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 生态系统的功能选择题单元测试 中图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2013年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步训练中图版必修31.(2011·高考某某卷)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得到的能量必然大于消费者得到的B.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对所有捕食者都必然是有利的C.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大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其体型必然越小解析:选A。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是单向流动、逐渐递减的,某一营养级的能量约是其上一营养级的10%~20%;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但并非对所有捕食者都有利;生态系统中的营养级与生物的体型大小没有必然联系。
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的图解,若一种生物摄食两种前一营养级的生物,且它们被摄食的生物量相等,则猫头鹰体重增加1 kg,至少需要消耗A( )A.100 kgB.312.5 kgC.25 kgD.15 kg解析:选A。
猫头鹰体重增加1 kg,至少需要消耗B、D各1÷20%÷2=2.5 kg,2.5 kg B至少需要消耗A、C各2.5 kg÷20%÷2=6.25 kg,2.5 kg D至少需要消耗C为2.5 kg÷20%=12.5 kg,而(12.5+6.25)kg C 至少需要消耗A为18.75 kg÷20%=93.75 kg,则猫头鹰体重增加1 kg,至少需要消耗A为6.25 kg+93.75 kg=100 kg。
3.(2011·高考某某卷)下表选项中,甲、乙、丙三者关系能用右图表示的是( )解析:选A。
依据题干中提供的信息逐项分析:若甲为消费者,其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释放到CO2库,CO2库中的CO2又可以通过生产者(丙)的光合作用固定到有机物中,消费者通过摄食,碳元素又可进入消费者,故A正确;若甲为血浆,根据题意中的箭头指向分析乙不可能为淋巴,故B错;若图表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向,分解者(丙)中的能量不可能被消费者(乙)利用,故C错;若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乙应该为垂体,丙为甲状腺,故D错。
2.3.1 生态系统的结构同步测试中图版必修三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物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产者中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自养型B.消费者全是异养型真核生物C.分解者只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D.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紧密联系,消费者可有可无解析:A项正确,生产者大多数是光能自养型的真核生物——绿色植物,但也有化能自养型的原核生物——硝化细菌等。
B项错误,消费者的确都是异养型,但并不都是真核生物,比如根瘤菌,它以活的生物体(豆科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为食,属于消费者,但它是原核生物。
C项错误,分解者除了有腐生细菌和真菌外,还有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D项错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并没有紧密的关系,消费者是可有可无的。
答案:A2.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 m~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
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在-200 m~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解析: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A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是水平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
答案:C3.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溞下降D.乌鱼上升解析:生产者相对稳定,大量捕捞花鲢后,水溞总重量会上升,乌鱼食物来源主要为白鲢,故会大量捕食白鲢,白鲢总重量下降。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3分共计24分)1.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生态位的重叠和分化状况与种间竞争、种内斗争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B. 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C. 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不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D. 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答案】C【解析】解 A.种间竞争会促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分化 A正确B.种内斗争的加剧会使不同物种的生态位重叠增加 B正确C.各物种生态位的分化有利于群落稳定性与多样性的维持 C错误D.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分开的则会有未被利用的资源 D正确故选 C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处理好人口增长和环境、资源的关系下列与我国人口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目前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高B. 优生优育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C. 我国人口基数过大使每年新增人口的规模大D. 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左右所以我国人口的K值为15亿【答案】D【解析】A、目前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不高“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会提高我国人口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 A正确B、优生优育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重要措施 B正确C、“全面二胎”政策实施后使我国人口基数进一步增大导致每年新增人口的规模增大 CD、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左右然后才有可能下降 K值为环境的最大承载量 15亿是人为控制的最大值并不是K值 D错误3.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A. 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B. 可采用样方法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C. 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滴加培养液然后放置盖玻片D. 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当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可先将培养液稀释后再计数【答案】D【解析】解 A.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所以不能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A错误B.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对一支试管中的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 B错误C.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C错误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当酵母菌数量过多时可先将培养液稀释后再计数 D正确故选 D4.下列防止“白色污染”的方法中不可取的是()①焚烧②深埋③回收再利用④开发能降解环保型替代产品A. ①②B. ③④C. ②④D. ①③【答案】A【解析】解废弃的塑料制品乱抛乱扔引起“白色污染”①焚烧会产生许多有毒气体不利于环境保护①符合题意②深埋难以降解污染土壤不利于环境保护②符合题意③回收再利用能提高塑料制品的利用率③不符合题意④开发能降解的环保型替代产品可减少“白色污染”的产生有利于保护环境⑤不符合题意故选 A5.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大小有关的主要因素是()A. 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B. 生态系统的成分C. 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D. 生态系统的地理位置【答案】B【解析】答 A.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无关 A 错误B.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而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B正确C.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与生态系统的气候环境无关 C错误;D.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地理位置无关只与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有关 D故选 B6.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群落的丰富度是指该群落内的物种数目B. 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C. 生物群落内的不同种群之间只有竞争关系D. 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答案】C【解析】解 A.群落的丰富度是指该群落内的物种数目 A正确B.生物群落具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正确C.生物群落内的不同种群之间有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关系 C错误D.生物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D正确故选 C7.下列有关“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利用记名计算法或目测估计法对土壤动物进行采集、调查B. 取样器取样的时间可能会影响土样中生物的种类数C.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用冷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D. 物种丰富度属于种群的数量特征【答案】B【解析】解 A.土壤小动物的采集常用取样器取样法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的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A错误B.土壤中不同生物的活动时间段不同取样器取样的时间可能会影响土样中生物的种类数 B正确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用热光源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 C错误D.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的特征 D错误故选 B8.“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环境治理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将是时代的主旋律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B. 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发展立体农业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C. 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对牲畜的环境容纳量没有影响D. “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美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B【解析】解 A.根据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可知能量不可反复利用 A错误B.运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发展立体农业可以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 B正确C.过度放牧导致草原生态系统退化牲畜的环境容纳量下降 C错误D.“绿水青山、鸟语花香”的美景体现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错误故选 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3分共计9分)9.(1)概念在群落中各个_________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9.(2)类型9.(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①形成原因在长期________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②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________的充分利用【答案】(1)生物种群【解析】略【答案】(2)分层, 光照强度, 食物, 镶嵌, 湿度和盐碱度, 自身生长特点【解析】略【答案】(3)①自然选择, ②自然资源【解析】略10.①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方面③免疫系统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构成④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________⑤内环境稳态是由________调节的【答案】输入, 传递, 散失, 转化, 抵抗力稳定性, 恢复力稳定性,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活性物质,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解析】⓪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②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方面③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构成④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固定的太阳能③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11.(1)N和P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了生物大分子________的合成11.(2)请用食物链的方式表达图1中藻类、浮游动物和银鱼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________ 鲢鱼、鳙鱼与银鱼的关系是________11.(3)藻类水华的发生通常被认为是N、P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请简述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 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11.(4)为了证明上述推测有人对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进行了调查据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该现象因为________11.(5)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________简单稳定性较差千岛湖水华现象警示我们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________措施【答案】核酸【解析】N和P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元素可以在植物细胞内共同参与生物大分子核酸等的合成【答案】藻类→浮游动物→银鱼, 竞争【解析】图1表示影响藻类数量变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所示箭头不是食物链的流动方向但是根据所指方向的抑制作用可以知道三者之间是捕食关系即藻类→浮游动物→银鱼而鲢鱼、鳙鱼与银鱼都捕食浮游动物则他们存在竞争关系【答案】①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有氧呼吸导致水中溶氧下降, ②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下降【解析】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中含氧量降低原因一是藻类大量增生由于藻类的呼吸作用(细胞呼吸)导致水体中含氧量明显下降另一原因是藻类大量死亡导致需氧型微生物的大量繁殖使水体含氧量进一步减少【答案】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解析】分析图2发现“水体富营养化”学说不能很好解释1998、1999年千岛湖水华发生的原因依据是总N和总P量不是最高值(总N和总P量低于之前若干年)【答案】营养结构, 控制捕捞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解析】由表1、图1、2综合分析湖中鲢、鳙主要捕食藻类由于渔业的过度捕捞以及银鱼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导致鲢鱼、鳙鱼数量及浮游动物数量下降使藻类数量增加最终导致了水华的发生(1)由于千岛湖是人工湖泊发育时间较短因此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简单稳定性较差要降低人工湖泊水华发生的频率可以采用控制捕捞量、增加鲢鱼、鳙鱼的投放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措施三、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12.(1)甲图的生物中含能量最少的是__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鲫鱼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2)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浮游动物和双翅目幼虫则黑鱼的产量将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________12.(3)甲图的食物网中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黑鱼能够根据鲫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说明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12.