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YP2C19基因检测与氯吡格雷用药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997.50 KB
- 文档页数:13
CYP2C19临床检测意义首先,CYP2C19的多态性在患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不同的CYP2C19基因型会导致该酶活性的变化,从而对药物代谢和疗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中最常见的CYP2C19多态性基因型是CYP2C19*2、CYP2C19*3和CYP2C19*17、CYP2C19*2和CYP2C19*3是一种非功能性基因型,其对CYP2C19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使得有这些基因型的患者代谢药物的速度较慢。
而CYP2C19*17是一种增功能基因型,其对CYP2C19酶的活性具有增强作用,使得有这个基因型的患者代谢药物的速度较快。
因此,通过CYP2C19基因型检测,可以确定患者对一些药物代谢的速度,从而更好地个体化用药。
其次,CYP2C19的多态性与一些药物的药物动力学和药物疗效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一些药物,如氯氮平和克唑吡啶,通过CYP2C19酶的代谢来产生活性代谢产物。
在代谢较慢的CYP2C19变异体患者中,这些药物的代谢会减慢,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增加,从而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的风险。
而在代谢较快的CYP2C19变异体患者中,这些药物的代谢会加速,导致药物的疗效降低。
因此,对于这些药物的使用,如果事先进行CYP2C19基因型检测,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选择合适的药物剂量,更好地预测患者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的风险。
此外,CYP2C19的多态性与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的疗效也有关联。
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防治心血管疾病。
然而,由于CYP2C19酶对氯吡格雷的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CYP2C19变异体患者中氯吡格雷的疗效会明显降低。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具有CYP2C19*2基因型的患者与敏感基因型相比,其持续使用氯吡格雷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显著增加。
再添加CYP2C19*17基因型后,氯吡格雷的疗效则会增加,与正常代谢者相比有更好的抗血小板效应。
因此,通过CYP2C19基因型检测,可以更好地指导氯吡格雷的个体化用药。
CYP2C19基因检测对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的临床意义CYP2C19基因检测对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药物治疗的临床意义【引言】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其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斑块形成导致血流供应不足。
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的再发。
然而,有研究表明个体差异的存在,即便在规范用药的情况下也有患者反应不佳。
CYP2C19基因检测是一种用于评估患者在氯吡格雷治疗中的个人化药物反应的方法,并可以指导医生进行适当的药物调整。
【CYP2C19基因与氯吡格雷代谢】CYP2C19基因编码一种细胞色素P450酶,主要在肝脏中表达,参与氯吡格雷的代谢。
该药物的代谢经过两个主要途径,CYP2C19酶介导的代谢途径与其他几个细胞色素P450相关酶共同作用。
根据CYP2C19基因型的不同,个体可以被分为偶合子和纯合子,分别对药物代谢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CYP2C19基因对药物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CYP2C19基因变异在氯吡格雷药物治疗中的个人化反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其中,CYP2C19*2和CYP2C19*3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被认为是减低药物代谢能力的主要突变。
患有这些突变的患者,血浆中氯吡格雷的激活程度较低,因此,他们相对于无突变的患者来说,需要更高剂量的氯吡格雷才能达到相同的抗血小板效果。
【CYP2C19基因检测在临床中的应用】基于CYP2C19基因的检测结果,可以为冠心病患者个体化地调整氯吡格雷的用药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对于CYP2C19*2和CYP2C19*3的纯合子患者,应慎用氯吡格雷或选择其他合适的抗血小板药物。
而对于CYP2C19基因型为偶合子的患者,可以考虑增加药物剂量或联合使用其他可增强抗血小板效果的药物。
【临床意义】通过CYP2C19基因检测,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进行个体化的氯吡格雷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了患者因药物无效而面临血栓形成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氯吡格雷用药与CYP2C19基因位点多态性检测方法研究现状【摘要】氯吡格雷是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抗栓的基础药物。
但4%~30%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氯吡格雷疗效下降,甚至出现氯吡格雷抵抗。
这一临床现象的的分子学机理已经基本研究清楚:氯吡格雷为前体药,主要依赖于CYP2C19代谢生成活性代谢产物,发挥抗血小板疗效。
CYP2C19基因存在多态性,不同基因型个体的用药效果存在很大差异,因此CYP2C19基因存在多态性检测有重要临床意义。
【关键词】氯吡格雷;CYP2C19多态性;检测原理正文:1.氯吡格雷用药与CYP2C19多态性1.1 氯吡格雷用药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适用于有过近期发作的中风、心肌梗死和确诊外周动脉疾病的患者,可有效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事件的发生(如心肌梗死、中风和血管性死亡)。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的联合治疗现已成为急性冠脉综合症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俗称血管支架植入)术后的标准治疗方案[1]。
