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4章第1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4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菌落的概念;2.培养菌落的一般方法;3.分辨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4.细菌和真菌的分布;5.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生活条件。
6.设计并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技能目标 1、通过完成探究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科学设计实验的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对探究实验的汇报交流,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2.培养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精神。
【教学重点】1.培养菌落的一般方法;2.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设计并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教学难点】设计并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教学方法】学案导学、学生探究、观察、交流、讨论、讲解等结合(课前准备)学生准备:1、以组为单位确定探究计划并完成探究;2、设计一个记录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表格;3、完成探究实验报告。
教师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
2、制作相关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描述生活中与细菌和真菌相关的情境,引发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二>展示学习目标<三>新课教授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菌落 1、课前一周以生物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定单变量设计 1、指导学生探究并进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2、第一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交流探究结果、结论 2、引导学生总结3、举手表述——“菌落”的概念“菌落”概念二细菌菌落阅读教材,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指导学生分辨和真菌菌落学会大致分辨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细菌菌落和的特征真菌菌落三、培养菌落的 1、第二组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探究结果引导分析“培养菌落一般方法交流探究结论的方法步骤”的原理 2、讨论、总结:培养菌落的一般方法四、细菌和真菌观看ppt 拓展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出的分布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十分广泛五、细菌和真菌的回顾生活条件交流的两组学生探究的具体做法总结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板书相关内容第三组学习小组代表介绍交流:选定变量所进行的探究实验<实验结果的展示> 相关情感教育 <实验报告的交流与表达><四> 课堂小结 1.菌落的概念;2.培养菌落的一般方法;3.分辨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4.细菌和真菌的分布;5.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生活条件。
第四章 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第一节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知识要点菌落 分布:广泛分布于生物圈生存所需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知识要点1.一个细菌和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从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大致可以区分细菌和真菌:细菌的菌落小,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
真菌的菌落大,霉菌的菌落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有的还具有不同的颜色。
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A .配制培养基B .高温灭菌C .冷却、接种D .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4.细菌和真菌的生存基本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5.大多数细菌和真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分解成无机物(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2.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结合实物、图示为主的PPT 讲解,探究实验方案中的“提示”和“讨论”分析引出“生存条件”。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和不断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4.放大镜。
课时安排 1课时1.概念:一个细菌和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2.区分:根据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大致可以区分细菌和真菌3.培养的一般方法。
导学过程一、导入:由P58练习第2题引入“细菌”、“真菌”。
二、明确两个概念:导言: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
2018年秋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5单元第4章第1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课堂小结这节课大家掌握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并列举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对细菌真菌的培养有了一点心得七·板书设计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观察菌落一、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
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细菌真菌的生活必须基本条件检测案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的后代形成的肉眼能够看见的集合体被称为( C )A 真菌B 细菌C 菌落D 菌痕2、在一个培养皿中有大大小小许多个细菌及真菌的菌落,细菌菌落的特征是( B )A 面积比较大,呈绒毛状B 面积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C 面积比较大,呈蜘蛛网状D 面积比较小,表面絮状3、在培养基中加入牛肉汁、琼脂是为了( D )A 使培养基闻起来更香,容易吸引细菌B 使培养基的表面看起来很粘稠C 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过程提供水分和无机盐D 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4、“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盖,封好”过程中相当于细菌培养的那一个步骤 ( B )A 恒温培养B 接种C 消毒D 制作培养基5、细菌和真菌能在恒温箱中的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其原因是( D )A 恒温箱提供了适宜的温度B 培养基中含有有机物C培养基中含有水分 D 是A、B、C、三项满足了细菌、真菌生存的需要6、某人制作泡菜,操作不当致使泡菜腐烂,其解释中正确的是( D )A 罐口密封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B 罐口密封不严,氧气促进了乳酸菌的快速繁殖C 罐口密封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繁殖D 罐口密封不严,促进了需氧细菌的生长繁殖7、在检测某处细菌、真菌时,要准备两套培养皿,原因是( C )A 一套培养皿万一不能采集到细菌、真菌,可用另一套备用的再采集B 两套培养皿做实验可获得更多的细菌、真菌C 一套培养皿做实验,另一套作对照D 准备两套是为了防止意外,如不小心打碎等8、我国民间常有盐渍法来保存食品,其中生物学原理是( D )A 食盐可以使细菌毒素失效B 食盐中缺乏细菌需要的营养C 食盐中有杀菌物质D 食盐使细菌细胞脱水死亡反思与补充:。
