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六年级《比例》数学教案五篇小学六年级《比例》数学教案五篇数学可以使你的大脑变得更加聪明,增加你思维的严谨性,另外,数学对你其它科目的学习也有很大作用。
下面就是整理的小学六年级《比例》数学教案五篇,希望大家喜欢。
《比例》数学教1一,教学目标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学会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
三,教学难点:应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预设:(一)、自学反馈1、什么叫做解比例2、我国国旗的长与宽的比是3:2,如果我们学校的国旗长是240厘米,求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多少厘米?(1)你会解答吗?独立解答后,同桌间相互说说想法。
(2)反馈交流①24032=160(厘米)②解:设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厘米。
240:=3:23=2402=24023=160答:我们学校国旗的宽是160厘米。
(3)你是怎么想的?(二)、关键点拨1、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1)你明白第二种解法的意思吗?(2)国旗长和宽的最简整数比和实际长度比可以组成比例,所以可以把国旗的宽设为厘米,建立比例240:=3:2,再通过解比例求出的值。
(3)小结:这种方法叫做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2、解比例的方法(1)你是怎样解比例240:=3:2的?(2)根据比例的意义,先求出3:2的比值,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的值。
(3)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內项的积把比例转化为方程,再求出的值。
(4)怎样才可以确定的值是正确的?(检验)(5)你更喜欢哪种解法?为什么?(三)、巩固练习1、解下面的比例:10=:0.4:=1.2:2=2、把左边的三角形按比例缩小后得到右边的三角形,求未知数X。
(单位:厘米)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3、小丽调制了两杯蜂蜜水,第一杯用了25毫升蜂蜜和200毫升水;第二杯用了30毫升蜂蜜和250毫升水。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1 比例尺人教版教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3.1 比例尺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章的第3节,主要涉及比例尺的概念及其计算。
教材中介绍了比例尺的定义,让学生理解比例尺是表示地图或图纸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比例关系的工具。
随后,教材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比例尺,如何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以及如何将实际距离换算成图纸上的距离。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比例尺进行距离的换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实际距离与图纸距离之间的换算。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以及如何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运用比例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准备:黑板、粉笔、挂图、尺子。
学具准备:学生每人准备一份比例尺练习题,一份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地图,让学生观察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引出比例尺的概念。
2. 讲解比例尺:在黑板上展示比例尺的定义,解释比例尺的意义,让学生理解比例尺是表示图纸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比例关系的工具。
3. 示例讲解:通过一个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学会如何识别比例尺,如何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以及如何将实际距离换算成图纸上的距离。
4. 课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份比例尺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例尺: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 = 比例尺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比例尺的概念,并给出一个实例说明如何使用比例尺。
答案:比例尺是表示地图或图纸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比例关系的工具。
例如,一幅地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中的100公里,那么这幅地图的比例尺就是1:1000000。
2. 根据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题目:一张地图上,两地之间的距离是5厘米,比例尺是1:200000,请问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答案:5厘米× 200000 = 1000000厘米 = 100公里3. 将实际距离换算成图纸上的距离。
教学设计:第四单元比例尺-六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掌握计算比例尺的方法;•能够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合作学习,小组合作;•以问题为导向,注重实践运用。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比例尺在生活中的应用;•发掘数学知识的美和实用价值;•形成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为《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的第四单元:比例尺。
主要内容包括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计算比例尺的方法以及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等。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掌握计算比例尺的方法;•能够应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的理解;•计算比例尺的步骤和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与方法1. 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本单元的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当的教学环节和对策。
2. 思维导图教学法在探究比例尺的概念和用途时,采用思维导图教学法,引导学生理清思路,并形成团队合作意识,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3. 合作学习学生需要分组合作完成一些练习和实际问题,鼓励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
4. 课前导学在开始学习比例尺之前,通过课前导学,引发学生的兴趣,预习知识,为下课作好准备。
5. 完成练习、讨论答案、展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综合活动方式,帮助学生检查和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资源和检测途径1. 教学资源•电子课件;•数学试题;•实物比例尺。
