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清热药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269.50 KB
- 文档页数:38
第二章清热药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膏【来源】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主含含水硫酸钙。
【处方用名】石膏、生石膏、煅石膏、白虎、冰石。
【性味归经】甘、辛,大寒。
归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外用:收湿生肌,敛疮止血。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
【处方用名】知母、光知母、净知母、毛知母、肥知母、盐知母。
【性味归经】苦、甘,寒。
归肺、胃、肾经。
【功效】清热泻火,滋阴润燥。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苇的新鲜或干燥根茎。
【处方用名】芦根、苇根、苇茎。
【性味归经】甘,寒。
归肝、胃经。
【功效】清热生津,除烦止呕。
【来源】为茜草科植物栀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处方用名】栀子、山栀子、炒栀子、焦栀子、栀子炭、栀子仁、栀子皮、越桃、枝子。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肺、三焦经。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来源】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带花的干燥果穗。
【处方用名】夏枯草、夏枯花。
【性味归经】辛、苦,寒。
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明目,散结消肿。
【来源】为豆科植物决明或小决明的干燥成熟种子。
【处方用名】决明子、草决明、马蹄决明/【性味归经】甘、苦、咸,微寒。
归肝、大肠经。
清热燥湿药黄芩【来源】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
【处方用名】黄芩、枯黄芩、片黄芩、子黄芩、炒黄芩、酒黄芩、黄芩炭。
【性味归经】苦,寒。
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处方用名】黄连、川连、味连、雅连7、云连、鸡爪连、酒黄连、姜黄连、萸黄连。
【性味归经】苦,寒。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来源】为芸香科植物黄皮树除去栓皮的干燥树皮。
习称“川黄柏”。
【处方用名】黄柏、川黄柏、盐黄柏、柏皮、川柏。
【性味归经】苦,寒。
归肾、膀胱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
【来源】为龙胆科植物条叶龙胆、龙胆、三花龙胆或坚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
清热药一、概念:以清解里热,主治里热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药性大多寒凉,味多苦。
主能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退虚热,兼能燥湿、利湿、滋阴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里热证,如外感热病高热、阴伤内热、温毒发斑、痈肿疮毒等。
二、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1.清热泻火药主治气分实热证之壮热、烦渴、谵语、发狂、小便短赤、舌苔黄燥、脉洪大等,以及肺热、胃火、心火等引起的多种实热证。
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等。
2.清热燥湿药主治湿热证:肝胆湿热之胁肋胀痛、黄疸、口苦脾胃湿热之胃脘胀闷、纳呆、呕恶、口腻等大肠湿热之泄泻、痢疾、痔漏等膀胱湿热之尿急、尿频、尿痛、尿浊、尿少等黄芩、黄连、黄柏等3.清热凉血药主治血热证。
