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灯祭》优秀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4.38 KB
- 文档页数:7
《灯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中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作者的父亲生前每逢过年都为自己精心制作一盏灯的往事,介绍了父亲的灯带给自己的幸福和快乐,表达了对父亲去世的悲伤和深深怀念的真挚的感情。
重点:那灯是不寻常的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联系:那灯是不寻常的:1、制作不寻常(精心)2、感受不寻常:1)风光无限、心满意足2)因为有了年,就觉得日子是有盼头的;而因为有了父亲,年也就显得有声有色;而如果又有了父亲送给我的灯,年则妖娆迷人了这是我送给父亲的第一盏灯:是一盏怎样的灯?(六角形、玻璃做成、……)怎样送的?(送到墓地,嚓地划根火柴。
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为什么送灯?(我多想握着父亲送我的灯到路上接他回来呀;从此以后虽然照例过年,但是再也没有接受灯的那种福气了;没想到我迎来了千盏万盏灯,却再也迎不来幼年时父亲送给我的那盏灯了。
为什么强调是“第一盏灯”?(联系全文)二、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迟子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熟读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和词语,理解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比较正确地概括中心思想。
通过词句和段落对比,培养深入感悟和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
3、比较深入地体会文中所表达的父子深情,培养热爱父母、热爱亲人、学会感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看题目思考问题(阅读期待)看到这个题目你最想知道什么?:1)、灯什么样2)、谁祭奠谁3)、为什么用灯来祭奠请同学们带着刚才的问题,自由读文,试从文中找出答案。
2、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段,写一写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要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情”?先讲了什么,后讲了什么?然后再找一找相对应的段落,把文章分为三段。
3、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课文围绕“灯”的记叙,哪些词句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划一划,在旁边做一做简单的批注。
第二课时1、第一环节抓住“那灯是不寻常的”联系上下文感悟学习先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灯的不寻常?引导学生读第二段(2至8段)课文,然后抓住两个方面理解体会:第一、从灯的制作过程体会(要引导学生先把制作过程分为几步;然后用实物表演一下,再抓住其中表现非常精心的词句体会),从中理解父亲所花费的心血。
《灯祭》第一课时教学实录拿起文章,请你先来读一读文章。
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假如有读不懂的,先在小组里沟通一下,假如不能解决,请小组里书写比较快的同学记录下来。
同学读课文,看看你能读懂什么?假如有读不懂的可以先在小组里沟通一下。
老师巡察,有的同学一边读书,一遍还能画出小节号。
读完了?哦,你的速度真快。
进行小组争论学习。
老师巡察时,询问解决不了的问题,写下来,看看怎么合适就怎么写。
指名一同学板演问题,师生在席间进行沟通,派有代表性问题的同学板演。
师:问题都预备完了吗?我先问问我们在小组里先解决了什么问题?生:我们组解决的是“似冥非冥”。
〔第一组〕师:“冥”是什么意思?生:我依据上文中“天似亮非亮”,觉得“冥”是“暗”的意思。
师:能联系上下文解决“冥”的意思,很好的`读书方法。
生:我们小组解决了“”。
师:他们小组读书很细致,把标点符号都关注了。
生:我们小组解决了课题“灯祭”。
师:你认为“妖媚迷人”是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生:我认为“妖媚迷人”是女孩子很美丽。
师:你对“妖媚迷人”的理解特别深,是指对美丽的女孩子的赞扬。
“妖媚迷人”还有一个意思指名读文师:你读的太好了。
这三句话不仅将妖媚迷人联系在了一起,还和什么联系在了一起?生:和日子联系在了一起生:和年联系在了一起师:“妖媚迷人”不仅和“年”联系在了一起,还和父亲联系在了一起,还和父亲联系在一起,更和父亲的灯联系在了一起。
板书:年——父亲——灯,还有吗?〔激昂期盼福气要来了财源滚滚〕师:由于这样,的年过的多么美满,有盼头啊。
让我们带着这种盼头、美满读一读。
这就是“妖媚迷人”。
这灯真的有这么好吗?有同学已经知道怎么做的了,谁来说一下?生:找出制灯的文字。
“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将铁丝从一只眼穿过去,然后沿着底座的直径爬行,再扎入另一个眼中,铁丝在手的牵引下像眼镜蛇一样摇摆着身子朝上伸展,两个端头一旦汇合扭结在一起,灯座便大功告成了。
灯祭说课稿
《灯祭》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冀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灯祭》
课文选自迟子建的散文《灯祭》,讲述了“我”对童年“灯”的怀念,以及对“父亲”的追思。
从朴实无华中透露出对已逝父亲的怀念之情,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却处处感人至深。
父女情深的场景就那幺实实在在的重现于我们的面前。
本文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
1、善于捕捉细节进行描写
第二自然段详细介绍了做灯过程,文笔流畅,正因为父亲年年给我做灯,所以我对做灯过程才烂熟于心。