细菌与真菌的分布年级八科目生物任课教师授课时间课题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细菌与真菌的分布授课类型新授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同细菌和真菌分布广泛,教材中对细菌和真菌的广泛分布内容没有直接讲述,而是通过“探究实验”由学生亲自体验。
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学习接种和对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操作,体验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为学生学习生物技术打下一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认知发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限,且表现出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且有精力不集中的特点。
学生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等问题却知之甚少。
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能力目标:(1).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2) 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且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小组成员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学会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2)通过本章引言的学习,引起学生对探索微观世界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出示自学指导:请认真阅读课本P66-70页内容,完成1.新学案P25页自主预习。
2.用简练的语言总结出培养细菌或真菌的一般方法。
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范围是怎样的?二、学生自学教师巡视三、教师讲授六、练习及检测题七、作业设计新学案P26 课堂达标训练。
2018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4章第1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4章第1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5单元第4章第1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的1。
知识与技能方面: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列举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2。
过程与方法方面: 尝试采用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二.教学重点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三.教学难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四.教学方法情境引入法、引导法、归纳法五.教学手段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观察菌落一、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
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2、细菌真菌的生活必须基本条件检测案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的后代形成的肉眼能够看见的集合体被称为( C )A 真菌B 细菌C 菌落D 菌痕2、在一个培养皿中有大大小小许多个细菌及真菌的菌落,细菌菌落的特征是( B )A 面积比较大,呈绒毛状B 面积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C 面积比较大,呈蜘蛛网状D 面积比较小,表面絮状3、在培养基中加入牛肉汁、琼脂是为了( D )A 使培养基闻起来更香,容易吸引细菌B 使培养基的表面看起来很粘稠C 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过程提供水分和无机盐D 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4、“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盖,封好”过程中相当于细菌培养的那一个步骤( B )A 恒温培养B 接种C 消毒D 制作培养基5、细菌和真菌能在恒温箱中的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其原因是( D )A 恒温箱提供了适宜的温度B 培养基中含有有机物C培养基中含有水分 D 是A、B、C、三项满足了细菌、真菌生存的需要6、某人制作泡菜,操作不当致使泡菜腐烂,其解释中正确的是( D )A 罐口密封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B 罐口密封不严,氧气促进了乳酸菌的快速繁殖C 罐口密封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繁殖D 罐口密封不严,促进了需氧细菌的生长繁殖7、在检测某处细菌、真菌时,要准备两套培养皿,原因是( C )A 一套培养皿万一不能采集到细菌、真菌,可用另一套备用的再采集B 两套培养皿做实验可获得更多的细菌、真菌C 一套培养皿做实验,另一套作对照D 准备两套是为了防止意外,如不小心打碎等8、我国民间常有盐渍法来保存食品,其中生物学原理是( D )A 食盐可以使细菌毒素失效B 食盐中缺乏细菌需要的营养C 食盐中有杀菌物质D 食盐使细菌细胞脱水死亡反思与补充:。
八年级生物上册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1新版新人教版20181022326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准备教师:培养菌落实物、培养基(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并高温灭菌)、发霉的橘子、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实物、无菌棉签,制作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
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which?》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
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
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散布一、教课目的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散布特色;2、试试采纳细菌和真菌培育的一般方法,研究细菌和真菌的散布;3、小构成员间互相沟通、合作,共同达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沟通;4、认可谨慎务实、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
二、要点难点要点: 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色;2、研究活动“检测不一样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难点:研究活动中小构成员要做好分工,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好察看记录。
三、课前准备教师: 1、变质的牛奶、各样真菌(木耳、香菇、灵芝等)长霉的馒头、面包,腐化变质的水果;2、实物投影仪;3、培育菌落实物;4、琼脂、培育皿、烧杯、甜豆浆、酒精灯、吸管、三角架、无菌棉棒、镊子、放大镜。
学生:预习细菌、真菌培育的一般方法。
四、课时分派一课时五、学习内容引入新课认识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霉菌教课方案学生活动踊跃思虑、踊跃发问认真察看,从实物中获得有感性认识。
教师活动目标定位展现变质的牛奶,提出问题,引入新课学生自学展现大型真菌及霉菌实物。
细菌、真菌培育的一般方法请两个同学解说和演示细菌和真菌培育的一般方法,发问并解答。
民主议论指引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同研究解决问题。
划分细菌和真菌菌落散布的特色察看菌落实物、划分其散布的特色。
阅读教材。
个性展现将课前培育的菌落实物散发给各小组,指导学生进行察看,并实时评论并赐予鼓舞。
细菌和真菌的散布范围经过对实物、图片的察看总结出细菌和真菌的散布范围。
展现实物、图片,指引学生说出细菌和真菌的散布范围。
拟订研究活案动的方拟订实行方案、沟通活动的计划及展现察看记录的表格下课后半小时内将在各自环境中已接种的培育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后排的空桌上。
部署设计研究方案,提示学生注意设计比较组。
巡视和指导、参加设计,实时激励。
