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常见疾病地药物治疗学
- 格式:doc
- 大小:140.81 KB
- 文档页数:14
临床医学中的眼科学概述在临床医学中,眼科学是一门关注眼睛及其相关疾病的学科。
它涵盖了眼部解剖学、生理学、疾病诊断与治疗等多个方面,旨在帮助医生有效地保护患者的视力和眼健康。
本文将概述临床医学中的眼科学,从眼部结构到最常见的眼科疾病,带您深入了解这个重要的医学领域。
一、眼部结构眼睛是人体感知世界的窗口,了解其结构对于理解眼科学至关重要。
眼球是眼睛的主体部分,包括角膜、虹膜、晶状体、视网膜等重要组织。
角膜是眼球最前面的透明组织,光线穿过角膜进入眼内。
虹膜则是眼睛的有色部分,其肌肉调节着瞳孔的大小。
晶状体位于瞳孔后方,能够调节光线的折射度。
视网膜则是眼睛最内层的感光层,能够将视觉信息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到大脑。
二、常见的眼科疾病1.屈光问题屈光问题是指眼球对光线的折射出现异常,常见病症包括近视、远视、散光等。
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患者视力模糊、眼部疲劳、头痛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影响正常生活与学习。
眼科医生通过验光检查,推荐合适的矫正措施,如配戴眼镜或隐形眼镜,以改善患者的视力。
2.眼部感染眼部感染是指细菌、病毒或真菌引发的眼部炎症。
常见的眼部感染包括结膜炎、角膜炎等。
患者可能出现眼红、异物感、流泪、光敏等症状。
眼科医生通过检查炎症程度,推荐使用抗生素眼药水或其他治疗方案,以控制感染并减轻症状。
3.青光眼青光眼是一组引起视神经损害的慢性眼病。
主要特点是眼压升高,可能导致视野缺损与失明。
早期青光眼通常没有症状,因此常需定期进行眼压检查以及视野检测。
根据具体情况,眼科医生可能会采用眼药水或手术等方式来控制眼压,以防止视力的进一步损害。
4.白内障白内障是指晶状体透明度下降导致视力模糊的情况。
患者可能出现视物模糊、光线敏感等症状。
目前,白内障手术是最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通过切除患者的混浊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视力。
5.黄斑变性黄斑变性是一组累及视网膜黄斑区的疾病,是老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患者可能出现中心视力模糊、颜色识别困难等症状。
眼科药物的药动学研究策略眼科药物的药动学研究是制定合理给药方案、优化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眼科疾病的治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将围绕眼科药物的药动学研究策略展开讨论。
眼科药物的药动学研究主要涉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已有研究表明,药物的吸收受到药物性质、给药途径和患者生理状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药物的分布主要受到血流量、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以及药物透过生物膜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过程则受到肝肾功能以及药物与代谢产物的相互作用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目前研究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对药物在眼部的吸收机制研究不够深入,对药物在眼部的药动学特征了解不够全面等。
针对文献综述中指出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种眼科药物的药动学研究策略:体内外研究:通过体内实验和体外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药物在眼部的药动学特征。
体内实验可采用动物模型,通过观察药物在眼部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了解药物在眼部的药动学特征。
体外实验可采用细胞模型,通过观察药物对细胞的作用,了解药物在眼部的药理作用机制。
细胞研究:通过细胞模型,研究药物对眼部细胞的作用机制。
细胞研究可采用人眼细胞系或原代细胞,通过观察药物对细胞增殖、凋亡、坏死等过程的影响,了解药物对眼部细胞的毒性作用和作用机制。
基因研究:通过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药物对眼部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影响。
