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高一化学知识小卡片·“18电子”微粒小结43
- 格式:doc
- 大小:24.51 KB
- 文档页数:1
高一化学上下册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它在高一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是高一化学上下册的知识点总结。
一、化学基础知识1. 元素与化合物- 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化合而成的纯净物质。
- 常见元素有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
2. 原子与分子- 原子是构成元素的最小单位,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化合而成的最小单位。
- 原子的电子分布遵循八个电子规则,即原子中最稳定的状态是外层电子满足8个。
3. 原子序数与质量数- 原子序数代表元素的电子数和特性,质量数代表元素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 同一原子序数的元素称为同位素,它们的质量数不同。
4. 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用于表示化学反应,反应物在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在方程式的右侧。
- 方程式应满足质量守恒和电荷守恒的原则。
5. 配位化合物- 配位化合物是由一个中心离子和周围配位体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化合物。
- 配位数是指配位离子周围配位体的个数。
6. 酸碱中和反应- 酸与碱的中和反应会生成盐和水。
- 酸中和反应的指标是pH值,pH值越低,溶液越酸;pH值越高,溶液越碱性。
7. 催化剂- 催化剂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速率,但本身在反应中不发生永久改变。
- 催化剂的存在可以使反应路径变得更简单,降低活化能。
8.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反应中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 平衡常数描述了平衡体系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关系。
二、化学反应1. 金属活动性- 金属的活动性指的是金属与水、酸等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
- 活动性越高的金属越容易与其他物质反应。
2. 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是酸与碱反应的一种。
- 酸和碱反应会生成盐和水。
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物质失去或获得电子的反应。
- 氧化剂会接受电子,称为被还原剂;还原剂会失去电子,称为被氧化剂。
4.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 电解质在水中能够解离成离子,可以导电;非电解质不能解离成离子,不能导电。
电子版高一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基本概念1.1 物质的分类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结构、转化等的一门自然科学,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科学。
物质是世界上的一切具体存在的事物的统称。
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两大类,其中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而化合物则是由不同种原子按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1.2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它不能分解为更简单的物质,是构成化合物的最小单位。
目前,化学家们已经发现了92种自然元素和人工合成的数种元素。
元素的种类很多,且各种元素都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必须正确分类和理解各种元素的性质。
1.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原子按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按照一定的化学组成比例结合而成的。
化合物的性质一般不能从它的组成元素推断出来,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化学实验才能得出化合物的性质。
1.4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纯净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成分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物理分离,属于物理变化。
二、原子结构2.1 原子的组成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的中心,构成原子的核,而电子围绕原子核不断运动。
2.2 质子、中子和电子质子是原子核中的正电荷粒子,其质量为电子质量的1836倍;中子是原子核中的中性粒子,其质量与质子相仿;电子是绕原子核运动的负电荷粒子,其质量远远小于质子和中子。
2.3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根据元素原子序数、原子结构和性质规律等因素对元素进行分类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的主体是周期表主体,根据元素原子序数、原子结构和性质规律等因素对元素进行分类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的主体是周期表主体。
元素周期表的左侧是金属元素,右侧是非金属元素。
2.4 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原子结构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元素的性质。
例如,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目决定了元素的周期性等。
高一化学课本电子版知识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在教育领域,电子版教材逐渐取代传统纸质教材,成为学生学习的新选择。
对于高一化学课本电子版的知识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化学基础知识高一化学是化学课程中的入门阶段,涉及到了一些基础的概念和原理。
