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敏反应
- 格式:doc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5
第十五章超敏反应若机体已被某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被增强。
在摄入的抗原量较大或机体的免疫处于高应答状态时,则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此即称为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根据反应发生的速度、发病机制和临床特征将超敏反应分为I、II、III和IV型。
I~III型由抗体介导,可经血清被动转移。
而V型由T 细胞介导,可经细胞被动转移,反应发生较慢,故称迟发型超敏反应。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一、概念I型超敏反应在四型超敏反应中发生速度最快,一般在第二次接触抗原后数分钟内出现反应,故称速发型超敏反应(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allergy)。
多次注射动物抗血清所引起的异常反应称为过敏症(anaphylaxis),以示与保护性反应(prophylaxis)相区别。
IgE抗体是介导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抗体。
(一)变应原凡经吸入或食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后能引起IgE类抗体产生并导致变态反应的抗原性物质称为变应原(allergen)。
多数天然变应原的分子量为1~7万道尔顿。
引起变态反应的重要变应原有吸入性变应原和食物变应原两大类。
1.吸入性变应原:(1)种类繁多的植物花粉;(2)真菌;(3)螨;(4)上皮变应原;(5)屋尘;(6)羽毛;(7)昆虫变应原;(8)植物变应原。
2.食物变应原:(1)常见的过敏性食物有蛋白质含量较高的牛奶和鸡蛋;海产类食物,不易消化的食物如哈蟆类、鱿鱼;含有真菌的食物,如蘑菇等。
(2)因保鲜食品,冷藏食品及人工合成饮料日益增多,因而食物添加剂(染料、香料等),防腐剂,保鲜剂和调味剂就成了一类新的重要变应原。
(3)药物可经口服、注射和吸入等途径进入体内,少数病人用药后出现局部或全身药物过敏反应,如药疹、阿司匹林性哮喘、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
(二)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欧洲人群中I型超敏反应的发病率为25%~35%,瑞典为30%~40%。
超敏反应医学名词解释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是一种过敏反应的一
种类型,是指机体接触某种过敏原后,短时间内发生异常强烈的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的表现包括呼吸系统水肿、渗出,引起呼吸困难、喘憋、乏氧、窒息等;循环系统,出现脉率浅慢、血压下降、休克等;
神经系统,可出现抽搐、昏迷等。
超敏反应的发生需要综合抢救。
型超敏反应:反应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的诱导特异性 B 细胞产生 IgE,后者以其 Fc 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FcRI 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当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便与已经结合在致敏靶细胞上的 IgE 特异性结合,引发细胞脱颗粒反应,释放的生物活性物
质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型超敏反应: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三条途径杀伤靶细胞:补体的作用、抗体的调理作用和 ADCC、抗体对靶
细胞的刺激或阻断作用。
主要引起的疾病有:全身性过敏反应、皮肤超敏反应、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等。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2014-4-24 摘编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中文名变态反应别称超敏反应应用学科生物适用领域范围医学适用领域范围生态学表现皮肤过敏目录1概述2发生条件3特点和常见病4流行病学5分类▪Ⅰ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6鉴别▪疥螨▪肠阿米巴病▪隐孢子虫▪分型免疫成分损伤机制寄生虫感染举例1概述若机体已被某种寄生虫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增强,或长期受染,早期过去后的机体反应相似于二次免疫应答反应。
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免疫病理变化),即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reaction)。
1963年起Gell与Coombs按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近代知识,首先提出四型分型法,即Ⅰ型——速发型(immediat type),Ⅱ型——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细胞溶解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immunecomplex type),以上3型均由抗体所介导;而Ⅳ型——迟发型(delayedtype)或细胞介导型(cellmediated type),由[1]所介导。
