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地区礁_滩气藏的烃源条件与资源潜力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944.61 KB
- 文档页数:7
第23卷 第1期2011年2月中国海上油气CHIN A OF FSH O RE O IL A ND G ASV ol .23 N o .1Feb .2011*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课题“南海北部深水区有利区带和目标评价(编号:2008ZX 05025-06-04)”、“南海北部深水区富烃凹陷识别、储层预测与烃类检测技术(编号:2008ZX 05025-03)”部分研究成果。
第一作者简介:王振峰,男,高级工程师,1982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海洋地质学系,2006年获中国地质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博士学位,现任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总地质师,长期从事含油气盆地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研究与管理。
地址:广东省湛江市坡头区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邮编:524057)。
E -mail :w angzhf @cn ooc .com .cn 。
琼东南盆地深水区油气成藏条件和勘探潜力*王振峰 李绪深 孙志鹏 黄保家 朱继田 姚 哲 郭明刚(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摘 要 受新生代大陆边缘拉张、印-欧板块碰撞、南海海底扩张等多种构造活动控制与影响,琼东南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形成了多凸多凹的构造格局。
该盆地深水区负向构造单元主要有乐东、陵水、北礁、松南、宝岛、长昌等6个凹陷,正向构造单元主要包括陵南低凸起、松南低凸起和北礁凸起。
通过层序地层和沉积相研究以及油气成藏条件分析认为,深水区凹陷内普遍发育始新统湖相泥岩和渐新统崖城组海岸平原相—半封闭浅海相泥岩2套主力烃源岩,存在渐新统陵水组、中新统三亚组2套区域储盖组合和滨海相砂岩、扇三角洲相砂岩、盆底扇砂岩、中央水道砂岩、生物礁(滩)灰岩等5种类型储集层,发育由一批大中型背斜、断背斜构造圈闭及大型地层岩性圈闭组成的6个有利构造带。
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划分出以陵水、松南-宝岛、长昌、北礁凹陷为烃源灶的深水区4个含油气子系统,优选出中央峡谷构造-岩性圈闭带和长昌凹陷中央背斜构造带作为勘探首选的2个有利构造带,提出以钻探陵水X -1、长昌Y -1等目标为突破口,通过解剖中央峡谷构造-岩性圈闭带和长昌凹陷中央背斜构造带推动深水区勘探进程。
粤东和南海东北部陆坡区中生界及烃源岩特征钟广见;易海;林珍;金华峰;刘振湖【摘要】研究区为中国3个海相侏罗系沉积区之一,属特提斯海的一个分支.这里艮口群小水组、蓝塘群上龙水组、吉水门组半深海相黑色泥岩,厚度巨大,达到4 000m以上,为良好烃源岩.中、晚侏罗世随着燕山运动的逐渐增强,华南地块抬升为陆,海水从华南区块向东南退却.粤东地区中侏罗统以湖相沉积为主,塘厦组为深湖相沉积的厚层泥岩,是较好的烃源岩.在潮汕坳陷中、晚侏罗世仍处于浅海环境,向台西南盆地演变为半深海相沉积环境,其陆坡区发育良好的海相烃源岩.白垩纪,在粤东沿莲花山及河源深断裂发育一系列呈串珠状分布的湖盆,以河流和湖泊相沉积为主,夹火山碎屑沉积岩.由于燕山运动第Ⅲ幕的强烈活动,潮汕坳陷和台西南盆地都发生地壳抬升.潮汕坳陷白垩系为河流、湖泊相沉积.台西南盆地仍处于边缘海,发育一套海陆交互环境的沉积.仅在台西南盆地可发育良好的海相烃源岩.南海东北部陆坡区侏罗纪海相沉积具有较大的生油气资源潜力,是有待开拓的一个新领域.【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07(028)006【总页数】5页(P676-680)【关键词】粤东;南海;台西南盆地;潮汕坳陷;海相侏罗系;烃源岩;含油气远景【作者】钟广见;易海;林珍;金华峰;刘振湖【作者单位】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5107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南海东北部陆坡区的潮汕坳陷和台西南盆地与广东省东部地区的中生代海相沉积同属特提斯海相区的一个分支。
研究该区的沉积、构造特征、形成与演化史,以及成烃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1 粤东中生代构造运动及地层发育特征南特提斯沿雅鲁藏布延伸到三江后分为两支,一支伸向印支半岛-马来西亚;另一支经过红河,到南海东北部。
礁滩储集层类型、特征、成因及勘探意义--以塔里木和四川盆地为例赵文智;沈安江;周进高;王小芳;陆俊明【摘要】以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多层段发育的礁滩体解剖为例,研究不同类型礁滩储集层孔隙成因和非均质性,分析其有效储集层分布规律。
礁滩储集层可分为生物礁和颗粒滩两大类:前者与生物格架有关,多形成镶边台缘,可细分为台缘生物礁和台内生物礁储集层;后者与生物格架无关,在缓坡型碳酸盐台地多受海平面升降控制,由滩体迁移形成广布的颗粒滩,在陡坡环境有台缘颗粒滩和台内颗粒滩之分。
礁滩体储集空间主要形成于同生期和埋藏期两个阶段,同生期孔隙受原岩骨架和与层序界面有关的溶蚀作用控制,而埋藏期孔隙发育和分布则与同生期孔隙发育和分布密切相关,具有继承性。
礁滩储集层具强烈非均质性,有效储集层分布比较复杂,对礁体而言,向上变浅旋回顶部的台缘礁和与礁共生的生物滩是孔隙发育主体,独立滩体向上变浅旋回顶部发育的颗粒滩也是孔隙发育主体,且与致密层间互分布。
总体而言,颗粒滩储集层规模大于且物性好于生物礁储集层。