首先是化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主要是物质的微观世界。
在电子版化学课本中,可以通过文字、图片、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对这些基础知识进行详细解释。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原子结构是高一化学中的重要内容。
包括原子的组成部分:质子、中子和电子,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电子版化学课本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展示不同原子的结构模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原子的组成和特点。
此外,元素周期表也是高一化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电子版课本,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特性,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应用。
三、化学键与化学方程式化学键是物质中原子之间相互连接的力。
高一化学课本中,展示了不同类型的化学键和它们的特点。
通过电子版课本,学生可以观察到原子间的结构变化,深入理解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过程。
此外,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的符号表示,电子版课本可以通过动画和模拟实验等形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反应过程和方程式的平衡性。
四、离子反应与酸碱中和离子反应是高一化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电子版化学课本可以通过动画和实验视频等形式,展示离子的生成和反应过程,帮助学生掌握离子反应的原理和特点。
同时,酸碱中和也是高一化学的重要内容,电子版课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等形式,让学生观察到酸碱中和反应的现象和过程。
五、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一化学中的难点之一。
电子版化学课本可以通过文字和图像,详细解释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规律,同时还可以通过电子化学电池的演示,让学生了解电子在氧化还原反应中的转移和作用。
此外,电子版课本还可以展示电解过程的动态变化,帮助学生理解电化学的基本原理。
高一化学常识必记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的科学,对于高中化学学习的初学者来说,常识的掌握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高一化学常识必记的知识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包含着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粒子。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电子绕核运动。
质子和中子的质量相近,质子的质量大约为中子的两倍。
电子的质量很小,约为质子和中子质量的1/1800。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分为主体部分和边框部分。
主体部分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排列,每个元素的位置标有原子序数和原子符号。
边框部分分别标有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序数。
3. 元素的命名和符号元素的命名是由国际上的科学家共同制定的,符合一定的规则。
元素的名称第一个字母大写,后续字母小写(如氧、铁、铜)。
元素的符号通常是元素名称的第一个或前两个字母(如O、Fe、Cu)。
4. 化学键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分子。
化学键可以分为离子键和共价键。
离子键是通过正、负离子间的吸引力形成的,共价键是通过原子间电子的共用形成的。
共价键又分为单、双、三键,表示原子间共用的电子对的数量。
5. 物质的状态和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态物质的分子排列紧密,呈现定形。
液态物质的分子间力较弱,无定形。
气态物质的分子间力最弱,无定形且具有高度的流动性。
6.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反应通常包括原料、产物、化学方程式和反应热。
7. 酸、碱和盐酸是指能产生H+离子的物质,常见的酸有盐酸、硫酸等。
碱是指能产生OH-离子的物质,常见的碱有氢氧化钠、氨水等。
酸和碱反应生成的产物称为盐,盐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8. 液体溶液溶液是由溶剂溶解溶质而形成的混合物。
其中,溶剂是溶解度较大的物质,溶质是溶解度较小的物质。
溶液可以分为饱和溶液、过饱和溶液和稀溶液。
高一化学全部知识点化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高一化学作为初中化学的延续和拓展,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反应和物质的性质等方面,总结高一化学的全部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1. 原子的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基本粒子组成,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在核外运动。
2. 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呈壳层结构,第一壳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壳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以此类推。
3. 原子序数和质子数:原子的原子序数等于其原子核中的质子数,也等于其核外电子数。
二、化学键1. 电子的转移和共享:化学键形成时,电子可以通过转移或共享来实现稳定排布。
2. 离子键:离子键是由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通过电子转移形成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吸引力而存在。
3. 共价键:共价键是由非金属元素之间的电子共享形成的,有单键、双键和三键之分。
4. 金属键:金属元素之间的化学键,电子在金属晶格中自由流动。
