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应答与超敏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111.00 KB
- 文档页数:28
免疫名词解释1.免疫:是指机体识别自身和非己成分,排除抗原异物,从而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
2.(医学)免疫学(Immunology):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免疫应答发生的过程、机制和效应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一门学科。
3.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产生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参与生理性或病理性效应的过程。
4.抗原(Antigen, Ag):是指凡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5.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6.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7.半抗原(hapten):是指仅能与相应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特异性结合,而不能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物质,又称为不完全抗原。
8.载体(carrier):是指能够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与半抗原结合可成为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表位(epitope):是指抗原分子存在的能与TCR/BCR 或抗体Fab片段特异性结合的特殊化学基团,是免疫应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
10.抗原结合价(antigenic valence):是指抗原分子上能与抗体分子结合的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1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指需要在Th细胞的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一类抗原,多为蛋白质类的抗原。
1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h细胞辅助的一类抗原,多为非蛋白质类物质,可分为TI-1Ag和TI-2Ag两大类。
13.共同抗原表位(common epitope):是指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一、名词解释1 、抗原:是一类能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的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抗体: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B 细胞转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3 、免疫球蛋白:是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上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4 、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细胞识别抗原,自身的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物质,将抗原破坏、清除的全部过程5 、超敏反应:是指某抗原或半抗原再次进人致敏的机体,在体内引起特异性体液或细胞免疫反应,由此导致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6 、细菌:是一类具有细胞壁与核质的单细胞微生物。
细菌个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的细胞核,无完整的细胞器7 、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一般不能全部杀死非病原菌和芽胞。
8 、灭菌:是指杀死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非病原菌和芽胞。
9 、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没有细胞壁,能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10 、衣原体:是一类能通过除菌滤器、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并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二、填空题1 、抗原具有两个基本特性,即: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2 、抗体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内源性因素,外源性因素3 、自身抗原有三种类型:隐蔽自身抗原,修饰自身抗原,自身正常物质。
2 .细菌的基本形态可分为:球菌,杆菌,螺菌。
4 .细菌的基本结构从外向内分别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菌毛。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芽胞。
5 .临床上常以杀灭:芽孢作为灭菌是否彻底的指标。
6 .革兰染色的步骤分:结晶紫初染,碘液媒染,95 %酒精脱色,稀释复红复染四步。
7 .革兰染色阳性菌呈:紫色,阴性菌呈:红色。
8 、细菌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生长因子9 .高压蒸气灭菌的压力为103 .4kPa ,温度可达121 .3℃,维持时间是15 ~30min 。
免疫应答与超敏反应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第八、九章免疫应答和超敏反应【学习建议】第八章内容介绍了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免疫应答的类型、应答产生过程及其免疫效应。
也简单介绍了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第九章介绍了超敏反应的主要类型和常见临床疾病。
学习这两章应掌握 1.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包括超敏反应的概念和主要类型;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1)TD抗原诱导B细胞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抗体产生的规律。
(2)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和特点。
3.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熟悉临床常见的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及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以及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
【知识结构图】1.: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
2.: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的活化、增殖,分化为和浆细胞。
3.:效应T细胞产生的和浆细胞产生抗体介导的。
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一)(二)(三)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一)(二)四、超敏反应(一)(二)(三)(四)五、六、(一)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二)免疫细胞的负反馈调节【概念简释】1.:是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变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的生理过程。
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识别后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最终产生免疫效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或产生耐受()。
