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再创作心理能力_袁圆
- 格式:pdf
- 大小:537.03 KB
- 文档页数:7
文学翻译中的他者书写———以中译本小说《一个人的朝圣》为例赵丽丽(太原工业学院外语系,山西太原030008) 摘 要:文学作品的翻译在译文和原文之间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的,这种差异是在“权力他者”作用下由另外一种“语言他者”书写的“文本他者”的存在使然。
“权力他者”主要包括出版机构、译语文化、译者认知等三方面的因素。
在出版机构的作用下,译本呈现不同的版本并收录不同的内容,包括封面、引言、后序等的设计与编排均与原作存在差异;在译语文化的作用下,译者对文本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使译文更具有译语文化的语言特色;在译者认知的作用下,由于译者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其存在对原文文本的误读误译等现象。
由此,翻译成为文学作品的他者书写。
关键词:文学翻译;权力他者;文本他者;《一个人的朝圣》 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9)04-0090-04 《一个人的朝圣》(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Fry )自2012年发表后,随即入围布克文学奖,并迅速成为2013—2014年欧洲首席畅销小说,并得到全世界四十多个国家的读者的热爱,全球销量逾千万册。
[1]1该小说的中文版本由译者黄妙瑜翻译,由北京联合出版公司于2016年出版,受到无数中文读者的欢迎。
然而,对比小说的中英文版本,不难发现两者无论整体的编排还是具体的文本内容,均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实际上,广大读者对译本的评价亦褒贬不一,有人赞誉其“翻译得很好,很有画面感”“翻译通俗优美,符合原文风格”“感谢译者带来如此精彩的作品”;亦有一些评论称“翻译可更接地气些,有几处译文有待改进”,甚至也有一些较为负面的评价,认为“翻译的水平不够,只能说是语言还算流畅而已”“有诸多误读误译之处,让人失望”等(以上评论均摘引自亚马逊官方网站该小说的三千余条读者评论)。
除却对文学和翻译较为主观的个人喜好,对译本的翻译质量评价取决于诸多因素,但以上评论的多元性实际上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译文与原文之间存在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正是文学作品由他者所书写的另一种呈现。
矛盾中的平衡文学翻译的忠实性与再创造一引言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跨越文化的交流。
正如巴思耐特所指出:翻译时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
正因为文化是翻译的基石,译者如果不能把源文的文化底蕴尽可能翻译到接受文化中,翻译是不成功的。
作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应当包括除了纯粹科技作品以外的一切需要使用“文学语言”的作品,如历史、哲学、一般传记、政论等等,无不包括在内。
事实上,要把原文作品真实、有效地翻译过去,还必须要重视对原文风格和内涵等涉及到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处理。
在这个意义上,翻译不仅要考虑源文化,还要考虑本土文化。
近年来不少文章从忠实和顺应或者归化和异化的角度,对如何进行文学翻译进行了阐述,但对异质文化对文本的过滤和接受以及翻译的再创造,论述还不多。
而文化过滤和文本在异质文化中的接受,又是文学翻译中所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文学作品的译介既要尊重原文的文化,又必须适应于接受群体的文化,文学翻译事实上就在这样一种矛盾中来实现。
因此本文拟就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过滤因素与接受性做一定的阐释,以期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文学翻译的特殊性翻译的标准并没有绝对的规定,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准则一直被后来的翻译者们所推崇,成为翻译标准的典范。
但有人也认为严复的标准把“信”、“达”割裂开来,另一方面又把二者简单地并列起来,等量齐观。
严格地讲,这些标准都是模糊的,并没有提出涉及到不同文体翻译的标准及其特色。
钱钟书先生后来把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归结为一个“化” 字。
认为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化为另一国文字,既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不能失去原有的风味,那就算得上“化境”了。
总而言之,文学翻译必须把原文的意、味尽量传达到译文环境中。
长期以来,人们把翻译和文学翻译相提并论,然而从翻译的目的和任务来看,却必须把文学翻译与其它翻译形式区分开来。
不可否认,要在接受文化中尽可能反映出原作的风采,就必须要注意原作文本和文化背景。
论文学翻译中的再创造摘要翻译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翻译更是如此,与其他文本类型相比较,文学翻译具有其独特的创造性。
本文探讨了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必然性以及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时要考虑的四个层面:历史层面、宗教层面、文化层面和语言结构层面。
关键词:文学翻译再创造层面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中国的翻译可谓源远流长,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统。
随着翻译这一门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翻译理论的探讨也不断深化。
各种翻译理论层出不穷,释道安的“五失本”,玄奖的“喻俗”,严复的“信达雅”,到鲁迅提出的“宁信而不顺”,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镜”,再到我们现在通用的“忠实、通顺”等等,都对翻译作过精辟的论述。
