烃源岩及生排烃作用
- 格式:pdf
- 大小:15.48 MB
- 文档页数:90
10.3.2.3烃源岩排烃力学排烃也称为初次运移。
由于烃源岩在埋藏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孔隙的大小可能会小于某些油气分子的大小(图10.28)。
这样,在解释油气如何运移出烃源岩的问题上就存在了一个困难。
在地质文献中讨论的所有可能的初次运移机制中,最可能的是油气以不连续相穿过由超压解压作用形成的微裂缝。
烃源岩中的超压可能是油气生成、温度升高流体膨胀、封闭烃源岩的压实作用以及粘土矿物脱水作用排水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图 10.28 各物理参数与页岩沉积物不断增加的埋深之间的相互关系,图中显示了页岩的孔隙直径与油气分子直径的关系。
当埋藏深度适当时,与较大的油气分子相比,页岩的孔隙直径变得非常小。
干酪根向油气的转化导致了明显的体积增加,这使得烃源岩中孔隙压力增加。
孔隙压力的增加有时足以导致微裂缝的形成。
这样可以释放压力,同时允许油气运移出烃源岩进入到毗邻的运载层,从这点开始油气进入二次运移过程。
生烃、压力增加、显微破裂作用、油气运移、压力释放这个循环会一直继续,直到烃源岩枯竭。
这个理论的实质是只要烃源岩足够富集,那么它会不断地排出油气。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初次运移并不是石油地质学家们主要关注的事。
在区域压力梯度的调节下,初次运移中明显地发生油气向上且/或向下移出烃源层。
当液态石油在烃源岩中裂解成气的时候,将发生大规模的体积膨胀。
较贫乏的生油岩可能不能生成足以引起显微破裂作用的烃类,这样就不会有排烃作用发生。
然而,如果达到更高的成熟度,仍然停留在烃源岩中的石油将会裂解成气,由此引起的体积增加和超压可能促使排烃的发生。
因此,如果蕴油性的贫油烃源岩达到足够高的成熟度,那么该烃源岩易排出凝析气。
排烃率生成的油气(包括初期的)有多少可能会从烃源岩排出呢?Cooles 等(1986)指出,在120℃至150℃之间,烃源岩的排烃率主要取决于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程度。
在有机质富集的烃源岩中(潜产量>5kg ton-1,TOC>1.5%),排油效率非常高,有生成油气总量的60-90%将会被排出。
文章编号:1000-0550(2012)05-0955-09①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重大基础性理论研究项目(编号:P11060)和中国石化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所长科研基金项目(编号:WXSK-2010-3)资助。
收稿日期:2011-10-12;收修改稿日期:2012-01-04烃源岩有限空间温压共控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①马中良1,2郑伦举1,2李志明1,2(1.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油气成藏重点实验室江苏无锡214151;2.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摘要烃源岩的生烃反应是在其限定的孔隙空间中承受高静岩压力和流体压力下进行的,然而受实验装置和条件的限制,目前大多数的生排烃模拟实验都是在一个低压、相对较大的生烃空间下进行的,与实际地质情况差异较大。
通过对同一样品分别进行有限空间和常规高压釜方式加水模拟实验对比研究发现:(1)有限空间热压模拟实验的气态产物更接近地质实际。
气体组分中烃气占有更大的比重;重烃气的保存下限大于常规模拟,延迟了重烃气向甲烷的转化;烯烃含量比常规加水模拟条件下更少,基本检测不到。
(2)有限空间的限制使水介质参与成烃反应的作用增强,其限定空间内较高的流体压力延迟了油向烃气的转化过程,有利于液态油的生成和保存。
(3)有限空间下高压液态水介质条件有利于烃类的排出。
关键词生排烃模拟有限空间生烃孔隙流体压力烃源岩第一作者简介马中良男1984年出生石油地质和油气地球化学工程师E-mail :mazl.syky@sinopec.com中图分类号P593文献标识码A生烃过程是烃源岩中的有机物质经过热演化转变成石油和天然气的一种化学反应,这就必然涉及到物质基础、反应条件、容器空间(如试管或烧杯等)。
蒂索提出的干酪根热降解晚期生烃学说,主要强调了物质基础(如:有机质含量、干酪根类型等)和地温场条件[1 4],没有深入思考生烃过程是在泥质沉积物(烃源岩)沉积成岩的演化过程中,同时在烃源岩内的有效空间中实现的,忽视了容器空间这个重要的制约条件。
烃源岩地化特征评价烃源岩地化特征评价摘要:烃源岩对应的英文为Source rock,从本意上讲,它应该既包括能生油的油源岩,也包括能生气的气源岩,但过去多将它译为生油岩。
其中的重要原因可能在于国内早期的油气勘探主要瞄准着对油的勘探。
因此,油气地球化学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油而不是气。
这可能是早期的有关专著和教材也多冠以“石油”而不是“油气”的原因所在。
相应地,生油岩这一术语在地化文献中得到了相当广泛的沿用。
随着我国对天然气重视程度的逐步、大幅提高,有关天然气的勘探和地球化学研究也越来越多,很多时候,需要区分油、气源岩。
因此,本文中以烃源岩替代早期的生油岩来涵盖油源岩和气源岩。
关键词: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
前言烃源岩是控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确定有效烃源岩是含油气系统的基础。
烃源岩评价涉及许多方面,虽然在不同勘探阶段以及不同的沉积盆地,评价重点也有所不同,但是总体上主要包括两大方面:(l)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如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的类型、有机质的成熟度;(2)烃源岩的生烃能力评价,如生烃强度、生烃量、排烃强度等。
