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龙纹的演变
- 格式:doc
- 大小:39.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华龙——龙图腾形象的发展演变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商代:极富宗教气息的龙在商代,龙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
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密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
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
周朝:趋向平和艺术的龙商王朝在公元前11世纪被周王朝取代。
周人的原始宗教中,人文的色彩较为浓烈,这是因为周伐商并推翻商王朝的理由是商王朝无德害民,周人是代表天来对商进行惩罚。
因周人有“德”,得以配天,夺取了天下。
周人打败商人后,不但夺取了体现商人通天权力(实际上是统治权力)的鼎器,而且在新铸的礼器中,突出了自己的宗教观念。
据说周人伐商之时,曾有一巨大的赤色的凤,口衔玉硅(也有记载说是口衔丹书)落在周的社庙,代表上天降瑞应给周,所以在周代的礼器上,凤的形象更为突出,龙的形象趋于弱化,甚至在一些图案中,将凤的冠状物安到了龙的头上,龙的体态少了那种张扬和狞厉,失去了商代龙的摄人气势,变得比较平和,更趋于艺术化与图案化。
春秋:表现阴阳相合的龙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治上群雄割据,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其中重要一点,是原始宗教中春秋:表现阴阳相合的龙春秋以降,礼崩乐坏,政治上群雄割据,学术上百家争鸣,原始的宗教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其中重要一点,是原始宗教中吸收了阴阳交合、化育万物的思想,与此相应,龙也逐渐演变成以阴阳相合为特征的吉祥图案,出现了大量的蚊龙、蟠曲龙以及龙凤合壁的造型。
传统图案-龙纹图案概说龙是中国装饰艺术领域中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统题材。
早在五六千年前的原始社会的彩陶和玉器中,就出现了龙的形象(见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到三千五百多年前的商代青铜器装饰上,龙纹图案就已经很普遍了;龙纹的式样变化也相当丰富。
自此以后,中国历代的装饰艺术,包括建筑、舟车、礼乐器具、家具、陶瓷、金属、纺织刺绣、服装、漆器、玉器、玩具、钱币、邮票、商品装潢等多方面,都用到龙纹。
龙在中国如此广泛流传,是有特殊的原因的。
龙的神话龙是中国人的人文动物图一图二图三图四在古生物学中,龙是指距今约两亿三千万年到七千万年前的爬行动物。
当时地球处在中生代,正是爬行动物全盛期,鱼龙、恐龙、翼龙遍及海、陆、空,所以生物学家称中生代为「恐龙的时代」。
到中生代末期,大型的爬行动物都已灭绝,留存下来的只有龟、鳖、蛇、蜥蜴、鳄鱼等。
中国文化中的「龙」,不是这种曾在地球上称霸一时的自然动物恐龙,而是中国人独创的精神文化??人文动物。
成书于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最早的一部字书《说文》释「龙」字如下:「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渊。
」这表明中国文化领域上的龙,是一种神灵幻化的理想性的人文动物。
其神灵幻化概念,是中国上古原始文化长期揉合的结果。
神话中的几种龙的概念在原始社会中,龙是重要的原始宗教信仰对象之一。
丰富多彩的原始神话充分反映这一信仰。
先秦文献中有关龙的记载,代表性的有如下四种说法: 第一:把人和龙混为一体。
例如,开天辟地的宇宙开创者伏羲氏、「抟黄土作人」的生命创造者女娲氏、领导人民战胜强敌和创造物质文化的黄帝、教导人民耕种的神农氏,都描写成龙身人面或蛇身人面(见图一)。
第二:龙乃人的化身。
例如,禹(传说中的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领袖)的父新鲧,死后三年不腐,化为黄龙。
第三:龙是神通广大的神灵。
例如,禹为了拯救百姓,悉心竭力治理洪水,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地,于是神龙以尾画地成河,帮助禹疏导洪水。
