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2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三角形的认识》(第2课
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描述和绘制不同位置的三角形。
2.能够用图形工具绘制和标出三角形的各边、角。
二、教学重点
1.认识和描述不同位置的三角形。
2.绘制三角形图形并标出各边、角。
三、教学难点
1.区分和描述三角形的不同位置与属性。
2.熟练使用图形工具绘制三角形。
四、教学准备
1.课件:三角形的图片和示例
2.黑板、彩色粉笔
3.学生课桌上的绘图工具
4.学生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一个三角形,并引导学生观察,并让学生讨论三角形的特点。
2. 学习新知识
1.介绍不同位置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
2.演示如何绘制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并标出各边、角。
3.让学生在练习册上尝试绘制和描述各种三角形。
3. 练习与巩固
让学生进行练习,绘制几个不同位置的三角形,并交流彼此的画法,并纠正错误。
4. 拓展知识
学生可以尝试在其他几何图形中找出三角形,并描述其特点。
5. 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让学生总结三角形的特点和绘制方法。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上的练习题,绘制指定的不同位置的三角形。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理解情况,适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基本知识。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掌握相关知识。
《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4、总结归纳,定义:(1)三条边各不相等的三角形叫作不等边三角形(2)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3)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之间有什么关系?(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5、我们可以把三角形按照三边情况进行分类(不等边三角形三角形按边分类]笠殛—缶等腰三角形I等腰二角形I等边三角形(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1、探究活动1:如下图,点A为小明家,点B为学校,点C为邮局,小明想:我要到学校怎么走呀?哪一条路最近呀?为什么?学生讨论后个别回答,然后师生共同小结。
路线1:从A到C再到B的路线走;路线2:沿线段AB走请问:路线1、路线2哪条路程较短,你能说出根据吗?解:路线2较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由此可以得到:4- BOAB ÷BO AC ÷ AR > RO2、议一议:(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大小关系?(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大小关系?(3)三角形三边有怎样的不等关系?通过动手实验(数学课本第85页“做一做”)同学们可以得到哪些结论? 理由是什么?3、探究活动2:做一做分别量出下面三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并填入空格内。
Z∖ N 2(1) (2) (3)⑴a=,b=, C=。
(2) a=,b=,C=O⑶a=,b=,C=O根据你的测量结果,计算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差,并与第三边比较,完成填空:(1) a- b c,c- b a,c- a b⑵b—a c, c-a b,b—c a。
⑶a- c b,a— b c,b—c a。
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再画一些三角形试一试。
得出结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4、归纳总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三)典例分析1、例I有两根长度分别为5cm和8cm的木棒,用长度为2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长度为13Cm的木棒呢?解:取长度为2cm的木棒时,由于2+5=7<8,出现了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不能摆成三角形.取长度为13cm的木棒时,由于5+8=13, 出现了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的情况,所以它们也不能摆成三角形。
11.2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三角形的内角第1课时三角形的内角和一、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学会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二、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内角和定理.2.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推导过程.三、教学设计◆活动1新课导入1.问题: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2.在直角△ABC中,∠C=90°,则∠A与∠B的关系是____∠A+∠B=90°__.3.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比为1∶3∶5,那么这个三角形的最大内角为__100°__.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有关三角形内角和的有关知识.◆活动2探究新知1.现在有一副三角板.提出问题:(1)每个三角板的每个角各是多少度?(2)每个三角板三个内角的和各是多少度?