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 1.2热空气和冷空气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29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法库县叶茂台镇中心小学邓磊《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
(2)知道空气受热后比冷空气轻并上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热空气的流动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
(2)乐于亲近科学,有研究科学的欲望。
二、教材分析: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的话题,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认识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因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匀引起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形成风。
三、学情分析: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于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养成,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教学计划完成,逼迫老师调整课时;而且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大多不能自觉完成,导致期末考核评价差异较大。
本期改进措施:1、课堂常规常抓不懈,强化训练(提问,猜想,设计,验证,分析,结论)形成科学课堂教学的模式。
2、强化小组的合作学习模式,养成良好的探究素养;3、加强每单元课堂作业与课后观察,调查作业的检查评价;促使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理解风的成因。
五、教学准备:气球、蜡烛、火柴、纸杯、细线、木棍、纸蛇、PPT课件。
六、信息技术的使用七、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1、出示充满空气的气球。
提问:同学们,老师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再次探索空气的奥秘。
大家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气球)那么,你们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吗?(空气)2、如果对着你的脸放掉气球中的空气,你会有什么感觉呢?(答:我会感觉有一股强烈的气流扑面而来。
)(师:嗯,说的非常好,看来你一定亲身体验过。
)(答:我也玩过这种小游戏,气球吹在脸上有一种凉凉的感觉。
)(师:嗯,你真细心。
2、热空气和冷空气重点回顾:一、空气受热或受冷后会往哪儿流动?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热空气上升;空气受冷会向下流动,冷空气下降。
二、点燃一支蜡烛,用手分别放在靠近蜡烛火焰的各个方向,感觉热空气在哪里?热空气在蜡烛火焰的上方。
三、自制纸蛇,把纸蛇放在蜡烛火焰的上方,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现象:纸蛇会转动。
原因:因为蜡烛上方的空气受热后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推动纸蛇转动。
四、在木棍两端各挂一个大小相同的纸杯,使木棍保持平衡;用手扶住木棍的一端,用燃烧的火柴烤热另一个纸杯内的空气;移开燃烧的火柴,同时松开扶住木棍的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说明原因。
现象:烤热的那个纸杯上翘。
原因:点燃火柴后,使纸杯里的空气变热,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就会上升,上升的热空气就推着纸杯往上升了,即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五、热空气的用途有哪些?1、孔明灯2、热气球3、放置取暖器(①三国时,我们中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发明了“孔明灯”②1783年,法国人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成功制造出载人的热气球。
)六、制冷空调、取暖器安放在什么位置合适?为什么?制冷空调应挂在上方,这样可以利用冷热空气的对流使冷空气自然向下流动,较快降低室温。
取暖器则相反,应放置在下方,让热空气自然上升,较快提高室温。
七、大自然中的风是怎样形成的?在自然界,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都有冷热的不同,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空气的流动就形成了风。
空气总是在循环运动的,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八、用冰块冷却食物,食物应放在冰的上面还是冰的下面?为什么?应该把食物放在冰的下面。
因为冰块周围的空气受冷会很快下沉。
不断下沉的空气包围住要冷却的食物,从而达到尽快冷却的目的。
九、小明家新买了房子,他认为取暖器要安装在房间中比较高的地方,这样房间会热得快一点。
你认为小明的想法对吗?为什么?这种想法不对,取暖器应该安装在房间的下面。
因为空气受热以后会向上流动,而冷空气向下流动,这样冷热空气就会不断循环流动,从而使整个房间暖和起来。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与反思-1.2 热空气和冷空气苏教版《热空气》——《热空气和冷空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热空气和冷空气》一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我们周围的空气》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有四个部分:1、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2、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3、了解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解释现象4、推想风的成因等四个部分内容。
根据教材建议,四个部分内容可以分成两个课时来完成。
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主要以“热空气”为主线,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认识热空气会上升,了解热空气上升的原因以及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知道了空气会流动,但是空气为什么会流动,热空气和冷空气它们分别会向什么方向流动,学生并不是很清楚。