温病热入营血:可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则神昏谵语,斑疹隐隐或见多种出血现象,舌质红绛。
内伤血热证:可见心烦,少寐,手足蜕皮,毛发脱落,月经先期量少,舌红少苔。
生地、玄参、丹皮、赤芍。
4.清热解毒药主治各种热毒证,内脏热毒如咽喉肿痛、肺痈、肠痈等,外科热毒如疮痈、丹毒、痄腮等,其他如毒蛇咬伤、癌症等均有治疗作用。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蒲公英等。
5.清虚热药主治阴虚内热之午后发热、骨蒸发热、五心烦热、口燥咽干、虚烦不寐、盗汗,舌红少苔,以及温病后期,热伤真阴之夜热早凉、神疲倦怠等。
也可用于小儿疳热等。
如青蒿、白薇等。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
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大寒清热,味辛透热,退热力强):气分实热证(壮热、烦渴、脉洪大等);肺热咳嗽;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
煅用收湿、敛疮、生肌止血:疮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注意:脾胃虚寒者慎用。
知母清热泻火: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肺热咳嗽;滋阴润燥:肺燥咳嗽;阴虚劳嗽。
肠燥便秘;胃热消渴。
阴虚火旺,潮热盗汗,骨蒸潮热。
【配伍】知母配黄柏:知母苦甘性寒,功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黄柏苦寒,功能清热泻火。
第二章:清热药1.含义:清解里热为主,治里热证的药物。
2、四性:多寒凉 3. 五味:苦、甘、咸。
4.主:多沉降 5.治则:热者寒之,疗热以寒药。
6.功效分类:清热泻火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清热解毒药、清虚热药。
7.主治:气分实热证、湿热证、血分实热证、热毒证、虚热证(阴虚内热在)、脏腑热证。
8:使用注意:脾胃气虚、虚寒、食少便溏者、阴虚内热慎用;阴盛格阳或真寒假热者忌用;中病即止。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主治:1.温热病气分热实证(温病热入气分证)。
2.脏腑热证(肺、胃、心、肝)一.善清肺胃之热: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鸭跖草。
石膏1.性味归经:大寒、甘、辛。
肺、胃经2.性能特点:重在清解,清热泻火要药,治疗气分实热证(阴阳经热)及肺胃火热诸证要药.3.功效应用:(1)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实热诸证①气分实热证:(邪在气分、高热、烦渴、脉洪大)——白虎(四大)证——知母相须为用——白虎汤。
②肺热咳嗽(肺热证)——麻杏石甘汤③胃火、牙、头痛(胃热证)。
胃火上亢——清胃散; 胃热阴虚——玉女煎;火热上炎头痛——石膏散。
④内热消渴(2)煅:敛疮、收湿、止血、生肌①疮疡不敛——升药配伍——九一丹②湿热侵淫湿疹、水火烫伤(3)止血:外伤出血(外用)4.注意:脾胃虚寒、阴虚内热忌用。
知母1.性味归经:寒、甘、苦。
肺、胃、肾经2.性能特点:重在清润,为虚实两清之品;既清肺胃泻火又善除骨蒸而退虚热;火热内盛津已伤者尤宜。
3.功效应用:(1)清热泻火——实热诸证①气分实热证:(邪在气分、高热、烦渴、脉洪大)——白虎(四大)证——知母相须为用——白虎汤。
②肺热咳嗽(肺热证)——二母宁嗽丸③阴虚燥咳(肺阴虚证)——二冬二母汤(2)生津润燥——(脏腑)阴虚津亏诸证(尤善滋肺、胃、肾阴)①阴虚消渴(消渴病)——玉液汤②骨蒸潮热(阴虚内热证、肾阴虚证)——知柏地黄丸③肠燥便秘——配地黄、玄参等4.注意:滑肠之弊,脾虚便溏慎用。
《中药学》第二章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清热药都是药性寒凉,主要用于热病高热、痢疾、痈肿疮毒、以及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等呈现各种里热证候、即是《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义。
