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与收藏】历代龙纹
- 格式:pdf
- 大小:1.10 MB
- 文档页数:4
龙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广泛。
自古帝王多以龙种自居,而民间百姓则将龙当作喜庆吉祥的化身和播云降雨的神灵。
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痕迹,它的形象难以将其比附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动物,因为龙本身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东西,它是人们的一种信仰观念。
它的形象只是人们对龙的观念的载体。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自在商代形成后也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都对龙纹的形象及其含义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所以龙形象的演变往往也体现了有关龙的信仰观念的演变。
一、远古时代的龙纹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
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
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是常见纹饰,这时的龙纹大约可分为二类。
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就有这种龙纹。
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二、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春秋战国是龙纹发展的新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
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时的龙纹也变得神光异彩,千姿百态。
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几个朝代,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但是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简析中国历代龙纹的造型特点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
看看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
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
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形象主要表现在玉器、青铜器皿中。
这时的龙纹大致分为二类。
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此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
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
大家都知道,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
整条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五代龙纹,龙作兽状,身体粗壮,身上为网状鱼鳞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鉴定明代瓷器:看历代龙纹变化特征朱元璋登基时百废待兴,但洪武二年景德镇烧造官窑之事还是提上了议事日程,只不过当时之需仅限于祭祀用器。
随着时局稳定,宫廷需求增加,在洪武中后期,朝廷不断颁旨,命令景德镇烧造各类器皿。
洪武一朝瓷器上出现的龙纹极具时代特点,形象颇为费解。
上海博物馆藏洪武青花春寿龙纹梅瓶,体态一如元之旧样,但头部变化很大,呈圆形猫脸,俗称猫脸龙。
此类龙形象还在洪武釉里红梅瓶出现过,其头部特点均为角软无鬣,圆脸猫睛,十分奇特。
洪武一朝31年,与后世永乐间隔不远,而洪武之龙与永宣之龙大相径庭,尤其洪武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似刻意而为,仅灵光一现。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春寿梅瓶,上海博物馆藏凡文化现象必定有其原因,只是后人未必能够充分解释。
