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祭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4
迟子建散文《灯祭》每逢过年我的父亲都用罐头瓶为我做一盏灯,如今我的父亲去世了,我买了盏灯送到墓地,为我的父亲“引路”我的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就会得到一盏灯。
那灯是不寻常的。
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便诞生了。
赶紧用废棉花将灯罩擦得亮亮的,亮到能看清瓶中央飞旋的灰尘为止。
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
那时候从底座中心再钉透一根钉子,把半截红烛固定在钉子上。
待到夜幕降临时,轻轻捧起灯罩,“嚓”地点燃蜡烛,敛声屏气地落下灯罩,你提着这盏灯就觉得无限风光了。
我的父亲给我做这盏灯总要花上很多工夫。
就说做灯罩,他总要捡回五六个瓶子才能做成一个。
不是把瓶子全炸碎了,就是瓶子安然无恙地保持原状,再不就是炸成功了,一看却是一只猪肉罐头瓶子,怎么擦都浑浊,只好弃了。
尽管如此,除夕夜我的父亲总能让我提上一盏称心如意的灯。
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
我怀揣着一盒火柴提着灯走东家串西家,每到一家都将灯吹灭,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然后再心满意足地擦根火柴点燃灯去另一家。
每每转回到家里时,蜡烛烧得只剩下一汪油了。
那时我的父亲会笑吟吟地问:“把那些光全折腾没了吧?”“全给丢在路上了。
”我说,“剩下最亮的光赶紧提回家来了。
”“还真顾家啊。
”我的父亲打趣着我去看那盏灯。
那汪蜡烛油上斜着一束蓬勃芬芳的光,的确是亮丽之极。
将死的光芒总是灿烂夺目的。
过年要让家里里外外都是光明。
所以不仅我手中有灯,院子里也是有灯的。
院子中的灯有高有低。
高高在上的灯是红灯,它被挂在灯笼杆的顶端,灯笼穗长长的,风一吹,刷刷响。
低处的灯是冰灯,冰灯放在窗台上,放在大门口的木墩上,冰灯能照亮它周围的一些景色,所以除夕夜藏猫猫要离冰灯远远的。
小学五年级语文《灯祭》教案模板《灯祭》全文以灯为线索,写了父亲做灯、我提灯过年、我送灯祭奠父亲,生动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父亲深深地怀念。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灯祭》教案模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灯祭》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理解“称心如意”、“屋脊”、“妖娆迷人”等词语的含义,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文中感情充沛句子的品析,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朴实的父女之情----父亲对我无言的爱,我对父亲无限的依恋及怀念,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培养学生的对亲情的珍爱。
重难点分析:l 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那灯光所传递的是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引导想象,体会作者深刻含蕴。
l 抓住文中作者情感表白的句子,潜心研读,深入领悟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之情。
l 抓住文章的线索,理顺脉络的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搜集有关父子亲情的故事及本课的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语引入,激发兴趣,解读课题。
(一)由灯入题(出示课件)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和你们一样喜欢灯,她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就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带给她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世界。
(二)解读课题(出示课件)灯祭“祭”,祭奠。
“灯祭”,用灯祭奠过世的人。
(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灯祭情景。
本文以“灯祭”为题,直接点出文章主题,作者是祭奠谁,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怀呢?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一)自读课文,理解字、词要求:·自主学习,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灯祭读后感600字《灯祭》是日本作家谷崎润一郎的一部小说,通过对传统日本灯祭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和周围人物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引发了我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小说以主人公参加灯祭的经历为线索,通过对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了他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灯祭的夜晚,主人公看到了灯笼上的灯光,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短暂,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这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让我深受触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所困扰,很难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短暂,而《灯祭》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