为了方便掌握本章各种清热药的特点,现根据各药的专长,再分为下列六小类:(一)清热泻火药:能清气分热,对气分实热症,有泻火泄热的作用。
(二)清肝明目药:能清肝火而明目,常用于肝火亢盛、目赤肿痛等症。
(三)清热凉血药:专入血分,能清血分热,对血分实热有凉血清热作用。
(四)清热解毒药:有清热解毒作用,常用于治疗各种热毒的病症。
(五)清热燥湿药:药性寒凉,偏于苦燥,有清热化湿的作用,可用于湿热病症。
(六)清虚热药:能清虚热、退骨蒸,常用于午后潮热,低热不退等症。
清热药性属寒凉,多服久服能损伤阳气,故对于阳气不足,或脾胃虚弱者须慎用,如遇真寒假热的证候,当忌用。
第一节清热泻火药清热泻火药,能清解气分实热,清热作用较强,适用于高热烦渴、神昏、脉洪实有力、苔黄或燥等里热炽盛的症候。
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使用本类药物时,当考虑照顾正气,勿令伐太过,必要时可与扶正药物配伍应用。
石膏【药用】本品为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
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
石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
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
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气喘。
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一、概念: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主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二、作用、适应证、分类1、清热泻火:气分实热证—清热泻火药。
2、清热燥湿:湿热证—清热燥湿药。
3、清热解毒:热毒证—清热解毒药。
4、清热凉血:血分实热证—清热凉血药。
5、清虚热:虚热证—清虚热药。
三、配伍规律1、表热与里热同时存在,先表后里,若里热较盛,表里同治2、里热兼体虚—配补益药3、里热兼积滞者—配泻下药4、气分热兼血分热—气血两清四、使用注意1、大苦大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慎用。
2、苦寒药物易化燥伤阴,故阴虚者慎用。
五、现代研究:药理研究表明,清热药具有抗菌作用,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又有消炎、解热、镇静降压等作用。
有些清热药并能促进机体免疫功能,以及解蛇毒、抗肿瘤、利胆保肝、降低谷丙转氨酶等作用。
一、药性特点本类药物多苦寒或甘寒,具有清热泻火作用。
二、作用适应证清热泻火1.气分实热证:大热、大汗、大渴、烦躁、甚则神昏谵语、脉洪大、便干、苔黄。
2.脏腑实热证:肺热咳嗽、胃热口渴、心烦不眠、肝火目赤等。
★石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为含水硫酸钙的矿石,分布于全国各地。
炮制:生用或煅用。
生石膏:性味大寒,善清气分实热;煅石膏:又称熟石膏,煅制后寒性已降,多供外用,具有生肌敛疮之功。
饮片:呈不规则块状,白色,灰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半透明,常附有青灰色或淡黄色片状杂质。
无臭,味淡。
【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
【功效应用】1.清热泻火,除烦止咳:(1)气分实热证。
知母、粳米等,如:白虎汤。
(2)气血两燔之发斑发疹。
白虎汤加玄参、水牛角,如:化斑汤。
(3)肺热喘咳。
麻黄、杏仁等,如:麻杏石甘汤。
(4)胃火牙痛。
知母、牛膝等,如:玉女煎升麻、黄连等,如:清胃散。
※为清解肺胃气分实热证之要药。
2.收湿敛疮(煅石膏):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创伤久不收口及湿疹。
煅石膏研末外用。