但文学翻译却有别于其他文本的翻译,具有其独特性。
它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艺术,要求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色用另外一种语言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会受制于诸如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使得翻译活动与前人所提出的“忠实”背道而驰。
“忠实”的翻译原则似乎不能给文学翻译以有效的指导,在文学翻译中究竟要采取什么样的翻译策略,如何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去理解与再现他国的文学作品,这些都是文学翻译面临的挑战。
一文学翻译再创造的必然性译者是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媒人”,原文经过译者的加工而转换成译文。
从翻译活动的开始到翻译活动的结束,原文是译文的出发点,离开了原文,翻译便无从谈起;而译文却是原文的归宿,翻译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把原文转换成译语读者能读懂的信息。
当一种语言环境下产生的作品被移植到另一语言环境中时,译者要让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最为相似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忠实”而忽视“创造”。
在过去如果有人提出翻译的创造性,就往往会被指责为误译、滥译、胡译。
这实际上是曲解了创造性的真正含义,错误地把创造性当作了任意性,不能把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的“度”。
浅议文学翻译中的主体与客体制约性中的再创造摘要:在文学翻译中,译者总是一方面努力忠于原文,另一方面又超越源语的束缚努力将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
这就是一个译者主体和文本客体相互制约中译者再创造的过程,显而易见,译者的再创造性发挥着很大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翻译过程中主体性和客体性以及相互之间的制约性,从而在此基础上提出”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活动”。
关键词:主体与客体制约性再创造一、引言中国的近代翻译界对翻译的看法不一。
《读书》在1979年第三期发表了傅雷《论翻译书》的信件,信中说到“愚对译事者看法甚简单:重神似而不重形似,译文必须为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拗口之病,又须能琅琅上口,求音节和谐…”。
1980年《读书》第二期发表了《钱钟书的〈旧文四篇〉》,文中说到,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只‘化’。
不论是傅雷先生的“神似论”还是钱钟书先生的“化境论”都会涉及翻译过程中的“再创造”,本文尝试讨论的是在不背离原文的同时翻译,过程中主客体的相互制约中主体的“再创造”。
二、主客体及相互制约性主体和客体是彼此对应,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没有主体就没有所谓的客体,反之亦然。
[1] 译论家杨武能先生在1987 年发表的《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一文中, 他指出:“与其他文学活动一样, 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译家和读者; 原著和译本, 都不过是他们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 都是他们的创造的客体。
而在这整个的创造性活动中, 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 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
”[5]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自己的“前理解”的基础上对原作进行语言转换,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个人的风格和个性便会不自觉地流于笔端,表现在字里行间。
正如法国著名女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说的,“译本总是由某个人的第一次阅读开始的, 这种阅读和创作一样富于个性, 故而在任何情况下都抹不去译者的痕迹”[6]。
而“译者的痕迹”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之一。
语言新探文学翻译的标准与译者的制约杨元元江苏省南通科技职业学院摘要:文学翻译是语言的艺术,其首要任务是实现审美交流,使目标语言读者体验到源语言读者乃至源语言文化的审美欣赏和审美价值。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考察多元语境,根据文本类型确立翻译策略,遵循审美评价的心理和审美标准,充分彰显原作的审美元素。
关键词:文学翻译;审美交流;文本类型;译者的制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其艺术本质使得文学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实现审美交流------使目标语言读者体验到源语言读者乃至源语言文化的审美欣赏和审美价值。
文学作品不同于实用文本,如政府文件、商业著作、新闻报道和评论、法律文件等,其主要特征之一是审美效果和可能引起的读者审美感受。
因此,文学作品的译者既要是实际作品的译者,还要是有才能的创造性作家。
尽管文学作品的审美本质具有歧义的前提,但文学作品的译者可以努力传达原始语言的审美效果,反映原作的审美价值,尽管在审美影响上存在差异。
在文学文本中,作者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利用形式元素来达到特定的审美效果,这些形式的元素不只是对主题施加影响,而是超越这一点,只有通过某种类似的表现形式才能在目标语言中再现。
因此,语言的表达功能,在形式集中的文本中是主要的,必须在翻译中找到类似的形式来创造相应的意象,这样翻译才能成为真正的等价物(reiss,2004,P.32)。