洪武猫脸龙的文化缘由,显然是一个动荡变革时代的产物。
历史上在改朝换代初期,多有尝试性的改革,需要传达新政权的信息,猫脸龙是否在传达某种信息也未可知。
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双耳瓶,上海博物馆藏明朝瓷器上的龙纹最凶猛的就是紧随其后的永宣两朝。
洪武时期另有一类龙纹作品形象与之接近,从道理上讲时间也应与之接近。
这批洪武晚期的官窑瓷器,龙纹概念清晰,无论模印还是描绘,形象上与永宣纹样相差无几。
例如故宫博物院藏青花云龙盘,大英博物馆藏外酱釉里霁青印龙纹盘,这类瓷器以品质论为官窑无疑,龙纹形象与猫脸龙明显有异,具备了中规中矩的龙之形象,从另一角度反衬了猫脸龙的诡异。
明永乐青花刻蓝地白龙梅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青花波涛龙纹爵杯随后的永宣时期,龙纹作品大增,形象日趋完善,最为典型的是青花大器上的表现。
故宫博物院藏永宣时期的青花云龙纹天球瓶,青花穿花龙纹扁圆瓶,景德镇永乐地层出土的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龙之形象生猛,通身粗壮,四肢强健;趾甲较之元龙缩短,形如匕首;龙首饱满,张嘴龙上颚翻卷如象鼻,闭嘴龙嘴钝如猪,俗称猪嘴龙;眼侧如比目,角齐如刀切,极少分叉;鬣毛丰满呈球状,怒发冲天,排列整齐;总之一派勃勃生机,反映出明初永宣时期的国力与国势。
龙纹的特点每个时代的特征龙纹的特点每个时代的特征龙纹的雏形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
红山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类似龙形的玉器饰物。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龙纹的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龙纹的特点新石器时代龙纹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躯体卷曲,形似玉玦,头似猪首。
在三星他拉出土的“s”字形玉龙,躯体卷曲呈“s”形,丫形玉器的上端是猪龙的平面表现形式。
在喀左东山嘴遗址出土的双龙首玉璜,两端的龙首与“s”形猪龙的首部十分相似。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上有采用高浮雕和阴刻技法雕刻的龙纹。
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龙也似猪龙。
殷商时期,龙身呈璜状,玦形或璧形,还有圆雕的龙,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几种龙有共同的时代特征即:1. 眼多为“臣”字眼,还有菱形眼和圆形眼2. 口微张,圆雕龙还露牙齿3. 脑后紧贴颈部有倒伏状的蘑菇形角,有的背部还长出嵴齿4. 身体满饰单钩,双钩或阳线的云雷纹,方菱纹或重环纹西周时期的龙纹形式主要有三种装饰在玉璜上和各种形状的佩饰上的龙纹。
有单身龙,更多见的是二龙,龙与凤或龙与人合体的.造型,其时代特征是:1. 眼多为“臣”字形,还有椭圆形眼和委角方形眼2. 上唇上卷,张口吐出下卷的长舌,额上突出一个似大括号形的小尖头,后有一绺上飘的鬃毛,亦可视为角或耳。
3. 采用大斜刀或大斜刀与阴线相结合的线条来表现纹饰。
4. 龙基本为侧视的片状雕,尚未见圆雕的龙春秋时期龙的共同时代特征是:通过镂空技法修饰造型,突显龙身,变化多样文饰为寄生同体的双钩或浅浮雕的虺龙纹已不见臣字眼和蘑菇形角,出现云形耳战国时期龙的共同时代特征是:龙纹造型大多为片状,制作技法大量使用镂空,使龙体造型刚劲秀美,变化多姿。
龙身上装饰云谷相杂纹,谷纹或连线谷纹,并在一些空白部位装饰水滴纹,纽丝纹,花蕾纹或二字纹等。
玉龙多装饰在组佩饰的组件上,并多见相同的器型成对出现。
不在流行春秋战国多见的“”形单体玉龙,龙纹主要附饰于出廓璧,透雕璧,she形佩,铺首等器形上,并出现了四灵题材中的龙。
中国古瓷上的龙纹装饰明年是十二生肖的龙年,开始连续发些带有龙纹装饰的中国历代古瓷,特别是元明清三朝的青花龙纹瓷器。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也是瓷器装饰的永恒主题,古瓷带我们穿越历史,重温巨龙曾经的辉煌!一、宣德青花云龙纹捧盒这是永乐青花海水五龙纹碗,这件青花瓷器以淡雅的浅蓝釉绘画水波纹,龙纹以浓艶鲜明的深蓝精描。
龙目瞠眼张口,怒髪冲天,鋭爪狂张,姿态威武矫健,乃明初彰显国运的力作。
元青花上面的龙纹大家无不知道大英博物馆的那对云龙纹象耳瓶,那是近一百年前发生的不应该发生的故事,但今天这样的事情是否还存在,恐怕更糟糕,因为‘叶公好龙’的先生特别多。
这是大明宣德年制的青花云龙纹大碗,其口径有40公分,五爪龙在下面海水的衬托下显得更加英姿勃发,矫健威猛,既有大明朝的强悍又有瓷器装饰上霸道。