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正常免疫应答可保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异常免疫应答(自身免疫和)也可造成病理性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
2.:动物第一次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
其特征是:(1)产生应答的潜伏期相对较长。
(2)抗体效价低,维持时间短。
(3)以IgM类抗体为主,IgG出现较晚。
为低亲和力抗体。
3.:机体对曾经接触过的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
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
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
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
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
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
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
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
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
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
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8、半抗原(hapten):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名词解释【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免疫防御】对外来(异体)抗原物质的识别,排除。
免疫防御功能异常时可导致免疫缺陷或超敏反应。
【免疫自稳】即人体处理老化,损伤细胞的功能。
该功能异常时,可导致自身免疫病,如SLE,类风湿等。
【免疫监视】对突变细胞具监视功能。
免疫功能低下可导致肿瘤发生率增高,增殖速度及转移加快。
【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物质,并能与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半抗原】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
半抗原与载体结合后,可成为完全抗原。
【交叉反应】某些抗原不仅可以与其所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结合并相互作用,还可以与其它抗原所诱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发生反应。
【共同表位】不同抗原物质可能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抗原】含共同表位的不同抗原。
【佐剂】将其预先或与抗原一起注射给机体可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的类型的物质.作用机制:1.改变抗原的物理性状;2.刺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3.刺激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抗体】抗体是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可特异性结合抗原的蛋白质(免疫球蛋白)【丝裂原】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
丝裂原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的全部克隆,故可将丝裂原视为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和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和胸腺。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的免疫细胞定居、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指呼吸道、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淋巴组织。
参与局部免疫应答、口服耐受和分泌SIgA。
【淋巴细胞再循环】外周免疫器官、输出淋巴管、胸导管、上腔静脉、血液循环、在毛细血管后微静脉处穿越HEV、返回外周免疫器官。
名词解释1、免疫:是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对”非己”产生免疫应答加以清除,对“自己”产生免疫耐受的一种生理功能。
2、抗原:是一类能被T、B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和结合,促使T,B细胞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即效应T细胞和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3、共同抗原:具有共同抗原表位的不同抗原称共同抗原。
4、TD抗原:即胸腺依赖性抗原,需要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抗原的为TD抗原,也称T细胞依赖性抗原。
5、TI抗原:即胸腺非依赖性抗原,不需要胸腺辅助直接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的是TI抗原,又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
6、抗体:指机体的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7、Ig(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称为免疫球蛋白。
8、ADCC作用:IgG的Fab段与靶细胞(如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的细胞)上相应抗原结合后,其Fc段与具有杀伤作用的效应细胞(如NK细胞。
中性粒细胞)表面相应Fc受体结合,从而触发和增强效应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9、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性抗原表面,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性抗原发挥吞噬作用,此即调理作用。
10、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1、适应性免疫应答:是指T和B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并产生免疫效应的全过程。
12、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是指已被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发生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和(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
13、人工主动免疫:是运用经处理的抗原刺激物诱导机体产生免疫保护的方法。
14、人工被动免疫:是给机体输注特异性抗体或细胞因子等免疫效应物质,直接发挥免疫作用,多用于治疗或紧急预防。
15类毒素:是用细菌的外毒素经0.3%—0.4%的甲醛处理,失去毒性保留了免疫原性,接种后能诱导机体产生毒素。
《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重点总结重点知识第一章1、免疫系统的功能: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正常时防止病原微生物感染,异常时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缺陷(过低)。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异常时发生自身免疫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异常时细胞突变或持续感染。
2、中枢免疫器官包括:①胸腺: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黏膜淋巴组织。
脾脏是最大的免疫器官。
第二章1、抗原: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之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组织)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统称抗原。
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称为完全抗原,如细菌、细菌外毒素等。
只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称为半抗原。
2、抗原决定簇: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又称抗原表位。