本人主要介绍烃源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评价方面:1.有机质的丰度有机质丰度是指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质的数量。
在其它条件相近的前提下,岩石中有机质的含量(丰度)越高,其生烃能力越高。
目前,衡量岩石中有机质的丰度所用的指标主要有总有机碳(TOC)、氯仿沥青“A”、总烃和生烃势(或生烃潜量Pg,Pg=S1+S2)。
1.1有机质丰度指标1.1.1总有机碳(TOC,%)有机碳是指岩石中存在于有机质中的碳。
它不包括碳酸盐岩、石墨中的无机碳。
通常用占岩石重量的%来表示。
从原理上讲,岩石中有机质的量还应该包括H、O、N、S等所有存在于有机质中的元素的总量。
但要实测各种有机元素的含量之后求和,并不是一件轻松、经济的工作。
考虑到C元素一般占有机质的绝大部分,且含量相对稳定,故常用有机碳的含量来反映有机质的丰度。
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生排烃效率与模式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的生排烃效率与模式。
我们将从湖相烃源岩的基本概念出发,深入理解其在地质环境中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随后,我们将详细分析生排烃效率的影响因素,包括有机质类型、热成熟度、沉积环境、构造活动等。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探讨不同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生排烃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对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的指导意义。
我们将关注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和排烃效率,这是决定油气资源丰度和分布的关键因素。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地质过程,我们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油气资源的分布和潜力,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还将讨论湖相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中的环境问题,包括烃类气体的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烃类污染对水生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烃源岩生排烃过程,为油气工业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本文将全面深入地研究地质条件下湖相烃源岩的生排烃效率与模式,以期在油气资源勘探和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湖相烃源岩的地质特征湖相烃源岩是指形成于湖泊环境中的沉积岩,其地质特征对于烃源岩的生排烃效率与模式具有重要影响。
湖相烃源岩的地质特征主要包括沉积环境、岩性岩相、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等方面。
沉积环境是影响湖相烃源岩发育的关键因素。
湖泊环境通常包括淡水湖、咸水湖和盐湖等类型,不同类型的湖泊环境对烃源岩的形成和发育具有不同的影响。
例如,淡水湖通常发育泥炭沼泽和沼泽化湖泊沉积,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和保存;而咸水湖和盐湖则可能发育碳酸盐岩和蒸发岩沉积,对有机质的保存和转化具有一定的影响。
岩性岩相是湖相烃源岩的重要特征之一。
湖相烃源岩的岩性主要包括泥岩、页岩、碳酸盐岩等,而岩相则包括纹层状、条带状、团块状等。
这些岩性岩相特征对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泥岩和页岩通常具有较高的有机质丰度和较好的生烃潜力,而碳酸盐岩则可能因其较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而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湖相烃源岩生烃动力学及排油效率——以松辽盆地青山口组为例刘洋;何坤;李贤庆;徐红卫;张吉振;扈松林;王刚;樊志伟【摘要】为准确评价湖相烃源岩的排油量及致密油资源潜力,结合湖相Ⅰ型有机质的黄金管热模拟实验和青山口组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对松辽盆地湖相烃源岩生烃特征、动力学参数和排油效率进行了研究.热模拟实验的产物定量结果表明,松辽盆地青山口组湖相烃源岩具有可观的生油潜力,最大生油量约为600mg/g· TOC,主要的生油阶段在EasyRo=0.5%~ 1.2%.动力学计算结果表明,该烃源岩生油的平均活化能为218.5 kJ/mol,重质组分生成活化能要低于轻质组分.结合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生油动力学参数和英X58井热史的地质推演,证实该井湖相烃源岩的当前生油转化率为40%~ 60%,生油量为240 ~360 mg/g· TOC;通过残留烃的定量,计算得到该烃源岩的排油量为150~200mg/g· TOC,相对排油效率约为60%.生油量及排油效率结果表明,松辽盆地致密油资源潜力大.【期刊名称】《现代地质》【年(卷),期】2016(030)003【总页数】8页(P627-634)【关键词】湖相烃源岩;黄金管热模拟;生烃动力学;排油效率;松辽盆地【作者】刘洋;何坤;李贤庆;徐红卫;张吉振;扈松林;王刚;樊志伟【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中国石油油气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作为重要的非常规油气,致密油在我国含油气盆地具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如松辽盆地白垩系、四川盆地侏罗系和准噶尔盆地二叠系[1-2]。