龙纹的起源与发展马圣(浙江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摘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龙纹作为一种延绵近千年的图案,经历了肇创期、演变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各个阶段。
关键词:龙纹,起源,发展1 起源期——原始社会时期从原始社会时期彩陶中的龙、蛇纹样,在结合我国古代文学记载可以看到这一时期的龙纹艺术已初步形成,它被表现为各种单纯而又神秘的动物形象具备了原始时代龙纹的特征。
仰韶文化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盘,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的龙凤纹细颈壶以及甘肃武山县西坪出土的人面龙蛇纹瓶,武山县傅家门出土的人面龙身纹瓶等其造型虽然较幼稚朴素,却已明显地具备后代龙纹的特点。
一九七一年春,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村红山文化遗址中,出土了一件大型玉龙,经有关部门多年的探讨和考证,这只被认为是属于距今约五千年的红山文化遗物。
玉龙高达26厘米,通体墨绿色,龙身光洁圆润,卷曲有力,整体呈C字形,龙头吻部前伸,双眼突起呈梭型,龙背有一孔,形象很有生气,这是我国考古上的一大收获,证实了龙起源于五千年前的原始社会。
一九八二年,山西襄汾陶寺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彩陶蟠龙陶盆距今约4500年,是以发现原始社会比较完整的龙的图案,龙身无脚如鳝鱼,龙蟠曲于陶盘中央,头上有一角状饰物,牙如梳形,身有两行半月形鳞甲,这种蟠龙纹在后来商代的铜器,玉饰中常有应用。
一九八七年发现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000年的圆雕玉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出土的第一条龙。
玉龙为灰白色,透闪石。
首尾相连,略呈椭圆形。
吻部突出,阴线刻出嘴、鼻,阴刻圆点为眼,头部阴刻几条刻呈皱纹和龙须,头雕两角。
从上述这些玉雕和彩陶中的龙纹,可以看到原始社会时期龙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形成并渐趋统一,这一时期龙的造型都是长躯卷曲,头部带有象征性饰物的动物形象。
2 演变期——新石器晚期至商周晚期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的建立,我国开始从原始社会进入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
本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发现了一种介于龙山文化和早商文化之间的二里头文化。
龙纹发展史一、龙纹的起源龙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龙被视为神圣的生物,象征着权力、尊贵和吉祥。
龙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那时人们开始在器物上绘制龙纹,以表示吉祥和祈福的心愿。
二、龙纹的发展与演变1. 龙纹的初期阶段在古代,龙纹主要出现在青铜器上。
青铜器是古代贵族的象征,而龙纹则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装饰图案之一。
龙纹的初期阶段,通常采用线条简洁、形状明确的方式来表现龙的形象,具有浓厚的神秘和神圣感。
2. 龙纹的发展与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龙纹逐渐发展与演变,出现了不同的风格和形态。
在东汉时期,龙纹开始变得更加生动和立体,绘制技法也更加丰富多样。
龙的形象逐渐丰满,身体的曲线也更加流畅,表现出龙的威严和力量。
3. 龙纹的地位与影响龙纹不仅在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还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在服饰、建筑、绘画等领域,龙纹都有着广泛的运用。
龙纹还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工艺品制作中,比如陶瓷、玉器等。
龙纹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也是中国人民对祥瑞和吉祥的追求的象征。
三、龙纹的现代应用如今,龙纹已经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建筑设计中,龙纹常常被用作装饰元素,给建筑增添了一份庄重和神秘感。