3、抗原免疫途径以皮内最佳,皮下次之,腹腔注射和静脉注射效果差,口服易导致耐受。
免疫耐受静脉最明显。
4、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第三章1、免疫球蛋白:又称抗体,是B 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显示免疫功能。
2、互补决定区:V区有3个HVR(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位,由于这些高变区序列与抗原表位互补,故称~。
3、木瓜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两个相同的Fab和一个Fc. 胃蛋白酶水解IgG得到一个F(ab')2 和一个pFc'。
4、调理作用:IgG抗体的Fc段与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上的IgG Fc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5、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指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如NK细胞通过其表面表达的Fc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Fc段,直接杀伤靶细胞。
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1.免疫(immunity) :即通常所指免除疫病(传染病)及抵抗多种疾病的发生。
2.固有免疫应答(innate immune response):机体在遇到病原后,首先并迅速起防护作用的。
3.适应性免疫应答(adaptive immune response):是指体内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 1.抗原(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2.半抗原(hapten):仅具备抗原性而不具备免疫原性的物质3.抗原决定基(antigen determinant):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4.表位(epitope):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5.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ntigen,TD-Ag):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依赖于T 细胞辅助的抗原6.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TI-Ag):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时无需T细胞的辅助7.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ic antigen):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8.超抗原(superantigen,SAg):只需要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2%~20%T细胞克隆,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1.抗体(antibody) :是介导体液免疫的重要效应分子,是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糖蛋白。
2.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3.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mAb):仅能合成及分泌抗单一抗原表位的特异性抗体4.ADCC(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具有杀伤活性的细胞通过对其表面表达的受体识别结合于靶抗原上的抗体,直接杀伤靶抗原5.调理作用(opsonization):人体内抗体和细菌表面的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补体激活。
第八、九章免疫应答和超敏反应学习建议第八章内容介绍了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免疫应答的类型、应答产生过程及其免疫效应;也简单介绍了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第九章介绍了超敏反应的主要类型和常见临床疾病;学习这两章应掌握1.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包括超敏反应的概念和主要类型;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1TD抗原诱导B细胞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抗体产生的规律;2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和特点;3.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熟悉临床常见的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及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以及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知识结构图1.: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2.: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的活化、增殖,分化为和浆细胞; 3.:效应T细胞产生的和浆细胞产生抗体介导的;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一二三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一二四、超敏反应一二三四五、六、一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二免疫细胞的负反馈调节概念简释1.:是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变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的生理过程;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识别后的活化、增殖和分化、以及最终产生免疫效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或产生耐受;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正常免疫应答可保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异常免疫应答自身免疫和也可造成病理性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2.:动物第一次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其特征是:1产生应答的潜伏期相对较长;2抗体效价低,维持时间短;3以IgM类抗体为主,IgG出现较晚;为低亲和力抗体;3.:机体对曾经接触过的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其特征是:1产生应答的潜伏期明显缩短;2抗体效价高,维持时间长;3以IgM和IgG几乎同时产生,为高亲和力抗体;4.:又称或过敏反应,是机体对曾经接触过的某种抗原再次接触时所表现的异常增高的免疫应答,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5.: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体内不能产生用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体液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6.