在灯祭的夜晚,人们放下了烦恼和忧虑,尽情享受着美好的时刻。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命的热爱,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功利和利益所困扰,很难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而《灯祭》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让我重新审视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通过阅读《灯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所困扰,很难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短暂,而《灯祭》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我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功利和利益所困扰,很难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而《灯祭》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让我重新审视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灯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琐事所困扰,很难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短暂,而《灯祭》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让我重新审视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我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和美好。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功利和利益所困扰,很难感受到人性的善良和美好,而《灯祭》通过对周围人物的描写,让我重新审视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灯祭》阅读练习迟子建父亲在世时,每逢过年,我总会给他精心选择一盏漂亮的灯,从心形到圆形,从卡通动物到桂林山水,那灯是千姿百态的。
父亲没到60岁就离开了人世,为父亲点灯的节目也随之消失了。
随着父亲享年日久的生辰灯,也被我们付之一炬。
母亲说,以后不要再费钱买灯了。
是的,我相信母亲的话,她在这时难免很功利。
因为没过父亲百日,她便领着我们哥几个给父亲烧五七坟。
她说,你父亲喜欢热闹,你们多请些街坊邻居给他烧纸钱吧。
我们按照母亲的吩咐一一照办了。
多少年来,每逢父亲的生日和忌日这两天,母亲总要在供奉先人的供桌上,摆上一盏明亮的灯。
那灯虽然只是普通的油灯而已,但灯芯却是由我们做儿女的一颗心幻化而成。
如果从母亲的供桌上望过去,在那儿闪闪烁烁的微弱的光中,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几个儿子心灵的震颤。
那种震颤一经传递到肢体的每个部位,连最远的那颗心也会为之一动。
这时,母亲的脸上便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现在想想,是我们在完成着一种孝道的仪式了。
如果没有这个仪式的话,她又能找到什么样的理由和籍口来回想她深爱的丈夫呢?因为有了这样的仪式,母亲在这些年里得以充实着她的光— 1 —阴。
她每日里擦擦供桌上的灯台、掸掸灯盏上的尘土的时候,她的内心是踏实的。
因为她相信这个灯盏能够将儿女对父亲的思念汇聚成一股暖流,顺着这股暖流,父亲会在一个早晨或一个黄昏,与她再次团聚在一家人围炉而坐的守候中。
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母亲总是将那盏灯点燃。
火苗跳跃的时候,我们看见父亲的影子在墙上轻轻地晃动。
在那忽明忽暗的灯光里,父亲好像在对着我们微笑。
而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在父亲的庇护下快乐无忧的岁月里。
随着夜幕的降临,那盏灯便被母亲吹熄了。
这时我们会听见母亲在自言自语:时候不早了,你该歇着了。
然后她会很自然地走向那间小屋的门帘。
进去之前她要咳嗽一声。
这是多年的习惯,为防止惊醒睡着的父亲,她有咳嗽的毛病。
其实我们哥几个也有这种毛病,不过我们的咳嗽是在模仿中养成的。
也是冬天也是春天灯祭内容简要介绍冬天和春天灯祭是一年一度的传统文化庆典活动,旨在迎接冬天和春天的到来,祈求平安和幸福。
这个活动通常在每年的冬至和春分时举办,是人们共同庆祝冬天和春天到来的一个重要的节日。
冬天灯祭通常在寒冷的冬至这一天举行,这一天是一年中最短的一天,意味着阳光开始逐渐增长,代表着光明和温暖的到来。
在这一天,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和烛台,将它们挂在屋内屋外,象征着对冬天的祈祷和期待。
此外,还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燃放烟花等,为冬天送行,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而春天灯祭则是在春分这一天举行,这一天是昼夜平分的时刻,代表着春天正式开始,大地苏醒,百花盛开。
在这一天,人们也会点亮各种各样的灯笼和烛台,将其挂在公共场所和家庭中,以庆祝春节的到来。
除了点灯外,还会举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民俗表演、传统舞蹈等,让人们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好时光。
冬天和春天灯祭不仅是庆祝节日的活动,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这个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节日带来的欢乐和温暖。
同时,也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加深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冬天和春天灯祭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可以让人们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更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暖。
因此,冬天和春天灯祭始终是人们热爱的传统庆典活动。
总之,冬天和春天灯祭是人们共同庆祝冬天和春天到来的一个重要的节日,通过这个活动,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体验节日带来的欢乐和温暖,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加深家庭和社区的凝聚力。
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冬天和春天灯祭能够继续举办,让人们永远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暖。
灯祭课文反思小学语文姓“小”,阅读课叫“读”,阅读课上一定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我精心备读,以读贯穿始终,让课堂情趣融融。
指导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做灯的句子时,我安排了四次读书:指名读父亲做灯时的句子,说说为什么说“那灯是不寻常的”;默读,一边读一边圈出动词;浏览,想一想为什么做灯的过程复杂而父亲却忙而不乱;小声读,边读边想像,在脑海中呈现父亲做灯的全过程。