基因研究可采用基因芯片、质谱等技术,通过观察药物对眼部基因和蛋白质的表达谱,了解药物对眼部的分子作用机制。
实验动物的选择:选用健康成年动物作为实验对象,如大鼠、小鼠或兔子等。
给药方式:采用眼部滴眼给药,通过观察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了解药物在眼部的药动学特征。
采样方法:通过取血、取眼球等方法,收集不同时间点的样品,测定药物在眼部组织中的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
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图表等方式展现数据变化和趋势,解释数据含义。
利用药动学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计算药动学参数,如吸收半衰期、消除半衰期、峰浓度等。
眼科用药相关知识点总结眼科用药是临床治疗眼部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不同的眼部疾病,眼科用药可以分为抗感染药物、抗炎药物、润滑剂、生长因子药物等多个类别。
本文将对常见的眼科用药进行详细的分类和介绍,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眼科用药相关知识。
一、抗感染药物1.1 青霉素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对多种细菌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在眼科用药中,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结膜炎、角膜炎、眼睑炎等感染性眼病。
常见的青霉素类药物有庆大霉素眼膏、氯霉素眼膏等。
1.2 氟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广谱抗生素,具有很强的抗菌能力,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很好的杀菌作用。
在眼科用药中,常用的氟喹诺酮类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眼用凝胶、喹诺酮眼用滴液等,常用于治疗角膜溃疡、角膜炎、急性结膜炎等感染性眼病。
1.3 眼科用抗生素滴眼液:眼科用抗生素滴眼液是治疗眼睛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药物之一。
常用的眼科用抗生素滴眼液包括庆大霉素滴眼液、庆大霉素眼膏、氟莫西林眼用凝胶、氟喹诺酮类药物眼用滴液等。
这些药物都能够有效杀灭眼部感染细菌,减轻炎症,促进眼部组织修复。
1.4 抗真菌药物:抗真菌药物是用于治疗眼部真菌感染的药物,常见的抗真菌药物包括复方庆大霉素眼用凝胶、琥珀酰胺眼用凝胶等。
抗真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眼部念珠菌感染、真菌性角膜炎等眼部真菌感染性疾病。
1.5 眼科用抗病毒药物:眼科用抗病毒药物是用于治疗眼部病毒感染的药物,常见的眼科用抗病毒药物包括庆大霉素滴眼液、阿昔洛韦眼用凝胶等。
这些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病毒性结膜炎、疱疹角膜炎等眼部病毒感染性疾病。
二、抗炎药物2.1 类固醇类抗炎药物:类固醇类抗炎药物是一类具有广谱抗炎作用的药物,常用于治疗眼部炎症性疾病。
常见的类固醇类抗炎药物包括地塞米松滴眼液、泼尼松乳膏、氟轻松滴眼液等。
这些药物能够迅速减轻眼部炎症反应,缓解疼痛,促进眼部组织修复。
2.2 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是一类不包括类固醇的抗炎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眼部轻度至中度炎症性疾病。
第三章眼科常用治疗方法眼病既是局部疾患,又与人的整体有密切的关系,治疗必须局部与全身相结合,采取多种方法治疗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眼病的治疗分内治法和外治法。
内治法主要指口服中西药物、肌肉注射药物、静脉输液等治疗方法。
外治法包括点眼药法、熏洗法、外敷法、冲洗法以及针灸按摩、眼科小治疗、眼科手术。
清代眼科专著《审视瑶函》说:“病有内外,治各不同,内疾已成,外症若无……惟以服药内治为主……若内病既成,外症又现,必须内外并治。
”大多数内眼病是以内治为主,外眼病则多内外合治。
本章介绍一些简单的外治法和中医中药知识,西药(指内治药物)在讲眼科疾病时介绍。
第一节外治法一.点眼药(一)点眼药法本法是将药物直接点入眼部。
常用的有眼药水、眼药粉与眼药膏三种。