免疫抑制:机体对任何抗原刺激均不产生免疫应答或反应减弱的非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其产生原因主要有先天的遗传缺陷和后天因疾病、射线、药物等因素抑制免疫功能;7.: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菌或细胞等;抗原提呈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常使其与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4+T细胞;8.:细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或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等;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合成后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并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CD8+T细胞;9.:针对皮试阳性又必须使用某种抗原如抗血清者,可将抗原通过小剂量、短间隔30—50分钟、多次注射的方法注入体内,使有限数量的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少量,不足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当耗尽致敏肥大细胞后再大量注射抗血清也不会发生超敏反应,并可发挥其中和毒素的作用;10.:针对难以避免接触的抗原如花粉、尘螨引起的呼吸道超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经皮试确定变应原后,可采用小剂量、长间隔6—10天、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通过改变变应原进入机体的途径,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G,与IgE竞争性结合进入体内的变应原,达到减轻I型超敏反应的一种治疗方法;11.:指机体初次接受大量异种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后的1-2周,出现局部红肿、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甚至一过性蛋白尿等症状;本病为一过性表现,停用免疫血清后可自行恢复;12.:属II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一种类似I型超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的表现;其产生原因是血流中形成的大量免疫复合物通过传统途径激活补体,产生大量过敏毒素C3a、C5a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结合,引发细胞脱颗粒,释放大量血管活性介质,导致过敏性休克;13.:因母子间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血型Rh-母亲由于接受Rh+输血、怀有Rh+胎儿流产或分娩时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均可刺激母亲产生IgG类血型抗体;当体内产生Rh抗体的母亲妊娠或再次妊娠怀有Rh+胎儿时,此类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其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使红细胞破坏、溶解,引起流产或新生儿溶血;14.:是一种实验性局部III型超敏反应;Arthus发现用马血清经皮下反复免疫家兔数周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此种现象称为Arthus反应;重点难点内容一、概述一二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发生场所1.免疫应答类型:包括正应答和负应答;正应答又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负应答为免疫耐受;2.免疫应答发生场所:外周免疫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和脾脏;三免疫应答的过程1.:是抗原提呈细胞APC 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1抗原提呈细胞种类:2外源性抗原→APC↘内质网合成MHC-II类分子→高尔基体→与内体融合3↘内质网合成MHC-I类分子体内所有可表达MHC-I类分子的细胞都具有将抗原肽结合到MHC-I类分子并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作用;当这些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了病毒蛋白或基因突变产生突变蛋白后,均有可能被CD8+T细胞识别和杀伤;因此病毒感染细胞和突变细胞也可提呈抗原;2.: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及分化为效应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过程;1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A.T细胞表面抗原受体TCR只能识别APC表面特定的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不能识别未经加工处理的游离抗原;B.T细胞活化需双信号刺激;第一信号来源于T细胞表面TCR与相应抗原肽-MHC 复合物的结合,并由CD3分子将刺激信号传递到细胞内;第二信号来自协同刺激分子,即APC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和T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的结合;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主要的APC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及其T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见下表:C.T细胞与APC之间的相互作用受MHC限制;D.T细胞活化后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使细胞分裂增殖,即特异性T细胞克隆扩增,并在不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具有不同功能的效应T细胞:CD4+T1细胞H 和CD8+Tc细胞;2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A.B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SmIg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B.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和活化必须有T细胞的辅助;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来H自协同刺激分子,即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40和T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细胞之间的作用受MHC CD40L配体的结合其他协同刺激分子见上表;B细胞和TH限制;B细胞对TI抗原的应答不需T细胞辅助;C.B细胞既是抗原提呈细胞,也是体液免疫效应细胞;在双信号刺激下,活化的B细胞表面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接受来自活化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辅助作H用,增殖、分化为可分泌抗体的浆细胞;3.:1效应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效应,发挥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抗肿瘤、移植排斥等功效;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经活化巨噬细胞而诱生炎症性迟发型超敏反应;A.CD4+THB.CD8+Tc细胞:分泌细胞毒素杀伤带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2效应B细胞:由浆细胞分泌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发挥抗胞外细菌感染、中和毒素等功能;二、TD抗原和TI抗原均可诱导B细胞活化,产生各种特异性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因此由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体液免疫应答;一TD抗原和TI抗原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简要过程及区别:体液免疫应答可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阶段;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感应阶段,抗原提呈细胞或B细胞必须将吞噬的抗原加工处理成抗原肽并和MHC-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由CD4+Th细胞识别,产生激活Th细胞的第一信号;APC或B 