2发生条件变态反应[2]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率遵循遗传法则;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3特点和常见病变态反应的是伴有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05年,在世界首个过敏性疾病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公布对30个国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 千万人)患有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结膜炎、湿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
超敏反应的名词解释
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如食物、吸入性颗粒、药物、酶类物质、血液等,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的异常适应性免疫应答。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将其分为Ⅰ、Ⅱ、Ⅲ、Ⅳ型。
1、Ⅰ型超敏反应:特点为发生快,消退也快,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少部分可发生组织细胞损伤,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临床常见疾病为药物过敏性休克、血清过敏性休克、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以及皮肤过敏反应。
发生Ⅰ型超敏反应后要回避过敏原刺激,也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药物抑制生物活性介质合成和释放,以及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物阻断组胺受体从而缓解过敏症状;
2、Ⅱ型超敏反应:发作较快,是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临床常见疾病为ABO血型不符的输血反应、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等,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补充血浆防止休克,并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免疫抑制剂防止肾脏、脾脏等器官损伤。
如果是新生儿溶血症及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必要时需进行换血治疗;
3、Ⅲ型超敏反应:可引起充血水肿、局部坏死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临床常见于Arthus反应、血清病等。
通常情况下Arthus反应无需治疗;血清病需遵医嘱口服抗组胺类药物治疗,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等,可配合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
4、Ⅳ型超敏反应:反应发生较慢,亦称迟发型超敏反应,临床常见于变应性接触性皮炎、特应性皮炎等。
如果为接触性皮炎,患者应阻断过敏原刺激,然后遵医嘱使用抗组胺药物及外用性药物治疗,如醋酸氟轻松乳膏等;特应性皮炎还需要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Ⅰ、Ⅱ、Ⅲ、Ⅳ四型。
目前国内外由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速发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①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②发生快,消退亦快;③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组织细胞严重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一)变应原变应原(allergen)是指能诱导机体产生IgE,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临床常见的变应原主要有:①药物和化学性变应原,如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
它们是半抗原,进入机体与某种蛋白结合后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变应原;②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菌丝及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③食物变应原,如奶、蛋、鱼虾、蟹贝等食物蛋白或肽类物质;④近年来还发现有些酶类物质可作为变应原引发Ⅰ型超敏反应,如: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细菌酶类物质(如枯草菌溶素)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二)IgE及其受体1.IgE针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
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并引发Ⅰ型超敏反应的部位。
IgE的产生依赖于IL-4。
变应原刺激的Th2型反应可产生大量IL-4等细胞因子,诱导特异性B细胞向IgE 类别转换并增殖、分化成产生IgE的浆细胞。
IgE为亲细胞抗体,与IgG不同,它可在不结合抗原的情况下,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 Fc受体(FcεRⅠ)结合,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IgE受体与IgE Fc段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两种:FcεRⅠ和FcεRⅡ。
