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初中生物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3
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为例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掌握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对微生物世界的兴趣,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方法。
2.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展示细菌和真菌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知识。
(2)提问:“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是否存在细菌和真菌?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引发学生思考。
2.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实验一:采集不同环境下的样品,如土壤、水、空气等,观察样品中的细菌和真菌。
(2)实验二:制作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观察细菌和真菌的生长情况。
3.调查与分析(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进行调查,如学校、家庭、公园等。
(2)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调查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
4.课堂小结(2)强调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能力的重要性。
(3)提醒学生保护环境,关注微生物世界。
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所学,绘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图。
五、教学反思1.实验操作要规范,确保实验安全。
2.调查问卷设计要合理,确保调查结果的准确性。
3.课堂小结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4.作业布置要适量,既要巩固课堂所学,又要避免学生负担过重。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相信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后续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继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分布。
2.学生能够设计调查问卷,有效调查和分析环境中的微生物分布。
教学难点:1.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性。
2.调查问卷的设计与数据分析。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充满了什么样的生命吗?其实,有很多我们肉眼看不见的小生物,比如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八年级生物教案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八年级生物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八年级生物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八年级生物教案1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认识菌落的外观形态,辨别被细菌、真菌感染的食品和生物;2、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3、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4、根据所学知识,对其他小组的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并阐述自己的论据,培养相关的科学素养;5、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2、难点: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课前准备1、变质的水果等食物、发霉的食物、感染细菌和真菌的花卉2、生长有细菌和真菌菌落的平板培养基或斜面培养基实物3、空白培养基以及配置培养基所需要的药品;4、放大镜5、有条件的可配备实物投影仪6、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兴趣小组,进行配置培养基和培养菌落的实验教学设计本节教学分为两课时。
课时一: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用肉眼可以观察到细菌和真菌吗?观察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提供实物细菌和真菌的培养过程兴趣小组同学介绍配置培养基和接种、培养细菌的过程引导学生分析培养基成分,总结归纳实验操作的要点我们的周围有细菌和真菌吗?如果有,它们喜欢呆在哪里?观察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讨论设计探究活动方案,课后实施自己的探究方案提供实物,引导学生产生兴趣;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探究方案课时二: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导入: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哪里细菌、真菌比较多?学生展示探究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分析适宜细菌和真菌生活的条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和总结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利用现有知识,预测实验结果,并阐述自己的理由提供实验方案和结果,组织学生辩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师:我们大家都知道,在我们周围的环境里,存在很多细菌,可谁也没有真正看见过。
5.4.1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动物之后接触到的第三类生物种类——微生物的序篇。
从宏观上认识细菌和真菌的相关知识,能区别细菌和真菌菌落在大小、形态、颜色上的差别。
通过对细菌和真菌菌落外观形态的学习,对接下来本章的后几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对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也起到基础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知道细菌和真菌生活所需要的一般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1.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重点)2.利用事实说明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难点)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激发热情周围环境中有数不清的细菌和真菌,甚至在我们的体表和体内也有许多细菌,有时候还有真菌。