【用量用法】15~30克,大量可用到180~240克。
中药学清热药归纳总结1. 清热药的基本概念清热药,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清凉,是不是?它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帮我们清理体内的“热”。
在中医理论中,热可是个大问题,热过多就容易让人烦躁,甚至生病。
我们可以把清热药想象成那种一杯清凉的绿豆汤,喝下去立刻神清气爽。
比如说,夏天一来,大家都爱喝点消暑的饮料,这也是清热的一种体现哦。
1.1 清热药的分类在这儿,清热药其实可以分为几类:清热解毒药、清热泻火药和清热凉血药。
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别担心,咱们一个个来。
清热解毒药就像是热锅上的蚂蚁,主要是针对那些发炎、肿痛的情况,像黄连和金银花这些都是高手哦。
它们就像你的好朋友,遇到麻烦总是会来帮忙。
1.2 清热泻火药接下来是清热泻火药。
这些药物主要是为了降温解热,像是心火旺盛的人喝凉水一样舒服。
比如说,石膏和知母,这两个小家伙可是不少发热症状的“救星”。
用它们的朋友,往往都是那些感觉到脸上火辣辣的,简直像是锅里煮水了,心情自然不会好。
2. 清热药的使用那么,清热药到底怎么用呢?其实,它们的用法也挺简单。
通常来说,医生会根据你的症状,给你开合适的药方。
就像你去餐厅点菜一样,得看你今天的“胃口”。
有的人可能需要一剂重口味的药,像是黄连,效果立竿见影;有的人则可能需要些温和的药,比如菊花,慢慢来,感觉就像是在海边慢慢享受日落一样。
2.1 日常应用在日常生活中,清热药不仅限于药材,还有许多食材也是它们的好帮手。
像夏天时喝的绿豆汤、苦瓜、甚至是凉茶,都是清热的好选择。
试想一下,躺在沙发上,手里捧着一杯冰凉的饮品,简直就是享受生活呀。
清热药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对抗“热”,还可以调理身体,让我们随时保持清爽的状态。
2.2 注意事项不过,话说回来,使用清热药的时候也得小心,不能随便乱来。
尤其是那些脾胃虚寒的人,喝太多清热药可就要小心了,容易让自己冷得发抖。
就像我们在夏天吃冰淇淋,虽然爽,但吃多了肚子也受不了。
记得找医生咨询,听听专业人士的建议,总是没错的。
第二章清热药一、最佳选择题1、关于生地黄的说法正确的是A、治疗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泻痢、淋痛、疮疡B、治疗热病后期伤阴,阴虚发热,内热消渴C、治疗肝火上炎之头痛目赤、耳聋胁痛等D、治疗乳痈,痈肿疮毒,各种内痈E、治疗胃火上炎所致的头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2、能退虚热,清肺降火的药物是A、石膏B、黄芩C、鱼腥草D、地骨皮E、穿心莲3、治肺热咳嗽常用药对为A、地骨皮+秦皮B、地骨皮+白前C、地骨皮+桑白皮D、射干+马勃E、桔梗+甘草4、青蒿与地骨皮除均能退虚热外,又均能A、凉血B、清肺降火C、生津D、解暑E、利尿5、既能清热凉血,解毒消斑的药物是A、穿心莲B、龙胆草C、牡丹皮D、水牛角E、生地黄6、生地黄的主治病证不包括A、热结便秘B、温病热入营血C、阴虚发热D、内热消渴E、血热妄行7、能清热解毒,善治疔疮的药物是A、栀子B、紫花地丁C、夏枯草D、土茯苓E、天花粉8、白花蛇舌草的功效是A、清热解毒、止血B、清热解毒、利湿C、清热解毒、止痢D、清热解毒、活血E、清热解毒、凉血9、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的共同功效是A、清热解毒,燥湿B、清热解毒,凉血C、清热解毒,利湿D、清热解毒,利水消肿E、清热解毒,活血止痛10、治肺热咳喘,热淋涩痛宜选A、重楼B、半边莲C、萹蓄D、穿心莲E、海金沙11、大青叶的功效是A、清热解毒,燥湿止带B、清热解毒,利水消肿C、清热解毒,凉血止痢D、清热解毒,凉血消斑E、清热解毒,利尿消肿12、治疗肠痈,当首选的药组是A、紫花地丁、野菊花B、败酱草、大血藤C、金银花、连翘D、鱼腥草、重楼E、蒲公英、鱼腥草13、善治乳痈肿痛的药物是A、芦根B、蒲公英C、败酱草D、紫花地丁E、鱼腥草14、治痰盛咳喘和热结痰盛咽喉肿痛宜选A、板蓝根B、金银花C、蒲公英D、射干E、牛黄15、既清热解毒,又息风定惊的药是A、重楼B、半边莲C、穿心莲D、大血藤E、马勃16、山豆根的用量是A、O.25~O.5gB、O.5~1gC、5~10gD、3~6gE、1~2g17、以下不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功效的药物是A、射干B、马齿苋C、大青叶D、山豆根E、板蓝根18、射干不具有的功效是A、祛痰B、利尿C、利咽D、清热E、散结19、属于连翘的功效是A、清热解毒,消肿利咽B、疏散风热,消肿散结C、消肿散结,利尿止血D、疏散风热,湿热泻痢E、凉血消斑,利咽消肿20、蒲公英的功效是A、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B、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消肿C、清热解毒,凉血,利咽D、清热解毒,祛痰利咽,散结消肿E、清热解毒,凉血止痢21、有退虚热功效的药物是A、龙胆草B、黄连C、黄芩D、栀子E、黄柏22、关于黄芩的说法正确的是A、治疗热病伤津口渴,内热消渴B、治疗热病伤阴心烦不眠,阴虚火旺骨蒸潮热C、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利尿D、治疗湿温,暑湿,湿热胸闷、黄疸、泻痢、淋痛、疮疡E、治疗痰火郁结之瘰疬、瘿瘤23、黄柏配苍术A、既善清解营血分之热,又善滋阴生津,还能滋润滑肠B、既能清热凉血、养阴护营,又能滋阴降火、润燥滑肠,还善解毒散结而疗肿毒结核C、既善清肝火除血分郁热而凉血,又善活血化瘀而止痛D、既清热又燥湿,且走下焦,治湿热诸证,特别是下焦湿热证有效E、既善退虚热、凉血热,又兼透散。
既治阴虚发热、小儿疳热,又治营血分有热及阴分伏热等证24、清热燥湿,善治下焦湿热证的药对宜选A、黄连、木香B、茯苓、猪苓C、夏枯草、淡竹叶D、黄柏、苍术E、苍术、厚朴25、治疗阴虚盗汗,遗精,骨蒸潮热宜选A、黄柏B、黄芩C、牡丹皮D、牛黄E、苦参26、具有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功效的药物是A、龙胆草B、黄连C、黄芩D、苦参E、黄柏27、芦根的功效有A、泻火、止汗、生津B、除烦、止呕、利尿C、清热、燥湿、止呕D、除烦、止泻、利尿E、泻火、止泻、利尿28、淡竹叶的功效有A、生津润燥、除烦B、清热泻火、滋阴C、除烦止渴、凉血D、清热除烦、利尿E、清热燥湿、利尿29、关于芦根的描述正确的是A、治疗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
热毒疮肿,跌打肿痛B、治疗目赤肿痛,目珠夜痛C、治疗痈肿疮疡,跌打肿痛D、治疗胃热呕哕,肺热或外感风热咳嗽,肺痈吐脓E、治疗肺热咳嗽,燥热咳嗽,阴虚劳嗽30、石膏的性味是A、酸、苦,大寒B、苦、咸,大寒C、甘、酸,大寒D、辛、甘,大寒E、甘、淡,大寒31、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功效的药是A、石膏B、生地黄C、知母D、玄参E、栀子32、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而止血的药是A、蒲黄B、栀子C、芦根D、知母E、小蓟33、不属于清热药分类的是A、清热泻火药B、清热燥湿药C、清热解毒药D、清热止血药E、清虚热药二、配伍选择题1、A.半边莲B.黄连C.马齿苋D.穿心莲E.胡黄连<1> 、骨蒸潮热,小儿疳热的治疗药物是A B C D E<2> 、毒蛇咬伤,蜂蝎刺蜇的治疗药物是A B C D E<3> 、血热妄行吐衄,痈疽肿毒,目赤肿痛,耳道疖肿,湿热疮疹的治疗药物是A B C D E<4> 、治疗热淋,血淋的药物是A B C D E2、A.银柴胡B.苦参C.穿心莲D.胡黄连E.麻黄<1> 、治阴虚发热,骨蒸劳热,宜选用A B C D E<2> 、治湿热泻痢,痔疮肿痛,宜选用A B C D E3、A.苦、咸,寒B.苦、甘,寒C.辛、甘,寒D.辛、淡,寒E.苦、辛,寒<1> 、青蒿的性味是A B C D E<2> 、白薇的性味是A B C D E4、A.散结消肿B.滋阴降火,解毒散结C.收湿敛疮,生肌止血D.泻火解毒E.活血散瘀<1> 、除清热凉血外,水牛角还能A B C D E<2> 、除清热凉血外,玄参还能A B C D E<3> 、除清热凉血外,牡丹皮还能A B C D E<4> 、石膏生用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用能A B C D E<5> 、夏枯草除清肝明目,还能A B C D E5、A.凉血,养阴B.凉血,清肺C.凉血,通淋D.