超敏反应超敏反应:已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造成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损伤。
超敏反应与正常免疫应答的区别在于是机体在识别和排除抗原的同时,还给机体造成机能障碍或病理损伤,将损伤一面称之为超敏反应,属于病理免疫,又称变态反应根据Gell 和Coombs,把超敏反应分为四种类型:I型:过敏反应Ⅱ型: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Ⅲ型:免疫复合物反应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第一节I型超敏反应:过敏反应由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释放大量过敏介质而造成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过敏介质诱发的临床表现时间极短,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始动因素:IgE作用机制:肥大细胞膜上的FcεR结合IgE类抗体,经过交联作用,激活了肥大细胞,促使其脱颗粒,释放出多种类型的过敏介质。
一、IgE和肥大细胞的活化(一)IgE及其类别转换IgE分子的免疫生物学特性:通过其高亲和力受体FcεRI首先和细胞及组织结合,然后再识别和结合抗原。
表达FcεRI的细胞: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活化的嗜酸粒细胞Ig类别转换: NK1.1CD4+T cellDC2(树突细胞)Th2 cell IL-4 Th0 cell低浓度抗原(应变原作用特点之一)IgE IL-4, IL-3 B cell(二)IgE介导的信号转导FcεRI:由四条肽链组成:α、β及两条γ链。
α链:胞膜外两个IgSF结构域:识别IgEFc段β链:四次跨膜结构域,N、C端在膜内胞内有ITAM,参与细胞活化信号的胞内转导γ链:同源二聚体IgE和两个以上FcεRI分子的α链交联:引起受体及相关跨膜分子的聚合,致Src家族PTK成员(Lyn)相互磷酸化而激活肥大细胞还有蛋白酪氨酸激酶Btk的参与。
(三)肥大细胞活化的调节1、CD23(FcεRⅢ):低亲和力IgE受体,负向调节IgE合成。
2、FcγRⅡ-B:负反馈调节,机制未明3、GIF:糖基化抑制因子4、GEF:糖基化增强因子二、肥大细胞与过敏介质(一)肥大细胞类型特征粘膜肥大细胞结缔组织肥大细胞组织分布肺、肠道粘膜皮肤、肠道粘膜下层T细胞依赖+-颗粒超微结构漩涡形隔栅、网格形FcεR ++++胞质内IgE +-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类胰蛋白酶、类疑凝乳蛋白酶组胺+++LTC4: PGD225:1 1:40主要蛋白多糖硫酸软骨素肝素(二)过敏介质1、血管活性胺:组胺、血清素2、花生四烯酸衍生物:是细胞膜磷脂胆碱经磷脂酶水解后释放的代谢产物。
最具病理生理意义的是: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
3、炎性蛋白和多肽:血小板活化因子、激肽原酶、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4、其他:蛋白多糖(硫酸软骨、肝素)、细胞因子(IL-1-IL6)三、变应原变应原:能够选择性地激发Th2并驱动IgE应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
是引起过敏反应的原因。
特点:诱发过敏性应答的剂量极小。
四、I型超敏反应相关疾病特应征(atopic allergy):天然抗原引起的慢性过敏反应性疾病,如哮喘、枯草热、过敏性鼻炎、荨麻疹、浆液性中耳炎等。
过敏反应:专指急性发作的水肿、充血症状。
可位于局部,也可发生于全身。
(一)表现于粘膜的过敏反应性疾病1、哮喘:发病主要因素:遗传、婴儿期的体内外环境变化。
(1)外源性哮喘:具有明确变应原引起。
特点:季节性发作和爆发性发作。
(2)内源性哮喘:无明确变应原。
特点:找不到外源性变应原,无IgE的增高。
2、过敏性鼻炎:变应原颗粒<1-2um时,可吸入气管造成哮喘,颗粒较大(>10um)则被鼻粘膜阻挡造成过敏性鼻炎。
机制:鼻粘膜中的肥大细胞释放过敏性介质,介质导致血管扩张、粘膜水肿、腺体分泌、痒觉受体受激而降低喷嚏的域值。
3、食物过敏症:变应原在胃肠道反应。
(二)表现于皮肤的过敏反应性疾病1、特异性湿症:以渗出为主的早期皮炎。
临床上与迟发型超敏反应相似,但患者接触变应原后出现“风团反应”被认为由IgE介导。
其他原因也会导致特异性湿症,如联合免疫缺陷症。
2、荨麻症:(三)表现于血管的全身性过敏反应性疾病:过敏性休克1、药物过敏性休克:药物半抗原进入体内与蛋白质结合为变应原,诱导机体产生IgE,再次应用相同药物即可发生。
如青霉素引起。
青霉素本身分子量低,无免疫原性,其降解产物可形成半抗原。
2、血清过敏性休克:被异种蛋白致敏的机体再次注射相同来源的抗体或血清制品时。
如用破伤风抗毒素进行治疗时。
第二节Ⅱ型: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由IgG或IgM类抗体与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在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参与下,造成的以细胞裂解死亡为主的病理损伤。
一、机制:(一)抗原1、细胞固有抗原:(1)同种异型抗原,如ABO血型抗原、Rh抗原。
(2)HLA抗原(3)血小板(4)异嗜性抗原2、吸附在细胞上的外来抗原或半抗原3、抗原分子模拟:某些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细胞蛋白由相似的抗原决定族,如链球菌的多种蛋白与人的申小球基底膜和心肌瓣膜之间,其他物种来源的热休克蛋白与人类的HSP之间。
(二)抗体介导Ⅱ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是IgG(IgG1 IgG2或IgG3)和IgM,少数为IgA。