(3)猜一猜,任意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都相同吗?等于多少度?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2.教材P11探究.提出问题:(1)在图(1)中,直线l与△ABC的边BC有什么关系?(2)在图(2)中,直线l与△ABC的边AB有什么关系?(3)利用图(1)或图(2)能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吗?这样证明的依据是什么?(4)你还能想出其他方法证明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吗?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活动3知识归纳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__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__.◆活动4例题与练习例1教材P12例1.例2教材P12例2.例3若△ABC的一个内角∠A是另一个内角∠B的23,也是第三个内角∠C的45,求△ABC三个内角的度数.解:依题意,得∠A=23∠B,∠A=45∠C,∴∠B=32∠A,∠C=54∠A.∵∠A+∠B+∠C=180°,∴∠A+32∠A+54∠A=180°,∴∠A=48°,∠B=72°,∠C=60°.例4如图,将△ABC沿EF折叠,使点C落在点C′处,试探求∠1,∠2与∠C的数量关系.解:由折叠的性质,得∠CEF=∠C′EF,∠CFE=∠C′FE.∴∠1=180°-2∠CEF,∠2=180°-2∠CFE,∴∠1+∠2=360°-2(∠CEF+∠CFE)=360°-2(180°-∠C)=2∠C,即∠1+∠2=2∠C.练习1.教材P13练习第1,2题.2.如图,AB∥CD,AD和BC相交于点O,∠A=20°,∠COD=100°,则∠C的度数是(C) A.80° B.70° C.60° D.50°(第2题图)(第3题图) 3.如图,AB∥CD,AD平分∠BAC.若∠BAD=70°,则∠ACD的度数是(A)A.40° B.35° C.50° D.45°4.当三角形中的一个内角α是另一个内角β的两倍时,我们称此三角形为“特征三角形”,其中α称为“特征角”.如果一个“特征三角形”的“特征角”为100°,那么这个“特征三角形”的最小内角的度数为__30°__.5.如图,在△ABC中,∠ACB=∠ABC,∠A=40°,P是△ABC内一点,且∠1=∠2,求∠BPC 的度数.解:∵∠A=40°,∠ACB=∠ABC,∴∠ACB=∠ABC=70°.又∵∠1=∠2,∴∠BCP=∠ABP,∴∠2+∠BCP=∠2+∠ABP=∠ABC=70°,∴∠BPC=180°-(∠2+∠BCP)=180°-70°=110°.◆活动5完成《名师测控》随堂反馈手册◆活动6课堂小结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四、作业和反思1.作业布置(1)教材P16习题11.2第3,9题;(2)《名师测控》对应课时练习.2.教学反思第2课时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一、教学目标1.了解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关系.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关系,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2.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判定,会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相关计算.三、教学设计◆活动1新课导入三角形中求角的度数问题,当角之间存在数量关系时,一般根据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建立方程来解决.◆活动2探究新知1.教材P13练习下面的内容.提出问题.(1)在△ABC中,∠C=90°,∠A与∠B之间有什么关系?(2)你能证明吗?如何证明?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2.在△ABC中,若∠B+∠A=90°,那么△ABC是什么形状的三角形?并说明理由.学生完成并交流展示.◆活动3知识归纳1.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__互余__.2.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__直角__三角形.◆活动4例题与练习例1教材P14例3.例2如图,点E是△ABC中AC边上的一点,过点E作ED⊥AB,垂足为D.若∠1=∠2,则△ABC是直角三角形吗?为什么.解:△ABC是直角三角形.理由如下:∵ED⊥AB,∴∠ADE=90°,∴△ADE是直角三角形,∴∠1+∠A=90°.又∵∠1=∠2,∴∠2+∠A=90°,∴∠C=180°-(∠2+∠A)=180°-90°=90°,∴△ABC是直角三角形.例3(1)如图①,在△ABC中,AD⊥BC于点D,CE⊥AB于点E.试猜测∠1与∠2的关系,并说明理由;(2)如图②,在△ABC中,如果∠BAC是钝角,BD⊥AC于点D,CE⊥AB于点E,那么(1)中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请说明理由.解:(1)∠1=∠2.理由如下:∵AD⊥BC,CE⊥AB,∴△ABD和△BCE都是直角三角形,∴∠1+∠B=90°,∠2+∠B=90°,∴∠1=∠2;(2)结论仍然成立.理由如下:∵BD⊥AC,CE⊥AB,∴∠D=∠E=90°,∴∠1+∠4=90°,∠2+∠3=90°.又∵∠3=∠4,∴∠1=∠2.练习1.教材P14练习第1,2题.2.如图,在△ABC中,AD是边BC上的高,BE平分∠ABC交边AC于点E,∠BAC=60°,∠ABE=25°,则∠DAC的度数是(B)A.15° B.20° C.25° D.30°(第2题图)(第3题图) 3.如图,将有一块含有6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分别放在长方形的对边上.如果∠1=18°,那么∠2的度数是__12°__.4.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BEF的平分线与∠DFE的平分线相交于点P,试说明△EPF为直角三角形.解:∵AB∥CD,∴∠BEF+∠DFE=180°.∵EP为∠BEF的平分线,FP为∠DFE的平分线,∴∠PEF=12∠BEF,∠PFE=12∠DFE,∴∠PEF+∠PFE=12(∠BEF+∠DFE)=90°,∴△EPF为直角三角形.◆活动5完成《名师测控》随堂反馈手册◆活动6课堂小结1.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两锐角互余.2.直角三角形的判定——有两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四、作业与反思1.作业布置(1)教材P16习题11.2第4,10题;(2)《名师测控》对应课时练习.2.教学反思。