2. 检测途径•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检测;•设计评价方案,对孩子的学业、发展、情感和品德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心得与收获通过本次的教学活动,我认识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重要性和优点。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提出问题、讨论答案、组织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形成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究精神。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1 比例尺人教版 (5)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表示方法,能正确使用比例尺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渗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比例尺的定义2.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3. 比例尺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比例尺的计算及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图、平面图等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图形是如何表示实际距离的?由此引出比例尺的概念。
2. 探究新知(1)比例尺的定义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意义,然后引出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是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例关系。
(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教师介绍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如数字式、线段式、文字式等,并举例说明。
(3)比例尺的应用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如何使用比例尺进行计算,如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换算。
3. 活动与练习(1)活动:绘制校园平面图,并标注比例尺。
(2)练习:根据给定的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计算实际距离。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比例尺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应用,并布置相关作业。
五、作业布置1. 根据比例尺的定义,用自己的话解释比例尺。
2.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比例尺应用实例。
3. 绘制一幅平面图,并标注比例尺。
4. 根据给定的比例尺和图上距离,计算实际距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比例尺2. 板书内容:(1)比例尺的定义(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3)比例尺的应用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比例尺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例尺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同时,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优秀教学案例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优秀教学案例(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案例编写工作,教学案例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教学案例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优秀教学案例,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六年级数学下册《比例尺》优秀教学案例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比例尺;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2.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运用比例尺的有关知识,通过测量、绘图、估算、计算等活动,学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
2.能根据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中的两个量求第三个量。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小黑板、中国地图一张。
学具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张地图。
教法学法教法:对于意义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尝试法。
对于运用比例尺进行相关计算时,主要用引导发现法。
学法: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动手操作,大胆设想、自主探究的方法进行学习,必要时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同学们,如果要给我们的教室画一张平面图,它应该是什么形状的?生:长方形。
师:课前我们量过教室的长、宽各是多少?(生:长大约9米,宽大约6米。
)师:请大家在练习本上画出我们教室的平面图。
(生画师巡视)(以谈话的形式,从学生熟悉的教室入手,让学生先估计教室的长和宽,再尝试画出教室的平面图,这样既复习了上节课图形的放缩知识,又为下面的学习做好准备。
)师:大家画的图是长9米,宽6米吗?(不是)谁来说说是怎么画的?(学生的答案可能有:长方形长9厘米,宽6厘米。
或者是长3厘米,宽2厘米。
)师:同样画的都是我们的教室,却不一样大,大家赞成谁的画法(故意)?为什么?(观点一:都可以,因为这两个图的比都是3:2。
标题: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3.1 比例尺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的计算方法;(2)能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3)了解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2)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比例尺的概念;2. 比例尺的计算方法;3. 比例尺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教学难点: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 演示法:通过实例演示比例尺的应用;3.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比例的基本性质;(2)提出问题: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2. 讲解比例尺的概念(1)比例尺的定义:比例尺是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之间的比值;(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通常用分数表示,如1:1000000,表示地图上的1厘米代表实际距离的1000000厘米。
3. 讲解比例尺的计算方法(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比例尺 = 地图上的距离÷ 实际距离;(2)举例说明:如果地图上的两城市之间的距离为5厘米,实际距离为500公里,求比例尺。
4. 比例尺的应用(1)地图上的比例尺;(2)建筑设计图纸的比例尺;(3)其他实际应用场景。
5. 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在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比例尺?(2)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
6. 课堂小结(1)总结比例尺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强调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课后作业(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2)观察生活中的比例尺应用,下节课分享。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尺教案【第1篇】《比例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学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和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2、通过操作、观察、思考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结合问题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与快乐体验。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和图上距离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出新课。