烃源岩演化与生-排烃史模拟模型及其应用的报告,800字
本报告旨在介绍岩源岩演化与生-排烃史模拟模型及其应用。
岩源岩演化定义为从岩石的形态到其物理和化学特征的演化过程,这其中可能包括了水文、地球物理、矿物质和气体条件下岩石的表征。
生排烃历史模拟模型是一种将岩源岩演化应用于矿物质和气体联系的技术,特别是用于分析生排烃系统的流动和变化的表征。
该模型包括对岩源岩的普查,以了解气体成分和分布情况,以及岩源岩的流动属性和渗透性。
它还涉及相关的流体-岩石反应机制的研究,以揭示矿物-气体之间的转换机理。
根据实验室数据,该系统可用于预测和模拟岩源岩演化过程中流体-岩石反应机制。
这种模型可以广泛应用于石油勘探开发,可以有效识别有利的油气聚集门户,进而指导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
此外,它也可以用来计算流体-岩石反应机制,以及采收率,从而有助于石油勘探和开发规划,其中应用广泛。
因此,岩源岩演化与生排烃史模拟模型是岩石学及其关联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用来研究岩石的演化及其与流体-岩石反应机制的关系,而这种模型的应用可以有助于油气勘探和开发工作的规划。
潮水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潮水盆地的概述
2.侏罗纪烃源岩的特点
3.生排烃史的研究意义
4.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结果
5.对我国油气勘探开发的启示
正文
潮水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
一、潮水盆地的概述
潮水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一个大型沉积盆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侏罗纪是该地区的主要烃源岩时期,因此研究侏罗纪烃源岩的生排烃史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践意义。
二、侏罗纪烃源岩的特点
侏罗纪烃源岩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灰岩组成,具有以下特点:
1.岩石类型多样,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和保存。
2.沉积环境复杂,为烃源岩的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3.含油性高,是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三、生排烃史的研究意义
生排烃史是指烃源岩中石油和天然气从生成到排出的过程,研究生排烃史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油气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四、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结果
通过对潮水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1.侏罗纪烃源岩的生排烃过程经历了长期的地质作用,包括沉积、成岩、油气生成和运移等过程。
2.侏罗纪烃源岩的生排烃史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油气运移等因素的控制。
3.侏罗纪烃源岩的生排烃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对于寻找同类型油气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潮水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正文:潮水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对于了解我国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侏罗纪时期,潮水盆地处于一个活跃的沉积盆地,具备良好的生烃条件。
本文将从生烃和排烃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侏罗纪烃源岩的生排烃过程及其特征,为今后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依据。
一、潮水盆地侏罗纪烃源岩的生排烃背景潮水盆地侏罗纪时期,受构造运动的影响,盆地内部沉积了丰富的烃源岩。
这一时期的烃源岩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为生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同时,侏罗纪的气候条件有利于有机质的生成和保存,使得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巨大。
二、侏罗纪烃源岩的生烃过程及其特征在侏罗纪时期,潮水盆地烃源岩的生烃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生烃初期和生烃后期。