图11表2参29%Taking reef-shoal bodies developed in multiple formations in the Tarim Basin and Sichuan Basin as exampl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origin of pores and heterogeneity of types of reef-shoal reservoirs, and tries to find out the distribution rules of various reef-shoal reservoirs. Reef-shoal reservoirs can be classified into two main types, i.e. biohermal reservoirs and grain shoal reservoirs. The former, related to reef framework, in the form of frilled platform margin, can be subdivided into interior platform reef complex and margin reef complex (sedimentary or tectonic origin). The latter, not related to reef framework, is controlled by the fluctuation ofsea level on gentle slope carbonate platform, is widely developed on carbonate ramp due to the migration of shoal, and can be subdivided into interior platform shoal and platform-margin shoal on steep slopes. Reservoir space of reef-shoal carbonates was primarily formed during syngenetic and burial stages. Syngenetic porosity is controlled by original rock fabric and dissolution related to the exposure of sequence boundaries, while porosity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in burial st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at in syngenetic stage, showing inherited features. Reef-shoal reservoirs are strongly heterogeneous, and complicated in effective reservoir distribution. Platform margin reef and biohermal shoal coexisting with reef on the top of shallowing upward sequence are main reservoirs rich in pores, the grain shoal deposited on top of shallowing upward cycle of isolated reef is also the main zone rich in pores, which usually interbeds with tight reservoir. Overall, grain shoal reservoirs are bigger in scale and better in physical properties than biohermal reservoirs.【期刊名称】《石油勘探与开发》【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11页(P257-267)【关键词】礁滩储集层;生物礁;颗粒滩;储集层非均质性;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作者】赵文智;沈安江;周进高;王小芳;陆俊明【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 中国石油集团碳酸盐岩储层重点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0 引言礁滩储集层是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最重要的对象之一,其中已发现了大量高丰度油气藏,据统计,全球226个大中型及以上碳酸盐岩油气藏(占全球碳酸盐岩油气储量的90%)[1-2]中礁滩油气藏为98个,占43.4%。
烃源岩的定性评价烃源岩评价主要回答研究区能否生烃、生成了多少烃类?即一个探区是否值得勘探、有利区在哪?烃源岩定性评价在第三~五篇中,已经分别介绍了有机质的产生、沉积及组成,有机质的演化和油气的生成及成烃模式,油气的组成、分类及蚀变。
这些内容构成了油气地球化学的理论基础。
不过,作为一门应用性学科,油气地球化学必需落实到应用上,其生命力也将与应用效果密切相关。
因此,本篇将集中讨论油气地球化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经典的油气地球化学以烃源岩为核心,它主要服务于油气勘探,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烃源岩评价,二是油源对比。
烃源岩评价主要回答研究区能否生烃、生成了多少烃类?即一个探区是否值得勘探、有利区在哪?油源对比则主要回答源岩所生成的烃类到哪里去了?或者,所发现的油气来自哪里?从而为明确有利勘探方向服务。
现代油气地球化学的研究重心已逐渐向油气藏转移,需要回答油气藏形成的机理、历史、过程和组分的非均质性及其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变化。
它既可以服务于油气勘探,也可以服务于油气藏评价和油气田开发。
烃源岩对应的英文为Source rock,从本意上讲,它应该既包括能生油的油源岩,也包括能生气的气源岩,但过去多将它译为生油岩。
