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特性,龚媛,市讲课比赛
- 格式:ppt
- 大小:2.11 MB
- 文档页数:17
《声音的特性》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声现象》是学生学习《机械运动》后接触的又一类物理现象。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中的重点内容,也是难点内容。
本节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构建系统的声现象体系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声现象,是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因此,感性、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该知识的最初感受。
但学生从生活现象归纳总结的能力欠佳,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就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以及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色与发声体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等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能从中体验转换法这种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初步形成科学探究方法的意识,并能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的决心和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声音的三种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区分声音的三种特性。
五、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学生小乐团演奏【实验一】科学探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教材提供的实验器材为钢尺,通过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用相同力度拨动钢尺,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声的音调。
在此实验中,很难控制两次拨动钢尺力度相同,同时也不易分辨钢尺振动的快慢。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的创新是:用有档位的手持小风扇、塑料垫板替代钢尺初步感知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我的操作是:改变风扇的档位调节齿轮的转速,比较音调的高低,请看学生实验。
通过本实验,观察到:齿轮转速越快,音调越高。
由此可初步感知: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发声体振动频率高,音调高。
为了进一步科学的研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教材提供的方案是用相同的力分别敲击不同的音叉,并将声音输入示波器,比较波形。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大庆市第四十六中学顾亚丽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
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应用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因为学生刚接触物理不久,所以在实验探究时要指导的细致一些。
本节教材中涉及了音调、响度和音色三部分内容,其中频率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应在学习之后及时巩固;音调和响度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应引导学生加以区别。
此外,本节内容又都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因此在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二、学情分析
声音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发声体所发出声音的特性各不相同。
但是学生对于声音的特性的有关知识(尤其是音调和响度)十分模糊,甚至存在错误理解。
而本节课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就看能否顺利改正学生的错误理解,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
此外,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学生也向着多方向发展,拥有乐器演奏等多方面的才能。
本节课可以让学生自带部分乐器供课堂探究之用,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处理
问题情境-定向探究-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实践应用。
整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和理性思维探究活动为主体,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建立物理概念。
真正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四、教学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