功效:消肿退红、去眵泪、止痛痒、除翳膜,还有降眼压、麻醉等作用。
1. 滴眼药水:如患者为坐位,令头部稍微仰起,先在其下眼睑下方放置一棉球;如患者为卧位,则令其头微偏向患眼侧,先置棉球于外眦外侧。
令患者双目上视,医生用左手轻轻拉开下睑,右手持滴管将药水滴入眼内。
然后,轻轻将上睑提起,并同时放松下睑,使药液充分均匀地分布于眼内,轻轻闭目数分钟即可。
一般每日3~4次,急重眼病次数可增加。
注意滴药前要仔细查对眼药瓶上的药名标签与所滴的眼别,滴管头部慎勿触及眼睑的皮肤与睫毛,以免污染滴管与药液;如滴入毒性药物,则滴后须用手指压迫泪囊部1~2分钟,以防药物流入鼻腔,引起中毒。
2. 点眼药粉:以小玻璃棒头部沾湿生理盐水,再蘸药粉约半粒到一粒芝麻大小,医生用手指轻轻分开眼睑,一般将药粉轻轻放置于泪湖部,令患者闭目数分钟。
每日3次。
注意一次用药不可太多,否则容易引起刺激而带来不适,甚至可导致红肿刺痛等反应。
同时,注意玻璃棒头部要光滑,用前要消毒,点时不能触及角膜。
3. 涂眼药膏:将药膏挤出少许,置于眼睑皮肤患处;或医生用左手轻轻拉开下睑,右手将药膏涂于下穹隆部,轻轻拉提下睑后,令患者闭眼,用棉球轻轻按揉眼睑2~3分钟即可。
眼科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眼科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一直是医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人们对眼部健康的重视和对眼疾病治疗需求的增加,开发具有高效、安全性和良好使用体验的眼科药物制剂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眼科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进行探讨,以期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和指导。
一、眼科药物制剂的特点眼睛作为人体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解剖生理特性和药物传递难题。
眼科药物制剂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局部给药:眼科药物制剂通常是直接应用在眼部,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药物在眼部的滞留时间相对较短,需要合理设计滞留时间以提高药效。
2.药物渗透性:眼球各组织层的生物屏障(如角膜、巩膜等)对药物分子的渗透有一定限制,因此需要针对不同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和辅助性技术。
3.眼部耐受性:眼部组织对刺激较为敏感,因此药物在制剂中的选择和浓度的确定需兼顾药效和耐受性。
二、眼科药物制剂的研究方法1.药物载体技术药物载体技术是眼科药物研发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选择合适的载体材料,能够增加药物的溶解度、稳定性和渗透性,提高药物在眼部组织中的滞留时间。
常用的药物载体有纳米粒子、聚合物、脂质体等,通过载体技术,可以实现药物缓释和靶向给药,提高治疗效果。
2.新型制剂设计针对眼科疾病的特点,研究开发新型的眼科药物制剂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
例如,针对干眼症,可以研究开发含有保湿剂和抗炎成分的眼药水;对于青光眼,可以研究开发长效缓释眼药水或植入型制剂。
新型制剂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药效、生物安全性、患者便携性等因素。
3.药物递送系统药物递送系统是眼科药物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微型泵、纳米技术等手段,将药物精确定位于靶组织,实现药物的高效递送和治疗。
此外,针对临床应用中的特殊需求,如眼科手术前后的药物管理,也可以研究开发相应的递送系统。
三、眼科药物制剂的发展趋势1.个体化治疗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个体化治疗逐渐成为眼科药物制剂的发展方向。