并且展示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细菌和真菌。
让学生对微生物产生更多的兴趣。
(二)观察菌落——明确教学目标1.菌落(PPT展示多种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通过观察总结概念: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总结菌落的特征,并且完成一下表格的内容。
2.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和学生一起讨论和分析,拓展学生的知识面)①配制培养基②高温灭菌③冷却接种④恒温培养制作精美的PPT,辅助视频,让学生能够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明确教学目标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回顾探究过程,帮助学生捋顺其中的各个环节)1.问题:不同环境中都有细菌和真菌吗?哪种环境中更多一些?哪种环境中更少一些?哪种环境中根本没有?2.探究思路:如果请你帮幼儿园的老师想个办法,让孩子们知道手上就有细菌或真菌,饭前必须洗手,你有什么办法?设计并实施检测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课时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在形态上有什么区别;列举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来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学习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学习难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课时活动设计情境导入。
细菌和真菌的个体虽不及动植物高大,但它们在生物圈中却几乎无处不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已有的生活常识思考几个问题:1.家里吃剩的饭菜存放的时间久了就会变酸,这是什么在作怪?2.橘子或面包存放久了,表面会出现一些毛状物,这是为什么?3.腐烂的树枝上会长出一些木耳,木耳实际上属于哪种生物?4.现代社会,啤酒是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饮料,你知道它是用什么制成的吗?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广泛。
土壤中、水里、空气中乃至我们的身体上,甚至在寒冷的极地和很热的热泉中都可以找到细菌和真菌。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菌和真菌。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明确本节主题。
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1.菌落的概念。
提出问题:在日常生活中,你能用肉眼看到单独存在的细菌、真菌吗?讲述:真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多细胞的,一类是单细胞的。
蘑菇、木耳等属于多细胞的大型真菌,比较高等。
单细胞真菌(如酵母菌)较低等,个体也比较小,用肉眼很难看到。
当家里的面包、馒头或橘子等放久后,我们却能看到它们发霉了,霉菌个体微小,为什么我们却能看得到呢?因为霉菌的数量多,所以聚在一起的时候目标就大,我们就可以用肉眼直接看到。
像这样的,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食物变质或发霉的现象,这实际就是细菌或真菌不断增殖的结果。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按照菌落的定义来说,菌落应该是同一种细菌或真菌的集合体。
但实际上,由于我们周围的空气中存在着多种细菌和真菌,所以自然状态下,食物变质后表面上会有多种菌落。
因此在生物学研究中,人们想要得到某一种单一的菌落,都需要人为培养。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探讨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条件;4.培养学生进行推理和比较的能力;5.设计多种实验方案的能力;6.小组之间合作和相互交流的能力;7.强化探究性实验的一般过程和方法;8.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3.引导学生制定完善的探究计划,并严格实施。
【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出示三个不同的叶片:一个刚落到地上,一个在土地表面一段时间,另一个在紧挨土壤的地面。
让学生观察它们的不同并思考引起不同的原因有哪些?二、自主预习:预习看书,找出重点和不太懂的问题。
三、自主学习:在看书后检测记忆什么是菌落,结合教师出示的图片认识菌落,比较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小组内完成比较表的填写并展示检测。
四、合作学习:看书学习科学方法,思考原理(即为什么这样做,不这样做会怎样),然后小组内达成共识,并展示小结。
同时得出细菌和真菌的生活条件。
五、合作探究:看书探究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实验,思考自己小组的探究方案并达成共识。
六、展示探究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展示4—5个小组并预测实验结果。
七、小结实验预测结果发现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很广泛结合教材文字说明,弄清楚细菌真菌分布的特点和对环境的基本要求。
【板书设计】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反思】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具体步骤学生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即指导培养过程本身上,不关注原理,所以要注意诱导分析和小结,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探究实验的设计往往也有局限性,要让学生有一种迫切知道哪些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更多的愿望,探究实验才有趣和动力。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常识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技能目标:通过对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数量的探究进一步培养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合作,共同完成探究活动,体验与人的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难点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设计通过本节课使学生了解细菌真菌分布广泛的特点,所以前面概念的介绍通过图片简单的讲解,通过观察菌落引出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
讨论探究试验计划时,把提示出示给学生,使讨论带有目的性。
