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预防术后肠粘连454例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6
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腹部手术后肠粘连作者:贺国涛来源:《医学信息》2014年第02期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肠粘连引起的腹痛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并发症。
主要是由于术中切割牵拉或炎症反应,使肠管浆膜受损,导致肠壁炎性水肿,渗出;术后肠蠕动减慢,肛门排气迟缓;加上切口疼痛使患者不愿活动,导致肠蠕动恢复缓慢形成肠粘连,甚至粘连性肠梗阻,出现腹痛。
轻者随着患者体质的增强症状逐渐好转,重者形成肠梗阻,表现为持续性腹痛,有些需要再次手术。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苦不堪言。
我院自1999年以来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西医采用抗感染,增加肠蠕动,改善肠壁血液循环的方法;中医根据痛则不通,通则不痛的原理,采用通腹泻热,行气止痛的辩证论治方法,中药煎剂口服,取得显著疗效,随访1~14年,无1例因腹部手术而出现术后肠粘连及腹痛,临床效果非常满意。
1 典型病例女性患者,63岁,2004年6月17日因急性阑尾炎术中发现为回盲部肿瘤而行两次腹部手术。
女性患者,36岁,因下腹部阵发性疼痛半年余并恶心呕吐肛门排气排便停止4d于2004年8月5日入住我院外科,诊断为肠梗阻,当天在我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为结核性腹膜炎并寒性脓肿,整个腹腔粘连,大网膜包裹小肠,回肠多处穿孔,手术分离粘连,切除大网膜,切除穿孔的肠管约60cm,清除干酪样脓液,小肠一期吻合。
男性患者,49岁,因绞窄性肠梗阻于2002年6月3日在我院行破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12cm以上1.2m小肠全部坏死,手术切除坏死肠段并一期行肠吻合术,术后未出现短肠综合征。
女性患者,36岁,患者因子宫肌瘤慢性附件炎腹痛10年余于2007年1月19日在我院行子宫全切除术,术中见小肠与子宫附件广泛粘连,分离后部分小肠浆肌层破坏,手术修补浆肌层。
男性患者,19岁,因下腹部逐渐隆起性包块并疼痛低热2w于2009年2月5日入院,CT 提示肠梗阻,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回肠两处穿孔(外伤性穿孔),肠内容物流入腹腔被大网膜及肠管包裹,形成"腹部包块",肠管粘连严重,手术分离粘连,肠管浆肌层广泛破坏,切除粘连之大网膜,切除穿孔肠管约1.4m,充分引流,术后未出现短肠综合征。
中西医结合预防肠道手术术后肠粘连的体会目的探讨肠道手术术后肠粘连的预防方法。
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月肠道外科手术的病例临床资料,分析中西医结合预防肠道手术术后发生粘连性肠梗阻的发生机率。
结果采用中西医结合预防肠道手术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结论中西医结合对肠道手术术后肠粘连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标签:中西医;预防;粘连性肠梗阻术后肠粘连是胃肠道手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机率达37.8%[1],而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率约5%[2],一旦发生,不易根治,往往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和经济负担,所以怎样预防肠道手术术后肠粘连是外科领域不断探索的课题。
近十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预防肠道手术术后发生肠粘连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月共开展肠道手术1566例,其中感染性手术如化脓性阑尾炎切除术、肠穿孔修补术、肠坏死肠切除术等手术1024例,单纯性阑尾炎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等手术542例;病例分为两组:实验组964例(其中感染性手术722例,非感染性手术242例),男516例,女448例,平均年龄49.6岁,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预防术后肠粘连;另一组为对照组602例(其中感染性手术302例,非感染性手术300例),其中男408例,女194例,平均年龄48.7岁,采用传统处理方法。
观察2005年1月~2012年1月上述两组病例因发生粘连性肠梗阻到我院住院情况,实验组发生粘连性肠梗阻17例,对照组发生粘连性肠梗阻30例。
1.2方法1.2.1对照组采用常规腹腔彻底止血、腹腔清洗、腹腔引流,抗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实验组在常规处理的同时,对肠粘连松解术中肠管浆肌层创面使用杭州嘉伟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海诺特牌医用透明质酸钠凝胶,所有实验组对象在肛门排气后服用肠粘连松解汤加腹部按摩。
随访两组患者出院后因粘连性肠梗阻再住院情况。
中西医结合治疗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46例目的探讨粘连性肠梗阻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减轻患者因手术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方法以中药肠粘连缓解汤为主,配合西医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多种方法。
结果治疗46例,治愈40例,占86.9%;无效6例,占13.1%。
结论中西医结合是一种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使用。
标签:粘连性肠梗阻;中西医结合;体会;中医中药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肠梗阻的40%~60%。