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内早期的油气勘探主要瞄准着对油的勘探。
因此,油气地球化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油而不是气。
这可能是早期的有关专著和教材也多冠以“石油”而不是“油气”的原因所在。
相应地,生油岩这一术语在地化文献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沿用。
随着我国对天然气重视程度的逐步、大幅提高,有关天然气的勘探和地球化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需要区分油、气源岩。
因此,本教材中以烃源岩替代早期的生油岩来涵盖油源岩和气源岩。
由于这样便于“顾名思义”,目前已有不少学者都在这样使用术语,但不少文章、专著、科研报告广泛存在沿用和混用的情况。
关于烃源岩,不同学者的定义并不完全一致。
Hunt(1979)认为,烃源岩指自然环境下,曾经生成并排出过足以形成商业性油气聚集数量烃类的任一种细粒沉积物。
第35卷第5期2023年9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 ol.35No.5Sept.2023收稿日期:2023-03-03;修回日期:2023-05-11;网络发表日期:2023-07-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深层无机流体-有机质作用生气机制及同位素分馏效应”(编号:41973068)与中国石油科技项目“高—过成熟烃源岩生排气机理与大气田(区)气源灶潜力评价研究”(编号:2021DJ0601)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郭谨豪(1987—),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油气地球化学。
地址:(100083)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0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Email :*************************.cn 。
通信作者:胡国艺(1968—),男,博士,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工作。
Email :************************.cn 。
文章编号:1673-8926(2023)05-0139-14DOI :10.12108/yxyqc.20230514引用:郭谨豪,胡国艺,何坤,等.川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J ].岩性油气藏,2023,35(5):139-152.Cite :GUO Jinhao ,HU Guoyi ,HE Kun ,et al.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of source rocks of PermianDalong Formation in northern Sichuan Basin [J ].Lithologic Reservoirs ,2023,35(5):139-152.川北地区二叠系大隆组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沉积环境郭谨豪1,2,胡国艺1,2,何坤1,2,米敬奎1,2,田连杰1,2,贺飞1,2,郭楚媛3,卢梦蝶3(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2.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北京100083)摘要:通过对川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3条野外剖面进行系统采样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从沉积背景、热液活动与上升流、古气候和古盐度、水体环境等4个方面分析了烃源岩的沉积环境,并对有机质富集模式和勘探潜力进行了探讨。
川东北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精细刻画及储层预测王浩;马如辉;陈志强;简高明【摘要】四川盆地川东北元坝气田长兴组生物礁气藏是目前埋藏最深的气藏,埋深超过6000m.二叠系长兴组台地边缘生物礁礁体规模小、分布散,纵向发育多期,平面组合方式不一,储层薄、非均质性强、气水关系复杂.为实现水平井水平段长穿优质储层,提高开发效率,开展了生物礁精细刻画及储层预测:利用古地貌恢复和地震反射特征技术,结合三维可视化雕刻技术,刻画了生物礁及其内幕期次;运用地质统计学反演技术提高了储层预测的精度.结果表明,元坝生物礁沿台缘呈条带展布,不同礁带内部礁体发育单期或多期礁;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礁盖部位,预测结果与钻井揭示结果符合度较高,为元坝气田开发方案的编制和井位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9(016)002【总页数】6页(P21-26)【关键词】元坝气田;生物礁;精细刻画;古地貌;地震反射特征;储层预测【作者】王浩;马如辉;陈志强;简高明【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中国石油集团测井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新疆阜康831511;中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近年来,四川盆地二叠系生物礁滩油气开发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中石化勘探分公司在开江-梁平拉张槽两侧的探井证实生物礁滩富含天然气。
2007年A1井因钻遇礁前斜坡而改为开窗侧钻,钻遇台缘生物礁获得成功,揭示了碳酸盐岩台地边缘生物礁滩具有巨大的油气勘探开发潜力。
已有的研究成果集中在二叠系长兴组沉积成藏主控因素、生物礁识别等方面,且基本上从勘探角度出发。