因此本节课的任务就是“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验证热空气流动的方向,了解热空气上升的原因并联系生活实际,知道热空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设计思想:科学课的一般过程,大致可以分成“导入活动,主要活动,交流研讨,整理小结”四个部分。
而“主要活动,交流研讨”是构成科学探究活动过程的两个主要层面,承担着科学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重任。
在研读教材之后,我发现单就“热空气向上流动”教材安排两个观察实验——“点燃蜡烛,感受热空气向上流动实验”和“借助纸蛇观察热空气向上流动实验”,这两个实验是分开来做的,而第二个纸蛇实验,单凭纸蛇这个一样物体就说明“热空气就是向上流动的”不够具有说服力,如何让学生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观察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如何把几个小实验整合在一起设计成一个活动,从而保证学生充分探究发现的时间呢?在深入解读教材之后,我把教材的两个实验整合在一起,并增加了有结构材料——塑料袋、蚊香、彩色纸条等,让学生自主选择探究材料及探究方式,并在交流讨论中完善实验方案,实验后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分析整理,揭秘热气球上升的原因——热空气是向上流动的。
《热空气和冷空气》实验说课稿一、使用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第2课《热空气和冷空气》。
二、实验器材手机、支架、凹面镜、蜡烛、火柴、冰冻后的水或冰棒、黑色胶带三、实验创新/改进要点本课的实验教学创新采用纹影技术。
纹影技术的原理是利用气流对光波的扰动,将不可被肉眼看见的气流的变化,转化成可以被看见的图像。
这项技术最初被应用于风洞的气流研究,特别是高速激波的研究,也可以应用于探测隐身飞机。
所以本课实验教学将利用此项技术看见空气。
图1纹影系统组成空气是不可见的,还有声音、力学也是一样,对于这些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到的物体,教学上通常采用辅助一些材料,通过实验让辅助材料“动”起来间接感受它们的存在。
本课实验这里采用纹影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实验模式,可以让看不见的变成可以“看见”的空气,使间接观察提升到直观感受。
传统纹影技术所需的设备较多:透镜、点光源、刀片、成像设备,除此外还需调试这些设备之间的距离,非专业的人员操作难度较大。
为方便操作,改进后的纹影系统只需:手机一台(手机的手电筒做点光源、摄像头作为成像设备)、凹面镜一个,将二者距离调整至两倍焦距就可以进行操作。
图2改进后的纹影装置四、实验原理(一)纹影技术原理:纹影技术是一种重要的流场可视化手段,其作用原理师将被测对象置于光学及光学元件构成的平行光路中,利用气流对光波的扰动,将不可被肉眼看见的气流变化转变为可以被看见的图像。
(二)本课实验原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冷热空气对流形成风。
五、实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冷热空气的对流形成风;探究目标:能够利用纹影技术自主探究认识空气流动的规律;科学态度目标:乐于运用多种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激发学生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六、实验教学内容本实验课主要由两大模块的实验构成,即热空气实验和冷空气实验,通过纹影技术,认识空气是流动的,空气在受热的情况下会上升,遇冷的情况下会下降。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试讲的内容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节第一课时《热空气和冷空气》,下面我将开始我的试讲!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大家看大屏幕说说热气球是怎样上升的,大家回答非常正确,燃料燃烧放出热量使空气变成热空气,气球就上升了,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
如果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那么让我们就一起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
请同学们翻到书本第6页,给大家5分钟时间,浏览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板书:热空气和冷空气)好,时间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空气的性质,知道空气是具有流动性的,那我们知道空气受热或者受冷后会往哪里流动吗?接下来,请跟着老师一起来研究一下热空气的流动。
同学们拿出事先准备的蜡烛和纸蛇,先点燃蜡烛。
用手在蜡烛的上方感受一下。
请注意手不能离蜡烛的火苗太近。
小亮同学,你先举手你来说。
你说手感到一股暖气。
非常好,请坐。
接着我们再来将纸蛇靠近蜡烛的正上方观察一下。
纸蛇也不能靠近火烛太近哦,以免燃烧,我看到大家的纸蛇都在转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什么力量使纸蛇转动呢?大家大胆猜测一下。
好,小明同学,你先举手你来说。
说是热空气上升在推动纸蛇的转动,很好,你的猜测也很准确。
这个试验都验证了空气受热会向上流动。
我们的手之所以感到一股暖气,是因为蜡烛燃烧放出热量,空气受热后上升。
纸蛇也是因为热空气上升的推力推动了它的的转动。
想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有疑问,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做做个实验探究一下,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小木棍和纸杯。
在这里大家的木棍要细,两个纸杯也要大小相同。
接下来请同学们分小组合作,按照第6页下方的步骤一步一步来操作,使用火柴时要小心谨慎。
不要烫伤自己,也不要将纸杯点燃,大家10分钟的时间来做一做这个小活动并且讨论一下结果,在做的过程中啊,一定要保持木棍平衡。
(板书:空气受热向上流动)时间到,我看大家的活动都已经做完了,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活动的收获。
《热空气和冷空气》知识清单一、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定义热空气,顾名思义,是温度相对较高的空气。
冷空气则是温度较低的空气。
温度的差异是区分它们的关键因素。
二、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物理特性1、密度热空气的密度较小,冷空气的密度较大。