美国FDA在2010年3月要求氯吡格雷的产品说明书上加上黑格标签,警告弱代谢者服用氯吡格雷疗效不佳,建议医师可以通过检测CYP2C19的基因型来了解患者波立维的代谢能力,对于波立维弱代谢者可给患者选用其它抗凝血药物[2]。
1.2 CYP2C19多态性药理学作用CYP2C19酶又称为S-美芬妥英羟化酶,现已发现其至少存在14种突变基因,18种等位基因。
其中较为常见的2个突变等位基因多态性位点为CYP2C19*2和CYP2C19*3[3]。
其外显子5碱基突变(G→A)称为M1突变,突变的基因称为CYP2C19m1等位基因,另一种较常见的突变发生在CYP2C19基因外显子4的第636个碱基处,也是单个碱基的突变(G→A)称为M2突变,突变的基因称为CYP2C19m2等位基因。
这2种突变均导致CYP2C19酶活性的降低,易导致药物的不良反应。
在CYP2C19众多等位基因中,唯一具有超快代谢活性的是CYP2C19*17[4]。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引言氯吡格雷(Clopidogrel)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心脏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心脏事件。
一些临床研究显示,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存在抵抗现象,即便在标准剂量下也无法取得预期的治疗效果。
这种抵抗现象可能与患者的遗传变异有关,而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目前研究最深入的遗传变异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准确有效的指导。
CYP2C19基因多态性CYP2C19是编码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成员之一的基因,该酶主要参与药物代谢的过程。
CYP2C19基因具有多态性,即存在多种不同的等位基因类型,导致不同的表型特征。
根据不同的基因型,个体对氯吡格雷的代谢速率和药效可能存在显著差异。
CYP2C19基因型与氯吡格雷代谢研究表明,CYP2C19基因型与氯吡格雷的代谢速率密切相关。
目前,已经明确CYP2C19*2、CYP2C19*3和CYP2C19*17等基因型与氯吡格雷代谢速率及药效的关系。
CYP2C19*2和CYP2C19*3等等位基因型被确认为大大降低了CYP2C19酶的活性,导致氯吡格雷的代谢过程受阻,从而影响了药物的疗效。
而CYP2C19*17等位基因型则会增加CYP2C19酶的活性,使氯吡格雷代谢加速,减少药物的疗效。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临床研究发现,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呈现一定的关联性。
针对CYP2C19*2等位基因型携带者的患者进行的研究显示,这部分患者存在显著增加的氯吡格雷抵抗风险。
相比之下,CYP2C19*17等位基因型携带者的患者则具有较低的氯吡格雷抵抗风险。
这一发现提示,CYP2C19基因多态性可以作为判断患者氯吡格雷抵抗风险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个体化治疗策略针对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个体化治疗策略日益受到重视。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引言:氯吡格雷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血小板药物,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栓形成。
有研究表明,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的疗效存在明显差异,部分患者对氯吡格雷的抵抗性较强。
研究表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较为密切。
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指该基因在人群中存在不同的等位基因,导致不同个体对药物代谢的能力存在差异。
本文旨在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氯吡格雷提供依据。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代谢:CYP2C19是一种编码酶蛋白的基因,其主要存在于肝脏细胞内,参与多种药物的代谢。
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是指在人群中存在不同等位基因型,主要包括正常代谢型(wild type, *1/*1),缓慢代谢型(poor metabolizer, *2/*2,*2/*3,*3/*3),快速代谢型(ultra-rapid metabolizer,*1/*17)等。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对氯吡格雷药物在体内代谢和清除能力不同,从而导致对药物的反应存在差异。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研究:早在2010年,就有研究发现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关联。
在一项对4587名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的研究中发现,CYP2C19*2和*3等位基因型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后的抗血小板疗效明显低于CYP2C19*1/**1基因型患者。
这些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后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包括再发心肌梗死、死亡等。
一项对亚洲人群进行的研究也发现,CYP2C19*2等位基因型患者的抗血小板疗效较差,对氯吡格雷的抵抗性较强。
一些临床研究也表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代谢相关酶活性之间存在相关性。
一项对107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的研究中发现,CYP2C19*2等位基因型患者的氯吡格雷代谢能力明显降低,其血浆中氯吡格雷活性代谢产物的浓度明显降低。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指人类中存在不同的CYP2C19基因型,影响了CYP2C19酶的功能和表达水平。
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用于防治冠状动脉疾病和短期抗血小板治疗。
多项研究显示,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具体而言,CYP2C19酶催化氯吡格雷的代谢产生活性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导致不同个体的CYP2C19酶活性差异,进而影响氯吡格雷的代谢过程和疗效。
在CYP2C19酶研究中,最常见的酶活性变异是CYP2C19*2和CYP2C19*3等突变。
CYP2C19*2是一种非功能性突变,可导致CYP2C19酶活性降低约30-35%。