在服装设计中,龙纹也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龙纹也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形象代表,经常出现在各种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中。
龙舞、龙舟竞渡等传统活动成为了人们传承和弘扬龙纹文化的重要方式。
四、龙纹的未来发展龙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继续发扬光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龙纹文化将得到更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更多新颖、独特的龙纹形式出现,让龙纹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总结:龙纹发展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权力、尊贵和吉祥的向往。
龙纹经过漫长的发展与演变,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中国历代龙纹饰简介龙是华夏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的一种虚拟动物。
传说中的龙是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
春分时登天,秋分时潜渊,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白虎、玄武)之首。
随后,演变成为皇权象征,以致于历代帝王都以“真龙天子”自居。
一、元代:各种陶瓷器上都多见龙纹,尤以青花瓷上的龙纹最典型生动、时代特征最强。
元代龙泉青瓷龙塑,四肢与躯干同粗,不生背鳍(其)。
元龙泉窑青瓷印云龙纹,龙角无分杈,龙鳞为单个的突出点组成,爪长而尖稍弯。
元代景德镇青花龙纹:形体细长似蛇,头瘦、上颚尖、细颈、长躯,背有尖的齿形鳍脊,斜方鳞;细长腿、以三爪居多,爪细长锐利,尾部细,作火焰状,肘毛形如飘带,圆目有神,发疏向后或向上前方飘拂,双鹿角细长尖部上钩,背有尖的齿形鳍脊,长而较密,有的鳍齿一长一短,大腿和小腿表现的明显。
二、明代:龙纹为官窑瓷器上最常见的纹饰,身体粗状,猪嘴(下颚比上颚长些),龙须上卷,鱼鳞,五爪多。
这是总的特征,各时期,又多少还有些差别;明末,龙画得更为草率,线条凌乱,色彩浅淡,填涂粗糙。
崇祯时的正面龙,形似老人,毫无生气与威严,反映出明王朝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气息微残了。
永乐、宣德龙纹:猪嘴,颈部略细,龙躯粗壮,龙首上颚唇高突起,下颔突出,鼻子向上翻起,张目吐舌,五束长发向后上作波浪状飞起,身躯修长,四足壮硕。
龙爪呈轮盘式张伸,肘毛长飘拂,形神凝重威严。
爪有三、四、五爪之分:三爪龙,爪向后;五爪龙,一爪向前,另四爪向后,五爪爪尖成带状圆排列。
弘治:龙的两眼平视。
多为五爪。
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正德龙纹:一般来说,龙首长方,闭嘴露一齿,双短髯上飘,眼眉直立,圆目并列平视呆板,肘毛短、细花尾。
龙头扁长,脖细身粗,龙的鬃发呈三角形,倒竖在头顶,嘴巴如灯,一前一后地并排一条水平线上。
五爪短粗有力,作轮式撑张。
嘉靖:龙多绘双翅,飞舞盘旋,鬓发竖立,姿态凶猛。
龙纹龙纹在玉器上出现是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的,一直到清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我国最早的玉雕龙纹,可以说是出现在新石器时期的红山文化。
新石器时期龙纹的特点是:龙首长,似马头,吻部前伸,略往上翘,无耳,长角(长鬣)后披,眼睛突起似凤眼,又像梭形眼,也可称菱形眼。
整体浑圆,没有棱角;通体为圆柱形,光素无纹,只有点缀的网纹,形制厚实古朴,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重要风格特征。
多是青黄玉质制成,玉质略软,刀法雕琢简拙粗犷。
商代龙纹的特点为:龙身似蛇而短,尾部呈勾卷状,只雕一足;头有独角,角似柱形或蘑菇头形,称兕形角;眼睛多作“臣”字眼、目雷纹眼或斜方格眼,且多雕成张大嘴的姿态,以表示凶猛。
商代早期的龙纹玉雕多为薄片状,阴刻线有单线条和双线条两种,线条以直线为多,有棱有角,在龙的身上出现的纹饰,有重环纹、单环纹和云雷纹。
西周时龙纹的特点是龙纹身体变得细长,身上的纹饰也较复杂,线条多弯形或弧形,这时期的重环纹、云雷纹等纹饰很盛行,在龙的背部出现的脊齿纹比商代时期的密,而且很盛行这种纹饰;龙的兕形角渐渐消失,出现了像头发一样的角,还有云纹式的耳形角;眼睛仍有斜方格眼和“臣”字眼,但“臣”字眼的眼角线拉长,有的拉长再勾卷,形成了西周自己独有的风格。