师:课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出一个脑筋急转弯,大家来猜一下。
前两天老师去西安,乘坐的是从宝鸡到西安的动车,大约要一个小时左右。
可是一只小蚂蚁厉害了,从宝鸡到西安只用了5秒钟,你们知道是为什么吗?生:小蚂蚁是在地图上爬的。
师:没错。
地图一般是将生活中的实际距离缩小后画到图纸上,那么在画时要注意什么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课堂伊始,通过让学生猜脑筋急转弯,一方面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选取题材与本课研究内容息息相关,顺势引出新课,达到课始趣生的目的。
二、自主探究,理解新知。
(一)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
1、师:淘气、笑笑分别根据下面的信息画了图,以便给新同学介绍他们学校及附近场所的位置关系。
请同学们仔细看一看,你认为他们画得合理吗?想一想,先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图片图片图片同桌交流完毕,指生全班交流。
生:淘气画得不合理。
因为淘气画的三条线段看上去一样长,虽然标注了实际距离,但不能表示实际距离的差别。
而笑笑画的三条线段有长有短,能表示出这三个地方到学校的实际距离差异。
师:同学们再量一量笑笑画的三条线段的长度,看看你有什么发现?生:邮局到学校笑笑画了1厘米表示实际100米,超市到学校画了2厘米表示实际200米,书店到学校画了3厘米表示实际300米,三条线段都是按照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00米来画的,所以笑笑画得合理。
第4单元比例第1课时比例尺(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能力目标: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学过程】一、创境激疑, 情境导入谈话: 同学们, 我国历史悠久, 地域辽阔, 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
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 并提问: 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 比例尺二、自主探究, 理解比例尺的意义1.出示例1, 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 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 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 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 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 展示、交流写出最简的比。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 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 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比例尺120km=12000000cm24 : 12000000=1 : 5000000三、拓展应用教材56页1.2题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五、作业布置教材56页3.4题【板书设计】比例尺的意义例1 图上距离 : 实际距离=比例尺120km=12000000cm24 : 12000000=1 : 5000000【教学反思】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 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 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 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比例尺》教学设计
杨炳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求出比例尺。
难点是从不同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感受比例尺
1、看中国地图,初步感知比例尺(幻灯1)
2、同学们课前我们量了教室的长和宽,(长大约10米,宽大约7米。
)
如果我们要绘制教室的平面图,若是按实际尺寸来绘制,需要多大
的图纸?可能吗?怎么办?(同学回答)
这个一定的比,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知识:比例尺(板书)
二、动手操作,认识比例尺
1、刚才我们知道教室的长大约10米,如果要把这10米画到纸上,
师:会遇到什么问题了,纸不够长吧,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2、排位讨论,汇报交流,动手操作,讨论好了,那按要求画一画(幻灯2)。
(提问3个同学)
3、汇报操作情况
(1)你在图上画了几厘米?代表实际长度多少?(提问3个同学)
师:实际上你画在图上的10厘米就是图上距离,它代表的实际长度10米就是实际距离(板书: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现在请你们写出自己画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汇报计算结果)
你们算出的这个比就是比例尺。
那书上是怎样定义比例尺这个概念的呢?
三、结合实际,理解比例尺
1、揭示比例尺的意义(同学们看书53页,看书要求)(幻灯3)
让学生看书,汇报看书情况(出示幻灯4、5)
2、线段比例尺的改写(看图)(幻灯6)
“我们再看一下北京地图上的这个线段比例尺,这里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厘米:50千米,
你会把整个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吗?”
说明:这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所以先要把它们化成相同单位,再化简。
“是把厘米化作米,还是把米化作厘米?为什么?”(因为把米化作厘米后实际距离仍是整数,计算起来比较方便,所以要把米化作厘米。
)
“50千米等于多少厘米?”学生回答后,教师把50千米改写成5000000厘米。
“现在单位统一了,是多少比多少,怎样化简?”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1:5000000 (教师板书)
3、那比例尺按形式分,可以怎样几类?
4、出示地图(幻灯7)
“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以后,再画在图纸上。
下面就是一个弹簧零件的制作图纸学生看图,“你知道比例‘2:1’表示什么意思吗?这也是一个比例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是2:1,看一下这个比例尺与前面看到的比例尺有什么不同?”
5、最后教师指出:(幻灯8)
总结:1、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
2、按用途分,比例尺还可以分为
小结:我们理解了比例尺的意义,那我们就来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三:学习例1(幻灯9)
北京到天津的实际距离是120km,在一幅地图上量得两地的图上距离是2.4cm。
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告诉了什么,要求什么。
“这道题的图上距离是多少?实际距离是多少?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一致吗?怎么办?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1:5000000
答: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
五、应用反馈(幻灯10、11、12)
组织学生独立完成,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计算方法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们有什么收获?
①比例尺与一般的尺不同,这是一个比,不应带计量单位。
②求比例尺时,前、后项的长度单位一定要化成同级单位。
如10厘米:10米,要把后项的米化成厘米后再算出比例尺。
③为了计算简便,通常把比例尺的前项化简成“1”,如果写成分数形式,分子也应化简成“1”。
板书设计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例1: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120km=12000000cm
2.4:=1:5000000
答: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