生烃初期,有机质在沉积过程中不断积累,生烃作用逐渐增强。
生烃后期,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有机质逐渐向烃类转化,生烃速率加快。
侏罗纪烃源岩的生烃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生烃速率快:受地壳运动和温度的影响,侏罗纪烃源岩的生烃速率较快,有利于烃类的生成。
2.生烃潜力大:侏罗纪时期潮水盆地沉积环境良好,有机质丰富,生烃潜力巨大。
3.生烃类型多样:侏罗纪烃源岩生烃过程中,生成油气、煤层气等多种类型烃气。
三、侏罗纪烃源岩的排烃过程及其特征侏罗纪烃源岩在生烃过程中,随着烃类的生成和聚集,排烃作用逐渐显现。
排烃过程可划分为两个阶段:排烃初期和排烃后期。
排烃初期,烃类在压力作用下逐渐向地表运移,形成油气藏。
排烃后期,随着烃类的进一步运移,油气藏逐渐饱和,排烃作用减弱。
侏罗纪烃源岩的排烃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排烃速率较快:受地壳运动和压力影响,侏罗纪烃源岩的排烃速率较快。
2.排烃方向多样:侏罗纪烃源岩的排烃过程中,烃类可以向地表、断层、岩溶洞等方向运移。
3.排烃效果受沉积环境控制:侏罗纪时期潮水盆地沉积环境优越,有利于烃类的聚集和排烃。
四、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的意义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指导作用侏罗纪烃源岩生排烃史的研究,对于了解潮水盆地油气资源的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意义。
烃源岩有限空间油气生排模拟及其意义李志明;郑伦举;马中良;徐二社;余晓露;靳广兴;慕小水【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1(033)005【摘要】利用DK-Ⅱ型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实验仪,对东濮凹陷沙三2亚段烃源岩开展烃源岩有限空间油气生排模拟研究,结果揭示烃源岩的生排烃演化呈现出4个阶段,即烃源岩在R.值小于等于0.72%的阶段为相对缓慢生油阶段,生成的油无法排出;R.值介于0.72%~0.80%之间的阶段为烃源岩快速生油阶段,但生成的油仍主要残留于烃源岩中;在R.值为0.80%~1.00%时干酪根生油已结束或受到抑制,主要表现为大分子“油”向小分子“油”转化,该阶段油可以排运在烃源岩上、下邻接的砂岩层以及烃源岩表面及裂缝内,这为东濮凹陷及其他盆地或凹陷在以烃源岩为主体的发育带寻找非常规油气藏提供了依据;在R.值大于1.00%时主要进入油裂解成气阶段,但即使在R.值为2.0%甚至2.4%时,生成的油也没有全部裂解成甲烷气,主要还是以油的形式存在,启示可以打破传统认识在更深的层位寻找石油.【总页数】6页(P447-451,459)【作者】李志明;郑伦举;马中良;徐二社;余晓露;靳广兴;慕小水【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21415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原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河南濮阳457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烃源岩矿物组成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以中上扬子古生界海相优质烃源岩为例[J], 付小东;秦建中;滕格尔;王小芳2.不同类型优质烃源岩生排油气模式 [J], 秦建中;申宝剑;腾格尔;郑伦举;陶国亮;付小东;张玲珑3.烃源岩有限空间热解生油气潜力定量评价研究 [J], 郑伦举;马中良;王强;李志明4.烃源岩有限空间温压共控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 [J], 马中良;郑伦举;李志明5.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无锡石油地质研究所实验地质技术之有限空间生排油数值模拟技术 [J], 陈拥锋;江兴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烃源岩排烃门限在生排油气作用中的应用范柏江;庞雄奇;师良【摘要】There has been disagreement about the judgment criterion of source rock for a long time. The concept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threshold was used to identify the hydrocarbon expulsion source rock in our study on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expulsion quantity and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expulsion characteristics in this paper. Thus, the hydrocarbon expulsion history and hydrocarbon expulsion process can be acquired. The first step of the study is to judge the hydrocarbon expulsion source rock by using the source rock's quality judgment plate; the second is to study the hydrocarbon expulsion characteristics by using the