2、文章线索
明线:灯暗线:思父情并举,感悟跟着作者一起欢乐一起悲伤。
3、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但不管它们有多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
这些句子让我们清晰感到了女儿对父亲的热爱和无限思念。
让我们不由自主的涌动出一种感动,引起学生的共鸣:去用心体验亲人带给我们的快乐和幸福,珍惜拥有的快乐和幸福……
二、教学目标:
这样一篇朴实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文章,如何通过我们的学习,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呢?根据课标对高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针对学生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课文《灯祭》,了解中国传统的灯节文化,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对节日的感恩之情。
3.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内容及相关词汇。
2.理解灯节的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理解灯的象征意义。
2.运用所学词汇和句型进行表达。
教学准备:教案、英汉词典、图片、PPT、一盏小灯、学生用品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1.师生互动,询问学生对灯节的了解程度,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灯节是怎样的。
Step 2:预习导引(10分钟)1.准备一张关于灯节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如:这张图片中有哪些元素?学生能从图片中了解到哪些信息?2.教师帮助学生预习生词和课文中的相关词汇,如:灯、祭、节日等。
Step 3:呈现与讨论(10分钟)1.教师播放PPT,呈现课文《灯祭》的内容,并带领学生一起阅读、理解和讨论课文内容。
2.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灯节有哪些传统活动?我们家乡有没有类似的节日和活动?Step 4:表演与学习(1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角色进行表演课文的片段,再由全班一起进行语音模仿和朗读。
2.对于生词和短语进行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Step 5:词汇学习与拓展(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分发单词卡片,学生互相合作,猜测单词的中文意思,并找到对应的词义。
《灯祭》教案(通用3篇)《灯祭》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生字新词,并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用在读中的方法进行阅读的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魅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所表现出的朴实的父女之情----父亲对我无言的爱,我对父亲无限的依恋及怀念。
培养学生的对亲情的珍爱。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理解两代人阴阳两界无法阻隔的亲情。
(二)难点体会“那灯是不寻常的”在作者心中的位置。
(三)解决方法1、引导想象,体会作者深刻含蕴。
2、抓住文中作者情感表白的句子,潜心研读,深入领悟作者对父亲的挚爱之情。
3、重点引导与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两课时【学生活动设计】(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抓课文重点内容,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谁来说说你都有哪些玩具?你知道你父母小时侯都有什么玩具?对,他们小时侯不象我们现在玩具都是花钱买的,他们有许多玩具是他们自己或者是大人帮着做的玩具,玩着大人给做的玩具那是一种什么心情呢?对!我们文中的作者在怀念他的父亲,怀念父亲亲手给他做的灯,他认为那灯是“不寻常的”。
为什么会认为是“不寻常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课《灯祭》板题二、自渎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1、查,自学生字新词。
2、读准子字音,分析字形:罐、瓢、穗、墓3、根据课文上下内容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蓬勃屋脊安闲妖娆有声有色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为什么是一盏不寻常的灯呢?四、检查自学情况五、再读课文。
1、分段朗读,要读准字音,读的要正确、流利。
2、在课文中将自己喜欢的语句或不理解的地方分别做上记号。
3、检查交流。
(一是检查生字读音情况。
他山之石:优秀教学案例精选优秀教学案例精选之一课堂上“节外生枝”今天上午第一节是语文课,本来我已安排好了把《灯祭》的第二课时讲完。
课刚开始时,是按照我预先安排的内容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当讲到父亲为我做灯的过程这部分内容时,有个学生举手说:“老师,我有个问题。
文章中写到‘从门外的雪地上捡回一个罐头瓶,然后将一瓢滚热的开水倒进瓶里,‘啪’的一声,瓶底均匀地落下来,灯罩诞生了。
……灯的底座是圆形的,木制,有花纹,面积比灯罩要大上一圈,沿边缘对称地钻两个眼儿,将铁丝从一只眼儿穿过去,然后从底座的下方穿入另一个眼儿中,再把铁丝的两头牵引到灯罩口的上方,扭结成提手,灯座便大功告成了’。
灯罩是玻璃的,从底座的两端引两根铁丝到灯罩口的上方,扭结成提手,这样灯罩会两边滑不稳定的。