此外这时期大多不刻划龙足,龙身上的纹饰呈图案化,起着装饰作用。
<BR><BR><BR><BR>春秋至汉<BR>春秋战国时期,龙体周边以双阴线挤出阳纹线,更突出了龙形的轮廓。
春秋战国时期玉龙特点:龙纹身体更长了,呈曲折形,似英文字母的“s”,我们称之为“S”形或“双S”形龙;龙身上多饰以谷纹纹饰,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新纹饰,战国时期广为流行,春秋时期常用的卧蚕纹,纹饰突起,立体感强,刀工讲究;龙纹中的角,有一条基本规则,即“商代没角不是龙,西周有角没有足,晚周角形似耳形,战国与耳全无异”;龙纹的眼睛见不到“臣”字眼了,开始出现单线或双线雕的圆形眼与角度浑圆的方形眼和单凤眼,其双线雕手法是外圈线细,内圈线粗,使眼睛突起,更显有神,形成浅浮雕。
中国龙文化的演变过程是一个跨越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它不仅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追求。
以下是中国龙文化演变的详细论述:新石器时代:龙的图腾崇拜在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的艺术创作中,如红山文化的玉龙和查海遗址的龙形堆塑。
这些龙的形象通常与自然现象、图腾崇拜和原始宗教信仰相结合,反映了先民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龙在这一时期被视为神圣的生物,与水、雨、雷电等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象征着力量和神秘。
商周时期:龙的神秘化进入商周时期,龙的形象在青铜器和玉器上频繁出现,如商代的夔龙纹。
这一时期的龙形象更加抽象和神秘,龙的身体通常蜿蜒曲折,象征着变化无常和神秘莫测。
龙在这一时期不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也逐渐与王权和宗教仪式相结合,成为统治者权力的象征。
秦汉时期:龙的飞腾秦汉时期,龙的形象进一步发展,出现了飞龙的形象,如汉代的飞龙纹。
这一时期的龙形象更加雄健有力,象征着帝王的权威和国家的强盛。
龙在汉代被赋予了更多的政治和文化意义,成为帝王的象征,与“真龙天子”的概念相结合。
同时,龙也与四象(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一起,成为宇宙秩序和自然法则的象征。
魏晋隋唐时期:龙的刚柔并存魏晋时期,龙的形象开始出现刚柔并存的特点,如“行龙”。
这一时期的龙形象在艺术作品中更加生动,既有力量感又不失优雅。
唐代的金龙则展现了龙的灵动与力量,龙的形象在这一时期达到了艺术的高峰,成为皇家艺术的重要元素。
宋元明清时期:龙的复杂华丽宋元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变得更加复杂和华丽,如“黄龙”。
这一时期的龙形象在建筑、服饰、艺术等领域广泛应用,成为吉祥和权力的象征。
龙的形象在民间文化中也得到了广泛传播,如龙舞、龙舟等民俗活动,体现了龙文化的民间基础。
近现代:龙的文化传承近现代以来,龙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
在国际交流中,龙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象征着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
龙的形象在现代设计、艺术创作中被赋予新的含义,成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符号。
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以“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文章,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数以百计的朝代更迭,每个朝代都有其特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并且有着其独特的象征,如帝王的标志、官员的徽章等。
特别是中国的龙也有着非凡的地位,被用做朝代的象征,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各个朝代的标志。
本文以“各个朝代龙图腾的演变过程”为主题,探讨了中国龙图腾在不同朝代的演变历史,以期能更好的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广泛性和深厚性。