抗体与靶细胞膜上的抗原或半抗原特异性结合后,抗体本身不损伤细胞,必需借助补体、吞噬细胞及NK细胞方能裂解破坏细胞。
按其所针对的抗原,可分为自身抗体、抗同种异型抗体及抗药物抗体。
(三)损伤细胞机制抗体与细胞膜上的相应抗原结合后,可通过下述三条途径杀伤靶细胞:(1)固定并激活补体的传统途径(CDC): Ig 的CH2 和IgM的 CH3均有C1p 补体结合位点。
抗体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后,可激活补体的传统途径,在靶细胞膜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体,于靶细胞表面打空、穿洞,致靶细胞低渗状态,细胞肿胀,最后细胞破裂死亡。
此外在补体活化过程中的裂解产物,如C3a、C5a,可吸引中性粒细胞到反应局部,溶酶体酶等,进一步溶解靶细胞。
(2)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调节作用) IgG抗体Fab与靶细胞上的抗原结合后,Fc段可与吞噬细胞膜上的Fc受体结合;补体激活产生的C3b片段的N端与靶细胞结合,而C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C3b受体结合.这样以Fc段和C3b为桥梁,使游离抗原与吞噬细胞紧密连接在一起,同时吞噬细胞通过配体受体结合,极大提高其非特异性的吞噬活性,最终吞噬靶细胞。
(3)ADCC作用 NK细胞、单一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上的FcγR 与膜抗原体复合物上的IgG Fc段结合,通过ADCC作用杀死靶细胞。
二、Ⅱ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一)抗同种异型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1、输血反应:多为针对红细胞膜抗原引起的溶血反应。
(1)ABO血型系统:(2)Rh血型系统(3)新生儿白细胞缺乏症与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二)抗药物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1、药物性的溶血反应:(1)半抗原粘附型:如青霉素的溶血反应(2)免疫复合物吸附型:奎尼丁(3)补体转运型:(4)自身免疫损伤型:甲基多巴、吲哚美辛(三)自身抗体介导的细胞毒反应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2.自身免疫性白细胞缺乏症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第三节Ⅲ型免疫复合物反应定义: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于组织内,通过激活补体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免疫损伤。
一免疫复合物的形成、清除与沉积1、抗原-抗体比例和IC分子量:抗原或抗体过量时,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分子量较小,一般不易发生沉积,随血液滤过或免疫粘附被清除。
抗原与抗体比例接近时,所形成IC 分子量小较大,极易沉积。
2、抗原物质持续存在3、抗原、抗体的理化特性:带正电抗原所形成的IC(如DNA-抗DNA抗体复合物)特别易和带负电的肾小球基底膜结合,引起严重和持久的组织损伤。
4、组织学结构与血流动力学因素:IC易沉积在下列部位:血流缓慢的血管分叉处,血流量大而易产生涡流的部位,血流静水压力较高的部位,细胞因子和血管活性介质等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的部位,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特定受体(C3bR或FcR)的部位。
5、补体与补体受体缺陷6、吞噬细胞功能异常:FcγR表达异常,吞噬细胞清除IC的功能下降,促进IC沉积二免疫复合的致炎作用始动因素:IC沉积或镶嵌于血管基底膜1、激活补体2、吸引白细胞浸润和集聚3、活化血小板三Ⅲ型超敏反应的相关疾病(一)局部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炎症:阿瑟斯反应:多次注射异种蛋白刺激机体产生大量抗体,局部注射的抗原与过量相应抗体结合形成IC,沉积在局部血管基底膜,导致病理损伤。
(二)循环免疫复合物引起的炎症1.血清病2.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3.其他疾病:血管炎、细胞间质性肺炎、关节炎、葡萄膜炎、红斑狼仓第四节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定义:由T细胞介导。
指抗原注射后,出现皮肤炎症反应的时间较长,一般在几天后才会发展到顶点。
效应T细胞:Th1、Th2和CTL。
以不同的机制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一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机制(一) Th1 的激活及其效应功能Th1活化后,通过其表面的黏附分子与活化血管内皮细胞表达的黏附分子等结合,完成其趋化、游出过程,到达炎症区域。
同时释放大量介质(二)超抗原对TH1的激活及其发挥的DTH效应(三) 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CTL识别并结合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而被激活,通过脱颗粒释放穿孔素和颗粒酶等,并通过FasL/Fas途径,引起靶细胞溶解和凋亡。
二Ⅳ型超敏反应相关疾病(一)以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炎症为主特征的感染疾病与自身免疫病1.梅毒2.验性变态反应脑脊髓炎(二)皮肤嗜碱粒细胞超敏反应(三)细胞介导的细胞毒反应1.接触性皮炎2.桥本甲状腺炎第五节其他类型的超敏反应一抗体介导的活化与去活化作用二肉芽肿反应(一)生出机制(二)临床分类1.感染性肉芽肿2.非感染性肉芽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