第13章眼科疾病用药13.1眼科疾病用药概论 (6)13.1.1给药方式和途径 (6)13.1.2控制污染 (7)13.2眼部感染及其用药 (7)13.2.1抗细菌物 (8)13.2.2抗真菌药 (17)13.2.3抗病毒药 (18)13.3眼用抗炎药 (20)13.3.1糖皮质激素 (20)13.3.2其他抗炎药 (23)13.4散瞳药和睫状肌麻痹药 (28)13.5青光眼及其用药 (32)13.5.1β肾上腺素受体拮抗药 (33)13.5.2前列腺素类似药 (36)13.5.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39)13.5.4碳酸酐酶抑制药 (40)13.5.5拟M胆碱药 (42)13.5.6高渗药 (43)13.6眼用局部麻醉药 (44)13.7眼科其他用药 (46)13.7.1人工泪液、眼润滑剂和收敛药 (46)13.7.2眼部诊断药 (49)13.7.3眼科围手术期用药 (51)13.7.4眼用抑制新生血管药 (52)本章包括下列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1眼部感染2青光眼13.1眼科疾病用药概论13.1.1给药方式和途径眼科最常用的给药方式是眼局部给药,如将滴眼液(包括溶液、混悬液、乳剂等)、眼用凝胶或眼膏等滴入或涂入结膜囊内。
如果眼部治疗需要较高药物浓度,可以采用眼局部注射方式,如球结膜下注射、眼内注射等。
结膜囊内给药滴用滴眼液的方法通常是嘱患者将头部稍后仰或平卧,眼向上注视。
滴药者用手指轻轻向下牵开下睑,然后将药液缓慢地滴入下穹窿部,一般滴用1滴即可。
轻提上睑使药液在结膜囊内充分弥散。
嘱患者轻轻闭合眼睑2~3分钟。
以干棉球拭去流出结膜囊的药液。
眼用凝胶和眼膏的给药方法与滴眼液大致相同,将凝胶或眼膏涂入结膜囊的下穹窿部。
用药后轻轻闭眼和按摩眼球有助于药物的扩散。
当两种不同的滴眼液同时使用时,如果用完一种后马上就用第二种,就会发生药物被稀释或药物溢出结膜囊的情况。
因此当需要同时使用两种滴眼液时,应当在用完一种至少5分钟后再用第二种。
10种眼科常见疾病诊断与治疗眼视光E生视光医师(optometrist)主要进行眼部基本检查、眼病初步诊治、复杂眼屈光和双眼视觉问题的处理。
1.视光医生的加油站,用专业体现价值; 2.推送眼健康知识,呵护您的心灵之窗; 3.找对视光师配对眼镜,用医学的眼光配好看的眼镜。
1篇原创内容公众号白内障疾病简介凡是各种原因如老化、遗传、局部营养障碍、免疫与代谢异常、外伤、中毒、辐射等,都能引起晶状体代谢紊乱,导致晶状体蛋白质变性而发生混浊,称为白内障。
此时光线被混浊晶状体阻扰无法投射在视网膜上,就不能看清物体。
世界卫生组织从群体防盲、治盲角度出发,对晶状体发生变性和混浊,变为不透明,以至影响视力,而矫正视力在0.7或以下者,才归入白内障诊断范围。
发病症状双侧性,但两眼发病可有先后。
视力进行性减退,有时在光亮的背景下可以看到固定的黑点。
由于晶体不同部位屈光力变化,可有多视、单眼、复视,近视度增加。
临床上将老年性白内障分为皮质性,核性和囊下三种类型。
1.皮质性白内障(cortical cataract)以晶体皮质灰白色混浊为主要特征,其发展过程可分为四期:初发期、未成熟期、成熟期、过熟期。
2.核性白内障(nuclear cataract):晶体混浊多从胚胎核开始,逐渐扩展至成人核,早期呈黄色,随着混浊加重,色泽渐加深如深黄色,深棕黄色。
核的密度增大,屈光指数增加,病人常诉说老视减轻或近视增加。
早期周边部皮质仍为透明,因此,在黑暗处瞳孔散大视力增进,而在强光下瞳孔缩小视力反而减退。
故一般不等待皮质完全混浊即行手术。
3.后囊下白内障(posterior subcapsular cataract):因混浊位于视轴区,早期即影响视力。
病理生理引起白内障的因素很多,老年人因年龄新陈代谢功能减退导致的白内障是最常见的“老年性白内障”,其他全身疾病如糖尿病也常并发白内障,眼局部外伤是继发性白内障的一个重要原因,眼球穿孔异物进入晶状体必然会发生白内障,即或没有穿孔的眼部挫伤也可以引起白内障。
眼科疾病学基础眼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眼科疾病学基础: 眼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眼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负责诊断和治疗与眼部相关的疾病。
眼科疾病多种多样,包括屈光不正、视网膜疾病、青光眼等。
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是确保患者眼部健康和视力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眼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原则。
一、眼科疾病的诊断原则1. 病史采集:对于初次就诊的患者,医生需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视力状况、疼痛感觉、病程等。
同时,还需了解患者的家族病史和药物过敏史等相关信息。
2. 视力检查:视力检查通常是眼科诊断的第一步。
医生使用视力表来评估患者的视力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视力损害。
3. 眼底检查:眼底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视网膜和视神经盘的情况,并检测是否存在视网膜出血、黄斑区变性等异常。