这是因为热胀冷缩的原理,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运动加剧,间距增大,导致单位体积内的分子数量减少,从而密度减小;反之,温度降低,分子运动减缓,间距缩小,单位体积内分子数量增多,密度增大。
2、压强在相同的体积条件下,热空气的压强相对较高,冷空气的压强相对较低。
3、湿度一般情况下,热空气能够容纳更多的水汽,湿度较大;冷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较弱,湿度相对较小。
三、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形成原因1、太阳辐射太阳的热量是导致热空气和冷空气形成的根本原因。
太阳照射地球表面时,不同地区接收到的热量不同。
赤道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多,温度较高,形成热空气;而两极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温度较低,形成冷空气。
2、海陆分布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
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容易形成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交替;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对气温的调节作用较为明显。
3、地形地貌高山、山谷等地形会影响空气的流动和温度分布。
例如,在山谷中,夜间冷空气容易下沉聚集,形成低温区域;而白天山坡受热快,形成热空气上升。
4、大气环流全球性的大气环流系统,如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等,会导致不同地区的空气受热和冷却情况不同,从而形成热空气和冷空气。
四、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1、对流由于热空气密度小,会上升;冷空气密度大,会下沉。
这种垂直方向上的空气流动称为对流。
例如,在烧开水时,水壶上方的热气上升就是热空气对流的表现。
2、风水平方向上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冷空气向热空气方向流动,形成冷锋;热空气向冷空气方向流动,形成暖锋。
风的速度和方向受到气压差、地球自转等因素的影响。
五、热空气和冷空气对天气的影响1、气温变化热空气的到来会使气温升高,天气变得炎热;冷空气的到来则会使气温下降,天气变得寒冷。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篇一:第一单元第二节冷空气和热空气任课教师_学科_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篇二:1.2热空气和冷空气导学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科学编写:华宁公司子弟学校杨兵四年级:篇三: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对空气的认识,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会流动,也知道了空杯子、空瓶子里面有空气等。
本课教学正是以学生的认知背景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通过观察实验来探究空气的性质的。
空气的性质很多,光从一堂科学课上来探究这么多空气的性质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课上,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取舍,把学生不清楚的内容通过反复观察实验进行重点探究,而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只是在课上提一下,引导学生在课后再作进一步探究。
学生始终不明白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我先用“纸团不湿”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纸团为什么不湿?因为空气占据了空间,水不能进去。
然后,我又让学生吹放在空瓶子里的气球,结果气球吹不大。
这一实验也证明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课上我对空气可以压缩,压缩空气有弹性的性质也进行了重点指导。
至于空气会流动的性质,我考虑到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可能他们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所以我在课上没有花费多大时间,只是稍微提了一下。
空气有质量的性质也没有重点探究,在课上也是一笔带过,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去观察实验。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后反思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开头同学生将冷空气与热空气进行比较,让他们知道冷、热空气是相对的,当然对这一点,下一单元还要谈到,所以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接下来说明本课的研究内容,即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本课用了三个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我先让学生看书上的三个实验,并且让学生猜出其结果,对于第一个实验,有个别学生认为是旁边的手感到热,一般学生都感觉上面的手热,对于第二个实验,与上课的气球实验进行了对比,这样一来,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可以理解得好一点。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在第一课空气具有流动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方向以及风的形成。
本课从空气的流动性引入空气受热和受冷时会怎样流动的话题,指导学生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到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进而认识因地球各个地方冷热不同,造成空气冷热不均,导致了冷暖空气的循环流动而形成风。
教材安排了这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供学生探究:1、认识热空气怎样流动,研究热空气上升的原因。
2、观察冷热空气的对流。
3、了解人们如何利用热空气,制作热气球。
4、解释现象,推想风的成因。