三、化学反应1. 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通过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在化学方程式的左边,生成物在右边,中间用箭头连接。
2. 反应类型:化学反应可以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酸碱反应、沉淀反应、气体生成反应等。
3. 摩尔和物质的量:物质的量通过摩尔来表示,1摩尔物质的量为6.02×10²³个粒子。
4.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的速度,可通过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来衡量。
四、物质的性质1. 密度:物质的密度是单位体积内的质量,常用公式为密度=质量/体积。
2. 火燃性:物质的火燃性是指物质在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时是否能燃烧。
3. 酸碱性:物质可以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通过pH值来衡量。
4. 溶解性:物质可以在特定条件下与溶剂发生溶解反应,形成溶液。
五、化学实验1. 实验操作:化学实验需要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和使用,性质的判断和变化的观察。
《必修 2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知识总结一. “10电子 ”、 “18电子 ”的微粒小结1. “ 10电子 ”的微粒:分子 离子单核 Ne N 3- 、O 2- 、 F - 、 Na +、 Mg 2+、 Al 3+双核 HF OH -、三核H 2O NH 2 -四核NH 3 3 +CH 4H O+五核NH 42. “ 18电子 ”的微粒分子 离子单核Ar K +、 Ca 2+ 、Cl  ̄、S 2-双核 F 2、 HClHS -三核H 2 S四核 PH 3、 H 2 O2五核 SiH 4、 CH 3F 六核 N 2H 4 、CH 3OH八核CH 3CH 3注:其它诸如C 2H 6、 N 2H 5+、 N 2H 62+ 等亦为 18 电子的微粒。
二.微粒半径的比较:1.判断的依据 电子层数: 相同条件下,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
核电荷数: 相同条件下,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条件下,最外层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2. 具体规律:( 1)同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稀有气体除外)如: Na>Mg>Al>Si>P>S>Cl.(2)同主族元素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如: Li<Na<K<Rb<Cs(3)同主族元素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增大。
如:F -- <Cl --<Br --<I --(4)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大而减小。
如:F -> Na + >Mg 2+>Al 3+(5)同一元素不同价态的微粒半径,价态越高离子半径越小。
如Fe>Fe 2+>Fe 3+三.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1.元素性质的范畴原子半径判断金属性的方法元素的性质判断非金属性方法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元素的第一电离能 元素的电负性2.同周期:从左到右( 1)元素原子结构: 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增多( 2)元素性质:元素的金属性减弱,非金属性增强; 原子半径减小;金属单质的还原性减弱,非金属单质的氧化性增强;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增强,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减弱。
高一化学每节总结归纳知识点第一节:化学的基本概念与性质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转化过程及其应用的科学。
化学中的基本概念包括元素、化合物、分子、离子、原子核等。
而化学的性质主要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在化学中,我们要熟悉各种物质的性质、反应和转化过程。
基本的性质包括颜色、气味、凝固点、熔点、沸点、密度等,而化学性质主要涉及到各种反应类型,如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还原反应等。
第二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描述元素的一种方式,由德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9世纪发现和发展。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排列,同时也按照元素的性质分成了许多不同的组和周期。
周期表上每个元素的方块里标有元素的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和相对原子质量。
周期表还可以通过元素的一些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电子结构等进行分类。
第三节:化学键化学键是由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可分为共价键、离子键和金属键。
共价键通常发生在非金属元素之间,原子通过共享电子来形成化学键。
离子键通常发生在金属和非金属元素之间,原子通过转移电子形成化学键。
而金属键则发生在金属元素之间,原子通过电子云重叠形成化学键。
化学键的形成和断裂会引起物质的变化与转化。
了解不同类型的化学键能帮助我们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反应机制。
第四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质的浓度变化。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包括反应物质的浓度、温度、压力、物质的表面积等。
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提高温度会加速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可以通过实验方法进行测定,如观察颜色的变化、计算产物生成速率等。
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的进行。
第五节:溶液和溶解度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其中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用来溶解溶质的物质。
