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伤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 格式:pptx
- 大小:12.51 MB
- 文档页数:23
关于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的研究【摘要】急诊护士针刺伤是一种常见的职业风险,但现有的防护策略存在不足。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及其对临床实践的影响。
新型防护设备和培训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新技术的介绍也提供了更全面的防护手段。
针对急诊护士的实际需求,本研究结合临床实践中的效果评估,对新进展进行全面分析。
新进展不仅提高了急诊护士的工作安全性,还对提高工作效率和减少医疗事故具有积极作用。
未来研究应加强对新技术的进一步优化和验证,同时加强急诊护士的实际操作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
结语我们相信,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将迎来更加乐观的未来。
【关键词】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研究、现有策略、新型设备、培训、教育、技术、临床实践、影响、未来方向、结论、建议1. 引言1.1 研究背景急诊护士是医疗工作中面临较高风险的群体之一,其工作环境复杂多变,经常需要处理各类急诊情况。
在日常工作中,急诊护士可能会遭遇针头刺伤等意外伤害,这不仅影响护士个人的健康和安全,也可能导致感染传播和医疗事故的发生。
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至关重要。
当前,针刺伤已成为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一大风险之一,而急诊护士由于工作特点,更容易发生此类意外。
现有的针刺伤防护策略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包括防护设备不够便捷、防护措施不够完善、培训教育不够全面等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水平,有必要开展新的研究和探索,寻找更有效的防护方法和技术。
本研究旨在探讨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的新进展,希望可以为急诊护士的工作安全和个人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促进急诊护理质量的提升。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也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急诊护士是医务人员中针刺伤风险最高的群体之一,针对针刺伤的预防和管理一直备受关注。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进展,旨在通过全面了解现有防护策略的不足,研究新型防护设备的应用和培训教育的重要性,介绍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新技术,并评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从而为提升急诊护士针刺伤防护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分析护士针刺伤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摘要】目的:探究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
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工作的40名护士,对发生针刺伤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
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
结果:相比于对策实施前(25%),对策实施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5%)较低(P<0.05)。
结论:导致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十分复杂,为促进针刺伤发生率降低,需要促进护士的综合素质和自我防护意识不断提高,同时还需要对护士实施职业安全培训。
【关键词】护士针刺伤;原因;对策在护理工作中,针刺伤属于一种职业伤害,尤其是HIV、HBV感染会严重威胁护士的身心健康,导致护士无心工作,降低工作热情,导致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受到影响[1]。
因此需要对针刺伤发生的原因进行仔细分析,以积极规范各种危险因素,促进护理质量有效提高。
本文主要探究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对策。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工作的40名护士,男女人数之比分别为5:35;年龄为(32.15±7.15)岁。
工作年限小于3年、3-5年、6-10年、10年以上的人数分别为21人、11人、6人、2人。
职称:护师、护士分别为15人、25人。
1.2分析护士针刺伤的原因(1)未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护理人员对相关操作违规进行是导致针刺伤出现的主要原因,没有严格执行操作流程,部分护理人员存在较为薄弱的责任意识。
同时部分护士存在十分淡薄的安全防范意识。
(2)未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各个科室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频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因某些科室存在比较繁重的护理任务和较为复杂的护理技术操作,因此存在较高的针刺伤发生率。
(3)护理人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低年资护士没有熟练掌握业务技能,临床经验比较缺乏,对评判性思维不能有效运用,且存在较高的心理紧张度,因此容易出现操作错误。
1.3防范护士发生针刺伤的对策1.3.1对针刺行为进行积极规范导致职业性感染HCV、HIV及HBV等相关疾病的主要原因是针刺伤。
・110・Modem Nurse,March,2021,Vol.28,No.9 PDCA循环法在降低急诊护士针刺伤中的应用罗如乔李盛桃焦佳摘要目的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防范急诊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