”听了他的话,我一想也有道理,可我一时也想不出答案,便说到:“哪位同学能给解释一下这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同学就开始在下面小声地讨论起来,我顺势说:“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吧。
”同学们热情高涨,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经过一番讨论后,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结论。
就连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杨欣,也把手举得高高的,期待着老师能叫他回答。
于是,我叫他站起来说。
他说:“把铁丝引到上面的时候,可以在罐头瓶口的地方缠绕两圈,因为瓶口那儿有螺旋的筘,这样就不会掉下来了。
”没等他坐下,代金奎站起来反驳道:“文中说了‘待到夜幕降临时,‘嚓’地点燃蜡烛,轻轻地落下灯罩,……’灯罩是可以拿下来的,你给缠两圈还怎么拿下来呀?”这时,柴红悦举手了,还没等我叫她,她就站起来说:“可以引四根铁丝上去,这样就稳当了,把灯罩往下拿的时候,稍微扒开一点就行了。
”这时任蕙雪也等不及了,站起来说:“四根铁丝不如三根稳定,三角形具有稳定性,四边形没有。
”哟,连数学知识也用上了。
徐达又说道:“文中说了是‘铁丝的两头’而不是三头或四头。
”争论了一顿,也没找到个好的办法,我说:“咱们回家可以做一做试试,想个好的办法,好吗?”这时下课铃响起来了,安排的内容也没有讲完。
灯祭教学设计引言灯祭是一个充满仪式感和美好祝福的传统活动。
在灯祭当晚,人们会点亮各种各样的彩灯以祈求好运和幸福。
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灯祭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本文将为教师们提供一个灯祭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了解灯祭的历史、意义和制作彩灯的技巧。
一、教学目标1. 了解灯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2. 掌握不同地区灯祭的特色和民俗表演;3. 学习制作简易彩灯的技巧;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 灯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a. 古代灯祭的起源b. 现代灯祭的变革和发展2. 不同地区灯祭的特色和民俗表演a. 中国传统灯节b. 泰国水灯节c. 印度排灯节d. 日本盂兰盆节e. 西方万圣节3. 简易彩灯的制作技巧a. 材料准备b. 制作步骤c. 创造个性化彩灯的方法三、教学步骤1. 灯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a. 通过图片和文字资料向学生介绍古代灯祭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b. 引导学生探讨现代灯祭的变革和发展,让学生了解灯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意义。
2. 不同地区灯祭的特色和民俗表演a. 分小组给学生分配一个地区的灯祭,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查找资料的方式了解该地区的灯祭特色和民俗表演。
b. 学生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地区的灯祭特色,并与其他组进行互动交流。
3. 简易彩灯的制作技巧a. 教师向学生展示制作彩灯所需的材料,并讲解材料的用途和选择方法。
b. 分组进行彩灯制作,教师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鼓励他们展现个性化的设计和创意。
四、教学评价1. 参与评价:a.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参与程度;b. 考察学生制作彩灯的过程中是否积极参与和合作。
2. 表现评价:a. 评估学生对灯祭起源和发展的理解程度;b. 评估学生对不同地区灯祭特色和民俗表演的掌握程度;c. 评估学生制作的彩灯设计和创意。
五、教学拓展1. 参观当地灯祭活动a.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灯祭活动,深入感受灯祭的氛围和民俗文化。
b. 学生可进行现场调研,了解当地灯祭的历史和特色。
初中语文《灯祭》优秀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灯祭》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散文。
全文以灯为线索,写了父亲做灯、我提灯过年、我送灯祭奠父亲,生动表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父亲深深地怀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正确认读本课五个生字,理解称心如意、屋脊、妖娆迷人等词语的含义,掌握十一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并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魅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感情充沛的句子,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的对父亲无限怀念的挚爱真情。
3、过程与方法:
指引学生抓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并通过自读、感悟、探究等教学策略,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要求会写的生字,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词、句、段进行研读、感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语引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灯吗都喜欢什么样的灯
师:有这样一个孩子,他和你们一样喜欢灯。