(4)乙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 对a、b两个生态系统施加相同强度的干扰若y_2\gt y_b ,则这两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为a_______b(填“\gt”“\lt”或“=”)对同一生态系统来说 x和y的关系为________(填“正相关”或“负相关”)【答案】(1)黑鱼, 三、四, 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及人工投喂的饲料中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之和【解析】解(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位于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所获能量最少所以黑鱼所含能量最少图中的食物网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浮游植物→摇蚊幼虫→鲫鱼→黑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鲫鱼→黑鱼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双翅目幼虫→鲫鱼→黑鱼其中鲫鱼分属于三、四两个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浮游植物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及人工投喂的饲料中的有机物中所含有的能量之和【答案】(2)增加, 下降【解析】(2)如果去除该生态系统中的双翅目幼虫则浮游动物与鲫鱼的产量增加最终黑鱼的产量将增大但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抵抗力的稳定性下降【答案】(3)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3)甲图的食物网中浮游植物为摇蚊幼虫提供可以采食及栖息的信息黑鱼能够根据鲫鱼量的信息控制繁殖这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4)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 lt, 正相关【解析】(4)乙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常范围在相同强度的干扰下 a生态系统的功能变化大于b 表明干扰对a生态系统的影响更大其抵抗力稳定性更低偏离正常范围越大恢复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即x和y呈正相关13.(1)据表分析随着放牧强度变化羊草与针茅的种群密度出现明显波动二者的变化关系呈________的特点推测引起此变化特点的原因是放牧强度的改变引起羊草与针茅之间的________能力发生改变13.(2)合理放牧后原牧场植被在一定时间内能得以恢复但过度放牧会导致牧场植被难以恢复这一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3)中度干扰假说认为一个生态系统处在中等程度干扰时其物种多样性最高据图分析该项研究结果能够支持中度干扰假说其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4)据图分析从草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考虑该典型草原合理放牧强度范围应为________单位· d/hm^2 /a 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答案】(1)交替消长(或此消彼长), 竞争【解析】解(1)据表分析随着放牧强度变化羊草与针茅的种群密度整体呈现交替消长的变化特点因优势植物羊草与针茅之间为竞争关系从放牧强度变化对种间关系的影响分析推测其原因是放牧强度的改变引起羊草与针茅之间的竞争能力有所改变【答案】(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解析】(2)合理放牧后原牧场植被在一定时间内能得以恢复但过度放牧会导致牧场植被难以恢复这一现象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答案】(3)牧场在中等放牧强度(GI340)下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解析】(3)中度干扰假说认为一个生态系统处在中等程度干扰时其物种多样性最高据图分析牧场在中等放牧强度(GI340)下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说明该项研究结果能够支持中度干扰假说【答案】(4)170~340, 在该放牧强度范围内,牧场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牧场生态效益最好【解析】(4)基于草原的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考虑据图分析放牧强度范围内牧场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均维持在较高水平牧场生态效益最好14.(1)池塘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________构成“藕一鱼”共养模式中莲藕为鱼类提供食物鱼类的粪便可以为莲藕生长提供肥料此时鱼类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同化的能量14.(2)如图表示该池塘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表示生态系统的相关成分则甲→乙过程碳主要以________形式流动甲、乙、丙、丁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________形式循环14.(3)有些游客会将一些废弃物和垃圾扔进池塘严重时会引起池塘生态系统的破坏原因是池塘生态系统的________是有一定限度的对于池塘周围的稻田农民也要除草、治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14.(4)研究某一鱼塘时发现其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由此可见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在食物链(网)中所处的________可能不同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对于池塘中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鱼类常用________法调查其种群密度【答案】(1)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一【解析】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由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构成“藕一鱼”共养模式中莲藕为鱼类提供食物则鱼类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答案】(2)含碳有机物, 二氧化碳【解析】(2)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则甲→乙过程碳主要以含碳有机物形式流动甲、乙、丙、丁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形式循环【答案】(3)自我调节能力, 调整能量流动方向【解析】(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会被破坏对池塘周围的稻田进行除草、治虫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答案】(4)营养级, 竞争、捕食, 标志重捕【解析】(4)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由此可见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在食物链(网)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该种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而浮游动物又滤食浮游藻类因此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的关系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15.(1)山顶和山脚种植了不同的果树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_(填“垂直”或“水平”)结构15.(2)如果鱼塘的环境条件不变经过捕捞后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会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5.(3)果林土壤有机物中的化学元素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4)若利用鱼塘中的水草、绿藻、螺蛳、鲫鱼、轮虫等生物制作一个小生态缸观察群落的演替自变量是________ 要维持较长时间注意事项①装置置于散射光下②生态缸必须透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水平【解析】解(1)山顶和山脚种植了不同的果树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2)不变【解析】(2)根据题意分析由于鱼塘的环境条件不变因此捕捞后的该种鱼的环境容纳量也不变【答案】(3)土壤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物质二氧化碳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盐等物质被根系吸收【解析】(3)果林土壤有机物中的化学元素进入植物体的途径是土壤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无机盐等物质二氧化碳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盐等物质被根系吸收【答案】(4)时间, 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同时便于观察【解析】(4)若利用鱼塘中的水草、绿藻、螺蛳、鲫鱼、轮虫等生物制作一个小生态缸观察群落的演替自变量是时间要维持较长时间注意事项①装置置于散射光下②生态缸必须透明原因是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提供能量同时便于观察。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必须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下列有关说法合理的是()A. 绿色出行、使用低耗能电器能减少生态足迹B.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少C. 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小D. 降低肉食比例可提高能量传递效率增大生态足迹【答案】A【解析】解 A.绿色出行、使用低耗能电器能减少生态足迹 A正确BC.生态足迹的值越大对资源的利用就越多产生的废物就越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BC错误D.降低肉食比例可提高能量利用率减少生态足迹能量传递效率不能提高 D错误故选 A2.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土壤中既有分解者也有生产者和消费者B. 土壤中微生物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土壤中微生物类群丰富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一般较高D. 土壤中微生物能将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供给绿色植物利用【答案】D【解析】解 A.土壤中的微生物主要是分解者但也有生产者(如自养型微生物硝化细菌等)和消费者(如寄生于土壤中其他生物上的的微生物) A正确B.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从而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正确C.土壤微生物类群丰富的生态系统其稳定性一般较高 C正确D.土壤中的微生物只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提供给绿色植物利用不能将有机物分解释放的能量供给绿色植物利用 D错误故选 D3.稻鳅共作就是在水稻田里放入泥鳅为主虾、黄鳝、蚯蚓等为辅的自组织模式形成“水稻护鳅鳅吃虫饵鳅粪肥田”的天然营养关系体现了一田多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B. 泥鳅、虾、黄鳝、蚯蚓等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C. “鳅粪肥田”实现了能量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多级利用D. 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答案】C【解析】解 A.水稻与杂草因争夺共同的生活资源和空间而存在竞争关系 A正确B.泥鳅、虾、黄鳝、蚯蚓等生物的存在促进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B正确C.“鳅粪肥田”实现了物质在该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利用 C错误D.该共作模式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同时也保护了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D正确故选 C4.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 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B. 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适当稀释后再计数C. 将培养液均匀滴入计数室后再盖上盖玻片D. 培养液加入计数室后应待酵母菌全部沉淀到计数室底部再镜检计数【答案】C【解析】解 A.吸取培养液前轻轻振荡培养瓶保证酵母菌分布均匀 A正确B.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便于计数要适当稀释培养液 B正确C.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 C错误D.酵母菌应全部沉淀到计数室底部后再计数不能在培养液加入计数室时立即计数避免细胞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酵母菌被遗漏 D正确故选 C5.从裸露的岩石上长出森林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正确的是()A. 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B. 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C. 草本阶段→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D. 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答案】A【解析】解裸露的岩石上先生长出地衣地衣能分泌地衣酸腐蚀岩石形成土壤为苔藓植物的生长创造条件接着是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最后是顶极群落森林阶段故选 A6.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A. AB. BC. CD. D【答案】A【解析】7.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B.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C. 火灾后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D.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答案】B【解析】解 A.自然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A正确B.能量不能循环利用 B错误C.火灾后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属于次生演替 C正确D.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D正确故选 B8.某山区的一些退耕地随着退耕年限增长优势物种由喜阳的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逐渐向耐阴的多年生草本转变有的地段可出现灌木林甚至森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退耕还林过程中发生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 退耕还林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C. 退耕还林使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性增加D. 森林能防风固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解析】解A.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退耕还林过程中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故属于次生演替 A正确B.退耕还林过程中群落的物种丰富度逐渐升高 B正确C.“退耕还林”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物种组成增加营养结构变得复杂 C正确D.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森林具有净化环境、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D错误故选 D9.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力争把我国人口控制在()A. 12.5亿之内B. 14亿之内C. 15.5亿之内D. 20亿【答案】C【解析】解人口的增长会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计划生育已被定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指出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总人口将不会超过15.5亿顺利实现人口零增长然后缓慢下降.故选 C.10.下列关于弃耕农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 该演变属于次生演替植株高度在优势物种的更替中起重要作用B. 在草地变树林的过程中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都不会发生改变C. 群落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不同植物种群生存斗争的结果D.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之一【答案】B【解析】解 A.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较高的植株在竞争中占优势获得更多的光照等资源成为优势物种 A正确B.在草地演变为树林的过程中阴生草本植物数量增多阳生草本植物数量急剧减少因此各种草本植物的基因库会发生改变 B错误C.草原群落中不同种群主要占据不同空间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长期生存斗争、自然选择的结果 C正确D.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很多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光照强度不同以及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等均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 D正确故选 B11.如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最大B. 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 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C.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c点之后D. 图中阴影部分可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时淘汰的个体数量【答案】D【解析】解 A.到达e点后种群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故增长率为0 A错误B.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 则该种群的K值为200 B错误C.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b点之后 C 错误D.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 D正确故选 D12.群居动物中有一种警报系统只要有一个动物发现捕猎者它一发出警报就可引起全群反应有人将一只饥饿的苍鹰放出使之向鸽群袭击观测鸽的种群数量与报警距离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自然界中鸽和苍鹰一定属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B. 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物理信息C. 鸽种群密度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多D. 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互利共生关系【答案】B【解析】解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鸽子的种群数量因变量是报警的平均距离图中显示随着鸽子种群数量的增加报警的平均距离也不断增加A.