方法选取2017年一2018年度急诊护士(包括急诊轮科护士120名)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实验组采用PDCA循环管理进行临床工作,指导护士分析针刺伤的影响因素,并积极寻找预防对策,针对发生针刺伤职业暴露的情况进行分析,通过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实施,起到降低急诊护士针刺伤职业暴露发生率的作用。
结果实验组针刺伤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PDCA工具运用在降低急诊护士针刺伤中的作用是明显的,在执行的过程中,要持续予以改进,不断提升质量。
关键词:PDCA循环;急诊护士;针刺伤针刺伤指由一种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⑴。
急诊科作为收治危重症患者一线,其收治患者病情危重,抢救任务重,突发状况较多,护士需在短时间内建立静脉通路,采集血标本,完善各项抢救措施,为快速救治患者,急诊科护士往往忽略自身防护,使得急诊科护士发生针刺伤风险较高,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危害更大⑵。
急诊护士极易忽略自身的职业安全与防护,其存在职业暴露的危险性远高于其他临床部门。
PDCA循环包括计划(plan)、实施(d。
)、检查(check)、处理(action),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于1954年根据信息反馈原理提出,广泛用于质量管理的标准化、科学化的循环体系,又称为戴明循环,现已广泛用于医院护理的质量管理"W。
为提高急诊护士的职业安全,我们将PDCA循环管理法运用于急诊职业防护的管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12月急诊科护士(包括急诊轮科护士60名),实施常规管理,本次调查研究对象选取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0-48岁,平均(31.65±4.04)岁,选取2018年1—12月急诊科护士(包括急诊轮科护士60名)作为对照组,采取PDCA管理,调查对象均为女性,年龄21-49岁,平均(32.05士DOI:10.19793/ki.1006-6411.2021.09.043工作单位:410005长沙湖南省长沙市第一医院急诊科罗如乔:女,本科,主管护师收稿日期:2019-06-214.25)岁。
一、引言护士针刺伤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职业伤害之一,不仅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也可能导致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为保障护士的合法权益,提高护理质量,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的目的1. 降低护士针刺伤的发生率,保障护士的身心健康。
2. 提高护理质量,确保患者的安全。
3. 建立完善的针刺伤预防和处理机制。
三、应急预案的组织机构1. 成立针刺伤应急处理小组,由护士长、护理部负责人、感控科负责人、护士代表等组成。
2. 小组成员职责:负责针刺伤的预防、处理、调查、分析、报告等工作。
四、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1. 针刺伤的预防(1)加强培训:对护士进行针刺伤预防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
(2)规范操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疗废物的管理。
(3)配备防护用品:为护士配备防护手套、防护服、口罩等防护用品。
(4)加强设备维护:定期检查、维护医疗设备,确保设备安全可靠。
2. 针刺伤的处理(1)现场处理:护士发生针刺伤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a. 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伤口,必要时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
b. 立即上报,由应急处理小组进行调查、分析。
c. 根据伤情,给予相应的治疗,如破伤风抗毒素、免疫球蛋白等。
(2)追踪观察:对发生针刺伤的护士进行追踪观察,关注其健康状况。
3. 针刺伤的调查与分析(1)收集资料:对针刺伤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时间、地点、伤情、处理措施等。
(2)分析原因:对针刺伤事件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
(3)改进措施:根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4. 报告与通报(1)及时上报:发生针刺伤事件后,及时上报护理部、感控科等部门。
(2)通报学习:对针刺伤事件进行通报,组织全院护理人员学习,提高警惕。
五、应急预案的实施与监督1. 定期开展针刺伤预防培训,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
2. 加强对医疗设备、防护用品的检查与维护,确保其安全可靠。
3. 定期对针刺伤事件进行调查与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
持续质量改进(PDCA)主题:降低护士针刺伤发生率科室:手术室活动时间:2017年1月-3月一、选题背景:(1)针刺伤指一种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针刺伤的发生不仅对护士造成身体的伤害,同时也影响护士的情绪,增加了护士对工作的恐惧感,降低护理质量。
为了降低针刺伤发生率,我科质量改进小组,开展了“降低手术室护士针刺伤发生率”的持续改进项目。
质量改进小组二、活动计划拟定:三、现状调查:2015年-2016年,我科共计发生针刺伤时间10例,具体情况如下:1、现状数据分析:医疗垃圾处理不当 2 20% 80% 操作环境乱 1 10% 90%病人不配合 1 10% 100%2、改善前柏拉图:根据80/20原则将违反操作常规、自我防护意识差、医疗垃圾处理不当三项列为重点改善项目。
四、原因分析:(1)鱼骨图:(2)要因确定:将自我防护意识缺乏、安全防护培训效果欠佳、相关制度不明确列为最主要原因。
五、目标设定:结合优质护理目标服务要求及我科工作实际,改善前我科护士针刺伤全年共计发生10例,设定改进措施持续有效,改善后我科针刺伤情<2例。
六、对策拟定:七、对策实施与检讨:。