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与CD4+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产生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至此,CD4+Th细胞被活化;活化的Th细胞又可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反过来作用于巨噬细胞和B细胞,使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IL-1、IL-12,进一步促进T、B淋巴细胞的活化;活化B细胞表面也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接受来自Th细胞、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的辅助作用,进入分化、增殖阶段,即反应阶段;在反应阶段,CD4+Th细胞在细胞因子IL-4的作用下分化为CD4+Th2细胞,产生大量IL-4、5、6、10,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分化成熟为浆细胞,合成分泌各种特异性抗体,发挥各种体液免疫效应;而TI抗原诱导B细胞激活不需Th细胞辅助,一般也不需巨噬细胞参与;这类抗原通常只能激活B1细胞;B1细胞产生于个体发育早期,只能产生IgM类抗体,因此没有免疫记忆,也不能引起再次应答;二: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比较机体初次接受抗原刺激后,一般需经2-3周才能在血清中检测到相应抗体,而且抗体含量较低,持续时间短,类型以IgM为主,IgG出现较晚;这些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强度较低,为低亲和力抗体;该现象称为初次应答;经过初次应答后,当抗体下降恢复正常时,再用同样抗原刺激,机体可迅速产生大量抗体,抗体含量高,持续时间长,类型以IgG为主,与抗原的结合强度高,为高亲和力抗体;此现象称为再次应答,也称回忆应答;再次应答时仍然是先产生IgM类抗体,且持续时间不长,但IgG类抗体也很快产生,且能在体内维持很长时间;免疫应答的这一特点已广泛用于传染病的人工免疫预防和临床传染病的诊断;如预防接种通常采用多次接种的方法达到强化免疫的效果,即在初次免疫后隔一段时间,再次接种,使机体产生再次应答,从而获得对某种传染病更强、更持久的免疫力;而在临床通过检测抗体诊断传染病时,通常要取双份血清,即发病早期和间隔两周后再取一份血清;两份血清抗体效价比较,若后一份血清抗体效价比前一份升高4倍以上才有诊断意义;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通常由TD抗原引起,由多种免疫细胞协同作用完成;整个过程也可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阶段;在感应阶段,抗原提呈细胞与CD4+Th细胞的相互作用及CD4+T细胞的活化与体液免疫应答相同;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和同种异体移植的组织细胞也可作为抗原提呈细胞,通过内源性抗原提呈的方式激活CD8+Tc细胞;在反应阶段,由于受到不同细胞因子的作用,活化的CD4+T细胞可分化成为具有不同功能的CD4+Th1细胞和CD4+Th2细胞,CD8+Tc细胞可分化增殖为致敏Tc细胞;CD4+Th1细胞和致敏Tc细胞即细胞免疫应答的效应T细胞;前者经活化巨噬细胞诱导产生炎症,在抗胞内病原感染中起重要作用;后者分泌细胞毒素杀伤表达抗原的靶细胞;一在感应阶段活化的CD4+Th细胞可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并在细胞表面表达IL-2、4、12受体;巨噬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及活化CD4+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作用,可分泌IL-1、IL-12;活化CD4+Th细胞接受以IL-12为主的细胞因子作用后分化为CD4+Th1细胞,又称炎性T细胞,可产生大量IL-2和IFN-γ、TNF-β等细胞因子,激活巨噬细胞,引起局部以淋巴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浸润为主的慢性炎症反应和迟发型超敏反应;经过激活的巨噬细胞其吞噬杀伤能力得到极大增强,可吞噬杀伤卡氏肺囊虫、结核杆菌等胞内寄生物;Th1细胞激活巨噬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抗胞内病原体的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参与临床传染性变态反应、接触性皮炎、移植排斥反应等病理损伤;二1.杀伤T细胞Tc,或CTL的激活:CTL前体细胞通过其表面TCR识别APC或靶细胞病毒感染细胞、肿瘤细胞表面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获得活化的第一信号;在Th细胞分泌的IL-2和IFN-γ的辅助作用下被激活;激活的CTL可表达IL-12受体,在IL-12的作用下可增殖分化为致敏Tc细胞,即效应细胞毒T细胞;2.Tc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激活的CTL可释放一系列细胞毒素,引起靶细胞的损伤;这种细胞毒作用与巨噬细胞和NK细胞对靶细胞的吞噬杀伤不同,是抗原特异性的,并且受MHC-I类分子限制;CTL与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I类分子结合后,与靶细胞密切接触,释放穿孔素、蛋白酶等细胞毒素;穿孔素可在靶细胞的膜上打孔,蛋白酶随之进入靶细胞激活胞内的核酸内切酶,降解靶细胞核酸,使靶细胞溶解破坏;CTL还可迅速诱导靶细胞发生细胞凋亡;致敏CTL细胞杀伤溶解靶细胞后本身不受损伤,并可连续作战,攻击其他表达相应抗原的靶细胞;这在抗病毒感染、同种移植排斥反应和抗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意义;四、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变态反应,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超敏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超敏反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超敏反应;一----速发型超敏反应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超敏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超敏反应;其基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4.:5.反应过程:1机体致敏阶段:变应原通常经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和皮肤初次入侵过敏体质机体,刺激机体产生针对变应原的特异性IgE;该抗体Fc段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上Fc受体FcεR结合,形成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细胞,使机体处于对该变应原的致敏状态;此状态可维持半年至数年不等;2发敏阶段:致敏机体再次接触同一变应原,则变应原与体内早已存在的致敏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两个相邻的特异性IgE分子交联结合,使胞膜发生一系列生化反应,使致敏细胞脱颗粒,释放储存的介质,同时合成新的介质;这些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抗原入侵部位组织器官,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平滑肌收缩、痉挛,腺体分泌增加,产生一系列症状;如呼吸道过敏反应可表现为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消化道过敏反应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皮肤过敏反应可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如全身毛细血管扩张,引起血压下降,则表现为急性的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则有生命危险;6.:主要依靠嗜酸性粒细胞;其作用有两方面:1直接吞噬、降解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2释放一系列酶破坏生物活性介质:包括组胺酶灭活组胺、芳基硫酸酯酶灭活白三烯、磷脂酶D灭活血小板活化因子等;7.常见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及预防:1过敏性休克:①药物过敏性休克:以青霉素引起的多见, 碘剂、麻醉剂等也可引起;青霉素降解产物青霉烯酸和青霉噻唑作为半抗原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构成变应原;预防措施包括提高青霉素质量、使用前新鲜配制、注射前皮试等;②血清过敏性休克:由再次使用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白喉抗毒素血清引起;纯化免疫血清、使用前皮试可避免这类反应发生;若皮试阳性者仍需应用则应采取;2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常由花粉、尘螨、动物皮屑、霉菌孢子等引起;尽量避免接触变应原;如无法避免,可采用;3过敏性胃肠炎:某些过敏体质的小儿食入动物蛋白如鱼、虾、牛奶、鸡蛋等出现呕吐、腹痛和腹泻等症状;4荨麻疹:可由药物、食物、花粉、肠道寄生虫、甚至冷、热刺激引起;二自身组织细胞表面抗原与相应抗体IgG、IgM结合后,在补体、巨噬细胞和NK 细胞参与下引起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应答;1.