课题:11.2.1 三角形的内角(第2课时)学科:数学姓名:付娜11.2.1 三角形的内角(第2课时)大连市第六十一中学付娜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2.内容解析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三角形,因此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也是180度。
作为一种特殊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具有一般三角形不具有的特殊性质: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直角三角形内角的研究与三角形类似,突出体现了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1.目标(1)探索并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2)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目标解析目标(1)的具体要求是:类比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过程,通过度量,剪拼猜想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再通过推理证明得出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目标(2)的具体要求是:经历直角三角形性质的探索过程,掌握有两个角互余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从学生的学习过程看,直角三角形在生活中广泛存在,所以学生从小就有对直角三角形形的整体感知,但这些都是在直观感知基础上的归纳认识。
学生头脑中的固有经验是把直角三角形作为独立的图形看待。
本节课学习中,需要建立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之间的联系,把直角三角形看做特殊的三角形,并从这种特殊化中发现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质,并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但由于学生习惯于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解决问题以及对于等角的余角相等这一性质的陌生,所以在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证明角相等的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能利用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等角的余角相等这一性质证明角相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1.创设情境,引出新课引言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许多实物都蕴含着几何图形,请同学们先欣赏图片。
问题1:这些图片中蕴含着什么几何图形?师生活动:教师配乐播放PPT,学生观看后回答问题,教师板书课题。
1.1认识三角形(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知道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与高线的定义,并能熟练地画出这两种线段
2、能应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与高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形成观察辨别、全面分析、归纳概括等数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情感目标:通过提问、讨论等多种教学活动,树立自信、自强、自主感,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及画图是本节课的重点,利用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中线的性质解决有关的计算问题是本节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引出概念: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
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
二、合作交流,探讨结论
请同学回答下面的问题
在一个三角形中有几条角平分线?请每位同学在不同类型的三角形中画一画,与同伴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几何画板制作的动画演示,在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
角三角形中三条角平分线的特点。
(三条线都在三角形的内部,三条线相交于一点)
任意画一个∆ABC,用刻度尺画BC的中点D,连结A D
引出概念: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让学的中线的形状也是线段生理解三角形)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线用几何语言表达方式:如图在∆ABC中,∠BAD=∠
CAD,AD是∆ABC的角平分线;在∆ABC中,D是BC
∆ABC中BC边上的中线。
三、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范例1 如图AE是∆ABC的角平分线,已知∠B=450∠C=600
求下列角的大小∠BAE ; ∠AEB
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形,分析已知条件,教师作好引导
四、巩固练习
请学生课内练习1、2教师分析总结
五、作业布置
课后请同学做好书本中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