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鸽子可能处于第二营养级或第三营养级苍鹰可能属于第三营养级或第四营养级等 A错误B.鸽对苍鹰的大声鸣叫属于物理信息的传递 B正确C.鸽种群密度越大报警的平均距离越大反应越快被苍鹰捕杀的机会越少 C错误D.鸽通过报警使同伴逃跑或群起抵抗属于种内互助 D错误故选 B1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大的是()A.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B. 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C. 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D. 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不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答案】C【解析】解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液体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酵母菌分布不均匀则实验所得数值偏小 A错误B.土壤小动物具有趋湿、趋黑、避高温的特性所以可以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并且打开电灯没有打开电灯会导致所得数值偏小 B错误C.若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偏小最终导致实验所得到数值比实际数值大 C正确D.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对于边界线上的个体要计相邻两条边及夹角中的数目若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这样会使计算所得数值偏小 D错误故选 C14.下列有关“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说法错误的是()A. 土壤盐碱度不同使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B.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应取表层土进行采集、调查C. 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 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答案】B【解析】A、土壤盐碱度不同使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 A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应去除表层土后利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B错误C、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C正确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D正确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B. 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答案】D【解析】解 A.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可以来自无机环境也可以来自生物如动物的叫声A错误B.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也能通过物理形式传递信息如植物通过花的颜色、形状传递信息 B错误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既可以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也可以从高营养级向低营养级反馈 C错误D.信息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D正确故选 D16.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该食物网中有三条食物链人处于第二营养级B. 该生态系统的所有食物链中“水稻→人”构成的食物链使水稻中的能量更多流向了人C. 牛通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和牛粪便中的能量都属于牛同化的能量D. 如果一个人吃了一只鸭子那么储存在鸭子有机物中的能量有10%~20%流向了人【答案】B【解析】解 A.该食物网中有三条食物链水稻→人人处于第二或第三营养级 A错误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越短因此“水稻→人”构成的食物链使水稻中的能量更多流向了人 B正确C.粪便中的能量是上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牛粪便中的能量来自水稻的同化量 C错误D.生态系统的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 D错误故选 B17.如图为PPE怪圈它是指“人口增长—生活贫困—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它表明的关系是()A. 贫困、人口与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B. 贫困、人口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C. 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答案】B【解析】B.人口增长导致环境恶化人均占有资源减少这样又导致人们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使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导致人类更多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使环境进一步恶化由此可见贫困、环早境和人口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故选B18.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 j、k、i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 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B. 能量流动伴随着物质循环而循环C. 若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为农田生态系统则群落的演替方式是初生演替D. 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m 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为m×【答案】D【解析】19.某生态系统中的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 通过测定得到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_1、M_2、M_3和M_4 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 M_1一定不是a种群固定的太阳能总量B. 若M_1<5M_2 则生态系统稳态可能遭到破坏C. 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应比c个体的小D. 若M_2大量增加一般会导致M_1减少M_3增加【答案】C【解析】A、食物链的起点必定是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其余用于自身生长繁殖这部分能量才是可测量的有机物总量 A正确B、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前一营养级能量(物质)大于等于后一营养级能量的5倍才能满足后一营养级的能量需要所以若 M_1\le 5M_2 则生态系统稳态可能遭到破坏 B正确C、两营养级之间高营养级所含能量一定少于低营养级所含能量但两营养级间生物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量大小没有必然规律C错误D、一定时间内 M_2增加会导致 M_1减少 M_3着加 D正确故选C.20.三峡大坝建成后可能会对原有三峡上游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是()A. 使下游地区缺水B. 拦截大量泥沙降低下游洞庭湖、鄱阳湖的淤积速度C. 改变三峡地区原有食物链造成某些动物失去“家园”D. 上游河道变宽改善上游地区的航运条件【答案】C【解析】解 A、三峡大坝建成后不会使下游地区缺水 A错误B、三峡水库对减轻洞庭湖淤积压力延缓洞庭湖的消亡是有利的 B错误D、三峡大坝建成后改变三峡地区原有食物链造成某些动物失去“家园” C正确D、上游河道变宽改善上游地区的航运条件这是有利影响 D错误.故选 C.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21.(1)研究人员分别在w_1﹣w_5五个地点放网捕鱼并统计各种鱼类的数量该调查方法属于________法涠洲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的优势种是________21.(2)不同的鱼类分布在不同的水层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结构不同的鱼类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形成了群落的________性21.(3)线尾锥齿鲷和铅点东方鲀生态位是否完全一样?请说明原因________21.(4)研究人员发现由于人类的活动涠洲岛珊瑚礁海域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均显著减少要恢复该区域的鱼类资源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答案】样方, 线尾锥齿鲷【解析】【答案】垂直, 季节【解析】【答案】不一定可能食性不同【解析】【答案】定期休渔控制捕鱼网眼大小减少人类活动【解析】22.(1)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________关系此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________22.(2)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叮能造成的影响是________22.(3)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________22.(4)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将会发现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答案】竞争, 种内斗争、寄生、捕食【解析】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此关系可能是导致甲种群密度变化的重要因素而影响甲种群密度变化的其他生物因素可能还有种内斗争、寄生、捕食【答案】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解析】甲种群逐渐减少甚至可能灭绝的情况给该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会使以甲种群为食的其他生物也随之减少甚至灭绝【答案】缺乏有利变异【解析】甲种群植物可能灭绝的内在因素是缺乏有利变异【答案】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解析】若对此池塘进行长期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由于受空间、营养、敌害等影响乙种群增长模型的变化趋势是由“J”型增长变为“S”型增长23.(1)水体中的蓝藻和凤眼莲存在________关系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藻与凤眼莲的主要不同是蓝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2)分析图1可知蓝藻水华聚集后导致凤眼莲根区________ 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________ 造成根系发黑、发臭老根大量脱落23.(3)蓝藻水华聚集造成的环境变化对凤眼莲有不利影响但分析图2实验数据发现60g \cdot L^-1蓝藻组根系活力________________ 结合图1推测其原因是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________ 要证实上述推测需进一步培养凤眼莲若观察到有新根长出可证实上述推测23.(4)结合上述实验结果在利用风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______________ 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答案】(1)竞争, 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解析】解(1)水体中的蓝藻和凤眼莲存在竞争关系从细胞的结构特点来看蓝藻是原核生物凤眼莲是真核生物两者的主要不同是蓝藻无核膜包被的细胞核【答案】(2)溶解氧含量低, 有氧呼吸【解析】(2)分析图1可知当蓝藻大量聚集后水中根区溶氧量下降氧气含量下降会抑制凤眼莲根细胞的有氧呼吸【答案】(3)上升且高于对照组, 适应(或抗逆性)【解析】(3)分析图2可知 60g \cdot L^-1蓝藻组根系活力相对值上升且高于对照组结合图1 根区溶氧含量下降但凤眼莲本身对氧气仍有需求故推测凤眼莲对逆境产生了抗性(或适应)【答案】(4)蓝藻浓度过高【解析】(4)本实验探究了蓝藻暴发程度对凤眼莲治理效果的影响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知在利用凤眼莲治理水体富营养化时要尽量避免蓝藻浓度过高以充分发挥凤眼莲的生态净化功能24.(1)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 6.8\times 10^9kJ 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 1.3\times 10^8kJ 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_______kJ24.(2)若蛇取食鼠的比例由1/4调整到3/4 从理论上分析改变取食比例后蛇体重增加1kg 人能比原来多增重________kg(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24.(3)蟾蜍在繁殖季节雄性通过鸣叫来求偶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答案】(1)2.46times10^8【解析】解(1)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6.8\times 10^9 kJ 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3\times 10^8 kJ 则羊最多能获得的能量为(6.8\times 10^9\times 20\% -1.3\times 10^8) 则人最多能获得的能量为 (6.8\times 10^9\times20\% -1.3\times 10^8)\times 20\%=2.46\times 10^8kJ【答案】(2)2【解析】(2)根据题意改变取食前蛇体重每增加1kg需要消耗草的重量为\dfrac14\div20\% \div20\% +\dfrac34\div 20\% \div20\% \div 20\% =100 kg 改变取食后蛇体重每增加 1kg需要消耗草的重量为 \dfrac14\div 20\% \div 20\% \div 20\% +\dfrac34\div 20\% \div 20\% =50 kg 所以改变后可以节约(100−50)kg=50kg的草的能量可以流向人所以人可以增重50×20%×20%=2kg【答案】(3)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解析】(3)雄蛙通过叫声这种物理信息求偶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
2.3.1生态系统的结构同步测试中图版必修三一、选择题1.(2012新乡检测)下列关于生态因子对生物影响的说法错误的是()A .趋光性是农业害虫的共性B.温暖地区的阔叶林多,而寒冷地区的针叶林多C.水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陆生生物的生长和发育D.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具有综合性【解析】趋光性是昆虫的先天性行为,是对光刺激的最简单的定向反应,农业害虫并不都是昆虫,故A说法错误;选项B说的是温度对植物分布的影响;水是生物生长和发育不可缺少的非生物因子,C正确;生物生活在环境中时刻受多种生态因子的影响,只不过有的作用更突出些,故D正确。
【答案】A2.下图为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
其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和全球的分别是()北极海域热带湖泊全球分布A. 123B. 534C. 342D. 215【解析】读图分析北极海域是寒冷、高盐;热带湖泊是温暖、低盐;全球分布是盐浓度和温度范围较广。
本题考查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
北极要求耐低温,海域要求耐高盐度,热带要求耐高温,湖泊要求耐低盐度,全球分布必须既耐高温又耐低温,既耐高盐度又耐低盐度。
图中所示,1、4、5耐低盐度,2、3、5耐高盐,1、3、5耐高温,2、4、5耐低温。
【答案】D3. (2013信阳期末)下图可表示生命系统的哪一层次()阳光细歯A •种群B•群落C •生态系统D.生物圈【解析】图中有生产者(植物)、消费者(虫、鸟)、分解者(细菌)组成的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阳光),因此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答案】C4.(2012湘西高二联考)连接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两个重要环节是()A .生产者和非生物成分B.消费者和非生物成分C.生产者和消费者D.生产者和分解者【解析】解答此题重在理解生产者、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它们与无机环境的重要联系。
从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的作用考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进入生物群落;将动、植物的尸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则须依靠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第1课时同步测试2 中图版必修三一、选择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B.当狼把兔子肉同化为自身有机物时,能量便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C.当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时,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了生物群落D.当物质循环进行时,能量流动早已开始了答案:C2.下列有关新型农业生态系统的正确叙述是()A.该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B.该生态系统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建立该系统的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D.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家畜和蚯蚓答案:C3.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1和2包含着所有种群构成的群落B.3代表的一定是原核生物C.①代表光合作用,②代表呼吸作用D.4可以表示大气中的CO2解析: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存在双向联系,故得知:1为生产者,4为非生物成分。
那么2就是消费者,3是分解者。
答案:D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是要弄清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的关系。
4.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③过程代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B.图中A、B分别代表消费者和生产者C.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D.农业生产中的中耕松土可以增大⑤过程解析:从图可知,A为分解者,B为生产者,C为消费者。
③⑤⑧代表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④代表生产者的光合作用,⑦代表化石燃料的燃烧。
由于现代工业的发展,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的CO2到大气中,打破了大气中CO2的平衡,导致温室效应。