2006年1月~2011年10月,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避免了患者再次或多次手术带来的痛苦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1-2]。
根据其致病因素,遵照中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笔者采用了禁食、补液、胃肠减压、鼻饲中药肠粘连缓解汤及理气宽肠汤,使多数患者很快解除了肠梗阻带来的腹胀、腹痛的痛苦,尽快早日康复出院。
治疗体会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6例患者中,男性38例,女性8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6岁,平均43.6岁;腹部手术后至形成粘连性肠梗阻时间最长者5年,最短者4 d,平均时间为22个月。
梗阻原因:由于阑尾切除术和肠道手术者共36例,占76.0%;其他,如肠道功能紊乱、暴饮暴食等者共10例,占24.0%。
1.2方法1.2.1 预防感染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常用氨苄西林舒巴坦钠或头孢塞肟钠4 g,左氧氟沙星0.6 g,同时配合中医汤剂。
常用中药处方为:肠粘连缓解汤,方剂包括川厚朴10 g、木香10 g、乌药10 g、炒莱菔子30 g、桃仁12 g、赤芍10 g、芒硝6 g (冲)、番泻叶6 g(泡)等随证加减,具有理气、化瘀、攻下之效。
梗阻解除后还可以使用理气宽肠汤,方剂包括全当归15 g、桃仁6 g、乌药9 g、青皮6 g、陈皮6 g等随证加减。
当归、桃仁活血祛瘀而润下,青皮、陈皮、乌药理气宽肠。
1.2.2 胃肠减压对于腹胀严重、呕吐频繁者应禁食,给予胃肠减压,将胃管插入45~60 cm。
中西医结合预防肠道手术术后肠粘连的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预防肠道手术术后肠粘连的治疗效果。
方法60例需行肠道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
对照组采用传统西医治疗,实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术后肠粘连发生情况等。
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及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肠粘连发生率明显性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预防肠道手术术后肠粘连的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肠道手术;肠粘连;临床疗效肠粘连是肠道手术术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将中国传统医学引入到西医外科肠道手术术后预防肠粘连的治疗之中[1]。
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中西医结合预防肠道手术术后肠粘连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为探讨中西医结合预防肠道手术术后肠粘连的治疗效果,将本院60例需行肠道手术治疗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院2013年1月~2015年7月入院的60例需行肠道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
本研究在患者及家属知晓情况下行前瞻性研究。
所有患者均经诊断后需行肠道手术治疗,同时排除其他系统疾病及胃肠道癌症患者。
其中,实验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15~58岁,平均年龄(38.1±6.6)岁;胆道手术15例,肠梗阻手术10例,其他5例。
对照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19~55岁,平均年龄(37.5±6.8)岁;胆道手术13例,肠梗阻手术9例,其他8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对照组患者行肠道手术治疗,术后彻底冲洗腹腔,避免使用海绵及纱布擦拭,添置引流管并缝合手术切口,同时尽可能减少钳夹和结扎组织,术后进行常规外科护理。
中西医结合预防术后肠粘连
韩树军
【期刊名称】《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年(卷),期】2006(006)001
【摘要】及早恢复腹部手术后消化道功能及有效地防治术后并发症,以提高手术疗效,是临床医生最为重视的问题。
在70年代后报道腹部手术后发生肠粘连高达67%,其中发生肠梗阻者45%。
近年来我们应用自拟肠功能恢复汤对腹部手术后78例进行临床观察,收到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总页数】2页(P52-53)
【作者】韩树军
【作者单位】浙江省桐乡市濮院中心医院,桐乡,3145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19+.9
【相关文献】
1.中西医结合预防肠道手术术后肠粘连34例 [J], 夏侯海峰;丁根华;艾小刚
2.中西医结合预防腹部术后肠粘连 [J], 郭达献;田华伦;陈忠前
3.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腹部手术后肠粘连 [J], 贺国涛
4.中西医结合预防和治疗腹部手术后肠粘连 [J], 郭登焕
5.中西医结合预防肠道手术术后肠粘连的体会 [J], 姜凡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对预防腹部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248例疗效观察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对预防腹部手术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
方法:治疗组125例腹部手术术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与对照组123例未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疗效和预后做比较。