宣德青花龙纹其威猛无比的张力表现恐怕在下面这对器物的装饰上表现的更加充分,这类粗壮强悍的龙纹霸气只能在青花瓷的黄金时期且是大器上表现才更加豪迈。
乾隆青花苍龙教子图瓶此瓶俊秀别致,颈之两侧贴塑青花夔龙纹为耳,可爱生动,与圆润扁平的瓶体上下相衬,更见灵空精巧。
口沿外唇下画如意头纹一周,瓶身前后绘饰“苍龙教子图”,图中祥云迤逦,漫天飘飞,洪蝠迭现,灵瑞咸集,但见苍龙腾空而起,叱咤风云,虬躯矫健凶猛,大有气夺千里之势。
幼龙则破浪而出,昂首欲飞,与侧首下顾的苍龙深情对望。
其画笔生动精美,所见祥云虽多,却形态各异,深得迤逦之姿,福海之中波涛汹涌之象,是以线描之功不厌其烦地绘就,细腻而娴熟,展示御窑画工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两龙神形俱佳,栩栩如生,相顾之际,更得以妙笔传示出浓浓的殷切之情。
妍丽清雅的青花,莹润皙白的胎釉,相益彰显,闪现出乾隆上品御瓷的非凡丽质。
圈足内书青花六字篆款,端庄规整,笔道遒劲有神。
苍龙教子图作为清宫御瓷装饰题材始见于雍正一朝,实例可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
乾隆后期,苍龙教子图成为御瓷之中寓意特殊的一类,存世数量珍稀,经查阅公私典藏数据,与本品相同的实物仅见于西藏博物馆藏品“乾隆青花云龙背壶”,高29.5厘米,二者似应为原配的一对。
永不褪色的龙——中华瓷器上的龙青龙、白虎、玄武和朱雀在古代称为四灵,其中又以龙为尊。
大英博物馆藏元代至正十一年青花龙纹大瓶传说龙是鳞虫之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能幽能明,能巨能细,呵成云,吟则雨,是变幻不定、神力无比的奇物。
夏人祖先以龙作图腾,今天的中国人就成为龙的传人。
人封建社会以后,帝王自称为真龙天子,龙给王权蒙上了神秘的色彩。
中国人对龙的钟情和敬畏,使龙纹成为古代工艺美术品上最常见的装饰。
龙究为何物并无实据,早期龙纹或如鳄鱼或似蝴蝎尚未定式。
先秦以前龙的形象质朴粗犷,大多没有肢爪,状如爬行动物。
秦汉时,龙纹有肢爪但无鳞甲,系兽形。
唐宋时,龙纹“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垦,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造型综合了各种奇兽异珍的特征。
明清时代,龙纹作为帝王的象征而日趋完善,固定成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形象。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元年青花云龙纹香炉千百年的丰富和衍生,使龙的造型千变万化:云气绕身,露头藏身的称云龙;穿云翻飞、状如行走的称行龙;首尾相望、盘成团状的称团龙;龙睛圆睁,龙首正视的称正龙。
另外,还见头在上尾在下的升龙,尾在上头在下的降龙,有鳞的蛟龙,有翼的应龙,有角的虬龙,无角的螭龙等等。
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钵任何造型艺术都不能脱离文化背景而追求纯粹意义上的美感。
和王权时时联想的龙纹自然会有非艺术的限制。
官窑青花纹样中最常见的是龙纹,作为皇室用器的标志,便是五爪龙。
故宫博物院藏青花缠枝牡丹云龙纹罐局部(三爪龙)龙一般画四肢,肢前的爪(或谓龙趾)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分。
元青花上未见五爪龙,但同期白釉器上有五爪龙,说明元青花非官窑器。
明初官窑已将青花作主要品种,出现五爪龙纹,这种画法成为明清官窑的传统画法。
故宫博物院藏明宣德青花矾红彩海水龙纹盘(盘心)龙纹唯官窑青花有使用特权。
在这种超经济力量的制约下,明代早期民窑青花上不见以龙纹为饰。
象征着王权的明中期起,随着禁令的松驰,民窑青花装饰渐采用龙纹,但不见五爪龙,造型也谓简单。
历代龙纹图集(组图)历代龙纹——关于龙的故事(组图)龙,是华夏先民为表现理想和愿望,组合虚拟多种生物优异形象,并经不断创造、完善而成的能上天入渊,能消灾降福,无所不能的、神化的、吉祥的艺术形象。
其形象作为美术装饰相继应用在各种载体和各种形式中,并被升华为更高的信仰和象征:是华夏祖先的图腾;是中国各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标志是吉祥喜庆的信物;是精神力量的化身;是整个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整个华民族威武奋发,勇往直前的象征。
是中华民族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博大兼容的民族精神。