一次又一次地读,一次有一次的目的,一次比一次读得深入,灯承载着父爱,所以作者说“那灯是不寻常的”,这样的理解会深入学生的心里。
第九自然段是全文感情最深的一段,指导阅读时,在指名读、自由读、讲读、齐读、师生共读的过程中,我们一起感受作者的那份幸福、那份快乐,那份痛苦、那份悲伤,从而真正体会到“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
灯祭课文反思(二)《灯祭》这篇文章以灯为线索,讲述了作者回忆童年时父亲给她做灯的情景,从细微处见真情,从朴实无华的语言中透露出的对已逝父亲的怀念之情,虽然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处处感人至深,无言的父爱,浓浓的亲情,打动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这节课,我引领学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语文训练,如在冰灯、红灯一段,让学生感悟对比手法,在父女对话一段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在丰厚的情感、丰富的内涵中使语言训练立体化,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另外文字是一种符号,往往在文字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内容,包含着多处“空白”令人遐想。
像作者点燃玻璃灯,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此时作者的思绪肯定也随之颤动,我适时抓住这一空白点进行拓展:此时你就是作者,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你会对逝去的父亲说些什么?个体面向父亲告白,是个性化的,也是再现课文具体内容的,这样很自然地就把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引导学生更深地感悟了文本,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灯祭课文反思(三)阅读“父亲做灯”部分时,我指导学生实践就内容作批注的方法。
《灯祭》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灯祭》课文选自迟子建的散文《灯祭》,讲述了“我”对童年“灯”的思念,以及对“父亲”的追思。
从朴实无华中透露出对已逝父亲的思念之情,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处处感人至深。
父女情深的场景就那么实实在在的重现于我们的面前。
本文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
1、善于捕捉细节进行描写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做灯过程,文笔流畅,正因为父亲年年给我做灯,所以我对做灯过程才烂熟于心。
2、文章线索明线:灯;暗线:思父情并举,感悟跟着作者一起欢乐一起悲伤。
3、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但不管它们有多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 ……这些句子让我们清晰感到了女儿对父亲的热爱和无限思念。
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涌动出一种感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去用心体验亲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珍惜拥有的快乐和幸福……二、教学目标:这样篇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文章,如何通过我们的学习,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父亲无限思念的挚爱真情呢?根据课标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针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分的句子,谈出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以到达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思念的挚爱真情,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愫。
3、过程与方法:指引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难点是体悟“灯祭”的含义。
三、设计理念设计本节课时,以“以生本教育理念、尝试教育理念”为指导,深入贯彻“先学后教”思想于教育教学实践,都围绕着“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中心展开,力求充分表达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表达学生的“主体性”,打造小组合作下的高效课堂。
我依据学情、年段特点、课文特点等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课前,要求学生小组内部诵读全文,画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组内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课上一起解决。
16《灯祭》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散文。
全文以灯为线索,写了父亲做灯、我提灯过年、我送灯祭奠父亲,生动表现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爱。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文中感情充沛句子的品析,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朴实的父女之情——父亲对我无言的爱,我对父亲无限的依恋及怀念,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
2、培养学生对亲情的珍爱。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两代人的灯,两代人的情,那灯光所传递的是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引导想象,体会作者深刻含蕴。
难点:体会“那灯是不寻常的”在作者心中的位置。
解决办法:
1、抓住文中作者情感表白的句子,潜心研读,深入领悟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之情。
2、教师引导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灯祭》。
(板书课题)
哪位同学说一下题目的意思?