王一刚等[1~4]研究认为,开江-梁平海槽对生物礁形成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它决定了礁气藏的类型、规模和分布;邓剑等[5~7]研究认为,生物礁主要发育于长兴组二段,海槽西边生物礁更为发育,并且优势生长区由东向西迁移;郭彤楼[8]研究认为,东吴运动控制储层发育的位置,早、中燕山运动控制了油气藏形成,大面积发育的礁滩相白云岩储层与源岩生烃的有效匹配是成藏的关键;刘殊等[9~13]从生物礁地震响应特征和多尺度预测上进行研究,发现生物礁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丘状反射,顶部披盖、两侧上超、内部空白-杂乱反射。
《《⽯油与天然⽓地质学》试题与答案[1]《⽯油与天然⽓地质学》试题(⼀)⼀、概念题(30分):1.⽣物标志化合物2.圈闭3.溢出点4.TTI5.CPI6.初次运移7.流体势8.系列圈闭9.含油⽓盆地 10.⽯油⼆、论述题:1.⽓藏⽓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般步骤是什么(10分)?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6.分析含油⽓盆地中形成油⽓⽥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7.油⽓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概念题(30分):1、⽣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油中来⾃⽣物体的原始⽣化组成,其碳⾻架在各种地质作⽤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的最⼤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度,油⽓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向。
该点是油⽓溢出的起始点,⼜叫最⾼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8、系列圈闭:沿⼀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的多个圈闭;9、含油⽓盆地:指有过油⽓⽣成、并运移、聚集成⼯业性油⽓⽥的沉积盆地。
10、⽯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量烃⽓和少量⾮烃⽓以及固态物质。
⼆、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1、⽓藏⽓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1)⽓藏⽓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2)⽓藏⽓中常见的⾮烃⽓有氮⽓(N2)、⼆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H2)、⼀氧化碳(CO)、汞(Hg)蒸⽓及惰性⽓体(氦、氖、氪、氩、氙、氡)。
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及沉积体系特征周霞;王威;杜红权;王涛【摘要】综合运用古水流法、岩矿分析法及重矿物法3类物源分析方法对川东北地区须四段沉积期的物源方向进行分析,恢复了各物源区母岩性质.通过对研究区及周缘露头须四段古水流方向、砂岩类型、岩屑类型及含量变化、重矿物组合和重矿物ZTR指数等资料的研究表明,须四段沉积期川东北地区各个区块具有不同的物源方向:元坝西部沉积物主要来自于龙门山造山带,母岩类型主要为碳酸盐岩、次为硅质岩,少量低级变质岩;通南巴地区沉积物主要来自于米仓山-北大巴山造山带,母岩类型主要为沉积岩,次为火山岩,少量的低-中高级变质岩;元坝东部沉积物可能来自大巴山东缘,母岩类型主要为沉积岩,次为低级变质岩,以富含长石为特征;元坝中部呈混合物源的特征.根据物源分析、沉积环境、野外露头、岩心观察、测井及地震资料分析,将须四段沉积期川东北地区划分为3大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以三角洲平原辫状河道和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微相为主,河道砂体全区发育.【期刊名称】《新疆石油地质》【年(卷),期】2015(036)004【总页数】7页(P443-449)【关键词】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四段;物源分析;辫状河三角洲【作者】周霞;王威;杜红权;王涛【作者单位】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研究院,成都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研究院,成都610041;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研究院,成都610041;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红山油田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克拉玛依8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11.32012年以来,四川盆地东北部(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以下简称须四段)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多口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气流,显示出良好的勘探潜力。
由于川东北地区须四段沉积时期构造活动频繁,多个造山带相互作用,具有多物源、物源变化明显的特点。
前人对龙门山造山带、东北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对研究区的影响范围及不同物源区的特征等进行了研究并已取得初步成果,但尚不能完全满足勘探的需要,因此需要进一步对大区域进行精细研究。
