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4
- 格式:pdf
- 大小:4.32 MB
- 文档页数:71
电子课文●第四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第一节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的结构,无法直接观察。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 波)之分。
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根据地震波的这些特点,人们测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地球内部呈有规律的变化。
我们可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①;另一个在地下2900千米深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做古登堡界面②。
我们用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把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一)地壳地壳是指地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很薄的一层固体外壳。
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大陆部分平均厚度为33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厚度可达60千米~70千米(如青藏高原);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
地壳主要由各种岩石组成。
(二)地幔这一层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所以又叫做中间层。
地幔在莫霍界面以下到古登堡界面以上,深度从5千米~70千米以下到2 900千米。
这一层也能传播横波,所以仍是固态。
主要物质成分为铁镁的硅酸盐类。
由上而下,其中铁镁含量逐渐增加。
从莫霍界面到1000千米深处,叫做上地幔。
上地幔上部(地下约60千米~250至400千米)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地下1000千米~2900千米深处,叫做下地幔。
下地幔的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状态可能为固体。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为岩石圈。
《地质学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一、课程性质、目的及开课对象(一)性质:《地质学基础》是三年制师范专科学校地理专业必修的基础课。
(二)目的: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
它主要研究地球的组成、构造、发展历史和演化。
它属于六大自然科学之一的地球科学范畴。
通过教学,要使学生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启发学生钻研地球科学的兴趣和树立热爱地球科学事业雄心斗志。
(三)授课对象:地理专业一年级学生。
二、选修课程:无。
三、教学方法与考试方式(一)教学方法: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二)考试方式:考试。
四、学时数分配本大纲总学时为7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为56学时,实验教学为22学时。
具体分配见各章。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一)理论讲授绪论主要内容: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分科和任务;二、地质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三、地质学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
重点难点:地质学的概念、内容、特点,研究的主要对象(地壳)和方法,以及地质学的发展趋势和在地理科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掌握要点:为什么要学习地质学,怎样学习地质学,学习的目的、意义和方法学,使学生全面了解地质学的概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作业习题:1、地质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是什么?2、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是根据什么划分的?各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地质作用?它包括哪些内容?4、如何研究和学习地质学?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一章矿物主要内容:第一节矿物的基本特征一、矿物的基本概念二、矿物形态三、矿物的化学成分四、矿物的物理性质第二节矿物的分类和主要矿物一、矿物的分类和命名二、主要矿物简述重点难点:矿物的基本特征,矿物的概念、形态和物理化学性质,矿物的分类原则、命名和主要矿物的鉴定。
如何区别晶质与非晶矿物,矿物形态(单形和聚形)的决定因素及各自的特点;化学分类依据,类质同象与同质多象的概念及意义;掌握要点:如何运用物理性质鉴别矿物,以及物理性质之间的关系;自然元素、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及氢化物和含氧盐矿物在自然界中的含量比重、成因、特点、理化性质及作用。
地质学基础教案地质学基础教案第四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文彦君精编资料地质学基础教案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教师文彦君第4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教学目的: 一,使学生认识到构造运动的存在,掌握构造运动,构造变动的概念;... 基础教案地质学基础教案地理科学与环境工程系教师文彦君第4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教学目的:一、使学生认识到构造运动的存在~掌握构造运动、构造变动的概念,二、帮助学生建立地质构造分析的时空概念及思想,三、使学生了解构造变动,地质构造,的形成过程及机理。
