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寓言四则》第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06 MB
- 文档页数:51
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第2课时教案《寓言四则》(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课文内容,积累重点词语。
2.理解故事的寓意,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重点、难点:积累重点词语,理解寓言寓意。
教学方法:朗诵法、翻译法、评析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温故知新,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从《伊索寓言》里收获了一些知识,现在请同学们来回顾一下。
(学生展示)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这节课我们要再接再厉,挑战一下自己,学习另两篇寓言,一篇是《穿井得一人》,另外一篇是《杞人忧天》。
二、预习展示1.字词注音展示溉汲..gài jí杞.人qǐ躇.步chú跐蹈..cǐdǎo舍.然shì中.伤zhòng2.学生展示作家作品,老师明确:(1)《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
《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2)列子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省郑州市)人。
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
列子(本人与弟子)著有《列子》,《列子》属于早期黄老道家的一部经典著作,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那时,由于人们习惯在有学问的人姓氏后面加一个"子"字,表示尊敬,所以列御寇又称为"列子"。
3.学生展示课文内容,老师或补充,或明确。
《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
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人。
第24课寓言四则(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后两则寓言的文言知识。
2.了解后两则寓言的寓意。
3.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后两则寓言的文言知识。
2.了解后两则寓言的寓意。
3.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利用寓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国古代也有许多寓言,这些寓言中有很多演变成了家喻户晓的成语,比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自相矛盾、狐假虎威等,你还知道哪些古代寓言?分享给大家。
新知探究《穿井得一人》一、知人论世【活动内容】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吕不韦和《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
教师出示课件中的内容作为补充。
二、疏通文意【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出《穿井得一人》中的重难点文言知识。
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如果还有疑难,由教师或其他学生解决。
【设计意图】掌握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三、文本研读【活动内容】教师提问:这则寓言有怎样的寓意?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讹传?教师提示:从文中不同人物的角度进行分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概括寓言的寓意;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分析,深入理解寓言的寓意。
四、问题探究【活动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面对着种种信息,真伪难辨,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对待?同桌之间或小组内进行讨论,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已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以致用。
五、小结【活动内容】《穿井得一人》通过写丁家人因打井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的事情,被传成“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的故事,告诉人们对于未经证实的传闻不要轻信,要多方查证,弄清真相的道理。
《杞人忧天》一、知人论世【活动内容】学生根据积累的知识或课前查阅的资料,和同桌交流《列子》的相关知识,教师出示课件中的内容作为补充。
二、疏通文意【活动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出《杞人忧天》中的重难点文言知识,同桌之间相互合作,借助注释,翻译课文。
如果还有疑难,由教师或其他学生解决。
第二课时《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学生复述前两则寓言的内容并用自己的话概括寓意。
二、指导自读《智子疑邻》1.作者简介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著名思想家。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
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
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如《自相矛盾》《守株待兔》《滥竽充数》,《智子疑邻》也是其中的一篇。
2.播放PPT,学生欣赏画面,感知寓言。
3.自由诵读,教师提示下列字词:(1)智子疑邻:赞赏儿子聪明,怀疑隔壁老人(偷盗)。
智,聪明,这里意思是“以……为聪明”“认为……聪明”。
(2)天雨(yù)墙坏:雨,作动词,下雨。
(3)不筑:修补。
(4)暮而果大亡其财: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
暮,晚上。
果,果然。
亡,丢失。
4.请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口头把故事译成现代汉语。
5. 探究寓意:因“天雨”而导致“墙坏”,因“墙坏”而致失盗,对此儿子和邻人之父都有相同预见,而宋国富人却“智子疑邻”,这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可从进言者和听意见者两个角度回答。
示例:消极方面: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
积极方面: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5.请学生设想一下,邻人之父知道自己成了怀疑对象,会有怎样的反应?为寓言写一个合情合理的续编。
三、师生共同研读《塞翁失马》1.作者简介《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
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
《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著作。
这部书在阐明哲理时,涉及很多奇物异类、鬼神灵怪,所以保存了一部神话材料,曲折地反映了远古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
2.听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提示:(1)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
24寓言四则前面我们学习了两则《伊索寓言》,其实我们中华民族也有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
1.《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2.《列子》旧题为列御寇所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1.朗读两篇短文,读准字音、停顿。
2.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理解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决疑难。
3.重点字词归纳。
(1)掌握下列字词。
溉汲:打水浇田。
及:待,等到。
道:讲述。
闻之于宋君:使宋国的国君知道这件事。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使唤,指得到一个劳动力。
亡:无,没有。
晓:告知,开导。
若:你。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伤:伤害。
四虚:四方。
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舍,同“释”。
(2)一词多义:之:宋之丁氏家无井:助词,的。
有闻而传之者曰: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闻之于宋君: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代词,指“穿井得一人”。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标志。
1.学习《穿井得一人》。
(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2)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道听途说的传言,万勿轻信,必须认真地思索,进行实际的考察,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
启示: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
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
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
2.学习《杞人忧天》(1)杞人“忧”什么?“忧”到什么程度?后来杞人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舍然大喜(2)“晓之者”是怎样解“忧”的?由表及里、化消极心态为积极心态(3)如何理解“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 日月星辰,也不过是聚集在一起的有光的气体,即使坠落,也不会击中甚至打伤人。
寓言四则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2.积累一些文言词汇;3.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灵活地理解寓意。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交流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说过:“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个部分,所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的教训和启示好比是灵魂。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则西方的寓言故事,得到了一些启示,接下来我们学习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看看又能获得怎样的人生启示?二、简介作者及作品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
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
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
秦王政亲理政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
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
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为当时秦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三、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让一学生范读。
3.按节奏朗读课文。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暂时不懂的字,不理解的词。
2.小组合作,质疑释难,根据注释梳理文句,完成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展示,教师点拨。
明确:(1)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补充: ①之:的②氏:姓③而:连词,表顺接④溉汲:打水浇田⑤居:住,停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