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播放动画片《白雪公主》片断)问题:大家都看到哪些生物?这些植物的遗体及动物的遗体及排泄物最后被哪些生物分解了?这些生物怎么被大家忽略了?这些生物虽然大多数很小,但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却很重要,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也联系紧密。
(板书)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出示蘑菇、木耳、牛肝菌、灵芝、发霉食物的图片)蘑菇、木耳、牛肝菌、灵芝等都属于大型真菌,食物发霉长的毛毛,是真菌中的霉菌。
霉菌不见得都是对人类有害的,有些霉菌还可以用来制作豆酱、腐乳等食品,真菌还包括酵母菌,我们做面包蒸馒头都离不开它。
真菌是有细胞核的低等生物,有单细胞的、也有多细胞的。
细胞内没有叶绿体,通常寄生在其它生物体上,陆生能力较强。
自由发言发言:细菌和真菌。
发言:因为他们很小。
观察图片,了解细菌和真菌的概念(出示肺炎球菌、大肠杆菌、淡水中的螺旋菌的显微照片)这些都属于细菌,细菌是单细胞的低等生物,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细胞微小,细胞内没有叶绿体,直接吸取周围环境中的有机物。
细菌和大部分真菌都比较小,我们要用肉眼观察它们,应怎么办?(出示培养基培养的不同形态的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比较小,我们把他们进行培养,这样我们就可以肉眼看见它们了。
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说出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和生存条件。
3.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二)能力目标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细菌真菌的分布特点三、教学难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真菌四、教学准备教师:培养皿、牛奶、琼脂、无菌棉签、三脚架、石棉网、烧杯、玻璃棒、酒精灯、打火机、高温灭菌锅、恒温培养箱、标签、免洗洗手液、配制培养基、录制视频、制作课件学生:家中发霉的食物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张现代养鸡场的照片,养鸡场又不是医院,饲养员为什么穿着白大褂?进入养鸡场前还要进行消毒处理?引发学生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质都会发霉变质,同学们家中有哪些物质发霉了么?请同学们展示。
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交流细菌和真菌的存在。
(二)菌落图片展示一张钉子的表面,放大30000倍才能够看清钉子上的细菌,除了蘑菇等大型真菌外,全部的细菌和大多数真菌个体都很小,我们能看到的其实是它们的集合体,引出菌落的概念。
1.学生阅读教材67页,分组讨论。
组织全班交流,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2.教师展示菌落图片,找学生判断图片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通过教材的阅读和图片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
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三)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教师播放细菌真菌分布的视频。
通过观看视频,同学们知道,哪怕在300°以上的热泉中仍旧有细菌真菌的存在,从而引出细菌真菌分布广泛,无处不在。
(四)细菌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教师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推测出细菌真菌生存的基本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
2.知道培养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包括配制培养基、灭菌、接种、培养等过程。
3.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4.积极参加探究方案的制定,在与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及时互相交流经验,学会与人合作完成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的不同。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之前的对生态系统知识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菌和真菌。
细菌和真菌作为分解者,在整个生物圈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那么,在生活中哪些环境中的细菌、真菌比较多?哪些环境中比较少?哪些环境中没有细菌和真菌?同学们会认为,脏的地方(比如厕所)、温暖潮湿的地方、抹布等细菌和真菌比较多。
太空中、干燥的地方、消毒水里细菌和真菌比较少,而实际上这种认识不是完全正确的。
教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马桶与手机的细菌和真菌的数量,同学们可能都认为当然是马桶微生物数量多。
教师展示马桶与手机相比的数据。
1.由英国杂志开展的研究共抽样检测了30个手机。
调查表明:现在英国人使用的6300万支手机中有1470万支手机存在健康隐患。
2.一支普通手机上所携带的有害细菌量是男厕所一个冲厕手柄所携带细菌量的18倍,手机成为更大的卫生隐患。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如何分布呢?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微小生物。
设计意图:从学生了解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入手,再通过马桶和手机比较,发现认知冲突,激发学习兴趣。
二、菌落的观察
通过资料我们知道手机上的细菌数量可能要比马桶的还要多,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我们可否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
如果做实验,我们会遇到什么问题?学生会对此提出很多的疑问如“细菌太小,看不见”“数量太多,没办法计数”“如何取细菌?”等。
教师展示电子扫描电镜下依次放大7万倍后的钉子表面的细菌,让同学们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无处不在,而它们数量之多、个头之小的确成为我们实验中遇到的大难题。
如何能让我们用教室现有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探究呢?我们什么时候能看到它们呢?同学们可能会想到发霉、腐败食物上的黄点或霉点。
教师展示培养基上培养的大肠杆菌的图片,这些培养基上呈乳白色的不同大小的圆点就是大肠杆菌。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细菌和真菌会不断地进行分裂生殖,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成为菌落。
1mm3大小的菌落中,就可含有数十亿乃至数百亿个的个体。
每两个同学一组, 教师给每组准备一个已经接种并培养好的培养皿,请同学们进行观察并完成以下任务。
1.参照教材,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区别并完成表格。
细菌菌落
真菌菌落
2.判断提供的实物中哪些是细菌菌落?哪些是真菌菌落?