图1 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后岗类型遗址M45号龙、虎蚌壳摆塑与人的合葬墓,距今6460余年图2 西水坡第三组蚌塑“人乘龙与奔虎”(摹本)图3 甘肃武[㈠县傅家门出土5000年前鲵鱼纹彩陶瓶(摹本)图4 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出—上的距今5000年的C字形玉龙饰(红山文化)图5 内蒙占赤峰市巴林右旗出上的猪首环体玉龙(红山文化)图6 山西襄汾陶寺出土的迄今4500~3900年的蟠龙纹彩陶盘图7 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上的龙纹“一头双身蛇形图8 殷墟妇好墓出土司母辛觥盖上的有角爬行龙纹]图9 殷墟晚期子父丁卣上之相顾式双头龙纹图案图10 山西石楼桃花庄出土的晚商青铜龙纹觥图11 殷墟青铜器戊菔卣上之角形龙纹图12 商河南殷墟出土骨刻人首龙身像图13 甲骨文“龙”字象形结体,有头、有角、又有弯曲的躯干图14 金文“龙”字类似甲骨文而—巳多有“且(祖)”字形角冠图15 龙虎尊肩部的祖角龙图16 河南安阳小屯M18出土的蟠龙纹铜盘图17 殷墟妇好墓猪首环体龙玉饰图18 纹簋的象鼻龙纹图19 西周青铜器铁卣多齿角龙纹图20 西周青铜器匽侯盂花冠龙纹图案图21 青铜器钟鼓部花冠象鼻龙纹图案图22 西周青铜器上之—头双身蛇形龙图23 “依尤仁德”龙形玉(摹本)图24 白艿簋、梁其盨的龙日交连纹图案图25 西周青铜器之上蚕龙纹图26 陕西宝鸡出土秦公钟龙纹图案图27 春秋青铜器曾伯菜篮上之交龙纹图案图28 安徽博物饰藏龙耳蔡侯方壶图29 蔡侯产剑上的龙凤鸟虫篆之龙纹彩图1 陕西宝鸡北首岭仰韶文化半坡类型类型遗址出土蒜头过来陶画“水鸟啄鱼纹”,碳同位素测定年代为距今6800-6000年。
元明清各朝瓷器上“龙纹”的变迁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几千年来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心中,形成具有强大凝聚力龙文化。
中华儿女都被叫做龙传人。
龙艺术造型复杂多变,几乎可以在各个领域得到体现,如诗词歌赋,雕刻壁画印章书法,以及各类装饰等。
中国龙,多存在于神话传说中,而龙文化源于图腾又远高于图腾。
传说中龙,虎须鬣尾,身长若蛇,有鳞若鱼,有角仿鹿,有爪似龙鹰,能走,亦能飞,能倒水,能大能小,能隐能现,能翻江倒海,吞风吐雾,兴云降雨,乃万兽之首,亦为封建王朝统治者象征。
元明清瓷器上的龙纹纹饰每个朝代有明显的区别,总体上历朝历代的瓷器纹饰上的龙纹早期非常霸气,中晚期的龙纹纹饰比较柔弱无力,瓷器上龙的饰,这个中国特有的题材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之后,威武有力、生动灵活,并且具有出神入化之姿的形象,早已成为各代龙纹的基调。
但是在元、明、清三代的青花瓷器上,由于绘画技法和审美观念不同的缘故,各代的陶工们仍然赋予龙纹许多不同的变化。
元、明、清三代瓷器上龙纹,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上。
发:元代光头无发或脑脖处飘1-3绺长发;明代一蓬清晰可数的长竖发,状如火炬,清代长披发或多撮短耸发。
睫毛:元代眼睫毛现象不明显;明代洪武至正德的眼睑上方常常竖起一绺水藻般的长睫毛,嘉靖朝起龙的眼睫毛比较写实,眼睑的上边缘处一般用数根短竖线表示睫毛;清代睫毛形态多样化,不少被画成竹叶形。
须:元代上颌部少见有双须;明代双须粗,伸展有力,形如鱼叉,直而不弯;清代八字般长须外撇弯曲,须尖多数带翻卷。
爪:元代以3趾、4趾居多;明代第一第二趾相对成蟹钳状,趾间距离比较相近,形若风车;清代第一第二趾舒展成一直线,爪子犹如踏在平地,有龙身腾舞、爪子却着地受力的韵味。
此外,龙身装饰在三朝多有变化。
元代龙身喜饰鳞片纹,明代龙身饰网格纹、锯齿纹较多,清代鱼鳞纹常见,鱼鳞多半带有染点。
元代龙纹构图突出双龙追逐或遨游云间的艺术效果,是双龙者均为一龙昂首前瞻,一龙回首后望,前后呼应;明清布局着重立体感,双龙的头部一高一低上下应和,特别是清龙,身体常扭曲成弓形,其腹下有一段下坠,酷似蛇的腹部,为历代龙纹所独有。
角龙、应龙、夔龙、螭龙、秃尾龙,古瓷器上的龙纹你分得清楚吗?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在景德镇建立御厂烧制宫内日用瓷,在这些瓷器上的纹饰中,用以代表皇家身份的龙纹主要分为角龙、应龙、夔龙、螭龙以及秃尾龙等数种。
明万历青花龙穿莲花梅瓶角龙“角龙”即头上长角的龙,通常称为“虬龙”“蛟龙”,是景德镇御厂最常使用的龙纹造型。
体形可用上文“九似”来形容,如“角似鹿,眼似虾,项似蛇,腹似蛇,鳞似鱼,爪似凤”等。
明清时期,五爪龙纹被官方垄断,代表帝王,民窑瓷器上不可使用。
三爪四爪与五爪元朝制品中的角龙形象凶猛生动,龙爪基本为三爪、四爪与五爪。
明初洪武永乐朝的角龙造型仍与元代大致相仿,至宣德时期,龙纹显得更加粗犷威武,明中期又趋于精细纤秀,明末则大多显得草率羸弱。
宣德龙纹清代龙纹的演变与明代整体类似,甚至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走势有不少关联。
总体看,历代角龙造型各有其时代特点,根据鳞片、爪形以及头部等诸多细节,基本可以判断出大致制作时期。
清代龙纹应龙“应龙”指有翼的龙,俗称“翼龙”“飞龙”。
