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鄂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呼吸与空气》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9
《呼吸与空气》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与依据:《呼吸与空气》是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空气的组成及特性,以及呼吸与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程设计方案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身体呼吸的过程,认识空气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二、设计目标:1. 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认识空气的主要成分及特性;3. 了解呼吸与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4. 提高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5.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6.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三、设计内容:1. 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介绍;2. 空气的成分及特性;3. 呼吸与空气的重要性;4. 环保意识培养;5. 实验和观察活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教学:通过PPT、图表、实物模型等形式介绍呼吸与空气相关知识;2. 实验教学: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提高他们的实验和观察能力;3.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呼吸与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五、设计流程:1. 课前导入:通过问题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习动力;2. 知识讲解:介绍呼吸系统结构和功能,空气的成分及特性,呼吸与空气的重要性;3. 实验活动:设计实验项目,进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4. 环保意识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环保的认识和意识;5.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并提出问题进行思考。
六、作业要求:1. 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呼吸与空气的知识;2. 写出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4. 思考并写出呼吸与空气对人类和环境的重要性;5. 完成一项与环保相关的小实验。
七、评价方式:1. 书面作业成绩;2. 实验报告成绩;3. 参与讨论和总结的表现;4. 班内评选优秀作业。
通过此《呼吸与空气》作业设计方案的实施,相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12 呼吸与空气◆教学目标1.知道人需要时刻不停的呼吸,知道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2.能发现和搜集相关的事实证据,能对活动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人的呼吸作用,认识空气(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用塑料管向石灰水和清水吹气为什么结果不一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一个非常熟悉的问题,在研究之前我想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好不好?出示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
【学生】空气(氧气)。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猜得真好。
为什么我们人离不了空气呢?【学生】因为每个人都要呼吸,停止呼吸的话人就会死掉的。
二、讲授新课(一)体验呼吸【教师】呼吸虽然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但我们却很少关注它,下面我们就一起用心体验一下呼吸,好吗?请大家坐端正,闭上眼睛,调整好呼吸,听我口令:吸――呼――吸――呼,能感受到自己的呼吸吗?假如现在不让你呼吸,你感觉可能会怎样?(出示安全警示:①调整好自己的呼吸;②听从老师的口令;③以自己的身体适应为宜,不可逞强坚持,防止发生意外。
)【学生】感受呼吸。
【教师】刚才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大家只是憋了一小会儿时间就感觉那么难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二)比较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教师】通过测量呼吸,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的呼吸就是吸进来,呼出去,那你猜一猜我们吸入的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学生】不一样。
【教师】怎么不一样?那我们吸进来的是什么?呼出去的又是什么呢?【学生】进行猜测。
【学生】要想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是最好的方法。
(出示实验方案分别往两个杯中倒入大半杯澄清的石灰水,向一个杯子中呼气,向子中注入空气)实验记录员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2名同学做实验,其余同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
《呼吸与空气》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呼吸的过程和呼吸器官的结构,掌握空气的组成和氧气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呼吸的过程,识别呼吸器官,并了解呼吸与空气的相关知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健康的重视认识,懂得珍惜清新的空气资源。
二、教学内容:1. 呼吸的过程2. 呼吸器官的结构3. 空气的组成4. 氧气的重要性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呼吸的过程和呼吸器官的结构2. 难点:空气的组成和氧气的重要性四、教学方法:1. 案例教学: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呼吸的重要性和影响。
2. 实验教学:进行简单的呼吸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呼吸的过程。
3. 讨论式教学:引导学生讨论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呼吸的视频,引发学生对呼吸的兴趣。
2. 授课:讲解呼吸的过程和呼吸器官的结构,引导学生认识呼吸系统。
3. 实验:进行呼吸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呼吸的过程。