变应原:1自身组织细胞表面抗原:如血型抗原、自身细胞变性抗原、暴露的隐蔽抗原、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等;2吸附在组织细胞上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如药物青霉素、甲基多巴、细菌成分、病毒蛋白等;2.靶细胞/组织:血细胞、肾小球基底膜、心瓣膜、心肌细胞等;3.参与的免疫分子:1抗体IgG、IgM;2补体;4.靶细胞损伤机制:当体内相应抗体与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杀伤带有抗原的靶细胞:1激活补体:靶细胞上的抗原和体内相应抗体IgG、IgM结合后,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最终在靶细胞膜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造成靶细胞因膜损伤而裂解;2调理吞噬作用:抗体IgG结合靶细胞表面抗原后,其Fc段与巨噬细胞、NK、中性粒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增强它们的吞噬作用;IgM与靶抗原结合后可通过激活补体,再以补体C3b与巨噬细胞表面C3b受体结合发挥调理作用;3ADCC效应:对固定的组织细胞,在抗体IgG 和IgM介导下,与具有IgG Fc受体和补体C3b受体的巨噬细胞、NK细胞、等结合,释放蛋白水解酶、溶酶体酶等,使固定组织溶解破坏;5.常见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和预防:1:可由ABO血型不合和Rh血型不合的输血引起红细胞溶解;HLA型别不同的输血可使体内产生抗白细胞、血小板抗体,产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通过血型鉴定选择同型血输入可避免ABO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2:主要见于母子间Rh血型不合的第二胎妊娠;血型为Rh阴性的母亲因流产或分娩过Rh阳性的胎儿时,Rh阳性RBC进入体内产生了抗Rh抗体IgG类,当她再次妊娠Rh阳性的胎儿时,母体内的抗Rh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胎儿Rh阳性RBC结合,通过激活补体和调理吞噬,使胎儿RBC溶解破坏,引起流产或新生儿溶血;若该母亲曾接受过输血则第一胎胎儿也可发生溶血;预防:分娩Rh阳性胎儿72小时内给母体注射Rh抗体抗D抗体,预防再次妊娠Rh阳性胎儿发生新生儿溶血症;母子ABO血型不符也可引起新生儿溶血症,见于O型血母亲生A、B、AB型胎儿;目前无有效预防措施;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由于感染或某些药物引起的红细胞表面抗原改变,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或巨噬细胞引起红细胞溶解;4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外来药物半抗原结合在血细胞上成为完全抗原后刺激体内产生相应抗体,与血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激活补体或巨噬细胞造成血细胞损伤,可表现为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5:由A族链球菌与肾小球基底膜存在的共同抗原或因链球菌感染改变肾小球基底膜,产生自身抗原引起;6急性风湿热:链球菌感染后,体内抗链球菌胞壁蛋白抗体与心肌细胞上的共同抗原结合,引起心肌炎;三――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超敏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主要IgG、IgM结合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系统,吸引白细胞和血小板聚集,引起以充血水肿、中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病理性免疫应答;1.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和沉积:颗粒性抗原与抗体形成的大分子免疫复合物可被吞噬细胞吞噬清除;可溶性小分子免疫复合物在通过肾脏时可被滤过清除;只有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可在血流中长期存在,并在一定条件下沉积;引起沉积的原因主要有:1血管活性胺等物质的作用:免疫复合物可直接吸附血小板,使之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或通过激活补体,产生C3a、C5a片段,使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血管活性胺,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2局部解剖和血流动力学因素:免疫复合物在血流中循环,遇到血流缓慢、易产生涡流、毛细血管内压较高的区域如肾小球基底膜和关节滑膜,则易于沉积并嵌入血管内皮细胞间隙之中;2.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主要由补体、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引起; 1补体作用:免疫复合物经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产生C3a、C5a,C567等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使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等炎症介质,造成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渗出和水肿;并吸引中性粒细胞在炎症部位聚集、浸润;膜攻击复合物可加剧细胞损伤;2中性粒细胞作用:中性粒细胞浸润是II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病理特征;局部聚集的中性粒细胞在吞噬免疫复合物的过程中,释放蛋白水解酶、胶原酶、弹性纤维酶和碱性蛋白等,使血管基底膜和周围组织损伤;3血小板作用:免疫复合物和补体C3b可使血小板活化,释放血管活性胺,导致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引起充血和水肿;同时血小板聚集,激活凝血机制,可在局部。
简述超敏反应的基本类型超敏反应(Hyper敏反应)是生物学和医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免疫系统对病原体或其他刺激物产生过度的免疫应答,导致身体出现异常的免疫反应。
超敏反应的基本类型包括以下几种:1. 白细胞介素-1(IL-1)超敏反应:IL-1是一种白细胞介素,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细菌和其他寄生虫的抗体。
当身体接触到病原体时,IL-1会激活B 细胞产生抗体,并对抗体分子进行修饰,使其更易于与病原体结合。
这种超敏反应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和其他免疫异常,需要进行治疗。
2. 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反应:IL-6是一种白细胞介素,可以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生长和活性,并激活免疫系统产生抗体。
当身体接触到病原体时,IL-6会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对病原体进行攻击,导致炎症反应和其他免疫异常。
3. 白细胞介素-10(IL-10)超敏反应:IL-10是一种白细胞介素,可以抑制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并促进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吞噬和清除。
当身体接触到病原体时,IL-10会抑制抗体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促进病原体的吞噬和清除,从而保护身体免受感染。
4. 白细胞介素-12(IL-12)超敏反应:IL-12是一种白细胞介素,可以刺激B 细胞产生抗体,并对抗体进行修饰。
当身体接触到病原体时,IL-12会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并对抗体分子进行修饰,使其更易于与病原体结合。
这种超敏反应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和其他免疫异常,需要进行治疗。
除了以上四种基本类型,还有其他类型的超敏反应,例如细胞因子超敏反应和细胞毒性超敏反应等。
超敏反应的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因为如果不加以治疗,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免疫异常和疾病。
因此,对超敏反应的了解和治疗是免疫学和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Ⅰ、Ⅱ、Ⅲ、Ⅳ四型。