教学要求:一、要求学生掌握构造运动、构造变动的概念和实质~了解关于地壳构造与演化学说的相关理论,二、要求学生认识构造运动的基本特征~理解新、老构造运动存在的证据,三、要求学生理解岩层产状和岩石变形与构造运动、构造变动,地质构造,的关系,四、要求学生掌握岩层产状改变、岩石变形的基本力学机制~并能将其和具体的变形形式及构造变动类型联系起来。
课程重点、难点:一、课程重点包括1. 构造运动、构造变动的概念与实质,2. 构造运动的特征3. 新、老构造运动的证据。
二、课程难点老构造运动的证据学时分配:第1页地质学基础教案第四章构造运动和构造变动文彦君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演示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们前面学习了三大岩类,其中火成岩、变质岩均是在地下深处形成的,现在却可以在地表大量见到,如:秦岭就有大规模的侵入岩体和变质岩带。
这是为什么,先让学生讨论,然后再总结是因为地壳运动,使得这些岩石被抬升到地表。
下面进入有关地壳运动部分的内容:教学内容:第1节概述一、关于构造运动的概念,一,构造运动的概念构造运动(tectonic movement):指内力引起的地壳以及岩石圈变形、变位的作用。
(具体解释概念的含义,并说明其实质。
)将构造运动与广义的地壳运动进行区别,后者包括前者以及变质、岩浆活动。
,二,新构造运动与老构造运动按照发生的时间,构造运动可分为老构造运动(一般简称构造运动)和新构造运动(neo,tectonic movement)。
《地质学基础》课程笔记第1章绪论第1节地质学概述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历史的科学,主要研究对象包括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演变和发展规律。
地质学的研究对象非常广泛,包括岩石、矿物、土壤、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要素。
二、地质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划分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岩石学:研究岩石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2. 矿物学:研究矿物的成因、分类、组成、性质和演变规律。
3. 地质构造学:研究地球的构造、构造演变和构造运动。
4. 地层学:研究地层的成因、分布、分类和演变规律。
5. 古生物学:研究古生物的形态、分类、生态、演化和分布规律。
6. 地球物理学:研究地球的物理性质、物理过程和物理场。
7. 地球化学: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过程和化学演化。
地质学可以根据研究对象和方法的不同,划分为多个学科,如岩石学、矿物学、地质构造学、地层学、古生物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等。
三、地质学研究的特点和方法地质学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综合性:地质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实践性:地质学的研究需要大量的野外考察和实验分析,实践性很强。
3. 历史性: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及其历史,因此具有很强的历史性。
4. 动态性:地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系统,地质学研究需要关注地球的动态变化。
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野外考察、实验分析、数值模拟、地质图编制等。
四、地质学研究的目的地质学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揭示地球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和演变规律,为地球科学的发展提供基础。
2. 为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3. 为地质灾害的预测、防治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为地质工程、水利工程、道路工程等工程建设提供地质依据。
5. 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地质信息服务。
第2节地质学发展简史一、萌芽时期(远古—1450)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地质现象有了初步的认识,如火山喷发、地震、矿物等。
95第4章地质构造4.1概述由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物质成分、内部构造、外部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地质构造。
这种由内动力地质作用促使地壳结构的改变和地壳内部物质变位的运动,称为地壳运动。
地壳运动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不仅改变着地表形态,同时,也改变着岩层的原始产状,形成各种各样的地质构造现象。
事实证明,自地球形成以来,整个地壳一直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但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速度、幅度、范围和方向,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不相同的。
如地壳的上升或下降,挤压或拉伸运动是极其缓慢的,而地震却是十分剧烈的。
本章主要介绍了地壳构造运动的类型、岩层产状、水平岩层与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上的表现、褶皱构造、节理构造与玫瑰花图、断层、识读地质图等方面内容。