文本类型对翻译的制约根据Katharina Reiss(2004年)的说法,文本可分为以内容为重点的(信息)文本、以形式为重点的(表达)文本、以诉求为重点的(执行)文本和音频介质文本(第31-47页)。
内容型文本涉及信息的有效交流和准确性,而形式型文本则涉及形式的审美和艺术创造性。
以内容为中心的文本是根据其语义、语法和文体特点来判断的,以形式为中心的文本是根据它们的美学以及它们的文体、语义和语法特征来判断的,要相应地进行翻译。
由于文本的类型主要涉及翻译方法以及在目标语言中应保留的内容的相对优先性,因此文本类型涉及翻译时应考虑的语言要素。
作者: 屠国元;袁圆
作者机构: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出版物刊名: 求索
页码: 179-183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6期
主题词: 译者;再创作态度;翻译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决策行为
摘要:态度是行为的决定因素,能对行为进行解释、预测甚至控制。
在翻译活动中,认真负责的态度既是对译者提出的要求,又是决定翻译成败的一项重要心理因素。
翻译是特定社会情境下发生的一种基于原文的再创作行为,这种艺术再现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的再创作态度,它能够指导并决定译者的翻译行为。
要想培养严谨的译风,提高译者的素养并改善翻译的质量,最根本的是要从心理上端正翻译态度,从而更有效地规范译者的翻译行为。
第17卷第1期2014年1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17No.1Jan.2014■语言研究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再创作心理能力袁圆,屠国元(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83)摘要:文学翻译是一种基于审美心理的再创作形式,它要求译者在原作基础上创作出符合译文读者审美预期的翻译文学作品。
译者作为这一特殊创作活动的主体,从文本的感受体验到思维语言的转换再到形象情感的传达,都会受到译者再创作心理能力的制约,从而影响译文呈现的审美效果。
探索译者的再创作心理能力有助于揭示翻译文学作品产生的内在心理规律,并能更好地指导文学翻译实践,成就更多的经典译作。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再创作;心理能力中图分类号:I0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7835(2014)01-0144-07Translator'sRe-creative-Psychological Abilit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YUAN Yuan&TU Guo-yuan(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Central South University,Changsha410083,China)Abstract: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 re-creative activity based on aesthetic psychology.It requires that the translator has to re-create the works satisfying the TT(target text)readers'aesthetic expect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ST(source text).As the subject of this special creative form,the psychological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is restricted by the translator's psychological ability in re-creation,which finally affects the communica-tion of the aesthetic effect.Exploring the translator's re-creative abilities,such as the ability of sensing and experiencing,the ability of understanding and analyzing,the ability of memorizing and associating,the ability of creative and reproduced imagination,and the ability of integrating and performing,can help reveal the inner rules of translating literary works and establish the guidelines to the practice of the literary translation,so that literary translators will re-create more and more excellent translation works.Key words:literary translation;translator's re-creation;psychological ability文学翻译是一门精致的艺术,语际转换和文化移植都是为了忠实、准确地再现原文学作品的深刻意蕴、文学内涵和审美特性,从而使原作的文学生命在异国他乡得到延续甚至是升华。
文学翻译以原文学作品为客观对象,由译者积极发挥全部的创作才能,把原作中包含的一定“社会生活的映像”和“艺术意境”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
从文学创作本质上看,这一过程就是译者用译入语进行再创作的过程。
对于翻译即创作的论述由来已久,从古罗马的西塞罗等翻译家开始,西方译论的文艺学派一直认为①收稿日期:2013-05-1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0YJC740111);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09YBB427);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项目(1011320B)作者简介:袁圆(1980-),女,湖南澧县人,讲师,博士生,主要从事文学翻译、翻译理论等研究。