学情分析通过一年的学习,小学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学习科学课的基础,也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但分析概括能力还不是很高。
学生对空气有着比较浓厚的兴趣,但对空气的认识却是非常肤浅的,尤其对空气与风的形成的关系。
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游戏活动,让学生能用眼看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使科学知识更加直观。
学习目标1.能借助物体觉察冷热空气流动的规律。
2.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以及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3.知道热气球、孔明灯是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制成的。
4.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均是形成自然风的主要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难点:理解风的形成。
评价任务1.通过各种观察小活动,认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及原理。
2.知道风的形成原因。
教学准备演示材料:蜡烛、打火机、纸蛇、两个纸杯、一个细木棍、细绳、热水、玻璃板、集气瓶、透明水槽、线香等。
分组实验材料:大号透明塑料袋、双面胶、打火机、蜡烛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上节课吹气球的装置,提问:我们是怎样把气球吹大的呢?2.学生回答。
3.提问:你们能想办法证明空气从瓶子里跑出来了吗?4.学生实验,汇报实验方法。
5.谈话:当我们把气球吹大时,气球里的空气占据瓶子的空间,同时原来瓶子里的空气被赶了出来,这说明空气是会流动的。
热空气和冷空气一、教学目标1.探究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的冷热空气对流形成了风三、教学准备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四、教学过程教学安排教学措施(一)导入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2. 把书翻到P6,这课的标题是“空气是会流动的吗”,又是个问题,先来说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板书课题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二)自主学习1.风的形成(1) 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如果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你有什么感觉?(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我们这堂课上完了吗?有关空气流动,你还想知道什么?小组讨论体验板书流动的空气风从学生的提议中选取“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问题2.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③冷空气是下沉的板书热空气演示P6实验二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适当点拨让学生自我总结板书上升板书猜想答案(下沉)3.冷热空气的对流(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小组讨论实验方案用实物投影展示把观察结果写在P72(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4.热空气的用途(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画流动图板书热气球孔明灯(三)课外拓展制作热气球、孔明灯(四)板书设计热空气和冷空气空气是会流动的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热气球孔明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空气1 、空气具有(占据空间)、(有质量)、(有流动性)、(可以被压缩)等性质。
2、冷空气和热空气教学目标:过程与技能1.用实验并借助想象、联想,认识冷热空气的流动规律。
2.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觉察空气的认识方法。
科学知识1.知道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热空气上升的原理。
2.知道地球表面空气的冷热不匀是形成自然风风的主要原因。
3.了解人类对热空气的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体会科学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教学材料:蜡烛、火柴、纸蛇、细木棍、大小相同的小纸袋两个、细线、蚊香、胶泥、水槽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2、在平常的情况下,空气会向四面八方流动。
可是当空气受热或受冷时又会怎样流动呢?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空气是流动的,我们就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4、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探索和调查空气的流动(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①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②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①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②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③冷空气是下沉的(3)研究等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①为什么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沉。
②演示纸袋不平衡的实验,学生观察在加热的空气的过程中,塑料袋有什么变化,手握住袋顶有什么感觉?③试着解释热空气为什么会上升。
学生讨论、自我总结冷热空气的性质。
3、热空气的用途(1)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2)请学生介绍孔明灯和热气球的升空原理“有谁知道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和知识吗?”(3)利用光盘介绍有关孔明灯和热气球的知识。