一、古代龙图腾的演变自中国古代以来,龙图腾就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神圣的象征、祥瑞的意象和中国的象征之一,它的演变和复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也在形态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古代的龙图腾已经从古代汉代开始出现,古人们把龙视为神之父、天地万物之源,他们认为龙是最高的神,无所不能,拥有强大的力量,能够控制风云、催生洪水,显示神秘的力量。
古代的龙图腾大多是以盘根错节的龙为主,用以表示力量、智慧、全能和恢弘。
不同朝代的龙图腾演变过程也大不相同,如汉朝,汉朝的龙图腾多半以有鸟头、马蹄、蝎尾等特征的龙为主,它的头部多呈现出鸟的形态,有的甚至还有双手,它的背部呈现出多种动物的特征,尾部多为蝎尾,整体呈现出一种非常神圣的形象。
隋唐时期,隋唐的龙图腾有所变化,它的身体呈现出螺旋状,每一条肢都是一个有规律的圈,非常精美,配合着雕花,显得格外灵动,上面还有颜色鲜艳的花纹,整个图案更加生动明朗。
宋代龙图腾的演变也有明显的不同,它的身体线条柔和,更加优美,龙的头部雕刻精致,而且花纹的搭配也更加精致,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就有它的身影,是宋代龙图腾演变的最高峰。
明清时期,明清龙图腾在外形上也有明显的变化,头、躯体、腹部以及尾巴等多处有特定的装饰,非常细腻,局部则具有较大的装饰性,形成一幅立体造型,一般是以螺旋状的龙体,有些成双成对的形式出现,显得十分规整大方。
二、近代时期龙图腾的发展近代时期,随着民族觉醒,龙图腾的发展也发生了变化。
从故宫馆藏看历代玉器龙纹演变龙既代表了至高无上的皇家权力,也代表着热血奔腾的英雄梦想。
中华民族视龙纹为文化图腾逾四千年,从而衍生出众多玄幻奥妙的哲学思想,对龙图腾的崇拜之深更是世所罕见的。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不同时期的龙纹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
我们通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看几千年龙纹玉器演变。
一、新石器时期的玉龙纹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
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
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
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
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二、商代玉龙纹玉龙形『0114』商高2.3cm,长6.5cm,宽2.5cm『0114』(音勒)以青玉制,有白色沁,圆筒形,两端粗细不等。
器表饰龙纹,其龙纹特点是“臣”字眼,并饰有重环纹、鳞纹等。
商代的玉龙,由龙眼的变化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龙眼为方形或菱形,中、晚期为“臣”字形。
重环纹和鳞纹直至西周中晚期才出现在青铜器上,因此本器上的这两种纹饰对于玉器和青铜器装饰纹样的比较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三、西周玉龙纹龙纹玉璜西周长1.8cm,宽1.9cm,厚0.5cm玉为青色,泛淡黄色。
器呈半环形片状。
主要运用斜坡刀法雕刻,两面纹饰相同。
两端不完整似有戟牙。
有穿孔,用于系佩。
这种龙纹玉璜是西周时期常见的佩饰,多以组佩的形式出现,在我国的陕西、山西、山东等地区多有出土。
玉璜表面常雕刻龙、凤等纹饰。
青玉龙纹璧西周直径16.1cm,孔径5.9cm,厚4cm青绿色玉质,局部有白色和褐色沁斑。
古代⽟器中龙纹的演变(魏晋南北朝隋唐)(六)古代⽟器中龙纹的演变(六) ▲图1 魏晋南北朝龙凤形⽟佩 江苏省南京市邓府⼭3号墓出⼟ ▲图2 唐代龙纹铜镜 ▲图3 唐代龙纹⽟璧 上海博物馆收藏 ▲图4 唐代圆雕青⽟龙⾸ 陕西西安东南郊唐代曲江池遗址出⼟ 吴念亲:著名⽟器鉴定专家、央视《鉴宝》栏⽬⽟器专家、河南卫视《华豫之门》栏⽬鉴宝专家、江苏省收藏家协会⽟器收藏委员会副主任 七.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动荡、分裂的时期,在⽟器发展史上也是处于萧条的低⾕阶段,故这⼀时期的墓葬出⼟的⽟器很少。
从迄今为⽌出⼟的少量龙纹⽟器看,基本延续汉代的风格。
最具代表性的是1951年江苏省南京市邓府⼭3号墓出⼟的龙凤形⽟佩,⽟呈青⽩⾊,作龙蟠与凤栖状,先将⽟⽚裁出龙凤形体,再雕刻其部位纹饰⽽成,龙曲颈卷⾝,向背上卷,呈倒“S”形,凤即栖在上卷的龙尾上,侧⾸与龙⾸相背。