凉血,利咽E.凉血,定惊<1> 、马齿苋的功效是A B C D E<2> 、水牛角的功效是A B C D E6、A.青蒿B.蒲公英C.黄连D.赤芍E.青黛<1> 、湿热黄疸,热淋涩痛治疗宜选用A B C D E<2> 、肝火扰肺之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治疗宜选用A B C D E<3> 、血滞经闭、痛经、产后瘀阻,瘕瘕,跌打肿痛治疗宜选用A B C D E<4> 、暑热烦渴,暑热外感治疗宜选用A B C D E7、A.马齿苋B.红藤C.白花蛇舌草D.熊胆E.射干<1> 、血热崩漏、便血的治疗药物是A B C D E<2> 、痈肿疮毒,咽喉肿痛,肠痈,毒蛇咬伤的治疗药物是A B C D E<3> 、痰盛的咳喘证的治疗药物是A B C D E<4> 、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痛经,经闭,产后瘀阻的治疗药物是A B C D E8、A.鱼腥草B.射干C.白头翁D.败酱草E.青黛<1> 、热毒血痢,阿米巴痢的治疗药物是A B C D E<2> 、血滞胸痛腹痛,产后瘀阻腹痛的治疗药物是A B C D E<3> 、热毒发斑,血热吐血、咯血、衄血等证的治疗药物是A B C D E<4> 、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的治疗药物是A B C D E9、A.清热解毒、息风止痉B.清热解毒、祛瘀止痛C.清热燥湿、止痒D.清热解毒,凉血消斑E.清热解毒、利水消肿<1> 、半枝莲和半边莲均具有的功效是A B C D E<2> 、大血藤、败酱草均具有的功效是A B C D E10、A.秦皮B.蝉蜕C.马勃D.射干E.山豆根<1> 、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燥湿止带,清肝明目的药物是A B C D E<2> 、既能清热解毒,又能祛痰利咽,散结消肿的药物是A B C D E11、A.清热解毒,明目止痉B.清热解毒,利湿退黄C.清热解毒,疏肝和胃D.清热解毒,凉血消肿E.清热解毒,祛痰排脓<1> 、紫花地丁具有的功效是A B C D E<2> 、金荞麦具有的功效是A B C D E12、A.板蓝根B.蒲公英C.败酱草D.鱼腥草E.紫花地丁<1> 、善治肺痈咳吐脓血,肺热咳嗽痰稠的药物是A B C D E<2> 、善治乳痈,各种内痈的药物是A B C D E13、A.金银花B.板蓝根C.牛黄D.青蒿E.鱼腥草<1> 、具有治疗温病高热动风,小儿急惊抽搐作用的是A B C D E<2> 、具有治疗咽喉肿痛,丹毒,大头瘟疫的药物是A B C D E14、A.泻肝火B.退虚热C.安胎D.养阴清热E.清心火<1> 、黄芩的功效是A B C D E<2> 、黄柏的功效是A B C D E<3> 、龙胆草的功效是A B C D E15、A.黄连配吴茱萸B.黄连配木香C.黄连配半夏、瓜蒌D.黄柏配苍术E.青蒿配白薇<1> 、既清热泻火燥湿。
又疏肝和胃制酸,治疗肝火犯胃、湿热中阻之呕吐泛酸的药对是A B C D E<2> 、既清热燥湿解毒,又理气止痛,治湿热泻痢腹痛、里急后重每用的药对是A B C D E<3> 、既泻火化痰,又消散痞结,治疗痰火互结之结胸证效佳的药对是A B C D E<4> 、既清热又燥湿,且走下焦,治湿热诸证,特别是下焦湿热证有效的药对是A B C D E16、A.芦根B.淡竹叶C.天花粉D.栀子E.夏枯草<1> 、生用走气分而泻火,炒黑入血分而止血,姜汁炒又止烦呕的药物是A B C D E<2> 、治疗胃热呕哕。
肺热或外感风热咳嗽,肺痈吐脓的药物是A B C D E<3> 、治疗热病烦渴。
心火上炎并移热于小肠之口疮尿赤。
水肿,热淋,湿热黄疸的药物是A B C D E<4> 、治疗目赤肿痛,目珠夜痛的药是A B C D E17、A.收敛生肌B.滋阴润燥C.凉血解毒D.清热利尿E.清热燥湿<1> 、知母的功效是A B C D E<2> 、煅石膏的功效是A B C D E<3> 、芦根的功效是A B C D E18、A.生津润燥、利尿B.调经止带、利尿C.除烦止渴、利尿D.清热除烦,利尿E.清热燥湿、利尿<1> 、淡竹叶的功效是A B C D E<2> 、栀子的功效是A B C D E19、A.决明子B.蔓荆子C.钩藤D.郁李仁E.天花粉<1> 、既治肝热目赤,又治热结便秘的药物是A B C D E<2> 、既治肺热咳嗽,又治热病伤津口渴的药物是A B C D E三、综合分析选择题1、患者,女,35岁。