4.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空气中氧气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呼吸与空气的重要性。
六、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观察学生在教室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实验操作等。
2. 作业:安置呼吸与空气相关的作业,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 测验:进行小测验,检验学生对呼吸与空气知识的理解水平。
七、拓展延伸:1.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了解不同环境下的空气质量。
2. 课外阅读:推荐相关书籍和文章,让学生深入了解呼吸与空气的知识。
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学生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
八、教学资源准备:1. 视频资料:准备与呼吸相关的视频资料,用于教室导入。
2. 实验器械:准备呼吸实验所需的器械和材料。
3. 课件:制作呼吸与空气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4. 书籍资料:准备相关的书籍资料,供学生参考进修。
九、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人教鄂教版科学《呼吸与空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呼吸的过程及呼吸与空气的关系。
2.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增强学生保护空气、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呼吸的过程以及呼吸与空气的紧密联系。
2.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对呼吸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做什么?(呼吸)引出课题“呼吸与空气”。
2.认识呼吸的过程让学生把手放在胸口和腹部,感受呼吸时身体的变化。
讲解呼吸的过程:吸气时,空气通过鼻腔、咽喉、气管等进入肺部;呼气时,肺部的废气排出体外。
可以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呼吸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探究呼吸与空气的关系实验一:憋气实验让学生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尝试憋气,感受憋气时的不舒服。
讨论为什么不能长时间憋气,从而认识到呼吸需要空气。
实验二:空气对呼吸的重要性准备两个透明塑料袋,一个装满新鲜空气,一个尽量排空空气。
让学生分别将头伸进两个塑料袋中,感受呼吸的不同。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空气是呼吸的必要条件。
4.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讨论如果没有空气,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介绍空气的成分以及各成分对生命的作用,如氧气支持呼吸、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等。
强调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保护空气的意识。
5.保护空气让学生讨论生活中有哪些行为会污染空气,如汽车尾气排放、工厂废气排放、燃烧垃圾等。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空气,如减少汽车使用、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
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为保护空气贡献一份力量。
6.课堂小结总结呼吸的过程、呼吸与空气的关系以及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性。
再次强调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7.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宣传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观察自己周围的环境,看看有哪些行为会污染空气,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呼吸与空气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通过实验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呼吸与空气》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使同砚了解呼吸的重要性,理解呼吸的过程和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援助同砚精通空气的组成和性质,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作用。
3.引导同砚探究呼吸系统与环境的干系,提高对呼吸系统的保卫认识。
二、教学内容1.呼吸的观点及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空气的组成和性质,空气的净化和利用。
3.呼吸系统与环境的干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3.呼吸系统与环境的干系。
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引导同砚理解。
2.试验探究法:设计呼吸系统试验,让同砚亲自动手操作,加深理解。
3.谈论沟通法:开展小组谈论,增进同砚思维碰撞,激发进修爱好。
五、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环节:通过展示呼吸器官的模型,引发同砚对呼吸系统的好奇。
2.呼吸系统讲解:讲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强调呼吸过程中的重要性。
3.试验探究:设计“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的试验,让同砚感受呼吸的过程。
4.空气的组成与性质:讲解空气的组成及其性质,引导同砚了解空气的重要性。
5.呼吸系统与环境: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呼吸系统与环境的干系,引起同砚沉思。
6.小组谈论:分组谈论呼吸系统的保卫方法,提高同砚对环境保卫的认识。
7.教室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同砚对呼吸与空气的理解。
六、作业设计1.阅读理解:要求同砚阅读相关文章,回答问题并进行沉思。
2.试验报告:要求同砚完成试验记录,并撰写试验报告。
3.谈论汇报:要求同砚分组谈论呼吸系统与环境的干系,并进行小组汇报。
4.写作展示:要求同砚写一篇关于呼吸与空气的作文,展示对该主题的理解。
5.课外拓展:鼓舞同砚乐观参与环保活动,拓展对呼吸系统的保卫认识。
七、评判方式1.平时表现:包括教室参与、作业完成状况等。
2.试验报告:试验记录的完备性和准确性。
3.谈论汇报:小组谈论的深度和谈论效果的展示。