答案:C5.如右图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模式图,f为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成分,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若f表示的是CO2率,则该图解表示生物圈的碳循环,且(a、b、c、d、e)→f 过程都是存在的B.c的同化量越大,流向d和e的能量就越少C.图中的a生物一定是自养生物,b、c、d、e一定是异养生物D.图中的b不一定是原核生物答案:B6.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CO2只能通过光合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B.有机物中的碳只有通过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C.该生态系统中食物网可表示为D.E每增加1 kg的体重,至少需要25 kg的A解析:A选项错误:CO2可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B选项错误:有机物中的碳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返回无机环境,也可通过燃烧进入大气中。
2019-2019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三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步测试一、单项选择题1.藏羚羊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 ,生活在青藏高原 ,以青草为食.有关其体内能量来源与去路的表达 ,正确的选项是〔〕A. 藏羚羊吃草后 ,同化了草中的所有能量B. 藏羚羊同化的能量全部以热能形式散失C. 藏羚羊同化的能量全部用于自身的生长和发育D. 藏羚羊吃草后 ,同化的能量不包括粪便中的能量2.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 ,兔经过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 ,其去向不应该包括〔〕A. 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B. 通过兔的呼吸释放的能量C. 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 流入狐体内的能量3.外来物种薇甘菊往往用自己的身体织成一张大网 ,罩住其他植物 ,被其覆盖的植物或者被绞杀、重压致死 ,或者因缺少阳光、水分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而田野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 ,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下表为薇甘菊长期入侵某生态系统 ,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据表分析 ,不正确的选项是〔〕未被侵入时期轻微入侵时期重度入侵时期植物种类〔种〕15012169碳储量〔吨/公顷〕植被56.250.943.5凋落物 2.0 3.5 5.4土壤161.9143.2117.7A. 由于薇甘菊是生产者 ,它的入侵会使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B. 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存在寄生关系 ,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C. 菟丝子虽属于植物 ,但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型D. 引入田野菟丝子之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降低4.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以下相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丁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B. 乙1→乙2→…构成了一条食物链C. 碳元素在甲、丁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D. 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5.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性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能量流动的情况 ,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工程被鳞翅目幼虫吃掉的植物鳞翅目幼虫粪便含有的能量鳞翅目幼虫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鳞翅目幼虫生长的能量能量〔J〕419209.5146.662.9A. 从植物流入鳞翅目幼虫的能量是419JB. 食物中的能量有约15%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C. 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局部以呼吸作用中热能的形式散失 ,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循环的D. 鳞翅目幼虫摄入419 J的能量 ,第一营养级至少需同化1047.5 J的能量6.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表达 ,正确的选项是〔〕A. 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 ,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B. 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C.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D.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A. 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 B. 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C.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D. 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8.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根本功能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B.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 ,未利用的能量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提高能量利用率D. 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 ,而且都是双向的9.以下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表达 ,错误的选项是〔〕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根底的经济模式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 ,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 ,减少环境污染10.以下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 ,错误的选项是( )A. 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B. 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C. 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O2形式存在D.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的11.在一定时间内 ,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a ,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为b ,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 ,错误的说法是〔〕A. a为生产者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B. 消费者食物中所含有的总能量为bC. 分解者的能量可来自于生产者和消费者D. a>b+c12.某湖泊由于富营养化而出现藻类大量繁殖的水华现象 ,假设想控制藻类过度繁殖 ,环保的处理方法是A. 向水体通O2B. 向水体通CO2C. 喷洒化学杀藻剂D. 投放滤食藻类的鱼二、填空题13.图1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单位:J/cm2•a〕 ,图2是该生态系统人工放养某种鱼后相关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请分析答复:〔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________ .图1中A代表________ .〔2〕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 ,随营养级的升高 ,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 ,原因是________ .植食性动物从图1中的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 J/cm2a.〔3〕由于某种因素 ,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 ,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 ,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 该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4〕图2中 ,AB段的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C点后 ,该种群死亡率明显增加 ,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5〕该种群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 ,请根据图2所示在右面坐标系中绘出该鱼种群数量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3〕〔标出B、D对应的数值〕________ .14.图甲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⑥代表相应的生理或生产活动过程.图乙表示能量流经D的过程.结合图示答复以下相关问题.〔1〕甲图所示的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 〔用A~D序号作答〕 ,中耕松土主要是改善了图中________ 阶段〔用①~⑥序号作答〕.〔2〕碳在甲图中的A、D、C之间主要以________ 形式进行转移.〔3〕据相关资料介绍 ,甲图所示生态系统二十多年前曾遭遇火灾 ,现在已根本恢复 ,这表达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稳定性.〔4〕甲图所示生态系统中 ,狼和兔的行为活动可被对方感知 ,以利于捕食和反捕食 ,这表达出信息能________ ,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经多代的相互选择后 ,反响敏捷的兔和跑得快的狼得以生存 ,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分析 ,这说明不同物种之间存在________〔5〕乙图中 ,a表示摄入量 ,b表示同化量.那么 ,d、e依次表示________ 、________15.农田中除去杂草是为了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 ,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 的局部.三、综合题16.某生态系统中 ,除分解者外 ,仅有A、B、C、D、E五个种群 ,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 ,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的单位相同〕.种群A B C D E能量3.5612.8010.300.48226.50请答复以下问题:〔1〕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2〕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________ ,B和C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表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3〕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存到小数点后1位〕.〔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________.〔5〕与森林生态系统比较 ,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填“高〞或“低〞〕.17.在很多淡水湖泊中 ,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 ,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图甲表示某湖泊中绿藻与蓝藻对N ,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 ,图乙表示该湖泊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 ,作为生态系统的淡水湖 ,其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________ .该湖泊风景优美 ,其旅游业兴旺 ,表达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2〕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 ,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_______很快消除污染 ,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其根底是________ .〔3〕湖泊中绿藻和蓝藻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其中鱼类由于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的不同分布于不同水层 ,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4〕从乙图来看 ,鲤鱼体长在4.2cm时 ,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鲤鱼、小虾、藻类 ,假设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4kJ ,那么最少需要藻类________kJ.〔5〕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 ,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 ,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 ,具体措施: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 ,应该选择较理想的藻类是________ , 理由________ .②现要投喂鲤鱼去除①中的藻类 ,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 ,理由是此时________ .答案解析局部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D【解析】【解答】解:A、藏羚羊吃草后 ,摄入了草的能量 ,它包括同化能和粪便能 ,A错误;B、藏羚羊同化的能量中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只是其同化能中的一局部 ,B错误;C、藏羚羊同化的能量中只有小局部用于自身的生长和发育 ,C错误;D、动物的摄入能=同化能+粪便能 ,藏羚羊吃草后 ,同化的能量不包括粪便中的能量 ,D正确应选:D.【分析】动物的摄入能=同化能+粪便能.各级消费者同化能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 ,流向分解者 ,用于自身是指、发育和繁殖.2.【答案】A【解析】【解答】解:A、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不属于兔经过同化作用获取的能量 ,属于草的同化量 ,A错误; B、兔同化的能量一局部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了 ,这局部能量是不能被生物群落内的生物再利用的 ,B正确;C、狐经过同化作用获取的能量=狐的摄入量﹣狐的粪便量 ,所以狐的粪便中的能量不是狐同化的能量 ,而属于它的上一营养级兔的能量 ,C正确;D、兔同化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呼吸消耗以外 ,还有一局部能量流向了下一营养级狐 ,D正确.应选:A.【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大体分为四个途径:a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分解;b被下一个营养级摄食〔或流向下一个营养级;c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或流向分解者〕;d未被该生态系统自身利用.由草、兔、狐3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草→兔→狐 ,兔同化的能量有多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呼吸消耗等.3.【答案】A【解析】【解答】解:A、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植物大量死亡 ,种类也迅速减少 ,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减少 ,A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 ,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故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 ,B正确;C、菟丝子是寄生性的植物 ,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型 ,C正确;D、薇甘菊入侵 ,导致植物种类数在减少 ,故植物的丰富度下降 ,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降低 ,由于薇甘菊的入侵 ,该生态系统破坏严重 ,很难恢复到原来状态 ,恢复力稳定性也下降 ,D正确.应选:A.【分析】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 ,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 ,植被中碳储存量在减少 ,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植物种类减少 ,说明丰富度在下降 ,但是种群密度无法说明下降还是上升;凋落物增加 ,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趋势 ,但是土壤中碳储存量减少 ,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4.【答案】D【解析】【解答】解:A、甲是生产者 ,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A错误; B、无法判断乙1→乙2→…构成了几条食物链 ,B错误;C、碳元素在甲、丁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 ,C错误;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 ,因此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 ,D正确.应选:D.【分析】分析题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太阳光能的输入可判断出丁是无机环境、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 ,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 ,其他箭头都指进来 ,因此丙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 ,即乙为消费者.5.【答案】A【解析】【解答】解:A、从植物流入鳞翅目幼虫的能量是419﹣209.5=209.5J ,A错误;B、食物中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的能量占62.9÷419=15% ,B正确;C、能量流动是不可能循环的 ,因为能量有一局部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了 ,C正确;D、鳞翅目幼虫摄入419 J的食物至少需要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419﹣209.5〕÷20%=1047.5J ,D正确.