硬水的区别(1)纯水与自然水纯水:属于物;自然水,属于物。
(2)硬水与软水:区别:按水中含钙离子、镁离子的多少不同。
检验方法:倒入搅拌硬水软化的方法:6、实验探究:水的组成①实验现象:正极产生,一段时间后,正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气体体积比约为。
②实验结论:水(H2O)在通电条件下,发生分解反应产生。
水是由元素和元素组成的。
(二)知识巩固1、我们已经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右图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示意图。
(1)__________________。
(2)液面上升大约_______(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A.石灰石 B .石灰水 C.干冰 D.空气3、下列各组物质,均属于纯净物的是()A.粗盐、牛奶、汽水B.生铁、黄铜、铁锈C.干冰、纯碱、胆矾D.医用酒精、生理盐水、纯净水4、下列物质属于氧化物是是()A.氧气(O2) B.水(H2O) C.乙醇(C2H6O) D.氯化钴(CoCl2)5、二氧化碳能用于灭火,主要是因为()A.二氧化碳能与燃烧物发生化学反应B.二氧化碳溶于水可生成碳酸C.二氧化碳属于氧化物,是无色无味的气体D.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一般情况下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6、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其过程可表示为:"取水→沉降→过滤→吸附→消毒→配水"。
此过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取水B.过滤C.吸附D.消毒7、下列有关蒸发过程描述正确的是()A.蒸发可以在烧杯中进行 B.蒸发过程中要用玻璃棒不停地搅拌C.结束实验后用手拿开蒸发皿 D.等蒸发皿中完全蒸干后再停止加热8、下列各项中成因果关系的是()①大气中CO2增加②SO2 、NO2排入大气中③CO大量排入大气中④冰箱制冷极氟里昂等氟氯代烷排入大气中a b c dA—d B—a C—c D—b拓展探究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小明、小强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
小明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将二氧化碳通人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图甲所示。
小强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按图乙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
请你对小强、小明两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①哪个同学的方案合理② 方案合理的理由是(中考链接)(08年淮安中考)1、在进行过滤操作时,除了使用铁架台、烧杯、玻璃棒以外,还需要的仪器是( )A .酒精灯B .托盘天平C .蒸发皿D .漏斗2、下列各组物质,前者是单质后者是化合物的是( )A .干冰、生石灰C .黄铜、小苏打B .水、铁锈 D .金刚石、葡萄糖((2)写出E 转化到D 的化学方程式(09年淮安中考) 1、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 B.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烟C.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发生耀眼白光D.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2、右图所示为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⑴写出试管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收集氧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⑵停止实验时,应先________________,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熄灭酒精灯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3所示的循环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⑴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已知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2612622666O O H C OH CO 叶绿素光照,则A 中所含元素种类有_________种。
A 所属的物质类别是_________(填:“无机物”或“有机物”)。
⑶反应③和反应④的循环有效地实现了能量的转化,该能量的转化形式为________。
⑷上述循环中,人类为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采取了多项措施,请具体说明其中的一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图所示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10年淮安中考)1、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若用“○”和“●”表示两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能表示化合物的图是()2、(4)2009年12月7日在丹麦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本次会议大力倡导“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尽可能地减少温室气体排出,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 A、B、C、D、E是常见的物质,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如图所示的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部分反应的条件和产物略去),其中E是化学实验室中常用的燃料——酒精。
请回答下列问题:①请写出物质D的名称:。
②酒精燃烧产生CO2,但同学们认为用上图思路开发酒精燃料也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同学们的理由是。
(2) 目前我国正大力研发电动汽车,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瓶颈的是电池的性能。
科技人员已研制出一种新型电池——锂空气电池,它能提供相当于普通锂电池10倍的能量。
该电池在放电时锂(Li)与水和空气中氧所反应生成氢氧化锂(LiOH),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 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响应“低碳生活”。
请列举一个你可以做到的事情:3、上课时,老师向盛有氧化钙的小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水,在小烧杯上方产生大量的白色烟雾。
据此现象,老师提出如下问题,请回答:(不考虑空气中的成分对该实验的影响)(1) 烟雾中有氢氧化钙,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 小烧杯上方有大量的水蒸气,理由是该反应(填“放出”或“吸收”)热量,使水蒸发。
(4) 烟雾中固体物质的组成可能有两种情况:【组成1】氢氧化钙;【组成2】。
4、学生在实验室中选用如图4所示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回答(2) 若用A装置制取氧气,其试管口须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11年淮安中考)1、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题12图是某同学构建的有关氧气获得和性质的网络图。
(1)电解水是实现转化①的途径之一,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实验室用转化③获得O2时,通常需要在H2O2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MnO2,其中MnO2起作用。
(3)CO2和O2。
相互转化的方法很多。
在自然界中,CO2转化为O2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作用。
(4)转化⑥是实验室制取O2的方法之一,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4、某化学兴趣小组选用题16图所示装置,进行CO2制取和性质实验,请你根据所学知识,依图回答下列问题:(4)若A与F连接,则F中低的蜡烛先熄灭,高的蜡烛后熄灭,由此说明了CO2的性质有、(12年淮安中考)1、今年3月22日是第二十个“世界水日”,它的主题是“水与粮食安全”.关于水的知识有下列问题,请按要求填空:(1)有关水的组成和结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填字母);A.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C.水分子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2)注意饮水安全,保证人体健康,在天然水净化过程中,人们常用活性炭去除异味和色素,这事利用活性炭的性.此外还需加入二氧化氯(ClO2)进行杀菌和消毒,在二氧化氯(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3)在TiO2作催化剂和光照条件下,水能分解成氢气和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在氢氧燃料电池中氢气和氧气反应又可以生成水,此过程中能量转化的形式是化学能转化为.2、某同学为验证炭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的产物既有CO又有CO2,设计如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1)按上面连接好装置,在装入药品之前,必须进行的操作是;(2)B装置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3)实验开始时,必须先通入混合气体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喷灯加热,目的是;(4)根据设计意图,观察到(填写实验现象)时,证明混合气体中既有CO又有C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