《呼吸与空气》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同砚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熟识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培育同砚观察、试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同砚的动手能力和试验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育同砚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环境的保卫认识,培育同砚的合作精神和团队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难点: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精通呼吸系统与环境的干系。
三、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肺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2.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的比例和性质。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通过展示呼吸系统的模型和实物,引起同砚对呼吸系统的爱好。
2. 探究:组织同砚进行试验,观察植物和动物的呼吸过程,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
3. 讲解:通过讲解PPT和教科书,系统地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4. 实践:组织同砚进行呼吸系统相关的试验,如呼吸频率测定、氧气含量测定等。
5. 谈论:组织同砚谈论呼吸系统与环境的干系,如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等。
6. 总结:引导同砚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同砚对知识点的理解。
7. 作业:安置相关的作业,如整理呼吸系统的知识点、写一篇关于空气污染的文章等。
五、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通过观察同砚的教室表现,评判同砚对知识的精通水平和进修态度。
2. 试验报告:评判同砚的试验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鼓舞同砚勇于探究和创新。
3. 作业评定:评判同砚对知识点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增进同砚的进修爱好和动力。
六、教学资源筹办:1. 试验器械:呼吸频率计、氧气检测仪等。
2. 教学设备:PPT、教科书等。
3. 教学实物:呼吸系统模型、空气成分模型等。
4. 进修资料:呼吸系统相关的教材、文章等。
七、延伸拓展:1. 参观试验室:组织同砚参观医院或试验室,了解呼吸系统的临床应用和探究进展。
《呼吸与空气》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设计背景在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学生学习了有关生物的基础知识后,需要进一步了解人体内部的呼吸系统以及呼吸过程中与空气的关系。
因此,设计一份《呼吸与空气》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学习内容,提高他们对呼吸系统和空气的理解。
二、设计目的1. 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培养学生对空气成分的认识,了解呼吸与空气的关系。
3. 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科学思维和观察能力。
三、设计内容1. 理论知识探究:设计一份选择题和填空题,包括呼吸器官的名称、呼吸过程的流程、呼吸中与空气交换的气体成分等内容。
2. 实验操作: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呼吸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增强他们对呼吸和空气相关知识的理解。
3. 案例分析:设计几个案例让学生分析,例如什么情况下人体呼吸会受到影响,如何保护自己的呼吸系统等。
四、作业要求1. 完成理论知识探究部分的选择题和填空题。
2. 完成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结果及感想。
3. 完成案例分析,写出自己的思考和解决方法。
4. 作业内容要整洁清晰,文字准确明了,图表清晰规范。
五、评分标准1. 理论知识探究部分正确率占30%。
2. 实验操作结果准确性和实验报告书写清晰度占30%。
3. 案例分析的深度和思考逻辑占40%。
六、扩展延伸1.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生物科普视频,拓展对呼吸与空气知识的了解。
2. 邀请专业人士或老师进行讲座,深入解析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通过本次《呼吸与空气》作业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呼吸系统和空气的关系,培养他们对生命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其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课时一、设计背景与目的《呼吸与空气》是小学生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学习这一主题,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呼吸的过程以及空气的重要性。
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呼吸与空气》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目标与意义《呼吸与空气》是小学自然科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本次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认识空气的组成与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设计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了解人体呼吸系统的构成,包括鼻腔、喉咙、气管、支气管和肺部等器官的结构,以及呼吸的过程和作用。
2. 空气的组成与作用:让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主要是氮气、氧气、二氧化碳和少许其他气体的混合物,以及空气在生物体内的作用,包括供给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
3.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探究呼吸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空气的特性,如用吸管吹气球、观察水中氧气的开释等。
4. 问题思考:设置一些与呼吸与空气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为什么需要呼吸、在什么情况下呼吸会加快等。
三、设计步骤1. 引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入呼吸与空气的主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进修与实践:让学生通过教室教学、自主进修和实验操作,深入了解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空气的组成与作用。
3. 思考与讨论:设置问题,让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增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4. 总结与展示: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展示进修效果,加深对呼吸与空气的理解。