应选:A.【分析】在食物链中 ,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 ,而不能倒过来流动 ,所以说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是指从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 ,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的.6.【答案】B【解析】【解答】解: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 ,但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是不能循环的 ,A错误; B、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B正确;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除了太阳能 ,还有化学反响释放的化学能 ,C错误;D、防治稻田害虫 ,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 ,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局部 ,而不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错误.应选:B.【分析】1、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 ,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2、能量流动是指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 ,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 ,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7.【答案】C【解析】【解答】解: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属于能量的输入过程 ,A错误;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和散失过程 ,B错误;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 ,C正确;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还是能量的输入过程 ,D错误.应选:C.【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8.【答案】B【解析】【解答】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A项不符合题意;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 ,未利用的能量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直接关系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 ,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B项符合题意;研究能量流动 ,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 ,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提高能量利用率 ,C项不符合题意;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 ,而且往往是双向的 ,D项不符合题意。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第2课时同步测试中图版必修三一、选择题1.长期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生态瓶中只有一条食物链,共含有三个营养级。
若每个营养级每日每小时的耗氧量如图中曲线所示,则曲线a、b、c所反映的营养级依次是()A.第三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B.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C.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一营养级D.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解析:从图知,a的耗氧量在6~18时为负值,说明在此期间,a释放氧气,故a为生产者,属于第一营养级;b和c耗氧量恒定,都属于消费者,而b的耗氧量比c的耗氧量要高,说明b比c所处的营养级要低,故b属于第二营养级,c 属于第三营养级。
答案:D点拨:能产生氧气的一定是生产者,而营养级越低,生物量就越大,耗氧量就越大。
2.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同化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因细胞呼吸而散失,另一部分则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B.“乙1→乙2→……”中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C.丙中有自养型生物D.甲同化的总能量等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答案:A3.如图为某一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其中Ⅰ、Ⅱ、Ⅲ、Ⅳ分别代表不同的营养级,E1、E2代表能量的形式。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Ⅰ是初级消费者B.Ⅳ为分解者C.E1为太阳能,E2为热能D.能量可在食物链中循环利用解析:依题意可知,Ⅰ是生产者,Ⅱ是初级消费者,Ⅲ是次级消费者,Ⅳ是三级消费者,E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E2为各营养级的生物呼吸作用释放出的能量,应为热能。
答案:C4.如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①~④表示相关过程能量流动量。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最少C.图中②/①的比值代表草→兔的能量传递效率D.③和④分别属于草和兔同化量的一部分解析:图中①、②分别表示兔、狐摄入的总能量而不是它们同化的能量,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是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传递效率是某营养级生物同化的总能量除以上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而不是它们摄入能量之比,兔粪便中的能量是草同化的能量的一部分,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不一定最少。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步测试中图版必修三一、选择题1.(2013·漯河高二测试)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的传递效率10%指的是()A.下一营养级呼吸消耗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呼吸消耗能量的比例B.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例C.下一营养级摄入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比例D.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摄入能量的比例【解析】本题易错选C项,原因是不理解摄入量与同化量的区别与关系。
能量的传递效率10%指的是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占上一营养级同化能量的比例。
【答案】 B2.(2013·信阳高二期末)若牛的摄入量为100%,其中粪便量为36%,呼吸量为48%,则牛的同化量为()A.16%B.52%C.64% D.84%【解析】牛摄入的食物经消化后一部分被吸收了,即为同化量。
没有被吸收的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所以摄入量-排出量=同化量。
【答案】 C3.(2013·渭南高二测试)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则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的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大小)()【解析】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经生态系统各个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其传递效率大约为10%左右。
在一片树林中,树、昆虫、食虫鸟等共同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中,树制造的有机物是昆虫的食物来源,昆虫再被食虫鸟捕食,在树→昆虫→食虫鸟这条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是单向的,且逐级递减。
【答案】 C4.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一年内流经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A.a B.bC.c D.d【解析】根据各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可判断四个营养级的位置为:d→a→b→c,故b为次级消费者,即第三营养级为b。
【答案】 B5.(2012·汕头高二期末)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部分示意图,①②③④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A.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是单向的B.①表示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一般情况下,②为①的10%D.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解析】食物链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总是从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且传递效率为10%,即流向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是前一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的10%。
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测试题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分、空气、细菌等2.下图所示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
下列各项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此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有2个,是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若丙种群数量下降20%,辛种群不会发生明显变化C.在该食物网中辛占有3个营养级D.既存在竞争关系又存在捕食关系的只发生在丁和辛、丙和乙之间3.下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C.水蚤下降D.乌鱼上升4种群甲乙丙丁戊能量(107kJ·m-2) 2.5013.309.800.28220.00图①~④是根据该表数据做出的一些分析,其中与表中数据不相符合的是()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5.如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部分食物网简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图中所有生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②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③蛇处于两个不同的营养级④青蛙和蜘蛛的关系不只是捕食⑤该生态系统中青蛙和蜘蛛可利用的总能量大于蝗虫可利用的总能量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④⑤6.(2010·山东卷,6)以下表示动物利用食物的过程。
分析正确的是()A.恒温动物的④/③值一般高于变温动物B.哺乳动物的③/①值一般为10%~20%C.提高圈养动物生长量一般需提高③/②值D.食肉哺乳动物的③/②值一般低于食草哺乳动物7.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碳元素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8.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
2.3.2生态系统的功能第2课时同步测试中图版必修三基础过关知识点一物质循环的实例1.下图是地球上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的示意图。
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指出该图体现的生态系统功能是()A.能量流动B.物质循环C.信息传递D.物质更新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该图表示水的全球循环过程,能体现的是物质循环。
2.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①光合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燃烧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腾作用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⑤D.①⑤⑥答案 C解析非生物环境中的CO2绝大部分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的,还有很小的一部分则通过其他自养型生物的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3.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答案 A解析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的。
首先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合成有机物进入植物体内,再通过食物链(网)流到各级消费者体内,最后再流到分解者,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再释放到大气中,同时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也产生二氧化碳,直接回到大气中。
4.在生态系统中,对碳循环起决定作用的关键环节是()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动物的呼吸作用D.煤和石油的燃烧答案 B解析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而非生物环境中的CO2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转化为有机物,才能被消费者利用。
生产者和消费者中的有机物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的呼吸作用将碳回归到非生物环境中。
还必须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CO2,返回非生物环境。
因此选B。
5.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下列对该图的说明正确的是()A.这是碳元素的循环B.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C.图中缺少化石燃料的燃烧D.该物质循环只在某生态系统内进行答案 A解析此图为碳元素的循环,X代表C元素;图中B是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范围内进行的;煤和石油属于化石燃料。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8小题每题3分共计24分)1.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两个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会因生存环境相同可能出现重叠B. 物种的生态位受温度、食物、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C. 两个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可减少竞争D. 生态位、种间关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属于群落的研究范围【答案】D【解析】解 A.根据题中生态位的含义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两个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会因生存环境相同可能出现重叠 A正确B.生物的生态位受温度、食物、湿度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 B正确C.两个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所需的资源重合几率较大故当二者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可减少竞争的机会 C正确D.生态位、种间关系属于群落的研究范围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属于生态系统的研究范围 D错误故选 D2.“单独二胎”是根据我国人口状况所制定的一项调整性政策该政策的实施有利于()A. 降低出生率B. 调整年龄结构C. 降低人口密度D. 改变性别比例【答案】B【解析】解A.“单独二胎”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 A错B.“单独二胎”实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年龄结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 B正确C.“单独二胎”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增大人口密度 C错误D.“单独二胎”实施后能增加出生率但不会变性别比例 D错误.故选 B3.如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流程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碳循环过程中碳的循环流动在A到B阶段的存在形式为无机物B. 在自然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C. 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相同且都在10%~20%之间D. D表示大气中的\ CO_2库从一年的\ CO_2含量来看夏季高于冬季【答案】B【解析】解 A.据图可知 A为生产者 B和C为消费者 E为分解者 D为 CO_2库碳循环过程中碳的循环流动在A到B阶段是有机物形式 A错误B.在自然演替过程中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呼吸消耗的有机物量 B 正确C.不同生物的同化能力不同 A到B的能量传递效率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不一定相同两个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一般在10%~20%之间 C错误D.大气中的 CO_2库从一年的含量来看夏季低于冬季因为夏季生产者光合作用比较强D错误故选 B4.呼伦贝尔草原上生长着多种杂草和以杂草为食的食草动物以及小型食肉动物各种生物数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关于该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 各种杂草固定的能量只能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C. 草原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D. 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是分解者【答案】B【解析】解 A.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A 正确B.生产者固定的能量首先是被自身利用积累的能量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被消费者、分解者利用 B错误C.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 C正确D.蜣螂是分解者属于动物而不是微生物硝化细菌属于微生物而不是分解者 D正确故选 B5.“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时提出的科学论断下列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 减少\ CO_2排放与大力植树种草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B. 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两大措施C. 减少汽车使用和开垦荒山造田均是减少雾霾的有效途径D. 我国海洋实行伏季休渔是践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重要举措【答案】C【解析】解 A.我国一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减少 CO_2排放另一方面大力植树种草提高森林覆盖率这在吸收和固定 CO_2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缓解温室效应 A正确B.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可以概括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 B正确C.减少汽车使用和提高绿化面积均是减少雾霾的有效途径 C错误D.我国海洋实行伏季休渔是践行可持续利用资源的重要举措 D正确故选 C6.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是()A. 稻田里的水稻和鲤鱼B. 玉米田里的玉米和菟丝子。