通过教材的阅读和真实菌落的比较,同学们基本上能够区分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明确可以通过菌落大小、表面形态、颜色等综合分析菌落的类型。
明确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形成的集合体。
设计意图:以探究验证手机上的细菌是否要比马桶上的多为切入点,让同学们认识到要想了解细菌和真菌,首先要了解如何观察它们。
再通过教材中文字资料和实际菌落的比较,让同学对于细菌和真菌的菌落有一个直观准确的认识。
三、细菌和真菌的培养一般方法
细菌和真菌通过不断的生长和繁殖,从单个细菌或真菌长成菌落。
教师展示发霉的桔子实物,而霉菌能够生长,就是因为橘子为其生长提供了所需的条件。
而在实验室中,则用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为其生活提供营养物质。
教师介绍培养基的配制原料,即牛肉浸膏、蛋白胨、氯化钠、琼脂等,这种培养基为微生物的生活提供营养物质,并且琼脂是一种极不易被微生物分解的物质,能够保持培养基的形态,易于观察。
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仅有培养基为细菌和真菌提供营养,就可以培养出细菌和真菌了吗?学生认识到除了微生物生活所需的营养条件外,适宜的温度和环境等其他条件的适宜也是必须的。
因此我们一般要将细菌和真菌的培养基放在
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教师请一个同学为大家示范,如何将手机上的细菌放到培养基上。
针对学生的操作,给出接种的概念:将我们要培养的目的微生物转移到培养基上的过程,我们称为接种。
请同学们分析,这样可以保证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全都来自于手机吗?学生们分析后指出打开培养皿盖子后空气会进入,人呼出的气体和手等都会把手机以外的细菌带到培养基上。
因此避免其他环境的微生物进入影响实验结果,真正的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最重要的环节是灭菌和无菌操作。
教师为学生讲解高温灭菌的过程,使同学们认识到培养细菌和真菌的所有用具在接种细菌和真菌之前都要保证是无菌的。
而接种过程中要保证无菌,就必须在超净工作台中酒精灯的无菌范围内进行操作。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完成实验操作的要点,即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
四、探究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在学习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培养一般方法后,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参照教材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首先小组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探究环境,设计探究方案。
接下来请几个小组简单说一下他们的实验方案。
通过分析纠正实验的不足,教师要强调在探究过程中要注意选择的环境要有代表性,设置对照,并且每个培养基接种暴露的时间要一致,尽量避免其他环境微生物的污染。
为学生提供灭菌的培养基,学生课下进行接种后统一放到实验室培养箱中或实验室进行培养,随时来观察,并根据培养结果,分析所探究环境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培养后的菌落可以为观察细菌和真菌提供观察材料)。
设计意图:学生们学习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后,请同学们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环境探究周围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当接种后,学生会观察到菌落生长的过程,也会直观地认识到细菌和真菌是广泛分布在我们周围的每一个角落的。
【板书设计】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细菌和真菌菌落的比较
大小形态颜色
细菌菌落小
光滑黏稠或粗
糙干燥
一般为白色
真菌菌落大
常呈绒毛状、
絮状或蜘蛛网
状
红、褐、绿、黑、黄等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接种→恒温培养→观察菌落(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