汉代淮南王刘安的《淮南子·览冥训》中记载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后“乘雷车,服应龙,骖青虬,援绝瑞,席萝图,络黄云,前白螭,后奔蛇,浮游逍遥……”《吴志·吾粲传》中也曾提到“夫应龙以屈伸为神,凤皇以嘉鸣为贵”。
随着对应龙不断的神化,清康熙年间东轩主人又在《述异记》中渲染道:“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龙五百年为角龙,角龙千年方为应龙。
”明初洪武永乐朝角龙造型应龙的图案纹饰较早就出现在古代铜、玉、漆器以及石雕、绘画当中。
南宋时期,浙江龙泉窑曾制作过应龙纹饰的瓷器。
官窑瓷中应龙的出现略有些晚,到明初永宣御厂瓷迅速发展阶段,应龙纹才与其他绘画素材一起纳入御厂瓷纹饰中。
明代史学家焦竑在《玉堂丛语·文学》中记载:“景陵(宣德帝葬于景陵,所以此处代指宣德)一日禁中阅书,见龙有翼而飞者,讶之。
遣问之阁中,三杨辈皆不能对,上顾诸史官曰:'有能知之者否?'陈继时在下列,出对曰:'龙有翅而能飞,曰应龙。
最全各朝代瓷器上的龙纹特点展开全文先来看高价位元明时期龙纹瓷藏品特点~唐代唐瓷自唐代开始,朝廷已将如何使用龙纹做了等级规定。
开元二年(714)七月敕令,“绫锦花文所织盘龙、对凤、麒麟、狮子、天马、辟邪、孔雀、仙鹤、芝草、万字、双胜,及诸织造差样文字等,亦宜禁断。
两都委御史台、诸州府委本节度观察使切加觉察,如违犯具状闻奏”。
由此,我们得知龙纹代表皇权的象征在中国已有千余的历史。
瓷器上出现龙纹也大约在唐代。
宋代宋统治者倡导“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理念,促进了宋代文化的繁荣发展,艺术的文人意境达到了极致。
身为北宋望族的郭若虚对龙的形象描绘得很具象,即:“画龙者,折出三停(自首至膊、膊至腰、腰至尾也),分成九似(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麟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也),穷游泳蜿蜒之妙,得回蟠升降之宜。
”依此描绘最为贴切的存世作品是南宋画家陈容的《九龙图》。
宋瓷然而,此时龙纹少见于瓷器装饰,在为数不多的实物中,能代表皇家的有定窑和官窑瓷器上出现的模印龙纹。
元代元瓷元代是一个极其特殊的朝代,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治了90余年。
与宋代相反,元代偏重“武治”,龙纹又回到唐代奔放的形象,并多了凶猛的气势,这与帝王善战的性格紧密相关。
当时蒙古统治者横跨半个地球,贯穿欧亚。
元代政府特别重视对外贸易,在未建国前,即与西域阿拉伯国家有贸易往来。
因此,在提取标准器时,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供出口的一类,如土耳其托普卡帕老皇宫博物馆收藏的饰有龙纹的元代青花瓷;二是供国内使用的一类,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代青花瓷器。
元瓷梅瓶由此可见,元代龙身呈蛇状,身上饰以鱼鳞纹或少量的网状纹。
值得注意的是,龙头小而扁长,比宋代或明代的龙头小很多,强调颈部的细长,龙头多无发,个别绘有少量的发。
龙角呈明显鹿角形,且向后伸;龙身呈“S”形,四肢作飞跃状,姿态自然,颇有气势。
天球瓶在饰有龙纹的元代瓷器中,龙的爪数备受关注,有三爪、四爪、五爪之别。
扬须探抓,追云赶珠:元代至清代瓷器上龙纹的演变过程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龙也是是中华民族最高吉祥物。
龙纹是我国最最常见陶瓷装饰纹样之一,被频繁的运用于历代陶瓷器上并贯穿我国陶瓷发展史的始终,在我国陶瓷装饰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元代至清代的641年中,随着社会环境、工艺技术、审美情趣的不断改变,龙纹一直在随之发生变化。
元代龙纹特征元代的龙纹给人写实、非常凶猛的感觉,龙头、龙身、龙爪以及鳞片以及肘部绘画的非常写实。
龙角画的形似鹿角,但又比鹿角来的更加尖锐犀利,沿着龙的后脑向后生长。
龙的眼睛绘画的非常凶恶,龙口张开,露齿,吐舌,额头高而凸,两眼直视前方。
龙纹头部比身躯要小,头部较扁,龙须较短,龙一般光头无发或者几缕飘在后脑脖颈处。
颈部细长,所以我们称元代的龙纹为“蛇颈龙”。
龙肘绘画的细长而且弯曲,龙的指甲像是镰刀一样,撕裂感迎面扑来。
爪为三,四,五爪不等,五爪较为罕见。
元代龙纹的鳞片和背鳍一般有2种,大多数龙纹的鳞片呈鱼鳞状,非常的规整。
每片之间都有一种淡淡的过度层,这与康熙、雍正时期龙纹鳞片刻意流出一个勾线露白,然后再渲染龙鳞不同。
元朝龙纹这种很自然的淡白色衔接给人以立体的感觉,一层一层铺过去,非常的规整。
还有少量的龙鳞画成网格状。
元代龙纹的背鳍呈三角形排列,一般是大三角与小三角等距排列,不管是大的三角还是小的三角都画的非常规整。
在明代晚期龙纹也是呈大小三角排列,但三角有大有小,参差不齐,而且大三角与小三角之间的距离也是不等的。
