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22积极维护人身权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2.00 MB
- 文档页数:26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应明确人身权利的重要性,了解并掌握维护人身权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积极维护自身及他人人身权利的意识。
二、作业内容1. 课堂笔记整理:回顾人身权利的相关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等,整理重点概念和知识点。
2. 案例分析:选取一至两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分析主人公在维护人身权利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 小组讨论:围绕“如何积极维护人身权利”展开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如“在校园暴力中如何保护自己”、“网络言论自由与名誉权的平衡”等,搜集资料,撰写讨论报告。
4. 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并记录家庭成员或身边亲友在日常生活中维护人身权利的情况,总结经验,撰写一篇短文。
三、作业要求1. 笔记整理要求条理清晰、表述准确,能够全面反映人身权利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要真实可信,分析透彻,提出合理建议。
3. 小组讨论主题应具有现实意义,观点明确,逻辑清晰,字数不少于300字。
4. 实践作业要真实记录,总结经验,字数不少于500字,并拍照或录像附上图片资料。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评价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包括笔记的完整性、准确性,案例分析的合理性和深度,小组讨论的参与度、主题选择和报告质量,实践作业的真实性和总结情况。
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评分或评语。
3. 评价结果反馈: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指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鼓励学生在今后学习中更加重视人身权利的相关知识。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可利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途径,向教师反馈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寻求帮助和支持。
2. 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 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共同进步。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进一步巩固人身权利的相关知识,提高维护自身及他人人身权利的意识和能力。
1.2积极维护人身权利一、课程标准要求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内容要求1.1:“了解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本课课程标准要求:明确各种人身权利的内容与法律规定二、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教材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第一课《在生活中学民法用民法》的第二框内容,与第一框内容构成总-分结构。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包括三目。
第一目“生命健康俱可贵”,阐述民法优先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讲述人身权利的体系,重点阐述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的内容和重要性。
第二目“姓名肖像受保护”,阐述姓名的含义和姓名权的主要内容,阐述肖像的含义和肖像权的主要内容。
第三目“名誉隐私不可侵”,阐述名誉的含义和名誉权的主要内容,阐述隐私的含义和隐私权的主要内容。
三、学情分析关于人身权的相关知识,高二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一些内容,日常生活中也从电视新闻报道中看过有关民法和保护人身权的报道,这就为学习本课知识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对于人身权只有简单的了解,并没有深入的认识,知道的只是皮毛的东西,不能从深处分析问题。
从高二学生心理特点来看,现在的高中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泛,有很多特长,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热点,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本课设计的案例和社会问题,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学习目标明确人身权利的种类和法律依据判定侵犯人身权利的行为,知道侵犯人身权利应该承担法律责任通过人身权利的学习,明确权利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五、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各种人身权利的内容与法律保护(二)教学难点如何依法行使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六、课时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欢迎大家来到今日说法之校园特别节目:向阳而生、逐光而行!2021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实施,这一年,孟晚舟女士在法律的保护下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权利受损勇敢寻求救济《积极维护人身权利权利受损勇敢寻求救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身权利是最为基本和重要的权利之一。
它涵盖了我们的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多个方面。
这些权利是我们作为个体存在于社会中的保障,赋予了我们自由、尊严和安全感。
然而,不幸的是,有时我们的人身权利可能会受到侵犯。
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不能选择沉默和退缩,而应该勇敢地站出来,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寻求有效的救济途径。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人身权利的重要性。
生命权是最根本的权利,没有生命,一切都无从谈起。
健康权则保障了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使我们能够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姓名权和肖像权保护了我们的个人标识和形象,避免被他人非法使用。
名誉权维护了我们在社会中的声誉和评价,隐私权则给予我们私人生活的空间和秘密不被随意侵犯的保障。
然而,现实中,人身权利受损的情况时有发生。
比如,在网络时代,个人信息被泄露、网络谣言中伤他人名誉、未经授权使用他人肖像用于商业广告等现象屡见不鲜。
在工作场所,可能会遭遇性骚扰、非法拘禁等侵犯人身自由的行为。
在医疗领域,医疗事故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损害。
在消费领域,消费者可能会因为产品质量问题而导致身体受伤。
当我们的人身权利受到损害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和理智。
不要被恐惧或者愤怒冲昏头脑,而是要迅速分析情况,确定侵权的主体和侵权的性质。
接下来,要收集相关的证据。
证据是维护权利的关键,比如聊天记录、视频音频、书面文件、证人证言等,都可能成为有力的证据。
同时,我们可以尝试与侵权方进行沟通和协商,要求其停止侵权行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如果协商能够解决问题,那自然是最好的结果。
但如果侵权方拒绝协商或者协商无果,我们就需要寻求法律的帮助。
在我国,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
《民法典》对人身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和保护,为我们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们可以向当地的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查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