目前国内外由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速发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①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②发生快,消退亦快;③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组织细胞严重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一)变应原变应原(allergen)是指能诱导机体产生IgE,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临床常见的变应原主要有:①药物和化学性变应原,如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
它们是半抗原,进入机体与某种蛋白结合后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变应原;②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菌丝及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③食物变应原,如奶、蛋、鱼虾、蟹贝等食物蛋白或肽类物质;④近年来还发现有些酶类物质可作为变应原引发Ⅰ型超敏反应,如: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细菌酶类物质(如枯草菌溶素)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二)IgE及其受体1.IgE针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
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并引发Ⅰ型超敏反应的部位。
IgE的产生依赖于IL-4。
变应原刺激的Th2型反应可产生大量IL-4等细胞因子,诱导特异性B细胞向IgE 类别转换并增殖、分化成产生IgE的浆细胞。
IgE为亲细胞抗体,与IgG不同,它可在不结合抗原的情况下,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 Fc受体(FcεRⅠ)结合,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IgE受体与IgE Fc段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两种:FcεRⅠ和FcεRⅡ。
第八、九章免疫应答和超敏反应【学习建议】第八章内容介绍了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免疫应答的类型、应答产生过程及其免疫效应。
也简单介绍了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
第九章介绍了超敏反应的主要类型和常见临床疾病。
学习这两章应掌握1.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包括超敏反应的概念和主要类型;2.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包括(1)TD抗原诱导B细胞产生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和抗体产生的规律。
(2)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过程和特点。
3.各型超敏反应的特点及发生机制。
熟悉临床常见的各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及I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以及免疫耐受的概念和特点。
了解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
【知识结构图】【内容提要】一、概述(一)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二)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发生场所(三)免疫应答的过程1.感应阶段: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
2.反应阶段: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的活化、增殖,分化为效应淋巴细胞和浆细胞。
3.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产生的细胞免疫效应和浆细胞产生抗体介导的体液免疫效应。
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一)TD抗原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二)TI抗原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三)抗体产生的规律三、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一)T H1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二)Tc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四、超敏反应(一)I型超敏反应(二)II型超敏反应(三)III型超敏反应(四)IV型超敏反应五、免疫耐受六、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一)抗体的负反馈调节(二)免疫细胞的负反馈调节【概念简释】1.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所发生的一系列复杂变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的生理过程。
主要包括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处理和提呈(感应阶段)、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识别后的活化、增殖和分化(反应阶段)、以及最终产生免疫效应以排除抗原性异物或产生耐受(效应阶段)。
免疫应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正常免疫应答可保护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异常免疫应答(自身免疫和超敏反应)也可造成病理性损伤和生理功能紊乱。
2.初次应答:动物第一次接触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
其特征是:(1)产生应答的潜伏期相对较长。
(2)抗体效价低,维持时间短。
(3)以IgM类抗体为主,IgG出现较晚。
为低亲和力抗体。
3.再次应答:机体对曾经接触过的某种抗原后所产生的免疫应答。
其特征是:(1)产生应答的潜伏期明显缩短。
(2)抗体效价高,维持时间长。
(3)以IgM和IgG几乎同时产生,为高亲和力抗体。
4.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是机体对曾经接触过的某种抗原再次接触时所表现的异常增高的免疫应答,可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
5.免疫耐受: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某种抗原刺激后所产生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对某种抗原产生耐受的个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体内不能产生用常规方法可检测到的体液或细胞免疫应答,但对其他抗原仍保持正常的免疫应答能力。
6.免疫抑制:机体对任何抗原刺激均不产生免疫应答或反应减弱的非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状态。
其产生原因主要有先天的遗传缺陷和后天因疾病、射线、药物等因素抑制免疫功能。
7.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称为外源性抗原,如被吞噬的细菌或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对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常使其与MHC-I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I类分子复合物提呈给CD4+T细胞。
8.内源性抗原:细胞内合成的抗原称为内源性抗原,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或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等。
内源性抗原在细胞内合成后与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并表达于细胞表面提呈给CD8+T细胞。
9.脱敏疗法:针对皮试阳性又必须使用某种抗原(如抗血清)者,可将抗原通过小剂量、短间隔(30—50分钟)、多次注射的方法注入体内,使有限数量的致敏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少量生物活性介质,不足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当耗尽致敏肥大细胞后再大量注射抗血清也不会发生超敏反应,并可发挥其中和毒素的作用。