⼋.唐代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强的朝代之⼀,其间国⼒强盛,经济繁荣,⽂化发达。
唐代的统治者依然把龙纹作为皇权的标志,龙的造型较之前更加成熟、完善(图2唐代铜镜上的龙纹),⽟器的龙纹上亦反映了这⼀点,龙纹表现的威武雄壮、富态华丽、蓬勃向上。
唐代⽟龙纹特征鲜明:龙⾝若蛇,躯⼲粗壮,背部以脊齿纹表⽰背鳍;四肢矫健、较长,呈奔跑状,⼩腿关节处多有⼭⽺胡⼦状的腿⽑;龙⽖肥硕,为三趾,⽖尖锋利;尾端光秃,不作装饰;龙体或光素⽆纹,或遍布斜格纹龙鳞;后者之腹部多有蛇鳞纹;龙嘴⼤张,嘴⾓超过眼梢;上唇外翻,露出的⽛齿细密若梳板状,颚下多有髯;⽿部呈树叶形;龙⾓主要有分叉⾓、尖⾓两种;龙纹周围开始增加诸如⽕焰珠、朵云纹等辅助纹饰。
上海博物馆收藏的⼀件龙纹⽟璧是此期龙纹⽟器中的代表之作(图3),直径9.6、孔径3.7厘⽶,⽟质青⽩,晶莹光润。
扁圆形,⽤浅浮雕和阴刻技法琢刻纹饰,⼀⾯浅浮雕团龙,其⾓、眼、发、嘴、须等⽤阴刻线琢成,满⾝饰斜格鳞纹,背鳍排列整齐,⾝有翼,腿弯曲处有⽑,三⽖,蛇形尾呈弯曲状,头尾间雕有⽕焰珠,另⼀⾯浅浮雕四朵如意形云纹,云头中间⽤阴线刻成扇状。
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古代玉器中龙纹的演变(一)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其形象是各类艺术形式表现经久不衰的题材之一。
以龙的形象作为主题纹饰的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一大类型,其历时之长久,工艺之精巧,形制之繁复,构图之多变,寄寓之丰富,均为其它纹饰所不及。
如果说,龙文化是五千年华夏文明的一种凝结,那么作为造型艺术的龙纹玉器,堪称是龙文化的载体。
从史前时期到清代,历经数千年的变化,形成了各时代独有的特征。
古玉器中的龙纹有一个从简约到繁复,从宗教化向艺术化,从随意性向规范化发展并蔚为多元的发展过程。
因此,探讨和研究历代玉器上的龙纹图案,可以使我们了解我国龙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对于古玉器的鉴定和断代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依据。
以下对历代龙纹玉器的基本特征作一简单的综合论述。
一.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根据已发表的考古资料,迄今所知的龙纹玉器以公元前3500年左右红山文化所出者为最早。
红山文化玉龙根据基本造型可分两种,即C形龙(图1)和玦形龙(图2)。
其中最出名者是1971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一件C形玉龙,高26、鬃长21、颈部孔径0.3—0.95厘米,墨绿色,龙体弧曲呈“C”形,首尾明显分开,吻部前伸,嘴紧闭,鼻端截面呈椭圆形,有对称双洞,表示鼻孔,双目呈菱形,未见双耳,颈后竖起一道弯勾状长鬃,尾端呈圆尖状。
器体中部略偏上有钻孔。
为目前所知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件,堪称“中华第一玉龙”。
玦形龙,一般蜷曲呈环状,头部硕大,猪首蛇身,吻部前撅,口微张,双目圆睁,面部多道皱纹,三角形耳部竖起,切口有切断的,也有内未切断的,大小孔都为两面钻,大孔内可见明显中脊,小孔壁则显旋纹,以顺畅的阴刻线条表现目、口、齿以及皱褶,其间配以打洼而成的瓦沟纹,玉玦形龙的面部形象,由于酷似猪首,故又被称作为“玉猪龙”。
凌家滩文化凌家滩文化距今约5300到5500年,时代与北方地区的红山文化大致相当。
凌家滩遗址经过1987到2001年的四次考古发掘出土了上千件玉器,其中一件玉龙(图3)引人瞩目。
龙同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非常广泛。
自古帝王多以龙种自居,而民间百姓则将龙当作喜庆吉祥的化身和播云降雨的神灵。
龙在中国政治、文学、艺术、习俗及信仰中都有痕迹,它的形象难以将其比附为自然界的任何一种动物,因为龙本身是人们虚构出来的东西,它是人们的一种信仰观念。
它的形象只是人们对龙的观念的载体。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龙的形象自在商代形成后也开始了其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
朝代的更迭,人世的沧桑,文明的发展,观念的演变都对龙纹的形象及其含义产生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所以龙形象的演变往往也体现了有关龙的信仰观念的演变。