2023-2024学年中图版高中生物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非生物成分B. 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C. 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D. 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答案】B【解析】解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 A正确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有能量输入和散失 B错误C.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正确D.生态系统的稳态主要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方式进行的 D正确故选 B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没有能量的输入生态系统就无法正常运转B. 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出什物群洛C. 信息素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D. 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系统【答案】D【解析】解 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 A正确B.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B正确C.信息素可以在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传递信息 C正确D.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生态系统一定程度上受人工控制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它很快就会退化 D错误故选 D3.某地火山爆发后形成的裸岩先后经历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该演替为次生演替B. 地衣苔藓阶段的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C. 演替过程中对光能的利用效率保持不变D. 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群落结构逐渐复杂【答案】D【解析】解 A.因为该演替是从裸岩上进行的演替因此属于初生演替 A错误B.地衣苔藓阶段的群落也有分层现象只是没有其他阶段的明显而已 B错误C.演替过程中随着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对光能的利用率也越来越大直到顶极群落时才保持稳定 C错误D.由地衣苔藓阶段到森林阶段物种丰富度是逐渐增大的所以群落结构是逐渐复杂的 D 正确故选 D4.下列实例不是对生态系统功能进行描述的是()A. 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 \ CO_2 的形式进出生物群落B. 花生地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C. 春天草“返青”后为草食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D. 每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答案】B【解析】解 A.碳在生态系统中主要以 CO_2 的形式进出生物群落对应生态系统功能中的物质循环 A不符合题意B.花生地的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比较简单属于生态系统的结构不属于生态系统的功能B符合题意C.春天草“返青”后为草食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对应生态系统功能中的信息传递 C不符合题意D.每个营养级都有一部分能量流向分解者对应生态系统功能中的能量流动 D不符合题意故选 B5.下列群落中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是()A. 森林B. 草原C. 荒漠D. 苔原【答案】B【解析】森林以乔木为主草原以草本植物为主荒漠以沙漠为主苔原以地衣为主6.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B. 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C. 按蚊幼虫与藻类构成捕食关系D. 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答案】B【解析】A项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疟原虫是寄生者人是疟原虫的寄主 A项正确B项疟原虫与按蚊是寄生关系疟原虫是寄生者从按蚊体内获取营养按蚊是疟原虫的寄主 B项错误C项根据题意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为食因此按蚊幼虫与藻类构成捕食关系 C项正确D项鱼类可以捕食藻类二者是捕食关系鱼类和藻类共同生活在水体中有共同的生活空间因此也存在竞争关系 D项正确故选B7.下列生物之间竞争最激烈的是()A. 稻田里的水稻和鲤鱼B. 玉米田里的玉米和菟丝子C. 非洲草原上的鳄鱼和斑马D. 草原上的野生黄羊和野兔【答案】D【解析】解 A.稻田里的水稻和鲤鱼属于捕食关系 A错误B.玉米和菟丝子属于寄生关系 B错误C.非洲草原上的鳄鱼和斑马属于捕食关系鳄鱼属于捕食者斑马属于被捕食者 C错误D.草原上的野生黄羊和野兔属于竞争关系 D正确故选 D8.有关图示的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A. 图中有两条食物链B. 狐与鸟之间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C. 细菌占有第二、三、四、五营养级D. 该图表示生物群落狐为第三、四营养级【答案】A【解析】A、图中有两条食物链分别是草→兔→狐草→昆虫→鸟→狐 A正确B、狐与鸟之间只存在捕食关系 B错误C、细菌是分解者分解者不参与食物链的构成 C错误D、该图有阳光和二氧化碳等非生物成分它们与图示生物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D错误故选A.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B.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所以物质和能量都是循环往复的C. 有光照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是同时进行的D.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D【解析】解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学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往复循环 A错误B.能量流动具有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不能循环利用 B错误C.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同时进行的 C错误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实现物质循环 D正确故选 D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大气中CO_2浓度增加有利于碳反应固定CO_2B. 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C. 根据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推测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所获得兔的能量约为10%D. 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体内浓缩的有害物质含量最高【答案】A【解析】A、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_2浓度增加有利于碳反应固定CO_2 A正确B、各级消费者的存在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B错误C、能量传递效率是指一个营养级中的能量只有10%~20%被下一个营养级所利用不能以个体为单位来衡量D、由于富集作用 D错误11.如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 ce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b点之后C.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提高K值D. 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答案】A【解析】A、ce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说明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b点之后C、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提高K值D、阴影部分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量12.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⑦表示生理过程.下列有关该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 乙是该生态系统的基石B. ⑦过程中碳的传递形式是CO_2C. ①过程主要是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 丙中的多种生物之间只存在竞争关系【答案】D【解析】13.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操作错误的是()A. 吸取培养液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B. 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适当稀释后再计数C. 将培养液均匀滴入计数室后再盖上盖玻片D. 培养液加入计数室后应待酵母菌全部沉淀到计数室底部再镜检计数【答案】C【解析】解 A.吸取培养液前轻轻振荡培养瓶保证酵母菌分布均匀 A正确B.培养后期酵母菌数量较多为便于计数要适当稀释培养液 B正确C.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 C错误D.酵母菌应全部沉淀到计数室底部后再计数不能在培养液加入计数室时立即计数避免细胞在不同液层深度导致计数时酵母菌被遗漏 D正确故选 C14.下列生物实验操作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A. 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先滴加斐林试剂甲液后再加入斐林试剂乙液B. 在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先将底物与酶混合后再调节pHC. 在观察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先固定细胞形态后再解离D. 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先滴加培养液后再盖上盖玻片【答案】C【解析】 A 、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再加入含样品的试管中且需水浴加热 A错误B、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可将酶与底物调控到相同的PH后在混合 B错误C 、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中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rightarrow 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rightarrow 漂洗\rightarrow 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rightarrow 制片\rightarrow 观察 C正确D、用血球计数板统计酵母菌数量时应先盖上盖玻片后再滴加培养液 D错误15.如图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情况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群落的演替顺序就是生物进化的顺序B. b阶段存在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存在垂直结构C. 从演替的过程可以看出群落的演替就是指植物的演替D. b阶段和c阶段的群落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答案】D【解析】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其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生物进化的时间跨度极大环境变化异常剧烈而群落演替研究的是在当前的环境下群落组成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物种组成替代的过程所以不能依照生物群落演替的顺序来给生物进化过程中的物种进行先后排序 A错误B.群落演替的每一阶段均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错误C.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所有生物的演替而不是只指植物的演替 C错误D.在群落演替过程中草本阶段在动植物的共同作用下土壤有机物越来越丰富土壤的通气性也越来越好为灌木阶段群落的形成创造了适宜环境 D正确故选D16.如图是两个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总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生态系统分别是()A. \A 是热带草原 B是热带雨林B. \A 是热带雨林 B是温带雨林C. \A 是冻土苔原 B是热带雨林D. \A 是热带苔原 B是温带草原【答案】C【解析】解土壤腐殖质总量与落叶量、微生物分解能力等因素有关热带雨林落叶量较大但热带雨林地区微生物分解能力强故土壤腐殖质总量少.寒带针叶林落叶较热带雨林少且微生物活动弱故土壤腐殖质总量多据图可知甲曲线腐殖质积累量逐年增多而乙曲线腐殖质积累量增加较少说明分解速度快故甲为冻土苔原乙为热带雨林.故选 C.17.冬虫夏草是昆虫和真菌的结合体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菌丝充满虫体成为菌核夏季菌核萌发长出具柄的子座似直立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A. 共生B. 竞争C. 寄生D. 捕食【答案】C【解析】解虫草属真菌侵入虫草幼虫体内后使虫体内部组织被破坏仅残留外皮而自身可在来年夏季萌发因此属于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有害的现象即寄生故选 C18. 某一生态系统中其中的一条食物链为“绿色植物→昆虫→小鸟→鹰” 若一只鹰增重2kg 则在此食物链中至少需要消耗绿色植物()A. 125kgB. 250kgC. 1000kgD. 2000kg【答案】B【解析】19.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两者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 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C. 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D. 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可以被植物再利用【答案】D【解析】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两者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A正确B、由于能量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因此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 B正确C、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C正确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产生的物质和可以被植物再利用但能量不能被植物再循环利用 D错误20.某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A是生产者 B是消费者B. 图中A、B、C指向D的箭头表示呼吸作用C. 碳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在A、B、C之间流动D. 碳循环过程中伴随着能量循环【答案】D【解析】二、解答题(本大题共计10小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21.(1)这个食物网包括________条食物链?21.(2)狮子在这个食物网中占据________营养级?狮子和野狗的种间关系________ 21.(3)图示食物网中未包含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21.(4)食物网中的一种生物减少其他的生物都减少这种生物是________ 若蛇的数量减少狮子和鼠的数量变化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答案】(1)5【解析】解(1)分析题图可知图中含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草→羚羊→狮子草→羚羊→野狗→狮子草→斑马→狮子草→斑马→野狗→狮子草→鼠→蛇→食蛇动物→狮子【答案】(2)第三、第四和第五, 捕食和竞争【解析】(2)根据(1)中的5条食物链可知狮子占据第三、第四和第五营养级狮子捕食野狗且狮子和野狗都可以羚羊为食因此两者属于捕食和竞争关系【答案】(3)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解析】(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除了生产者、消费者以外还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及分解者【答案】(4)草, 蛇的数量减少狮子可以更多的捕食野狗、斑马、羚羊狮子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蛇数量减少鼠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后趋于相对稳定【解析】(4)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在图示食物网中草减少其他生物都减少若蛇的数量减少狮子可以更多的捕食野狗、斑马、羚羊狮子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蛇数量减少鼠因缺少天敌一段时间内数量会增多但因食物等因素的影响鼠的数量又会减少最后趋于相对稳定22.(1)实施退耕还林后耕地逐渐成为灌丛和林地这属于________ 研究该地段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________ 研究发现该地段不同区域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区域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且呈镶嵌分布这种差异称为________22.(2)对于退耕年份不同的林地进行研究得到如下数据分析题表可知①________②________22.