四、评判方式1. 考察学生对呼吸系统和空气的认识水平,包括口头问答、书面测试等形式。
2. 评判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包括实验报告、观察记录等形式。
3. 评判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包括问题解答、讨论等形式。
五、作业要求1. 完成《呼吸与空气》相关知识的进修和实践任务。
2. 按时提交作业,包括实验报告、观察记录、问题解答等内容。
3. 积极参与教室讨论和展示环节,展示进修效果。
四、参考资料1. 《小学自然科学》教材《呼吸与空气》相关内容。
2. 《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视频资料。
小学科学12《呼吸与空气》(教案)教案【引言】本节课是小学科学教材第十二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涉及到呼吸与空气的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呼吸的过程以及空气的组成,培养学生正确的呼吸习惯,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对待呼吸与空气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呼吸的过程和空气的组成,认识呼吸与空气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科学的兴趣,认识到我们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呼吸的过程和空气的组成;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正确的呼吸习惯,认识到呼吸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教学用具:投影仪、图片、PPT、水果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通过给学生展示不同地方的空气图片,让学生讨论一下这些地方的空气有什么不同。
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呼吸?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3. 教师简要讲解空气的重要性和呼吸的作用。
【Step 2】呼吸与身体(15分钟)1. 根据教材中的知识点,介绍呼吸器官的名称和位置。
2. 利用PPT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呼吸器官的形态和功能。
3. 引导学生讨论:当我们呼吸时,我们的身体有什么变化?如何能感受到我们呼出的空气?【Step 3】呼吸与空气(15分钟)1. 通过展示空气的组成图表,向学生介绍空气的成分。
2. 讲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比例,并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呼吸氧气。
3. 让学生观察水果褐变的原因,并引导他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褐变。
【Step 4】呼吸与健康(10分钟)1. 引导学生了解良好的呼吸习惯对我们身体的好处。
2. 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呼吸习惯和如何保持良好的呼吸习惯。
【Step 5】小实验(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自验证呼吸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变化。
2. 小组内的成员可以相互配合,使用吸管和盛有生理盐水的烧杯进行实验。
《呼吸与空气》导学案一、导入呼吸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生理活动,而空气是呼吸的必要条件。
本节课我们将进修呼吸与空气的相关知识,探究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空气的组成和特性,以及呼吸与环境的干系。
二、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 呼吸系统的结构: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喉、气管、支气管和肺部。
鼻腔和喉部起到过滤、加湿、调节气温的作用,气管和支气管将空气输送到肺部,肺部是呼吸的主要器官。
2. 呼吸系统的功能:呼吸系统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以维持机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通过呼吸,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保持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三、空气的组成和特性1. 空气的组成:空气主要由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二氧化碳、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氧气是呼吸的必需气体,氮气和二氧化碳则起到稀释和调节气体浓度的作用。
2. 空气的特性:空气具有质量、体积、压强和温度等特性。
空气的密度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压强也会相应减小。
空气的温度会影响气体的扩散速度和压强,从而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
四、呼吸与环境的干系1. 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的影响:空气中的污染物如颗粒物、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会对呼吸系统造成风险,引发呼吸道疾病如哮喘、缓性堵塞性肺病等。
因此,保持空气清新,避免吸入有害气体对呼吸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2. 健康的呼吸习惯:良好的呼吸习惯对维护呼吸系统健康至关重要。
保持空气流通、避免吸烟、呼吸深呼吸等都是维护呼吸系统健康的方法。
定期进行户外活动也有助于呼吸系统的健康。
五、教室练习1. 请简要描述呼吸系统的结构及其功能。
2. 空气中的氧气占比多少?氮气呢?3. 空气的哪些特性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功能?4. 空气污染对呼吸系统有哪些风险?5. 你认为如何保持呼吸系统的健康?六、教室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到空气对呼吸的重要性,以及呼吸与环境的干系。
保持呼吸系统健康,需要我们关注空气质量,培养良好的呼吸习惯,从而保持身体健康。
《呼吸与空气》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呼吸的过程和呼吸器官的结构,掌握呼吸的基本原理。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呼吸器官的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对呼吸系统的珍爱认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呼吸的过程和呼吸器官的结构。
2. 难点:理解气体交换的原理和呼吸系统的工作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材:《中学生物》2. 实验器械:显微镜、玻璃片、刀片、盐水、氧气、二氧化碳、水、试管、吸管等。