学完本章后应掌握以下内容:(1)地壳构造运动的类型;(2)岩层产状及产状要素的含义以及岩层产状的测定和表示方法;(3)岩层间各种接触关系的类型及特征;(4)地质图的含义、类型以及各种地层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示方法;(5)中国大地构造特点;(6)地质构造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评价内容。
学习中应注意回答以下问题:(1)地壳运动的类型有哪些?主要形成哪些地质构造?(2)什么叫岩层产状?产状三要素是什么?岩层产状是如何测定和表示的?(3)什么叫褶皱?什么叫褶曲?褶曲的要素及基本形态有哪些?如何识别褶曲并判断其类型?(4)什么是节理?节理如何分类?如何进行节理的统计调查?节理玫瑰花图的含义?如何绘制节理玫瑰花图?(5)什么叫断层?断层的要素和基本类型有哪些?如何识别断层?(6)什么是地质图?地质图的基本类型有哪些?(7)各种地质现象或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中的表现形式如何?怎样阅读地质图?4.2地壳构造运动的类型地壳在地质历史中,受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影响,不停地运动和演变。
地壳运动的结果,形成地壳表面各种不同的地质构造形态,因此,又把地壳运动称为构造运动。
地壳运动基本类型有两种:升降运动(vertical movement)和水平运动(horizontal movement)。
构造运动与构造变动1. 何谓构造运动?何谓构造变动?构造运动与地壳运动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内力引起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叫构造运动;若岩石发生永久性变形,则称为构造变动。
构造运动范围更大(除了地壳,还包括岩石圈),主要指物理上的变化;地壳运动专指地壳,包括物理、化学上的变化。
狭义的地壳运动指内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的隆起、拗陷和形成各种构造形态的运动,广义的地壳运动包括地壳的变形、变质和岩浆活动。
2. 结合“大地构造学说简介”一节的资料,分析“地槽—地台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立论依据,思考以二者为代表的“固定论”和“活动论”的学术之争有什么启示?地槽—地台说:地槽区代表地壳上构造运动强烈活动的地带,垂直运动速度快、幅度大,沉积作用、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都十分强烈;地台区指地壳上构造活动微弱、相对稳定的地区,垂直运动速度缓慢、幅度小,沉积作用广泛而较均一,岩浆作用、构造运动和变质作用也都比较微弱。
板块构造学说:把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原理扩大到整个岩石圈,并总结提高为对岩石圈的运动和演化的总体规律的认识。
熔入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并划分岩石圈的板块。
3. 构造运动具有什么特点?新构造运动又具有什么特点?构造运动:①方向性: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②速度和幅度:除去地震、断层、火山等在短时间内可以引起显著的变形、位移外,一般地,构造运动是岩石圈的一种长期而缓慢的运动;③周期性和阶段性新构造运动:在地貌上的遗留证据较多。
4. 如何证明不同时代构造运动的存在并分析其性质与特征?新构造运动:地貌标志、测量数据;老构造运动:地层厚度、岩相分析、构造变形、地层接触关系。
5. 岩层的产状如何表达?在野外怎样测量和记录岩层的产状?岩层在地壳中的空间状态称为岩石产状。
通过走向、倾向、倾角来表达。
在野外测量中,通过地质罗盘来测量方位角,记录格式为走向+倾向+倾角变化范围Eg: NE35°/SW215°,SE125,∠45°6. 岩石受力状态下的构造应力场中各种应力的分布有何规律?受构造力作用的岩石变形分为哪几个阶段?岩石性质对岩石变形有何影响?应力分为压应力、张应力、剪应力;受构造力的作用,岩石变形分为弹性变形、塑性变形、断裂变形;脆性岩石当外力作用达到一定程度,由弹性变形直接转化为断裂变形,而柔性较大的岩石,当外力增大超过弹性限度后,由弹性变形转化为塑性变形。
高二地理第4章知识点总结地理是一门涉及地球表面、地球内部及他们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在高二地理第4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地球系统的知识,包括地球内部的结构、板块构造理论、岩石圈的变动、地震与火山、地貌发展等内容。
下面是对这些知识点的总结。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体部分,岩石的构成物质主要存在于地壳中。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壳,陆壳主要由花岗岩等酸性岩石组成,而海壳则主要由玄武岩等碱性岩石构成。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是地球最厚的一层,主要由较多铁、镁及硅酸盐构成。
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外核主要由液态的铁和镍组成,而内核则主要由固态的铁和镍组成。
2.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解释地球上地壳变动的基本理论。
它认为地球的外部由许多相对独立的大块组成,即“板块”,这些板块以不断变动的方式互相碰撞、远离或滑动。
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构造边界、地震带和火山带。
构造边界是两个板块碰撞、相互间隙或滑动的地方,包括边界的褶皱、断裂、逆冲、走滑等。
地震带是板块相互碰撞导致地震活动集中的区域,火山带是板块碰撞导致火山活动集中的区域。
3. 岩石圈的变动岩石圈是地壳和上方一部分地幔组成的硬壳,其上的板块以各种方式变动。
岩石圈变动的主要方式有扩张、收缩和漂移。
扩张是指岩石圈在海脊上以中央海脊为中心向两侧扩展,使地壳从海底向两侧推开。
收缩是指岩石圈在俯冲带上相互碰撞、挤压和堆积,造成了山脉的形成以及地壳的增厚。
漂移是指岩石圈以不同速度和方向相互滑动,导致板块位置和形状的改变。
4. 地震与火山地震是地壳中的岩石破裂和断裂所引发的振动现象。
地震的发生通常与板块构造和地壳变动有关,主要发生在地震带和构造边界附近。
火山是地球表面中的一个孔洞,与地壳中的岩浆喷发有关。
火山喷发主要发生在火山带和构造边界附近,是岩石圈变动的结果。
5. 地貌发展地貌是地球表面所呈现的不同地形的总称,包括山地、平原、高原、丘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