她童年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都是一盏不寻常的灯所带给她的。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世界。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自读课文,理解字、词
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地方。
2)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指名朗读课文。
(预设:有些疑难字、词可能小组合作无法解决,这时教师应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解决疑难时注意纠正:
称心如意的称读chn,不读chng
揣与惴的区分。
罐、穗、墩、脊的`书写。
)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初步理解灯祭含义。
1、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1)了解文章主要写了哪写内容,用自己的话简单概括一下。
(引导学生感知父亲在世时和父亲去世后两个不同的场景)
(2)作者的情感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
(幸福、快乐思念、悲伤)
2、通过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解灯祭的含义。
(让学生了解:灯祭实际上是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和缅怀。
)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感受到了作者在父亲去世前后不同的心境,更体会到了我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与缅怀。
第二课时
一、引入。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你对题目灯祭有什么样的理解(
指名说)
师:对,作者围绕灯分别描写了父亲在世时和父亲去世后两个不同的场景,抒发了作者不同的心情,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入作者清幽、隽永、伤感的文字,一起来深入感悟。
二、自读感悟。
1.提出中心问题:默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灯的描写,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了我对父亲的爱,找出你感受最深的部分,深入感悟、品读,说出你的感受。
2.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
1.第三自然段:
生1:我从总要称心如意这两个词感受到了父亲对孩子的爱,父亲尽自己的努力满足孩子的要求。
生2:我从没有月亮的除夕里,这盏灯就是月亮了。
看出父亲送我的灯是多么重要,在我的心中父亲的灯是那么光明美好。
生3:通过对除夕夜游的描写,我感受到作者心满意足、得意、快乐的心情。
师:从那些词句可以看出来呢?
生3:听人家夸几句这灯看着有多好心满意足。
师:别人会怎么夸我心里怎么想
生:
师小结: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动作、心理描写,详细的描述了提灯过年的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就是细节描写的作用,我们在写作文时注意运用。
2.第四、五、六自然段。
生:我觉得父亲是一个慈祥、幽默的人。
师:为什么?
生:我从笑吟吟看出父亲对孩子除夕游玩晚归得到了满足而感到高兴,父亲很理解孩子的心情。
师:为什么说父亲幽默呢?
生:父亲说孩子真顾家呀父亲对孩子晚归不直接批评,而是开了个玩笑。
师:我们来分角色朗读。
3.第七自然段。
生:我从但不管它们多么动人,也不如父亲送给我的灯美丽。
看出我对父亲的爱,因为我认为父亲送的灯是最美的。
师:请你来读一读。
4.第八自然段。
这段是一个排比句式,一句比一句更深入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通过有盼头、有声有色、妖娆迷人体现出作者对过年生活所感到的快乐、幸福、有趣。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这些情感。
师:你怎样理解妖娆迷人?
生:因为有了父亲送给我的灯,过年的日子丰富多彩、有趣,使我很向往。
师:请你带着感受读一读。
(生读)
教师范读,学生自己体会读。
指名学生读。
5.第九自然段。
生1:父亲去世的时候接他回来呀。
写出了作者在父亲去世后的悲伤和无尽的思念之情。
生2:我从多想这个词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思念。
师:请你来给大家读一读。
6.第十自然段。
生:从没想到我迎来了送给我的那盏灯
我感受到作者对失去父亲的悲伤难过之情。
7.第十二、十三自然段。
生:作者给父亲送灯来祭奠他,周围的夜色颤动了一下让人感觉凝重、伤感。
师指名读。
8.师小结。
五、拓展延伸。
1.积累你认为最感人的词语或句子。
2.阅读冰心的《小桔灯》。
由谈话引入,激发学生兴趣,通过谈自己所喜欢的灯,引导学生走进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有关词语,为理解文章打基础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文章内容
回忆上节课内容,带学生进入情境,并使学生了解本课学习内容,有目的的进行学习。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感悟文中内容,锻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的能力。
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同学间相互补充,深入理解文本,感受父女之间的浓浓爱意。
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有感情的朗读,以达到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愫。
深化文章的语言美,丰富学生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