4. 眼压检查:眼压是青光眼的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检查可以判断眼压是否升高,从而早期发现和治疗青光眼。
5. 细菌培养:对于眼部感染病例,医生可能需要进行眼部细菌培养,以确定感染的病原体,从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
二、眼科疾病的治疗原则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眼科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例如,对于眼部感染疾病,医生会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眼药水或眼膏。
对于干眼症,医生会开具人工泪液等滋润剂。
2. 手术治疗:对于一些需要手术干预才能治愈或改善的眼科疾病,手术治疗是首选。
例如,白内障、青光眼等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治疗。
手术治疗需要在专业的手术室中进行,并由经验丰富的专家来操作。
3. 光学矫正:对于屈光不正等眼科疾病,光学矫正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通过配戴适合的眼镜或隐形眼镜,可以矫正屈光不正,提高患者的视力。
4.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常用于一些眼部外伤的康复中。
例如,对于眼球挫伤,医生可能会采用冷敷、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眼球组织的恢复。
5. 综合治疗:针对一些复杂的眼科疾病,综合治疗是常用的治疗手段。
医生可能会结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光学矫正等多种方法,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眼科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学少远眼是人体重要的视觉器官,包括眼球及其附属器,其体表面积和容积虽小,但结构精细,即使轻微损伤,也可能引起结构改变和明显的视觉功能障碍,甚至完全失明。
本章主要介绍几种眼科常见疾病的药物治疗。
第一节结膜炎结膜(conjunctiva)是由眼睑缘间部末端开始,覆盖于眼睑后和眼球前的一层半透明黏膜组织,由睑结膜、球结膜和穹窿结膜三部分组成,正常情况下结膜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防护机制可使其对外界环境的理化刺激和微生物具有一定的防御能力,但当眼表防御能力降低或病原菌的致病能力增强时,将引起结膜组织炎症的发生,其特征为血管充血、渗出和细胞浸润,这种炎症统称为结膜炎(conjunctivitis)。
(一)病因与分类结膜炎是眼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其致病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性结膜炎可为外源性或源性,也可由临近组织炎症蔓延而致(如慢性泪囊炎、睑缘炎、睑腺炎等),致病微生物可为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等)、病毒、衣原体,偶见真菌、立克次体和寄生虫感染等。
非感染性结膜炎致病因素包括物理刺激(如风沙、烟尘、紫外线等)和化学损伤(如医用药物、酸碱或有毒气体等)、免疫性病变(过敏性)、眼部刺激因素、屈光不正未经矫治等。
根据病情及病程结膜炎可分为超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结膜炎,病程少于三周者为急性结膜炎,超过三周者为慢性结膜炎。
(二)临床表现及诊断结膜炎的主要症状为异物感、烧灼感、痒、畏光、流泪及脓性或粘液分泌物,检查可见结膜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有时伴有乳头增生、滤泡、伪膜和真膜、肉芽肿、耳前淋巴结肿大。
根据病史和基本症状体征可以作出结膜炎的诊断,但要确诊结膜炎的具体病原还需要实验室检测,最常用微生物学检测分泌物涂片、培养及药敏,怀疑过敏时可以做过敏原检测。
病史及临床表现有助于对病因的判断,感染性结膜炎多为双眼发病,从一只眼传染到另一只眼,也会传染至家人或社区人群,分泌物俗称“眼屎”,是结膜炎共有的体征,不同的致病原因,眼屎的性状常有差别,临床上应仔细询问分泌物的情况,有助于初步判断病原。
其中细菌感染引起的结膜炎分泌物为粘液脓性,把睫毛黏在一起,患者早晨醒来可出现睁眼困难,但视力一般不受影响;病毒性结膜炎的分泌物一般为水样或浆液性,常合并结膜出血,耳前淋巴结肿大,后期出现角膜病变影响视力;沙眼一般为慢性病程,以上睑板滤泡、瘢痕为主,晚期眼睑翻倒睫、角膜混浊严重影响视力。