(3)在调查面积能代表森林群落类型最小面积的前提下科研人员采用________法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在取样的过程中要注意________ 同时发现植物间存在激烈的种间竞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1)群落的次生演替, 物种丰富度, 群落的水平结构【解析】(1)群落演替的过程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该群落演替发生的起点是耕地所以属于次生演替研究群落要研究物种的丰富度和群落的结构不同地段是水平结构上的差异而不是垂直结构【答案】(2)①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树种数量的增加、林木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 ②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数量增长比较快而50年~150年次生林群落树种数量增长的速率放缓【解析】(2)由表格看出①从撂荒7年到150年的近天然林中树种数量由22种达到了128种平均胸径和平均株高均呈上升趋势所以随着次生演替的进行次生林的恢复是向着树种数量的增加、林木不断生长的方向进行的②在次生演替的前50年内群落内树种数量增长为96-22=74 而50年~150年次生林群落树种数量的增长为128-96=32 后期增长比较慢【答案】(3)样方, 随机取样, 争夺资源和空间【解析】(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一般用样方法取样过程中要注意随机取样造成植物种间竞争激烈的原因是争夺资源和空间23.(1)图甲中水生昆虫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23.(2)通过调查发现该食物网中鸬鹚数量比裸鲤的少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23.(3)图乙中鸬鹚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填图中字母)中鸬鹚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用图中相应的字母和数学运算符号表示)23.(4)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原咸水湿地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繁殖季节青海湖中雌雄鸟上下翻飞互相追逐彼此通过飞翔来了解对方这就是鸟类中的“戏飞”求偶现象“戏飞”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中的________信息23.(5)研究者对某生态系统中三个营养级(含第一营养级)的能量分析单位 J/(hm^2•a)见表表中GP表示同化的能量 R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据表回答下列问题①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 该生态系统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②若镉、汞等重金属进入该生态系统则上表中________(填表中字母)所示营养级重金属含量最高原因是________【答案】三、四【解析】【答案】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鸬鹚比裸鲤所处营养级高流向鸬鹚的能量少【解析】【答案】b, c﹣d【解析】【答案】行为【解析】【答案】2.48×10^11J/(hm^2•a), 3.2%, B, 镉、汞等重金属沿食物链逐渐在生物体内聚集最终积累在食物链的顶端【解析】24.(1)建立生态农业可以将秸秆作饲料喂牲畜牲畜粪便进入沼气池发酵产生的沼气作燃料沼渣用来肥田沼渣肥田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功能牲畜粪便中的能量属于_____________(填“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或“第二营养级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24.(2)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___ 生态农业往往选择豆科植物和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进行轮作主要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农业控制害虫数量时往往通过喷施性引诱剂干扰昆虫交尾性引诱剂属于____________信息该实例说明___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24.(3)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进行恢复主要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理论在不同的阶段种植不同的植物并采用生态工程的办法使其恢复到正常状态【答案】(1)物质循环, 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解析】解(1)沼渣肥田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牲畜以秸秆为食牲畜粪便中的能量属于秸秆同化的能量是第一营养级的同化量【答案】(2)(互利)共生, 使豆科植物中根瘤菌所固定的氮肥得到合理利用减少对氮肥的施加, 化学, 种群繁衍【解析】(2)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的种间关系生态农业往往选择豆科植物和玉米小麦等农作物进行轮作主要目的是使豆科植物中根瘤菌所固定的氮肥得到合理利用减少对氮肥的施加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用性引诱剂杀灭害虫说明种群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答案】(3)群落演替【解析】(3)利用群落演替的理论在不同的阶段种植不同的植物并采用生态工程的办法使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草原和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到正常状态25.某松林受到新型松毛虫的危害引起松林成片死亡人们通过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从而有效控制虫害下图为该松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示意图单位:吨/ (公顷·年)(1)图中途径①是指________ 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是________ 研究表明新型松毛虫繁殖力很强在定条件下新型松毛虫短时间内可呈J型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虫初始种群数量为a只每天可增加b% 10 天后新型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为________(2)向松林引入灰喜鹊以控制新型松毛虫危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灰喜鵲捕食新型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新型松毛虫处同化的能量原因是________(3)碳在松林植破和无机环境中转移的同时往往伴随能量的转移那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答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8吨/公顷, \ ale left( 1+b% right) ^10, 生物防治, 灰喜鹊摄入的新型松毛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 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解析】(1)图中途径①是指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图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群落中的有机物图中的生产者的同化量为35.9 生产者的呼吸为12.1 生产者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2.4 生产者残枝落叶中的能量为10.6 因此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增加量为 35.9-12.4-2.40.6=10.8吨/公顷在一定条件下新型松毛虫短时间内可呈“!”型增长假设迁入某地的新型松毛虫初始种群数量为a只每天可增加 b\% 种群的数量为前一天的倍数 \lambda =1+b 10天后新型松毛虫的种群数量为 a\times \left( 1+b\% \right) ^10只(2)通过引入灰喜鹊来控制新型松毛虫的方法属于生物防治灰喜鹊捕食新型松毛虫摄入体内的能量大于灰喜鹊从新型松毛虫处同化的能量原因是灰喜鹊摄入的新型松毛虫未被完全消化吸收有一部分能量随粪便排出后被分解者利用(3)碳在松林植破和无机环境中转移的同时往往伴随能量的转移那么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的关系是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26.(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 蛙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 (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在相应的横线上)A.互利共生 B.寄生 C.捕食 D.腐生26.(2)当空气中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数量比空气干燥时要________ 26.(3)在干旱的气候下飞蝗发生量变化趋势是________ 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答案】(1)B, C【解析】(1)由题意可知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种群数量飞蝗与真菌的关系为寄生蛙与飞蝗的关系为捕食【答案】(2)多【解析】(2)由图示看出当雨量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在70%左右时飞蝗产卵量比空气干燥时要多【答案】(3)增多, 气候干旱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减少会使飞蝗的发生量增多【解析】(3)在气候干旱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天敌的数量会减少飞蝗的发生量变大27.(1)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________kJ.27.(2)从A到B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27.(3)欲使C增加3 kg 需A________kg.27.(4)如图2表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示意图则①图中A表示________ B表示________ 除了图中所示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还有一部分________.②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答案】1250【解析】解(1)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175+ 200+ 875= 1250 KJ【答案】16%【解析】(2)能量传递效率是指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占本营养级同化能量的百分比所以从A到B传递效率是\dfrac2001250\times 100\% = 16\% 从B到C的传递效率是\dfrac30200\times 100\% = 15\%【答案】125【解析】(3)C增加3 KJ 需要A的量是 3\div 15\% \div 16\% = 125 KJ【答案】初级消费者同化,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以热能形式散失,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解析】(4)图示为对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分析 A表示第二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 B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同化的能量除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还有相当一部分能量用于自身的呼吸消耗.由于一部分用于各级生物呼吸消耗一部分随遗体残骸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就会很少又由于能量只能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流动所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8.(1)沙地经过改造成为林场使生态系统的组分增多食物网变复杂使其________能力增强其中的土壤小动物由于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一般采用________进行采集、调查类群丰富度28.(2)林场在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________也有差别这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它们常呈________的特点群落的________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8.(3)生态学家不会以林场的一片森林生态系统为单位进行物质循环的研究试从物质循环特点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_______ 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是________ 物质循环离不开能量流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
2018-2019学年中图版生物必修三2.3.2生态系统的功能同步测试一、单选题1.藏羚羊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生活在青藏高原,以青草为食.有关其体内能量来源与去路的叙述,正确的是()A. 藏羚羊吃草后,同化了草中的所有能量B. 藏羚羊同化的能量全部以热能形式散失C. 藏羚羊同化的能量全部用于自身的生长和发育D. 藏羚羊吃草后,同化的能量不包括粪便中的能量2.在由草、兔、狐组成的一条食物链中,兔经过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应该包括()A. 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B. 通过兔的呼吸释放的能量C. 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 流入狐体内的能量3.外来物种薇甘菊往往用自己的身体织成一张大网,罩住其他植物,被其覆盖的植物或者被绞杀、重压致死,或者因缺少阳光、水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枯萎.而田野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下表为薇甘菊长期入侵某生态系统,随时间推移植物种类数及碳储量变化.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A. 由于薇甘菊是生产者,它的入侵会使该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增加B. 野菟丝子与薇甘菊之间存在寄生关系,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C. 菟丝子虽属于植物,但其代谢类型为异养型D. 引入田野菟丝子之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降低4.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中4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丁是生态系统的基石B. 乙1→乙2→…构成了一条食物链C. 碳元素在甲、丁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D. 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5.表是有机物从植物传递到植食性动物鳞翅目幼虫过程中能量流动的情况,根据表中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A. 从植物流入鳞翅目幼虫的能量是419JB. 食物中的能量有约15%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C. 鳞翅目幼虫从第一营养级获取的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作用中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不可循环的D. 鳞翅目幼虫摄入419 J的能量,第一营养级至少需同化1047.5 J的能量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 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促进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环B. 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C.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D. 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7.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A. 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B. 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C. 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D. 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8.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B. 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能量保证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 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D. 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都是双向的9.下列关于碳循环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A. 碳在食物链的各营养级之间是可以循环流动的B. 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形式与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形式不同C.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D. 应用“原料﹣产品﹣原料﹣产品”的生产模式,可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说法,错误的是()A. 各级消费者所利用的碳都直接或间接来自生产者B. 分解者在碳循环中起重要作用C. 碳在无机环境中仅以CO2形式存在D. 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是以CO2形式进行循环的11.在一定时间内,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为a,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为b,分解者获得的能量为c,错误的说法是()A. a为生产者固定在有机物中的能量B. 消费者食物中所含有的总能量为bC. 分解者的能量可来自于生产者和消费者D. a>b+c12.某湖泊由于富营养化而出现藻类大量繁殖的水华现象,若想控制藻类过度繁殖,环保的处理方法是A. 向水体通O2B. 向水体通CO2C. 喷洒化学杀藻剂D. 投放滤食藻类的鱼二、填空题13.图1表示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图解(单位:J/cm2•a),图2是该生态系统人工放养某种鱼后相关的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1)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指:________ .图1中A代表________ .(2)为保证各营养级都有较高的输出量,随营养级的升高,输入的有机物应增多,原因是________ .植食性动物从图1中的生产者同化的能量为________ J/cm2a.