quantitative model. The studying on the Es3 source rock, Gaoliu Unit, Jidong Exploration Zone indicates that, the Ro corresponding to the hydrocarbon expulsion threshold is 0.78%. The largest hydrocarbon expulsion intensity is larger than 450.00×l04 t/km2, and the average hydrocarbon expulsion intensity is 315.67×104 t/km2. The hydrocarbon expulsion peak period is Guantao period, and the total hydrocarbon expulsion quantity in the studying area is 2.08×108t.%对于烃源岩的判别标准,目前仍广泛存在争议.主张以排烃门限的概念来确定有效排烃源岩、研究有效排烃源岩的生排烃量及其生排烃特征,以此来综合认识烃源岩的排烃历史和排烃过程.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根据烃源岩排烃品质评价图版判别排烃源岩,其次,根据排烃模型定量研究源岩的排烃特征.冀东探区高柳构造带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Es3)烃源岩的实例研究表明,其排烃门限深度对应的R.为0.78%.只有进入该排烃门限的烃源岩才能大量排烃,随热演化程度的增大,源岩排烃率和排烃效率逐渐增大.高柳构造带沙三段烃源岩的最大排烃强度超过450.00×104 t/km2,平均排烃强度为315.67×104t/km2,排烃量总计9.47×108 t,排烃高峰时期是馆陶期,油气资源量可达到2.08×108 t.【期刊名称】《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34)005【总页数】6页(P65-70)【关键词】源岩品质;源岩排烃;排烃门限;定量分析【作者】范柏江;庞雄奇;师良【作者单位】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75;“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北京昌平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与储运工程学院,北京昌平1022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1;P618范柏江,庞雄奇,师良.烃源岩排烃门限在生排油气作用中的应用[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4(5):65–70.Fan Bojiang,Pang Xiongqi,Shi Liang.Application of Hydrocarbon Expulsion Threshold in Studying the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J].Journal of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Science&Technology Edition,2012,34(5):65–70.石油地质界对烃源岩的判别标准目前还存有争议,如把大量生成油气的岩石作为烃源岩[1]、把大量生成和排运油气并形成工业油气聚集的岩石作为烃源岩[2],还有学者利用地化指标如有机碳含量(ITOC)、总烃含量(IHC)等来判别烃源岩[36]。
10.3.2.3烃源岩排烃力学排烃也称为初次运移。
由于烃源岩在埋藏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孔隙的大小可能会小于某些油气分子的大小(图10.28)。
这样,在解释油气如何运移出烃源岩的问题上就存在了一个困难。
在地质文献中讨论的所有可能的初次运移机制中,最可能的是油气以不连续相穿过由超压解压作用形成的微裂缝。
烃源岩中的超压可能是油气生成、温度升高流体膨胀、封闭烃源岩的压实作用以及粘土矿物脱水作用排水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图 10.28 各物理参数与页岩沉积物不断增加的埋深之间的相互关系,图中显示了页岩的孔隙直径与油气分子直径的关系。
当埋藏深度适当时,与较大的油气分子相比,页岩的孔隙直径变得非常小。
干酪根向油气的转化导致了明显的体积增加,这使得烃源岩中孔隙压力增加。
孔隙压力的增加有时足以导致微裂缝的形成。
这样可以释放压力,同时允许油气运移出烃源岩进入到毗邻的运载层,从这点开始油气进入二次运移过程。
生烃、压力增加、显微破裂作用、油气运移、压力释放这个循环会一直继续,直到烃源岩枯竭。
这个理论的实质是只要烃源岩足够富集,那么它会不断地排出油气。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初次运移并不是石油地质学家们主要关注的事。
在区域压力梯度的调节下,初次运移中明显地发生油气向上且/或向下移出烃源层。
当液态石油在烃源岩中裂解成气的时候,将发生大规模的体积膨胀。
较贫乏的生油岩可能不能生成足以引起显微破裂作用的烃类,这样就不会有排烃作用发生。
然而,如果达到更高的成熟度,仍然停留在烃源岩中的石油将会裂解成气,由此引起的体积增加和超压可能促使排烃的发生。
因此,如果蕴油性的贫油烃源岩达到足够高的成熟度,那么该烃源岩易排出凝析气。
排烃率生成的油气(包括初期的)有多少可能会从烃源岩排出呢?Cooles 等(1986)指出,在120℃至150℃之间,烃源岩的排烃率主要取决于烃源岩中有机质的富集程度。
在有机质富集的烃源岩中(潜产量>5kg ton-1,TOC>1.5%),排油效率非常高,有生成油气总量的60-90%将会被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