结果:所有患者做了为期两年的随访,纳入治疗组的125例有99例痊愈,23例有效,3例无效并再次手术治疗,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总有效率78.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t=21.0805)。
结论: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对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具有无创伤、安全方便、恢复时间短等优点,临床值得推广。
标签:预防;粘连性肠梗阻;非手术疗法;中西医结合;口服中药;灌肠;穴位针灸;粘连性肠梗阻(Adhesive Intestinal Obstruction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腹腔内肠粘连导致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过障碍的统称。
粘连性肠梗阻是肠梗阻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肠梗阻的40%-60%,在我国60年代大肠梗阻病例统计中,它属第一位[1]。
其属于机械性肠梗阻范畴,是外科常见疾病之一。
可产生腹痛、恶心、呕吐、腹胀、及排气排便障碍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根据病史、体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或CT等检查,诊断常无困难。
其治疗方法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大多数患者可经非手术治疗获得症状消退,但保守治疗无效,仍需要接受手术治疗。
笔者通过搜集有关治疗肠梗阻的文献和书籍,结合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住院的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取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回顾分析2009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
入选患者248例,男性126例,女性122例;年龄23-59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2-15年,平均8.5年。
发病原因均有腹部手术史,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125例,男性65例,女性60例;对照组123例,男性62例,女性61例。
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系统护理措施应用研究发表时间:2017-12-12T16:29:25.607Z 来源:《心理医生》2017年31期作者:张秀萍[导读] 肠粘连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腹腔内脏器之间发生不正常粘附。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普通外科一区广东惠州 516000)【摘要】目的:研究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系统护理措施应用效果。
方法:将2016年1月到2017年7月期间于我科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护理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
其中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术后采用系统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粘连的发生情况。
结果:试验组患者手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更低,两组数据相比P<0.05。
结论: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系统护理措施应用效果较好,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关键词】腹部手术;术后肠粘连;系统护理措施【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1-0280-02肠粘连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腹腔内脏器之间发生不正常粘附,其病因除先天因素外,还包括手术损伤、腹部创伤、化学药物造成的损伤、腹腔内炎症、肠结核等[1]。
本研究对预防腹部手术后肠粘连的系统护理措施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2016年1月到2017年7月期间于我科接受腹部手术治疗的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护理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5例。
对照组男26例,女19例,患者的年龄在19~72岁,平均年龄(45.16±6.45)岁。
试验组男28例,女17例,患者的年龄在18~74岁,平均年龄(45.23±6.39)岁。