明朝鼎盛时期龙纹特征明早期龙纹永宣时期作为明朝制瓷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龙纹也具有显著特点,并被广大藏友推崇。
永乐时期的龙纹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的矫健生动。
龙头呈长方形,非常注重龙头脸部的细节变化。
眼睛大如铜铃,怒目圆瞪,给人一种雄壮凶猛的气势。
龙的须发上扬,嘴巴较长,张嘴吐舌。
龙身更加的饱满,龙鳞的立体感也非常强,龙纹的背鳍非常的整齐。
龙肘变得非常的粗壮,跟洪武以及元朝非常的不一样,肘毛呈一种花状飘散。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商周)(二)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二)图1 商代玉龙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图2 商代玉龙河南安阳花园庄54号墓出土图3 商代玉龙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图4 商代玉龙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图5 商代玉龙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图6 西周玉龙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图7 西周人龙佩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图8 西周龙纹玉璧山西曲沃晋侯墓地出土念亲说玉吴念亲:著名玉器鉴定专家、央视《鉴宝》栏目玉器专家、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目鉴宝专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玉器收藏委员会副主任二、商代商代冶金技术发展,青铜工具开始运用于制玉行业,从而促进了制玉工艺的发展。
商代的玉龙无论是数量、质量、图案装饰,还是工艺技术等,都较史前玉龙的制作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由简单趋向繁复,由质朴变为华美,且造型风格从史前具有原始宗教色彩的龙,逐渐演变为一种符合奴隶社会礼制造型的龙。
但是商代玉龙在造型上仍然很大程度上受到史前玉龙之影响,即皆为蜷体玉龙,其基本形态与商代甲骨文之“龙”字极其接近。
此期玉龙虽数量较多,但造型、纹饰相对趋于程式化,共性特征不难察之:整器多作扁片状,基本造型可分三类:玦形(图1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环形(图2河南安阳花园庄54号墓出土)和扁平形(图3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其中以蜷曲成玦形者居多;还有圆雕的龙,一种圆雕龙前足着地,长尾盘卷(图4河南安阳妇好墓出土),一种近似于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图5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从雕工纹饰上看,龙体较短近似蛇身,玉龙头部长有蘑菇形兕角,眼睛多为“臣”字眼,还有圆形眼和菱形眼,且多雕成张口露齿状,以表示凶猛,大多仅雕一足,尾部细而勾卷,有的龙脊上开始出现扉棱形的脊齿纹,玉龙之器表多以双勾线即两条平行的细阴线琢出菱形纹、三角形纹、云雷纹等表现动物凶狠的纹饰,纹饰的浮雕感较强。
三、西周西周玉龙基本沿续了商代玉龙的造型,主要有稍薄的片状龙和稍厚的板状龙两种,圆雕龙的造型极为少见。
此时的玉龙在构图和线条处理上比前期显得更加舒展,龙身上的刻划线条基本为浅显的柔长弯弧的风格,同时在工艺上改变了商代常用的双勾线技法,大多采用阴线与阳线相互配合使用,特别是直锋细线与斜刀的艺术表现方式,双线勾勒时有的能见一线尖细,一线呈斜刀的宽阔状,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形成刚柔并济、形制规范的独特美。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
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
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
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
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
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