541第17卷袁圆,等: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再创作心理能力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再现是一种再创作,译文“不仅要与原作媲美……还要在表达的艺术性方面超过原作”[1]11。
到20世纪初,对翻译再创作活动的研究不再局限于经验主义的描述,而是更注重其文学创作的本质。
如前苏联的加切拉齐泽等翻译家从文艺学的角度谈论翻译,认为文学翻译是文学创作的形式之一,属于美学的范畴。
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逐渐成为翻译界讨论的重点,翻译主体性的体现和发挥全在创造性,创造性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及其主体性[2]19。
与之相关的翻译理论不论是从描述的、操纵的,还是解构的视角,都说明翻译是译者主观能动地进行“重写”或“创作性写作”的过程。
有学者甚至还提出翻译研究即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即发生翻译的“创作转向”[3]2,19,从而更全面、深入地考察翻译与创作性写作之间的关系。
为了揭示翻译的内在规律以及创作的本质特征,围绕创作主体心智活动也展开了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
我国的文学翻译家许渊冲提出要开创文学翻译的新局面需发挥译者的“创作精神”,显然,主体的“创作精神”和“创作能力”是文学翻译最根本的内部因素,也是影响译文艺术高度的关键。
创作主体的心理活动是在一定动机的驱使下,基于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和创作能力,用语言将某种意象、情感传达给读者,使审美效果达到最大化。
文学翻译的过程可以说是译者审美心理建构的过程[4]122。
译者不需要经历原始创作和审美意境从无到有的一系列心理历程;但作为文学语言和文化的中介者,译者辛勤的脑力劳动实际上就是再创作的心理活动过程,既要实现两种语言的完美转换,还要反复推敲转换后能否传达与原作相同的社会文化现象、思想感情和审美效果。
因此,译者的再创作心理能力是一个基于审美和情感的“包含诸多变量的心理素质、心理机制、心理功能的集合系统”[5]103,能同时体现译者的翻译能力和文艺创作能力。
它涉及的范围很广,既要具备文学创作的基本心理素质,也要体现翻译主体独特的个性心理结构。
通过考察创造力的各项变量因素以及翻译活动涉及的心理要素,译者“二度创作”的心理能力可分解为感受体验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有意想象能力、记忆联想能力和整合表现能力。
一感受体验能力语言行为是基于体验的认知行为,人类语言能力的发展离不开人类自身与外界的互动式的感受与体验[6]10。
翻译是对语言的一种特殊运用,自然离不开译者的感受和体验。
作为再创作活动的心理起点,感受体验文本是译者调动全部经验和情绪对原作及其相关内容所产生的感知效果,它不只是由视觉或听觉引起的生理反应,而是译者全身心接纳原作所带来的心理反应。
在阅读过程中,译者的感受体验一开始便包含了主体情感的积极参与,具有较强的主观性、情绪性和独创性。
作为原作的欣赏者,译者能够自发地通过感性体验接受文学文本;而作为再创作者,译者在充分感受艺术形象的基础上体验到真正的美感,切实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从而产生深刻的认识,最终将美感与认识准确地用另一种语言传递给译文读者。
文学作品总能触动读者心中隐藏的某种情愫,他们或者随物兴感,或者因情感物;而译者的感受体验是驱动翻译的重要因素。
王彬彬先生在读完《踏青》之后,就有一种强烈的“翻译冲动”,“想让更多的人来分享我心中的感受,这正如在山野间发现一处奇异的景观,便禁不住要登高呼叫,把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招来欣赏一样”[7]282。
余光中先生读《不可儿戏》越来越入迷,认为“长任这么一本绝妙好书锁在原文里面,中文的读者将永无分享的机会,真的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要说与君听,只有动手翻译”[8]2。
通晓两门语言的译者会利用心理上的优势,渴望通过思维语言转换将感受体验传递给更多的人,最终在心理上达到马洛斯的“自我实现”的最高需要。
现实世界只有渗入译者的切身感悟,才能对翻译结果产生影响,仅仅“在那”存在不足以影响翻译[9]21。
例如:Poor little tender heart!And so it goes on hopping and beating,and longing and trusting.(Vanity Fair)641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译文:可怜这温柔的小姑娘,一颗心抖簌簌地跳个不停。
她左顾右盼,翘首等待,对情人想念不已,深信不疑。
(杨必译,略有改动)原句的描写对象是小姑娘的心,反映的是她在恋爱中对情人的渴盼与信任。
译者因为感同身受这种心跳的感觉,将译文的创作转向描写小姑娘本人,“抖簌簌”、“左顾右盼”、“翘首以待”都十分生动形象,“想念不已”“深信不疑”结构工整,并且押韵,正是译者深入的感受体验使原文的艺术形象在译文中得到了升华,起到了艺术引申的作用。
因此,译者在阅读时一定要将注意力集中在艺术形象的感受上,做到如巴尔扎克所说的“熟悉一切现象,一切感情”,逐步提高艺术感受能力的敏锐性和准确性,这才是译文向“传神”、“化境”等高标准迈出的第一步。
二理解分析能力译者的理解是译者透过文本感性外表,积极参与和分享文本意义的过程,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能力。
“对于所有本文来说,只有在理解过程中才能实现由无生气的意义向有生气的意义转换。
”[10]216任何一部作品都必须通过读者的理解响应才能最终实现其审美现实,特别是在文本召唤结构的“召唤”下,读者需积极地理解判断,创造性地构建文本意义。
具有阅读者和表达者双重身份的译者,其理解行为是在原文和译文意义领域内的双向运动,解读原文和生成译文更能表现出译者的理解不只是对文本的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
文学翻译中的理解是译者带着“期待视野”,即阅读前所获得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以及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等,逐步认识文本内外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形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领悟作品表现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