CYP2C19*3则是一种非功能性变体,表现出更为显著的酶活性降低。
这些突变型基因在不同人群中的频率存在差异,例如亚洲人群中CYP2C19*2的携带率较高。
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在氯吡格雷治疗中可能表现出不同的药物代谢和疗效。
研究表明,CYP2C19*2和CYP2C19*3的携带者在使用氯吡格雷时有较高的抵抗力和较低的药物反应性。
这意味着这些个体使用标准剂量的氯吡格雷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抗血小板效果,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一些研究还发现,CYP2C19基因多态性携带者在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的治疗中,使用氯吡格雷可能与较高的血小板反应性和抗血小板效果不佳有关。
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疗效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临床实践中,了解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可以帮助个体化氯吡格雷治疗,指导药物剂量调整和对基因型携带者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地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
针对CYP2C19酶催代谢氯吡格雷的药物代谢途径,正在开发CYP2C19酶抑制剂和选择性激动剂,以优化氯吡格雷的疗效。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个体化⽤药前⾔:随着⼈⼝⽼龄化不断加剧,冠⼼病及缺⾎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且有较⾼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因此对其预防及治疗得极为重要。
⽽根据⾃⾝条件合理⽤药,获得最⼤化药物疗效的同时将副作⽤最⼩化,也显得尤为重要。
氯吡格雷药物简介氯吡格雷是最常⽤的抗⾎⼩板药之⼀,通常被推荐为缺⾎性卒中的主要治疗和⼆级预防指南。
同时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板治疗以及经⽪冠状动脉介⼊(PCI)⼿术是治疗冠⼼病的标准⽅法。
艾美仕公司(IMS Health)调研数据显⽰:氯吡格雷在2017年医院⽤药⼗⼤主要产品中占据第⼆位。
随着氯吡格雷的⼴泛使⽤,其毒副作⽤报道也越来越多。
主要是由于个体对氯吡格雷的吸收及活化代谢产物的排泄存在较⼤的差异,部分患者(4%~30%)在治疗期间可出现氯吡格雷疗效下降,甚⾄出现氯吡格雷抵抗,⽬前公认为氯吡格雷的抵抗性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
CYP2C19基因多态性CYP2C19基因位于⼈第10号染⾊体上,包含9个外显⼦和5个内含⼦。
CYP2C19基因突变位点有很多,⾄少发现了CYP2C19 25个突变,并且CYP2C19等位基因在不同种族的⼈群中分布差异很⼤,例如CYP2C19*2在⾮洲裔美国⼈群中的频率为17%,在中国⼈群中为30%,在⽩种⼈群中则为15%。
亚洲⼈群中较常见的等位基因型是CYP2C19*2型和CYP2C19*3 型。
其中*1、*2、*3 和*17 在中国⼈群中所占的⽐例⽐较稳定并且较⾼。
CYP2C19基因型不⼀样,对药物的代谢能⼒也不⼀样。
根据患者携带的基因型的不同,将药物代谢分为正常代谢型、中代谢型和慢代谢型。
CYP2C19等位基因分布有⼀定地域差异,总体上,快代谢约35-45%,中代谢约40-50%,慢代谢约10-15%。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量Jessica L等在JAMA上发表了据CYP2C19基因型确定氯吡格雷使⽤剂量的⾥程碑式研究,在病情稳定的⼼⾎管病患者中将CYP2C19*2杂合⼦的氯吡格雷维持剂量增加⾄225 mg/d,能使⾎⼩板活性降⾄与CYP2C19*2⾮携带者氯吡格雷75mg维持治疗时的⽔平,⽽ CYP2C19*2纯合⼦即使每天⼝服300mg氯吡格雷,其⾎⼩板抑制作⽤⽆法达到最佳⽔平。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疗效作者:赵丽艳付青姐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1期【摘要】氯吡格雷是目前临床预防和治疗ACS等心血管疾病血栓事件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它需经过CYP450酶代谢成活性产物来发挥其抗血小板作用,而其中CYP2C19基因多态性是影响氯吡格雷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本文综述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评估氯吡格雷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帮助。
【关键词】氯吡格雷;细胞色素氧化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图分类号】R9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130—02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ACS)是由于冠脉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破裂,引起血栓源性阻塞所致严重心肌缺血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UAP)、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等一系列进展性临床急症。
ACS因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及死亡率高,已成为人类健康和生存的严重威胁。
本文综述了这一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期为临床评估氯吡格雷的个体化用药提供帮助。
1 细胞色素P450酶与CYP2C19细胞色素P450酶(Cytochrome P450,简称CYP450),是一类以还原态与CO结合后在波长450nm处有吸收峰的含血红素的单链蛋白质。
CYP450是含有亚铁血红素的单加氧酶,属于细胞色素B族,为相对分子质量在46kDa~60kDa的一族蛋白质。
目前,在人体内已发现CYP450的1、2、3、4、5、7、8、11、17、19、20、21、24、26、27、39、46、51等共18个家族、42个亚族,超过200多种同工酶,其中与药物代谢相关的,主要是CYP1、2、3家族中的1A、2A、2B、2C、2D、2E、3A,共 7个亚型。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引言:氯吡格雷是一种广泛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药物,它能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预防血栓形成。
一些患者对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不佳,即出现抵抗。