两组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等基本资料相比P>0.05,符合对比研究的要求。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其中主要是在患者手术前后密切关注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发生异常情况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粘连的应用与有效性探析魏奇锋【摘要】目的分析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粘连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术后肠粘连80例,按照其入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方式进行治疗,研究组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经过治疗后,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疗效、肠鸣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结果在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疗效低于研究组患者,研究组患者肠鸣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以及首次排便时间比对照组患者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粘连的治疗效率较好,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8(033)019【总页数】3页(P2894-2896)【关键词】肠癖;中西医结合疗法;术后肠粘连【作者】魏奇锋【作者单位】巩义市中医院外一科,河南巩义 451200【正文语种】中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管与肠管之间、肠管与腹膜之间、肠管与腹腔内脏器之间发生的不正常粘附叫肠粘连。
肠粘连的患者通常会以腹痛、停止排气、排便、呕吐等症状就诊,因此需要询问患者的病史,例如:患者曾经是否有发作过严重的腹腔炎症,或是有没有做过手术,除此之外还需要做钡剂造影,查看肠管蠕动过程中,是否有某一段肠管和腹壁一直是固定的,或者两个肠管之间一直固定在这里。
肠粘连病人的临床症状可因粘连程度和粘连部位而有所不同,无明显症状的肠粘连不需特殊治疗,有梗阻症状与体征的肠粘连称为粘连性肠梗阻,需要及时治疗。
随着中医的推广和完善,临床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粘连的效果较好。
为了明确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粘连的疗效,我院特选取2015年4月—2016年9月收治的术后肠粘连患者80例作了研究,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经过对我院抽取的80例术后肠粘连病患者诊断,均符合肠粘连诊断标准,将80例患者根据入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
中西医结合预防术后肠粘连454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预防消化道穿孔术后肠粘连的措施。
方法对近10年来454例消化道急性穿孔或破裂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预防治疗。
结果综合预防434例发生肠粘连10例(2.30%),未采取综合措施20例中发生7例(35.00%)。
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预防措施可明显降低消化道穿孔术后肠粘连的机会。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术后肠粘连;预防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而且棘手的问题,腹腔术后肠粘连发生率高达80%~90%,而其中30%发生粘连性肠梗阻。
尽管许多药物对腹腔术后肠粘连有一定作用,但目前尚无一种满意的药物供临床使用。
本科近10年来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消化道穿孔术后454例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自1995年3月-2005年3月共收治急性消化道穿孔、破裂合并弥漫性腹膜炎454例,男326例,女128例;年龄18~65岁417例,平均45岁;3~17岁37例,平均13岁;其中胃、十二指肠穿孔130例,外伤性肠破裂79例,阑尾穿孔210例,其他35例。
1.2 临床表现多以阵发性腹痛、腹胀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消化吸收不良,营养障碍,严重者甚至可以发生肠梗阻而需要手术治疗。
本组合并感染性休克者117例,其中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者10例(8.55%),不伴休克337例中发生7例(2.08%)。
2 治疗方法及结论本组病例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早期手术者337例,发生6例粘连性肠梗阻(1.78%),未及时手术117例,发生11例(9.41%);而积极预防及综合预防治疗措施434例中发生10例(2.30%),未采用综合治疗措施20例,发生7例(35.00%)。
本组通过积极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可明显降低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
3 讨论对腹腔术后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已有较深入认识,简言之就是腹膜创伤后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进而引起纤维蛋白的渗出、沉积,而腹膜由于缺血、感染、异物存留等原因,对纤维蛋白的溶解能力降低,从而导致肠管间粘连带形成。
中西医结合预防术后肠粘连454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预防消化道穿孔术后肠粘连的措施。
方法对近10年来454例消化道急性穿孔或破裂合并弥漫性腹膜炎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预防治疗。
结果综合预防434例发生肠粘连10例(2.30%),未采取综合措施20例中发生7例(35.00%)。
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综合预防措施可明显降低消化道穿孔术后肠粘连的机会。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术后肠粘连;预防