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质的质量或体积与溶液总质量或体积的比值来表示。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能够达到的最大浓度。
微粒知识点总结微粒是指极小的物质单位,包括分子、原子、离子等。
微粒知识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领域都有重要应用,对于理解物质的结构和性质、研究材料的特性以及解释生物现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微粒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分别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领域进行介绍。
一、物理学中的微粒知识点1. 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中性,电子带负电荷。
原子核中包含质子和中子,电子以环绕核的轨道运动。
原子中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因而呈电中性。
2. 原子尺度:原子的尺度非常微小,一般以纳米(10的负9次方米)为单位来表示。
原子的直径在0.1纳米左右,比分毛还要微小。
3. 分子结构: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分子组成。
例如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H2O),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两个氧原子组成(CO2)。
4. 原子核:原子核中包含质子和中子,是原子的核心部分。
原子核的直径极小,但质量占整个原子的大部分,因而核反应具有巨大的能量释放。
5.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由化学家门捡材德列维特根据元素性质制定的一种元素的防火与周期规律的表格。
元素周期表中包括所有已知的元素,根据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相邻元素之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6. 核反应:核反应是核粒子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包括裂变和聚变。
核反应释放的能量巨大,被广泛应用于核能和核武器等领域。
7.发光原理:物质发光是由原子或分子内部电子能级跃迁而引起的。
当原子或分子处于高能级时,外部能量激发后,电子会跃迁到低能级,释放出能量的同时产生光子,从而产生发光现象。
8.半导体材料:半导体是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一种材料,具有导电能力但受温度、光照等外部条件的影响较大。
半导体材料在电子器件、光电器件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二、化学中的微粒知识点1. 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化学变化,包括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高一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1. 原子与分子1.1 原子结构•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荷的中子组成。
•电子质量很小,电子的质量约为1/1836的质子质量。
•原子的质量数是指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原子的电荷数等于质子的个数减去电子的个数。
1.2 元素与化合物•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元素可以根据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行分类,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等。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化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性质通常不同于其组成元素的性质。
2.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2.1 原子的电子排布规律•每个电子层可以容纳的电子数目是有限的,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第二电子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电子在能量最低的轨道上先占据,称为“能级最低原则”。
•保里排斥原则:原子的每个轨道上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并且这两个电子的自旋方向相反。
•阶梯式填充原则:当填充电子时,应先填充能量最低的轨道,然后逐渐填充能量较高的轨道。
2.2 电子能级和轨道•电子能级是指电子在原子中所具有的能量值。
•电子轨道是电子在原子中运动的可选路径。
有四种基本的电子轨道:s轨道、p轨道、d轨道和f轨道。
•s轨道最多容纳2个电子,p轨道最多容纳6个电子,d轨道最多容纳10个电子,f轨道最多容纳14个电子。
3. 元素周期表3.1 元素周期表的基本结构•元素周期表是一种将元素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表格,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
•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水平行被称为一个周期,每个垂直列被称为一个族或者一个元素组。
•在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元素的原子序数与其电子数目相等。
•元素周期表中,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位于同一垂直列中。
3.2 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分类•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可以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过渡元素。
•金属元素的特点是良导电、良导热、有光泽和强韧性等。
高一化学知识点大全打印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之一。