每组发给两套有培育基的培育皿。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课型:新授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2、能力目标: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 情感目标: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难点: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四、教学资源:长毛的馒头、发霉的桔子五、教学方法:本节教学建议以观察、自学讨论法为主,辅以讲授、演示、阅读等法。
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第周第课时(一)导入新课:(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展示变质的米饭、牛奶、长“毛”的馒头,提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
教师询问:对于细菌和真菌,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知识?教师鼓励学生积极提出问题,并进行归类,选择几个比较典型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内容。
(二)授新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细菌和真菌菌落的特点小组为单位观察培养基上的菌落,区分哪个是细菌菌落,哪个是真菌菌落。
描述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形态特点。
2、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请一位同学来描述培养基的制作过程。
看课本总结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学生自己看课本了解实验的过程,并思考问题。
看视频,学习实验过程。
得出结论:细菌和真菌广泛分布在生物圈中。
(2)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和营养方式。
细菌和真菌生存需要的条件是什么?绝大多数细菌和真菌的营养方式是什么?(三)课堂小结(知识整合提升):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以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课后练习和伴你学。
(四)课堂反馈(能力拓展)板书设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认识菌落细菌菌落真菌菌落二、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培养三、细菌和真菌的生存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有氧或无氧八、课后反思。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
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进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难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装有培养基的经高温灭菌的培养皿若干个,无菌棉棒,无菌玻璃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教材和习题.四、教学过程:环节及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当你在大自然中畅游时,映入眼帘的生物大都是植物或动物,偶尔还会看见蘑菇,它属于真菌.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馒头变质发霉,水果上长“毛毛”,那是真菌中的霉菌.至于细菌,肉眼就看不见了。
其实,在你周围有数不清的细菌和真菌,甚至在你的体表和体内也有许多细菌,有时还会有真菌。
学生观看,思考,回答明白人体表面及衣物上有细菌和真菌的存在,若未经消毒进入养鸡场,就有可能将病菌带入,使鸡患病。
师课件出示蘑菇、变质发霉的馒头和长毛毛的水果图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吧。
观察菌落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真菌的分布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6-67,找出菌落的概念课件展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图片。
通过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为便于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利用培养基让细菌和真菌迅速繁殖形成菌落,就能够用肉眼进行观察了。
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使学生明白可以根据菌落的形态、大小和颜色区分细菌、真菌以及它们的不同种类,这样让学生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活动之前,了解活动的意义。
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7最后一段找出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方法.教师可播放视频帮助学生了解过程方法。
学生阅读、回答问题细菌菌落比较小,表面或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真菌菌落一般比细菌菌落大几倍到几十倍。
常呈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
有时还能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的颜色。
阅读教材,观看视频并回答问题。
1、配制培养基2、高温灭菌3、冷却接种4、恒温培养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68-——69页的相关内容探究问题:不同环境中有细菌和真菌吗?(一)实验思路1、该实验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吗?需要老师提供几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各有什么用处?2、没有想好如何操作之前,能不能随意打开已灭菌的培养皿?为什么?3、两套装有培养基的培养皿都需要在同一环境中培养吗?放在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下培养比较合适?(二)展示材料用具:每组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温灭菌)、无菌棉棒、标签纸、放大镜、透明胶带。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方面: 掌握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列举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
2.过程与方法方面: 尝试采用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
三.教学难点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四.教学方法情境引入法、引导法、归纳法
五.教学手段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一、观察菌落
一、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
1、细菌和真菌是生物圈中分布最广泛的生物。
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2、细菌真菌的生活必须基本条件
检测案
1、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的后代形成的肉眼能够看见的集合体被称为( C )
A 真菌
B 细菌
C 菌落
D 菌痕
2、在一个培养皿中有大大小小许多个细菌及真菌的菌落,细菌菌落的特征是( B )
A 面积比较大,呈绒毛状
B 面积比较小,表面光滑粘稠
C 面积比较大,呈蜘蛛网状
D 面积比较小,表面絮状
3、在培养基中加入牛肉汁、琼脂是为了( D )
A 使培养基闻起来更香,容易吸引细菌
B 使培养基的表面看起来很粘稠
C 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过程提供水分和无机盐
D 为细菌等生物的生活提供有机物
4、“打开培养皿,暴露在空气中5-10分钟,再盖上盖,封好”过程中相当于细菌培养的那一个步骤( B )
A 恒温培养
B 接种
C 消毒
D 制作培养基
5、细菌和真菌能在恒温箱中的培养基上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其原因是( D )
A 恒温箱提供了适宜的温度
B 培养基中含有有机物
C培养基中含有水分 D 是A、B、C、三项满足了细菌、真菌生存的需要
6、某人制作泡菜,操作不当致使泡菜腐烂,其解释中正确的是( D )
A 罐口密封缺氧,抑制了乳酸菌的生长繁殖
B 罐口密封不严,氧气促进了乳酸菌的快速繁殖
C 罐口密封不严,氧气抑制了其他腐生菌的生长繁殖
D 罐口密封不严,促进了需氧细菌的生长繁殖
7、在检测某处细菌、真菌时,要准备两套培养皿,原因是( C )
A 一套培养皿万一不能采集到细菌、真菌,可用另一套备用的再采集
B 两套培养皿做实验可获得更多的细菌、真菌
C 一套培养皿做实验,另一套作对照
D 准备两套是为了防止意外,如不小心打碎等
8、我国民间常有盐渍法来保存食品,其中生物学原理是( D )
A 食盐可以使细菌毒素失效
B 食盐中缺乏细菌需要的营养
C 食盐中有杀菌物质
D 食盐使细菌细胞脱水死亡
反思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