八、效果确认:质量改进小组对改善后我科针刺伤发生情况进行了再次检查,调查期内发生违反操作常规针刺伤1例,具体情况如下:1、改善前后缺陷项数对比:缺陷项目改善前改善后违反操作常规 4 1自我防护意识差 2 0医疗垃圾处理不当 2 0操作环境乱 1 0病人不配合 1 0改善后我科护士针刺伤发生1例,较改善前提下降了9例,达到预设目标,继续将各项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九、下一步计划继续加强管理,各级质控组织加强督促检查,各项措施继续完善执行。
医务人员针刺伤预防与处理标准操作程序医务人员针刺伤预防与处理标准操作程序(SOP)医务人员针刺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剌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
针刺伤是一种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伤害,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感染血源性疾病的主要途径。
一、医务人员针刺伤预防与处理目的1.维护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针刺伤。
2.建立规范的处理流程,降低医务人员发生针刺伤后的危害程度。
3.完善医务人员针刺伤防护上报流程,实现质量持续改进。
二、医务人员针刺伤预防与处理制度1.制定针刺伤报告制度与针刺伤处理流程,指导和帮助医务人员及时处理针刺伤,将针刺伤的危害降至最低。
2.建立健全医务人员针刺伤的报告制度,一旦发生针刺伤,必须以最快的方式向医院感染管理科及护理部报告,不得漏报、瞒报。
3.医院感染科应该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的依从性。
4.医院管理者应定期督查,及时发现实际工作中职业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纠正。
三、医务人员针剌伤预防与处理规程1.建立医务人员针刺伤预防与处理流程的相关制度。
2.规范操作流程,加强锐器物的管理。
3.医院感染科应该定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加强安全教育,强化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实验操作过程中,要确保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在固定、坚硬、防渗漏的锐器盒内,或者利用安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
尽可能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
6.禁止使用后针头套回针帽,如需套回针帽应用单手操作;禁止用手直接接触污染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7.手术中传递锐器应使用传递容器,以免刺伤医务人员。
8.发生针刺伤的处理方法:(1)一旦针头刺伤皮肤,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患侧受伤部位,尽可能挤出针刺处的血液,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动水冲洗伤口3 ~ 5 min;禁止局部挤压伤口。
PDCA管理在预防护士针刺伤中的应用针刺伤指一种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1]。
针刺伤的发生不仅对护士造成身体的伤害,同时也影响护士的情绪,增加了护士对工作的恐惧感,降低护理质量。
我科于2011年1月导入PDCA模式,持续改进,降低护士针刺伤的职业危害,通过运用PDCA模式,我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从2010年6-12月65例减少至2011年1-6月11例,取得明显的效果。
1资料对2010年6-12月心内科18名护士针刺伤的发生进行分析共发生65例次,18名护士均发生针刺伤,发生率100%。
65例针刺伤原因中违反操作常规28例,医疗垃圾处理12例、操作环境乱15例、病人不配合1例、自我防护意识差8例、人力资源不足1例。
通过分析发现针刺伤发生原因主要与管理者、护士、病人、环境等有关。
2改进计划2.1产生问题原因分析2.1.1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护士在进行有创无菌的技术操作时戴手套,可在输血、取静脉血、注射等操作时均不戴手套,认为操作不方便。
处理医疗垃圾时不及时戴厚胶皮手套,徒手进行,使针刺伤发生频率增加。
尤其工作繁忙时,拔出的输液针头以及加(本文共计2页)......[继续阅读本文]伤中的应用与体会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
针刺伤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之一。
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血液传播疾病,并可能产生致命后果,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
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
现将针刺发生的原因和防护措施分析探讨如下,供同行参考。
1针刺伤的危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导致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
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摘要】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经常发生意外针刺伤事件,给他们的健康和职业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通过对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这一现象的发生。
在分析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原因时,需要考虑医疗设备不合格、工作环境混乱、操作失误等多种因素。
而为了有效预防这些意外事件的发生,护理人员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定期接受防护知识培训等措施。
综合分析表明,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应对。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监管,提高医疗设备质量,加强护理人员职业安全教育,从而更好地保障护理人员的安全与健康。