在高中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系列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既是我们理解化学现象的基础,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
为了方便学习和复习,下面将介绍一些高一化学知识点的大全,并提供打印方式供同学们使用。
一、基础概念1. 化学元素:构成物质的最基本单位,由原子组成,如氢、氧、碳等。
2. 化学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合物的组成,如H2O表示水。
3. 原子结构:包括原子核和外层电子云,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外层电子云中存在电子。
4.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元素的表格,可以提供元素的基本信息。
5. 元素的类别: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
二、化学反应1. 化学符号方程式: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以及反应条件和状态。
2. 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3. 平衡状态:反应速率中前后反应速度相等,化学反应达到平衡。
4. 氧化还原反应:涉及电子转移的反应,包括氧化剂和还原剂。
三、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2. 密度:单位体积中质量的多少,常用g/cm³表示。
3. 硬度:物质抵抗外力接触的能力。
4. 燃烧性质:物质与氧气发生反应产生能量。
5. 溶解性:物质在溶剂中的溶解程度。
四、离子反应1.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包括阳离子和阴离子。
2. 阳离子和阴离子:根据相对表现的电性,阳离子带正电,阴离子带负电。
3. 溶液的电解:通过电解溶液,正阳离子和负阴离子在电极上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4. 酸碱中和反应:酸溶液和碱溶液混合反应,生成盐和水。
五、溶液和溶解度1. 溶液:溶解度大于溶剂的物质。
2. 溶质和溶剂:溶液中被溶解的物质为溶质,用于溶解的物质为溶剂。
3. 饱和溶解度:在一定条件下,溶剂溶解溶质达到饱和时的溶质的量。
4. 溶解度曲线:反映溶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高一化学必考的知识点总结化学作为一门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在高一化学学习中,有一些知识点是必考的,掌握好这些知识点对于提高学习成绩至关重要。
下面是对高一化学必考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原子与分子1.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电子带负电,围绕原子核运动。
2. 原子序数代表了元素的序号,原子序数越大,原子核中的质子和中子的数目越多。
3. 分子是原子的组合,由两个或多个原子以化学键连接而成。
二、元素周期表1. 元素周期表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元素周期表的周期指的是元素的电子层结构,周期数代表了元素的层数,周期中每一行的元素拥有相似的性质,可归为同一族。
2. 元素周期表的主要分区有主族元素区和过渡元素区,主族元素区包括1A至8A族,过渡元素区包括3至12族。
3. 元素周期表中每个元素的方格中有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
三、化学键与化合价1. 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主要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2. 离子是由正负电荷不相容的离子组成的。
正离子带正电,负离子带负电。
3. 共价键是共用电子对的化学键,原子通过共用电子来完成其外层电子的填充。
4. 化合价是原子在化合物中的化学结合数目,体现了原子与其他原子结合的能力。
四、氧化还原1.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获得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的转移过程。
2. 氧化剂是指能够接受电子的物质,还原剂是指能够提供电子的物质。
3. 氧化剂与还原剂之间存在一种电子的转移关系,其中氧化剂被还原,还原剂被氧化。
五、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是指物质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
化学方程式是表示化学反应的化学式。
2. 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位于反应箭头的左侧,生成物位于反应箭头的右侧。
3. 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种类和数量,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得到。
新教材高一化学知识点大全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高中化学作为新教材中的一门学科,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为您总结高一化学的知识点,帮助您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门科学。
一、物质的组成1. 原子和分子:介绍了原子和分子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2. 元素和化合物:解释了元素和化合物的定义,以及如何通过化学式表示它们。
3. 原子结构:讨论了原子的结构,包括原子核、电子、质子和中子等基本粒子。
二、周期表和元素1. 周期表的结构:介绍了周期表的组成和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性的规律。
2. 周期性规律:讨论了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特征,例如原子半径、电离能、电负性等。
3. 元素的分类:介绍了金属、非金属和半金属元素的特点和性质。
三、物质的性质1. 物质的三态:阐述了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体、液体和气体,并讨论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
2. 溶液的性质:探讨了溶液的组成、溶解度、浓度等性质,以及一些重要的溶液类型,如酸碱溶液、盐溶液等。
3. 物质的燃烧:介绍了物质的燃烧过程,包括燃烧的条件、火焰的结构和燃烧反应的类型。
四、化学反应1. 反应的基本概念:解释了化学反应的定义和符号表示,以及化学方程式的写法和平衡。