四川盆地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烃源岩评价付小东;秦建中;腾格尔;王小芳【摘要】四川盆地北缘上二叠统大隆组泥质、硅质岩有机质丰度高、有机质类型较好,是一套局部发育的海相优质烃源岩.大隆组在不同剖面有机质成熟度变化较大,盆地内河坝1井处已达过成熟阶段,而瓮地边缘广元、万源地区则处于低成熟-中等成熟阶段.大隆组烃源岩各剖面累汁生烃强度大多小于20×108m3.川东北地区大降组烃源岩与长兴-飞仙关组礁滩相储层有利的时空配置,可使大隆组来源的天然气更有效地在礁滩相优质储层中聚集成藏,对普光等大中型气田有较大贡献;相对于其它海相层系烃源岩,大隆组主生烃期更晚,有利于天然气后期保存.广元、万源等大隆组仍处于低-中等成熟阶段地区是否存在源自大隆组的残余油藏值得关注.【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0(032)006【总页数】7页(P566-571,577)【关键词】生烃潜力;烃源岩;大隆组;上二叠统;四川盆地北缘【作者】付小东;秦建中;腾格尔;王小芳【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杭州,3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1大隆组(P2d)烃源岩在上扬子地区为一套局部发育的烃源岩,由于分布范围较小,过去并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在烃源岩评价时常将其与龙潭组(P2l)泥质烃源岩视为一体看待。
相对于四川盆地其它几套区域性烃源岩而言,大隆组具有其自身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气地质意义。
本文根据钻井结合露头剖面资料,从大隆组烃源岩分布,以及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等地球化学参数对其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其原始生烃潜力,讨论其对川东北大中型气田的可能贡献及其特殊的油气地质意义。
川西北古生界烃源岩特征及生烃潜力评价李琪琪;李斌;刘羿伶;郝悦琪;郑见超【摘要】川西北地区已经成为四川盆地近几年勘探的热门地区,但至今对该区烃源岩的展布和生烃潜力仍缺乏较客观的评价,从而导致该区油气资源前景不明朗,影响下一步勘探方向的选择.在野外露头和重点钻井烃源岩发育特征与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烃源岩展布特征和有机质丰度、类型、成熟度以及生烃强度等参数对区内海相烃源岩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的6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均较高;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Ⅰ型、Ⅰ—Ⅱ1型以及Ⅱ1—Ⅱ2型;成熟度较高,现今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生油条件最好,是该区的主力烃源岩,平均生烃强度为67.05×108m3/km2;广元朝天、旺苍以西地区以及剑阁地区为3个生烃中心.研究结果对于明确川西北地区下一步的重点勘探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期刊名称】《特种油气藏》【年(卷),期】2018(025)003【总页数】6页(P44-49)【关键词】四川盆地;川西北地区;古生界;海相烃源岩;地球化学;生烃强度【作者】李琪琪;李斌;刘羿伶;郝悦琪;郑见超【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 610500;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 610500;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5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20 引言川西北部地区隶属于上扬子地台北缘的龙门山、米仓山山前断褶带,扬子陆块北缘与秦岭造山带接合部。
川西北及邻区钻井、野外露头剖面等资料表明,区内缺失石炭系,同时不同程度缺失泥盆系、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和中—上志留统,其余地层层序正常[1-2]。
专题集训(四)一、选择题(共16小题)(2023·浙江台州二模)下图为某地构造油气藏地质图。
完成1~2题。
1.图中四处油气藏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D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③②①D.④③①②2.有关断层对②处油气藏的影响,评价正确的是( A )A.断面阻隔,便于集聚B.断面较陡,便于运移C.断通地面,不易散逸D.断层藏油,易于开采【解析】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沉积岩中位置靠下的岩层先形成,位置靠上的岩层后形成。
根据断层左右岩层对应关系判断,④所在岩层形成时位置最靠下,最先形成;③所在岩层位于④所在岩层以上,在①②所在岩层以下,故形成晚于④,早于①②;①②位于同一岩层,油气应分布于背斜处,即①处,而②处不是背斜,本不应该有油气分布,但形成断层后,断面阻隔油气向右侧移动,因此聚集于断层左侧,其形成晚于①,选D。
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断层面阻隔油气向右侧移动,使油气聚集于断层左侧,A正确。
(2023·浙江1月高考)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完成3~4题。