一、远古时代的龙纹我国古代陶瓷上出现的龙纹,据考古证实,是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那时的龙是粗长的蛇身,爪为三趾,头圆。
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上出土的一个属于龙山文化早期的泥质褐陶盘,内绘龙纹,形状是蛇身,有麟片,头小,目微张,上下颚长,舌细长向外伸,舌端呈禾穗状。
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龙纹。
商周时期龙纹是常见纹饰,这时的龙纹大约可分为二类。
一类是我们说的鳞虫形态的龙,也即是“蛇体形”,身体像蛇,无肢爪,有一首二体形,也有一体二首形。
二里冈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片中,就有这种龙纹。
鼻呈如意状,头也像如意头,比新石器时代的要小,头部多了两个卷形角,这是龙角形成的第一阶段。
第二类兽体形龙纹,形状是:张目,有肢有爪,身像兽体,尾巴卷转。
二、春秋战国至南北朝的龙纹春秋战国是龙纹发展的新时期,龙纹瑰丽多姿,神人蛇龙的浪漫世界开始出现。
这时的龙都是兽体,爪是三趾,细尾而卷,张大口,头有角呈后卷状。
秦汉时期,特别是两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兴盛时期,这时的龙纹也变得神光异彩,千姿百态。
此时龙的形象是:头似牛首,有须,大耳,细长角对称,蛇形体,有翼,脚有爪,身附壁,所以秦汉时期的龙纹有“珠联壁合”之说。
汉以后的几个朝代,即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动荡的时代,但是龙纹的装饰艺术,基本上还是继承两汉时代龙的形状与特征,在龙的周围往往衬以云朵、花朵,使龙的形象显得更加洒脱。
三、唐至五代的龙纹唐代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都非常发达,此时的龙纹装饰,又有了新的艺术形象。
整体的龙纹艺术,也体现了唐代以肥为美的审美观念。
此时龙的特征是:身体是胖美健壮的蛇体;身上以斜方格组成网状纹鳞片,代替了鱼鳞片纹;前腿与身关节处长出细长翼。
整条龙的背脊带鳍。
龙尾像蛇尾,卷曲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爪甲绘成略弯的三角形,显得锋利有力;龙首的双角多分叉,口角比前期明显加深,所以上颚较长,特别是上唇,长而往上翘起;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
凤眼是最美丽的眼睛,是智慧、聪明、感情丰富的象征。
五代龙纹,在陶瓷上作为装饰的常有两种。
一种以浙江杭州五代钱元罐墓出土的双龙抱珠纹瓶最有代表性。
龙作兽状,身体粗壮,鱼鳞状纹,颈细而长,尾似狮子尾,头小口角深,张口,上下颚长,咀尖似鹰咀,头有分叉双角,四肢粗壮有力,三爪。
这时期出现了回首龙,两龙中间饰一珠,也叫“宝珠”、“玉珠”。
龙的周围衬以云朵、海水波涛,显示龙的那种上天入海的神威。
四、宋元时期的龙纹宋代是经济文化相对繁荣时期,是陶瓷工艺的飞跃阶段。
南北窑场林立,名扬中外的五大名窑就是出自此时,是陶瓷史上百花争艳、多姿多彩的黄金时代。
此时龙纹的装饰极为普遍,有立体的有平面的。
平面的龙纹手法多样,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和彩绘等。
龙纹发展到宋代,其体形变化已基本上形成格局。
过去的兽体已经消失,固定了蛇的长体。
身上的鱼鳞纹代替了唐代的网状纹,脚渐渐的缩短,以强有力的、锋利的鹰爪代替了过去的兽爪或马蹄爪。
脚上的肘毛画得较长而有曲线,改变了过去短、少或无的情况。
上下唇也有变化,长而尖的上唇缩短了,改变了过去上长下短的现象。
宋代龙纹身胖体粗,张大舞爪,给人一种凶猛、威武、气势冲天之感。
这是非常成功的艺术佳作。
元代陶瓷中以龙纹作为装饰的很多,有堆贴的,有釉上彩绘的。
元代龙纹很有特色,变化不大,其特征是:身体为弯曲的长蛇体状,体胖身粗,身上饰以鱼鳞纹或网状纹;头细而圆,比宋代或明代的龙头小得多,龙首多无头毛,有个别的绘疏毛;上下颚较长,分张口和合口,下唇上翘,长出一小块似如意头状,张口的多伸舌,舌小如戟状;颈部细小;四肢细而颚力,肌肉隆起,显得颚骨有肉,爪长而微内弯。
龙分三爪、四爪和五爪,但以三爪、四爪为多。
龙的周围往往衬以灵芝状的朵云,其尾巴长得长而尖,同时还衬以长长的火焰纹。
五、明清的龙纹明代洪武年间的陶瓷龙纹传世不多,最有代表性的是江苏南京明故宫出土的洪武白釉红彩龙纹盘。
其龙纹的造型基本上保持着元代龙纹的形状:头小,颈细,身细长,鳞状龙纹,周围衬托以火焰纹,如意头状朵云;头的疏毛和肘的毛比元代更少,仅三、四条而矣;龙爪五趾,改变了元代时三、四趾的现象,而且这时的五趾相靠较近。
永乐、宣德时的龙纹,改变了前朝那种身细头小的幼稚龙形态,变得形体粗壮肥大,威武凶猛,形象高大,龙首比元代变大,上下颚较长,下颚比下颚长而高高突起,有张口和闭口之分,张口的伸舌,闭嘴的上唇似如意状,鼻的两侧有对称的长马头,下颚多有两束或三束的疏须,头毛是一束束的疏毛,前期较少后期的发多。