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是外科常见而且棘手的问题,腹腔术后肠粘连发生率高达80%~90%,而其中30%发生粘连性肠梗阻。
尽管许多药物对腹腔术后肠粘连有一定作用,但目前尚无一种满意的药物供临床使用。
本科近10年来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消化道穿孔术后454例患者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自1995年3月-2005年3月共收治急性消化道穿孔、破裂合并弥漫性腹膜炎454例,男326例,女128例;年龄18~65岁417例,平均45岁;3~17岁37例,平均13岁;其中胃、十二指肠穿孔130例,外伤性肠破裂79例,阑尾穿孔210例,其他35例。
1.2 临床表现多以阵发性腹痛、腹胀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消化吸收不良,营养障碍,严重者甚至可以发生肠梗阻而需要手术治疗。
本组合并感染性休克者117例,其中发生粘连性肠梗阻者10例(8.55%),不伴休克337例中发生7例(
2.08%)。
2 治疗方法及结论
本组病例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为主的综合预防措施,早期手术者337例,发生6例粘连性肠梗阻(1.78%),未及时手术117例,发生11例(9.41%);而积极预防及综合预防治疗措施434例中发生10例(2.30%),未采用综合治疗措施20例,发生7例(35.00%)。
本组通过积极中西医结合预防治疗可明显降低术后肠粘连的发生率。
3 讨论
对腹腔术后肠粘连的形成机制已有较深入认识,简言之就是腹膜创伤后引发一系列炎症反应,进而引起纤维蛋白的渗出、沉积,而腹膜由于缺血、感染、异物存留等原因,对纤维蛋白的溶解能力降低,从而导致肠管间粘连带形成。
因此,预防术后肠粘连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减少创伤及其炎症反应;(2)降低纤维蛋白的渗出,促进其吸收;(3)增强腹膜纤溶活力;(4)隔离浆膜面。
针对这些方面有很多方法,特别是基于增强腹膜纤溶活力和隔离腹腔内浆膜面的方法研究较多[1],且有一定的效果,但因各有其缺陷,未能广泛应用。
中药因其自身的特点,可以从多个环节减轻肠粘连的发生。
其抗粘连机理考虑为活血化瘀药物当归、枳实等均具有抑制炎症渗出,改善微循环,增强纤溶性的作用[2]。
大黄能促进肠蠕动,使腹膜间接触减少,间接起到隔离浆膜间接触的作用。
甘草有类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后者自身有预防肠粘连的作用[3]。
肠粘连的主要病因是腹膜受到机械性、化学性或细菌性的刺激,炎性渗出,纤维组织增生以及肠表面的浆膜层破坏,肠管与腹壁、肠管与肠管之间粘连成团,导致肠管内容物通过受阻。
按中医理论,其产生的机理是肠管机能失调、气机失常、气滞血瘀。
而中药补中益气汤在预防消化道穿孔术后肠粘连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补中益气汤来自《脾胃论》。
是李东垣受《内经》之损者益气的启发而立。
方中以黄芪益气为君,参、草补中为臣,白术健脾,当归补血,陈皮理气为佐,柴胡、升麻升清举阳为使,其药八味,相互配合,共达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功[4]。
如在本方中再加赤芍活血化瘀,山栀清热解毒,莱菔子化滞消导,薏米仁实脾排脓,
便能补气补血,提高机体抵抗力;调补脾胃,增强胃肠机能;清热解毒,消灭致病细菌;活血化瘀,促进炎症吸收。
论其机理,本方尚能活化造血系统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量,加快血液循环速度,改善组织缺血状态。
同时,还能提高红细胞和血小板的表面电荷,使血小板解聚,红细胞疏散,微循环通畅。
从而增强人体纤溶酶系统的活性,抑制纤维蛋白的沉着、机化。
本方还可促进炎性渗出物的吸收,消除形成肠粘连的物质基础;促进肠蠕动,减少形成肠粘连的必要条件。
简言之,手术是对机体的损伤和打击,术后其气必虚。
虚则肠管局部缺血,纤维蛋白渗出,纤溶酶系统活动降低,肠蠕动抑制,容易产生肠粘连。
故为预防,立即补之,立当益气。
早期纠正休克及时手术亦是预防消化道穿孔术后肠粘连的措施之一。
消化道穿孔合并腹膜炎,虽然都是手术的适应证,但是基层医院因接诊病人太晚,或因患者强烈要求保守,或因家属经济不支,或因医生拟观察某种非手术疗法的疗效等,推迟手术。
这不仅使纤维蛋白渗出进一步增多,体内吸收能力进一步减弱,肠蠕动进一步下降。
且因肠管广泛粘连,分离创面范围过大,术后再粘连几率增高。
本组454例中,有117例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手术,术前粘连性肠梗阻多已形成,结果术后再次出现肠梗阻者高达11例。
因此,早期手术亦是预防消化道穿孔术后肠粘连发生的措施之一。
下列措施有助于减少发生肠粘连。
腹腔手术时先洗净手套外部的
滑石粉,手术操作轻柔;手术时尽量减少肠管暴露时间,暴露在外的脏器,应用温等渗盐水纱布覆盖,温度以40℃以下为宜;止血时避免大捆结扎,脏器粗糙面用浆膜掩盖缝闭;避免不必要的腹腔引流;术后早期起床活动,或以药物促进肠蠕动恢复。
总之,积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综合预防措施,能够促进肠蠕动,有利于肠功能的恢复,从而有效减少肠粘连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Bradley JM,Michael LB,Monta FJ. Adhesions after extensive gynecologic surgery clinical significance, etiology, and prevention. Am J Obstet Gynecol,1994,175:1396.
2 李春越.血淤症及活血化瘀方药研究进展.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8(5):317.
3 Gazzaniga AB. Prevention of peritoneal adhesions in the rat: the effects of dexamethasone, methy1 prednisolone, promethazine,and human fibrinolysin.Arch surg,1995,110:429.
4 南京医学院.中医方剂学.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64,1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