3.图中岩浆岩( A )①沿断层F侵入②切穿背斜轴部③切穿向斜轴部④早于寒武纪形成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C )A.褶皱隆升—固结成岩—断层错位B.固结成岩—断层错位—褶皱隆升C.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D.褶皱隆升—断层错位—固结成岩【解析】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岩浆岩位于断层F中,说明岩浆沿断层F侵入,形成岩浆岩,①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岩层两翼新中间老,为背斜,岩浆岩切穿背斜轴部,②正确,③错误;岩浆岩将寒武纪岩层切断,说明岩浆岩形成晚于寒武纪,④错误。
①②正确,选A。
第4题,该地先是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各种岩石,然后水平岩层受到挤压,弯曲变形,在进一步受到挤压作用的情况下,岩层断裂形成断层,发生岩浆活动,所以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固结成岩—褶皱隆升—断层错位,C正确。
(2023·浙江绍兴二模)下图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该岛全境多山,湖泊密布,森林、草原茂盛。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页岩油地质特征与资源潜力徐长贵;邓勇;范彩伟;李才;游君君【期刊名称】《中国海上油气》【年(卷),期】2022(34)5【摘要】页岩油是老油区稳产增产的新领域,目前中国页岩油勘探主要在陆上开展,近期中国海油在北部湾盆地针对页岩油钻探了WY-1井,获得海上页岩油勘探的首次突破。
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油页岩主要发育在流沙港组二段,依据层序位置和岩性组合特征,将流沙港组二段下亚段油页岩划分为湖侵早期夹层型、湖侵中期纹层型和湖侵晚期基质型3种类型,从生烃能力、储集性、可动性和可压性等4个方面分析了其特征,并对涠西南凹陷页岩油资源潜力进行了预测。
3类油页岩均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干酪根类型为Ⅰ—Ⅱ型,有机质丰度均较高。
湖侵早期夹层型油页岩,含油性和储集性均较好,且脆性矿物含量高,后续易于压裂改造;湖侵中期纹层型油页岩,可动孔隙度相对夹层型更高,油气可动性较高;湖侵晚期基质型油页岩,含油性好,但储集性较差,可压性也较差。
成因法预测涠西南凹陷页岩油可动资源量约8亿吨,其中流沙港组二段下亚段页岩油可动资源量约3.6亿吨,夹层型与纹层型贡献占比约80%,具有很好的勘探前景。
【总页数】12页(P1-12)【作者】徐长贵;邓勇;范彩伟;李才;游君君【作者单位】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海南分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涠洲组二段油气成藏特征分析2.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一段强制湖退沉积体的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3.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流沙港组烃源岩生烃潜力评价4.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涠11区流一段扇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控制因素5.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D洼新近系稠油成因及资源潜力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茅口组油气地质条件及勘探潜力宋晓波;隆轲;王琼仙;许国明【摘要】High- energy shoal subfacies grainstone widely develops in Middle Permian Maokou carbonate shallow gentle slop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Sichuan Basin. Effected by Dongwu uplifted movement, karstic reservoirs developed in this region due to intensive hypergenic karstification at the end of Maokou age. Several sets of thick and good source rocks, such as Middle Permian Qixia and Maokou carbonate rocks, and thick Liangshan mudstone rock, developed during Middle Permian epoch. Every set of source rocks reached to the fastigium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in succession and supplied great hydrocarbon potential. Two types of reservoirs develop in the middle to upper parts of Maokou Formation, one is fractures-void (or fractured) and another is dolostone pore. Drilling and outcrop data reveal both of them are of good gas-bearing potential. The favorable exploration area is in the superimposed zone of high-energy shoal with palaeokarst slope. The preservation condition is good due to the widely developing regional cap rock. It is deemed that there is good gas prospecting in Maokou Formation.%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茅口组为碳酸盐岩浅水缓坡相沉积,高能浅滩亚相颗粒岩发育。