研究表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本文将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抵抗所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基因检测来指导氯吡格雷的治疗。
CYP2C19基因:CYP2C19基因编码的酶在体内主要参与药物的代谢和清除过程。
CYP2C19基因存在多态性,包括正常代谢型(EM)、慢代谢型(PM)、中间代谢型(IM)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基因多态性会导致个体对于氯吡格雷的代谢速度和血药浓度产生差异,从而影响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
CYP2C19多态性与氯吡格雷代谢:研究发现,CYP2C19基因的不同多态性对氯吡格雷的代谢速度有着显著影响。
慢代谢型患者(PM)的CYP2C19酶活性较低,代谢氯吡格雷的速度慢,血药浓度升高,因此需要更低的剂量来达到相同的治疗效果;而正常代谢型患者(EM)的CYP2C19酶活性正常,对氯吡格雷的代谢速度和血药浓度处于正常范围。
PM型患者在接受标准剂量的氯吡格雷治疗时,可能无法达到足够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从而出现抵抗现象。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
一项发布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患者中每多携带一个PM型基因,就会增加22%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另一项发表于《心脏杂志》的研究显示,PM型患者在接受氯吡格雷治疗后的血小板抑制效果明显低于EM 型患者。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基因检测在氯吡格雷治疗中的应用:考虑到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氯吡格雷治疗效果的影响,基因检测已被提出用来指导氯吡格雷的治疗。
通过基因检测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患者的CYP2C19基因型,进而根据其代谢能力来调整氯吡格雷的剂量。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药效的相关性研究王彬;薛玉生;倪四峰;范博渊;于亮;王洪涛;刘雄涛【期刊名称】《西北国防医学杂志》【年(卷),期】2016(0)8【摘要】目的:探讨服用氯吡格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其与氯吡格雷药效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急性冠脉综合征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的患者,采集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根据患者是否存在CYP2C19功能丧失性等位基因(*2或*3)将其分为非携带组与携带组,比较两组PCI 术后6个月服用氯吡格雷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脑卒中)发生率是否存在差异.结果:418例PCI患者中,CYP2C19功能丧失性等位基因非携带组180例(43.1%),携带组238例(56.9%),其中172例(41.2%)为野生型基因与突变基因杂合子组(CYP2C19* 1/*2和CYP2C19* 1/*3),66例(15.7%)为突变基因纯合子或杂合子组(CYP2C19* 2/*2、CYP2C19*3/*3和CYP2C19* 2/*3).两组PCI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3%和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携带CYP2C19功能丧失性等位基因可导致氯吡格雷抗血小板作用减弱,增加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总页数】4页(P531-534)【作者】王彬;薛玉生;倪四峰;范博渊;于亮;王洪涛;刘雄涛【作者单位】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心脏内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心脏内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心脏内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心脏内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心脏内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心脏内科,陕西西安710038;第四军医大学附属唐都医院心脏内科,陕西西安71003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3【相关文献】1.CYP2C19*2及GPⅢa 基因多态性对广州地区汉族冠心病人群氯吡格雷药效反应性的影响 [J], 何咏聪;李爱群;刘本荣;靳丽君;区文超2.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的药效观察及与CYP2C19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J], 王彬;薛玉生;倪四峰;于亮;尚福军3.黑龙江满族人群氯吡格雷药效相关CYP2C19基因多态性研究 [J], 郭静4.广东佛山地区人群CYP2C19基因多态性及氯吡格雷药效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J],5.CYP2C19*2基因多态性影响氯吡格雷药效的Meta分析 [J], 陈娟;唐瑞;石萍;陈相潘;蒋学华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ADP抑制率的关系作者:丁鸭锁尹春高广忠鲁峻张勤孙兵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18年第26期[摘要] 目的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咯雷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之间的关系。
方法选取南通大学附属泰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7月~2017年7月颅内宽颈动脉瘤并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63例,均行常规双抗治疗,为阿司匹林100 mg及氯吡格雷75 mg每天口服。
利用专用试剂盒测定CYP2C19基因型。
本试验中共检测6种亚型(CYP2C19*1/*1(636GG,681GG),CYP2C19*1/*2(636GG,681GA),CYP2C19*2/*2(636GG,681AA),CYP2C19*1/*3(636GA,681GG),CYP2C19*2/*3(636GA,681GA),CYP2C19*3/*3(636AA,681GG)。