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
多为五爪。
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
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
史上最贵的20大龙纹瓷器史上最贵的20大龙纹瓷器玉斋博物馆 2019-06-16 17:29:42鳌足立四极,钟山一蟠龙。
皇帝称为真龙天子,抚掌四海称为龙御天下。
龙,象征至高无上。
建筑舟车、锦绣衣袍、御用宝座,一概以“龙”相饰。
御用瓷器是皇家最为重要的典礼、生活、装饰用器之一,因此在瓷器器型、纹饰、釉色等方面,时常受到帝王直接影响。
明宣德青花海水龙纹钵高12厘米,口径26.5厘米,足径12厘米钵(音bō)口微敛,弧腹,平底。
通体青花装饰。
外壁从上至下依次绘海水纹、云龙纹、莲瓣纹。
内底青花双线圈内署青花楷体“大明宣德年制” 双行六字款。
外底素胎无釉。
此器造型敦实,纹饰生动,青龙矫健,颇有气势,为宣德官窑瓷器之精品。
钵形器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和磁山文化的陶器中就已经出现。
但“钵”字是佛门盛贮器的音译,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僧人多用之。
明宣德时,皇家崇信佛教,特别是藏传佛教。
大批藏地僧侣纷纷入京朝贡。
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厂烧制的瓷钵,敛圆口,弧形深壁,底有两种,一为细砂平底,一为无釉浅圈足环底。
品种有白釉、洒蓝釉和青花器。
洒蓝釉器的外壁饰有暗刻云龙纹。
青花器的外壁绘有云龙、缠枝莲等。
清代有仿制品。
明宣德青花海水白龙纹扁壶高45.3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14.5厘米宣德时期,有“诸料悉备,青花为贵”之说。
此壶的装饰过程是先在瓷坯上以尖状工具勾划龙纹轮廓及龙之双目、冠发、厚唇、牙齿、爪趾、鳞等细部,然后在龙身周围用青花料满绘波涛汹涌的海水并施透明釉,入窑高温烧成。
史载,宣德时青花多用郑和从西洋带回的“苏泥勃青”钴料,呈色深艳明亮,如蓝宝石一般,线条间往往有晕散现象,有如水墨画的墨晕,加上错落有致的黑色斑点,使画面产生了非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清康熙黄地红彩二龙赶珠纹碗高7.4厘米,口径15厘米,足径6.4厘米碗撇口,弧壁,圈足。
内施白釉,外壁黄地红彩双龙纹装饰。
红彩呈枣皮红色。
圈足内施白釉。
外底署青花楷体“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外围青花双线圈。
从故宫馆藏看历代玉器龙纹演变龙既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力,也代表着热血奔腾的英雄梦想。
中华民族视龙纹为文化图腾逾四千年,从而衍生出众多玄幻奥妙的哲学思想,对龙图腾的崇拜之深更是世所罕见的。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不同时期的龙纹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我们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看几千年龙纹玉器演变。
一、新石器时期的玉龙纹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
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
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
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
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二、商代玉龙纹玉龙形『0114』商高2.3cm,长6.5cm,宽2.5cm『0114』(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圆筒形,两端粗细不等。
器表饰龙纹,其龙纹特点是“臣”字眼,并饰有重环纹、鳞纹等。
商代的玉龙,由龙眼的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臣”字形。
重环纹和鳞纹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现在青铜器上,因此本器上的这两种纹饰对于玉器和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三、西周玉龙纹龙纹玉璜西周长1.8cm,宽1.9cm,厚0.5cm玉为青色,泛淡黄色。