(3)由于某种因素,生产者短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水平,说明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该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的原因是________(4)图2中,AB段的种群年龄组成类型为________;C点后,该种群死亡率明显增加,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答出一点即可).(5)已知该种群鱼的环境容纳量为K,请根据图2所示在右面坐标系中绘出该鱼种群数量变化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图3)(标出B、D对应的数值)________ .14.图甲中A~D代表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⑥代表相应的生理或生产活动过程.图乙表示能量流经D的过程.结合图示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甲图所示的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 (用A~D序号作答),中耕松土主要是改善了图中________ 阶段(用①~⑥序号作答).(2)碳在甲图中的A、D、C之间主要以________ 形式进行转移.(3)据相关资料介绍,甲图所示生态系统二十多年前曾遭遇火灾,现在已基本恢复,这体现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 稳定性.(4)甲图所示生态系统中,狼和兔的行为活动可被对方感知,以利于捕食和反捕食,这体现出信息能________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经多代的相互选择后,反应敏捷的兔和跑得快的狼得以生存,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分析,这说明不同物种之间存在________(5)乙图中,a表示摄入量,b表示同化量.那么,d、e依次表示________ 、________15.农田中除去杂草是为了合理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________ 的部分.三、综合题16.某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A、B、C、D、E五个种群,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相邻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的单位相同).请回答下列问题:(1)该生态系统共有________条食物链.(2)该生态系统的基石是[________]________,B和C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表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3)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保留到小数点后1位).(4)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________.(5)与森林生态系统比较,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____(填“高”或“低”).17.在很多淡水湖泊中,绿藻和蓝藻等是鲤鱼及沼虾的食物来源,其中沼虾也是鲤鱼的食物.图甲表示某湖泊中绿藻与蓝藻对N,P的吸收量及pH>8时其体内藻毒素含量的差异,图乙表示该湖泊中不同体长鲤鱼的食性比例.(1)从物质循环的角度看,作为生态系统的淡水湖,其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是指________ .该湖泊风景优美,其旅游业发达,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价值.(2)当湖泊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________很快消除污染,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________ .(3)湖泊中绿藻和蓝藻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其中鱼类由于食物种类和栖息场所的不同分布于不同水层,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结构.(4)从乙图来看,鲤鱼体长在4.2cm时,假设该生态系统中存在鲤鱼、小虾、藻类,若鲤鱼获得的能量为24kJ,则最少需要藻类________kJ.(5)为了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治理水体污染,先培养藻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元素,再构建食物链快速去除藻类,具体措施:①治理磷元素富营养化的碱性水体,应该选择较理想的藻类是________ ,理由________ .②现要投喂鲤鱼去除①中的藻类,投喂鲤鱼的体长应该大于4.2cm,理由是此时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D【解析】【解答】解:A、藏羚羊吃草后,摄入了草的能量,它包括同化能和粪便能,A错误;B、藏羚羊同化的能量中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散失的只是其同化能中的一部分,B错误;C、藏羚羊同化的能量中只有小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和发育,C错误;D、动物的摄入能=同化能+粪便能,藏羚羊吃草后,同化的能量不包括粪便中的能量,D正确故选:D.【分析】动物的摄入能=同化能+粪便能.各级消费者同化能的去向包括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用于自身是指、发育和繁殖.2.【答案】A【解析】【解答】解:A、兔的粪便流入到分解者体内的能量不属于兔经过同化作用获取的能量,属于草的同化量,A错误;B、兔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到大气中去了,这部分能量是不能被生物群落内的生物再利用的,B正确;C、狐经过同化作用获取的能量=狐的摄入量﹣狐的粪便量,所以狐的粪便中的能量不是狐同化的能量,而属于它的上一营养级兔的能量,C正确;D、兔同化的能量除了被分解者利用、呼吸消耗以外,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下一营养级狐,D正确.故选:A.【分析】每个营养级能量的去向大体分为四个途径:a用于自身呼吸消耗分解;b被下一个营养级摄食(或流向下一个营养级;c遗体、残骸等被分解者分解(或流向分解者);d未被该生态系统自身利用.由草、兔、狐3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草→兔→狐,兔同化的能量有多个去向:流向下一营养级、分解者分解、呼吸消耗等.3.【答案】A【解析】【解答】解:A、由于薇甘菊入侵导致植物大量死亡,种类也迅速减少,因此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逐渐减少,A错误;B、根据题干信息:菟丝子的茎缠绕在薇甘菊植株上,茎上即可形成吸器吸收薇甘菊植株中的营养物质.故可利用田野菟丝子控制薇甘菊危害,B正确;C、菟丝子是寄生性的植物,其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型,C正确;D、薇甘菊入侵,导致植物种类数在减少,故植物的丰富度下降,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逐渐降低,由于薇甘菊的入侵,该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很难恢复到原来状态,恢复力稳定性也下降,D正确.故选:A.【分析】从表中数值可以看出,随着薇甘菊入侵程度加强,植被中碳储存量在减少,说明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在减少;植物种类减少,说明丰富度在下降,但是种群密度无法说明下降还是上升;凋落物增加,说明植物凋落程度有增大趋势,但是土壤中碳储存量减少,说明土壤中分解者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4.【答案】D【解析】【解答】解:A、甲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A错误;B、无法判断乙1→乙2→…构成了几条食物链,B错误;C、碳元素在甲、丁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C错误;D、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因此甲同化的总能量大于乙和丙的总能量之和,D正确.故选:D.【分析】分析题图: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及太阳光能的输入可判断出丁是无机环境、甲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丙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乙为消费者.5.【答案】A【解析】【解答】解:A、从植物流入鳞翅目幼虫的能量是419﹣209.5=209.5J,A错误;B、食物中用于幼虫自身的生长的能量占62.9÷419=15%,B正确;C、能量流动是不可能循环的,因为能量有一部分以呼吸热的形式散失了,C正确;D、鳞翅目幼虫摄入419 J的食物至少需要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419﹣209.5)÷20%=1047.5J,D正确.故选:A.【分析】在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而不能倒过来流动,所以说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是指从前一种生物所包含的能量只有10%~20%能够传给下一种生物,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能量流动是随物质循环而进行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6.【答案】B【解析】【解答】解:A、光合作用推动碳循环过程,但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是不能循环的,A错误;B、碳以CO2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B正确;C、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除了太阳能,还有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C错误;D、防治稻田害虫,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而不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错误.故选:B.【分析】1、物质循环指的是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性.2、能量流动是指是指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得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得物质能够不断的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不可分割.7.【答案】C【解析】【解答】解:A、太阳能被绿色植物固定的过程属于能量的输入过程,A错误;B、系统内生物体能量代谢的过程是能量的转化和散失过程,B错误;C、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C正确;D、能量从生物体进入环境的过程还是能量的输入过程,D错误.故选:C.【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过程.8.【答案】B【解析】【解答】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A项不符合题意;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中,未利用的能量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无直接关系,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项符合题意;研究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C项不符合题意;信息传递可以发生在生态系统各种成分之间,而且往往是双向的,D项不符合题意。
2021-2022年高中生物生态系统的结构选择题单元测试中图版必修3一、.选择题1.在草→兔→狐→狼这条食物链中,属于第一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的生物分别是()A.狼和兔B.免和狼C.草和狐D.草和兔2.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D.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及无机环境3.下列食物链中,正确的一项是()A.草→田鼠→兔→鹿 B.蝗虫→麻雀→ 鹰→狼C.虾→鱼→海豹→北极熊D.绿藻→虾→鱼→鳖4.下列哪组生物可和无机环境组成一个生态系统()A.水藻、鸟 B.大量的小鱼、大鱼 C.昆虫、小草、细菌 D.虾、水藻5.一种蝇的幼虫生活在牛的体表,以牛的皮肉为食,可致牛死,牛死后尸体为细菌所分解,在生态学上,下面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牛为生产者 B.蝇的幼虫为次级消费者C.细菌为消费者 D.牛和蝇幼虫的关系为互利共生6.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A.分解者都是异养需氧型生物B.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C.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D.人体内的寄生虫是厌氧型的消费者7.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的生物是()A.仅限于绿色植物 B.全部自养生物和部分异养生物C.仅限于自养生物 D.全部绿色植物、细菌和真菌8.以下是关于消费者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 B.消费者在食物网中可占有任何一个营养级C.几乎所有动物都是消费者 D.消费者都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9.分解者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成分,下列哪种生物不属于分解者()A.蚯蚓 B.草履虫 C.乳酸菌 D.酵母菌10.下列现象中哪一个最可能发生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A.当被捕食者数量减少时,捕食者数量增加B.当被捕食者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增加C.当捕食者数量增加时,被捕食者数量增加D.当被捕食者数量增加时,捕食者数量减少11.在某一生态系统内,蛇和猫头鹰捕食鼹鼠和田鼠,如果鹰在这一生态系统内出现,就要成为另一种捕食动物,这在短期内可能导致()A.猫头鹰群体的增大 B.猫头鹰的灭绝C.蛇群体的增大 D.鼠群体的减少12.关于营养级的叙述,错误的是()A.处于同一营养级别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B.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5个C.同一种动物可同时占几个营养级D.营养级是生态系统内能量流动分析的基础13.(多选题)从生态系统的结构角度看它是生产者,但从生物体的微观结构看,它没有核膜和多种细胞器的生物是()A.真菌 B.硝化细菌 C.绿藻 D.蓝藻三.非选择题1.如图是一个草原生态系统食物网简图,请分析下列问题:⑴在这个食物网中有_____条食物链。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功能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选择题
1.能量流经生态系统的各个营养级的特点是
A.逐级递减,单向的
B.逐级递增,单向的
C.逐级递减,循环的
D.逐级递增,循环的
2.在南极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为:浮游植物→小鱼→海豹→虎鲸。
按能量传递规律,若虎鲸靠吃海豹来增加1kg体重,至少消耗浮游植物的量为
A.1 kg
B.10 kg
C.125 kg
D.1000 kg
3.根据动物的同化作用发现,其98%用于呼吸消耗了,仅有2%用于生长和繁殖。
则它可能流向下一个营养级最多能量是
A.98%
B.10-20%
C.2%
D.2%×(10-20%)
4.肉类和鸡蛋的价格比粮食和蔬菜高,从生态的观点看,这是由于
A.动物饲养麻烦、花工多、投资大
B.动物性食物营养价值高
C.事物链延长,能量流失多,动物性食物成本高
D.植物栽培较容易
5.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四个营养级,分别以a、b、c、d表示。
一年内输入这四个营养级的能量值如下表: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所属的营养级是()
A.a
B.b
C.c
D.d
6.下列能够生物群落中流动的能量形式是
A.太阳辐射能
B.呼吸产生的能
量
C.动物产生的机械能
D.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7.关于生物的同化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入该营养级的总能量
B.食物消化后粪便中的能量
C.从上一营养级摄取的能量
D.从消化道吸后收合成有机物中的能量
8.自然界中,虎、狮、豹大型肉食动物的数量远远少于其它动物,起原因可解释为
A.个体大,不易找到栖身场所
B.繁殖能力比小型动物低
C.个体大、食量多食物不充足
D.营养级高,可利用的能量少
9.初级消费者体内的能量,其去路不包括下列哪项
A.用于自身的生命活动
B.被第二营养级的其它生物获得
C.通过呼吸作用消耗
D.被分解者分解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当狼吃掉一只兔子时,就获得了兔子的全部能量
B.当狼捕食兔子并经同化作用合成了自身的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级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时,能量就由非生物环境流入生物群落
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往复循环的
11.假如在一个与外界隔绝、没有食物的荒岛上,给你3只鸡(其中两只为母鸡)和20kg的玉米,理论上分析,如何利用它们能使你在荒岛上生存的时间更长?
A.先吃掉三只鸡,然后再吃玉米
B.先吃尽玉米,然后再吃鸡
C.交替食用玉米和鸡
D.用玉米喂养母鸡使之产蛋,吃之
12.一个池塘有生产者(浮游植物)、初级消费者(植食性鱼类)、次级消费者(肉食性鱼类)和分解者(微生物)。
其中生产者固定的全部能量为a,流入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的能量依次为b、c、d,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a﹦b+d
B.a﹥b+d
C.a﹤b+d
D.a﹤c+d
二.简答题
13.下图是某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定量分析图解。
图中A、B、C代表三个营养级,数字均为实际测得的能量数,单位为百万千焦。
已知该生态系统受到的太阳辐射为118872百万千焦,但其中118761百万千焦的能量未被利用。
请回答:
(1)请将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数填写在图中的方框内,这部分能量是所固定的太阳能。
(2)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 %,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转化效率为 %。
(3)次级消费者通过异化作用消耗的能量占其同化作用所得到能量的百分比是。
(4)由图可知,下个营养级不能得到上个营养级的全部能量,原因有:①各营养级生物体内的大量能量被;②其次是上个营养级的部分能量;③还有少数能量被利用。
14.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请分析回答:
(1)生态系统食物链交错联结成食物网的原因是。
(2)该食物网中,蛇和鼠的关系是,鼠和食草昆虫的关系是。
(3)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效率平均为10%,第一营养级的同化能量为a,则鹰最终获得的最大能量值是,要使鹰的数量很多,它应处于营养级。
(4)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图中未体现的成分是。
(5)若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情况,应从系统中开始。
若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124.74KJ,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271.7KJ,则能量从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
2.C ;
3.C ;
4.C ;
5.C ;
6.D ;
7.A ;
8.D ;
9.B ;10.C ;11.A ;12.B
二、非选择题
13.(1)111 生产者(2)13.5% 20% (3)60% (4)①呼吸作用消耗②未被下一个营养级利用③分解者
14.(1)多种生物在食物链中占有不同营养级(2)捕食竞争(3)0.04a 第三(4)非生物的物质、能量和分解者(5)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 1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