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美术鉴赏第11课演示文稿
- 格式:ppt
- 大小:7.58 MB
- 文档页数:30
人美版二年级美术下册第11 我的收藏卡教案题第11 我的收藏卡学情分析一只美丽的蝴蝶标本、几块设计新颖的橡皮、张牙舞爪的恐龙模型、胖嘟嘟的毛绒玩具,甚至是使用过的各种磁卡、漂亮的服装标签……这些也许是会被大人们忽视的东西,却都是孩子们的宝贝。
他们从喜爱的收集,从接触到熟悉,从只言片语到侃侃而谈,这些宝贝正带着他们悄悄走入收藏的小天地。
收藏活动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学习。
教材分析《我的收藏卡》是一节“综合探索”。
这节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美术装饰知识与装饰技能,将生活情景引入到美术中,通过为自己的藏品设计制作收藏卡的活动,了解各类器物的收藏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美术的实用性与装饰性,同时,也为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兴趣起到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交流与制作,了解收藏卡布局与类型;自己制作或与人合作完成一枚或一册大小合适、设计合理的收藏卡,并能进行美化与装饰。
时安排共时题第7 我的收藏卡教学时间二(1)、二(2)、二(3)、二(4)/4-/8教学目标、通过欣赏、交流与制作,了解收藏卡布局与类型。
2、自己制作或与人合作完成一枚或一册大小合适、设计合理的收藏卡,并能进行美化与装饰。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收藏卡的整体设计与美化,使学生设计出分类新颖、装饰性与体验性为一体的作品。
选材与布局的设计。
教学准备收藏品、绘画用具、剪刀、胶棒、尺子、设计用草稿纸、各种媒材(各色彩纸、布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组织教学讲授新教学过程学生完成作业评价一、组织教学。
二、展示交流1、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能见到名式各样的卡片,请大家介绍一下你找到的卡片。
2、节日贺卡设计精美,有漂亮的图案;数据记录卡,采用表格形式简单清晰;服装品牌卡颜色鲜艳,设计大方……这些各式各样的卡片有不同的用途,它们都在帮助我们更好地工作、生活和学习。
三、欣赏讨论教师向大家介绍一种收藏爱好者使用的卡片――收藏卡。
收藏卡是一种记录藏品信息的卡片,收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想法自行设计制作。
01课程介绍与背景Chapter本节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与结构教材内容教材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02绘画基础知识回顾Chapter线条的分类线条的运用线条与形体的关系030201线条表现技巧色彩运用原理色彩的三属性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色彩的心理效应构图基本原则画面的对比与统一画面的均衡与对称运用对比和统一的手法可以突出画面主题,增强画面的视觉效果。
画面的节奏与韵律03故事创作思路指导Chapter选定主题和情节构思明确主题选择一个有吸引力、易于理解且适合学生年龄的主题,如友情、冒险、环保等。
情节构思围绕主题,设计有趣、连贯的故事情节,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
情感表达在情节中融入情感元素,如喜怒哀乐,使故事更具感染力。
配角设定根据需要添加辅助角色,丰富故事情节和层次感。
主要角色设定故事的主角,包括其性格、外貌特征等,使其具有辨识度。
角色关系明确角色之间的关系,如友情、亲情、敌对等,增强故事冲突和张力。
角色设定及形象塑造场景描绘与氛围营造场景选择细节描绘氛围营造04绘画技巧讲解与示范Chapter铅笔稿起形方法观察与构思在开始绘画前,要仔细观察和构思故事场景,确定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画面的整体构图。
轻轻勾勒轮廓用铅笔轻轻勾勒出人物和物体的基本轮廓,注意比例和透视关系。
细化线条在轮廓基础上,逐渐细化线条,使画面更加清晰和具体。
上色技巧及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颜色01分层上色02注意细节处理031 2 3添加背景细节刻画人物表情和动作调整画面整体效果细节处理与完善画面05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Chapter学生作品展示环节展示学生作品作者介绍互动交流作品评价标准介绍创意性技巧性故事性美观性优秀作品点评及建议点评优秀作品提供建议鼓励创新06课堂总结与拓展延伸Chapter本节课知识点回顾01020304学生在家练习建议下节课预告及准备事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学习故事画的相关知识,包括如请同学们提前准备好绘画工具和材料,如彩色铅笔、水THANKS。
桂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1课图腾柱》一. 教材分析《第11课图腾柱》是桂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的一节课。
图腾柱是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重要艺术形式,它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了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通过学习图腾柱,学生可以了解我国各民族图腾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图腾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图腾文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图腾柱的定义、特点和象征意义,能够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图腾柱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感受图腾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尊重和热爱民族文化的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图腾柱的基本画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个性和民族特色的图腾柱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法:教师讲解图腾柱的定义、特点和象征意义。
2.示范法:教师演示图腾柱的画法。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创作图腾柱作品。
4.评价法: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点评,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腾柱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图腾柱的定义、特点和象征意义。
2.讲解:教师讲解图腾柱的画法,包括线条、颜色、构图等方面的技巧。
3.示范:教师演示图腾柱的画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创作过程。
4.实践:学生分组合作,创作图腾柱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展示:学生展示作品,进行互相评价和教师点评。
6.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图腾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1.图腾柱的定义、特点和象征意义。
2.图腾柱的画法技巧。
3.尊重和热爱民族文化的态度。
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作品的创意和独特性。
高中美术必修美术鉴赏第11课《寻梦敦煌+莫高窟艺术》教学设计-人美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莫高窟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2. 掌握莫高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莫高窟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