2. 反应速率:讨论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如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并介绍了速率方程和反应级数的概念。
3. 反应类型:总结了几种常见的反应类型,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和置换反应等。
五、离子反应和电化学1. 离子反应:介绍了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离子方程式的写法,以及一些离子反应的应用,如沉淀反应和络合反应等。
2. 电化学基础:解释了电化学基础概念,包括电解质、电解和氧化还原反应。
3. 电池和电解:讨论了电池和电解的原理,包括常见的电池类型(如原电池和干电池)和电解过程。
六、化学平衡和化学能1. 平衡常数:介绍了平衡体系和平衡常数的概念,以及如何通过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的平衡位置。
高一化学学考知识点可打印高一是学生步入高中阶段的重要一年,也是他们接触到更加深入的学科知识的时候。
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化学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因此,准备一份高一化学学考知识点的可打印资料对于学生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复习和备考。
下面将从原子结构、化学键、化学平衡、酸碱与盐等几个方面总结一些高一化学学考的重要知识点。
一、原子结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由质子、中子和电子三种粒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的核心,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带负电。
原子的质量数等于质子数加中子数,原子的原子序数等于质子数。
通过学习原子结构,可以了解到元素周期表中的各个信息,如元素的原子序数、原子量等。
二、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结合力,用来解释物质中原子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正离子和负离子之间的结合力,共价键是两个非金属原子通过共享电子而结合起来的力,金属键是金属中原子间的结合力。
掌握化学键的类型和特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化学反应的发生原理。
三、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压力或溶解度等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化学平衡可以通过平衡常数来描述,平衡常数又分为离子积和溶解积。
离子积是指在溶液中某种物质的浓度与离子的乘积,溶解积是溶液中某种固体物质溶解的浓度与溶质的浓度的乘积。
了解化学平衡的原理和计算方法有助于我们预测和控制化学反应的发生过程。
四、酸碱与盐酸碱与盐是化学中的三种常见物质,它们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应用。
酸是能够释放出氢离子(H+)的物质,碱是能够释放出氢氧化物离子(OH-)的物质,盐是酸和碱中的离子相互结合而成的。
酸碱中的酸性和碱性可以通过pH值来表示,而盐可以通过离子的组合来命名。
了解酸碱与盐的性质和应用,有助于我们理解酸碱中和、盐的制备等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
总结起来,高一化学学考的知识点有很多,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复习,才能够掌握这些知识。
高一化学知识小卡片(43) _____班姓名_________ 知识点:“18电子〞微粒小结:
练习:按以下提示完成上表。
“18电子〞微粒小结书写规那么:
1〕以Ar为中心辐射两边可以写出:
①分子:HCl、H2S、PH3、SiH4;
②离子:K+、Ca2+、Cl-、S2-、HS-、P3-(很少见);
2〕由9电子物质衍生出来的微粒:
①两个9电子粒子合并成的分子:F2、H2O2、N2H4(肼)、CH3CH3、CH3OH、CH3F等;
提示:F、OH、NH2、CH3(这种写法不标准)都只有9电子。
高一化学知识小卡片(43) _____班姓名_________ 知识点:“18电子〞微粒小结:
练习:按以下提示完成上表。
“18电子〞微粒小结书写规那么:
1〕以Ar为中心辐射两边可以写出:
①分子:HCl、H2S、PH3、SiH4;
②离子:K+、Ca2+、Cl-、S2-、HS-、P3-(很少见);
2〕由9电子物质衍生出来的微粒:
①两个9电子粒子合并成的分子:F2、H2O2、N2H4(肼)、CH3CH3、CH3OH、CH3F等;
提示:F、OH、NH2、CH3(这种写法不标准)都只有9电子。
高中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原子与分子•原子:化学中最小的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分子:具有化学性质的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
•元素: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化合物:由不同种类的原子按一定比例组合而成的纯物质。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将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并按照一定规律分组的表格。
•周期:元素周期表的水平行,反映原子核外电子层的增加。
•族:元素周期表的垂直列,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3. 原子结构•质子:带正电荷的基本粒子,位于原子核中。
•中子:不带电荷的基本粒子,位于原子核中。
•电子:带负电荷的基本粒子,绕原子核外部轨道运动。
4. 原子价电子•价电子:原子中最外层的电子,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价层:原子中最外层的电子层。
•化合价:一个元素通过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电子数。
5. 原子键与化合键•原子键:原子间共用或转移的电子,使各原子达到稳定的键合状态。
•共价键:原子间共享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
•离子键:由正负离子间的电力吸引力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键:金属元素内部的固定位置的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6. 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一种或多种物质转变为其他物质。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反应物:参与反应并消耗的物质。