10.减敏疗法:针对难以避免接触的抗原(如花粉、尘螨)引起的呼吸道超敏反应(如过敏性鼻炎或哮喘),经皮试确定变应原后,可采用小剂量、长间隔(6—10天)、多次皮下注射的方法,通过改变变应原进入机体的途径,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IgG,与IgE竞争性结合进入体内的变应原,达到减轻I型超敏反应的一种治疗方法。
11.血清病:指机体初次接受大量异种动物免疫血清(如破伤风抗毒素)后的1-2周,出现局部红肿、关节肿痛、全身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甚至一过性蛋白尿等症状。
本病为一过性表现,停用免疫血清后可自行恢复。
12.过敏性休克样反应:属III型超敏反应引起的一种类似I型超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的表现。
其产生原因是血流中形成的大量免疫复合物通过传统途径激活补体,产生大量过敏毒素(C3a、C5a)与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结合,引发细胞脱颗粒,释放大量血管活性介质,导致过敏性休克。
13.新生儿溶血症:因母子间Rh血型不合或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
血型Rh-母亲由于接受Rh+输血、怀有Rh+胎儿流产或分娩时胎儿红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均可刺激母亲产生IgG类血型抗体。
当体内产生Rh抗体的母亲妊娠或再次妊娠怀有Rh+胎儿时,此类抗体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其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使红细胞破坏、溶解,引起流产或新生儿溶血。
14.Arthus反应:是一种实验性局部III型超敏反应。
Arthus发现用马血清经皮下反复免疫家兔数周后,当再次注射马血清时,可在注射局部出现红肿、出血和坏死等剧烈炎症反应。
此种现象称为Arthus反应。
【重点难点内容】一、概述(一)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二)免疫应答的类型及发生场所1.免疫应答类型:包括正应答和负应答。
正应答又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负应答为免疫耐受。
2.免疫应答发生场所:外周免疫器官,主要包括淋巴结和脾脏。
(三)免疫应答的过程1.感应阶段:是抗原提呈细胞(APC)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和提呈过程。
(1)抗原提呈细胞种类:(2)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外源性抗原→APC↘内质网合成MHC-II 类分子→高尔基体→与内体融合(3)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病毒→细胞↗合成病毒蛋白(胞浆内)→被蛋白酶降解→抗原肽→内质网↘内质网合成MHC-I 类分子体内所有可表达MHC-I 类分子的细胞都具有将抗原肽结合到MHC-I 类分子并表达于细胞表面的作用。
当这些细胞感染病毒后产生了病毒蛋白或基因突变产生突变蛋白后,均有可能被CD8+T 细胞识别和杀伤。
因此病毒感染细胞和突变细胞也可提呈抗原。
2.反应阶段:T 、B 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及分化为效应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过程。
(1)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A .T 细胞表面抗原受体(TCR )只能识别APC 表面特定的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不能识别未经加工处理的游离抗原。
B .T 细胞活化需双信号刺激。
第一信号来源于T 细胞表面TCR 与相应抗原肽-MHC 复合物的结合,并由CD3分子将刺激信号传递到细胞内。
第二信号来自协同刺激分子,即APC 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和T 细胞表面相应受体的结合。
T 细胞活化的双信号、主要的APC 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及其T 细胞表面相应受体见下表:C.T细胞与APC之间的相互作用受MHC限制。
D.T细胞活化后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促使细胞分裂增殖,即特异性T细胞克隆扩增,并在不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分化为具有不同功能的效应T细胞:CD4+T H1细胞和CD8+Tc细胞。
(2)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A.B细胞表面抗原识别受体SmIg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产生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
B.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和活化必须有T H细胞的辅助。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来自协同刺激分子,即B细胞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CD40和T细胞表面相应受体CD40L(配体)的结合(其他协同刺激分子见上表)。
B细胞和T H细胞之间的作用受MHC限制。
B细胞对TI 抗原的应答不需T细胞辅助。
C.B细胞既是抗原提呈细胞,也是体液免疫效应细胞。
在双信号刺激下,活化的B细胞表面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接受来自活化T 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的辅助作用,增殖、分化为可分泌抗体的浆细胞。
3.效应阶段:(1)效应T细胞:产生细胞免疫效应,发挥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抗肿瘤、移植排斥等功效。
A.CD4+T H1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经活化巨噬细胞而诱生炎症性迟发型超敏反应。
B.CD8+Tc细胞:分泌细胞毒素杀伤带特异性抗原的靶细胞。
(2)效应B细胞:由浆细胞分泌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发挥抗胞外细菌感染、中和毒素等功能。
二、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TD抗原和TI抗原均可诱导B细胞活化,产生各种特异性抗体。
由于抗体存在于各种体液中,因此由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称为体液免疫应答。
(一)TD抗原和TI抗原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的简要过程及区别:体液免疫应答可分为感应、反应和效应阶段。
TD抗原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在感应阶段,抗原提呈细胞或B细胞必须将吞噬的抗原加工处理成抗原肽并和MHC-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由CD4+Th细胞识别,产生激活Th细胞的第一信号。
APC或B细胞表面的黏附分子与CD4+T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诱导产生T细胞活化第二信号。
至此,CD4+Th细胞被活化。
活化的Th细胞又可分泌一系列细胞因子,反过来作用于巨噬细胞和B 细胞,使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如IL-1、IL-12,进一步促进T、B淋巴细胞的活化。
活化B细胞表面也可表达多种细胞因子受体,接受来自Th细胞、巨噬细胞的细胞因子的辅助作用,进入分化、增殖阶段,即反应阶段。
在反应阶段,CD4+Th细胞在细胞因子IL-4的作用下分化为CD4+Th2细胞,产生大量IL-4、5、6、10,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分化成熟为浆细胞,合成分泌各种特异性抗体,发挥各种体液免疫效应。
而TI抗原诱导B细胞激活不需Th细胞辅助,一般也不需巨噬细胞参与。
这类抗原通常只能激活B1细胞。
B1细胞产生于个体发育早期,只能产生IgM类抗体,因此没有免疫记忆,也不能引起再次应答。
(二)抗体产生的规律: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的比较机体初次接受抗原刺激后,一般需经2-3周才能在血清中检测到相应抗体,而且抗体含量较低,持续时间短,类型以IgM为主,IgG出现较晚。
这些抗体与抗原的结合强度较低,为低亲和力抗体。
该现象称为初次应答。
经过初次应答后,当抗体下降恢复正常时,再用同样抗原刺激,机体可迅速产生大量抗体,抗体含量高,持续时间长,类型以IgG为主,与抗原的结合强度高,为高亲和力抗体。
此现象称为再次应答,也称回忆应答。
再次应答时仍然是先产生IgM类抗体,且持续时间不长,但IgG类抗体也很快产生,且能在体内维持很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