3. 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呼吸的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呼吸的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进修:讲解呼吸的定义、过程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呼吸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过程。
3. 实验:进行呼吸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呼吸的过程,加深理解。
4. 总结:总结呼吸的过程,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第二课时:呼吸器官的结构1. 复习:复习呼吸的过程,引出呼吸器官的结构。
2. 进修:讲解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了解肺部、气管、支气管等器官的作用。
3. 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呼吸器官的结构,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呼吸器官。
4. 总结:总结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强化学生的记忆。
第三课时:气体交换的原理1. 复习:复习呼吸器官的结构,引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 进修:讲解氧气和二氧化碳在呼吸过程中的交换原理,让学生理解呼吸系统的工作机制。
3. 实验:进行气体交换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理解。
4. 总结:总结气体交换的原理,让学生掌握重点知识。
五、作业设计: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整理呼吸的过程和呼吸器官的结构,并写出气体交换的原理。
2. 实验报告: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标、方法、结果和结论。
3. 创意作业: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关于呼吸的展板或模型,展示呼吸的过程和呼吸器官的结构。
六、评判方式:1. 参与度:根据学生的教室表现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进行评判。
《呼吸与空气》作业设计方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呼吸的过程和重要性,掌握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之情,培养学生珍爱环境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呼吸的过程:呼吸器官、呼吸的作用、呼吸的过程。
2. 空气的组成: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比例和性质。
3. 空气的净化: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和对人体的风险。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呼吸器官模型和实验展示,让学生亲身感受呼吸的过程。
2. 合作进修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共同探讨空气的组成和净化方法。
3. 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四、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呼吸器官模型,引发学生对呼吸的兴趣。
2. 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呼吸实验,观察呼吸过程中的变化。
3. 总结:让学生总结呼吸的作用和过程,并探讨空气的组成。
4. 拓展:引导学生了解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并提出净化空气的方法。
5. 实践:组织学生设计空气净化实验,检测空气中的污染物质。
五、教学评判1. 教室表现: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环节的表现,评判学生对呼吸和空气的理解水平。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评判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能力。
3. 作业考核:安置相关作业,检测学生对呼吸和空气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资源1. 呼吸器官模型和实验器械。
2. 空气净化实验材料和工具。
3. 相关课件和教学参考书籍。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呼吸和空气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环境珍爱认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珍爱工作,为建设美丽故里贡献力量。
12 呼吸与空气◆教学目标1.知道人需要时刻不停的呼吸,知道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认识到空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2.能发现和搜集相关的事实证据,能对活动中所记录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验人的呼吸作用,认识空气(氧气)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用塑料管向石灰水和清水吹气为什么结果不一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研究一个非常熟悉的问题,在研究之前我想请大家猜一个谜语好不好?出示谜语:说个宝,道个宝,万物生存离不了,在你身边看不见,越往高处它越少。
【学生】空气(氧气)。
【教师】同学们真聪明,猜得真好。
为什么我们人离不了空气呢?【学生】因为每个人都要呼吸,停止呼吸的话人就会死掉的。
二、讲授新课(一)体验呼吸【教师】呼吸虽然时时刻刻都在进行,但我们却很少关注它,下面我们就一起用心体验一下呼吸,好吗?请大家坐端正,闭上眼睛,调整好呼吸,听我口令:吸――呼――吸――呼,能感受到自己的呼吸吗?假如现在不让你呼吸,你感觉可能会怎样?(出示安全警示:①调整好自己的呼吸;②听从老师的口令;③以自己的身体适应为宜,不可逞强坚持,防止发生意外。
)【学生】感受呼吸。
【教师】刚才有什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大家只是憋了一小会儿时间就感觉那么难受,这说明了什么?【学生】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
(二)比较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教师】通过测量呼吸,大家已经知道了我们的呼吸就是吸进来,呼出去,那你猜一猜我们吸入的和呼出的气体一样吗?【学生】不一样。
【教师】怎么不一样?那我们吸进来的是什么?呼出去的又是什么呢?【学生】进行猜测。
【学生】要想验证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实验是最好的方法。
(出示实验方案分别往两个杯中倒入大半杯澄清的石灰水,向一个杯子中呼气,向子中注入空气)实验记录员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单,2名同学做实验,其余同学认真观察实验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