春季结膜炎为免疫性结膜炎,以眼痒为主,分泌物呈粘稠丝状,发病和外界过敏原有关。
(三)治疗原则结膜炎要针对病因治疗,一般局部给药为主,滴眼液点眼,夜间可涂眼膏或眼用凝胶,必要时全身给药。
急性期禁忌包扎患眼。
1. 结膜囊冲洗当患眼分泌物较多时,可先应用灭菌生理盐水、3%硼酸溶液冲洗结膜囊,每天1~2次。
冲洗时,翻转眼睑,冲洗结膜面,同时用手指推动上下脸,使穹窿的分泌物也被冲出,同时头转向同侧,避免冲洗液流入对侧眼,清除眼睑分泌物用的棉棒也有传染性,不要乱扔。
2. 滴眼剂滴眼最基本、最主要的给药途径。
首先尽早选用能覆盖常见病原菌的滴眼液进行经验治疗,或几种滴眼液联合。
急性期频繁滴眼,每1~2小时滴眼1次,稳定后减少给药次数。
白天使用滴眼液,睡前涂眼膏,发挥持续的治疗作用。
对经验性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应进行结膜囊分泌物涂片及培养,查明病原菌后进行药敏试验,根据病原体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药物。
3. 全身治疗伴有咽炎或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者、流感嗜血杆菌感染者,应同时口服抗菌药物;严重的结膜炎如淋球菌性和衣原体性结膜炎,除局部给予滴眼液或眼膏外,还需全身应用抗菌药物,同时对密切接触者中有淋病奈瑟菌感染患者或病原菌携带者进行治疗。
4.超急性(和亚急性)细菌性结膜炎使用足量抗生素的前提下,可局部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以减轻炎症反应及并发症。
(四)药物治疗方案1. 细菌性结膜炎患眼分泌物较多时,用无刺激性的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冲洗结膜囊后,局部给予广谱抗菌药物滴眼液(眼膏)滴眼。
首选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滴眼液(眼膏),常用品种有0.3%氧氟沙星滴眼液(眼膏或凝胶)、0.3%、0.5%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眼膏)、0.3%诺氟沙星滴眼液(眼膏)、0.3%环丙沙星滴眼液(眼膏)、0.3%妥布霉素滴眼液(眼膏);儿童应使用妥布霉素滴眼液(眼膏)。
急性期:滴眼液1次/1~2h,病情稳定后3~5次/d,睡前涂抹抗菌药物眼膏。
特殊情况下如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性结膜炎,可使用5 mg/ml的万古霉素滴眼液滴眼。
若病变累及角膜,在使用足量抗生素的前提下,可局部联合使用激素眼液,以减轻炎性反应及避免出现角膜并发症,常用复方或低浓度激素眼液。
症状明显改善后,若角膜仍有浸润,应继续使用激素眼液,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
奈瑟菌性结膜炎应全身使用足量抗菌药物,青霉素或头孢曲松肌注或静脉给药。
流感嗜血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结膜炎或伴有咽炎、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患者,口服头孢类的抗菌药物。
慢性结膜炎的难治病例和伴有酒渣鼻患者需口服多西环素100mg,1~2次/d,持续数月。
2. 病毒性结膜炎常用0.1%阿昔洛韦滴眼液(凝胶)、0.1%利巴韦林滴眼液、0.15%更昔洛韦凝胶等,急性期滴眼液1次/1~2h,眼膏3次/d;合并细菌感染时加用抗菌药物;在炎性反应基本控制,但发现病变累及角膜,出现钱币状角膜炎,抗病毒的同时使用激素眼用制剂,角膜恢复透明时,激素眼用制剂开始减量,并持续使用低浓度、低剂量激素眼用制剂,维持3~4周后停药,以防止复发。
3. 沙眼常用0.1%利福平滴眼液4次/d。
睡前涂红霉素眼膏,疗程最少10~12周。
也可选用喹诺酮类滴眼液或15%磺胺醋酰钠滴眼液。
沙眼衣原体的急性期或严重的沙眼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一次性口服阿奇霉素20mg/kg。
4. 春季结膜炎角膜和巩膜是眼球最外层的纤维膜,角膜位于眼球前部1/6,外观透明,是重要的屈光间质。
组织学上角膜从外到里分为5层:上皮层、前弹力层、基质层、后弹力层和皮层,角膜的表面覆盖有泪膜。
(一)病因与分类角膜炎(keratitis)是指角膜的防御能力降低,外源性或源性的致病因素侵袭角膜组织引起的炎症。
根据病因分为感染性、免疫性、营养不良性、神经麻痹性角膜炎等。
角膜炎是我国的主要致盲病之一。
感染性角膜炎是最常见的角膜炎,根据致病微生物分为细菌性、病毒性、真菌性、棘阿米巴性和衣原体性等。
(二)临床表现角膜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眼痛,患眼明显刺激征,畏光、流泪、眼睑痉挛,可持续存在直到炎症消退。