将6种CYP2C19基因亚型分为快代谢组[CYP2C19*1/*1(636GG,681GG)]、中快代谢组[CYP2C19*1/*2(636GG,681GA),CYP2C19*1/*3(636GA,681GG)]和慢代谢组[CYP2C19*2/*2(636GG,681AA),CYP2C19*2/*3(636GA,681GA),CYP2C19*3/*3(636AA,681GG)]。
利用双抗血小板图测定氯吡格雷对血小板的抑制率(ADP抑制率)。
结果 6种CYP2C19基因亚型中,CYP2C19*1/*1和CYP2C19*1/*2为主要基因型,占比分别为63.5%和19.0%。
其中快代谢组有40例(63.5%),中快代谢组12例(19.0%)及慢代谢组11例(17.5%);将快代谢组与慢代谢组两组ADP抑制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通过检测CYP2C19基因型来调整宽颈动脉瘤支架术后的患者氯吡格雷的用量,意义不大,需要通过其他的指标来监测血小板的抑制情况。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年 第17卷 第4期119·药物与临床·药物基因检测指导氯吡格雷临床用药分析李璐,罗洁丽,黄艳芳(湖北省武汉市普仁医院 药学部,湖北 武汉 430062)0 引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并且血小板在破裂斑块的表面大量聚集而形成血栓的一种综合征[1]。
氯吡格雷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噻吩吡啶类抗血小板药,主要用于缺血性卒中、心肌梗死、外周动脉性疾病以及预防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动脉血栓的形成[2]。
由于药物代谢以及药效的个体差异,会导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升高,所以合理临床指导用药尤为重要。
药物基因检测可以为患者个体基因型进行分型检测,深度综考虑影响氯吡格雷药效的各种相关因素,为患者提供合理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并且第一次经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的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
其中实验组患者(男17例,女8例,年龄64±13);对照组患者(男16例,女9例,年龄63±1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实验组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并通过药物基因检测来指导氯吡格雷用药;对照组患者仅服用氯吡格雷药物但并未进行相关药物基因检测。
1.2.1 CYP2C19 基因检测:使用 CYP2C19 基因检测试剂盒[3]。
1.2.2 最大血小板聚集率测定:静脉取血 3 ml,使用 PL - 12 多参数血小板功能分析仪( 江苏英诺华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用比浊法测定血浆二磷酸腺苷诱导的最大血小板聚集率。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血栓事件以及抗血小板效应(血小板聚集率)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数据处理软件SPSS 17.0处理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来表示,检验方法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或者n表示,检验方法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时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摘要】本文探讨了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
首先分析了CYP2C19基因对氯吡格雷代谢的影响,揭示了基因型与药物代谢的密切联系。
接着深入探讨了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机制,揭示了其中的生物学原理。
结合临床研究证据支持,提出了相关研究进展和影响因素分析,强调了个体化用药的重要性。
对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进行评价,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临床药物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系统性地阐述了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对临床实践和未来研究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CYP2C19基因多态性、氯吡格雷、抵抗、代谢、临床研究、研究进展、影响因素、评价、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氯吡格雷是一种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广泛应用于冠心病、脑血栓等疾病的治疗中。
临床观察表明,一部分患者服用氯吡格雷后并未获得预期的抗血小板效果,即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现象。
这种抵抗可能导致患者血栓形成风险增加,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和预后。
近年来的研究发现,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CYP2C19是编码氯吡格雷代谢酶的基因,不同基因型的患者对氯吡格雷的代谢速度不同,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深入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对于个体化用药和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系统阐述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为临床医生提供进一步指导和决策依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之间的相关性,旨在深入了解该基因在氯吡格雷代谢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抗血栓治疗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已有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指导意见,帮助其个性化调整氯吡格雷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本文还将综述其他相关研究进展,探讨影响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相关性的可能因素,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