生:用灯祭奠父亲。
师:文章讲了几个送灯的故事?分别是谁送谁灯?
生:两个。
父亲在世时,父亲送我灯;父亲去世后,我送父亲灯。
师:你从这两个故事中分别体会出什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味这份浓浓的爱和思念。
二、感悟第一个故事
1、师:默读课文1至8自然段,体会作者对灯的描写,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父女间真挚的爱,找出你感受最深的部分,用横线画出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
预设:
第2自然段:
生:因为父亲年年给我做灯,所以我对做灯的过程才烂熟于心。
第3自然段:
生1:我从“总要”“称心如意”这两个词感受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父亲尽自己的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
生2:我从“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
”看出父亲送我的灯是多么重要,在我的心中父亲的灯是那么光明美好。
生3:从“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心满意足”,我感受到作者得意,快乐,幸福的心情。
师小结: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心理描写,详细的描述了“提灯过年”的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细节描写的作用,我们在写作文时注意运用。
第4、5、6自然段:
生1:我从“笑吟吟”看出父亲见我把油都快烧光了,还开心的开玩笑,说明父亲眼里都是对孩子的爱。
生2:父亲说孩子“真顾家呀”父亲对孩子晚归不直接批评,而是开了个玩笑。
我觉得父亲很幽默。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这几段。
第7自然段:
生:我从“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看出我对父亲的爱,因为我认为父亲送的灯是最美的。
师:请你来读一读。
第8自然段:
师:这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排比。
师:“妖娆迷人”你怎么理解?
生:妖媚艳丽。
形容景色异常艳丽,十分吸引人。
师:这段是一个排比句式,一句比一句更深入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通过“有盼头”、“有声有色”、“妖娆迷人”,你感受到作者过年时的心情怎样?
生:快乐,幸福,有趣。
师:请你带着感情读一读。
师范读,学生自己体会读,指名学生读。
三、品味第二个故事
1、学生默读课文9至1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思念的?
2、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
预设:
生1:“父亲去世的时候……接他回来呀。
”写出了作者在父亲去世后的悲伤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生2:我从“多想”这个词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生3:从“没想到我迎来了……送给我的那盏灯”,我感受到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伤难过之情。
生4:作者给父亲送灯来祭奠他,“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让人感觉凝重、伤感。
颤动的夜色是父亲深沉的回应,更是女儿思念父亲
的心。
师指名读。
四、联系生活,情感升华。
长期以来,我们总习惯于强调母爱的力量,可事实上啊,父爱同样也是伟大的。
父爱和母爱,就像鸟儿起飞的两只翅膀一样,对我们来讲,都是同样重要的。
其实,父亲一直在用他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包容着我们。
有时候,父爱真的是不需要用任何语言来表达的。
(一)学生思考交流如下话题:
1.面对生活的艰辛,父子俩相依为命……
2.如果说父爱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那应该还有对我们心甘情愿的纵容吧……
3.如今我们已慢慢长大,那你是否依然记起依靠老爸肩膀的感觉?是否依然记起老爸背上的感觉?那种温暖的感觉,惬意的感觉……找到了吗?
(二)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你难以忘怀的父爱深情呢?愿意把它讲给大家听听吗?
(三)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浓浓的父爱。
现在我们应该感受得到,父爱不像母爱那样洋溢在外,但却一样深厚宽广如海洋。
如果说母爱是山涧的小溪,是那样的绵长而具体,那么父爱就一定是小溪所缠绕的那座高山,是那样的厚重而坚实。
父爱是一本大书,年轻的儿女常常读不懂它,直到真正长大再重新打开这本大书之后,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挚的心。
我相信,你们读懂自己的父亲,不会太晚!
五、拓展延伸
1、积累你认为最感人的词语或句子。
2、阅读冰心的《小桔灯》。
板书设计:
16、灯祭
父亲在世时幸福快乐
父亲去世后思念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