发曲而向上冲,有怒发冲冠之势,显得很有神威。
龙爪有三、四、五趾之分,趾甲成三角形,略微内弯,显得锋利刚劲。
人们称明代的龙爪为鹰爪。
这时的龙纹,周围衬托以海涛、缠枝花、火焰、朵云等。
这时的朵云与元代完全不一样。
元代的是一头一尾,而永宣时是一头三尾或四尾;元代的云尾显得瘦而长,永宣时的云尾显得肥而短。
到明代中期,即成化、弘治、正德时期,龙纹又有所不同。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闭嘴的龙首呈扁长方形,上唇鼻处凸起,呈如意状,鼻端和眼眉有对称毛上竖着,头毛束成疏发或成蓬状,也向上冲,几乎和首垂直成90度,下唇须三条一束向前上冲,两眼并列,圆睁平视。
龙爪五趾紧靠成风车状。
身上的鳞片,早期绘工精细后期简单粗糙。
成化、弘治、正德时的龙纹,多为游龙,已失去前朝张牙舞爪、凶猛威武、叱咤风云的雄姿,而表现出一副性情温顺的神态。
其时龙纹的周围,往往衬托着缠枝莲花、折枝莲、海涛纹、凤凰纹、朵云纹等。
朵云纹和前期明显不同,有一头一尾、二尾、三尾、四尾之别,尾中往往又突出一小块,变得尾中有节,不像元代时仅一条细长曲尾或头大尾特别细长。
明代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时期,龙纹形式多样,以游龙为多。
这时龙纹的特征是:龙的头部略圆,比前朝显细,鬃毛成蓬,毛有向上冲或向后斜上冲之势。
下颚较长,特别是上颚端肌肉发达,高高突起,呈如意状,形如猪嘴,所以人称“猪嘴龙”。
鼻翼的两侧长出对称的长须,向上冲或向前冲。
两眼并列,圆睁视前,眉毛绘成锯齿状或是并列对称成束,像匕首状前冲。
张口龙往往伸舌,舌短直成匕首状,有的舌端微上弯,龙爪五趾,像前朝绘成“风车状”,往往是形似而无力。
晚明的龙纹,正如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衰退一样,显得苍老无力。
从崇祯五彩龙纹盘中可以看出,崇祯时的龙纹脸瘦尖,长胡须,蓬头散发,爪似蟹爪,头肚凹腰,恰似一条垂死的老龙,所以说龙纹的艺术表现也是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反映。
六、清代的龙纹入清以后龙纹形象远离不开明末的遗风,例如,顺治云龙纹花瓶,龙为张牙舞爪,头细圆,上下颚长,上颚突起,如意状鼻,鼻翼两侧对称的长须向前起舞,头毛成蓬向上竖。
但龙的食趾和拇趾不像明代龙爪紧紧相靠,而是距离较大,像鸡爪形状发展,故人们称清代的龙爪为“鸡爪”清初的康熙、雍正、乾隆,是封建社会“回光返照”的时期,龙纹以新的形象出现。
这时的龙首变化很大,过去长长的猪嘴收缩了,显得下颚比上颚长。
康熙时龙口形略带圆,雍正时则显方形。
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
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
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
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雍正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明代龙头毛是成束的疏毛,呈向上或向后斜上冲势;这时的头毛细密成蓬,为了绘成老龙形,下颚都有细密鬃须。
龙的眼睛,康熙时略长形,雍乾后则显圆。
龙的爪,已不似明代鹰爪,五趾相靠成风车状。
其时的龙爪,拇趾与食趾相距较大,趾甲显得细小,没有元明时的三角形那种锋利感。
所以清代龙爪给人以有形无力之感。
这时所绘的衬托云纹,其朵云的尾云不大清楚,呈长长的块状,或在尾中长出几大块,一头三尾的,给人印象是两条尾成了两翼,或把几个朵云画在一起,成一枝灵芝状。
艺术造型比前朝差矣。
清末的龙纹,其精神大不如前的威武、健壮了,显得腰硬,老态龙钟,四肢无力。
以前的龙盘曲程度大,有三波九折之美,而清末时盘曲少了,故腰体有硬直之感,体上的鳞片也不像前朝的一片一片绘上去,而是绘成网状,再在其中加上小点。
有的更粗糙得只绘网纹不加小点。
龙爪也不像前朝的有骨有肉、骨节清楚,此时的龙爪仅是直直的向左右伸出,没有动的美感。
清末龙纹喜欢衬以火宝珠、火焰纹、朵云、花卉等。
朵云也由过去的一头几尾变成二头一尾、三头一尾;或在尾中长一头、二头。
纹饰从设计到描绘都显得简单粗糙,工艺大不如前。
充满智慧的古人把他们对龙的这种信仰用各种形式来体现,无论是在古建筑、玉器、青铜、陶瓷、家具还是绘画等古器物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大量龙的形象。
了解龙纹的演变,对正确判断历代陶瓷器物年代将会有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