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引起人们对护理人员工作条件和职业安全的重视,促进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关键词】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预防措施,综合分析,建议,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护理人员是医疗卫生领域的重要工作者,他们负责照顾病人、协助医生进行治疗等工作。
在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经常会发生意外针刺伤的情况。
据统计,护理人员是医疗行业中最容易发生针刺伤的群体之一,而且针刺伤不仅对护理人员本身的健康构成威胁,还可能传播各种疾病给他人,造成严重后果。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操作不当、设备故障、疏忽大意等。
这些原因严重影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健康安全,也给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带来了隐患。
对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有效的预防措施,对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安全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对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护理人员的工作安全保驾护航。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及有效的预防措施。
通过深入分析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具体情况和原因,旨在为医疗机构和护理人员提供更科学、更有效的预防措施,从而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保障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住院患者针刺伤护理管理方案一、管理目旳操作行为规范,避免措施有效、上报解决及时、数据分析科学、持续改善到位二、概念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多种注射针、穿刺针、缝针等引起旳意外针尖扎伤,导致皮肤深部旳足以使受伤者出血旳皮肤损伤。
三、防护行为评估1.操作人员评估:1)能力评估:新进科人员、低年资人员、规培生、实习生、见习生、进修生等旳实际操作能力;2)状态评估:操作者当时旳状态,与否有因身体问题(例如睡眠局限性)和心理问题等导致旳注意力下降、精神不集中档;3)时间段评估:在中午、夜间等时间段,由于医护人员相对局限性,是针刺伤旳高发时段;2.新病人入院后查看病历,理解其与否有血源性传播疾病,有针对性地进行避免;3.若有皮肤破损,做好保护措施后再接触病人或者条件容许下直接更换操作人员;4.接触病人和脱下手套后,检查双手与否有血渍或伤口, 并立即按六步洗手法洗手;5.进行锐器有关治疗前, 保持工作场合光线充足,保持环境宽阔,避免被碰撞,告诉病人不要忽然移动;6.注射器使用后,不双手回套针帽,立即将针头丢入锐器盒;7.解决使用过旳针头等锐器物时格外小心,不直接用手分离使用过旳针头和针筒,可使用剪刀或弯钳等工具;8.解决使用过旳输液器时,不同步剪多种针头;9.锐器盒超过3/4满时,更换锐器盒;10.如果发生锐器伤后,立即由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血液并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冲洗;之后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或安尔碘消毒解决,并包扎伤口;11.积极阅读或理解针刺伤旳有关信息。
四、避免措施1.使用前避免:(1)操作者旳状态不佳时,可更换工作人员或让人协助其完毕该项操作。
(2)采用品有安全保护性装置旳用品,如安全性采血针、带保护性针头护套旳注射器、安全性留置针、无针输液器、无针接头等无针连接系统。
(3)在进行侵袭性护理操作过程中,光线要充足。
(4)制定完善旳手术器械摆放及传递规定,规范器械护士基本操作。
(5)手术前充足理解高危患者状况,做好围手术期和手术期旳安全防护工作。
《针刺伤范文》1.发生针刺伤后,受伤者即刻电话报告科主任和护士长,由科主任、护士长电话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处,节假日可先报告总值班,由总值班向医院感染处负责人。
2.受伤者从内网“e”123黄色文件夹中下载职业暴露登记表并填写,科主任或护士长签字后上交院感处。
3.院感处根据受伤者受伤情况开出检验化验单并签字扣章,受伤者凭借检查单到检验科进行抽血检查。
4.受伤者将检查报告交回院感处,院感处根据检验结果指导用药,建档,进行追踪检查。
针刺伤口的处理措施--报告--具体处理流程1、伤口局部处理措施⑴若戴着手套,既脱去手套;⑵用肥皂水和流动水清洗局部伤口;⑶如有伤口,应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和流动水进行冲洗,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⑷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2、报告⑴填写感染控制科发放的针刺意外报告单,报感染管理科;⑵由感染管理处填写检验申请,进行血液检查并备案;⑶报告医务科备案。
3、具体处理流程⑴经职业性接触(艾滋病)hiv的处理:①如果病人的hiv抗体呈阳性或结果不祥,伤者应尽快接受hiv 抗体测试作底线。
②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阳性,说明伤者此前已感染hiv③如果伤者hiv抗体呈阴性,应于24hr内服用叠氮胸苷(zidovudine,azt)进行预防。
④伤者应于伤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再进行血清hiv抗体检查,如果在伤后1个月至6个月血清hiv抗体转阳,则认为是职业感染。
⑵经职业性接触(乙肝)hbv的处理:①原病人及伤者都应进行验血,前者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后者则须同时检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抗体(hbsag)。
②如果伤者以前曾接受乙型肝炎疫苗注射,并确定有足够的抗体,或以前曾受感染而已经有免疫力;或者伤者本身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则无须进一步处理。
③原病人不是乙型肝炎带病毒者,而伤者以往接种疫苗后未能产生抗体,则不须再进一步处理;如果伤者从未接种疫苗,应立即进行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