川北地区礁、滩气藏的烃源条件与资源潜力分析陈盛吉1 谢邦华1 万茂霞1 高 熙1 黄纯虎2(11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21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川中油气矿) 摘 要 针对川北地区二、三叠系礁、滩气藏的烃源条件,通过烃源对比分析认为,二叠系是该区礁、滩气藏的主要烃源层。
在川北地区二叠系有形成自源油气藏的条件,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生烃条件较差,其油气主要来自下伏烃源层,但在川北的东部地区具有一定的生烃能力,对飞仙关组油气藏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
关键词 川北地区 二叠系 三叠系 礁、滩气藏 气源对比 烃源条件 资源潜力1 油气源对比川北地区发育了巨厚的震旦系至白垩系沉积地层,沉积厚度达10000m 以上,在纵向上形成了多套生储盖组合,其中最令人关注的是礁藏成藏组合。
经多年来勘探,先后在河湾场、渡口河、铁山坡等30多个构造(地区)钻获气井或工业气藏,展示了研究区礁、滩气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但是,烃源研究结果表明,在川北地区除二叠系有形成自源油气藏的条件外,上覆飞仙关组有机质丰度很低,生烃条件较差,其油气主要来自下伏烃源层的贡献。
111 礁、滩气藏的天然气组分有明显的共性根据研究区不同层位产出的天然气的分析成果,明显可见下二叠统气藏除了盆地北缘个别井于茅口组(P 1m )产出的天然气甲烷含量较低(90192%),重烃含量较高(7112%)外,其他构造(井)产出的天然气甲烷含量一般>95%,重烃含量多为1%左右。
上二叠统长兴组和吴家坪组产出的天然气甲烷含量变化在90167%~98141%之间,但重烃含量均<1%,比下二叠统天然气的重烃含量还低,表明两产层天然气的来源有异。
中、下三叠统气藏所产天然气的甲烷含量变化在75187%~98116%之间,无H 2S 的气藏所产天然气的甲烷含量变化在95167%~98116%之间,重烃含量一般<1%,在同一地区(构造)中、下三叠统所产天然气的特征与下伏二叠系气藏天然气的特征极为相似,表明中、下三叠统气藏与下伏二叠系烃源层可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研究区部分中、下三叠统(含H 2S )的气井产出的天然气重烃含量不随CH 4含量的增减而变化,天然气密度与重烃含量之间亦没有规律可循,似乎与上、下邻层产出的天然气有别,这主要是部分中、下三叠统构造天然气含H 2S 所致。
研究区部分下二叠统气井产出的天然气密度较大,并展示出重烃含量随CH 4含量增加而逐渐降低,天然气密度随重烃含量的增加而变重的特征,揭示了这些气藏(井)下二叠统所产天然气可能为本层自生。
部分中、下三叠统(不含H 2S )的气井产出的天然气密度相对较低,与下伏层系产出的天然气特征相似,表明这些气藏(井)有深部气源层对其成藏的贡献。
在天然气的干燥系数与重烃(C 2/C 3)比值关系图上,二叠系气井的天然气分析资料点都落入干燥系数较高、重烃(C 2/C 3)比值(绝对值)较低的区间,展示了高熟自源气的特征。
中、下三叠统的天然气分析资料点都落入及下伏二叠系资料点的分布区间,同样展示了中、下三叠统气藏与下伏二叠系烃源层可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还有部分下二叠统的天然气分析资料点分布在干燥系数较低、重烃(C 2/C 3)比值较高的区间,自成体系,展示了低熟自源气的特征。
而混层气井的天然气分析资料点却落入干燥系数较低、重作者简介 陈盛吉,男,1950年出生,高级工程师,技术专家,硕士;长期从事石油、天然气地球化学及综合研究。
地址:(610051)四川成都中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电话:(028)86015619。
E —mail:chenshengji@petr ochina 1com 1cn・1・ 第30卷 第4期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地质勘探烃(C 2/C 3)比值较低的区间,与下伏层系产出的天然气混为一体,表明这些气藏(井)有深部气源混入。
从天然气的非烃组分看,中三叠统T 2l 3、下三叠统T 1f 和上二叠统P 2ch 等层产出的天然气一般H 2S 含量都相对较高,Z B42井T 2l 3气藏H 2S 含量达109183g/m 3,PG2井T 1f 气藏天然气H 2S 含量高达236198g/m 3。
CO 2含量一般都在6146g/m3以上,最高达6416g/m 3(渡2井T 1f 气藏)。
中、下三叠统与下伏层产出的天然气非烃组分较为接近,表明该区中、下三叠统气藏与上二叠统P 2ch 气藏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112 中、下三叠统天然气碳同位素与下伏二叠系极为相似石炭系天然气的甲烷碳同位素为-40113‰~-37136‰,乙烷碳同位素为-29182‰左右,展示了高熟油系气的特点。
下二叠统茅口组天然气的甲烷碳同位素为-31155‰~-28149‰,乙烷碳同位素为-34183‰~-29182‰,部分构造出现δ13(C 2~C 1)差值明显偏负的现象,展示了有过熟干酪根热裂解气混入的特点。
上二叠统长兴组和吴家坪组产出的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为-35153‰~-29144‰,乙烷碳同位素为-35135‰~-22168‰之间,δ13(C 2~C 1)>0,与下二叠统天然气的碳同位素有一定的差别,表明两产层天然气的来源有异。