•生成物:反应中生成的物质。
7. 化学计量•摩尔:物质的计量单位,1摩尔等于6.02 × 10^23个粒子。
•相对原子质量:相对于碳-12同位素的质量比。
•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8.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某物质失去电子。
•还原:某物质获得电子。
•氧化剂:使其他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
•还原剂:使其他物质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
9. 酸碱中和反应•酸:在水溶液中产生H^+离子的物质。
•碱:在水溶液中产生OH^-离子的物质。
•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反应。
10. 盐的命名•无机盐:由阳离子和阴离子组成的化合物。
高一化学一知识点总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在高一化学一这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基础的化学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化学基础概念1. 物质: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单位,有元素和化合物两种类型。
2. 元素:元素是由具有相同原子序数的原子组成,是化学反应中不能分解为简单物质的物质。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按照一定的比例结合而成的。
二、物质的组成与结构1. 原子:原子是构成元素的最小单位,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2. 原子序数:元素周期表中的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唯一的原子序数,用来表示元素的特性以及原子核中的质子数。
3. 分子:分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粒子。
4. 价电子:位于最外层能级的电子称为价电子,它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
三、化学反应1. 反应物与生成物:反应物是参与反应的起始物质,生成物是反应过程中得到的新物质。
2. 反应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不同类型的反应。
3.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了化学反应的物质组成和质量变化。
4.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失或生成物产生的量。
四、化学平衡与溶液浓度1. 平衡态: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同时进行,最终达到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平衡态。
2.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用于描述平衡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3. 溶液浓度:溶液的浓度可以通过溶质质量、溶解度和溶液体积等来表示。
五、酸碱与氧化还原反应1. 酸碱理论:酸是指具有产生H+离子的性质,碱是指具有产生OH-离子的性质。
2. pH 值:pH 值是用来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酸性溶液的 pH 值小于7,碱性溶液的 pH 值大于7,中性溶液的 pH 值等于7。
3.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得到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是指电子在物质之间的转移和重新分配。
1“10电子”、“18电子”的微粒小结分子离子一核10电子的Ne N3−、O2−、F−、Na+、Mg2+、Al3+二核10电子的HF OH-三核10电子的H2O NH2-四核10电子的NH3H3O+五核10电子的CH4 NH4+分子离子一核18电子的Ar K+、Ca2+、Cl‾、S2−二核18电子的HCl HS-三核18电子的H2S、F2四核18电子的PH3五核18电子的SiH4 、CH3F PH4+六核18电子的N2H4、CH3OH 注:其它诸如C2H6、N2H5+、N2H62+等亦为18电子的微粒。
2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氧化作用:Cl2、O3、Na2O2、浓HNO3;化学变化;不可逆化合作用:SO2;化学变化;可逆吸附作用:活性炭;物理变化;可逆※其中能氧化指示剂而使指示剂褪色的主要有Cl2(HClO)和浓HNO3及Na2O23安全火柴的成分及优点安全火柴的成分:火柴头:氧化剂(K、MnO2)、易燃物(如硫等)、粘合剂火柴盒侧面:红磷、三硫化二锑、粘合剂起火原因:摩擦→发热→KClO3分解→使红磷着火→引起火柴头上的易燃物(如硫)燃烧。
优点:红磷与氧化剂分开,比较安全,无毒性。
4能升华的物质I2、干冰(固态CO2)、升华硫、红磷,萘。
(蒽和苯甲酸作一般了解)。
10:能被活性炭吸附的物质1、有毒气体(NO2、Cl2、NO等)——去毒;2、色素——漂白;3、水中有臭味的物质——净化。
5硅及其化合物十“反常”1、硅的还原性比碳强,而碳在高温下却能从二氧化硅中还原出硅。
SiO2+2C=Si+2CO↑2、非金属单质一般不与弱氧化性酸反应,而硅不但能与HF反应,而且还有H2生成。
Si+4HF=SiF4↑+2H2↑3、非金属单质与强碱溶液反应一般不生成氢气,而硅却不然。
Si+2NaOH+H2O==Na2SiO3+2 H2↑4、虽然SiO2是硅酸的酸酐,但却不能用SiO2与水反应制备硅酸,只能用可溶性硅酸盐跟酸作用来制备。
高一化学知识小卡片(43) _____班姓名_________ 知识点:“18电子”微粒小结:
练习:按下列提示完成上表。
“18电子”微粒小结书写规则:
1)以Ar为中心辐射两边可以写出:
①分子:HCl、H2S、PH3、SiH4;
②离子:K+、Ca2+、Cl-、S2-、HS-、P3-(很少见);
2)由9电子物质衍生出来的微粒:
①两个9电子粒子合并成的分子:F2、H2O2、N2H4(肼)、CH3CH3、CH3OH、CH3F等;
提示:F、OH、NH2、CH3(这种写法不规范)都只有9电子。
高一化学知识小卡片(43) _____班姓名_________ 知识点:“18电子”微粒小结:
练习:按下列提示完成上表。
“18电子”微粒小结书写规则:
1)以Ar为中心辐射两边可以写出:
①分子:HCl、H2S、PH3、SiH4;
②离子:K+、Ca2+、Cl-、S2-、HS-、P3-(很少见);
2)由9电子物质衍生出来的微粒:
①两个9电子粒子合并成的分子:F2、H2O2、N2H4(肼)、CH3CH3、CH3OH、CH3F等;
提示:F、OH、NH2、CH3(这种写法不规范)都只有9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