2. 莫高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
3. 莫高窟的艺术风格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莫高窟的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的基本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莫高窟的艺术风格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投影仪、PPT课件。
2. 莫高窟的图片、视频资料。
3. 艺术品实物或复制品。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授莫高窟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等内容。
2. 讨论法: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观点。
3. 直观演示法:教师展示莫高窟的图片、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其艺术魅力。
4. 任务驱动法: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掌握相关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播放一段关于莫高窟的短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莫高窟的美丽和神秘。
敦煌,一个璀璨的古城,令人向往的不是他在于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的位置;令人痴狂的不是他横贯东亚,联通四方的重要;他有一种魔力,一种感召,吸引东西方文化交融,佛教聚集,艺术珍品的流通,这一切的一切奠定了两千年前的那个夜晚,乐樽在三危山开凿的第一个石洞。
教师提问:你们对莫高窟有什么了解?有什么想了解的?莫高窟是一种聚会,一种感召。
它把人性神化,付诸造型,又用造型引发人性,于是,它成了民族心底一种彩色的梦幻,一种圣洁的沉淀,一种永久的向往。
它是一种狂欢,一种释放。
在它的怀抱里神人交融、时空飞腾,于是,它让人走进神话,走进寓言,走进宇宙意识的霓虹。
在这里,狂欢是天然秩序,释放是天赋人格,艺术的天国是自由的殿堂。
它是一种仪式,一种超越宗教的宗教。
佛教理义已被美的火焰蒸馏,剩下了仪式应有的玄秘、洁净和高超。
《美术的曙光——史前与早期文明的美术》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史前与早期文明的美术”,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早期美术的发展脉络,感受不同文明在美术创作上的独特风格和价值。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初步掌握史前与早期文明时期美术的特点、表现手法以及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理解:了解史前与早期文明时期的主要文化背景,认识这一时期代表性美术作品及其创作风格。
2. 技能与操作:通过欣赏和比较分析,掌握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的异同,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对人类早期文明的认识和尊重,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三、评价任务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发言、小组讨论等互动方式,评价学生对史前与早期文明美术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理解深度。
2. 作品欣赏评价: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品的能力,以及表达个人观点的准确性。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布置相关主题的作业或创作,评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史前与早期文明的美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探讨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点。
2. 讲解知识点:系统介绍史前与早期文明时期的主要文化背景,重点讲解这一时期代表性美术作品及其创作风格。
包括对作品的简要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所体现的审美价值等。
3. 作品欣赏与分析:分组展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和讨论。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和表现手法。
4. 小组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对史前与早期文明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课重点内容,强调学生在学习和欣赏美术作品时应注意的方面。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早期文明对现代美术的影响和启示。
第18课绘画中的节日一、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些都是绘画中很好的题材。
学习欣赏画面,提高通过画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会从造型、色彩方面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多样的节日庆典,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学习观察画面、分析作品,从画面获得信息的方法,谈出自己的感受;了解画家(学生)表现节日题材作品的不同特点。
难点:学生细致观察画面,从细节中获取信息;针对不同作品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德育渗透- 21 - 培养学生尊重、发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彩笔、油画棒。
六、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我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节日活动丰富多彩。
今天我们就走进各民族的节日中感受不同的风情。
(课件)首先,请你们观看电视屏幕,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猜出这是什么节日?(教师点击不同节日的图片,学生说)2、师生共同探究我们国家有这么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于是就吸引了画家用画笔来表现它们。
(课件)(1)《火狗舞》:画中人物在干什么?你们能表演给大家看吗?画面表现了什么样的气氛?这种气氛在色彩上是怎么表现的?色彩的神秘感,火光映在人身上金灿灿的感觉。
在画人物时的特殊表现形式。
(2)《腰鼓》:画面中人物与生活中的人物相比,哪个更夸张?画面中的色彩与生活中色彩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选用这样的色彩进行表现?色彩上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人物的动势以及人物动作夸张的表现形式。
色彩主要是为了表现节日的喜庆祥和的气氛。
(3)《枣园来了秧歌队》:谁是画面上的主要人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你知道这是哪儿的农民吗?毛主席和几个农民在画面的中间位置,醒目、显眼,所以成为画面的中心点。
3、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节日不但吸引了画家的画笔,而且还吸引了与我们同龄的小朋友的目光。
下面我们再一起欣赏同学的作品吧。
(1)《吃饺子》与《火狗舞》:用这种构图方法表现节日的祥和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