中、下三叠统的天然气的甲烷碳同位素δ13C 1分布为-35165‰~-28188‰(表1),与下伏二叠系天然气的碳同位素特征极为相似,同样展示了中、下三叠统气藏与下伏二叠系烃源层可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表1 川北地区各产层天然气碳同位素特征气田层位δ13C 1δ13C 2(P DB )(P DB )δ13(C 2~C 1)分析井次DKH HB1S M1TS H WCLG1KS L1KS L3WJP1J 2s -38146-2818691601T 1f3-29183-32139-21561T 1j 2-28188-2618521031T 1j 2-31180-3116701131T 1f3-32105-33180-11751P 2ch -32109-33170-11611P 2ch -35153-3513501181T 1j 41-T 1j 3-35165-36134-01691T 3x2-37183-3413031531T 1f -29131-2311561161P 2ch -29144-2216861761P 1m -31155-2918211731C 2hl -37136-2910481321C 2hl -40113-3016891451P 2d -35111-3416401471P 1m -28149-34150-61011P 1m-29177-34183-51061 在天然气成因判识图上,中、下三叠统的天然气分析资料点多落入高熟混源气及过熟热裂解气的分布区间,同样展示了中、下三叠统气藏与下伏烃源层可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图1)。
113 中、下三叠统储层沥青的族组成与下伏二叠系极为相似川北地区中、下三叠统储层沥青与下伏二叠系和更老层系的储层沥青及烃源岩的族组成非常接近,表明他们之间可能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2 烃源岩的展布及地球化学特征气源研究成果表明,川北地区与礁、滩气藏成藏有关的烃源岩主要有:下二叠统泥质岩和碳酸盐烃源岩、上二叠统煤系和碳酸盐岩。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的碳酸盐岩在盆地内局部地区亦有一定的生烃能力。
211 下二叠统烃源岩・2・地质勘探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7年12月出版 图1 川北地区各产层天然气δ13C1~δ13C2关系图下二叠统烃源岩包括泥质岩和碳酸盐岩两大类。
暗色泥质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其底部的梁山组,属陆源残积相沉积,盆地内暗色泥质岩一般厚2m ~10m,仅达川—南充、泸州—自贡一带及盆地的东南缘地区暗色泥质岩厚度>10m。
暗色泥质岩有机质含量丰富,以腐植型有机质为主,有机碳含量分布在014%~512%之间,具有较大的生气潜力。
下二叠统碳酸盐岩主要分布在栖霞组、茅口组,属海相碳酸盐台地相沉积。
这一时期曾经历了两次(由海侵初期—海侵中期—海退期)沉积旋回。
海侵初期及海退期往往处于低能环境,海源生物繁茂,是烃源岩沉积的有利相带发育期,其间暗色泥质、泥晶灰岩发育,有机质赋存具原生性,为优质烃源层系。
盆地内源岩累积平均厚度约260m,变化在100m~712m之间,以盆地东部和西南部厚度相对较大,梁向1井最厚达712m。
源岩中生物及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机碳含量分布在013%~310%之间,有机碳平均丰度达018%。
源岩干酪根H/C原子比多在015~110左右,δ13C值在-30‰左右。
有机质多为无定型,以腐泥型(Ⅰ-Ⅱ1)有机质为主,是四川盆地最具生烃潜力的碳酸盐烃源层系。
根据不溶有机质反射率测定结果,烃源岩的R o值多达210%以上,多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其中以蜀南地区、盆地东北缘及西北缘成熟度相对较低,川西—川北凹陷带成熟度较高。
212 上二叠统烃源岩上二叠统长兴组为一套快速沉积的生物灰岩及礁灰岩,源岩厚度变化在0m~412m,盆地内平均厚度约100m,以盆地西南部地区最薄,多<50 m。
川东地区源岩厚度较大,多>100m,硐村西最厚达412m。
源岩中生物及有机质含量丰富,以腐泥型有机质为主,有机碳含量分布在012%~216%之间,具有盆地西南部地区有机碳丰度较高,中南部地区有机碳丰度较低的展布特征,具备较好的生烃能力。
龙潭组是一套区域性含煤地层。
盆地内煤岩厚度变化在0m~1715m。
以龙女—重庆—赤水一带煤岩累积厚度最大,女基井最厚达1715m。
暗色泥质岩厚度多>20m,最大厚度达130m。
暗色泥质岩有机质含量丰富,有机碳含量多分布在015%~810%,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具较强的生烃能力,是四川盆地的主要烃源层之一。
目前烃源岩的Ro值多达118%以上。
除盆地周缘局部地区成熟度相对较低外,盆地内多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以生气为主。
213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烃源岩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在盆地中西部地区主要为一套紫红色碎屑岩夹高能环境沉积的灰岩,一般不具备生烃条件,在盆地东部相变为(大冶组)灰岩,有局部成烃的条件,碳酸盐岩是该组主要烃源岩。
烃源岩在川东及川北区带比较发育,一般厚200m ~300m,盆地中—西部地区多<l00m。
源岩有机碳含量变化在0105%~0160%之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盆地东部,在旺苍—重庆一线以东有机碳含量一般>012%,该线以西有机碳含量多<012%,低值区分布面积约为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主要为腐泥型,目前烃源岩的Ro 值多为112%~314%之间。
在川西—川北凹陷带R o值多>210%,烃源岩已达过成熟阶段,在盆地的东南部烃源岩的Ro值多<210%,正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