器呈半环形片状。
主要运用斜坡刀法雕刻,两面纹饰相同。
两端不完整似有戟牙。
有穿孔,用于系佩。
这种龙纹玉璜是西周时期常见的佩饰,多以组佩的形式出现,在我国的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区多有出土。
玉璜表面常雕刻龙、凤等纹饰。
青玉龙纹璧西周直径16.1cm,孔径5.9cm,厚4cm青绿色玉质,局部有白色和褐色沁斑。
断代|历代陶瓷器龙纹演变大揭秘!(值得收藏)中国人是龙的传人,传说它能登天入渊,行云降水而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形象。
将它虚拟并甲乙神话,是极具神话色彩的一种动物。
同时,龙也是古代封建帝王权威的象征,皇帝以真龙天子自居,帝王的住所、皇宫及日常使用、穿着都充满了龙纹。
龙的形象很早就出现在陶瓷器上了,是判断时代的重要依据。
龙纹在不同时期受国体盛衰影响略有差异,但各个的时代特征又是分明的,主要表现在发、睫毛、须和爪。
唐代及唐代以前早在新时期时代,龙纹就出现在了陶器上。
仰韶文化的陶瓷上出现过龙纹装饰;商代二里头晚期遗址中发现在灰陶上有浅刻夔龙纹的陶器;汉代在瓦当上也出现四神龙纹图案;南北朝至随带,龙的形象已被广泛用于装饰陶瓷器物。
汉青龙纹瓦当唐代,以龙作为器物的装饰更为普遍。
唐代的龙多为一般动物样,龙首有角,无双鬓,没有神圣、威严意味。
唐青白釉双龙耳尊盛器,圆口,长颈,颈上饰三道凸弦纹。
圆肩,鼓腹,由肩向下内收,平底。
肩部两侧向上伸出龙形耳,龙头长角,两侧双耳,圆眼,吻较长,张口衔沿作饮水状,体施青釉不到底,下部露胎,表面有小冰裂纹。
唐白釉双龙耳瓶瓶盘口,细长颈,溜肩,腹部丰满,至胫处渐收。
颈上突起5道弦纹。
口沿与肩之间有两个对称的龙形柄高耸直立,龙头探进瓶口衔住口沿。
胎极白。
施半截白釉。
宋代宋代是我国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
已经出现专为皇室烧造瓷器的瓷窑。
龙到了宋代开始成为帝王象征,为皇帝所专用,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这时期的龙纹,头小脚大身躯壮,发后冲,有须,三、四趾及飘逸的腿毛,有威武感。
宋定窑白釉印花云龙纹盘敝口,弧腹,圈足。
釉色白中泛黄,略带粉质感,圈足满釉,为覆烧器,芒口包银边。
盘内印云龙纹,云气缭绕,龙身屈曲腾越于云雾之中,龙鳞宛然,神韵飘逸。
宋定窑印花螭龙纹盘宋定窑印花螭龙纹盘局部一宋定窑印花螭龙纹盘局部二元代元代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烧瓷品种增多。
以龙纹作装饰的器物数量增多,在青白釉、卵白釉、青花、釉里红蓝釉、红釉、孔雀绿釉器物上都有龙纹装饰。
看明朝历代龙纹变化,鉴古瓷真伪!朱元璋登基时百废待兴,但洪武二年景德镇烧造官窑之事还是提上了议事日程,只不过当时之需仅限于祭祀用器。
随着时局稳定,宫廷需求增加,在洪武中后期,朝廷不断颁旨,命令景德镇烧造各类器皿。
洪武一朝瓷器上出现的龙纹极具时代特点,形象颇为费解。
上海博物馆藏洪武青花春寿龙纹梅瓶,体态一如元之旧样,但头部变化很大,呈圆形猫脸,俗称猫脸龙。
此类龙形象还在洪武釉里红梅瓶出现过,其头部特点均为角软无鬣,圆脸猫睛,十分奇特。
洪武一朝31年,与后世永乐间隔不远,而洪武之龙与永宣之龙大相径庭,尤其洪武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似刻意而为,仅灵光一现。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春寿梅瓶,上海博物馆藏凡文化现象必定有其原因,只是后人未必能够充分解释。
洪武猫脸龙的文化缘由,显然是一个动荡变革时代的产物。
历史上在改朝换代初期,多有尝试性的改革,需要传达新政权的信息,猫脸龙是否在传达某种信息也未可知。
明洪武釉里红云龙纹双耳瓶,上海博物馆藏明朝瓷器上的龙纹最凶猛的就是紧随其后的永宣两朝。
洪武时期另有一类龙纹作品形象与之接近,从道理上讲时间也应与之接近。
这批洪武晚期的官窑瓷器,龙纹概念清晰,无论模印还是描绘,形象上与永宣纹样相差无几。
例如故宫博物院藏青花云龙盘,大英博物馆藏外酱釉里霁青印龙纹盘,这类瓷器以品质论为官窑无疑,龙纹形象与猫脸龙明显有异,具备了中规中矩的龙之形象,从另一角度反衬了猫脸龙的诡异。
明永乐青花刻蓝地白龙梅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明永乐青花波涛龙纹爵杯随后的永宣时期,龙纹作品大增,形象日趋完善,最为典型的是青花大器上的表现。
故宫博物院藏永宣时期的青花云龙纹天球瓶,青花穿花龙纹扁圆瓶,景德镇永乐地层出土的青花釉里红龙纹梅瓶,龙之形象生猛,通身粗壮,四肢强健;趾甲较之元龙缩短,形如匕首;龙首饱满,张嘴龙上颚翻卷如象鼻,闭嘴龙嘴钝如猪,俗称猪嘴龙;眼侧如比目,角齐如刀切,极少分叉;鬣毛丰满呈球状,怒发冲天,排列整齐;总之一派勃勃生机,反映出明初永宣时期的国力与国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