4、冷热空气的对流(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小组讨论实验方案(2)演示P8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认识热空气上升,继续学习借助其他物体观察空气的流动。
《热空气和冷空气》知识清单一、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定义热空气是指温度较高的空气,而冷空气则是温度较低的空气。
温度是区分它们的关键因素。
二、热空气和冷空气的物理性质1、密度热空气的密度相对较小,冷空气的密度相对较大。
这是因为热胀冷缩的原理,空气受热膨胀,相同体积内的分子数量减少,导致密度降低;空气受冷收缩,相同体积内的分子数量增多,密度增大。
2、压强热空气的压强相对较低,冷空气的压强相对较高。
压强与密度和温度有关,密度大、温度低的冷空气压强高;密度小、温度高的热空气压强低。
3、湿度一般情况下,热空气能够容纳更多的水汽,相对湿度较低;冷空气容纳水汽的能力较弱,相对湿度较高。
三、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形成原因1、太阳辐射太阳的辐射是导致热空气和冷空气形成的主要原因。
地球表面不同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赤道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形成热空气;两极地区接收到的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形成冷空气。
2、海陆分布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不同,陆地升温快、降温也快,白天陆地受热形成热空气,夜晚陆地降温形成冷空气;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对气温的调节作用相对稳定。
3、地形影响山地、高原等地形会影响空气的受热和冷却。
比如,在山区,山谷中的空气在夜间容易冷却形成冷空气,而山顶的空气相对较热。
四、热空气和冷空气的流动1、对流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从而形成对流。
在大气中,这种对流现象非常常见,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2、风的形成由于不同地区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分布不均匀,产生了气压差。
空气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就形成了风。
3、季风在较大的地理区域,如亚洲东部和南部,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随季节变化的季风。
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低气压,海洋相对为高气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则相反。
五、热空气和冷空气对天气的影响1、云雨的形成当热空气上升,遇到冷空气时,水汽会凝结成小水滴或冰晶,形成云。
如果水汽继续凝结,小水滴或冰晶不断增大,当重量超过空气的浮力时,就会形成降水。
教学内容分析
《热空气》一课属于地球与宇宙地球运动与所引起的变化之一:地球运动与天气变化。
教学教学过程编写的。
课文先从多个实验入手让学生经历、感受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在不断的
的实验活动。
但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手实践、观察描述、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热空气的应用,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这一环节让学生用塑料袋模仿孔明灯,在让塑料袋上升的过程中观察塑料袋上升前的样子。
分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动。
生认识热空气(用
识进行迁移。
热空气和冷空气教学反思篇一:第一单元第二节冷空气和热空气教师第四级科学单元1篇二:1.2热空气和冷空气导学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科学编写:华宁公司子弟学校杨兵四年级:第三部分:对江苏教育版四年级科学一卷整卷教学的思考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反思第1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的性质》教学反思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些关于空气的知识。
他们知道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空气。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流不着的。
他们也知道空杯子和瓶子里有空气。
本课程的教学以学生的认知背景为基础,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索空气的本质。
空气的性质很多,光从一堂科学课上来探究这么多空气的性质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在课上,将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取舍,把学生不清楚的内容通过反复观察实验进行重点探究,而学生已经知道的内容只是在课上提一下,引导学生在课后再作进一步探究。
学生永远无法理解空气所占空间的性质。
我首先用“纸球不湿”的实验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纸球不湿?因为空气占据空间,水不能进入。
然后我让学生们吹空瓶子里的气球。
结果,气球没吹多少。
这个实验也证明了空气所占空间的性质。
在课堂上,我还对压缩空气的弹性进行了重点指导。
至于空气会流动的性质,我考虑到学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可能他们已经知道空气的这个性质,所以我在课上没有花费多大时间,只是稍微提了一下。
空气有质量的性质也没有重点探究,在课上也是一笔带过,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去观察实验。
关于教学后冷热空气的思考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开头同学生将冷空气与热空气进行比较,让他们知道冷、热空气是相对的,当然对这一点,下一单元还要谈到,所以只是简单地提了一下,接下来说明本课的研究内容,即冷热空气的流动方向,本课用了三个实验证明热空气向上流动,我先让学生看书上的三个实验,并且让学生猜出其结果,对于第一个实验,有个别学生认为是旁边的手感到热,一般学生都感觉上面的手热,对于第二个实验,与上课的气球实验进行了对比,这样一来,不知道他你能更好地理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