通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若病变位于瞳孔区则视力下降更明显。
化脓性角膜炎除角膜化脓坏死病灶外,浸润性病灶表面伴有不同性状的脓性分泌物。
典型体征为睫状充血、角膜浸润和溃疡形成,并发虹膜睫状体炎时可以查见房水浑浊甚至前房积脓、瞳孔缩小及虹膜后粘连。
(三)诊断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角膜裂隙灯检查,角膜炎的临床诊断通常不难,但应强调早期病因诊断。
从病史上判断,细菌性角膜炎常发生于戴角膜接触镜、剔除角膜异物没有无菌操作、干眼、慢性泪囊炎、倒睫、眼睑闭合不全等情况,真菌性角膜炎的诱因最主要是植物外伤。
从角膜病变的部位和形态上判断,周边部易发免疫性角膜病,中央部易发感染性角膜病,下方角膜则是药物性角膜炎和暴露性角膜炎最易发生部位。
G+感染多表现为局限的角膜脓肿,G-感染为进展迅速的广泛角膜基质溶解坏死,真菌性角膜炎通常有菌丝苔被、卫星灶、伪足、免疫环以及皮斑,病毒性角膜炎上皮型有典型的树枝样上皮溃疡,合并角膜知觉减退;棘阿米巴角膜炎多表现为角膜中央的环形浸润伴有剧烈眼痛,干眼病则常为丝状角膜炎。
感染性角膜炎最终诊断根据病原学检查,要争取在给予抗菌药物前进行角膜病变区刮片镜检、培养和药敏试验,病变发展到角膜深基质层或经过药物治疗会影响检查的阳性率。
(四)治疗原则积极控制感染,减轻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减少瘢痕形成。
1. 控制感染一经临床诊断,立即给予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并应首选广谱强效抗菌药,主要给药途径为局部滴眼及结膜下注射。
伴有大量前房积脓者,应同时静脉给药。
应尽早进行病原学检查,若经验性治疗效果不佳,应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
2.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如果使用不当可引起病情恶化,角膜溶解穿孔。
细菌性角膜炎急性期不宜使用糖皮质激素,真菌性角膜炎禁用糖皮质激素,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糖皮质激素原则上只能用于非溃疡型角膜基质炎皮炎。
3.并发症的治疗并发虹膜睫状体炎时,轻者可用托吡卡胺(tropicamide)滴眼液滴眼,炎症严重者给予1%阿托品(atropine)滴眼液或眼膏散瞳,以防虹膜后粘连。
4.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根据病情选择羊膜移植覆盖、角膜移植术、结膜瓣遮盖及清除病灶等手术,术后继续药物治疗。
5.支持治疗及原发病治疗:局部使用胶原酶抑制剂、人工泪液眼等,口服维生素C、维生素B类药物有助于溃疡愈合。
干眼、暴露性角膜炎以及免疫相关性角膜炎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五)常用治疗方案1. 细菌性角膜炎常见的病原菌为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肠杆菌科细菌等。
常选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其他次选的还有氯霉素、利福平、磺胺醋酰钠、四环素、金霉素、甲硝唑等。
滴眼液1次/1~2h。
对于角膜溃疡穿孔、炎症可能向眼或全身播散、巩膜化脓或穿透伤后继发的角膜感染患者局部用药的同时可考虑全身给药。
2. 病毒性角膜炎常用0.15%更昔洛韦滴眼液和眼膏、0.1%阿昔洛韦滴眼液和3%的眼膏。
急性期滴眼剂1次/1~2h,睡前涂眼膏,病情严重者可联合全身应用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
多次复发或角膜移植后的患者,口服抗病毒药物,不少于6周。
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皮炎,全身和局部进行抗病毒治疗时,联合使用激素眼用制剂。
高浓度激素眼液每天使用4次,每晚使用激素眼膏,1周后改为使用低浓度激素眼液,逐渐减少次数,可持续使用3个月。
3. 真菌性角膜炎治疗真菌性角膜炎的一线药物有两性霉素B、那他霉素滴眼液等,丝状真菌首选5%那他霉素滴眼液,酵母菌属可选用0.15-0.25%两性霉素B,开始每半小时1次滴眼,感染控制后逐渐减少给药次数,若治疗有效,持续治疗6周。
联合使用可增加疗效,降低单一药物的用量,减少毒副作用。
常用的联合方案:两性霉素B(或氟康唑)+氟胞嘧啶,或利福平+两性霉素B等。
病情严重者可联合口服或静滴氟康唑、伏立康唑、两性霉素等。
4. 棘阿米巴角膜炎早期可行上皮刮除。
治疗药物有氨基糖苷类、聚双胍类、双咪或联咪类、咪唑类,新霉素、0.02%~0.1%氯己定、1%咪康唑,均有成功治疗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